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来自开心旅游公司的导游,我姓肖,名恬芯,你们就叫我肖导吧!我非常荣幸此次能和大家一起游览象鼻山,希望大家在旅游完后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这次我们主要游览的是象鼻山的山脚,山腰以及山顶。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希望你们在观赏美景时,不要乱涂乱画,不要随地吐痰,要文明观赏。很快地,我们就要到达象鼻山山脚了。
我们现在来到了象鼻山的山脚,大家可以抬头往上看,这座山像不像一头巨大无比的大象。正因为它像大象,所以人们才称它为“象鼻山”。
关于象鼻山,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边走边说吧:传说在一个平静的小乡村里,每年的6月18日都会出现一头大象在村里横冲直撞。在998年的那一天,出现的不是一头普通的大象,而是比以往出现的还要大好几倍的大象。村民们看到这头大象,急忙请出了收伏它的巨人。巨人把大象赶到了现在象鼻山所在的位置,随后施法将大象永远的困在了这里。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正好已经来到了山腰。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自由观赏,注意安全,我在这里等你们,有事可以来找我。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要开始前进了,我们要加快进程,去山顶休息一下,山顶的风景也更美。来到山顶,我们可以仔细感受山顶的美好风景。
此次的旅程还有10分钟就要结束了,这十分钟留给大家自由拍照,整理自己的物件,待会听到我的口哨声集合!
感谢此次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游玩!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二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象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象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普贤塔
普贤塔远看象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象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象。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有“千顷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象山公园位于漓江西岸,与桃花江汇流处。象鼻山是桂林市的市徽,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不少产品就用象鼻山作标记。
走进公园,迎面一个照壁,照壁嵌有一浮雕,几只小象栩栩如生。
继续前进,公园草坪上也陈设着不少石雕的,前方的象鼻山郁郁葱葱。右拐,过桥,是一岛,叫爱情岛(一共有三个岛,是桂林市政府为分流漓江、桃花江江水填江而造)。路边盛开着紫荆花。河对面的象鼻山初具象形。山上有一个洞,就像大象的眼睛一样。其实它是一个通透岩道,据说不少人夏天爱在那儿纳凉。山顶有一座塔,象古雅的宝瓶,又像插在象被的剑柄。
漓江边浅滩上也有几只石雕的小象。不少游客赤脚或穿着凉鞋下到江水中,同小象嬉戏、合影,泼水玩耍。
顺着小岛边沿前进,江面变得开阔起来,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近处,江边停泊着竹筏,等待着游客泛舟漓江。一只竹筏上站立一渔翁,手拿竹篙,带着斗笠,穿着蓑衣,竹筏两侧各站立两只鱼鹰。再看象鼻山看着更像了,象鼻和象腿之间的有一个圆洞,就像一轮明月月浮在水面上,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水月洞。洞内江水荡漾,几个游客戏水其中。此景叫做象山水月,曾引得不少骚客诗兴大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不少游客纷纷在此与象鼻山合影,记载自己曾到桂林一游。几位穿着红裙子,带着华美银饰帽子的苗族姑娘妆扮的少女主动和游客合影。
眺望远方,江面上游船来往穿梭,解放桥横跨两岸。远方也有两座山,一座山山顶有屹立着一个宝塔。一座山腰中间有一个洞,也好似一轮满月,同象山的水月洞构成了漓江双月。这是桂林的塔山、穿山。
再前面,安静得多。穿过小石桥,是碧绿的草坪,茂密大大树,石凳上几对男女在亲昵耳语,他们让爱情岛见证他们的爱情。
桂林的汉阳街很是热闹,不少店家经营土特产品,桂林老三样(豆腐乳、辣椒酱、花雕酒)、壮锦……准备回家的游客都要买上一些土特产送给家人、亲朋。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四
桂林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象鼻山和漓江闻名于世。国庆黄金周期间,我来到风景如画的桂林,去看了桂林的会徽——象鼻山。
10月2日,我一大早起床,我们来到象鼻山公园。首先,我们慢慢爬山。刚刚爬到半山腰,爸妈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而我却充满了活力,迫不及待地想爬到山顶,看看桂林市的美景,看看缠绕在城市周围的漓江的倩影。突然,在我们的山坡转角处,天空下起了“大雨”,周围的游客急忙撑起雨伞,调皮的孩子们跳进雨里欢呼。我一抬头,雨就不停地倾盆而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路边密密麻麻的花里射出来的水。事实上,这是一种自动喷花设备。水喷到天上飘下来,就像下雨一样。我们撑起伞走过去,发现在雨中行走颇有艺术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我们终于站在了山顶上。在观景台上,我们眼前可以看到桂林的整个城市,远处桂林的美景令人目眩神迷,这也让我相信四天之内是不可能游览桂林的。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桂林的美丽身影。
下山后,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葡萄酒香气。熟悉桂林的父亲马上回应说是三花酒的味道。但是,我不习惯闻这种味道,太浓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这符合我妈的心意。她想早点看到象鼻山的美景,我的心情变得更加焦虑和激动。
我们走过一座连接海峡两岸的大桥,象鼻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惊呼,激起了妈妈的共鸣。走完路边种满垂柳的小路,象鼻山离我们越来越近,旁边的人也开始增多。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突然,一头大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哇!那是象鼻山。”我欢呼。象鼻山,像一只憨厚的大象,在清澈见底的漓江边,缓缓吮吸着漓江的水。它斜着身子,憨厚的`样子真的很讨人喜欢。我不禁在想:大自然像一个能工巧匠,雕刻出了这只栩栩如生的大象,把桂林变美了!我立马抢到位置,把这张好看的美图设置在我的照片里。我只听到摄像机不停地咔嗒作响。过了一会儿,好看的照片发布了。“好美!”我不擅长打电话给我爸爸。
拍了照片后,我们去了象鼻山的纪念品商店,我们要在那里找到一些最喜欢的宝藏。我一进商店,就被里面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住了。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商品柜台。我立马跑过来看,嚷嚷着要买个漂亮的小商品。你猜到是什么了吗?他们是可爱的小猫,每只猫身上都刻着不同的字。你可以找刻有你名字的猫,然后用漂亮的珠子和红绳串起来做一个手机链,这样会给你心爱的手机增添不少色彩。我立马就找到了。我开心的给我妈打电话,我妈也很喜欢,也加入了找猫的人群。我玩得特别用心。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名字被找到了,我就开始帮妈妈找。很快,我妈也发现了。热情的老板娘喊着帮我们穿,我却快疯了。我帮几个亲戚朋友找猫,等着老板娘串个手机链。看着奇怪可爱的小猫,爸爸赶紧带我们走了。
快乐的一天过去了,我们带着淘出来的财宝一路往回走。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今天结束了旅程。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就叫我黄阿姨吧。”黄阿姨绽放开了笑容:“大家早以知道桂林山水了吧!我们游玩的这条漓江中有许多石灰岩,这些 石灰岩地形遍布,使得桂林诸山奇峰林立,例如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它们犹如巨象、玉笋,形态各异。从远处望去,桂林的山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那画中的山锋利的少,秀美圆润的多。今天我们要游的是象鼻山,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
“这里原来真有一只巨象吗?”一个小女孩嫩声嫩气地问到。“这我可不知道。”黄阿姨笑的更开心了。“不过我知道几个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呢!”“快告诉我们!”大家齐声喊到。“我这就说。”阿姨娓娓道来。“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这头象原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来到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疏通水利,灌溉良田并想留在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勃然大怒,立即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化为象鼻山。”
“这将它刺死。那只大象便化作了象鼻山,从此静静的屹立在了漓江边,长长的鼻子伸于江水之中好似正在从江里汲水。”“ 看来巨象也被桂林的美丽景色吸引住啦。”小女孩再次说到。
黄阿姨接着为我们介绍桂林。她说,象鼻山的山下是水月洞,是由象身及象鼻自然形成的圆洞,清清的江水贯流,悠悠的小船荡过。站在象鼻山脚,看青山耸翠,秀竹翩跹,江面小船儿悠悠,岸边烟雾缭绕。
“还有许多诗人题过诗呢!”她突然话锋一转:“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明代孔镛有诗赞道: 象鼻分明饮玉河, 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 百日相看不厌多。”“ 看来桂林名气好大哩!”坐在我后面的小男孩叫起来。”
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游漓江,可观山形、倒影、碧水、青山、牧童,还有远古的传说、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难怪学者百姓,无不为之倾倒。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让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七
象鼻山是关系有名的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去参观旅游,导游要做好详细的景点介绍,让游客了解这一景点的特色。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广西象鼻山
导游词
的范文,欢迎阅读!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导游员,你们可以叫我××,今天我带领大家畅游象鼻山,在此,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的享受。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普贤塔
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山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景区内的象鼻山山形酷似一头伸着鼻子汲饮漓水的巨象,是桂林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虽然景区不大,而且门票较贵,但许多游客仍会冲着象鼻山的名气而来,只为拍摄这它的全景以作留念。
已故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同志曾说:“在象鼻山前要照像,才算来过桂林,这是独一无二的风景。”象鼻山在桂林群景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除了象鼻山本身,景区还有水月洞、爱情岛、普贤塔、三花酒窖等景点。水月洞位于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身之间,里面留存摩崖石刻50余件,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镌刻洞中。
沿着水月洞登级而上石级,山腰有个20多米长的穿洞,酷似大象的眼睛,故名曰“象眼岩”。象眼岩分南北两洞,从象山南麓洞口,沿石阶可登上南眼。北眼是位于悬崖峭壁之上,无石阶可通。
象鼻山山腹内有个三花酒窖,桂林三花酒很有名,这个酒窖至今藏酒千吨。顺着象鼻山山岩曲折而上,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大象托宝瓶寓意吉祥美好。
而景点爱情岛位于象山景区北侧,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岛上环境优美、树木很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的最佳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如今爱情岛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八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
爱
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桂林两江四湖象鼻山导游词篇九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就叫我黄阿姨吧。”黄阿姨绽放开了笑容:“大家早以知道桂林山水了吧!我们游玩的这条漓江中有许多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地形遍布,使得桂林诸山奇峰林立,例如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它们犹如巨象、玉笋,形态各异。从远处望去,桂林的山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那画中的山锋利的少,秀美圆润的多。今天我们要游的是象鼻山,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
“这里原来真有一只巨象吗?”一个小女孩嫩声嫩气地问到。“这我可不知道。”黄阿姨笑的更开心了。“不过我知道几个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呢!”“快告诉我们!”大家齐声喊到。“我这就说。”阿姨娓娓道来。“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这头象原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来到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疏通水利,灌溉良田并想留在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勃然大怒,立即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化为象鼻山。”
“这将它刺死。那只大象便化作了象鼻山,从此静静的屹立在了漓江边,长长的鼻子伸于江水之中好似正在从江里汲水。”“看来巨象也被桂林的美丽景色吸引住啦。”小女孩再次说到。
黄阿姨接着为我们介绍桂林。她说,象鼻山的.山下是水月洞,是由象身及象鼻自然形成的圆洞,清清的江水贯流,悠悠的小船荡过。站在象鼻山脚,看青山耸翠,秀竹翩跹,江面小船儿悠悠,岸边烟雾缭绕。
“还有许多诗人题过诗呢!”她突然话锋一转:“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明代孔镛有诗赞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百日相看不厌多。”“看来桂林名气好大哩!”坐在我后面的小男孩叫起来。”
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游漓江,可观山形、倒影、碧水、青山、牧童,还有远古的传说、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难怪学者百姓,无不为之倾倒。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让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8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