教案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内容。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可以从这些范例中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一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 ,如 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 或香肠、火腿 。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
为有效药物。肉毒毒素被助恶治疗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等疾病。
1992年有人尝试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皱术。肉毒杆菌除皱术也称为生物素除皱,肉毒杆菌a的商品名为“botox”。
英国版elle报导,对于演艺娱乐界来说,任何的整容都已经过时,新世纪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长相。
“肉毒杆菌素”是肉毒杆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断神经末梢分泌能使肌肉收缩的「乙酰胆碱」,达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
动态皱纹产生的原因:
就产生了动态皱纹。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肤松弛以及后天性养成(例如痤疮疤痕导致的面部纹理)。
去除动态皱纹的原理,是将收缩造成皱纹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缩,连带的也去除了皱纹。一般在注射后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显。效用期约三至六个月,平均四个月。若皱纹再出现,视个人需要,可重复施打。
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的原理,是让肥厚的肌肉不收缩,进而导致萎缩,达到瘦脸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后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个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则每半年注射一次,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杆菌除皱术正是根据肌肉拉伸导致皱纹的原理,通过麻痹面部牵引的肌肉,从而达到除皱的目的。
单独使用肉毒杆菌祛除动态皱纹,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须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除皱效果。所以在注射肉毒杆菌的时候,一定要询问医师辅助填充治疗,避免上当受骗。
传言约翰克里的光滑额头是肉毒杆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法,是一项全新概念的除皱方法,人们认为“毒素”一定会对人体有伤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杆菌对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来达到减少皱纹的目的的。
最初发现肉毒杆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开始将肉毒杆菌a应用于临床,但仅限于治疗神经肌肉亢进疾病。在美国,fda已批准将其用于眼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等有关肌肉亢进的疾病。1992年有人尝试将其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所说的除皱术。”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
肉毒杆菌除皱术的适应症主要是治疗早期皱纹,适用于35岁以下的女性,特别适用面上半部的`额头纹(抬头纹)、眉间纹和眼眶周围的鱼尾纹,也可用于面部以下的下颏和前颈部皱纹。它的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注射于局部后能阻断乙酰神经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神经对肌肉的传导。第一步毒素结合于神经原,进而进入神经细胞胞浆中,最后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使肌肉发生麻痹,这叫神经肌肉功能去神经。临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现肌肉运动的减弱。但最终轴突可萌芽形成新运动终板,同时无功能的运动单位被吸收,从而肌肉功能逐渐得以恢复。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维持3~6个月。
与其他手术一样,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睑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发生副作用;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过敏体质的病人不用;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疗效非常显著,通常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平均10天左右皱纹会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肤变 平坦。除皱效果平均可维持3~6月,一般一年内要注射3~4次。鱼尾纹效果最好,抬头纹效果稍差。有人认为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将成为解除老年人除皱盲区的颈部皱纹最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人担心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杆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对人的半致死量为40iu/kg,一位体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为2000iu,而用于美容除皱的剂量只是注射0.1~1ml液体5~50iu,所以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开刀,不影响上班。
肉毒杆菌来源于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组织的神经信号。美容用的肉毒杆菌副作用较小,可能会引起短时的头痛,眼部或嘴部松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组织错误的话,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挫伤和流感病症。
尽管如此,肉毒杆菌毒素除皱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头痛;抬头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睑下垂;鱼尾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复视及闭眼不全;因注射剂量不准确,一侧多、一侧少会发生不对称的结果;进针刺破血管偶尔发生出血或血肿;大剂量、反复注射可能会引起免疫复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结果是不能做各种表情,有假面具样感觉;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初次治疗一星期后应对患者进行复查,此时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就都很确切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注射,由此就能确定对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剂量。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注射当日要停用化妆品;注射后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扩散等。
已经有许多导演拒绝让施打肉毒杆菌的演员上阵,因为虽然美得巧夺天工,但是肌肉已经僵硬,完全无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乐表情。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二
摘要:随着现代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单纯应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文中针对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三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课程涉及大量知识点,内容繁杂,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医学微生物学非常的烦琐、抽象、枯燥、。
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不高。
因此,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学工作者不断反思,不断努力的目标。
现就医学微生物学在大专院校中的教学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和谐,对教学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亲其师”。
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毫无热情,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压抑和疏远。
从而把整节课当做任务来听,并没有真正做到“信其到、乐其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课堂导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
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沟通障碍。
另一方面,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讨论,这样可以使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医学微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介绍霍乱弧菌时可以播放海啸地震后爆发霍乱疫情的新闻短片;也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埃博拉病毒等关于微生物的比较前沿的动态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联想思维。
例如细菌的基本形态中的球菌的一种链球菌,把它的形态比喻成像一条珍珠项链一样;临床上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形态比喻成像一串葡萄一样。
这样讲解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听起来通俗易懂。
对于需要对比记忆的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记混,那就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来给学生提供比较简便的记忆。
例如,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的结果,阳性为紫色,阴性为红色。
为了便于学生们的记忆,则在教学过程中联想到一位女明星叫杨紫,联系到革兰染色结果“阳紫”则快速的让学生加深了印象,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书本知识。
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1调查研究法
医学微生物学与某些社会焦点问题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授课时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教学法。
如对于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要求学生去当地疾控中心调查每年该病原菌检出的主要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以及该如何防治等。
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2回答问题法
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对学生“抛问题”,这样学生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但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短暂性的总结,还可以针对自己在听课过程中遗漏的某些知识点通过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提醒进行补充。
3.3列表对比归纳法
由于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知识点种类多、抽象、易混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通过我们设计的表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将表格填完整。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使学生自己在脑海里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培养大专院校中的高质量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更新,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索医学微生物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王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79)
[2]汪正清.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医学教育.(4)
[3]周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7)
[4]钱钧.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1)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四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诊断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科,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项目的检验,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获得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十章: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和体液检测,肾功能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实验化学检测,临床免疫学检测,临床感染性疾病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但由于其概念抽象、知识体系隐晦、需掌握内容较多、且大都数院校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较短[2],又难以理解记忆,同学普遍反映很枯燥,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的信心。
因此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结合临床进展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诊断学要学会从全局分析一张报告单并根据数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析,即培养临床思维和对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
而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教材却相对陈旧,往往造成所学知识与所用知识的脱节。
因此要突破教材限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联系临床病例进行讲授,与基础课程尽可能联系起来学习,使讲授内容尽量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强调实验室数据分析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学习的积极性。
2丰富多媒体化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在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依旧存在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能为诊断教学提供大量清晰、典型图像,使教学过程“图、文、声”同时展示[4]。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或管型等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示;在采血时,采血过程通过多媒体可以更直观的演示,并结合语言讲授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使整个实验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回放、任意点暂停,即解决了标本容易损坏、保存困难等问题,又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
所以,实行实验诊断学的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
3适量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5]。
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
在医学教学中,pbl法是指在临床前期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通常是6~7名学生1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起导向作用。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以疾病为基础、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知识进行讲解。
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导者。
这种pbl教学方式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最终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
4提高教职人员自身基本素质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检验科仪器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因此,教师要适时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实验诊断学教师都追求的目标[6]。
一个合格的实验诊断学教师应具备临床及检验两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临床实际病例与检验结果紧密地结合,才能不断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面对的是初涉临床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以及对病人的体贴关怀,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笔者所在教研室采取的方法有:集体备课、试讲并点评、集体听课并寻找典型病例、交叉带教,学生打分并摄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又具有专业特色,既有创新意识、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实验诊断学的教育目标。
以上是我们不成熟的经验,希望同道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探索,集思广益,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谢百治.医学教育技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6]陈牧,高桃园,褚春民,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14(2):315.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五
所以,在大专院校中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因此,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就如何提高大专院校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六
(微生物学部分,16学时),(免疫学部分,16学时),(解剖生理学,20学时)。
绪论。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章细菌学概论。
1、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2、掌握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3、熟悉细菌的新陈代谢。
4、了解放线菌。
5、了解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6、掌握细菌的检查方法。
第二章消毒与灭菌。
1、掌握物理消毒灭菌法。
2、掌握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掌握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掌握噬菌体。
3、熟悉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4、了解突变株的类型及实际应用。
5、了解基因转移与重组。
第四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熟悉葡萄球菌属。
2、掌握肠道杆菌。
3、掌握弧菌属。
4、了解厌氧性细菌。
5、了解分枝杆菌属。
6、熟悉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7、了解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
8、了解立克次体。
第五章真菌学(自学)。
1、了解真菌学概论。
2、了解主要病原性细菌。
第六章病毒学。
1、掌握病毒学概论。
2、熟悉常见病毒。
(免疫学部分,16学时)。
绪论。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熟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概念及对机体的有害和有利作用。
3、熟悉免疫学相关分类及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4、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抗原。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的概念。
2、掌握抗原的基本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3、熟悉抗原的分类及在医药实践中的应用。
4、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的种类、免疫佐剂、超抗原等概念。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1、掌握免疫球蛋白概念、结构、分类与存在形式。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3、了解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别及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第三章补体系统。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其理化性质。
2、熟悉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概念及异同。
3、熟悉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熟悉补体系统的调节。
5、了解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细胞因子。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分类与作用特点。
2、掌握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等的缩写及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了解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掌握mhc、hla的概念。
2、掌握hla复合体的组成、定位、遗传学特征及hla分子的表达。
3、熟悉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hla分子识别抗原肽的特性。
4、了解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医学应用。
第六章免疫细胞。
1、掌握免疫细胞的概念、造血干细胞的概念。
2、掌握t细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功能。
3、掌握b细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功能。
4、熟悉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5、了解造血干细胞的分布及黏附分子、nk细胞的概念。
第七章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基本过程。
2、掌握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
3、掌握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
4、熟悉抗原提呈的概念与途径。
5、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6、了解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八章超敏反应。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i型过敏反应的特点、参与成分、发生过程、遗传倾向及常见疾病。
3、熟悉i型过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4、熟悉ii、iii超敏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iv型超敏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疫苗的归类。
2、掌握生物应答调节剂的概念、免疫抑制剂的概念及主要药物。
3、熟悉免疫诊断的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免疫细胞的检测方法。
4、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解剖生理学,20学时)。
第一章、绪论。
1、了解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任务,解剖生理学概念。
2、了解解剖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
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4、熟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三种基本形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掌握细胞的基本构造,了解细胞器的功能。
2、熟悉细胞的结构,掌握物质跨膜转运:主动与被动转运形式与特点。
3、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4、熟悉兴奋性及其变化;可兴奋组织、兴奋、抑制;阈刺激。
5、了解信息传递功能。
6、了解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第三章。
血液。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特性,掌握体液分布概况。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2、熟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与生理功能。
3、熟悉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
4、了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凝血、纤溶与人体防卫。
5、了解血量、输血与血型,abo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解剖结构。
2、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了解心音和心电图。
3、熟悉心动周期中兴奋性的变化;期前收缩的原理;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
4、了解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熟悉血管功能:血流量和血压;动脉血压与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6、了解微循环的构造。
7、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第五章。
呼吸。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肺的结构。
2、掌握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估。
3、熟悉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
5、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中枢调控;反射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方式;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口腔内消化:掌握唾液及其作用;了解咀嚼和吞咽。
3、胃内的消化:掌握胃液及作用;熟悉胃的运动。
4、小肠内消化:掌握胰液及其作用;熟悉胆汁及其作用;了解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
5、了解大肠的功能: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6、熟悉吸收:吸收的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7、了解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熟悉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掌握基础代谢率与正常体温的概念。
3、熟悉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方式。
4、了解体温调节。
5、了解能量的转换与贮存。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泄。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与肾单位的结构;了解肾的血液循环的特点。
2、掌握肾小球滤过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作用: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
4、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5、了解尿生成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等。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熟悉感受器与感受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2、掌握视觉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感光功能;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3、掌握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
4、熟悉前庭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
5、了解其它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分类。
2、了解脑的构造与功能区域。
3、掌握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突触生理;神经递质。
4、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
6、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的掌握递质及其受体。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运输途径及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及其调节。
2、熟悉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腺垂体;神经垂体。
3、甲状腺: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4、肾上腺: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了解髓质激素及其作用。
5、掌握胰岛:胰岛素的作用;了解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自学)。
男性生殖:熟悉睾丸的生精功能;睾丸的内分泌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女性生殖:熟悉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月经周期。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七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研究对于医学进步的贡献。以下是我对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让我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不仅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引发众多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微生物能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使我了解到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基本特性。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按照形态、生理特征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大类。通过了解这些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对人体的影响。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对于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让我认识到微生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研究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微生物学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以及生物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第四,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提醒我对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微生物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污染以及性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过于接近,保持洁净环境。此外,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最后,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激发起我对微生物学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微生物学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不仅是学习任务,更是为以后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我对微生物学的兴趣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我希望能够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是一门扎实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类特征,也对微生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提醒我对于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并激发起我对微生物学的研究兴趣。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为医学进步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八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greenwoodetalmedicalmicrobiology15thedition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igm)。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绪
论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论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
(1)微生物的定义。
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2)肽聚糖的结构。
(3)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3.细菌特殊结构。
(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2)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芽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三、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2)根据对氧需求,细菌的分类。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
(2)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3.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的概念。
(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消毒与灭菌。
1.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概念。
2.物理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2)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
3.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五、噬菌体。
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耐药质粒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1)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细菌感染的来源。
(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细菌学诊断。
(1)标本的采集原则。
(2)检验程序。
2.血清学诊断。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2)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九、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3.肺炎链球菌。
(1)形态和染色。
(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
(1)生物学性状。
(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
5.淋病奈瑟菌。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一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能;
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硫化氢试验)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
体体的概念.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概念、组成。
(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
第10章肠杆菌科1.肠杆菌科的共性;
2.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程序(见实验指导)。
第13章厌氧性细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14章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15章嗜血杆菌属1.流感嗜血杆菌生长现象(卫星现象)。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所致疾病。
1.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培养常用鸡胚接种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1.甲型流感病毒分几个亚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二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高频考点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纲要求】
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
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
d.真菌
e.立克次体
答案:d
【考纲要求】
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
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阴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考纲要求】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2.根据对氧需求,细菌的分类。
3.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
4.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5.培养基的概念。
6.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7.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纵览】
1.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还需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气体环境。
2.细菌个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用“生长曲线”描述。
4.培养基的概念和种类。
5.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考纲要求】
1.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概念。
2.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3.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
4.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考点纵览】
1.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2.热力灭菌方法的种类和应用。
3.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
4.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考纲要求】
1.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2.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3.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考点纵览】
1.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应用。
2.按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分为两类及涉及的概念。
【考纲要求】
1.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2)耐药质粒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考点纵览】
1.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和前噬菌体。
2.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转移和重组(有转化、转导、转换和接合4种方式)。
【考纲要求】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5.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6.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7.细菌感染的来源。
8.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考点纵览】
1.正常菌群有关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在异位寄生、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调时致病。
3.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4.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英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5.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6.宿主的非特异免疫力主要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构成。
7.吞噬分为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8.对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体液免疫和细菌免疫有所侧重。
9.根据感染的来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0.什么叫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考纲要求】
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
2.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4.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考点纵览】
1.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细菌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2.人工免疫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概念和常用制剂。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三
学分:××(仿宋常规小4号)。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开课学院:医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三学期、第四学期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独立设课。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任务: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病原性球菌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其他细菌。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次试验。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油镜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染色标本的基本制作步骤;
3)掌握革蓝染色法的步骤、医学意义以及主要原理;4)熟悉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5)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征;6)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提要:
1)宣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3)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标本片示教4)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蓝染色法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光学显微镜、镜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等。
第二次试验。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化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纯种菌接种法;2)。
熟悉细菌各种生长现象及细菌的代谢产物;3)。
了解细菌常用培养基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及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方法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3)熟悉细菌的生长表现4)了解常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实验内容提要:
4)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检测方法及意义5)观看“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第三次试验。
细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1)。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线杀菌原理、应用范围及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应用2)掌握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并了解其医学意义。3)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除菌的仪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原理。
5)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实验内容提要:
5)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1)——鸡胚尿囊腔接种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紫外线灭菌灯、常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固体平板培养基。
第四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2)。
实验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全过程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试验(2)1)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了解pcr检测病毒的原理及步骤。实验内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收集2)流感病毒滴度测定—-血球凝集试验3)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抑制试验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尿囊腔接种后经72小时培养的鸡胚、卵垫板、眼科镊子、剪刀等。2)0.5%的鸡血球、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试管架等。3)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带。
第五次试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1)。
实验目的:
5)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3)熟悉肠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葡萄球菌、链球菌血琼脂平板培养物观察。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
3)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观察。4)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分两个阶段进行)。5)观看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养物、1:2的人血浆、接种环等。
4)球菌及肠道杆菌革蓝染色标本。5)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带。
第六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2)。
实验目的: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鉴定)。
2)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熟悉肥达氏反应的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
1)掌握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内容提要:
1)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观察并记录结果。2)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反应。3)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载玻片等。
2)患者血清、伤寒沙门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试管、试管架等。
第七次试验其他细菌(结核、白喉、炭疽、螺旋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显微镜下的特征。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在显微镜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用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做抗酸染色。2)观察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抗酸染色液、显微镜、蜡笔、玻片夹、痰液标本等。
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
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1.课题提问;2.实验操作;3.实验报告4.出勤情况。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四
(3)免疫的三大功能。
(4)克隆选择学说。
二、抗原。
1.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两种性能。
(2)抗原决定簇。
(3)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区别。
(4)抗原结合价。
(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簇)。
(6)交叉反应。
(7)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4)异嗜性抗原。
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三、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组成。
(2)主要结构。
(3)主要功能。
四、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tcr-cd3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
(4)th细胞的亚型及其功能。
2.b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bcr复合物的组成。
(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特征。
3.自然杀伤(nk)细胞。
(1)nk细胞的表面标志。
(2)nk细胞的受体。
(3)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抗原呈递细胞。
(1)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
(2)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
(3)外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4)内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五、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
(2)抗体(ab)。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类、亚类、型和亚型。
(2)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
(3)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五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面对教学时数少,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齐、实验能力较差的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设想.
作者: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刊名:微生物学通报istic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3)分类号:q93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创新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六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3、观看教学录像: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口授、示教及观看教学录像。表1实验项目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七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编码:27a11713。
学分:
1.5。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24。
其中讲课:24。
实验或实践: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参考书目: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主要阐述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中有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大量新进展资料,包括细菌耐药性,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医院感染,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疫苗,性传播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等,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启发研究思路。旨在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启发研究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细胞微生物学的新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毒力岛、细菌毒素、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抗病毒基因治疗和核酸疫苗等。
2、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新现与再现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疯牛病)、性传播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如炭疽、禽流感)的最新流行状况和诊、防、治措施,以及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
3、通过本课程让学生认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保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分析方法及检测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因组的检测技术。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1。
微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和结构。
§1.2。
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拼接与分析。
§1.3。
微生物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1.4。
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意义。
第二章。
细菌毒素。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见细菌毒素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了解内毒素、超抗原在发病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脂多糖的作用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2.1。
细菌毒素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2.2。
超抗原、脂多糖等细菌毒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毒素。
脂多糖。
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凋亡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
[授。
课
内
容]。
§3.1。
细胞凋亡的概论。
§3.2。
病原菌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凋亡。
§3.3。
重要病原菌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3.4。
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3.5。
病原微生物诱发细胞凋亡的研究意义。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和产生机制,如何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了解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4.1。
细菌耐药性机制。
耐药性概念及变迁。
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
§4.2。
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五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态失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见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在人体菌群平衡中的作用,了解菌种失调导致的疾病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菌群失调的防治措施。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5.1。
微生态学基本概念、组成及生理作用。
§5.2。
微生态失调的分类、诱因。
§5.3。
临床上常见的微生态失调。
§5.4。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第六章。
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sras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6.1。
新现与再现病原微生物的概述。
新型人类疱疹病毒。
霍乱弧菌0139。
大肠埃希菌0157:h7。
sars冠状病毒。
埃博拉病毒。
朊粒。
§6.2。
其他新现的微生物。
第七章。
医院感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传播途径、危害及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医院感染的特点及诊断。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7.1。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危害性。
常见病原体的微生态特征。
§7.2。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
常见真菌。
§7.3。
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
医院感染的来源。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病人的易感因素。
§7.4。
第八章。
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及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致病性与免疫性。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
[授。
课
内
容]。
§8.1。
幽门螺杆菌。
基因结构与功能。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8.2。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基因结构与功能。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撰稿人:葛鲁娜。
审核人:王世立。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八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由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合成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医科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专科护理专业统设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抗原物质的种类、特性;以及机体免疫系统与抗原物质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免疫学技术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从早期微生物学的抗感染免疫开始,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畴,而涉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免疫学理论;临床免疫学部分只涉及超敏反应有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力争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联系临床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其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抗原物质、抵抗力、遗传变异和培养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机制和免疫性,以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内容。本课程按系统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而细菌学和病毒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介绍微生物的共性,属于基本知识,即重点内容。各论内容介绍各种微生物的个性。由于微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所以会感到微生物学的知识比较庞杂和零散,难以记忆。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系统掌握重点内容,以总论部分内容为纲,将各论知识有机地串在总论知识的纲上,便于记忆。教师在辅导时也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帮助理解和记忆。
根据高等教育专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也适当增加了学科进展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地方电大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条件开设全部或选开部分实验课程,使学员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标本,实际操作细菌标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学检测,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后期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为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课内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电视讲课18学时,实验27学时。学生应切实抓住时间,保证自学的学时数,做好电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试成绩。
和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同期开设的课程有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这些课程均为本课程的基础。第三、四学期开设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遗传学与本学科内容也有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关课程的内容,可参考有关学科的教科书。
二、教学资源。
(一)文字材料。
由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学共10章。其中1-5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的顺序排列。6-7章介绍抗原系统。8-9章介绍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物质后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及生理和病理效应。第10章介绍免疫学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共27章(章节序号与免疫学章节序号连续排列),按学科内容又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其中11-17章为细菌学总论,介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灭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等有关细菌学的基本知识。18-23章是细菌学各论内容。24-27章是病毒学总论,介绍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实验室诊断等内容。28-32章介绍病毒学各论的内容。其他微生物的内容自33-37章,分别介绍了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该书是与主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配套使用的辅导用书。全书37章与主教材编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学部分”测试题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点难点内容、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学生可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学习辅导教材相应章节,以便更好地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测,加深理解,巩固大纲要求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音像教材。
教学录象:共18讲。其中免疫学7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安云庆教授主讲;微生物学11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陈海伦副教授主讲。每讲50分钟。录象内容是主讲教师讲授的本门学科重点内容。微生物学部分还包括一些形态学的图片和照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在看录象教材之前,应先预习、自学教科书和学习指导中相关章节内容,课后应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网上教学。
网上有与文字教材相对应的各章节辅导。每章主要包括学习建议、知识结构图、概念简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思考练习和参考答案等内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绍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2章)。第二次介绍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与hla(6-7章)。
第四次介绍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8-10章)。第五次医学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绍微生物各论(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绍病毒学各论(24-27章)第八次介绍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为90。电视讲课18学时,每周播出一讲。电视复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按照一学期18周,每周5学时进行安排。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学时间。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参考。
教学内容周电视课。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学概述、免疫。
网上。
课后练习辅导网上。
辅导。
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
(1)沉淀反应:单扩散测免疫球蛋白含量(试剂盒)。
医学免疫学第3章3第4章4第5章第6-7。
5章6。
第8-9章。
网上作业。
1(2)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辅导测妊娠尿hcg(试剂盒)。
网上。
抗原、主要组织相。
辅导容性抗原系统医学免疫学(3)elisa试验:测血清乙肝表面抗。
与微生物学原(试剂盒)注:免疫应答、超敏反。
网上作业2或次日看结果应。
辅导第10章免疫学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学概述细菌学实验网上医学免疫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辅导与微生物学第11章(1)显微镜油镜头使用5作业3构10。
第12-13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遗传与。
(2)细菌基本形态观察(3)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变异第14章细菌的致病性12第15章抗菌免疫131。
4第16-17章第18-23章。
消毒与灭菌细菌学各论。
网上辅导6网上辅导7。
病毒学各论。
网上辅导。
教材第1733-37。
章
四、教学媒体播出及使用信息。
8其他微生物。
4(2)革兰染色法。
(4)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菌落类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学总论16。
第28-32章。
五、教学环节。
1.自学为主: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学员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收看电视课程或录象、参加网上辅导、完成作业、参加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进度可参考教学安排表,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
2.辅导:网上辅导分8次。同学们平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答疑。教学点的面授辅导可以集中在实验课时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
3.作业:本课程安排作业4次。免疫学作业两次,微生物学作业两次。以作业本形式下发给每位学员。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2%。中央电大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及批改情况。
4.实验:各教学点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做4-5个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低于5分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实验指导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程实验指导汇编》。
5.教学研讨:本学期暂定一次网上教学研讨,具体时间届时在网上发布。
六、教学组织建议。
(一)自学。
远程教育的学生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形式。要学会读书,书要反复读,用心读,才能理解、掌握。
(二)电视课。
1.受电视课程学时的限制,电视录象课程每一讲内容都高度凝练,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不能涵盖全部考核内容,也不像在课堂上讲课会反复强调、重复所讲内容。2.免疫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各种名词、概念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因此期望听一讲电视课程即能听懂记住大部分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门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与本门课程同期开设,而关系密切的病理课程在后期开设,所以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看电视课主要是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印象。
(三)辅导。
教学点的辅导答疑可以在实验课时进行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辅导的时间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本课程辅导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虽是两门学科,但免疫学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传染免疫发展起来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免疫学的新理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专业学生应着重基础理论学习,并应注意联系微生物学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免疫学理论。
2.微生物学是兼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的课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等生物学性状是为了解其致病机制,而最终目的是为临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因此,学习微生物学应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为核心,将形态和机能有机联系,有助理解和记忆种类庞杂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和临床有密切联系。因此学习中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学会用所学的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的实践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因此必须通过归纳的方法,建立整体观念,从整体认识疾病的角度去归纳可能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每种微生物都有其形态、培养、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预防、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令人难以记忆。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分门别类地按系统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记忆个别重点微生物的特殊之处。要注意抓纲举目。纲目即共性,属于总论部分的内容,可用其为线索将各论不同细菌的特点即个性串联在一起,万不可杂乱无章地、零散地记忆。
电视课应以学生在家里或在教学点收看为主,在辅导课上可以结合电视课中的内容组织教学和答疑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0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