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中的一份指南,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因材施教。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反馈。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教案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一
(一)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掌握解决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解决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探索发现封闭图形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反馈:谁来告诉大家要摆多少盆花?
预设:生1:91+1=10盆;生2:91=9盆;生3:91-1=8盆。
小结:同学们用以前学习的植树问题帮我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
2.问题二:如果桂花树的正方形木台四周都要摆上10盆花,共要多少盆花?
生1:40盆,
生2:36盆,
师:到底是36盆还是40盆,要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怎么办?
(让学生互相争论)(听听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说画最好,如果学生说其他,教师可以介入说:老师这儿有个建议。)。
(二)多元表征,感知模型。
1.出示学习建议:
(1)你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说明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
(2)你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材料1),画一画,圈一圈。并写出算式。(花盆可以用符号表示)。
(3)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
2.反馈: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学生的四种方法都出来,再讲评每一种方法)。
预设:
生1:102=20,82=1620+16=36;
生2:94=36;
生3、84+4=36;
生4:104-4=36;
师:你能解释一下是怎么想的吗?(听完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如果他没画图的,问一下用同样的算法,但是画图的)。
[通过多媒体投影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回顾:刚才我们这四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课件演示)。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出了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了同一个数学问题。
(三)探索规律,有效建模。
每边6盆,一共要多少盆?每边4盆,一共要多少盆?
2.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思)。
预设:
生1:63=1846=24。
生2:63-3=1546-6=18。
生3:63+3=1546+6=30。
4.。
展开:圆坛一周全长16米,如果沿着圆坛一圈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几盆花?
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评价:一共种几棵?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在圆上放花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多媒体演示并讲述想法)。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将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小结:花盆数=间隔数。
(1)学生探索。
(2)反馈。
(3)演示:将这些图形拉伸为圆,并转化为线段。
小结:其实在所有封闭图形上,都具有花盆数=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花盆总数,可以先求出间隔数。
(四)拓展提升,实践应用。
2.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二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5、6。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
“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
演示课件9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规律
“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
“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四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五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2、会解决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形的植树的实际问题。
重点: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两端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一、口算:(白板出示)。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3月12日。
师:那你们植过树吗?
生:没有有。
师:那今天老师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植树问题”吧!
出示课题(ppt):植树问题。
准备:
伸出左手五指张开每相邻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也称做间隔。
5—4也称做间隔数是4;4-33;?3—22;??2—1?1;
那大家植树时是不是这样植的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称做间距。
三、探究新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件例题1。
(1)理解题意。
师:认真读题,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
生:全长100米???一边。
每隔五米间隔?两端都要栽。
问题:一共需要几棵树苗?棵数。
(这些同学审题真仔细)。
师:那什么叫做每隔五米?两端都要栽?
生: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米?
小路的最开始和末尾各栽一棵。
师: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来试试。20米(师把100改成20),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让学生清楚看出需要5棵小树苗。师:怎样写算式呢?20÷5=4()4+1=5()。
(老师重点强调单位名称和答)。
师:把20米换成30米、35米呢?(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后同桌对答案)。
师:那么大家来看黑板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棵数=间隔数+1?多找几个同学回答。
师:出示课件一起读。
师生共同回头看例1,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出示课件ppt例1的计算过程。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小树苗。
(表扬—你真了不起,写的跟答案一模一样,点赞!)。
四、巩固练习(ppt呈现)。
2、把“1千米”改成“2千米”
4、两侧都放呢?
五、思考题。
学校的大钟8时敲响8下,14秒敲完。11时敲响11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六、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很佩服你们的专注力,你们真了不起!那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本课内容,下课。)。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六
(1)多读题,缓慢读题,读得顺畅、连贯,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
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问题意义表征受阻的学困生,有必要指导他们从“指读”(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读)开始,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几遍,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划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
(2)把“大数”化“小”。
例如,一本书共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对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将原题改为:一本书24页,平均每天看8页,多少天看完?他们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进行追问: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3)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问题中的“小明”,进入情境,想象自己拿着20元钱去买票。从而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上三条策略,其实就是过去的读题、审题策略,现在依然非常实用。
(4)列表、画图。
表、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正确地表征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不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来帮助理解。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七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3年级下册72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了?
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呈现。
2、生质疑,提条件。
3、(出示情境图)师:工人叔正在测量呢,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读条件。
4、教师课件出示示意图。照这样铺下去,多少块就铺满了呢?怎样解决呢?学生先初步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
师:这样行吗?大家快来算一算吧!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三)展示交流。
1、请小组成员上台板演成果。全班交流。
2、验证。
师:谢谢大家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这200块中到底算对了没有?怎样验证呢?
3、小结。
(1)师: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谁能总结一下?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答。
(2)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4、练习。
师:老师的厨房也想铺上地砖。(课件出示题)你能发现给出的数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明确这次是直接给出了正方形地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到底需要多少块地砖呢?独立列式解答。
三、目标检测。
1、出示检测题。
2、结果反馈。请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做对的给自己打3颗星。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九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电脑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表格等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
师: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知道植树有哪些好处吗?
植树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请学生上台用课件演示:鼠标移动书苗介绍设计方案
师示范给一种方案命名,其他方案请学生命名。
结论:(1)两端都栽。
(2)只栽一端。
(3)两端都不栽。
(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读完题目,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猜猜看,一共要准备几棵小树苗?
(2)学具操作,初步探究
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呢?我们先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思考:两端都栽的时候,应该栽多少棵?
学生展示学具,汇报模拟结果。
(3)教学画线段图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点除了可以代表小树苗,还能代表其他的东西吗?引导学生发现点可以表示很多物体。
师: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呢?(间隔)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间隔,能举些例子吗?
刚才在植树中,你们发现了几个间隔(数)呢?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在刚才栽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4)感知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每隔1米,2米,4米,10米,20米栽一棵。】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间隔填上。
小组合作:选择一、两种间隔,用喜欢的方法找出间隔数和棵数,填入表格中。
填好表格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算一算、数一数等方法完成。】
谈论交流: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两端都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板书:(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在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5)练习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用刚才所学的规律以抢答的形式来帮忙解决。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一起抢答,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验证
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算一算,两端都栽时,100米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看看前面哪些同学猜对了。
三、应用规律
(1)任意一纵队的学生起立
师:谁能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几个数学问题?
(4)学校组织40名同学参加车鼓队排练,请你设计一下队形?可能会排成几排?
【学情预设:1排、2排、4排、5排、8排……】
如果老师想排成两排呢?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者同学们说的呢?
五、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课伊始,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试试,画画,填填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一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
7、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
8、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9、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
10、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米。
二、解答题。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4、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三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一共有三个例题,分4课时。例1是直线两端栽树问题,例2是直线两端不栽树问题,例3是封闭图形栽树问题。例1教学结束后出现了已知间隔长度和树的棵数,求路段长的问题,同时还出现了队列问题。例2教学结束后,出现了时钟间隔问题、队列问题,上楼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因为对于植树问题的理解,学生已有很大的难度,再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去解决如队列问题、时钟间隔问题、上楼问题等学生会感觉更难。
建议如下:
1、把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来处理,一个是两端都栽树,一个是两端都不栽树,知识的联系性很强,没有太多的干扰条件,放在一块处理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及区分,更好的理解植树问题。
2、两个例题教学结束后,可以上一节练习课,处理两个例题的反用,即:学习“已知间隔长度和树的棵数求路段长”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植树问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为一步的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3、教学植树问题的变形题,如队列问题、时钟间隔问题、上楼问题、分割木材问题等。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四
当我们感到的时候大厅已坐无缺席,赛课教师和学生们都已准备就绪。我们马上拿出听课本,准备开始记录下课堂的点点滴滴,似乎忘记了刚刚“长途跋涉”的辛劳!
下午将有四堂精彩的课。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非常新鲜有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带给我不少的好奇。老师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场了!只见被点名的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手里都捧着花!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要求了:请拿了红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请只拿了绿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游戏结束后,老师马上问学生:“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老师这一设计全由孩子自由发挥,找到游戏的潜在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把只拿了红花或者绿花的人名写上,两者都拿了的也记录下来。从表格中自然能很清新的知道拿花的人数。为了孩子更清楚地明白图解,老师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关于韦恩图的知识,然后请小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可想而知,韦恩图图解更加清楚明了。原来这就是要学生解决重叠问题!从图中,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后,便能很快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随后的练习题更一环紧接一环,不断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下来,老师无论是从课堂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问题的引入与抛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只有四节课,每位老师的教学作风真让我受益匪浅。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分析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分数的意义》:我听了“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使我收获不小。
首先,觉得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的人,不仅对本节课的教材认真钻研,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对小学部分的分数教学也比较了解,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其次,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很让我欣赏。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小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出示情境让学生说一句话。如:1米的线段、1只鞋、1双鞋、1些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准备,更为单位“1”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到后来学生很好理解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最后,他的板书清晰易懂,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很有帮助的。教学的重、难点的通过板书(卡片的出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板书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篇十五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夜色恋人”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7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