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阅读这些教案范文可以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
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溺()死和睦()衙()门妯娌()节衣缩食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六、朗读分析课文。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明确: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
3、详略得当。
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六、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的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板书设计】。
情爱母亲交融、升华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二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精心的选材,巧妙的布局。
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她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是很多的。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以下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袖理和睦相处。这些典型事例,表现出母亲“整日劳碌”,是个“好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她“勤劳一生”,“一直到最后”。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语言简练平实,感情真挚。
这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小资料】。
一、朱母钟太夫人传略。
朱总司令的母亲,86岁的钟太夫人逝世了!我们表示痛切的哀悼!我们永远纪念她的功绩——她给我们民族教养出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徙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7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农家日常工作如挑水、担粪、种菜、喂猪、养蚕、纺棉、缝衣,事无大小她都亲自动手,数十年如一日。此外,她还得做一家20人的饭。农民生产的是白米,吃的却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和杂粮饭,这些也就是钟太夫人食谱里的主要材料。
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这样,人们接近她就像接近温暖的太阳光一样。
庚予(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荒旱,农民破产无法生活,被逼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某次官兵追杀一群六七百的穷苦农民,四五十里内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甲辰(1904)那一年,厄运来到总司令家里,地主因增收佃租不遂,天除夕夜强逼总司令全家搬走,不让继续承佃。一家人都哭了。连夜分散到两处住,因为人手减少,生活更加困苦。恰恰接着又是一年旱灾。惯于忧患、惯于勤劳、惯于忍耐的钟太夫人,虽然仍以她惊人的毅力领导全家来与险恶的环境搏斗,但是究竟谁把农民投入这个贫困的深渊中,她也愈加看清了。
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终于排除万难,送总司介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今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总司令是永远挂念着慈母的,但是总司令决心向全中国的人民尽地的大孝通,他要消灭那使母亲(以及千百万的母亲们)被侮辱和损害的社会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继续奋斗追求,三十余年间他不曾回家过一次。总司今最后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时也遭到了一连串的艰难危险,但是太夫人和总司令一样,对这个命运是泰然的。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据去年的家信说,她还在纺着棉花。
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朱德同志的母亲,就是这样生活的!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几万万善良劳动人民的本色!
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毕竟是不可磨灭的!太夫人送总司令上学和慰勉总司令参加革命活动,对于总司令的丰业固然有重大的意义,而太夫人与困难斗争的精神,她的勤劳仁爱的美德,屯在总司令身上继续和发展。中国的人民看到总司令在前方领导战争,在后方领导生产,看到总司令鞠躬尽瘁百折不挠的革命忠诚,看到总司今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恢宏风度,将不能忘记辛勤养育总司令的钟太夫人。愿太夫人的名字永垂不朽!(摘自1944年3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悼念朱德母亲的挽联。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3月25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等同志的挽联,尤为引人注目,现介绍如下,有助于对朱德同志此文的理解。
党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上联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种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诸同志的挽联是: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谢觉哉同志的挽联是:
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
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
此联使用了一般挽母联的生贵子、魂灵升天的习语,正是基于钟太夫人又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这样写更能兼顾一般群众对钟太夫人的无比敬爱之情。“子舍”是指朱德同志诞生之屋,“光子舍”是说生了一个大孝为国的儿子,传名盖世。澹(),本指波浪起伏,此指空阔。漫天晴波,犹言满天晴空。慈辉即慈母。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三
《回忆我的母亲》曾是一篇老课文,如今重新出现在部编八年级的教材里,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很有年代感的文章,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读到朱德母亲的形象,品到朱德对母亲的深情,并理解文章对劳动人民的赞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真实内容。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母亲一生的经历。
2、通过作者回忆的母亲的典型事例,通过抓住细节,展现母亲人物形象。并通过母亲对作者的影响的解读,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重点)
3、通过圈画、朗读重点词语,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母亲的深情。(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老舍《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在渔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感恩母亲-善待母亲”。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挽联导入,走进母亲
1、由课本中的两对挽联导入,引出朱德及他的母亲。
学生朗读: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提出疑问: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学生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回忆性散文,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初步认识母亲形象。
二)、抓典型、抠细节,认识母亲
提问:说说作者回忆了母亲的那些事情?怎样写的?
1、抓煮饭这一典型事件: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煮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请大家以跳读的方式迅速找出关于“煮饭”的句子。
学生活动:跳读文章,分享发现。
屏显:(“煮饭”相关句)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板书:贤母
设计意图:《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文中所记的事情看来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干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而在这么多典型事件中,我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件——煮饭。
2、抠细节:
(屏显)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屏显)母亲生我前还在灶上煮饭。
在这里运用:删词法,品味细节之妙
细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展现,而且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品读、鉴赏叙事性散文时候的一个关键点。
3、按照老师教的“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这一方法,品悟8—12节中母亲的形象。
学生活动:活学活用
【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只是进行了快速阅读,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而对于本文而言,母亲形象的探究是一个重点,这需要通过学生细读产生。因而,我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阅读,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抓住典型事件,建立人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抒情议论、感恩母亲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作者情感。
屏显: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指导朗读:“永远”一词承载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母亲的年老是生命的必然,但是爱却是永恒的力量;用近乎对称的方式述说母子间相互牵挂的情感,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感激、怀念之情。(教师范读)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男)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女)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齐读)
语言:质朴而又深情
伟大的母亲,培养了伟大的儿子,那么朱德又是如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屏显: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四)、情感延展,善待母亲
师:假如此时此刻你也在现场,你想对朱德母亲说。
我想对她说:_________
意图,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谈感受更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感受母亲的恩情。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四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一,课型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为“说读课”。所谓“说读”,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说了再读,读了再说。学生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由于要“读”,学生便占有了成块的课堂学习时间;由于要“说”,学生也同样占有大量的课堂活动的时间。如此三读三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也真正有了主体性的学习活动。这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的讲析的分量大幅度减少,教师指导、调控的作用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这其中有三个地方表现出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整体阅读而不进行肢解式的分析,教学视点、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次,三个教学板块彼此联系、彼此依存而又层层递进,前有铺垫,后有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明晰单纯。再次,对学生的提问的量有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基本上做到少提问或者不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都有引导着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一线串珠”的主问题而没有一个一个的提问,于是课堂上有学生阅读、思考、发言的活跃场面而没有一般教学中的“碎问碎答”。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五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三课时;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1.整体感知课文,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六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七
夕阳下,悠栏独倚;风飘动,柳叶飞扬。今天是母亲节,我凝眸沉思,想起我故乡的母亲,任时光的舞步从我耳畔飞旋而过。思绪纷纷扬扬,穿过遥远的时光,我看见,那些与母亲有关的记忆,也串联成一个个故事,于是,心便触动了......
一缕炊烟,在晚风中悠长而又寂寞,,我仿佛又看见,村边的繁花古树旁,静立着母亲。手搭在额头,在痴痴的望,等待她那淘气的女儿回家吃饭,“燕儿,回家吃饭了”,等得急了,会喊上几声,她的女儿便是幼小的我,暮然回首,我认出了童年的自己,歪扎着两条羊角辫,天真的目光,,完全是个纯真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落日的余晖下,依稀看到她穿着花裙子,在河对岸的碧绿的麦田里掷下一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如今,晚风又起,回家的归鸟从空中掠过,顶着夕阳涂抹成的粉红胭脂。小草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我好像又看到,小女孩听到母亲的呼唤,在河对岸用稚嫩的童音应道:“哎,妈妈,就来了”。于是,像兔子一样踩着青石板铺成的小桥,往母亲的方向跑去,母亲看到那幼小的女孩,便张开怀抱,那小女孩一眨眼的功夫便扑入母亲的怀抱,母亲这时候总会责备两句:“燕儿,又调皮了,下次不准你吃饭了。”但眼里却是笑意盈盈,于是,母亲便带着幼小的我回家了!这便是幼年时对于母亲最深刻的印象。
转眼间,我上小学了,那时候,父亲每天都在教我背唐诗宋词,到了晚上时候,父亲总会清算我白日的功课,要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子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示一个字,便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的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的背着那位前世冤家李白的诗。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也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女儿;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女儿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起哭泣,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唐诗,右手掌打得红肿,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轻轻吻了吻。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般,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了,某天回家,说冷,母亲便打算给我缝一床棉被,忘了说了,我的母亲从年轻时候起,就是个裁缝,大部分衣物被子都是自己做。至今仍然想起,那是一个深夜,我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在窗下给我缝被子,用操劳的针穿起了牵挂的线,我歪坐床头,静静的凝视着她的身影。我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是做恶梦了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的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身边。我眼巴巴的望着她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流,手里一针不停地缝着棉被。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不冷,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愧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在彩云之南那个极边小城的故乡,她还是不知道她这个女儿心里有过这样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母亲的爱,多么绵软,多么悠长,我是她最惦念的那个女儿。
一路走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已经身在异乡念大学,母亲,依旧像儿时那样,牵挂着她的孩子。出门在外的人总是忍不住想家,而家里的人,却更加牵挂他们。母亲,或许,每天也在想念她一手带大的女儿吧,记得每次放假回家,母亲总是笑得很灿烂,才到家里,她便会为我端上我喜欢吃的可口的饭菜。母亲的手很巧,能做一手好菜,每个假期,母亲都会在厨房里指导我做菜,这也是我最享受的时刻。能与母亲有这样的相处时光,确实幸福。在学校,我也经常会给母亲打电话回去,问问家里的情况,与母亲聊聊天,对于母亲来说,这也是她幸福的时刻吧。写到这里,眼前又浮现出母亲的微笑,母亲,我的母亲,那样平凡,可是,她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却让我时时感动着,倘若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往事依依,此刻的我,又想起了我远在故乡的母亲,眼角盈盈有泪光闪动,就让我再像幼时那样,化为一只翩翩的燕,在这个节日里,飞到她的身边,转个弯,绕个圈,飞来飞去好几遍;东看看,西看看,悄悄停在她眼前......在她不经意的时候,说声:“母亲,您辛苦了!”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八
母亲的一生,是凄苦、穷困的一生。尽管母亲辛劳一世,生活却是清贫终生!
母亲三岁那年,外公离世,留下外婆与年幼的儿女相依为命,苦度日月。母亲的婚事是媒妁之言作成的,父亲憨厚老实,只知下苦力,所以家里的事务主要靠母亲料理。
母亲生我姐弟四人,一女三儿。从我能记事时起,母亲总是白天下地参加劳动,晚上熬眼纺线织布,那时生产队总有干不完的活,那时我们一家六口穿的衣服主要是母亲织的粗布,所以晚上总有她织不够的布。七十年代,粮食虽然不像老人说的年馑时那样紧张,但我家的'粮食并不宽裕,中午能吃上一顿软面算是过节了,早晚如果糁子熬的稠了,那肯定是没馍了或是馍少了。母亲做人那仁慈忍让的风范也影响着她的子女,每当馍少的时候,我们姐弟谁也不愿把手伸进馍瓢里去取那一个馍,为的是留给整日劳苦的父亲吃。
母亲是个心细手巧的人,她除了给自己一家人缝缝补补外,还操心着娘家一家人的缝缝补补,有时还照顾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邻居。
母亲养了几只鸡,鸡下的蛋自家从来舍不得吃,把鸡蛋攒起来卖了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些年月,我家一年到头只有在大年三十晌午才能吃上一顿烩肉菜,那时母亲就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有一年舅父做生意血本无回,到了年关舅家一点喜气都没有,别说割肉,就连一丝青菜都没买,母亲在家里烩好肉菜,又汽了些馍,对我们说:“你舅家今年弄得可怜,你的吃些馍,少吃些肉菜,我给你舅家提些去。”说着就舀了一瓦罐提给了舅家。到了第二年端午节,舅家还没缓过来,那天早晨,母亲把自家锅里并不多的粽子拾了一兜兜提给了舅家,母亲刚回家,外婆跟来了,泪流满面地说:“舅家本来给外甥送粽子,咱这舅家却吃外甥的,”母亲也哭了说:“谁叫我哥把日子过得那不如人,……”那时两家人的生活和命运都牵动着母亲一个人。
我们兄弟慢慢长大,母亲的负担似乎越来越重,父母抚儿养女,给儿娶媳妇好像是父母必尽的义务,我们兄弟不念书了,母亲又为她的三个儿子的婚事操劳着。我们兄弟结婚后都只顾忙着为自己垒窝,却没顾到母亲一年比一年苍老,母亲依然是省吃俭用,嘴里念叨着:“娃的都还没盖房呢!”母亲就是这样心里只有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
母亲的一生是刚强的一生,就在她被病痛折磨地把手捂在心口痛苦地蹴在一边,她内心的痛与苦也不诉说。医生说母亲需要隔一天打一回能量针,母亲有时却隔了几天,我知道后责怪母亲不听医生话,母亲却说:“家里的账还没还完。”
母亲就是这样辛苦一世,却清贫终生!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分析最后一节
理解文章中心
检测全文理解情况
教学重点:分析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
主要教法:讲议结合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检查:背诵课文第16节。
三、 民族与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来报答母亲的深恩。
1、讨论:16节分为几层次?
一、 抒发自己的哀痛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二、 对母亲的评价。
三、 是作者的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推及爱劳动人民,并且表达自己的决心。
2、讨论:(1)、第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2)、体会“继续”的含义。 以前已经尽忠,现在与将来仍然
尽忠。
(3)、两个“这”分别指什么? 母亲与千百万劳动人民。
(4)、“同样生活着”指什么样的生活? 受苦的生活
“创造了”与“创造着”各有什么样的含义? “创造了” 表
示动作已经过去,而“创造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两个词语准确的概括了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与巨大的贡献。
(5)、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什么? 使与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
过快乐的生活。
(6)、报答母亲的深恩的方法是什么? 两个尽忠
(7)、文章中的破折号意义是什么? 解释说明
(8)、第五句中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作者的决
心无比的坚强。
四、 总结全文:
1.中心意义:
2.写作特点:
五、 处理课后问题
六、 布置作业 。
七、 写作一篇人物的文章。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课型:说读课。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3.整体赏析课文。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一
妈妈那张lao照片题记:我的母亲离开我已经有27个年头了,27年中对母亲的愧疚时时折磨着我,对母亲的思念无以言表。她的善良,她的质朴,她的勤劳,她的付出,她的坚强时时鞭策着我!我好想我的母亲!我爱我的———母亲!
七十年代,我的家很穷,父亲一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5元,既要让二哥到县城的三中补习高三的课程,又要让我到县师范读书,还要给队上交一些口粮款,还要购买四个月的粮食补足一年生活中的缺额,那时的我家,真的好穷!在我的记忆里,小时侯没有吃过一块饼干,一颗糖果,更没有照过一次相,因此我一张小时侯的尊容都没有保留下来,那是我一身的遗憾,或许还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遗憾吧!
虽说我没有一张照片,但我还是见识过照相的。那是大哥成家另过后,哥嫂二人挺吃得苦,农忙季节忙完了家里家外的活计,就利用空闲的时间,悄悄地搞点小本生意,买点什么豌豆油饼,什么麻花,什么白麻糖,什么芝麻饼,什么这样种那样种的,从这个乡场挑到那个乡场,起早摸黑,穿街走巷,有了点进项,慢慢的还有了点儿积蓄,后来又陆陆续续添了两个侄儿,为了给两个侄儿留下点小时侯的记忆,偶尔有打着花伞,背着相机窜乡走村的所谓“照相师傅”,就给俩侄儿卡了几张。其中有一张是我妈妈和大嫂一人抱着一个侄儿照的,那时大侄儿才三岁多,小侄儿才一岁多。这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次看见照相的经历,那张照片也是我母亲唯一留存在世的照片,时间是1978年夏季的某一天,母亲那年刚好54岁。我的母亲因头痛病和肺气肿,再加上经年累月的操劳,显得很疲惫,明显消瘦的面容又凭添了许多道皱纹,可难得遇到这样好的天气,也难得遇到和孙子们合影留念的机会,母亲把自己梳理得好齐整,头发绕着头部围缠着,还用长条白布巾圈扎了几圈,留给孙子的是个好善良,好慈祥的奶奶。
我的母亲是1983年5月份去世的,时年59岁,走的那天晚上正好是我从师范学校分到县城关镇的二小实习报到的时间,遵母亲临终嘱托,父亲大哥大姐没有将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在我实习完,返回学校的当天晚上,班主任老师才告诉我,我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先是愣怔了一下,猛然间是泪水止不住的流,赶紧狂跑回寝室,藏到被窝里咬着被角痛哭起来:看到我就要工作了,就要有工资了,就要有钱为母亲治病了,可母亲就这样一声不响地离开了我,永远地离开了我,一个人悄悄地走了,悄悄地走了!一阵紧似一阵的悲哭,让我在极度痛苦的疲惫中沉沉地睡去。当我被同学叫醒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同学们知道我失去妈妈的事,饭菜都给我摆置在床边的桌子上,早饭没吃,中饭没吃,晚饭还是没有吃,第三天的早上才勉强从悲痛中走出来,恍惚中,继续着学习,准备毕业的一系列考试。想妈妈的时候,就利用休息时间跑到教室讲台旁边,一边用风琴弹着“再见吧,妈妈”的曲子,一边用沙哑的嗓子,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唱着对“妈妈”离去的不舍的歌词,一连好多天都是如此,好投入,好用心,好悲痛。细心的同桌女生看出了个中端倪,忍不住递来一张纸条:知道你的母亲离开了你,大家都很难过,望你从悲痛中走出来,我们为你加油哦!纸条上短短的一句话,34个字,让我很感动,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用好的成绩来告慰在天堂的母亲!
一个月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去母亲坟头拜祭我的母亲。第二件事就是寻找母亲那唯一留存的照片,找到后,用一个自制的镜框,将母亲的照片端端正正地置放于正中,周围在放上一些母亲生前喜欢的不知名的小花,每天空闲时,总要对着母亲的照片,在心里默默地述说良久。后来我安家至20多里的一个镇上,老家中的一切就拜托给在家里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和侄儿们。一次偶然的回家,发现相框中母亲的照片不见了,问了二哥二嫂,又问了大哥大嫂,还审问了两个小侄儿,都不知收拣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好心痛,那是母亲唯一的一张照片啊!我翻检了所有的书页,所有的抽屉,就是不见照片的影子,多半是被淘气的两个小侄儿给弄丢了,心里是八个不安逸,十个不舒服。以后,我每次回家,都要留心,四处查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个意外收获,可每次都是满心而回,败兴而归。
偶尔在街头,看到个别谋生的“画师”,好想按着自己的记忆,凭着自己描述的母亲的样子,让画师给母亲画张像。可在画师的面前,无论我怎么绘生绘色的讲,怎么翻来覆去的叙述,画师画出来的像,不论怎么修,怎么改,都不是我母亲的样子。我知道是我自己不能干,表述不够清楚,不够明白。
偶尔思母心切,一时兴起,用自己的工资,买回画纸和画笔,想就着记忆中母亲的操劳的场景,拿起笔在纸上涂抹着母亲熟悉的影痕,好想描摹出一副惟妙惟肖的母亲形象。可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满脑的思绪好凌乱,纸不知换了多少张,笔不知削了多少次,总是不能把母亲再纸上展现出来,愈画愈无知,好似有无从下笔的困境,那满腔的热情和满满的信心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时熟悉的母亲形象似乎变得陌生起来。我好生遗憾,也好恼恨自己,为什么不多长几个“艺术细胞”?为什么读师范时,不好好学习绘画的基本功?为什么读师范时不好好掌握绘画的技能和技巧?这时的我才感受到黔驴技穷的窘态,真实地领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
现在,苦恼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有事无事总会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慈祥,那和蔼,那善良的面容总是清晰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的梦里。有一次,梦里的母亲化身为一条金色黄龙,闪着金光,从那禾苗间腾身飞向天堂;有时的母亲和父亲手牵着手,置身于天堂的奇花异草,亭台楼榭之中,面色红润,远离了人间的痛苦,享尽了天堂无尽的乐趣。每当年节下,或是母亲的生日,母亲的忌日,我总要去到母亲和父亲的坟头,烧烧纸,放放鞭炮,以示拜祭、致意:祝福妈妈爸爸,在天堂的日子过得舒心快乐!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二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仕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1.勤劳聪慧
文章开头说:“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可见“勤劳”是母亲美德的闪光点。文中谈到“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受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可以有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可见,母亲不愧为一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2.坚强不屈
在荒年暴月里,灾难降临到朱德的家庭。1904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地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她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看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母亲真是一位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
3.识大体、顾大局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供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二百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到:“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不愧为一位革命母亲,令我们钦佩。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回忆我的母亲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美:清新自然的基调美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
《回忆我的母亲》在取材角度,主题显示,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散文的人物写作中,可谓各呈异彩,相映成辉。这些特色和异彩可以为后来的同题文章作了一个示范。以简约,平淡的语言,字字句句流露感情,充分体现了散文作品的人情味。
这篇文章在以母亲“勤劳的品质”作为明线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条线,那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围绕这条暗线,“我”从幼年受到母亲熏陶而养成一些好习惯,到少年受母亲激发而发愤求学,再到青年获母亲支持参加革命,直到母亲逝世的成长过程,这个内容也贯穿了全文,如此写法,在一般悼文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样,说它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就显得更贴切了。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录,它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语言十分质朴、简洁。在平实平静流畅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充分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已任而难求两全的境地,使慈母眷眷的心和赤子拳拳的心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回忆我的母亲》开门见山,用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质朴无华的语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文章思路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迹:“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等。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三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为母亲写点什么,每每提笔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回忆母亲。快十年了,对母亲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想起母亲,我就不由得黯然伤怀,独自泪下。想起母亲,就仿佛在昨天,依稀可见。
我的父母亲养育了三男两女五个孩子,我,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亲读过早期的师范,解放后当了教师,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教书,回乡种地。母亲读过夜校,会识字。
我记事大概是五六岁的样子,那时还是农业合作社,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穷”,家家穷,我们家更穷。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少,两个人要养活六七口人在那个年代还真不容易。劳动记工分,年终搞结算,我们家几乎年年短款。我记得每年过春节的时候,生产队分的猪肉只留很少的一点待客用,多半拿到集市上卖掉,再用得来的钱买年货。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状况,母亲总是省吃俭用想方设法的维持着这个七口之家。
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但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纺车转动的时间最多。晚上睡觉前我看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摇着纺车,“嗡、嗡。嗡”的纺车声伴我入眠,有时半夜醒来的时候纺车还在转动。一家人要穿衣,必须的纺线、织布。那时都穿的是布鞋,要做布鞋,没有多余的布做鞋底怎么办,母亲想出了好办法。她用玉米棒的外皮晒干,然后夹在布中间,再拉成鞋底,做成布鞋。这样的布鞋穿起来还挺舒服,脚底下软软的,就是不敢见雨水,玉米皮经雨水浸泡会变软,脚踩在上面就踩烂了,鞋底也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尽量下雨天不穿鞋,那时又买不起雨鞋只好光着脚丫子出门。母亲还教我们用玉米皮扎笤帚,既省事又省钱。
家里经常断粮,特别是春二、三月,生产队分的粮食少不够吃,往往是借别人的玉米,还人家的小麦。玉米是家里的主食,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的把单调的玉米主食做的可口好吃。母亲会做玉米面发糕,玉米面饼,玉米面面条,玉米面饸络。那时候能有玉米面吃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也有小麦面粉,但是很稀少,十天半个月吃上一次,或者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才会吃。所以母亲总希望自己能够把玉米面食品做的和小麦面做的食品一样好吃。为了节省粮食,母亲经常用各种菜叶,树叶或者花瓣做菜。像荠菜、灰灰菜、人汉菜、酸酸菜、土油菜、苜蓿、红薯叶、榆钱、槐花、芶树花等,只要能吃无毒都可以做菜,虽然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但在那时却也算得上美味佳肴了。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人穷不怕,穷要穷的有志气”。我们兄弟姐妹都很听话,从来没有向父母提过过分的要求。做什么饭就吃什么饭,缝什么衣旧穿什么衣。从来不眼红别人,别人给啥也不要,更不会主动向别人要。
大概是我十一岁的时候,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想找点儿吃的,找遍厨房也没有找到可吃的东西。上午吃的搅团饭吃完了,只有两三片烧焦的锅巴,无法下咽。我可真饿啊!实在没办法,我就偷偷的钻进一户人家的厨房,拿了人家一块高粱面馍馍。我觉得挺好吃的,虽然不管饱,但是我还是能管得住自己,那毕竟不是自家的。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对母亲说:“高粱面馍馍挺好吃的,咱们也做吧。”母亲问:“你看见谁吃了?”我如实的向母亲讲了下午的事情。没想到,母亲把脸一沉,“谁让你偷人家的东西,平时我是怎么说的,你怎么不记呢!”尽管我感到委屈,但是我还是保证以后不会再偷别人的东西了。母亲常说“小人谋食不谋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她常讲一些用功学习、最后考取功名的故事给我们听,散文随笔《回忆母亲》。所以我从小就下定决心好好念书,一定要改变贫穷的面貌。
母亲忠厚仁爱,从不与人计较。母亲常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亲戚邻里之间要相互照应,谁都有用得着别人的时候”。所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她都愿意帮忙。她替村里的人家带过孩子,她说那孩子和我一般大小,在我一岁的时候带的她。那是一个女孩,刚到我家整天哭闹,肚子不好拉出来的全是黄水。母亲几乎把奶水全喂给了她,而我却只能喝面糊糊了。经过两年的精心照顾,那女孩变成了一个健健康康,活蹦乱跳的小丫头。母亲很热心,谁家里闹矛盾,母亲便主动前去调解。只要母亲能做到的,她从来不推辞。
母亲勤劳,把劳动当做了她一生的事业。年轻的时候,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做饭洗衣,晚上缝衣、纺线、织布。生产责任之以后,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了,她还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分队的头一年,粮食获得大丰收,我们家破天荒的夏粮装了多半粮仓。二哥高兴的说:“以后我们就不缺粮吃了”。从此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母亲常说:“坐着、饿着,付出着、美吃着”。有几年夏天阴雨多,好多家庭因为没有及时收割碾打,小麦长出了麦芽,无法食用。可是我们家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母亲说,消停的买卖,谨慎的庄稼,千万不能马虎大意。我们全家齐动手,合理安排劳务,不分昼夜的抢收。母亲也跟着我们一起干,有时晚上干活时间晚了劝她回去休息,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来了,还给我们送来了夜宵。
说实在的,是母亲教会了我生活的技能,做饭洗衣、缝缝补补我都会。她教会了我生产劳动的大部分技能,收割碾打、播种管护每一样我都能做得来,而且做得很出色。母亲更教会了我做人,勤劳朴实、坚强忍耐、善良仁厚。我感谢我的母亲。
我参加工作以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家里的土地一部分给了大哥,剩下的几亩地也只种麦子不种玉米。但是母亲的劳动却没有停息,她还为我操心着那几亩地何时该防虫了,何时要浇水了。
母亲心地善良,与佛有缘。他相信佛经上所说的劝人向善的话,她向善也劝大家向善。以前我们村没有信佛念佛的人。母亲从外祖母哪哩学来佛经再教本村的人学。很快就有不少人跟母亲一起念佛。她念起佛来很认真、很虔诚。她经常问我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念。我用普通话的发音读给她听,她说不对,应该不念这个音。其实按梵音母亲的读音是正确的。母亲还积极的筹建寺庙。她四处化缘、劳碌奔波,终于建起了两座寺庙。为方圆左近的信佛之人提供了念佛诵经场所。
我想,向善总是好事,从迷信的角度讲,可以为自己为家人消灾免难,百年后可以入极乐世界,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母亲是患胃癌去世的。患病治疗期间,我给母亲准备好了止痛的药。好多人得癌症都疼得受不了,做儿女的不愿意让母亲再受这份罪。可是,母亲却从没有疼痛的感觉。她的神态很平静、很安详。去世的那天是农历的三月十九日,小姨说那天是菩萨生日,母亲是随菩萨去西方极乐了。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不在,我想她一定是在武功镇的清凉寺,因为母亲经常去那里。我走进寺庙,发现母亲坐在院中的石桌旁在看佛经。我说:“妈,咱们回家吧”。母亲笑着说:“你回去吧,妈以后就住在这里了”。醒来后原来是一场梦。我愿意相信这梦是真的,那天她就是跟菩萨去了极乐世界。
我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她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一切。就是在她弥留之际,她想的还是我们兄弟姐妹。她对我说:“等我病好了以后,我再活五年,你们也就都好了”。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增加经济负担啊!可是她走了,走的太匆忙,做儿女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兄弟姐妹们这几年的日子才刚刚好起来。总希望能够让父母好好地享享清福。我还打算带她去法门寺转转,等我买了房子接她过来住。可是,她却去了,这将成为我永远的心痛。
母亲啊!如果有来世,你还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还做你的儿女。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四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整体感知:]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揣摩]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研究课题]
附1:《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附2:纸船
——寄母亲
作者: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于太平洋舟中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佃农 祖籍 仪陇 溺死 劳碌 私塾
衙门 慰勉 妯娌 和睦 和蔼 管束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徙 瞒 衙 棉
徒 满 街 绵
二、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妯娌:
为富不仁者:
周济:
聊叙:
辍 :
三、问题探究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感谢母亲的深恩的?
3、第14、1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四、欣赏评价
五、朗读背诵
六、拓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马克·汉林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
[探究建议]
6、分别指明画线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7、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身上,你学到些什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五
1、 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研究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把握母亲的性格特点,感悟伟大的母爱。(重点)。
3.品味文章平实如话的语言风格,及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用母爱的故事和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交流作者及背景为学习这篇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梳理内容。
2.划分层次。
三、细读,理解母亲形象,体会选材特点。
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组合作,概括典型事例,感悟母亲形象)。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体会课文选材典型组织材料巧妙的特点,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跳读,体会作者情感。
跳读课文,勾划重要词句,说说,你读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些情感。
(感激和怀念,教育和影响。作者将对母亲的深情扩展到对广大人民对党对民族和国家博大情怀体会领导人的伟大。)。
五、再读,感受语言特色。
1.勾划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和记叙部分的关系。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参考课后练习题第四题)。
六、小结本课,一课一得。
七、作业。
1.用课文所学的方法,试着写写你的母亲。2.推荐阅读胡适《我的母亲》。
板书:
忆母亲爱母亲爱党,爱人民。
典型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2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