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内容应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教案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借鉴他人的教案经验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然后,结合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述了乘方的运算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出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引语: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板书课题: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每个学生都试验一下,思考回答问题。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揭示学习目标:电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感悟、使学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电脑展示:
1.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理解幂,指数,底数。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4.(-a)n与-an一样吗?为什么?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³(–13)³-26。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此组练习具有梯度性,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完成下列计算:
2²2³2425。
(-2)²(-2)³(-2)4(-2)5。
观察计算结,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做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能力。不足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计算。
1)(0.0318)(1.4)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1,计算方便吗?想过别的方法吗?
2、由上面的问题2,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结合问题1,阅读课本p36p37页内容(带计算器的同学跟着操作、练习)。
4、结合问题2,你先猜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阅读p36,并动手做做。
三、新知应用。
1、计算。
1)、186(2)2)11+(22)3(11)。
3)(0.1)(100)。
四.课堂小结:请你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计算器的使用。
五、作业1、p39第7题(4、5、7、8)、第8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三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有理数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 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应 用 数形结合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兴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四
一、学习目标:
2.会运用乘法运算率简化乘法运算.
3.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倒数。
二、学习重点: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学习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并举例说明。
2、在含有负数的乘法运算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还成立吗?
观察下列各有理数乘法,从中可得到怎样的结论?
(1)(-6)(-7)=(-7)(-6)=。
(2)[(-3)(-5)]2=(-3)[(-5)2]=。
(3)(-4)(-3+5)=(-4)(-3)+(-4)5=。
3、请再举几组数试一试,看上面所得的结论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例1.计算:
(1)8(-)(-0.125)(2)。
(3)()(-36)(4)。
例2.计算。
(1)8(2)(4)()(3)()()。
观察例2中的三个运算,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呢?你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运用运算律填空.
(1)-2-3=-3(_____).
(2)[-32](-4)=-3[(______)(______)].
(3)-5[-2+-3]=-5(_____)+(_____)-3。
2.选择题。
(1)若a0,必有()。
aa0ba0ca,b同号da,b异号。
(2)利用分配律计算时,正确的方案可以是()。
ab。
cd。
3.运用运算律计算:
(5)(-4)(-18.36)(6)(-)0.125(-2)。
(7)(-+--)(-20);(8)(-7.33)(42.07)+(-2.07)(-7.3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达成学习目标了吗?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42页习题2.5第3题。
数学评价手册。
六、学后记/教后记。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五
数学学习是最看重基础的,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做好每一道题目。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和总结一下关于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篇教案中的知识给总结清楚了。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和总结的关于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给总结清楚,更好地为考试做准备。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师生活动。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
问小明家离学校有1000米,列出的算式为5020=1000.
2)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20分钟.
列出的算式为1000=20。
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互为逆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完成。
比较大小:8(-4)8(一);。
(-15)3(-15)。
(一1)(一2)(-1)(一)。
再相互交流、并与小学里学习的乘除方法进行类比与对比,归纳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加减,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运用法则计算:
(1)(-15)(-3);(2)(-12)(一);(3)(-8)(一)。
3,师生共同完成p34例5.
(三)1、练习:p35。
2、p35例6、例7、
3、练习:p36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加减,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五.作业布置。
1、计算。
(1)(+48)(+6);(2);。
(3)4(-2);(4)0(-1000).
2、计算.
(1)(-1155)[(-11)(+3)(-5)];(2)375。
1、p39第1、2、3、4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七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二)、导学练习。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
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
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
-43-8--1-3.5。
3.比较大小:8(-4)_______8(-15)3_______(-15)。
(-1)(-2)(-1)(-)。
计算:(1)(-15)(-3)=(2)(-12)(-)=。
(3)(-8)(-)=(4)0(-)=。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八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九
1.2.。
3.4.。
5.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正、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一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体悟小括号的作用,知道小括号里的总是先算。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在列综合式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独立口算:。
2.反馈交流: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四题是否都先算了前面的加法呢?为什么?
3.小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二、探究体悟。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收集、呈现典型资源。可能出现的情况:。
3.反馈交流:你同意以上各种解法吗?说说理由。(有机结合线段图)。
关于方案a和方案c。
2)不同处:方案a是分步列式,方案c则列成综合式解答。
关于方案b。
1)是错误的,虽然思路符合题意,但违反了先乘除后加减的的运算顺序规定。按这样列式,应该先求15÷3的商,再求48减去这个商的差,而这就不符合题意了。
2)根据题意,需要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就要添上小括号,小括里的总是先算。
3)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4.自检订正。
三、练习深化。
2.(回到引入的口算题)思考讨论。
1)后面两题也要先算前面的加法怎么办?结果是几?
2)如果前面两题也在240+60部分加上小括号,会怎么样?那么怎样才会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呢?小结: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要合理使用小括号。
3.问题解决。
(1)一堆48千克的草料,老黄牛每天吃15千克,3天后还剩下多少草料?
四、拓展提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四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2.比较2、4题。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五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六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千克、克、吨之间关系。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吨可记作“t”,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1t=1000kg。
常见单位间换算题:
13吨=13×1000=13000千克。
14000千克=14000÷1000=14吨。
8吨60千克=8×1000+60=8060千克。
5600千克=15吨600千克。
8千克=8×1000=8000克。
21000克=21÷1000=21千克。
3千克120克=3×1000+120=3120克。
4123克=4千克123克。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七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分析: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部分。
设计七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6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