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8:33:28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五篇)
时间:2022-12-29 18:33:28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1页至92页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问题解决当整数不能表示平均分后,所得物体的个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数学思考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结合教学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素养。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彩色笔,课件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

1、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想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为什么这样分?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如果给你两个饼还是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1、可是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把手中的圆片当成月饼,分一分。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活动“分东西”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a、理解平均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将圆片对折,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

师:为什么要对折?

生:为了分得同样多。

师:那这个对折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老师将半个涂上颜色,贴在黑板上)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吗?

生:0.5,二分之一,1/2

师:能说说1/2中的2表示什么?

生:表示平均分成两份。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b、理解“每一份”

师:你能在月饼上找到另一个二分之一吗?(板书1/2)

师带领同学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2、折一折,找出长方形的1/2。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个同学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生:1/4,画图,折一折,语言描述。

除了圆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吗?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不同分法。

师:你能看懂谁的图?(这个环节再次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画法吗?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同时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4、判断。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4、1/8、1/3、1/6??(让学生上来写两个)

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先独立做,再2人小组交流,针对答案不能统一的题目进行大组交流,还是不能统一的,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分层交流,小组长先检查组员的掌握情况,然后大组长汇总,交流更深入,而且节约了时间,听、说的效率更高,真正做到了懂了的不讲,教师精讲。)

(这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样做,是这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认识分数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2。

1

2

读作:二分之一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二

《认识几分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2—93页内容。这节课也是本人在这学期执教的教研公开课。集体备课和多次试教,让我在收获中成长。现将执教中的反思作简单的文字记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分月饼。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条香蕉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是怎样分的?

师:什么是平均分呀?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数学作业纸上表示表示吧。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数吗?(分数)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用各种图形来折出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知道不同的物体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认识1/4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纸折出1/4,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相同的分数,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同一个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1/2与1/4,1/3与1/4比较大小的规律: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在这一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我没有反馈,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折?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

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不久就会忘记。

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能写,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联系生活,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篇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得以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学生在分数学习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习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习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习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习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五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75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