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语句通顺,段落衔接自然,以提升总结的流畅度。如果大家有任何关于总结写作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尽力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一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抓住中心句,联系上下文,体悟其真正内涵。
2、运用课文语言练说,以内化语言,强化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读出体会和感悟。
4、联系自身情况,谈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点明中心句。
1、题目军神是从哪儿来的?
2、把沃克医生说的话读一读。
二、理解中心句。
1、齐读。2、有几句话?3、指导朗读:体会一下该怎样读?
三、联系上文内容,体会内涵。
1、沃克医生怎么知道伯承是一位军人的呢?哪一节写的?(生边默读边思考)。
2、分组朗读第一节。师读旁白,生体会镇定。
3、沃克为什么称伯承为军神呢?我们分别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体会朗读。
4、手术前,从哪儿看出伯承是军神?
生边默读边练说:手术前,伯承坚决______,坚定认为能_____,行为也很________!
追问:他为什么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剂?
5、分角色朗读第2节,体会坚决。
6、手术中,从哪儿看出伯承是位军神?生边默读边划重点词边练说:手术中,连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都_____,可伯承______,一条崭新的`床单竟然被他______。
追问: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为什么双手微微发抖?联系下文说说。
一条崭新的床单竟然被他抓破了,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出沃克医生担心、紧张的神态,男生读出伯承忍受剧痛的坚强。
8、过渡:沃克是在什么情况下称伯承为军神的?同学们轻声读第5节,然后回答。
练说:沃克问伯承_____,伯承笑着说___。在这种情况下,沃克称伯承为________。
9、想象一下,沃克这样喊时脸上会露出怎样的神情?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这一点?
师点拨:失声喊道,不由自主地喊起来,人只有在惊讶到了极点的时候才会这样喊。
10、师述:是啊,手术中不用麻醉剂能忍受剧烈疼痛的病人沃克医生也许碰到过,但能一刀由一刀数清刀数的病人沃克医生在此之前绝对没有碰到过,所以他才会惊奇到极点。同学们想想看吧,一刀,一刀,又一刀,72刀啊,该要忍受多长时间的剧痛啊!沃克医生担心他会晕过去,可他数得清清楚楚。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这种意志超乎寻常,不可思议!常人是绝对、绝对做不到的。
练说:伯承爷爷,你的意志_________!真不愧是_____!
11、分角色朗读第四节。
四、总结: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伯承这位军神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吧!
欣赏配乐朗读,激情跟读。
五、作业。
写写读后感。
[评析]。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出处、内容、地位: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二)《新课标》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兴趣。
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比较认真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
3、情感目标:(1)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2)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确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结合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去体验、思考、领悟,并启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四)、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动手做做看》既是课题,又是文章主题,我便顺水推舟如下导入:“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3课《动手做做看》,请大家先来动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如此直截了当,一语双关,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呼应课题。
接着,我以“偷梁换柱”之法,将文中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拿来考学生,创设一个师生问答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笑问:“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你们不觉得熟悉么?在哪见过?”在学生恍然大悟间,教学戏剧性的进入第二程序。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第二程序是全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在这里实施体现,教学重、难点也要在这一程序中解决。诸多目标若想做到“剪不断,理不乱”,就得像蜘蛛结网那样——围绕一个中心,有序地连线,恰当的打结,将教学的过程组成有机整体。基于此,我确立了“逻辑推进,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将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散到两大环节中,如:第一大环节(1——5自然段)围绕朗志万提出的问题,从几个小朋友不同的表现着手。第二大环节(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以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如此,每个环节都围绕课文内容这个中心,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
(四)、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在设计上力求简洁、直观、条理清晰。既概括本课要点,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进而辅助教序,提高学习效率。
附本课板书:
朗志万伊琳娜。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四
还是纠结着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今天教《动手做做看》一课,文中有个实验——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瓶子里,看看水是否漫出。相信很多老师都在课堂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必定激情澎湃,课堂必定生气勃勃。记得以前上《乌鸦喝水》的时候,我做过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课堂气氛和学生兴趣的高涨时很容易得到的,可是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想象得到实验的过程,如果这不是学习理解的难点,我们未必要在语文课堂上动手做实验,何不把时间腾出来做语文的正事——多读词句,多训练语言。
因此,根据课文用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特点,我在课堂上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带领学生学文,以为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提出学文的关键问题:伊琳娜为什么先生气,后来又高兴地笑了?朗志万是真的“哄骗”小朋友们吗?围绕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在边解决问题中边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应该说,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动脑思考,没有被老师牵着走,自然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五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太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更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习课文第一第六自然段。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一下吧!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你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抽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然后指名学生美读,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六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学会理财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
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组12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组10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7990元。
从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第一组(第二组、第二组)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组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思维冲突。
学生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老师又用某一学生的解答引出冲突,第二个问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
(2)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谁的对呢?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七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
葱绿繁殖威胁传染病生机勃勃。
二、精读训练。
第一幅:树:挨挨挤挤森林。
小鸟:枝头唱歌。
鹿:林间嬉戏。
狼:下毒手暗算。
第二幅:狩猎队:不止一人举枪。
枪口:轻烟袅袅。
狼:尸体血泊。
25年杀掉6000多只。
第三幅:鹿:活着的、死去的。
树:枯黄。
很快超过了10万只。
到1992年,只剩下8000只病魔。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森林边成了什么样子?
3、流利地朗读1-3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鹿怎么会成了“大坏蛋”的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们本想特意保护鹿,大量捕杀凶狼,结果鹿群大量繁殖,森林闹饥荒,疾病流行,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说明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四、练习朗读。
1、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2、指名当众有感情地读,读后评议。
五、指导复述。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着重了解文章层次。
2、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恰当摘引文中的语句,利于复述。
4、复述训练。
六、作业设计。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答: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答:
2、想想人们该怎么恢复凯巴伯森林的本来面貌呢?
[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八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依据学段目标,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难点是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教情学情。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但对刚上三年级不久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四、设计理念。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四季美景;感情诵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开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我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和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爱好,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然后播放录像,和他们一起走进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短暂的一分钟,让孩子们整体了解了小兴安岭,激发了学习的情趣,也为课文的阅读积累了直观形象。
(二)初读全文,感知“美丽”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美丽”一词带动全文:小兴安岭到底怎么美丽?这个话题激起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这时我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按“帮——扶——放”的线索安排各段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学习“春天”一段,我首先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视频:生机勃勃的小兴安岭大自然,把他们带入到情境,由此产生了学生与多媒体的对话,联系自己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美景的热爱。文本中规范优美的语言是他们阅读的载体,于是老师巧妙地将他们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自己有滋不味地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比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同学们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互教互学,吸取他人意见,丰富自己的见识。
学完春天一段后,我让他们自己回忆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能力。为了逐步积累形成能力,学习夏天一段时则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给出了“读一读”、“划一划”、“找一找”的学习提示,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更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秋冬两段比较简单,适合学习的自学,于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个宽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为了调动他们个性化的感悟,我让他们以“小画家”、“小摄影师”的角色走入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学习后的对话交流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多媒体课件的适时使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景物,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感情朗读,感悟“美丽”
朗读有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课堂中老师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把他们多练一练。在指名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愿意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在朗读中他们不同的朗读情味表达出他们对文本的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五)课外阅读,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老师还提供给他们一个小兴安岭的网址,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这个网站上,他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
六、教后反思。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九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作为课题,想想课文可能要写什么?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检查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段读。
三、检查自学。
1.检查词语。本文二类字特别多,要读准。
多音字:泊提倒只着。
难写字:毁凯染葱。
2.读懂每一节写了什么。
(1)鹿在森林中嬉戏,但要提防狼的暗算。
(2)人们恨狼杀狼。
(3)鹿群大量繁殖,森林和鹿群都遭了殃。
(4)人们终于明白了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鹿是毁灭自己和森林的“祸首”。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出示词语,检查朗读,说说主要内容。
森林葱绿提防。
捕杀哀嚎王国消退蔓延灾难降临。
功臣祸首)。
二、紧扣“变”,找根源。
1.请你说说,课文中所描写事物,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
(狼变少,灭绝;鹿增多,又变少;森林,由葱绿变得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2.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变化?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读第二节找一找。
3.交流。枪声()。
三、细看前后变化:
1.枪声响起前,我们能在凯巴伯森林看到怎样的画面?
(1)默读第1节。
(2)说说看到的画面情景。
森林:
小鸟:
鹿:嬉戏。想象嬉戏的情景。(怎样嬉戏?)。
狼:暗算鹿。怎样暗算?
(所以鹿在嬉戏的同时,也有忧患,要提防狼的暗算。)。
(3)齐读这幅画面。
评议:
(4)说一说感受。
这是()的画面。
(美丽活泼和谐宁静快乐和威胁共存……)。
2.25年的枪声改变了这一切。
(1)默读第三节,想一想。
(2)说说看到的情景。
鹿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是怎样的情景?
森林的变化: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1)消退、蔓延理解词语意思。区别消退、消失。
2)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会导致什么后果?
引读:一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二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鹿又有了变化:
(3)分层朗读。
(4)枪声()。
3.凯巴伯的人们也如梦初醒。他们明白了什么?
(1)指名读第4节。
(2)交流: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1)“居然”是什么意思?狼怎么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板书:三者关系图。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祸首”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真正的“祸首”是谁?
4.综观全文,课文中哪些情形是凯巴伯人们或者是你根本没想到的?用“居然”说说。
5.面对被破坏的森林,觉醒的人们(包括我们)有什么话要说?请写一写。
(1)写--交流。
(2)其实天地之间有杆称。狼鹿共存,好比是一架天平。当有意杀狼保鹿,反而失去了平衡。
四、课外阅读:
板书: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枪声。
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
1、知识目标: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创新目标: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学生分析: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再加上课文里对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描写,更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3.创新点: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格。
4.空白点: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喜欢的属性。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原则为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利用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因为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构建课内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一课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从心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教学方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后小结:
本文属性浅显易懂,文质兼美,不必泛泛地引导理解,因此,我并没有采取传统的通篇范讲的手段,而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优美句子,积累语言,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写作,一箭双雕。理解我班情况的老师应该都知道,这个班孩子的朗读和习作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通过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引导方式,我自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练习写一段话,学习运用一些优美词句,准确表现自己喜爱的事物景象。这里有几篇学生模仿的习作,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课前准备工作应该做得更充分一些,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好词佳句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真正地把我班的阅读与写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
《鸟的天堂》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全文共14个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文章语言自然朴实,生动流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能概括文章大意,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抓住景物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课我采用尝试教学理论,运用导学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实施学习活动,去感受鸟的天堂独特的美。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课我主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自学、对学、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读中归纳。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前对旧知识有效地回顾可以温故而知新,因此我让学生先完成填空,并设计导语如下:
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游览“鸟的天堂”,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让我们一起看清它的真面目吧!(板书课题:20鸟的天堂)。
(二)走近榕树,感悟生机。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榕树近景图,抓住“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大;抓住“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理解榕树的茂盛,再抓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充满活力,感受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并结合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引入作者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是训练语感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独特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
(三)走近鸟儿,感悟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学习了静态描写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第10~14自然段,设计问题如下:这里的鸟儿真()啊!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我将运用语言和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在此过程中,播放众鸟群飞的图片,引领学生一起拍掌,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抓住鸟的数量多、种类多、姿态多,体验众鸟群飞的热闹,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最后,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让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多向交流,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感悟此行。
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可能说出榕树繁茂、水草丰美、温度适宜、气候湿润等,引导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保护我们生活的周围。
(五)心语屋。
如果你是鸟的天堂中的一只小鸟,快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天堂”吧!
通过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向同伴介绍美丽的鸟的天堂,写一段解说词,既对文章有所回顾,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
(六)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仿照课文中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的方法写一处美景。
积累好词佳句,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到的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生活中的美景。
20鸟的天堂。
傍晚榕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早晨鸟儿多而欢快(动态美)。
板书是课文的浓缩,也是课文的精华,板书有内容有方法,简练清晰,有助于体现课文重点及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当然,课上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3、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情感与价值目标:
4、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朗读法合作探究式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启导美
1、看一幅秋景图,听一曲《秋日的私语》音乐导入课文
2、学生描述自己对秋的印象,体验秋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感知内容。
2.学生个别范读,师生互评,说说本诗歌的朗读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3.有感情的齐读,说说本诗歌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诗歌形象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4、选择诗节进行朗读竞赛。生生互评
要求----读出情感(对秋的喜爱)、读出感情基调(清淡)
三、合作鉴赏,品位美
1、小组研讨本诗所表现的三幅画面
a、教师举例示范。抓住每一节中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进行探究
如:“饱食”写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
b、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节,揣摩语言。
要求:所选词语能突出次节的画面特点,深入理解
(教师备案:第一节:“飘”、“饱食”、“肥硕”、“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满”、“轻轻”、“游戏”---清冷而有闲情:
第三节:“廖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要求:(像朗读一样进入角色,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3、投影提示,背诵全诗
四、欣赏意境,表现美
a、教师点拨欣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b、根据本诗意境,构置画面,培养情趣
五、拓展延伸,创造美
a、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b、布置作业:创作自己的秋天:
1、以“秋天”为话题写一首诗或作一幅画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三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并端正整洁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1、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
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去找贝贝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呀、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1)、文具、丢、时候、仔细、已经
(2)、学生评议,鼓励与纠正并用。
(3)、用多种方法读准要认的生字。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
1、你有过小贝贝这样的现象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
3、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表达方式丰富,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的教材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描写花开的句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要应用到平时的写句中,这是本文的重点。尝试对一些句子换一种说法是本文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能科学客观地去评价,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又非常喜欢的植物,但是学生们仅仅是喜欢看、喜欢养,很少甚至于没有学生去真正地观察过花,观察过花的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需要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来认识文中提到的各种花,了解花的开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求达到更为直观形象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拟采用情境教学、个性化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欣赏者。力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立足本课教材实际,科学的确立三维目标。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技能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欣赏鲜花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花)。
2.直观感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鲜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件出示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花朵,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3.交流感想: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老师也想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
4.揭示课题: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吗,这些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鲜花除了可以观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蕴藏着许多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探索一下。(板书课题)。
5.读题设疑:大家齐读课题,读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主朗读整体感悟。
1.学生自主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请学生说说什么叫“花钟”。
3.欣赏花钟图片(课件出示),介绍有名的花钟。
4.(课件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坐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神奇的“花钟”。
5.“花钟”有什么作用呢?(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6.引导学生体会“刚刚”和“大致”用词的准确。
7.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入境入情品味花美。
美妙神奇的“花钟”上有哪些花呢?这些花是怎样陆续开放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吧。
1.识花名。
(1)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花的名字。
(2)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种花?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九种花的名字。
2.品花时。
(1)这九种花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呢?
(2)你们觉得这一段描写时间写得好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一段中的时间写得好在哪里?好的地方可不止一个。
(3)学生交流反馈。
(4)提示:在描写最后三种花的时候,时间是放在什么地方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啊,在写文章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做一点变化,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单调了。)。
(5)为什么有的时间后面要用上“左右”这个词语呢?因为花儿毕竟不是钟表,它不能像钟表那样精确到一分一秒。也许昨天是9点开放,而今天是9点过几分才开放,可见,作者用词十分的准确。怪不得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见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了。“左右”和这句话中的“大致”用法是一样的。
3.赏花开。
(1)师连起来说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了。问:听老师刚才说些什么了?(课件出示:)。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七点,睡莲开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2)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单调、干巴、乏味无趣)。
(3)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文中是怎样写的?
(4)划一划:划出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花儿开放的。
(5)填一填:(课件出示)。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睡莲。
万寿菊。
烟草花。
昙花。
(8)赏一赏:课件播放花开视频,学生欣赏。
(9)读一读:鲜花用自己的开放这种特殊的、美好的方式告诉你、我、我们大家时间。咱们也来做做花钟,读出花的陆续开放,你喜欢做哪一种花,就自己站起来大声读她的开放。现在,让咱们用美妙的朗读、用开放这种美好的方式告诉大家时间。
(10)背一背:大家读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呢?给你们一点时间,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11)这段末尾用了什么符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什么花会在整点开放呀?(课件出示:花儿的名称、图片和开放时间)。
(四)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1.用最快的速度朗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讨论: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在段中勾画出原因,读一读。
5.作者以什么花为例来说明?
6.老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虫媒花、鸟媒花开花的时间是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的。(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大自然是神奇的,大自然有着无穷的奥秘。同学们想了解大自然更多的奥秘吗?我们可以从书上网上查资料,还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习惯,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1.课后观察、搜集有关花的知识。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介绍“四季的花”或“花日历”。可以自制“花日历”或花钟,贴到“展示台”上。
2.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钟”?把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花钟。
开花时间不同。
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一篇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举例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者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对课文中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这是学生理解与教学上的难点,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书说体会,个性化的演读等阅读实践,来降低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搭设梯子,通过迁移拓展运用,让学生确确实实地学习运用语文。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过渡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能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花开的时间、顺序以及原因,但是对于描写花开的词语的句式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理解和运用。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乐于表达,但在阅读中缺少方法,表达的单调、枯燥。
三、说教法、说学法:
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则是了解牵牛花等开花的时间,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时钟的兴趣。旨在鼓励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法: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本着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今天看到的这一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在课文的教学中始终贯穿多媒体设计:直观性的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既能用它的声、形来吸引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多学、乐学、好学。同时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探究为教师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形式打下基础。努力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在《花钟》一文的学法中,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姿百态的花,发现鲜花的奥秘,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欣赏花钟,悄然入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从首先教师引学生,对花钟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随之老师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各地的花钟,学生个个目不转眼的盯着大屏幕,顺着教师的讲解,走进了花的世界。并了解这些教师展示的花钟是“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继而进行扎实有序的感悟和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明白真正的花钟是“不需要机械结构”的,最后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
(二)学习生词,欣赏词句。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握训练的节奏。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一是将字词句的学习、理解、运用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有序。拿生字词的学习来说,一开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生词认读,然后是在课文中读,接着在屏幕上出现生词,离开拼音读,随后让学生找一找在课文中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花的,到后来看看课文中那些描写花色的词语等等。二是将字词的学习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教师多次提醒学生到句子中、课文中去理解字词,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三是,教师把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比如,屏幕出现花的图片,让学生喊一喊花名。播放花儿开放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欣然怒放”这一词所表现的动态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题:课件出示这些花开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读一读发出现什么?学生读起来觉得枯燥、单调。此时教师请同学们再去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又是怎样写的?从比较中的得出:同样是写花开,作者抓着了花的形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很巧妙。课件用不同的颜色标识花儿开放的时间,学生迅速发现句子的时间不论放在前面、后面、中间其意思不变,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三)品位词句,当堂积累。
将积累运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的处理足见教师对语言积累的重视,敢于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并进行方法的引导,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应该很有启发。同时,在积累的时候,老师注意了对生字书写的引导,老师说:“我想你们应该把这两个词抄在积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这个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惯打好基础。
(四)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第一段语言很美。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形态特征巧妙地来描写。我让学生通过老师引读、同桌互读、游戏抢答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效果。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看看说就像这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吹起了小喇叭,有的学生则绽开了自己甜甜的笑脸,也有的学生在舒展自己的筋骨……很快大部学生就能把背诵课文。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课堂上的老师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六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三年级燕子第二课时说课稿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怒、暮”等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用欣赏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4.增强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的兴趣,逐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初读课文。
1.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
2.出示课题—《花钟》。
3.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花钟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花钟,学习第三段。
1.讨论读书时思考的问题,指名正确朗读第三段。
2.看花钟,怎么能知道时间呢?
3.要看懂花钟,就要知道什么花是什么时间开的。引读课文第一段。
三、细读第一段,感知写法的精妙。
(一)识花名。
1.第一段里都写到了哪些不同的花?
2.把花的名字读正确。(重点指导:蔷薇、昙花。)。
3.看图片,结合语境,理解“欣然怒放”“暮色”“含笑一现”等词语意思。
(二)赏花开。
1.花儿开花的样子各不相同,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找到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欣赏描写花开的句子,感知写法。
3.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三)品花时。
1.读写时间的词语。
2.四人小组讨论:这一段中的时间写得好在哪里?
教学预设:
(1)按时间早晚的顺序来写的。(结合第三段理解“陆续开放”的意思)。
(3)“左右”一词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语呢?怪不得课文的最。
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见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了。左右和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法是一样的?(用上这样的词语,课文的表达就更加准确了。)。
(四)词语盘点。
1.合上书本回忆: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词语盘点。
艳丽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绽开苏醒。
左右大致。
四、拓展写话,激励探究。
1.欣赏花钟。
2.补充了解三种花的开放时间,选一种花写一写:花是怎么开的?(鼓励学生能够使用之前盘点的词语。)。
(蒲公英花早上六点左右荷花早上八点左右茉莉傍晚五点左右)。
3.为什么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一样?课文是怎么把这个原因写清楚的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花钟》阅读原文推荐: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4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