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类在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了无数思想和观点。在总结中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罗列无意义的信息。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大家可以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12).。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师生情感融洽对于当前的英语交际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英语交际课堂中,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英语课堂教学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情感与内容的统一。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内容信息和感情信息的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组成的,包括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等基本要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今后,学生学习将更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应该重新设计,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共同目标。学生在相互了解和平等的价值观中共同学习,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与他人同心协作,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开展合作学习。
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著地去思索创新。我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课堂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
1.让学生表演
尽管平时忙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我仍坚持采用表演的课堂形式。在处理一些情景生动的阅读课、对话课时,我常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例如:译林版module6unit1projecttheinvisiblebench就是极好的剧本。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以后,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把隐形板凳的滑稽表演到位,观看的学生也发出开心的笑声。看着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作为教师也被感染,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学生都精神饱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课堂中挤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表演。他们拥有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表演,如有趣的小品、绕口令、猜谜等等。课间在教室的角落、教室外的走廊,我总能看到分成小组的学生面带微笑,投入课堂表演的准备中,都能自主地去尝试,参与到活动学习中。
2.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真正兴趣的创建,是引导其建立自身主观的兴趣点,从最初的“表象直观兴趣”演变为“思考主观兴趣”,这是兴趣培养的根本意义。这比拿新鲜、有趣的事物来引起关注而产生的短暂兴趣更为重要。短暂的兴趣只是一个单纯接受的过程,没有持久性,其具备的特点就是“能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但是一旦热情消失,就会弃之而去。所以如何将这种直观的“直接兴趣”和能产生其他影响的“间接兴趣”结合起来,才是关键所在。
真正的兴趣培养应该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排他性。这不仅体现在授予者―――教师身上,同时也会在接受者―――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在学生接触艺术,对其有基本了解后,往往会产生创作欲望。这一时期,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生的表现力和热情最为高涨。由此而产生的兴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会对其所学进行大量和深入的研究及创作。这时博览其他作品,采纳众家之长,将会延长兴趣维持的时间,并且巩固兴趣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包容能避免学生思想的禁锢,不让其思想越走越窄,最后消失于无。这和前面提到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延续和巩固学生的自身兴趣。杜威认为“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1]这里的兴趣不仅体现了学习过程,还体现了学习广度。跳出课堂书本之外,创造新的学习点,这才是培养兴趣的本质。
在杜威看来,“兴趣是居间的事物―――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2]这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到最终成就。可以这样说,兴趣就是连接一个事物起点与终点的直线,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
一、去功利化体现公共艺术教育成长。
正确兴趣的建立,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随后就是其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缓慢而艰辛,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进一步退两步。前面曾提到,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特点是纯粹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纯净的学习和接受环境。这里所说的纯净并不是不知世事的一尘不染、阳春白雪,而是一种对艺术审美最为纯粹的感情。因为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并不是以教授专业生存技能而存在,而只是对于学习者自身审美素养的修炼。但功利化的追求成了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壁垒。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近年火热不减的艺考、送孩子去上“大师班”的教育投资都是艺术教育功利化下的产物。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习者的求学目标已不再单纯,最初的兴趣已转变为对于成功的一种扭曲的执着。不可否认,这是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下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反观公共艺术教育,其前景更为让人担忧。功利化的结果让公共艺术教育乏人问津,大量的教育资源缺失、严重的师资不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蒙上一层阴霾。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所反映出的审美素质提升、人文情怀关注被移放至角落。只有跨过这一难关,公共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20xx年是公共艺术教育的转折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之路上砍掉了第一根荆棘。文件中指出“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这让公共艺术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视,课程系统化、教材规范化,让学习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提升了其审美素养,更具有人文包容性。艺术不再是专业艺术学习者的舞台,大众一样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才是公共教育普及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无形间,公共艺术教育提升了社会整体的“软实力”。
中国的艺术教育源自于西方社会。西方艺术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功利化的问题。从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到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兴起,艺术教育走向了辉煌。二战之后,艺术的舞台由欧洲转至美国,艺术教育也随之产生变化。科技的兴起导致了艺术教育普及的缺乏。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提到“今日美国降低审美教育需要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可悲困境”。[3]大环境导致了教育行业产业化、模式化、功利化。我们同样也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及时调整策略,可以减少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只要问题得到了重视,自然能找到改正的方法。功利化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必会碰到的问题,但既然已有既定的发展目标,就能发现问题并逐个击破。相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必会稳步提升。
二、审美经验:公共教育的里程碑。
审美经验即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相较专业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更可让大众从宏观、直接的角度近距离接受美。因为其受众面更广、更多元化,一定的审美经验既避免了机械式的唯物主义理论的狭隘偏见,又可让大众不要撞入唯心论的死胡同。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能通过自身训练,获得正确的审美经验,而不是拿来主义的一锅端。就好比吃饭,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只是粗浅的生理满足。如果换个角度,同样可以变成艺术。杜威在《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中曾说道“吃饭也可以给人审美的经验”。不是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从健康、营养、卫生,乃至色香味的角度去考虑饮食,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更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层面之上。
由此看来,审美经验的培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人们自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审美经验的培养就是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精神能够融入到学者的思想深处,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修得正果即所谓“懂得”。
杜威把“经验的圆满”视为艺术的特征。在杜威看来,达到圆满状态的经验即成为艺术,成为审美经验,成为其他样式的经验的榜样。在《教育中的艺术和艺术正宗的教育》一书中他说道:“艺术内在地是教育,教育也可以成为艺术,使艺术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实施相应的教育。”[4]遵循杜威的教育理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重在让学习者自我修炼,意会艺术的本真与美,能够自己从中提炼出适合自身美育培养的元素。能够做到批评、改变、提炼、包容一切艺术。这就是公共艺术教育中审美经验的修炼。艺术教育培养了人的审美,审美经验的极致就是艺术。懂得了审美经验的重要,就能在今后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四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五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
(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
(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
(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
(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5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
(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6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办出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成功素质教育”之所以能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就是由于它有许多理论创新,尤其是提出和实践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从素质教育理论层面上证明了其积极意义,从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来看,也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首先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来看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
一是把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成功素质教育跳出了大学培养目标应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之争,既肯定了当代大学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从而肯定专业素质的定向,又必须为了适应时代急剧变迁的形势,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通达权变”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才性”的素质,并相应地统称为“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把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明确化,即“成功素质教育”,而不是空泛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是非专业素质概念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从而有别于其它也具有明确素质培养目标的“创新素质教育”和“理性素质教育”。任何“创新”和“理性”的素质其最终效果都是以达到“成功”为目的,而且这种素质性质的本身也是一种“通才性”的“非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之一。同时,《赵著》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比起不使用非专业素质概念而只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规划为起点,就业能力为落脚点”的“应用性”的成功素质教育,以及所谓“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模式的理念具有更深的理论性。
三是“非专业素质”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的概念体现出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成果,因为非专业素质是对应于专业素质,从而把“素质”形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含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要素的“素质结构”,使它既区别又吸取心理学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学中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之说;既区别也吸取了管理学中几种人性理论的假说,从而成功地构成为一门新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新内容。
其次,通过大学生离开大学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所取得成功的绩效来反观,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足以证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成功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素质,在这四项成功中,前两者是属于“现实”的,而后两者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从字面上看,“非专业素质”只是在“某些”“领域”或“阶段”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而不是泛指在所有方面。问题正是在于这“某些”处于“关键”的时刻和地点。例如两个具有同样专业素质水平的大学生应聘求职,但甲成功,乙失败。用人方测评两人专业水平差不多,但甲长于言辞表达和沟通,故用甲而不用乙;又如某医疗器材公司招聘,甲毕业于工科院校、懂机电而不懂医疗,某乙毕业于医学专业,知医疗而不知机电,但所求岗位都需要改行。结果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却选用甲而不选用乙,理由认为甲有“某些研究和分析能力”和“学习的意愿”,认为“进了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以上两例表明,在人才市场的平等竞争中,在关键的时刻和地点,非专业素质的强弱起到了关键作用。“非专业素质”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或在就业后的创业成功其作用更大,因为非专业素质越高,就越易发现新的机会或能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且还取决于环境和机遇。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市场变动较大,知识经济的环境变化层出不穷,而个人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原有的专业技能如果闲置就会变得陈旧无用。因此,只有属于非专业素质范畴的应变、沟通、协调、选择等观念性、品格性和方法性素质越强,就越易得到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在“创业成功”中非专业素质所起到的“更为关键”的作用所在。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大学期间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乃是高等教育适应新的“三个面向”(时代、社会、市场)的需要,不适应新的“三个面向”的高等教育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成功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和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七
相声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项基本技艺。许多人之所以爱听相声,是因为相声能逗大家乐,使人们在乐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和某种启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那么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逗”在课前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所以,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师傅5小时加工80个零件,李师傅5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要提什么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王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王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王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王师傅是小师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王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一次我到外地借班上课,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杨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二、逗”在课始
课始,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逗”的方法,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于是,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刚才谜面上的‘哥哥’是不是这根长针,‘弟弟’是不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这样一“逗”,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三、“逗”在课中
[1][2]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八
在我国,重竞技运动员的暴力行为倾向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这个问题关系到重竞技运动员的人格发展,道德认知以及退役后生活工作的安排.因此,重竞技运动员的暴力行为倾向问题亟待提上日程.
作者:汪洋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812.0g811.32关键词:重竞技运动暴力倾向格斗退役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九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
在一个运动队内,教练员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们与运动员朝夕相处,陪着运动员南征北战,见证着运动员的成长,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等方面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多数教练员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训练,未能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形式,走走过场,而将运动员比赛成绩作为衡量自身教育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
2.1.2运动员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冠军梦”,在这种冠军梦的指引下,他们能够不畏训练的艰辛,顶住伤病的折磨,展现超出常人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在这“冠军梦”的金牌意识下,一些运动员急功近利,只看重训练,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个别运动员在功利心作用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可见,在运动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伴随着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一项有效指标,运动员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家庭正是他们素质养成的'重要的发源地点,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多数家庭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其子女进行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层面来看,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关注度和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人,甚至会因为竞技比赛的成绩而为产品代言、为商家宣传,功利性趋向不言而喻。而普通民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则更多的是其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而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更增加了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渴求度,很多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突出,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极其低下,很难使其成为一个正面的公众人物,甚至可能对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日趋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技能人才的内涵、社会需求及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能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经历了从“匠人”、“技师”到“知识工人”的历史演变。高技能人才属于人才基础层次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其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续,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其人才特征可概括为: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素养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二、社会需求及现状分析。
搜狐网上曾出现了《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南方网刊登了《深圳每年新增3万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能岗位比一般岗位月薪高》的新闻。近几年类似的报道经常见于报刊、网络。一些企业反映,大学生基本能从高校及市场上招到,但技能人才很难招,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目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及相关培训机构却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目前,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劳动者总量的4%,而企业需求中这类人才占14%,相差10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相比,明显偏低。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理应抓好职业教育。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2-1模式等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增加实践课程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需要。一个专业应该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确保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统一。高职教育有两点必须牢牢把握: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按照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学生。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的。其次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体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与企业、与社会深度融合。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市场上有需要、社会上有需求,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的话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就会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场地和设施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必然会遇到专业技术师资不够,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学院教学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输送所需技术人才,同时可以参与企业的一些技术攻关等等,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可以参照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通过企业专家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析,及时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二是采用2.5+0.5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半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在学生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充分考虑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建模拟实习实训场所,采用仿真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既改进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也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院于4月成立湖南省化工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弥补了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从湖南省石化行业将全面实施的“94212”战略来看,行业企业急需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双向需求、互利互惠的良好态势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为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提供了发展之机和用武之地。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每年提供3000多个岗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数达到学生人数的20%,成为学生稳定的就业基地。近年来,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参与20多家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享校企人才资源。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为突出的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工作。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多形式地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一些培养平台和载体。学校首先应把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其次要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可以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尤其是通过主动服务,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再者就是不断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机制。自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校企“互培共享”协议,一方面,每年有计划选送10―15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带着课程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生产岗位,了解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曾于派出6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又将申请派出20人赴美国进行为期30天的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学生实行多项评价。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的缺点,采用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职业教育应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水平。本院从起对学生实行“双证”考核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鉴定中心,每年组织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近年来学院在每年的3-4月开展技能节竞赛活动,为全国技能竞赛打下了良好基础。“双证”制的实行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了均衡发展,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界,,(22).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二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更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设置行业认识实习、社会调研、技能实训等教学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行业认识实习和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形成对休闲服务业的初步认识,明确专业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技能实训环节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实训,通过设计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拓展学生的休闲服务技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3.2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采取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学历教育必需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四学期暑假开始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休闲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较好的人文和艺术修养,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一门外语;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顶岗实习掌握休闲企业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3.3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
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结合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茶艺师、调酒师、健身教练、营销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优先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既达到学业水平的要求,也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
3.4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改变课程考核就是期末闭卷笔试的传统观念,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结合读书笔记、情景模拟、技能操作、ppt汇报、单元测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体现期末成绩评定的过程性。顶岗实习的考核采取“技能训练、效果展示、训练总结”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共同完成考核。教研室主任不定期抽查任课教师的作业布置、成绩评定情况,保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顺利实施。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三
随着市场经济对就业人才的.特殊要求,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多方面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会被摆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时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将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值得广大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永魁作者单位: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长汀,3663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3.96关键词:强化专业体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四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教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高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望以后能做一个有梦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自我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仅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团体,乐于帮忙别人,劳动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和组织本事。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一样的人相处,让自我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五
方法建立完善而有规范的技能培训机制,和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医教研相结合稳定的临床师资队伍,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分析、评估,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拓展培养途径和力度。
结论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执业医师的考试通过率。
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现对患者进行的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1.2]。
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
因此,本院结合了2004、2005二届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情况,就进一步强化临床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了探讨。
1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结果分析。
我院在和10月分别对二届临床医疗、急诊、影像、放疗整形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中2004级有113名,进行了二周培训,2005级有108名,进行了三周培训,我们采用客观结构性临床培训。
首先制订计划――培训老师――规范操作,其次确定具体时间――场地――培训前动员,然后进行培训――集体与个体培训相结合――自我训练,最后考核――人人参与――人人合格。
培训内容包括:dvd观摩整个规范化体检、操作过程。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循环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随机抽考2项)内科四项操作(腰穿、腹穿、胸穿、骨穿,随机抽考1项)外科七项操作(清创、缝合、换药、洗手、铺单、识别器械、取用无菌物品抽考2项)妇产科的产前检查、双合诊,影像读片、心电图判断等。
参加技能操作考试的2004级113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9.2分、85.1分、70.7分、78.5分,心电图判断74.3分,影像读片70.9分。
2005级108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5.1分、93.4分、90.1分、83.7分、心电图判听75.6分,影像读片76.8分。
考核结果显示:内、外、妇、儿操作成绩相对较好,而心电图判断,影像读片分数偏低,而且个体中分数差异也较大,提示医学生对心电图、影像读片掌握情况较差,儿科体检成绩相对也薄弱了点,外科操作的标准差也较其它科大,提示部分医学生技能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待强化提高。
同时,我们也对二届实习生的技能成绩进行了比较,2005级明显高于2004级,提示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前动员和规范对技能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提示学校、实习医院已越来越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技能了。
2从考核成绩结果分析中发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技能考核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技能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较真实、公正地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和亟待我们解决和探讨的。
2.1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2带教老师方法陈旧、单调,一些老师依然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临床实践,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有些老师对医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激励机制也不到位,许多老师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来做这项工作的,教师间缺乏竞争力。
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好的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出现了“吃大锅饭”现象,此外,临床带教费时、费力,责任大,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法律知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给医学生动手实践的几率就明显降低了,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因此,有些带教就出现了敷衍,应付的态度。
2.3操作技能训练量化标准缺乏统一,如外科的手术衣、老师在教学中是用现在的新式无菌手术衣,而在考核中(或到学校去考核)还是沿用传统的手术衣,实习生没见过,就不会穿也影响成绩。
2.4轻视细节训练,不少学生在问病史、查房、诊疗操作中,不善于与病人交流沟通,询问病史带有暗示、审问之意,行为拘谨,诊治过程中既不交待病情也不安慰病人,不了解患者的心理,使患者对其没有信任感,这些均说明学生缺乏临床技能的训练。
3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医师考核通过率。
由于今年起执行了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病人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病人越来越少,因此,我院加强并扩大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又增加了人体模型、妇产科模型、外科缝合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每季都组织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平时每天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奠定了基础。
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
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3],因此,院领导、科教科经常对他们进行教学意识的教育,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建立教师教学档案,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加强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医学伦理与交流沟通等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贯穿在医学教学的全过程,在临床上,带教老师要教学生认识疾病,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医患、医护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及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能力[4],努力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严格出科考核、打好职业基础。
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科教科在每年的教学安排以及临床技能出科考核中强调规范、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科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教学办老师亲自参与,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
2009年11月份,科教科还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总之,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医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2]刘学政,高书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4.
[4]陈道虎.大学生交流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03.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管理和教育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等职业学校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因为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会有松懈感,而他们的年龄普遍处于未成年,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较差.由于又是青春叛逆期,对家长和老师有疏离感,常常表现出不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的引导和教育特别重要需要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中职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青春期是人的思想变化最激烈最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在住宿制学校尤为突出。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就要由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来解决,但如果师生关系对立紧张,学生就会拒教师于千里之外,如果这类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再加上社会和网络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就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个别的还会误入歧途。
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大致归纳有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方面的因素和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形象,言行,举止和对学生的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师生关系。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专业知识水平,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学生心目中知识丰富,公平公正,态度和蔼的教师最受欢迎,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这样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受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教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易于教育,服从教育,而有的学生则叛逆心理严重,对教师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服从甚至故意背道而驰,严重影响师生关系。
(三)在教育环境方面,教师在对学生施行教育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处境。对学生的说教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无限制地啰嗦。教育批评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方式避免诱发学生的感情障碍,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和紧张。
(四)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五)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六)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先决条件。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
首先,克服自命清高的传统习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认为“师者”、“长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些教师的这种传统观念和封建礼节思想尤为严重,滋生了一种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不良习惯。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转化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支持者,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研究的过程,建立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
其次,克服因年龄差异而存在的隔阂,与学生拉近距离。
教师和学生由于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可能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
为师者,应该有能力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师生关系中取得主动地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因年龄差异同学生关系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特性,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
第三,克服情趣变化,牢固师生关系。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或者以自己的`情趣变化对待学生。虽然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行为,但作为教师这崇高的职业,应克服一切因情绪变化而带来的对教育教学和师生交往不利的因素,把握住自己,严谨对待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牢固。
第四,克服传统的教育方式,搭建师生的民主平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完成教学内容为宗旨,因此,教师的教学观、自我定位、素质要求、学生观、教材观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无不带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新课程要求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分数指标”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方式重新确立教学观念,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从管理者传授知识,改变为参与者共同探究知识,改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学生之中,构建一个民主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与研究,更好地使师生关系正常、和谐发展。
第五,克服主观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增强集体凝聚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师生之间的团结是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第六、教师要用真情去爱学生。克服主观偏见,教师要有慈母的善良和长者的仁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最可爱的人。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要用真情去爱学生,表扬学生,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一定能学好的自信心。那些辛辣的讽刺,尖酸的挖苦,粗暴的数落,只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失去自信心。老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犯了错的学生更鼓励他们,以正面教育表扬为主,使他们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在学习、生活上多帮助他们,做他们的挚友,把他们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能发展好的人”。在职教工作过程中实施四爱:疼爱一生活中困难学生;偏爱一学习困难学生;博爱一学习中等生;严爱一学习优等生。
总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搞好师生关系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七
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既是民生大计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就中国现状看来,一方面是人才的缺乏,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觉得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我们觉得,出现这一对悖论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致.我们在办学工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状况好.
作者:杨祖恩杨敦显蒋洪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刊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researchguid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
技能素质教育论文篇十八
摘要:
高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成为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和推动校园体育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高校足球的教学实践,以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技术练习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兼容和并包为切入点,探求适合高校足球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0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