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发现问题。总结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一
摘要:民族的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必须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理论。
教学。
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模式的办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
总结。
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二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以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在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测评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沟通机制,与市场需求接轨,进行发展性测评等测评机制。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完善测评方法。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
1、以国家发布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
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
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xx,(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xx,(5):6。
[3]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7):4—8。
[4]李晖,李正刚。基于价值人假设的人才综合素质三维测评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57,227—228。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三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和谐校园,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内容。
简历。
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因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诚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可借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良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比如讲座、征文、团会等,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还可在试点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其次,配合地方征信及信用评估活动,在高校大力开展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记录大学生的诚信度,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第三,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个人的诚信问题,自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最后,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价、学术腐败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对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四
企业文秘工作是企业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服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秘工作对及时传达、贯彻各项政策法令,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强化各项管理,搞活生产经营,疏通业务关系,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文秘工作能否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
一、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只要有领导工作,就离不开文秘工作,文秘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了文秘工作的质量。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与新时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上进心不够强。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有的单位领导认为:文秘工作可有可无,工作简单,无非是收收发发,抄抄写写,谁都能干。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形成文秘人员不被重视、更换频繁的局面。这种局面使部分文秘人员自己认为不受重用,提拔无望,晋级无路,工作没奔头,前途无希望,因此会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二是主观方面,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少数企业文秘人员片面追求个人实惠,图名求利,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偏移,或责任意识谈薄,抱着“混”的态度对待工作,上进心不够,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企业文秘人员大多从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上来的,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文秘专业知识方面还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同时企业也很少开展文秘专业方面的培训。因此大多数文秘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工作完成靠同事的指点或自己的摸索,因此不能较好地胜任文秘工作。
3、学习力不够扎实。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对文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是,部分文秘工作人员知识更新慢,又不能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不变应万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以提升,不能适应文秘管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4、创新力不够足。
由于很多企业对文秘管理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少为文秘人员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组织专门的工作培训,因此,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服务效率持续低下,从而使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举步维艰。
二、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企业文秘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要求,极大制约了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已成为当下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要提高认识。
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积极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文秘部门工作,不断充实专业力量。
2、要加强学习。
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基础,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使企业文秘人员思维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能力素质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要紧密结合实际,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学习一切需要学的知识,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位的任务、第一位的需要、第一位的责任。企业文秘人员,要立足本职,“苦练内功”,坚持干什幺、专什幺;缺什幺、补什幺,切实做到知识有所增长,觉悟有所提高,工作有所建树。
3、要做到“三勤”
企业办公室是机关的轴心,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因而要求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从能力素质方面要做到“三勤”:
(1)勤于思考。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结点”作用。对上级,要领会、传达领导意图,对群众,要收集、整理、归纳和上报他们的意见建议。因此,要当好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首先要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参照各方面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和掌握本质的、深层次的东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理性思考,运用综合分析,对问题作出定性、定量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2)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成才,提高素质,离开实践这个环节。作为一名企业文秘工作人员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工作,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这样做出的决定才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3)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探索规律,是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实事求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总得有个“求”的过程-即总结的过程。善于总结,不断地认识和把握规律,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总结出水平,总结出成绩,总结出战斗力。因此,企业文秘工作人员要想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必须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总结,切实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五
如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理论知识能力。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用自己广阔的社会时间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和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到达充实自己的目的。
二:适应环境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大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找工作,参加工作,然后定居。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大学生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它关系到大学生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而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要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说,这也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需要广泛的知识面),这是练好口才的基础;再次是要善于说话,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注重语言的得体,这是练好口才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六
幼儿教师不但要管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身心越来越疲惫,如干涸的溪流,没有了轻快的跳跃,更无法滋润孩子的心灵,还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如对幼儿的提问不予理睬,神情严肃,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相信,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二、从语言开始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语言,是沟通的器物,是思想传递的使者,是心灵的呈现,是爱的表达。因此,从幼儿时期就强化语言训练,促其良好的成长,意义极其重大。因此,我把和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过的美好岁月录下来,并经过细心的剪辑,在闲暇之余给幼儿播放出来。这样,幼儿就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听到自己的声音,惊喜之余,还会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还把这些视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播放,不仅使家长们笑逐颜开,也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了充分的信任。这样,大家一起分享幼儿成长的快乐,充分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三、读书拓展视野,丰实大脑。
(一)读书吸收营养,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教师应多读书,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如《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国际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滋博士的一本书。凯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这本书是与幼儿教师职业对话的一本书。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教师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应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进行了客观、中性的观察分析。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凯兹教授尤其强调作为幼儿教师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认为这是幼教人员专业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着幼教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她还密切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畅快和惊喜,因为能时刻感受到凯兹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会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会时刻看到儿童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会不停地反思、审视实践。因此,这本书是每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要读的。
(二)丰润自己的心灵,提升智慧。
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而且,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是教师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所谓在读书对话中成长,其真谛是促使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发育和人格的共同成长。
(三)培养幼儿读书的愿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读书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浏览,而要细读精度,多次反复读,汲取书中的精髓。二是和实践结合起来。即把理论结合当下出现的问题,处理问题。三是把读书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他们从小读书的意识和欲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指导他们在书中与美和善良对话。这样,教师读书的目的才能达到。并且,你也会发现书籍就是那条你寻找了许久的静静流淌不息的小溪。这是条会说话的智慧的溪流,在与它的一次次对话中你完成成熟的蜕变。
四、运用信息技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幼,活泼好动,难以久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引领得体,就能使幼儿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并能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教师应谨记再好玩的游戏,时间一长,幼儿也会感觉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细致观察,知机识变,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知。教学应灵活多变,让幼儿感觉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幼儿园上课,接受教育,而是像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其乐无穷。这样,新知识就会像一缕春风在课堂上飘荡,就会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认识到知识的美妙,学习起来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涨。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而且还可以让幼儿拥有成就感,在精神文化里畅游,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让幼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了矫健、扎实的一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和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的美好岁月录下来,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幼儿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形象。这样,幼儿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听到自己的声音,还可以回忆起当时愉快的时光,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加游戏活动。此外,我还将这些视频资料传到了班级空间里,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并在家中进行连续性教育,真正实现家园合作。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黾勉惕厉,兢兢业业,带领幼儿踏上新的征途,让他们亲近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学习新的知识,成为建设祖国的不平凡的一代。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七
九十年代初期,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新的改革思潮一一sts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在教学中将学科理论和当前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我国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必须,它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跨世纪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sts教育,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仅有这还不够,有效和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必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如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他们在实验室外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必须要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在水面上”、“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大部分小实验均可在实验室外完成,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小实验可在实验室里完成。
每学期每班能收到学生完成的课外小实验报告和小结达100余份,对这些报告和小结我都给予了及时的批阅,从中还筛选出20余篇优秀报告和小结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然后存档。
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不无裨益。
近几年高考中,加强了对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这标志着今后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由于我重视学生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高考中,我所带的毕业班实验题得分率较高,平均分为15.2分,而实验题总分为17分。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在学完了“动量守恒定律”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
[1][2]。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八
第一:利用多样性的绘画材料进行启发与指导。多样性的绘画材料可以增加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之处和用途,当然幼儿所用的绘画材料是要无毒无害的产品,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比如筷子啊棉签啊什么的,材料的丰富性可以增加幼儿的兴趣,使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老师要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对于美术的教育,首先课堂要有创新性,老师不能照本宣科,要采用多样的课堂模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户外写生,用形体或者实体物体让学生观察,然后在绘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美术教育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和美术的属性有关。培养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发挥其思维去构思去绘画,要给学生的想象给予一定的肯定,并提出意见。培养学生打开思维,培养学生进入美术的思维。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九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
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每一位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几年来,心理咨询中心在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方面,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方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能取得较大成效,从而对学生的稳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更对学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纳分析
综合有关资料及我们近5年的测试结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
面对高深广博的学习内容和复杂多样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经受住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考验,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学习方法不当,对所学专业不够满意等因素而产生的学习焦虑,自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学习效率低下等。严重者思维混乱、失眠、烦躁,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从而引起行为上的混乱、盲动,发生心理疾病。此类情况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表现比较明显。相关资料还表明学习问题己占所有问题的30%左右,是困扰大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
2.社会适应与人际关系问题
3.情绪焦虑与意志薄弱问题
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高,往往内在体验比较丰富、细腻,自控能力比较差,他们感情比较脆弱,常常会因一点小事就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他们常常表现出抑郁、空虚、无助、绝望、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状态,并且往往难以自拔以大三、大四级同学较为明显。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有关,主要是社会认识偏差,他们对社会不能客观认识,不能合理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缺乏自我约束力,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轻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重则心灰意冷。
特殊的年龄段及特殊时期易导致大学生消极、抑郁、忧愁等不良情绪的错位,致使情绪错位、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自我封闭,患上现代社会性的各种心理疾病。如,暴躁、脆弱、自私、多疑等等不良性格使其主体深受其苦。这些同学大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是他们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艺经验来控制,需要我们相关的人员给以帮助和指导,当然这也和我们的其它教育有关。
4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要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主要表现为单相思,友谊与爱情相混淆,不会处理爱情与学习及事业的关系,对恋爱中的矛盾冲突感到惊慌失措,不能正确对待失恋等。尤其是失恋,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性心理己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基本上都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比如被异性吸引的体验,性幻想,常想到性的问题,性梦、性压抑等。这种困扰通常只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和躁动,但当其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5.自我同一性混淆问题
努力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需要完成对某种社会职业的选择,对个人终身目标及其展望的形成和人生观的确立等。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评价时而过高,时而过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从众心理较强,常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冲突中。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也难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常常表现出盲目性和矛盾心理此类问题在大四学生中反映最突出,大四学生即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既有对大学生活的回顾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憧憬;既有对大学取得成绩,自身素质得以提高而欣慰,又有对没能实现的某种目标而懊i悔这种理想自我同现实自我得不到统一,从而对社会学校乃至现实产生强烈不满。这种自我同一性混淆的同学往往以酗酒、打仗、斗殴等形式表现出来,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6.人格障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因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某些因素的影响,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数量。目前,从统计比率上看:此类问题所占比例大约是5%左右。但在我们咨询工作中明显感到患有强迫症、抑郁症、较深的躁狂症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此类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人格障碍的人,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以矫治比较困难,咨询工作成功率较低。
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研宄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目的是为更好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预防、调适和矫正其心理障碍,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在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结合我校几年来工作的经验,初步总结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三六六一体化”模式,建立了三位组织机构,即在大学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研宄会、心理健康教育室、心理咨询中心;形成了三元咨询队伍,即由临床医生、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三类人员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努力做到了六个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教师心理健康相结合以及群体教育与个体关照相结合;达到六个目标,即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学生行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一体化,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融组织、宣传、监测、教学、科研为统一的整体。进而我们可以综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运作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运作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起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这既有赖于内容的设置,更有赖于各种配套措施的实行。建立三元组织机构,形成三位一体的咨询队伍,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络。通过三位途径是这项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也是把这项工作落到1.建立三元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系统运作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核心、是灵魂为了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各高校的实际需要及现有的客观条件,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研宄会、心理健康教研室三元组织机构,来具体领导和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队伍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完备、专业技术人员齐全的特点,组成由神经内科医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学团工作干部三部分人参加的咨询工作队伍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咨询队伍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三位一体的心理咨询队伍,不仅保证了此项工作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层次与水平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1)初级保健网: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联络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随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心理帮助.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方'法走向整合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发展趋势。因为教学、活动以及其它途径,都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要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最佳实效。通过长期的研宄与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新生入学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而科学、迅速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测试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状况,按照学生的兴趣、志向和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工作者,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和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心理档案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倾向,以便于我们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矫正,并帮助治疗各种己经产生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一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指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总体课程科目及课时数安排。由于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非常重要。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依据。
从我国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程知识面不广;在课程结构上,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研究生的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多,选修课少;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课程;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自学时间少(尤其是硕士生),不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特长和研究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告诫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药一样,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再去补救。”因此,改革研究生教育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应从把握课程设置的依据入手。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纵观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是同步进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知识形态进入课程,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又通过课程体系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研究生课程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自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之始,大学逐渐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当时德国的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学徒式”为主,不太重视博士生系统的课程学习,其课程设置主要强调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研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德国发生,使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中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德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及其博士生教育。随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才还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研究等综合能力,为此必须加大课程学习的力度。此后美国对研究生的培养则强调课程与论文并重,如博士生一般要学16~20门课程,修30~40个学分,较多地学习高水平课程的博士生后劲较足,因为其知识面广、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呈加速的趋势;二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中综合是主流,分化是为了更高程度的综合;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的这些新特点,必然要求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其相适应。如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跨学科的科研与教学训练,体现出“高、精、新、宽”的特点,亦即研究生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高标准和高要求,课程内容要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实,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课程,充分体现了“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要求。
由于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征,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美国大学一般通过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的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美国理工科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教授们不仅就本学科领域向研究生提问,而且常常就音乐、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要求博士生解答。
2.社会发展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它就比10所大学更能将社会推向前进。可以说,需要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课程是随着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处的不同的现实均有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果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会为社会所遗弃。中世纪大学在1718世纪衰落的原因,就是因为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古典人文教育,远离社会现实,退化为一种经院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纵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其每一次课程的重大变革,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19世纪初,为迎合德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德国大学将科学研究纳入博士生培养课程体系中,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美国在学习德国研究生课程基础上,结合本国实用主义的传统,适应美国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求,各大学纷纷开设应用专业和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实现了其研究生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一由学习德国单一重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向科研与为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并重的转变。其研究生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学习典范。
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亦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原有的较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已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更新观念、改革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的研究生课程。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之间,而且同一层次、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自主地构建课程体系。此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化的,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果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研究生往往居于一种被动学习的角色,培养出的人才就会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可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应有弹性,应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将选择知识的最终决定权交给研究生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收集、交流、分析、综合与研究已成为一门大科学,成为各行各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高校应注重训练研究生跟踪、收集和研究信息的能力,尤其要培养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故“信息课”应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培养目标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即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但培养目标却可多样化,因为只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才能保证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分为总体性培养目标和反映各学科专业特点的具体性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中对研究生培养总体性目标做出了规定。而具体性培养目标则因学科、专业而异,是各学科、专业对研究生的智能和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一般写入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就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培养目标变了,课程设置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培养目标和促成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是评价研究生课程合理性的重要标准。
二、国外主要国家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世界各国教育传统不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长短不一,因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稳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式。通过比较、鉴别各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我国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教授会和系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极为重视。一般而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生的.“后劲”比本科生足,而后劲来源于宽阔、坚实的理论。基于这种认识,各系在硕士研究生新生入校后,要进行摸底考试,若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建议研究生补课,并且只能在课程编号为600~699的范围内确定相关补课科目。(美国大学中,所有课程都以系为单位由浅入深地从100~999编号,100~699号为本科生课程,700~799为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和低年级研究生课程,800~999为研究生课程,其中899为硕士论文,999为博士论文)若选修课成绩达不到“b”,则失去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资格。此外,大学各系在审批硕士研究生修课计划时,明确规定第一年不修专业课。目前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理工科研究生学习数学和有关基础理论科目的总学时仍呈上升趋势。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这些著名大学,研究生第一年不先学专业课程,而是学化学、数学、物理或统计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物理学研究生才学习真空物理学、高级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学、高级电磁学、固体物理学、现代光学及高级实验学等课程。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非常重视课程学习,其课程设置的范围较广,一般要求修16~20门课程,修30~40个学分(文科一般要求修满45个学分以上的课程,理工科侧重实验,一般要求修满30个学分以上的课程)有的专业高达100个以上的学分。基础课程学习时间为1~2年,课程设置一般分为5个专业领域,其中有一个领域还要跨一级学科,每学期至少要修3门课,毕业时要掌握2门外国语,要写大量的书评和课程论文。学习期间有多次考试,最后通过所修课程的全面性考试后,才能成为博士资格修选人。对博士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以a、b、c、d、e字母来表示,或用4、3、2、1、0五级记分表示,或用a1、a-b1、it符号来记分。各大学对博士生考试成绩的要求不全相同,有的大学要求在b级以上;有的大学规定要有2门课程的成绩为a级,否则取消攻读博士学位资格。例如柏克莱加州大学工学院,要求博士生主修领域的课程成绩必须达到3.5,辅修领域的也必须达到3.1。
德国的研究生学位主要是博士学位,其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与美国不同,强调科学研究,强调博士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研能力,一般不太重视系统的课程学习。所以德国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主要是结合科研和教学工作来培养。这些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撰写博士论文,一般来说,科研论文常常是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博士生常常是充当导师的助手、助研或助教角色。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就直接进入科研论文写作阶段。其培养过程强调独立性,以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素养。导师只起指导作用,一般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和博士生交谈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
相对美国的博士生而言,德国的博士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如果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发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结构欠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选听相关课程,也可以去参加教授举办的讲座和研讨班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此外,对于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则必须攻读与学位有关的3门专业课程,并要求获得成绩证明。
1.日本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日本传统的培养研究生的做法,与德国大学一样,是实行讲座制度。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讲座里进行。讲座是由1名教授主持,1名助理教授和2名助教(一般要取得博士学位)组成。讲座的主要任务是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博士生还要协助硕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而对课程学习没有很高的要求。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的通过与否同毕业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在毕业后撰写论文再申请学位。但是倘若没有学完规定的课程,就不能毕业,也就很难取得博士学位。
三、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了解和学习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我们有以下重要的启示。
1.增加选修课,加大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为了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应增设选修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研究生选课,给研究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导师带研究生应像牧羊人一样,为羊找一块水丰草肥的地方,让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自己找草吃、找水喝,而不是牧羊人割下草来喂羊。因此,课程学习不宜规定太死,应允许因人设课,充分注意研究生的个性培养。日本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给研究生院的课程以更大的独立性,允许独立开设研究生课程;对博士课程的年限进行了灵活调整,准许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提前毕业;新设一种综合性博士学位,称“学术博士”,课程以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以适应现代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美国在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灵活性也较大,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中都有3种安排: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大量的选修课;有独立工作时间,即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生可独立地计划自己要学的课程,并可获得一定学分;有单独的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其中有些是本系的、有些是跨学科或跨系的,有些课程可学1年或半年,也有些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几年。
2.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帮助研究生适应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所不包的课程体系是没有的。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不仅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更在于能否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即在指导教学、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智能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拓宽加深。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课程模块体系尚未完善,为了少走弯路,使我国研究生学位的学术水平达到“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同”,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出较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帮助研究生适应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需要。鉴于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应由“五大模块”组成: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共课主要包括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的设置要多强调其应用背景,使拓宽、加深的涵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进一步广博与专深,还在于能用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加深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于加强对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应按一级学科或2个以上的二级学科设置,专业课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并加强专业课的综合性。目前的专业课过于方向化、较细窄和零碎,课程的数目也较多,需要精简和融合。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专业课程可以把工程技术的知识、方法、经验和工程经济、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选修课的设置应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研究方向课程,必须掌握研究方向上的最新成果,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动态,努力占领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前沿阵地;二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它们是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使研究生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不拘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内,这是当今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及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的客观要求。研究生只有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进展,才能够充分借鉴相近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才能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在专业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研究,培养国际型高级人才。
当今,全球化的热浪正席卷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一大批拥有国际观念和意识、理解各国文化传统、通晓国际贸易、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个人类和平和健康发展的“国际人”。要培养能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级人才,国际化课程就至关重要。国际化课程是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存的能力。为此,应开设许多关于他国和国际问题的课程,且这些课程都应体现国际观点。美国学者伯恩指出:一个学科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他国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和反映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国际化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注重国际主题研究的新课程;三是在已有的研究生课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四是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内容;五是地区性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逐步随着国家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培育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体,尤其是美育一直都是作为副科来辅助教育,从观念和本质上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高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是像机器批量生产似的,培养出模式化的“产品”。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艺术类课程只在艺术学院开设,到艺术类公选课走入高校,再到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至少2门艺术类的选修课,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以艺术课的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从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匠人”或者“艺人”,和过去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致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并且对相关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重心偏向了“技”,这就偏离了艺术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随意修选,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都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这对现在所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只有一些比较顶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在推行艺术教育时,真正地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贯通起来,辐射到各个学科,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中,很多高校还缺少多媒体音乐厅、展览馆、音乐广场等设施,这样不利于实施艺术教育,也无法提供交流的场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经常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束缚,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课,使得课程枯燥、单调,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艺术类的课程都只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才能接触到,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的话很难实施,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要融入创新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时候,不论是从事哪种学科、哪种工作,都需要时刻有创新的理念。联想公司贴着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变。”由此可见,不论是艺术学科,还是科学发展,都时时刻刻倡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之路。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承载着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综合培养,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鉴赏等课程,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作为高校受教育的群体,任何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任何一门艺术公选课时,都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个任务。首先,艺术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人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初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论等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然后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增强创造力,这样才不至于说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人才都是单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其次,现代教育是人生的整体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艺术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已经忽略了“素养”,而进入狭隘的“艺术”层面,使得艺术在很多学生的概念当中是神秘而又另类的,有非课程化的倾向。而这其中重要的艺术教育渐渐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愉悦,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激发我们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创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上、课程设置上、师资培养上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创新的观念纳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
(二)高校艺术教育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统一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填鸭式”的讲授,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东西几乎为零,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一遍而已。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根本,使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教育需要科学的方式,科学教育当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义遒说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至少表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学中充满着美。”[2]我们应当发掘科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教育时,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新颖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艺术教育,体验艺术教育带来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此外,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大部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偏重知识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和其他课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导致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就会有倾向性,限制了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积极调整一些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将人文艺术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加深学生们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从艺术教育的课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正是承担着这个任务。[3]另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启迪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画一个圆,让学生进行联想绘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冲动,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不设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过想象扩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艺术等等学科进行交叉,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把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类文化等等融入一个领域当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渐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在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黯然失色、没有地位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沦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存在于世间。[4]在综合性大学中,本身艺术类课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课之后的一道点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不高,随时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创新性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堂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探索发展新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难以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遭遇夭折,或是毫无效果。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填鸭式”“统一式”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式”“发散式”的大众教育,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的正确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出去学习交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吸收回来再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最终切实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5]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只能针对文科的学生,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学里多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绘画艺术和光速产生的效果,通过对光速产生出来的效果进行创造,运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出光的效应,这都能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比如数学符号和艺术设计的结合等等,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围的艺术资源,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校园文化是进行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园当中的文化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举办一些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接触到艺术,进行艺术体验与实践。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周边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等艺术教育的阵地,跳出课本,切实地走入社会中的艺术场所,真实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都承担着进行艺术教育的任务,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扩宽思路,将艺术引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接受直观的艺术教育。通过参观、学习、讲解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艺术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独特的功能,使得它在高校的教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艺术教育的投入、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艺术教育的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进步,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下,在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下,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好两者的对接与融合,拓展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使之与世界接轨。
作者:樊珂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三
尊敬的党支部:
首先,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并始终坚定这个信念。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就是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的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我们要把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统一于房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坚定的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增和素质。作为大学生,不能只会埋头学习而没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那天与吴书记谈话后,他建议我们多看一些关于白求恩的故事,看了之后确实学到了很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想与信念的支撑。通过学习这些理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理论修养,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最后,就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将思想付诸于行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光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在学校,我们要积极关心同学,认真做好各项社会工作,来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激励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慢慢向党组织靠拢。
以上便是这些天我的一些感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汇报人: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四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生1915名,教职工117人。近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坚持把教师的校本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努力使学校成为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把教师的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框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整体结构合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下面把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们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保证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校本培训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校长决策调控―副校长具体负责―教研组长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做好督促、检查、考核和登记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我校鼓励教师积极搜集各种课件、教学资源,丰富学校的资源库。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上共享资源的建设,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交流。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学校还根据教研工作需要,随时为教师印发各种学习培训资料。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培训经费的落实。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健全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上,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引入激励机制,将校本培训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制订了完善、系列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考勤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使我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
2.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的校本培训坚持以师为本,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即实效性的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主,辅之以专题辅导、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课题研究、骨干带动、反思总结、成果推广等模式开展校本培训。有效地满足了教师自我发展和表现的需要,激发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我们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应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包括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课程标准》的通识理论与经验等。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互动交流。它是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的、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与大家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办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集体备课。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我校采取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要求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是师生行为方式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生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在教学方式设计这一环节,我们特别强调,不仅设计教师的教,更要设计学生的学,教要服务于学,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让开课教师先上课,课后谈谈教学设想及反思,再组织听课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为此,学校组织这种互听互评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帮助。
教学诊断。教学诊断是指针对某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评价和矫正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诊断活动内容包括四点:第一是肯定优点,第二是指出不足,第三是分析原因,第四是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教后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通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中把它做为重点来抓。
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教师群体围绕某一教学理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许多理论认识,我们都是通过专题研讨来解决的。比如:数学科的“问题--自主探究解决”,语文科“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等。
专题讲座。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应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理论,或者针对教师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困惑、出现的共性问题,邀请教育专家、本校的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直接交流、思维碰撞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得到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容量大、节奏快、形式新、效率高,体现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我校坚持每个月安排两个晚上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开通校园网,鼓励教师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
3.采取多种培训模式。(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设施了青蓝工程,采取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听课评课。通过研讨,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3)自主学习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4)课题研究模式。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4.实施校本培训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我们强调从要你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爱学、会会、乐学。我们把学习转化为教师内需的自觉行为。
5.落实反思与创新带头。搞校本培训,一定要有个鲜明的主题,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种有效的载体和最终用实践的检验。搞校本培训一定要触动教师的内心,要让他们在总结中反思、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6.实践培训要求上创新。我们根据实际、分层管理。我们不需要一刀切,我们不能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咬不动。年纪轻的我们要加大要求,年纪大的我们要放宽要求。
二、取得的成效:
校本培训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与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了校本培训的基本经验。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基本确立了教、学、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的实施模式,并积累了一套培训的经验,即以教师自我反思为重心。采取自我促进、外部支持路径,运用个人反思、互帮互学、专业引领、师徒结对培训等方法进行培训;注重四个结合:自我反思与学校支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自我反思与引领指导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2.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教师得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得到了优化与提高。参训教师找到了现代教育的理论依据,树立了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教改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的轨道。确立了正确的教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提升了教学水平。优化了教科研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不但增强了参训教师的科研意识,优化了教科研素质,而且使参训教师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反之,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得出更新更好的理论成果与经验,使得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排的某些培训内容教师可能并不喜欢,而教师期望获得的培训往往又无法得到,有些培训是学校条件限制而没法组织实施,有些培训是学校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人文科学。特别是当前地理学更趋于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凸显人文科学重要性。中学地理课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本文在主要在对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所富含的人文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对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进行了研究,旨在教学中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国著名的吴传钧院士曾谈到:“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主要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对人的品格形成十分关键,要培养全面的品格就应该从这一时期着手塑造。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学跨“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地理科学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完美结合,地理教育应该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出贡献。而传统的地理教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讲授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种偏重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到和科学知识的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应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人文精神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又能提高全民族素质。
二、浅析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文化精神、人类的文明素养。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具体来讲,人文精神,是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地理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指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由之而来的。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其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社会;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属于道德观的范畴,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是必然的、必要的,但竞争应当是公平基础上的竞争,而且是竞争的'同时更要提倡合作;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核心是正确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
地理学科本身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所内涵的人文精神则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而作为一个具有稳定的学习能力并将之内化为自己良好素质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进入社会后,他可能会遗忘曾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但是能够较快、较准确地认识观察客观事物,并对一些棘手的人地关系问题,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置,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所在。
三、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渠道。
地理课教学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中学课堂中的地理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语言、种族、民族、民俗、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如:自然地理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人类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和风格各异的民居、民族服装等人文现象,可引发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的兴趣,提高尊重各民族并与之和谐相处的意识;全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学生国际意识、国际观念的培养和确立。因此,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更不能将人文精神教育从地理教学中分离出去。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既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又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尊重和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和社会发展。
总之,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必须对学生言传身教,长期熏陶,滋养心性,提高修养,外化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动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的人,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赵荣。《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魏青。《教育学》。西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8)。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六
现代教育最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留守学生的素质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又因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少孩子不能随父母进城被留了下来,因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有效的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上。因此,对留守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提升其综合素质着手,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育因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照料,缺乏父母的有效管教,又由于隔代亲的缘故,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会纵容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任性、偏激、懒散、暴躁、冷漠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从规范其行为举止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对留守学生强调行为举止的重要性,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做出严格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按照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来规范、约束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引导、训练和帮助,留守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防止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弹,我还建立了有关留守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奖励和惩罚的制度,通过这样的制度可以让学生的日常行为受到监督,提升了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从思想教育着手。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远离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呵护,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致使他们的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的认识到,思想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通过开拓学生的眼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有探索未来的勇气和信息。举个例子来讲,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给学生放映一些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和创伤,但最终他们都会取得成功。比如所《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在经历了种种的悲惨和不幸之后,终于考上了哈佛,其人生道路终于迎来了转折,这样的影片能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留守学生本身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有不少学生都会对影片中的主人公有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行为引导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力度。
为了更好的提升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有意识的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建立起了留守学生的档案;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帮扶结队;抽时间家访,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与家长互通信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留守学生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留守学生因有教师陪在他们的身边,所以,在校时他们会好好约束自己,表现不错。可一旦离开学校,不少留守学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为此,我通过别的方式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管。我让家住的比较近的学生相互监督,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监督彼此的行为,同时还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表现,首先是记录自己的表现,其形式类似于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同时也会要求他们相互之间进行评判,这样,每一个学生除了在约束自己的同时,还会有意识的观察别的学生的行为,如此一来,大家就会相互监督,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逐步养成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更大的自由,而他们在行为习惯的约束下就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课堂培养。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升留守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教学中,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实行分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都具有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中去,即使是学困生、留守生,在课堂上也能学到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我还尝试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他们大胆地发言、主动地展示,通过角色分工,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得到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现代教育应该针对留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这样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质量才会真正的达到巨大的提升,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七
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阅读对幼儿视听能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语言发展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我园正在进行“营造书香氛围,创建快乐读书体系”的课题研究。结合课题,我们同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读一点”、“每月家长推荐好书”、评选“书香家庭”等,通过这些活动,希望对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有所帮助,以下是我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得到的一些小的体会:
一、好的图画书是幼儿学习自主阅读的最佳内容。
好的图画书充分综合了插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反复阅读图画故事。孩子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经验,而且可以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使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好的图画书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学习表达与交往;好的图画书本身就是想像和创造的结果,阅读图画故事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让他们的想象驰骋飞奔,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每月家长推荐好书”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的资源。家长们从家。
里选出他们认为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题材多样: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等。我们把这些好书放在孩子们伸手可及的地方,尽量让孩子们多一些机会拿起这些书,多一些机会和这些好书建立感情。小朋友在课后、饭后等空余时间经常结伴翻阅,丰富幼儿阅读内容的同时,更增长了幼儿的.知识。
二、为幼儿朗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斯说过:“听读是引导孩子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最好每天为孩子朗读5~20分钟,这对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
我们的“每天读一点”活动,以欣赏图片故事和其它文学作品为主。充分利用家长推荐的好书,让幼儿在成人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油然而生想读的愿望。有个现象:老师讲故事总比录音机里听故事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为什么呢?要知道,听录音只能用耳朵听,但老师讲可不同,不仅带有表情,而且还带有更多的随机性,可以随时停下、提问、学习。更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词汇,激发想象,拓宽视野,萌发情感,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幼儿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义神韵,从而为广泛阅读打下基础。
三、日常生活随机教育。
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外出游玩、散步、参观等,充分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融会贯通,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另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交流对象,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使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的得到升华。
总之,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应使大人的引导和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次早期阅读生动、愉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为今后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八
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里面,一些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政治课,因为政治课跟专业挂不上钩,学那些东西没用。其实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开设这些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去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此,任课教师就不能千篇一律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传统教学偏重于“教”,轻视学生的“学”,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学生缺乏灵活性、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两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后者无论对学生的现在或是将来都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上学到的。
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笔宝贵的财富呢?我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先跟学生说明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着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如在学习“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这一内容时,我给他们10分钟的时间,要求他们一边快速阅读课文一边思考:要掌握这个知识点,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同时作好笔记。10分钟后,我再简单的解释生产力的含义,并配合图示把生产力的构成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比较:自己的方法和老师的方法是否一致?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学的内容不一样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像“生产力的构成”这个内容用图示的方法就比用大标号小标号一层层列出来容易记。而如果要我们记住两个比较相近的概念时,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那用表格的方式就比较合适。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
有些教学内容,理论性并不强,但要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它付诸实践,光靠教师讲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安排讨论课。让他们各抒己见,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例来说明问题。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展开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组长做好记录。讨论完后,四个组长分别代表本组的同学上台作总结发言,看哪组的同学总结得最好,并把它和平时成绩挂钩。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时第三组的组长是这样总结的“生活消费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跟别人和社会无关,实际上健康、合理、文明的个人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我们宿舍就有这么一个同学,家里每个月给300块作为她的生活费。每个月初拿到这笔钱时,她就跑去超市买回一大堆零食,然后就去网吧玩通宵,两三天后就把这笔钱花完了。后面的日子怎么过呢?刚开始时四处借,可是久而久之,同学们了解这个情况后,都不愿借钱给她了,对她唯恐避之而不及。有时候看见她由于没钱吃饭躺在宿舍里喝白开水,觉得既可怜又无奈。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这里时,难道还认为个人生活消费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吗?像她这样消费,不但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了同学的关系。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她的总结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我认为从这位同学的总结中,可以看出通过讨论她们不但理解了书本上讲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认识到“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平时与学生相处中,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当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可要他在陌生人或是人多的地方讲话,他就结结巴巴,词不达意。通过采用讨论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合作、沟通。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将受益非浅。
三、坚持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去上学,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要求是一方面教师要把书本上的理论教给学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就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价值、价格、供求这三者的关系。于是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怎样?(2)供求关系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对价格有什么影响?(3)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何影响?供求关系是否决定商品价格?然后结合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我们去商店买商品,有的贵有的便宜,同样的商品为什么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价格不一样?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价值、价格、供求的关系: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的难题,又启发了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分解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2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