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对比、归纳、分析等。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一
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2、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3、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4、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5、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6、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7、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8、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9、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10、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11、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3、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4、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15、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16、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17、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8、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19、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20、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21、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2、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23、…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24、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25、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26、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27、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28、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29、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30、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1)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无新的见解;。
(2)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
(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4)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及其他优缺点;。
(5)是否同意参加答辩,是否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
包括以下内容:
1.对论文的学术评语(选题意义;文献资料掌握程度;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论文取得的成果及水平,写作规范化和逻辑性;论文的不足之处等)。
2.对学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及学风的综合评价。
3.是否同意组织答辩。
相关阅读。
毕业论文评语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是否达到所授予的学位标准的主要依据。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是对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相应水平作出的评价。评语虽短,但是至关重要,涉及到能否毕业、能否得到相应学位,或能否以优秀的评价取得相应学位等问题。因此,客观、准确地写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每位论文评阅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2.评价依据学位论文评语需要对所提交审查的论文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一九八零年二月十二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由于研究生学位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两大类,所以,对论文的要求也有原则不同。
对于申请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审查: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对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审查: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评语层次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的写作,一般需要以下几个环节审查:(1)导师的审查;(2)同行专家评阅;(3)答辩委员会答辩会答辩;(4)学位委员会审查。前面三个环节都需要写出书面评语。由于角度不同,定位不同,因此,评语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评语的结论部分,文后笔者再具体说明。
一般来说,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为副高职职称以上的专家,一般应为硕士生指导老师;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为正高职以上的专家,一般应为博士生指导老师。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要求用词准确、评价客观,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应该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好的评价不能多加一个,也不能减少一个。
4.评价内容一般来说,学位论文评价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主要看是否属于学科前沿,研究工作是否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果在国内,列入国家973专案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选题,大多是属于科学发展前沿,因为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同行专家已经论证过,是同行关注的热点或重点。
(2)文献综述主要看是否掌握了本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文献综述有量与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看是否围绕论文主题基本覆盖了本学科领域相关的主要文献,质的方面主要看是否综述本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有影响的主要文献。例如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文献,有影响的学者论著,应该在文献综述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学位论文评语需要通过作者的文献综述,看是否概括、归纳出本学科、本研究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规律和待解决的问题。
(3)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及其学术意义、价值这是学位论文评价的核心内容。对于博士学位论文来说,要求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评语不仅要列举、归纳、总结出提交审查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而且还要指出其学术价值。
在学位论文评语写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评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一般作者已经对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作了归纳、总结,论文评阅者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应该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总结、评价论文的工作与创新。
(4)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审查论文写作是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实验资料是否可,推论是否科学正确。通过论文写作,也可看出作者是否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论文的条理性与系统性也是研究工作是否有系统性的一个反映。
(5)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任何一项研究工作,无论是高水准的还是低层次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这本是无可非议、众所周知的。但是,一般来说,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国内学术界在写学位论文评语时,生怕指出过于尖锐的问题会影响对论文的整体评价,从而只作肯定的评价,不指出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重点院校学位论文评价中,专门设了存在问题一栏,有不少专家如实地给予指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客观来说,对待论文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的关系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存在问题多或者大,并不一定说明论文整体上没有创造性成果或成果价值小。
(6)评语结论通过对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审查,评语结论应该包括或隐含着下列内容:
b.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否能反映出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c.论文研究工作是否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最后的评语结论与评阅人的身份有关。笔者认为,如是学位论文导师,定位比较准确的最终结论拟为: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提交同行专家审查。如是同行评审专家,拟为: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或建议)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安排答辩。如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拟为: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全票(×票)通过__×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意(或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或: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全票(×票)通过__×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意毕业,同意(或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面地融入产品概念设计过程,取得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1.将零件结构划分为零件、功能结构和基因单元三个层次,以功能结构为单位组织基因单元,有利于实现基于功能的零件概念设计。
2.提出了产品骨架单元的提取方法,通过插入、删除、替代、分解、整合、克隆、派生等多种骨架单元置换手段,在保持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变型设计。与传统的基于尺寸的产品参数化设计不同,上述变形设计能导致产品结构的变化,因而为创新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cad手段。骨架单元表示完整地体现了该结构与产品中其他结构的约束关系。在保证产品中各结构单元有序性、一致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所附加大数据量,有利于在概念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反复进行斟酌与修改。
3.在关联设计中,归纳总结了五种关联的约束模型,为详细设计阶段自动生成导出单元提供了设计依据。
4.以图形单元置换、叠代技术为核心,构造了单元化产品信息建模原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mcadds系统,并在冲剪机床设计_jd型转辙机传统系统设计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5.论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特别是在运用cad技术辅助产品的变型设计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方面有重要突破。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提交答辩。
6.结束语从某种角度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既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评价,也反映了评阅人综合水平。既反映了评阅人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评阅人的写作文风。它属于应用写作中一种专业应用文写作,值得我们研究。
该课题选题新颖,紧密结合临床,设计合理,属于本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论文的内容与题目基本相符,结构完整,格式规范,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文献材料收集丰富详实,基本涵盖了本学科相关的主要文献,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归纳作用。数据资料充分,论述过程严谨,思路清晰,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方法选用得当,结果可信。论文撰写严肃认真,推理符合逻辑,结论和建议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硕士生论文。
该论文反映出了作者在本门学科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建议安排答辩。
___同学的学士学位论文《革命样板戏电影剪辑分析》研究了时期中的革命样板戏电影的剪辑技巧,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选题。长期以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因而这个选题是有价值的。样板戏电影,来源于舞台上的革命样板戏,是经过大批艺术家创作并经历了观众检验的艺术作品。拍摄成电影后,即保持了样板戏的原貌,又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事情,一方面艺术创作受到种.种限制,一方面又有条件集中当时国内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拍摄革命样板戏电影,形成了其艺术上的特色。革命样板戏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高度结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假定性。即不是取材于原样板戏进行的电影创作,也不是简单的舞台艺术片。在革命样板戏的创作中,总结、提升了中国电影在此方面的种.种经验,并形成了新的样式。对于此类电影的剪辑技巧尤其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事实上,在革命样板戏中,剪接技巧使用得相当流畅、丰富。王颖同学的论文研究了样板戏电影文戏、武戏的不同剪接技巧,继而深入到唱腔、对白、气氛、动作布局、武打各方面的剪接技巧分析,颇有成果。这篇论文主体清晰,布局合理,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写作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由于作者原理那个具体的时代,对于一些问题的认知仍存在不足之处,是为遗憾。但作为年轻的学生,敢于挑战如此艰深的课题,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值得称赞。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二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二号宋体,居中,加粗)。
作者11,作者22,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
(1.学校院、系名,省份城市邮编;2.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
【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
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
摘要长度200~300字。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三
摘要:翻转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讨论了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高等数学;翻转课堂;微课。
引言。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全国各个高校教学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各个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积极准备,认真应对,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就应以实现数学的应用性作为切入点,结合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高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1]。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为载体,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等数学课堂,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1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自制力和学习的韧劲与本科学生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数学类比较抽象的课程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开设周期长,覆盖面广,一方面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逻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的缺乏,面对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往往止步不前,极容易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其次,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高等数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学生经常无法跟上课堂节奏。在高等数学教学的授课目标中,往往知识目标很难完成,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自然无法涉及。由于高等数学课程比较抽象,因此教师需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勇于创新,不断挖掘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专业背景,学习网络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对课堂知识目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培养。最后,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有待改进。根据高等数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其概念和定理比较抽象,计算实例较多,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采用板书加ppt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部分高职院校纷纷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尝试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2翻转课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指向灯。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进行高等数学授课之前,需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知识模块,并确立每个小知识模块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确定每个小知识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并录制相应的微课教学视频。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减少高等数学的理论推导部分,注重对高等数学思想的引入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目标环节,要求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相关概念,如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熟悉高等数学的相关定理和公式,如两个重要极限、洛必达法则、函数性态的判别;掌握简单函数的运算,如求函数的极限、导数和积分、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在能力目标环节,培养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素质目标环节,塑造学生勇于克服困难、顽强进取、大胆创新的拼搏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2微课视频的制作。
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并将制作的微课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观看,也可以下载到线下学习。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出发,视频时间应该控制在20分钟左右,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样更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首先,微课视频的制作可以通过常规的多媒体软件实现,如微软ppt自带的录屏功能、camtasiastudio软件、ev录屏等。其次,微课视频要保证画面清晰,最好配有字幕,可以结合直观的表格、图像和动画等方式来辅助学生理解。最后,高等数学课程中微课视频的理论内容尽量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极限问题时,可通过“割圆术”引入;讲解最值问题时,可通过经济当中控制成本问题引入;讲解微分方程问题时,可通过人口问题引入[3]。
2.3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教师需提前选择网络教学平台,目前蓝墨云班课、职教云、超星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等在线上教学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最好组织学生三人为一组,集体在课前下载或在网上直接观看。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节奏,将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记录,通过线上发言或留言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将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而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交流或学生留言了解学生观看视频时遇到的问题,整理出具有研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学生看完微课视频后,可以通过教师在微课中预先设定的作业,自己进行练习检查学习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势,通过设置问题,查看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长,线上讨论留言情况等,及时督促学生课前完成相关微课视频的观看学习。在课前微课学习较为突出的学生,要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微课学习滞后的同学,要及时提醒,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完成[4-5]。
2.4课上交流讨论。
课上交流讨论是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课上交流讨论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和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解疑。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观看教学视频中所存在的疑惑点,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师对每个小组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讨论和总结。教师对每一个知识模块总结和答疑结束后,可设置课上测试或者头脑风暴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在课上交流环节,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动态,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掌握好课堂节奏,既不能让课堂过于混乱,影响正常的上课节奏,也不能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交流和讨论的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引入,将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6]。2.5课后学习交流高等数学课后学习交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提高的过程。高等数学课后,教师可通过小组作业活动,按照学生事先的分组情况,设置一个与本节知识模块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每组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给予解决。学生将解决方案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评价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3结语。
在高等数学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在课堂交流、讨论和网络互动学习中逐步建立高等数学概念体系,使其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分工过程中体验学习高等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四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代代先辈们的在其劳动活动中创造出了群众文化文明的雏形,这种雏形历经无数岁月的沉淀并被人民不断实践以丰富其形式内容,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群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这一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其诞生时代的民众寄托美好愿望的凭附物。群众文化艺术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地的地域特征、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内容和其他绚烂多姿的文化内涵。群众文化艺术指的.是人们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同事,有意愿、主动性参与发掘娱乐性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是该文化的具体特点。再拓展的说,群众文化艺术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以自娱自教为形式的、以娱乐身心、怡情养性为本质的艺术文化活动,满足着民众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也具有切实反映出当地社会的实际生活境况的功用。除此之外,人们可以用群众文化艺术表达感情、自娱自乐,立足于群众且充斥在人民大众的劳作生活之中,譬如举办多样的社区活动、全民健身的推广以及发展广场文化等。人们可以在这些文化生活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艺术审美的喜悦。这对提升群众自身的品位及文化涵养,乃至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促使文化进步,而文化发展又能发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作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传统艺术和群众文化,正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强劲动力。以社区象棋文化活动为例。无论严寒或酷暑,社区的象棋爱好者就会很早聚集起来举办象棋交流赛活动。当地一些小有名气的棋手也受邀来社区与爱好者们下一盘棋,与民间高手切磋棋艺,表演展示。社区管理员还将切磋赛剪辑成短片宣传推广,甚至带动了周边社区,让后者共同参与其中,还同步组织了绘画书法摄影等比赛活动,逐渐地让社区弥漫着浓浓的群众文化艺术气息。一来二去,部分当地的企业主及较为有实力的铺面老板也知悉了该社区象棋赛等艺术活动的盛况,递发广告邀约的人络绎不绝。社区附近象棋商品大卖、小型比赛场所的租赁业也跟着兴起,到后来有外来企业家投资比赛、为象棋赛等群众艺术活动设立奖金,吸引众多民众参与进来。因为一场象棋比赛活动,当地的经济逐步发展了起来,又因经济有所发展,当地政府又颁布了重要的文化发展举措,如定期举办地方性象棋交流大会、书法才艺比拼、设立艺术联合管理项目组等。这里阐述的社区象棋交流赛这一群众文化活动,无疑正是对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而群众文化的丰富进步又能反过来促使经济的发展取得可观的成果这一点的佐证。
随着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群众文化已经由原先的教化型转变成了众娱型,人们容易被更多更具花样的文化娱乐项目所吸引,此时,利用群众文化来教化引导人们显得更为重要。政府所设立的文化馆也是传播群众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市场经济中,弘扬群众文化艺术,发扬优秀的群众文化传统,有利于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社会风气。
群众文化艺术在彰显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普遍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例如音乐、戏曲、绘画、剪纸、摄影比赛的举办,透过诸多的艺术活动来调动人们对生活文艺化的积极性并助其感悟生活的乐趣,进而升华民众的思想格调,也为没有过多灯红酒绿生活的乡镇,添了一份祥和的文艺情调,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群众文化艺术也对乡镇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群众文化生于民间,经艺术素养较好的民间艺术家们的手后发扬光大、不断发展,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大提高了参与进群众活动的每个人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是无形的,且意义重大。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开拓个人的艺术眼界以及可培养其艺术兴趣,这一作用的发挥正是群众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寿球.西江流域文化对广西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j].当代广西,(18):27.
[2]张卫红.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04):207~208.
[3]王维.群众艺术与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五
《学报》编辑部于开始使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编辑)初审-专家(学科编委)外审-作者修改-主编终审-编辑加工的流程设置,然后转入线下进行排版-执行编辑校对-印刷的流程。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1)稿件处理周期长。
齐、清、定的稿件很少,需进行多次编辑加工,这也导致此阶段的处理时间较长(1个月),影响了稿件整体的处理周期。
(2)稿件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把关环节有待改进。
例如,优化前同行评议没有严格送两位专家评审,有的只送了一位,且没有采取双向盲审制,影响了稿件审理的公平性。
后期主审后管理层对期刊格式和规范化方面的审查比较薄弱,影响了期刊的出版质量。
(3)各阶段衔接不畅,影响运转效率。
采用将《学报》整期需排版的文件传递至印刷厂,而印刷厂往往要同时进行多个期刊的排版工作,需协调时间,编辑部对这部分工作时间的控制比较被动。
2优化措施。
7年起编辑部从每个环节入手,逐个改善,进行了多次的优化和调整(图1)。
2.1缩短、控制流程时间节点,稿件进程可追踪。
首先,于在系统后台将初审和外审阶段时间分别设置为7、40天,运行稳定并达到预期效果后,于继续设置为3、20天,使三审中前两审的时间严格控制在30天内。
采取的措施是:结合系统功能设置过期自动颜色标注和邮件自动催审功能。
责任编辑进入系统后对稿件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追踪控制稿件进程。
其次,调整作者单次修改、主审和单次编辑加工的时间,将其分别设置为30、7和15天。
这样,线上的总体时间约4个月,全程由同一责任编辑(学科编辑)负责,线下也进行了时间的调整和控制,由当期执行编辑负责,总体控制在4个月左右。
采取的措施是:送主审、终审和付印的时间为每月固定的时间点,只能提前,不能延迟,并配以适当的奖惩措施。
这样编辑、主任和主编就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稿件处理时限进行把控,达到预期效果。
2.2调整稿件处理流程设置,提高稿件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
2.2.1线上流程调整。
(1)流程源头控制,增加收稿初筛环节。
在收稿时对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写作不规范、经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不经入库直接退稿,减轻后面责任编辑的初审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2)调整外审设置,提高审理公平性。
外审实施双盲审制度,并规定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至少有2个外审专家意见,才能对稿件做出外审结论,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保障了录用稿件的学术质量。
(3)增加返作者修改次数,并提出不同的修改侧重要求,提高稿件修改质量。
一般编辑部都与作者联系修改一次,但由于作者要同时兼顾内容和格式修改,一次修改到位的不多。
因此我们进行了2~3次甚至多次的再次修改设置,但每次侧重点不同。
一般首次修改在外审之后,侧重对学术质量的审查。
主审同意录用的稿件,要求作者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次是结合主审意见完善格式。
这样经过几次修改返回的稿件更规范,看似环节繁琐,但提高了后面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
(4)增加编辑加工次数,提高稿件规范性。
《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日常稿件中图表、公式、符号等内容较多,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一次加工不能全部兼顾到,在后面校对时就会出现较多问题,改动也较多。
这样不容易遗漏项目,这种方式虽然使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了,但编辑的实际工作量并没有额外增加,而且由于针对性更强,编辑加工的稿件质量得到了改善。
2.2.2线下流程调整。
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环节后转给当期的执行编辑进行线下工作,流程的调整包括:(1)终审后增加主审环节,提高稿件审查质量。
针对终审后稿件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在1校后增加终审环节。
流程修改后,主审侧重学术把关,终审在辅助审查学术问题的同时,侧重编辑加工和校对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式既对稿件在内容和格式上进行了再次把关,又提高了主编(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处理流程的流畅性。
(2)返作者校对次数由1次改为2次,降低差错率。
目前一般编辑部的做法都是以pdf格式返作者校对1次,但经过后面多个校次及最后的终审后,有些稿件还要做一些改动需及时传达给作者。
基于此,我们采取了在定版付印前再将pdf文件返给作者校对一次的做法,这样作者对后期修改内容可进行确认,同时再次校对稿件时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降低了稿件的差错率,提高了稿件质量。
(3)改革排版方式,提高排版工作效率。
《学报》编辑部20之前的排版工作都由印刷厂完成,受制于印刷厂时间安排和人员变动的影响,排版、校对、改版效率不高。
分批或者单篇排版,对于一些棘手问题也能即时指导解决,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流程的周转速度。
审理更公平,内容更规范,各环节连接更流畅,工作效率更高。
3流程优化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目的是通过各项措施,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目的。
数据统计自《学报》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7—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3.1稿件处理和刊发周期缩短。
分别下降到2、22天,年以后,基本稳定在2~3天和18~22天,加快了稿件的审理进程。
审理阶段缩短了近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其他环节的优化组合,使整个稿件的刊发周期明显缩短。
影响了正常来稿的刊发周期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220~260天,缩短了近4个月。
经过改革,逐步增加,近两年来稿量稳定在篇左右,增长了66%,这是流程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人员基本固定的情况下,编辑部人员处理的稿件量也增长了近66%,而出版周期的缩短,说明整个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2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定提高。
流程优化不仅缩短了稿件的审理时间,也通过建立双盲审制度、增加终(主)审次数及增加作者修改次数等措施保障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逐渐升高趋势,稳定位于学科第二,且连续5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说明优化后的稿件流程设置为提升《学报》学术质量及其在生态类期刊中的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通过增加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作者校对次数及革新排版方式,《学报》的出版质量得到了提高,差错率得到了降低,并连续多年在期刊审读中得到优良评价。
关于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虽然还存在稿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科学、流畅、高效率的稿件处理流程是其重要保障因素。
4结束语。
稿件日常处理流程关系到作者、审者、编辑三方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也对期刊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建立高效、流畅、科学的稿件处理流程,每个期刊的做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目标是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最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对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出版实践中哪个环节不合理,就随时注意分析总结,找出适合的优化方式,并进行改革。
在《学报》稿件处理流程优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增加编校次数而导致相应环节时间延长的现象,我们发现这种趋势就立即进行了微调整,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每个科技期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六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长进,为了为日后群众文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因此,应当注重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档案的归档与建档工作。
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为此,本文将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入手,对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下面我们逐一对这些价值展开分析。
作为形式各异的群众文艺活动而言,其与其它档案相比较来看,不仅仅是对群众文艺活动的记录,更能够为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得以科学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照,还有就是,群众文艺档案不仅仅采取和使用了文字形式加以记载,更囊括了诸多的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内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另外就是,群众文艺档案能够实现对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客观记载和呈像,从而彰显出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产生于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这些文艺档案能够得到不同层面地使用,具体表现为:这些档案可以为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亦能够被用于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交流目的。还有就是,通过对群众文艺档案的归档与建档,将为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素材。
此种价值同前面几种价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几种价值为显性价值,此种价值为隐形价值,有待于档案管理机构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深度挖掘。此种价值具体表现为:群众文艺档案的这种价值已经客观存在,不过目前档案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尚且未能够实现对此种价值的认知与利用,其次,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一)加强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工作。
各级文化主管机构应当基于对群众文艺档案所具备的价值的完整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系统管理。第一,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与提升,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外派学习与交流、在职深造等形式,借助这些方式,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地提升;第二,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建立群众文艺档案管理工作的督查机制,以便借助此种方式,使具体的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对此项工作的高度认识,同时亦能够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意识地提高。在督查过程之中发现问题时,应当遵循责任倒追制度,以便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的制度化管理;最后,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组织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以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广大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实现彼此之间工作经验的充分交流、工作心得的有效分享。收集档案材料是整理档案的最基础工作,并且由于收集的途径复杂、收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得材料收集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档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应该创新收集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资料更加的真实、完善,继而整理出完善的档案。
(二)切实保障对群众文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1.注重对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的活动素材收集在收集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档案的过程之中,文化馆等文化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所要收集的活动素材包括活动策划案、活动的整体实施进程以及活动最终所取得的成果与收效。通过这样的收集方式,将确保档案管理部门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归档与建档的.过程之中,不会出现工作上的瑕疵与遗漏。2.注重对民间文艺素材的充分搜集与整理群众文化源自民间,因此,档案管理机构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对本地民间表演艺术家以及民间文艺活动的充分收集。3.注重对群众文艺活动档案媒介的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在收集、整理群众文艺档案的过程之中,应当在传统的文字媒介之外,注重采取影像、音频、图片等方式,对群众文艺活动加以记录。并且也要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材料的保质期。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更加真实的反映文化艺术。
(三)通过信息化方式提升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效度。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文化馆等文化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归档以及建档的过程之中,要善于发挥和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部门积极推进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新媒体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提供海量信息资源,为艺术档案信息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如此,将使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能够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了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效度。有鉴于此,各级文化主管机构应当把握信息时代的契机,积极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引入到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工作之中,以此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使群众文艺档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八
致谢本工作受到北京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农业5有关建议“致谢”在科技期刊中只是一个细节,但也是学术规范的体现而不应忽视。
为此笔者建议:
(1)在期刊征稿简则中应明确要求“致谢”应简要而概括地表述他人或机构对研究工作以及论文撰写的贡献要点或涉及的具体方面。
(2)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对内容过于笼统、含糊的“致谢”应提请作者修改、补充,使内容适当具体、明确;同时,应注意篇幅限制,做到言简意赅。
(3)在修订《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r7713一87)时,对有关论文“致谢”部分的内容和表达格式的规定应进一步明确,对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应有原则性要求。
相关阅读:
科技期刊论文致谢词的注意事项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及论文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
对那些付出劳动并且做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论文发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
未简要说明他人或机构为论文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哪方面的贡献;只有36篇(占30%)的“致谢”概括说明了致谢对象的贡献要点(如,提供了什么文献资料或测试材料,协助完成了哪方面的实验等)。
可见,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论文“致谢”都是泛泛地对某人或机构的帮助(或笼统地说某方面的帮助)表示谢意,而未说明他人或机构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实际贡献;缺乏具体内容可说是目前论文中的“致谢”存在的一个较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为此,本文简要阐述“致谢”的主要内容,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并对此提出有关建议。
2、“致谢”的主要内容
所谓“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是指,“致谢”不仅要对致谢对象在某方面的帮助或贡献表达谢意,同时应言简意赅地概括说明其具体工作或贡献的要点。
以笔者的调查归纳,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致谢对象对论文的选题、思路、观点、论证所给予的指导、启发或探讨。
(2)致谢对象对论文的审阅提出的重要修改、补充意见或建议。
(3)致谢对象对论文提供的重要参考文献或未发表的数据、图表或照片资料。
(4)致谢对象承担或协助的部分实验及数据处理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
(5)致谢对象提供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使用等方便。
(6)致谢对象提供的资金或基金资助。
3、“致谢”内容适当具体化的必要性
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了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可信度。
对审稿人或编辑提出的有重要建设性修改、补充意见的致谢,还可促进审稿人和编辑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
(3)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和传播的角度看,
尤其对一些以后被誉为重大研究发现的事件,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能够提供珍贵的文献线索困。
但在“致谢”中笼统地假称得到某知名专家的指导或与其进行过有益讨论,甚至声称本文已经过某知名专家的审阅等。
就可能暗示该专家与本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很可能反而使被感谢者不悦或尴尬。
而具体表明感谢的内容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科学院的郭荣君老师在荧光显微观察方面给予了宝贵的协助和指导。
体现了作者对他人工作或帮助的尊重,又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科研工作作风。
这无疑会给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留下很好的印象。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九
和谐社会建设,一部分指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同步,经济结构有机性调整,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体系完善,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主流文化深入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引导,双面性推进,是全面建设和谐环境的直接体现。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欣赏形式,群众文化艺术丰富,形式多样,例如: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群众文化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念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融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可以分为个人教育,如,个人政治思想引导、价值观引导;社会教育,如,工作氛围调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调节;民族教育,如,传统文化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有效渠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环境的必然性选择。
(一)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低。
先进文化是指马克思为指导的社会发展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思想动力,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能够将先进文化理念,融合于社会基层,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我国先进文化在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的实际来看,依旧存在群众主动参与意识较低等问题。其一,我国40%人民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存在思想误区,认为文化艺术教育等同于高雅艺术教育,或者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这种片面性认识理念,会误导群众的思想,从而出现群众不愿意或者不敢参与的社会现象;其二,国内群众中55%的比重认为,社会中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渠道有限,先进文化与群众艺术活动关联性不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内容,大部分是大、空的政治思想教育,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的吸引性不强,群众注重参与认可度较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二)政府引导性不足。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引导性不足。首先,我国政府提倡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但在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经济投入比重降低,同时政府又缺乏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管,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下发后,资金用途不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推进资金来源保障性差。例如:依据相关性新闻可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投资情况,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这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性问题;其次,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引导性不足,也在于政府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管理不足,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面性群体性广、形式多样,缺乏政府有秩序的引导,将会出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自由散漫、艺术教育工作计划性差、开展实施过程中资源分布不足等问题,也会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效果产生影响;最后,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存在着地域差异异性,政府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经济、管理等方面引导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僵化,例如:部分区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硬性组织文化素养较低的农民学习书法、绘画等艺术互动。群众文化引导本质发生变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的实际作用被掩埋,社会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义消失。
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也在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专业人才较少。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培训,60%是群众自发进行艺术学习,通过网络视频,图书等途径进行自我研究,使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中多种艺术学习的专业水平较低,这种模棱两可的艺术文化传播形式,容易出现群众文化艺术文化误导;同时,社会专业艺术人员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较低,社会中仅有10%的专业从业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中去,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中没有良好的艺术教育引导。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阶段性特征依旧较为突出,结合以上对实际工作开展中的不足,提出推进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先进文化是社会优秀文化的主要部分,但并不等于社会文化所有,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必须打破人民群众对文化认识的误区,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教育中来。例如:某社区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宣传工作,组织多种多样社区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具体而言,该社区组织学生组成社区小记者,对身边好人好事进行传播,组织社区青年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如,法律知识传播,健康大讲堂等。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广场舞、绘画、书法、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该社区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推进,使人民群众在社区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中,自身文化素养得到逐步提升,这一过程中,社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沟通渠道桥梁逐步建立,打破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误区,人民群众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识加强[1]。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提升,也在于群众自身能够主动进行文化学习。例如:通过新闻联播、新闻时讯等文化传播媒体,了解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补充个人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用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促进个人进步的理念指导,也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识的重要分支。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不是一蹴而就,人民群众思想意识提升工作并不是一天就可以见到成效,一方面,政府要善于突破传播文化传播的禁锢,针对人民群众区域性差异,制定完善合理的艺术文化开展工作计划。例如:某区域为我国西部山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当地政府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部分。初期工作,主要是对区域人民文化素养综合提升,政府采取开设夜校、法律基础知识传播课堂等方式,达到普遍性性提升群众文化认识的作用;中期工作主要引导当期群众培养“新”生活娱乐方式,逐步摒弃“打麻将”等不文明区域娱乐活动,建立良好的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传播环境;后期阶段,更进一步将该区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向着更高雅的文化艺术种类迈进,完成对群众艺术教育工作的引导。当前该区域的群众艺术文化教引导工作,正按照这一计划有序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当地政府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规划完善,真正实现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思想引导、素质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引导,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传媒新渠道,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传播途径。例如:社会新媒体对区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新闻进行传播报道,或者通过政府信息传播媒体,开展好人好事传播,群众艺术作品展示,政府善于应用身边的多种信息传播渠道,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全面的先进文化传播环境。如,某地区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政府通过网络新媒体,与当地电视台进行先进事迹跟踪报道,当地人民群众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传播的文化思想传播环境,群众更是将个人文化素养提升,艺术生活环境构建,作为文化艺术教育学习的新方向[2]。
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更大范围内推进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国家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思想与经济规划相融合,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来源。例如:依据我国财政部相关数据分析可知,2014年—2016年,国家财政部在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增加比例分别为:4%,10%,11%,国家逐步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要按照地区差异性,做好文化艺术教育资金的分配;另一方面,地方性政府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作为地方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资应用的全面性监管,确保资金投入正确应用。例如:我国某地将国家划分的1.5亿元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分配如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设备完善600万元,群众文化艺术基础性教育400万元,群众文化教育支出200万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万元,该区域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实行资金应用监督管理,实现该区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合理应用,为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3]。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全面推进,也要构建新型人民群众艺术教育队伍。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艺术教育工作中来,引导群众艺术教育专业化发展。例如:某社区开展群众合唱团文化活动,从区文化社团聘请专业音乐教师进行群众合唱团训练指导,同时也善于从群众中寻求群众艺术专业性人才,如,退休音乐教师,文工团艺术表演艺术家等等,寻求多方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充实该社区的合唱团队伍,为该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引导。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众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探究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实践工作,实现现代群众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政府管理引导与经济引导协调运作、群众文化教育队伍向着专业化发展。因此,引导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迈出发展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陶新喜.论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j].大众文艺,2015(23):3-4.
[2]刘一航.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5(05):247.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许多传统文化都渐渐的消失。作为新时代主人的我们,要继续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的带领下,也更加的多元化。
群众文化,很多人给予的定义词便是群众自发性组织起来的文化艺术节等,以政府部门为对应的单位,各个县、乡、镇、区开展对应的活动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来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或者传承意识。艺术创新发展,现如今,高科技的社会潮流离不开创新思维,如何才能从众多活动中脱颖而出,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成为这一发展方向的又一要点。
民间传统文化是群众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民间的茶文化、剪纸、戏曲、皮影戏等等都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真正可以传承这种手艺的却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有关单位或者政府部门采取对应的措施,举办和文化有关的活动,这样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进一步。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近些年来,炙手可热的广场舞可谓是受大众们一致的追捧,不管年轻或者是年长的人,不论是男或者是女,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对于此种群众文化发展,也是我国新起的一种新潮流,国家也应作为一种新的中国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
(一)群众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对人们的传播思想,以及开展的活动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那么,文化活动如何顺利进行又应该怎样做呢?第一步,各地的文化保护协会要积极配合,开展一些适合大多数人们参加的活动,并且设置一些小型的奖项,这样可以激发人们参加比赛的精神。第二步,可以举办文艺演出,例如与主题有关的戏曲表演或者是歌舞表演,公益活动等,让人们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三步,提高党员干部们的意识,积极做到督促和带头作用,此类措施同时运用于城市和农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基础,群众自发性组成,从而逐渐形成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其中建设的实质,是以群众为中心展开的。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有利于群众身心的`活动,如地方特色舞蹈,音乐,美食,衣服等,以交流会形式开展,或者以展示会形式向群众提供生活便利,吸引群众加入到组织建设的队伍中来感受文化魅力,并由群众自身进行宣传,扩大组织建设的队伍。
(二)创建一些有价值的文工团。就基层的老百姓而言,以发扬群众文化的精神为主,用来提高百姓对于群众文化的热情,而创建的宣传文化的文工团,这也是弘扬群众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力的宣传力度,才能激起人们的欲望,才能让人们对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才能最大幅度的加强文化的建设。
(三)每逢佳节,各个乡可以各自问单位到县里举行以群众、百姓为单位的表演,以保证文化长久不衰的传承下去。比如:很多地方有的习俗,春节闹社火、十五闹花灯,都是传承群众文化的方式。
三、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多,地境辽阔的国家,56个民族就可能有56种不同的文化,不管是从文化角度,或者是经济的角度,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交流,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带来不小的作用,就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我国自己本身的专利申请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国外的友人们也慕名前来,这不正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么。而精神文化层次,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经过前辈们认真专研琢磨而流传下来的,某些方面可能有的层次比较贫瘠,跟不上时代,但仔细回味,它也有着当今嘈杂社会中没有的静谧。不同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不一定完全一致,有人认为戏曲就是文化艺术,有人认为品茶或者美食是文化艺术,但不论是哪种文化,都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四、小结。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很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多城里人认为,传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农村人做的,但其实,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已经一步步的走向衰竭。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发展的大国,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方向与对策做出研究和讨论,由于本人能力不足,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通过此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岩.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j].中国职工教育,(08).
[2]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一
21世纪的今天,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低碳经济更是本着较为深远的角度,实现格局的不断转换和技术的创新,在新的合作形态寻求中,做好低碳经济的适应性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在长足发展中状态中,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一、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行业格局的调整和发展。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低碳经济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经济理念的结合下,注重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俄熔岩,低碳化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注重行业格局的调整。
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的优化调整中,主要是做好商品贸易的格局优化,将传统的石化能商品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注重资源消耗性的商品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有效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综合性发展。
在新能源以及绿色能源商品的应用中,实现高科技新材料商品的有效性应用,将节能化环保特点实现,注重国际贸易相关比重的不断提升,注重商品贸易结构的一种优化和调整。
其次,对于地区贸易格局而言,在优化调整中,就要结合经济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过程,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形势,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生产低碳化的商品过程,做好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发展,注重国家贸易地区的平衡性发展。
最后,低碳商品的生产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过程,结合资金技术的优势发展,做好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联系资金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和谐有效性发展,最终从根本上调整国际贸易的一种地区格局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内涵的拓展。
现代化低碳经济的一种背景发展中,就要联系国际贸易的基本内涵,在内涵的拓展中,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内涵,实现碳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
碳金融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将人类社会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逐渐降低。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联系金融制度规范的相关标准,注重金融交易活动的充分讲解,在碳金融活动的基础发展中,实现资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资金的不断配置中,做好排痰技术的不断支撑和应用,实现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
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就要实现国际贸易内涵的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服务内涵的广泛拖住中,结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参与者的动向,做好低碳性的环保,在碳金融发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技术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联系低碳技术的一种技术支持,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低碳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国家贸易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技术上的不断擦红心,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发展全面实现。
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商的发展中,就要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特点,并在资金技术的过多投入中,实现技术上的不断革命和创新,在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中,将经济的低碳发展综合性的实现,注重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根本创新和发展。
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做好新一轮技术的有效性革命,在国家贸易技术的转移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实现国家之间的有效性技术合作。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单边贸易过程,避免各种贸易规则的产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一旦碳标签的出现,就要联系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过程,注重使用和推广的过程。
碳标签在始终中,往往是结合相关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储运相关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在标签的形式分析中,对消费者告知。
关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之后,就要结合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对碳关税措施制定,并将碳的排放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化低碳经济的基础发展理念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而低碳经济中的国际贸易发展更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主题,对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性的转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将碳排放量减少,对绿色产品生产,实现低碳技术的有效性创新和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应用和发展,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科学进步,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神州》“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2】。
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东连接着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亚太经济圈,途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家,最终抵达波罗地海岸,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洋沿岸。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家,最终到达非洲的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
“一带一路”经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草原之路等,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沿线的50多个亚欧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提高合作潜力,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就不断扩大。
沿线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主要出口轻工业、制造业商品以及资本。
在―的十二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了大约2000亿美元,从161.53上升到2308.25亿美元。
(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中国与战略沿线国家的商品结构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制造业产品。
如20,对西亚的出口产品中,机械运输设高备达285.63亿元。
而原料制成品占比不断下降,截止到年,已降至26%。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价值明显增加。
(三)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中国进口战略沿线国家的商品集中在化石、能源、燃料等领域。
截止到2012年,原油进口维持在80%左右,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战略沿线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稳定种类单一。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二
播平台为推动,这其中,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尤其是科普期刊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向大众进行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任务。
科技期刊担负着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的职责,主要为相关科技人员的交流平台,其中科普期刊是科技人员和感兴趣的大众之间的交流平台。
大众媒体则更多的是科技人员与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科学传播方面,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一样,也是科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其科技传播能力与公众科学素质密切相关。
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的科技传播活动,涵盖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科技期刊来说,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一方面是现代传媒受众的有力竞争者,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扩大期刊影响力并寻求与受众建立互动的良好平台。
随着这类大众媒体的发展需求增大,科技期刊完全有可能与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实现优势互补,并从中借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寻找新的机遇。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三
当前呼吁调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很喜欢引证日本战后的人口发展经验及当代日本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而绝口不提国土面积与中国几乎相等的美国。
这似乎容易理解。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国力上的相形见绌、人均财富上的捉襟见肘,让人很难回避中国人口过多的事实。
但日本不同。
日本以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弹丸之地,拥一亿两千八百万人口之众,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日本其实比中国人口更多也毋庸置疑。
而当今日本千方百计地鼓励国民生育,以挽救超低的生育水平,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强硬推行计划生育。
因此,中国民众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来杯葛国内的计划生育政策,乃是俯拾即是的现象。
自然也有人更愿意拿美国甚至澳大利亚作为参照,支持中央政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但很快被斥责为中国人口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做遥不可及的“美国梦”,澳大利亚更因为人口稀少制约国际影响力而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为不足为师。
从引证之学与辩论之术来看,反对与支持两方这样一来便沦为各执一词,形同鸡对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
假如基于中国国情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是理性的,那么无论比较美国还是参考日本,都应该衍生出相同的支援性结论。
所以,站在力挺计划生育的一方,哪怕日本这面镜子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拒绝。
相反,倒要看一看,人口问题上日本这面镜子到底照出了什么!
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年持续三年的婴儿潮,共出生八百零六万人,总人口增至八千一百七十七万人,出生率由一九四五年的23.2‰急速上升到30‰—34.3‰。
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而这个团块世代中的女性到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进入适婚年龄,又形成了战后第二次生育高峰。
经过两次人口增长高峰,到一九七三年日本总人口终于突破一亿关口。
经历了战乱之苦,新中国甫定同样迎来了人口增长高峰。
与日本相比,生育率水平不相伯仲,但中国出现了三次人口高峰,而且每次高峰的持续时间要远远超过日本,分别持续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一九六二至一九七零年的八年及一九八一至一九九零年的九年。
日本战后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增加了51.22%(一九四五——一九七三年),而新中国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飙升了109.29%(一九四九——一九九零年)。
面对战后出乎意料的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中日两国政府都先后做出了反应。
但日本政府反应迅速,在第一次婴儿潮来临的第二年即一九四八年,日本政府便出台了《优生保护法》,实行少生优育。
等到政府二十几年后才开始限制生育时,日本人口形势已是时过境迁,人口生育率在七十年代中期甚至下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政府在见识了整个第一次人口高峰的凌厉之势后,对人口问题虽有警觉,但随即被浮夸与冒进之风所冲淡。
一九五七年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限制生育的马寅初还被打成了右派。
直至经历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整个人口形势变得危如累卵,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坐视不理,这才在一九七三年出台“晚、稀、少”的人口政策。
可是人口基数已大,限制措施为时已晚。
接下来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虽大幅下降,但年均新增人口依然高企。
最终政府不得不在一九八三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战后中日两国的人口增长和有意识的人口控制,虽有很大差别但终究还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战后两国的经济社会景象以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态势,却是天壤之别。
战后日本在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经过到五十年代中期的经济恢复,再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就由一个令人唾弃的列强帝国,一跃而成为叫整个世界惊羡的工业强国。
一九六八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基础,在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后,亦试图鼓足干劲搞建设,但随后演变成内部阶级斗争,“反右”与十年内乱将国民经济重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战后中日两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演变的泾渭分明,彻底改变了两国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先是五十年代的节制生育降低了人口生育水平,到了七十年代人口再生产已经无需政策节制,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崭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发的生育约束机制,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面对超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新人口问题。
反观中国,在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的同时,当国民的基本权利只剩下生育自由时,无度的人口繁殖反过来成为社会发展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计划生育前甚至采取了把城市青年赶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方式,来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今,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那么大,还要鼓励生育,而中国人口虽多,但国土幅员辽阔,经济资源固然不能与俄罗斯、美国相比,但比日本还是绰绰有余,况且经过四十年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之列,何以泱泱大国非得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第一,日本比中国更有能力负担较多的人口。
二零一二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四美元,中国五千四百三十二美元,日本人均财富是中国的8.43倍。
如果日本人宁愿承受与中国国民一样的生活水平,它的总人口可以膨胀到十亿;反过来说,中国人口继续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也会令目前由于人口过多而加剧的人与资源、人与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酿成更大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
日本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凭借一技之长足以从地球上任何国家那里获取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反躬自问,我们目前尚没有那种力量。
出于民族情绪而抵制日货之所以难以奏效,盖由于日本技术已渗透到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况且抵制所谓之“日货”,不仅包含着日本人骄傲的技术利得,也浸润着中国劳工的血汗。
第二,日本面临劳动人口枯竭的危机,而中国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
日本战后在短暂的人口增长高峰后,七十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出现逆转,人口出生率下降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生育率锐减使得每年新生儿数量有可能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少子化”呈明显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出台鼓励与奖励妇女生育的政策,以便保障经济系统必要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人口的供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的经济成就从来没有仰仗过“人口红利”,战后日本崛起之际,正是第一次婴儿潮抚育之时,而第二次婴儿潮尚未来临。
即便按较窄的口径计算,目前中国二十至五十九岁年龄组劳动人口为八亿三千九百万,三十年内仍将维持在七亿至八亿之间,在数量上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这还未考虑生产力水平因素,除非生产力水平踏步不前,正常情形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中还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根本不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人口总体上仍然是严重过剩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
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人口总量当然会逐渐减少,人们因此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却没有认识到,中国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是必然要消失的,这并非节制生育之过,而是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单靠消耗资源与廉价劳动力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第三,日本鼓励生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而中国不节制生育却只会加剧老龄化的社会负担。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
由于日本人平均寿命大大超过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眼下超低的生育水平,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的预测,二零五零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5.7%。
日本虽然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因为人口增殖的自我约束,能起到多大作用亦未可知。
但以日本强大的创富能力、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与福利保障体系相匹配,就算将来三人行必有老者,也构不成日本人口毁灭性的灾难。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有“跨越式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比发达国家较早出现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确系计划生育所致。
其一,这是“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之间,两害权衡取其轻,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总人口必须接受的一个结果。
其二,只要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率虽然提高,但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逐渐减少,因而养老总负担反而减轻了。
其三,只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化养老制度,佐之以延迟退休等措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社会难题。
试图通过多生人口来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四,日本人口发展具有自发的节制机制,而中国人口自我约束的能力微弱,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中日两国的人口问题,表面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少子化、老龄化,但彼此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一个是高度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一个则是初步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日本总人口虽然不少,但人口总量尚不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具备了自我约束的机制,即使政府鼓励生育也不致总人口膨胀到失控的地步。
中国的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说,既不是过去生的太多,也不是现在生的太少,而始终是人口太多。
人口超载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中城市人口已经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生育率自发降低的迹象,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再生产还缺乏可以信赖的自我约束机制。
目前要求中央政府放松生育限制的呼声强烈,把脉群情,中国人的生育渴望感同身受。
全国各地生殖中心的生意火爆,不少人试图通过生物技术达到一胎多育的目的。
如此情形,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唯面对日本时,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并不算多。
这差不
多就是人们愿意拿日本当镜子的心思所在。
本文履行着论辩规则,只字不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但谁也不能否认,中日两国的人口还是有别的。
中日两国人口之别,不在数量上,不在人口的“口”上,却在人口的“人”上。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与日本人曾一起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
日本经济在战后奇迹般地崛起,理由千万条,从人口学上看,自明治五年(一八七二)颁布《学制令》以来,日本人口发展尤重“人”的开化、教育和教养,故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日本战败后虽然物质财富灰飞烟灭,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而战后中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大多数民众蒙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便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教育荒芜,结果几十年下来,除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真正的人类文明成就乏善可陈。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四
摘要: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却大幅度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稳定、进步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方面考虑,对如何做好这一工作进行了深入、理性、科学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养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工作之外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进行以文艺娱乐为主要方式的活动,从而完善自我的表现称为群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精神层次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这就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建设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就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势在必行。
一、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基层群众文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依然在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既要保证“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符。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做好了,人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前进了一步。
(2)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能使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各种基层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能够接触到、学习到新的文化理念,感受到现代文明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自身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很好地推动。这样便有效的以较大范围提高了基层群众的道德文明水平,也使法制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并举报不法行为与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
(3)基层群众文化需要做到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业余时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在完成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后,自然而然的会去寻求工作之外的文化活动,进而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若缺少相应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就会产生空虚感,就会有莫名的恐慌感,这是因为自身的精神文明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了“精神饥饿”。所以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1)做好基层研究工作,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人员的业余文化需求不尽相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就呈现出多样化。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精神文明需求,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有目的性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若周边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有效进行。
(2)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对自我进行武装,坚持原则,正确把握群众文化方向。群众文化活动自然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文化工作人员要把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开展活动而不在意人民群众的感受。所策划的群众文化活动要询问部分百姓代表,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再行开展。只有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才是合格的。
(3)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培养骨干力量。群众文化队伍是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他们起着决定活动精神方向,引导活动走势,营造活动氛围的作用,所以群众文化队伍应当具有高素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文化队伍可以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通过相应的审核才可上岗,不要放入滥竽充数之类的人。年轻人一般都有年轻气盛的缺点,故在引入相关专业的青年人才时,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在思想上不脱离人民群众,在行动中不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另外,做好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待遇工作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得群众文化工作能更好的开展。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发掘相关人才的能力与天赋,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而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
(4)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有特色,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群众文化活动要有时代感,要体现出人民的普遍理想和追求,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有凝聚力和带入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方向不同,故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要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要以人们群众喜爱的方式凸显当地文化,同时还要从始至终都保持社会主义主旋律。创作队伍要注重发掘身边的事迹,创作一批能够反映现代生活与社会新面貌的作品,并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与传播。只有人民群众满意了,活动才算是开展的成功,才是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够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素质素养的群众文化活动。(5)政府部门要因时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方便群众活动的开展。繁荣向上的群众文化能体现国家的基层素质文化建设,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体现,各个地方政府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要积极配合,要让基层百姓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资金方面,政府需要增加相关的财政预算,保证活动经费的充足,此外也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开展活动。同时,相关政策制度要与时俱进,要顺应时代变化和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保持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基层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件艰巨的、长期的任务,需要文化工作者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开展先进的、有趣的、有感染力的、具有知识性的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中提升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增进社会友好氛围,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相信在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基层群众文化必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将大跨步前进。
参考文献:
[3]相继琴.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性j].金山,2012,(2):38.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群众的思想文化正在一点一点的发生改变。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队伍的管理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在保证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实际的效果。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形势;实际效果。
全球信息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种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也符合全球一体化的模式。包括:文化活动的内容、文化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等。但在根据当前国内形势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时,则需要注意其实际效果,不能盲目发展新的文化内容和相应的技术。应是以群众的需求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科学性、人性化为文化呀内容和技术的依据。
随着多元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单一化和统一性,则成为了现代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方面主要为群众文化内容的单一性。我国因为地域辽阔,名族种类较多,因此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群众的喜好也较多样。而各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为了符合当地群众的主流需求,内容往往比较单一,虽然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群众的喜爱,但也同时限制了群众喜好的发展。现代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一味的迎合群众的主流喜好,还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把其他有意义的思想文化和娱乐方式融入其中,在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生活的同时,逐渐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其次,以往的群众文化建设,在宣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是宣传的方式比较单一的低效,一般是靠张贴海报,在农村则是靠广播,或是群众之间口头相传。这种宣传的形式不能有效的吸引足够的群众的注意,而且无论是海报还是广播,不能全面、有层次、明确的把这次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告知群众,因此群众无法得知文化活动的精彩部分,自己自然就不会关注此次的文化活动。在表演方面,因此文化内容的单一性,就限制了表演者、组织者、举办方或策划方等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策略。无论是负责表演或是策划的工作人员,个性、思想和喜好各有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就会应为单一性的文化内容二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最后,在新形势下群众分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群众的评价以及相应的对策。群众文化活动是服务于群众,因此群众的意见组织方(包括:主办、协办、策划单位等)应全面的了解,并加以合理应用,以完善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以往的文化活动,很容易让人产生应付任务的感觉,特别是在文化内容的发展方面,一直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因此,负责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如何更新文化内容上,应做到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国内外各种文化的流行趋势,并把新形势的文化思想和活动方式,融入到原有的文化中。在不改变群众熟悉感的基础上,增加新意和趣味性,令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保持轻松和娱乐并存。群众文化的内容,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持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的同时,还应加入多元的文化。在这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整合群众的喜好,把拥有相同的群众组织在一起开展文化活动,并加入多元性。如:喜欢歌舞的群众,可以适当融入话剧表演、个人才艺表演或音乐演奏等。内容上,也可加入部分西方的文化思想,如:表演方式上融入西方人的言行和肢体动作。喜欢书法、国画或文学交流的群众,在开展活动或交流会中,也可加入西方油画和素描,以及国外或国内不同种类的书籍进行分享,让群众了解到自己喜爱的领域中其他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建设与发展同步进行。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针对这一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也应同时融入信息技术,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各项工作效率和效果。首选,工作人员可建立群众文化的专属网站,通过对每一次的文化活动进行录制,然后共享到网站内。这样没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就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宣传方面,可以通过网络、qq、微信等方式,快速而便捷的把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宣传,通过简洁、明确的宣传方式,可以让群众快速了解活动内容,并且还保证了宣传内容的全面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另一大优势为:统计和整合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如:统计出不同群众的喜好,以及整合、分析群众的.意见和对文化活动的评价等。这些信息和数据,都是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运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把以往的文化活动变成网络活动,这样参与者在家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就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并且群众们也可以在网络活动中自己表演,最简单的就是演唱歌曲或讲故事等。
(三)提高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
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队伍素质,按照职责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分别是参与表演的工作人员、组织策划人员和后勤采购人员等。而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应主要为表演和策划。参与表演的人员,其表演内容,多数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和流行趋势相同,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变得更加丰富,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参与表演的人员,包括:所有表演者、编导和主持等,应学习或培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表演技能。而学习和培训的具体技能,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群众需求的信息为依据。策划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应是多元文化活动的学习和创新,实现文化活动种类丰富,但彼此之间拥有紧密的关系。并且加大专业文化活动策划人才的引入,已达到新旧文化可以有效融合的目的。
三、结语。
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看似简单,只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活动内容,或是建设新的活动场所,但与此同时,却令原有的文化精华大量的流失,这是被动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所导致的。所以,现代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是针对新旧文化科学融合的主动研究过程,这样才可以保障本国文化长远性的流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勇.从群众文化活动看群众文化的发展[j].戏剧之家(上半月),(10):74.
[2]杜成筑.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艺术科技,(12):206.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六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目标,而档案文化建设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并且应该高度重视档案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不断发挥档案事业发展的巨大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笔者对档案事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中探讨总结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研究的新思路和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概述档案文化。
(一)档案文化的概念。档案文化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档案文化重点包括了整个档案事业所应该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等,因此在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档案文化概念有一个全面深入理解。
(二)档案文化的内涵。档案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档案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具体表现为档案馆的建筑设施,以及相关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其次,档案文化是一种档案管理的行为文化,其中主要包括档案学术研究、档案培训、文体娱乐等具体的活动文化。再次,档案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这主要是指档案文化所包含的档案精神、价值取向、服务理念等意识形态。最后,档案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这主要是指在档案文化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
(三)档案文化的意义。档案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经验成果,这就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详细记载下来,这样才能为今后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档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思路分析。
(一)整体思路。档案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并且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难度,因此需要保证档案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明确清晰。现阶段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思路主要为: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并且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内容,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档案管理方案的科学合理,从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具体思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统一科学的档案管理价值观,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营造一种爱岗敬业、团结进取、奉献社会的氛围,让全体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整个工作氛围的影响,从而达到树立全体员工共同兼职观念的目标,这也可以保证全体员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奋斗,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第二,加强对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才的影响,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在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三,坚持现代行政执法理念,这也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现代行政执法理念,并且坚持独立、公开、公正、平等、高效、文明的原则来从事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而积极有效地推进档案文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四,加强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主要是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对档案馆库房、办公场所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并且应该配备较为齐全的档案管理工具。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从精神文化层面进一步强化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文明高效以及服务群众。
三、对策分析。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的领域也较为广泛,为了进一步保证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水平,就需要档案管理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可以通过丰富的内涵和形式来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进步。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成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并且各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都应得到领导的认可和重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档案管理方案的执行水平。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组织一批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来提升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人的价值,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提升员工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并且能够将相关的档案文化内容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积极参与档案文化建设。同时我国档案文化建设还应该不断发挥人才的作用,并且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在员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尊重、关心,并且应该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力度。第三,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把握工作重点,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明确工作人员在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地位,并且应该对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位工作人员安排一个最优的岗位,这也是保证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经常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技能、道德水平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第四,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以确保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其中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优化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机制等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进步。
第五,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树立典型示范,这主要是通过先进模范来带动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而给档案文化建设赋予更多的精神文化,进而可以通过先进典型来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六,档案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创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还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具备较强的分析识别能力,从而保证在继承和借鉴的过程中选择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而保证档案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研究,对于促进档案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必须深刻领悟档案文化的内涵,明确档案文化建设基本思路,并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切实注重上述工作的开展,才能提高档案文化的建设成效,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对其的投入,尤其是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档案文化的内涵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七
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建设,群众的生活方式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系文化构成的关键因素,群众文化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建设显得越发重要,其建设内容更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丰富饱满,使之在新形势之下依然可以服务于人民增添于国家。适应新形势,就需要在这个新时期,使群众文化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时代挑战。全力推进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指导作用,引领群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使之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前进。群众文化建设影响着农村文明和广大老百姓群众的日常生活多彩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建立符合国情符合农村体制的群众文化,是值得每个参加群众文化建设者需要深入细致思索和研究的,落实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内容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着它的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面貌,文化昌则国家盛。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之时,应该同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华,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倍增,以文化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化引领新风尚和综合国力,从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建设方面跟不上综合国力的发展,则标志着国民素质的低下,如此一来势必会遭受到国际的病垢。虽然群众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文化事业范畴,但并不能因此就不去重视不去推广不去建设发展它,从关系层面分析,群众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手段之一,群众文化发展好了,国民素质随之也会跟着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重视文化建设,就会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也会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长此以往就会涌现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了,也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纪事件的发生,降低犯罪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影响。那么群众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基础,一切以人民为出发点执行,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工作和政府社会管理作用,积极推行各类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能和职责,调动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主动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形成和谐向上的构建氛围,以此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群众文化建设。
(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群众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基层化以及从众的特点,同时还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它的发展传承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熏陶和影响以及教育。
二、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要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在辐射范围有限、活动内容单调和整体影响力有限,形式内容过于单一、太拘于传统,改变不大,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不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视野。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提高,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和发展。现阶段群众文化依旧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科学的文化研究理论还不成熟,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没有这一基本文化其他任何文化的开展将无立足之处,是无法得到群众支持的。
三、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持维护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路线,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在树立文化建设中的光辉形象,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文化人员素质,提高群众文化队伍水平。文化单位要在争取各级党政支持,结合当地的实际确保机构、人员编制、各项经费的同时,再加大对基层文化单位的培养,提高指导力度,并且定期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队伍进行业务辅导,设立技能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此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不断为群众文化建设输送人才,保障群众文化建设得以长远发展。
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群众文化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上,如何加强储备力量的建设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提升问题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库,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是改善现有人才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人事制度进行改变和革新,对待高端人才和普通人才要有所不同,因才设岗,不拘一格降人才,采用创新人性化的人事制度,以此保证文化建设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质量。
(二)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应结合党政方针,以新颖的思维方式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改革,建立全新的群众文化建设新体系,同时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深入探索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和奥秘。推进文化运动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加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和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文化建设好了不但改善基础设施,还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责任重大,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并抓好落实到人民身上的重要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可,只有广大群众认可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推进其建设,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工作要适时的顺应社会体制的变化,在内容复杂又繁重的形式中唯有加强创新才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群众文化得以长远存在并健康发展。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团体的管理,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变和创新,同时进行监管资源整合,才能使群众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做出创新。人才也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应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奖励政策,充分调动文艺特长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性以及参与感,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文化建设工作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奉献力量。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群众文化,才能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而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要打造文化新优势,必须把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思想的转变、措施的实施在文化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同时加强文化交流范围,贯彻执行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无缝隙融合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全国民的社会责任也将影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形成,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将其发扬光大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之管见[j].才智,(19).
[2]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1).
[3]于伟立.浅谈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8(25).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八
今天,尽管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变。领导干部应保持警觉,牢记群众观念,增进与群众交流,切实对群众负责,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赖。只有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切准群众脉搏,掌握社情民意,做到耳聪目明、情况熟悉。真正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正确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
牢固树立群众观就是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像舟和水、鱼和水、种子和大地、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等,这些强调的都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是切实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善于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二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幸福。
三是站稳群众立场对群众负责。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
树立群众观要求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不直接,缺乏与群众的直接交流,这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联系服务群众,重在“直接”、贵在“经常”。
一是多攀些穷乡亲,直接联系普通群众。
二是勤下基层蹲点,直接掌握第一手情况。
三是树立阵地意识,直接把群众工作做到网上去。
四是坚持重心下移,直接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
树立群众观要提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当前社会思想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各类利益矛盾关联度大、交织性强、影响面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既要坚持有效管用的老办法,又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一是运用公开的方法。凡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都应该公开。
二是运用民主的方法。我们要主动适应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有事能解决,紧紧依靠群众做好工作。
三是运用法治的方法。越是群众关心、越是事情重要、越是矛盾突出的问题,越要坚持依法办事。要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群众文化论文期刊篇十九
作为文艺大发展摇篮的群众文艺必须加强先进性的思维理念,坚持面向市场、以群众为中心,尽全力使百姓获得最大、最好的文艺享受。而现阶段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的各类公益性以及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则成为了文化艺术改革的最大收获。其次,非物质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体现,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艺发展的夯实地基,也在不断繁衍、进步。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当属川剧变脸,经过千年的演变,现已繁衍为表现形式多样、表达内容更为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大有群众积极参与的趋势。这种现象表明,新时代赋予了传统群众文化一种新的使命,要求人们在新背景下继续依靠、发挥群众们的力量,才能使群众文艺的发展来源于民间,发展于群众。
凡是在社会上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能纳入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内容,它涉及的门类、品种十分广泛。从外在形式上,呈现的是多层次组合结构形态,其活动样式有群众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游艺、体育等,活动类型有创作、表演、展览、观赏、阅读、培训、健身等。根据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层次,安排的辅内容也不相同。文化活动会具有更多的娱乐功能,而文化馆将要承担的更多的任务便是寓教于乐。文化馆要定期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表演活动,通过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活动形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将文化馆本身的潜力尽量挖掘出来,将当地优势尽量突出;另一方面,文化活动要经过精心策划和辅导,望其具有教化功能,依靠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使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自娱自乐又能获得教育,可谓两全其美。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之间要紧密合作和积极配合,使得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此外,还应虚心聆听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不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出老百姓喜爱和满意的精神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就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来看,我国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对比来看,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阶段我国的文化管理体系中仍旧存有“重经济”的思想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速效。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大改革文化体制的力度,在遵守普遍性和普惠性这两大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速效,使其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建设水平,适应新经济社会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化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的力度,把解决城乡间、区域间、数量和质量间存在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问题作为文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促进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的文化服务加大文化监管力度,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培训教育频率与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基层文化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进而逐渐向着集群式的产业化迈进。与此同时,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该产业建设的监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由于群众文化部门和单位人员的组织分工不像专业团体那样专业化,往往带有一人多职的性质,因此,根据一般活动状况,组织有效的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需要当好策划者。而胜任的策划者,需要具备策划、导演、指挥、协调等多方面的活动才能。策划者同时要把握整个排演活动进程,所以必须懂得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规律,熟悉导演的基本艺术,特别是构思与调度技能。这样,我们就既能作具体的艺术指导,又可发挥综合调度和指挥的作用,使策划和指挥调度均能得心应手。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天地更加广阔,人们对整体活动水平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从满足现代文明需求出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组织系统为主导,各种类别、层次全方位开展的活动模式,活动品种和样式的不断丰富,骨干队伍的分工更趋类别化,各个层面的活动交替进行,越来越显示出综合艺术实践组织的重要性。熟悉和掌握它所具有的功能,健全它的组织系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综合艺术实践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1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