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读后感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22:19:18
小团圆读后感大全(21篇)
时间:2023-11-08 22:19:18     小编:LZ文人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那么,如何写一篇具有深度和独特个人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对书中的主要情节、核心人物进行概括和总结,理清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接着,可以分析书中蕴含的思想主题、人生哲理,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和观点;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和心理感受,借助修辞手法和合适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到读后感中,使其更具个人色彩和独特性。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从中你或许能找到你的写作风格。

小团圆读后感篇一

读罢《围城》,意犹未尽,时而回忆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时而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深有感触,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读到关于周经理的文字,仿佛看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影子,觉得熟悉,但细细想来,又觉陌生,毕竟写作的背景与现在的环境不同。读人不易,古人对了解人的方法总结了不错的方法:“五观”.

所谓“五观”是指:一观对方平时接触了什么样的人;二观对方有钱后都把钱花在哪里了;三观对方有地位的时候,他一般都比较推崇什么样的人;四观对方在地位很低下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五观对方在有没有钱时候他有没有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除了第一观,其他四观从书中都不便细究。所以就说“一观”,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

就其接触的人而言,书中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人:一位是他的夫人周太太,一位是方鸿渐,另一位是文科室的王主任。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先说周太太,周经理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向就让她。当年死了女儿,他想娶个姨太太来安慰自己中年丧女的悲哀,给周太太知道了,生病求死,嚷什么“死了干净,好让人家来填缺”,吓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对她更短了气焰。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方鸿渐,周经理的挂名姑爷。在留学期间,鸿渐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亦与有荣焉。”崇洋媚外的姿态,对于文凭的盲目崇拜,将鸿渐的归来登报昭告,让爱面子的周经理挣足了面子,但殊不知,一旦买文凭的真相公布,他怕是颜面扫地。爱面子的人终究是累的,他们要在别人的眼里活着。周经理见了这位挂名姑爷,乡绅儿子,留洋学生,有点畏闪,谈话,是义不容辞,而心非所乐。与他的这位挂名姑爷谈话时,眼睛躲避着他的脸。软弱中还要摆出尊严。餐桌上的聊天看着女婿的脸色说话,生怕惹恼得罪了自己的女婿。好面子的周经理,面对鸿渐的不识好歹,只能把自己惨淡经营的最难措辞的一段话闷在心里。思想现在社会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呢?对学历文凭的盲目崇拜,对海归的另眼相看,明明心里不愿意却又迫于压力面对人际矛盾,心中有了想法却要勉强用所谓好听的话作修饰。可怜的周经理,在人际关系的围城中,无奈的承受一切。

当假装成为艺术。

王主任——出场次数寥寥,但是却对鸿渐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可作为蝴蝶效应的一个例子。文书科主任看见原信,向东家大大恭维这位未过门姑爷文理书法都好,并且对死者情词深挚,想见天性极厚,定是个远到之器。周经理听得开心,叫主任回信说:女儿虽没过门,翁婿名分不改,生平只有一个女儿,本想好好热闹一下,现在把陪嫁办喜事的那笔款子加上方家聘金为女儿做生款所得利息,一共两万‘块钱,折合外汇一千三百镑,’给方鸿渐明年毕业了做留学费。‘短短几句溢美之词,促成鸿渐留学,可谓功不可没。但也从中看到了人性中的软弱,其实人有时喜欢听好话,甚至会因此忘乎所以做出错误的决定。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有言:“当我赞扬他憎恶谄媚之徒时,他就会欣然首肯,却不知他已经接受了我搔到痒处的谄媚。”

深陷婚姻、人际、工作围城中的周经理终究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他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人,《围城》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写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有人说: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是啊,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也许我们需要想的不是如何逃离抑或如何进去,而是如何在现有的状态中尽力而为,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想起《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说的话:“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的确,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不去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生活的巨轮不会停止地向前滚动,如何去适应生活,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完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中什么都会发生,我们无法也不必去预知未来。只要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对身边的人付出真爱,生活就会是幸福的。

小团圆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读了简爱一书,颇有感想!书里主要写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是个孤儿,寄养在舅母家里。由于她没有财产、没有地位,自幼就受到虐待和歧视。也因此,简。爱从型养成了反抗不合理社会习俗的坚强个性。之后,她进入了罗沃德学校学习。毕业后,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她的自尊、自爱和自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在与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相处的过程中,两人都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读完此书,我被简爱那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那丰富、明确、坚定的追求女性在社会上的独立和尊严的个性所震撼,我也为海伦的智慧、爱心、真诚所感动。是的,虽然她在人世间的生命是短暂的,可她的一生却绽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还为罗切斯特先生的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我憎恨里德太太,她对穷人的痛恨是简·爱以及读者都难以忘记的,她作为简·爱的舅母,狠心地将年仅十岁的简·爱送进孤儿所,并一心盼望她在瘟疫中死掉!

简爱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奋斗史,简·爱坚强地面对困难,挫折,她还追求男女间的平等,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平等。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

简爱教会了我们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她也同样教会了我们要平等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各式各样的人,她还教会了我们要在生活中自强自立……是的,我有时侯还不能够平等待人;还不能够面对各种挫折;还不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完全自立。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题目做不出来,我也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就让爸爸帮忙,但爸爸说他没有空,叫我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可我却偷懒,吵着让父亲教我。爸爸就让我反复看书上的例题,让我真正看懂了,再让我做作业题,我一下子全懂了!我终于明白了,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要敢于面对困难、学会自力更生。

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简爱,也流了好多的眼泪,是同情、感动的眼泪,也树立了奋发进取、自强自立的信念。漫漫人生路上,简爱是我的精神财富,将鼓励我不断前进。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小团圆读后感篇三

在书友的建议下,我们重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

作为一名70后,对张爱玲的作品是相当熟悉的。我有许多朋友都是张迷,我也曾带着《张爱玲作品集》去“有书”共读会作交流,还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扉页上贴满了剪报,都是关于张爱玲的介绍。

但是,我不喜欢张爱玲,感觉她太孤傲、清高,那种冰冷的感觉甚至渗透到她的作品里。

她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嘲弄、讥讽,总是放大人的缺点、弱点,甚至连爱情都写得惨惨淡淡。《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与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但看似圆满的结局却透着悲凉。

所以,虽然《小团圆》一书列入“有书”共读书单,但也没有引起我读这本书的兴趣。

当然,既然要参加共读会,我还是会把这本书读完的,因为这是对同城共读会最起码的尊重。

没想到,《小团圆》一书我看得比较轻松,可能是因为之前在“有书”平台听了拆书包,加之对张爱玲的故事多少是有些耳闻的,所以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比较容易对上号。

虽然很多人说要把《小团圆》当小说看,不要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可它分明就是自传嘛,我最想了解的部分,还是她与胡兰成相爱的细节。

初读的时候,感觉张爱玲还是那个冷若冰霜的张爱玲,还是那样旁若无人的,想到哪写到哪,任意切换时空,人物出场毫无铺垫,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张氏那种尖酸的锋芒似乎有些收敛,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后来查阅资料,果然是如此,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确实有所改变。当然,我在其中还是没有找到她与胡兰成爱得死去活来的部分,感觉她的爱情还是那样现实与理智。

读罢《小团圆》,我对张爱玲的孤冷有了些理解。

从小就没有父母关爱,她的心里感觉到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冷冷的事物。

听到母亲指责她“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这是多么大的伤害,于是这些冷就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

所以在遇到一个关心她、欣赏她的胡兰成时,瞬间就投入进去了,这应该是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吧。

对她的理解,不仅是因为知道她经过了缺爱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长大了。

其实张爱玲笔下所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只是当时的我不相信,也不愿去面对而已。

细细想来,二十几年前的我对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抱着过份的希望,情愿沉浸在“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里憧憬爱情,喜欢揣摩《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细节,却不能理解白流苏的困境,更不能接受张爱玲“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

张爱玲晚期写作风格的改变、我阅读体会的变化,都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境、心态将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学会宽容、理性,这就是岁月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的印记吧。

小团圆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篇五

她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没有跟风去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本书读的是《小团圆》,隐约记得读了三四遍,一遍遍的感叹盛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都说张爱玲写九莉和之雍,其实是写自己和胡兰成。

先说张爱玲,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高中课前演讲自己一个人做了介绍张爱玲的ppt,了解的多了,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虽不娇不弱,但也算不上女强人。生活上独立,爱情上柔弱,爱胡兰成爱的深沉,但却在结局与胡兰成断的干净,倾尽所有,最后只留下一封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

书中的九莉就如现实中的张爱玲,父母离婚,父亲再娶,母亲漂洋过海,只留下了九莉,也就是张爱玲一个人。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应该是爱的,但是爱中又多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恨意。同时也继承了母亲的勇敢,独立。

她最爱的胡兰成,在书中叫邵之雍,仍记得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笔写道:“邵之雍盛九莉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婚书上的题词,与胡兰成的竟一字不差。胡兰成是感性的,而张爱玲是理性的,所以,才能对兰成和之雍做出不同的细节描绘,冷眼看姻缘,多了几分克制。

书中从头到尾都带着张爱玲特有的风格,就像“她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想到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就像她说“悲观者称半杯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为半满,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她总是像写日记一样将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陷入她的情绪之中,每次读张爱玲的书,都会难过很久,但仍无法抑制读她的书的欲望。她笔下仅仅只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但却凄美而富有吸引力。张爱玲喜欢《红楼梦》,所以她的书也像《红楼梦》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婉婉道来一个故事,却使你的心情无法平静。

书中一开始,二三十页,出现了十几、二十几个人物,看似让人晕头转向,许多人也因此放下了这本书。但倘若你继续读下去,便会看到九莉这位温柔又独立的女性,看到她与之雍说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爱情。剧情虽然拖拉,但又不是毫无作用。对九莉生活背景的描述更是暗示了她的人物性格。从小学会“如鱼得水,冷暖自知”的她,从未得到任何温暖,而温暖的邵之雍闯入她的生命中,便会被她死死抓住。书中的九莉,也就是张爱玲本人,大胆而传统。

小团圆读后感篇六

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觉得可以用现代心理学来解析一下。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文中主人公盛九莉是张爱玲自己,邵之雍即胡兰成,汝狄即赖雅,二叔是父亲(因为她过继给了大伯),还有母亲蕊秋、三姑楚娣,朋友比比等。

现代心理学讲,一个人童年在原生家庭里的生存状态,很容易被复制到社会上以及成年后的新家庭里。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父母家人的喜欢,那么将来在社会上一样不讨人喜欢。在家庭里弱势,在社会上会延续弱势,在婚姻中同样会弱势。反之亦然。

盛九莉出生在没落的旧家庭,父亲保守、陈旧,且有吸食鸦片的嗜好,母亲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夫妇不和。四岁那年,母亲第一次出国。九岁那年,母亲回国与父亲办了离婚手续,然后又出国。此后大多数时间,都在国外,偶然回来看看儿女。

父母离婚以后不久,父亲续了弦,她和弟弟有了继母。小孩子因为惧怕或者为了逃避一些事情,常常会生出各种病来,这也是心理学的一种说法。在父亲娶继母的当口,也许是心理压力,九莉生病了,腋下长了个枣核,也许是淋巴结发炎吧,吃了一年多药才渐渐消退了。书中写到她生了三次病,这是第一次。

她第二次生病是十六岁那年,母亲再次回国,她在母亲那里逗留了一夜,第二天回到家,继母劈头打了她两个巴掌,然后又给父亲告了一状,父亲打了她一顿还要关她禁闭。她将要被关到一个黑暗的小柴房里,据说那里面吊死过丫环。这个时候她又生病了,几天高烧不退,也因此躲过了那个黑房子。病情刚好一些,她趁机偷跑了出来,跑到她母亲那里。

到了母亲那里会不会好一些呢?也不见得。母亲显然并不欣赏她,觉得她不够漂亮也不够聪明。在散文《天才梦》里她也说过,在生活上她常显出惊人的愚笨。人如果出了名,才华的光环会遮掩了一切缺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缺点就是缺点抹不掉的。

她说:世人能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却不能原谅我。

有一次,家里要请客,她听见母亲说缺一把椅子,她便想着把房里的沙发椅拉出来。沙发椅很重,地上又有地毯,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到了客厅,她母亲看见了说:你要干什么?猪。客人已经来了,都装作没听见。她也装作没听见,赶紧又把椅子拖了回去。

母亲常说:你有时候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连你二叔还都不是这样。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母亲常说:年青的女孩子用不着打扮,头发不用烫,梳的时候总往里卷,不那么笔直的就行了。九莉的头发不听话,穿楚娣的旧蓝布大褂又太大,‘老鼠披荷叶’似的,自己知道不是母亲心中的清丽少女。

母亲还说: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你二叔其实长的不难看,十几岁的时候很秀气的。你下次这样:看见你爱慕的人,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可母亲好象又不太乐意,因为她不能给母亲长脸争面子。带上她怕麻烦,不带她话又不知该怎么说。母亲说英国一年到头冷雨,黄雾,下午天就黑了。‘穷学生哪里都去不了,什么都看不见,吃的反正就是干乳酪。'九莉笑道:我喜欢吃乳酪。

母亲说:那东西吃了最不消化了。

母亲又说:真打起来也不要紧,学生他们会疏散到乡下去,配给口粮,英国人就是这种地方最好了。九莉却有些疑心她母亲是忘了她已经不是学童了。她母亲显然是有个愿望,乘此好把她交给英国政府照管。她母亲是不想带她去,又不便明说。她本来想去,听母亲这么一说,也灰了心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她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一次病的重,差一点要了命。

她发了几天烧,起先住在家里,因为怕呕吐,床边总放着一个脸盆。她自己已经觉得很羞愧。她母亲气汹汹进来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象你这样的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她觉得象诅咒。病愈以后,她坐到了去香港的轮船上。出国的事再也没有提起。她和比比同船,比比让她一起到舱外去告别,她不去,一个人躲在船舱里大哭起来。父亲那里呆不住,母亲那里也不想要,她是无所适从,象一个多余的孩子。她以为韩妈喜欢她,可是有一天她发现,韩妈也不是真的喜欢她,不过当她是事业,因为有她,韩妈才得以在她们家一直做下去。

这一生喜欢她的人太少,所以,凡是喜欢她的人她都会记得。

她有才华,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二十出头已红遍上海滩。24岁那年,认识了邵之雍。他算她的粉丝,因为读过她的小说,想要见面。后来他总是来找她,次数多了,日子久了,他们谈起了恋爱。可是他追求她的过程也不是很容易,因为他有老婆,而她是才女,自然有些才女的自尊和傲气。有一次,他对她说:我看你也难。那意思是说,除了他并没有其他男人会喜欢她。她似乎也默认了。还有一次他又说,他不喜欢恋爱,喜欢结婚。可是她想:不离婚怎么结婚。他后来不得已离了婚,他们就算在一起了。但这一段爱情断断续续也只维系了三四年,后因他逃亡,也因他太滥情而告终。

后来她和一个叫燕山的导演在一起,大概也有三年之久,他竟然不想和她结婚,最终娶了别人。在美国,她和一个美国老男人结了婚,她甚至为他堕过胎,而他在她痛苦难当的时候,竟然在一旁啃烧鸡。他说,他从没想到他们俩可以这样好,仿佛没有好的理由。

她也从未有过相见恨晚的想法。相爱的人常会因为相遇太晚而抱恨,可是她想:假如早些认识,也许他不会喜欢她。他现在喜欢她,是因为他已经老了,而她还年轻。才女张爱玲的自信心会这样差!照片里傲视一切的她,都是假的吗?她会如此自卑。童年的阴影蔓延了她的一生,她始终得不到珍惜和疼爱,以至于在那样滥情那样衰老的男人面前,她都要低到尘埃里去。

小团圆读后感篇七

荒唐、疯狂后我们并非只有我怀念的结局注定是小团圆。

——题记。

张爱玲笔下的小团圆,是个热情,婉转千回的爱情故事,对于她这样一个身居在西式豪宅里的上海女子,用一种神秘的复古格调。诠释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句子,着实唯美。

而我所能领会的小团圆仅限于与你们夕昔之间的幸福与美好。

她还说、2012年。我们会失去现在简单幸福的小日子、因为分离。其实我想告诉她、我也已经把每一个人都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给了他们每一个人一个舒适的位子。不管那些人心里有没有一个相应的你。

她说过、她在乎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不管有没有相应的回应。有时候真的想嘛她是傻瓜,可是想想自己岂不是更傻、因为明明就和她一样啊。徘徊在一份份单纯的幸福之间,享受着。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唱歌,每一首歌都能淋漓尽致的表达我们的心情,几个人挤在一张板凳上。肩靠着肩,一起唱,唱累了,就听别人唱。然后一起笑。欢畅的笑。因为岁月的痕迹里,深深浅浅的刻着所有的记忆。

时间真的很快,轻轻的算算。只有五百多天,我们就要中考了。突然就好慌,想要奋斗了。想和你们一起奋斗、一起为了我们的梦想而加油。我珍惜每一个和你们挤在一起讨论问题时间、我把握每一段和你们吵得不可开交的青匆岁月。

我们要荒唐几年。因为最纯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我们要疯狂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我们要傻几年。因为最真实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现在的舍不得,是我们一辈子的合约。盖上了青春的红手印,就不能反悔。无论岁月怎么变迁。都无法改变友谊的轰轰烈烈。

将来的分离,并非在记忆里只有我怀念的,因为结局注定是小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篇八

一本张爱玲的自传。从儿时到青年,主要讲述了她成长中的亲人与两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几莉。那个被人唾弃汉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点怪异,范文不出是沉重还是纠结。

沉重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个人生过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纠结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对亲人的冷漠,竟然卖掉了她母亲临走时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亲和弟弟,因为难受。这完全和现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区别。也许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无法去感受她那时的心里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别的女人有染,却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够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给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丝毫没有什么态度,不像别的太太一样撕得粉碎,还可以微笑的还给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测他和别人的总总。

这本小说在发表之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一直是一个迷,但是看后却希望这一世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一生怎么会写出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呢,甚至还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视剧。我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半生缘》。是演员太美了吗?还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是很好的,虽然结局有点悲。

自传与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可以凭借作者的构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而自传太真实。没有小说的浪漫,也没有小说的连贯思路。

就像读张爱玲的这本《小团圆》,因为由太多的真实故事组成。有些故事因为相差有段时间,或是讲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经的事来,又要记上一笔,所以看得有点乱。看完某个段落后要仔细算一下时间,是哪个时期的事。一句话里有两个“他”或“她”我有时都无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谁。这里应该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缘故。

总之我很难把张爱玲的成就和她这一生划上等号。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却太低沉,太无奈,甚至低到地狱里。这里的地狱不是罪恶,而是痛苦。

小团圆读后感篇九

一本张爱玲的自传。从儿时到青年,主要讲述了她成长中的亲人与两段感情。

文章中的主人公叫几莉。那个被人唾弃汉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点怪异,说不出是沉重还是纠结。

沉重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个人生过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纠结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对亲人的冷漠,竟然卖掉了她母亲临走时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亲和弟弟,因为难受。这完全和现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区别。也许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无法去感受她那时的心里吧......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别的女人有染,却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够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给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丝毫没有什么态度,不像别的太太一样撕得粉碎,还可以微笑的还给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测他和别人的总总......这本小说在发表之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一直是一个迷,但是看后却希望这一世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一生怎么会写出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呢,甚至还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视剧。我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半生缘》。是演员太美了吗?还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是很好的,虽然结局有点悲......

自传与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可以凭借作者的构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而自传太真实。没有小说的浪漫,也没有小说的连贯思路。

就像读张爱玲的这本《小团圆》,因为由太多的真实故事组成。有些故事因为相差有段时间,或是讲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经的事来,又要记上一笔,所以看得有点乱。看完某个段落后要仔细算一下时间,是哪个时期的事。一句话里有两个“他”或“她”我有时都无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谁。这里应该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缘故。

总之我很难把张爱玲的成就和她这一生划上等号。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却太低沉,太无奈,甚至低到地狱里。这里的地狱不是罪恶,而是痛苦......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忙于在城市中追求速度与激情,却忽略了那泛黄纸页中所蕴藏的无言的静谧之美。手捧一本张爱玲所著的《小团圆》,忘却城市间的喧嚷与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荡涤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热。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书中她与邵之雍的爱恨情愁令人叹惋,不忍猝读。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在本书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无隐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静而细腻的笔触诠释了一段残缺的人生,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人阅尽世俗百态。无论内心如何激荡,无论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轻轻地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张爱玲,如此般的一个惊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圆满,然而在爱情上犹且得不到圆满。读她的书,思绪万千,却又舍不得放下。

同样的《小团圆》,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幸,信奉美貌动力学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观的人看到了宿命,验明正身后得出“女人聪明至此,果然没有好下场”的也不乏其人。张爱玲让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纵然兰因絮果,也是缘分。

就小说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国画尤其是国画画风的影响,处处体现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致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现了我所喜欢的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天赋。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仅语言文字含蓄,说话从来说半句、留半句。而且为人处世也含蓄至极,含蓄已成为她的审美。看到书名《小团圆》我便想团圆还分大小吗?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小团圆”后即是“大别离”,甚至是永别。而《小团圆》的感人之处在于:这些年来的风霜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生死幽恋的小团圆,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爱恨纠葛的小团圆,更是我们与张爱玲遗作心心交流的《小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一

幾天下來,這本書下去一半。總記得評論總說書里寫的愛情,情欲和男朋友什么的。從寫到九莉回上海之后就開始格外留心,猜測著他什么時候出現。倒也不是急等著不耐煩了,因為其他那些事情和人物不僅有種家常感,簡直就是似曾相識。

蘗傳慶(茉莉香片)大概是從弟弟出來的,不僅家世像,那個讓他萎縮著不愿意見的后母像,弟弟竟然也因為亂簽支票玩被父親打了嘴巴子。

還有個大太太,表叔的續弦大老婆,就是小艾里面的五太太了.因為丑攏絡不到丈夫的心,一輩子怕跟丈夫在一起,偶爾喉嚨里哼哈兩聲解除尷尬,也養著好些貓,丈夫死后經濟敗落,跟其他女太太打麻將也怕輸,一輸就開始身體左右搖擺,越搖擺也越要輸.有趣的是連同表叔的小老婆也都聯系到原型,一個鵝蛋臉的美女,后來倒霉禿了頭發就被冷落了.小艾里面的那個叫秋老四的舞女,更慘烈的,不僅掉光頭發,眉毛也沒有了.這大概是張愛玲杜撰上去的.

因為這2例看得太真切了,后面讀起來越來越疑心,每逢看見一個就想起另一個,不知是否也是有聯系,當然都是小角色,沒下太多筆墨的,很難去查考,就是憑一種直覺.提起九莉的一個俄國女鋼琴老師,不知可否是年輕的時候里面的東歐女人.韓媽這個角色大概做了許多家用女仆的原型,因為腦子里記著那些,每次看到韓媽出場都覺得有點亂.還有個小人物,好婆,后母的母親,讓人想起十八春里面的小老婆的母親,一樣搬過去同女兒住著.還有云志夫婦的長女次女讓蕊秋介紹留學生男朋友的,特意留個房間給年輕人聯絡感情的,末了又怕出格,派個老媽子進去拿東西監視著.讓人想起琉璃瓦里面的風流不羈的二女兒.間或提起2個表姐還是表妹,是姊妹的,也寫他們的外貌,大概是鴻鸞喜里面的婚禮上出現的2個圓臉姐妹.純姐姐骨癆死了,跟川嫦一樣.

其實已經看到之雍出場了,但是好像目前為止他都還不能轉移我的注意力,腦子里還是上面那些個五花八門的人物,本來嘛,出場也沒有個順序,簡直是想起誰就是誰,名字看過一次再次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記得他是哪個了.不是因為有以前那些對照著,也無甚趣。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二

很难驾驭情感类题材,就像它本身是个说不清的东西一样。

当文友问我,小团圆如何时,我竟然脱口而出,不好看,很浮躁……然后又为自己说的话后悔了,突然觉得它有了味道,值得回味的东西,不那么甜,有些苦,就像爱情受过的伤害一样。今天不说幸福,只说幻灭了的爱情。

在我的印记里,小团圆是张爱玲让我读起来最杂乱的一部小说,然而现在想想,章节里每个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张那时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感受。有些苦也有憧憬,却无不彰显着那个浮躁年代时时刻刻呈现的辛酸的东西。

那些辛酸往事,不想替张爱玲再去梳理一遍了,张爱玲与胡兰,九莉与邵之雍之恋。

不曾受过伤害,不曾察觉人生微妙诡异的人是不能体会张手下这本小团圆的丝丝屡屡的情谊的。九莉千经百转的的爱情结尾是“一切爱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脱胎换骨,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

她爱他,爱了千百回,却千百次落空,她爱他,爱到千山万水,却换来次次失落,她爱他,幻灭也告诉自己还有味道……这就是爱情。多少人在回忆,在寻找终究要落空了的爱情,幻灭的没有影踪,也要寻找出彼此之间的东西来。

那一年,张爱玲从香港坐船去了美国,一去不复返。一个孤单的女人坐在轮渡上,我总在想那样的场景,那是种如何落魄的心情呢。直到1995年死在洛杉矶的寓所里,完成了一个女人小团圆的归宿。

不只是张爱玲我们何尝不是呢,谁又曾读懂我们那千经百转的内心呢。我们为爱追寻,为爱持有梦想,为了爱的幻灭而落寞,为了爱的离去而擦拭。又想起了张爱玲那句话,说实话看不清楚了。

读不下去的感觉正如写不下去了,如此肤浅的见解。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三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四

一本张爱玲的自传。从儿时到青年,主要讲述了她成长中的亲人与两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几莉。那个被人唾弃汉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点怪异,说不出是沉重还是纠结。

沉重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个人生过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纠结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对亲人的冷漠,竟然卖掉了她母亲临走时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亲和弟弟,因为难受。这完全和现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区别。也许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无法去感受她那时的心里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别的女人有染,却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够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给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丝毫没有什么态度,不像别的太太一样撕得粉碎,还可以微笑的还给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测他和别人的总总。

这本小说在发表之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一直是一个迷,但是看后却希望这一世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一生怎么会写出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呢,甚至还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视剧。我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半生缘》。是演员太美了吗?还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是很好的,虽然结局有点悲。

自传与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可以凭借作者的构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而自传太真实。没有小说的浪漫,也没有小说的连贯思路。

就像读张爱玲的这本《小团圆》,因为由太多的真实故事组成。有些故事因为相差有段时间,或是讲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经的事来,又要记上一笔,所以看得有点乱。看完某个段落后要仔细算一下时间,是哪个时期的事。一句话里有两个“他”或“她”我有时都无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谁。这里应该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缘故。

总之我很难把张爱玲的成就和她这一生划上等号。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却太低沉,太无奈,甚至低到地狱里。这里的地狱不是罪恶,而是痛苦。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五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六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七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八

男人大凡曾被一个女人爱过,他一辈子都会神经兮兮的认为这女子会或多或少的想着他,这是男人普遍的虚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恋。这一点若看不透,上则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恋爱婚姻,弄的丝丝连连当断不断;下则很难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读完《小团圆》。

上周从浅浅那里借来《小团圆》,入夜挑灯夜读,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这是读张爱玲从来没有的经历。前日半夜与人怄气,打了一通电话给朋友诉苦,挂掉后余气未消,睡意全无,又捧起《小团圆》,从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觉为止。今天早上又看了两个多小时,一气读完。

说是小团圆,其实真够团圆的,张爱玲从前小说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齐到场,好不热闹。说这是小说,不过是换了名字的回忆录罢了。不必熟读她作品和深谙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樱,邵之雍是胡兰成,文姬是苏青,燕山是桑弧,荀桦是柯灵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被他们讲过一遍了。这就是读本书极为有趣的体验,不同的人讲同样的故事,更不必说严浩那种两重改编之后的电影《滚滚红尘》了。

比如文姬问邵之雍有没有性*病的话,苏青的《续结婚十年》里早已写过。想必张爱玲也是读过的,所以也不惮拿来坐实这件事情吧。而桑弧与她的往事,我从前听到的倒都是温存有加,这次翻看,可知张爱玲并不喜欢他,而且,我觉得桑弧也是个自作多情的人。不过这些人与事,在她是记忆的边角料,在我是鸡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证词。

《小团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发现她一辈子无非记得两件事情:童年时光与一场有始有终的爱情。而且,前者能决定后者的模样。

什么“要销毁的遗稿”,什么“自爆私生活”,统统都是炒作。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带意识流的回忆录。本来,《小团圆》的大部分篇幅并非写爱情,而是写童年。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不怎么注意到她对童年的种种记忆吧,然而这却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她真是个内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时候,她不过是各色*成*人裤脚边不被注意的小生灵。她的感受极少被长辈理解与尊重,这种隔膜又不是总因为年龄——她就是这样一个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学的一句方言“痴囡囡”(某人看到不许笑)。即便是这般一想起来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笔下其实却极富温存。人只要年龄一大,想起童年来都会酸酸的,倒不全是为了无忧无虑,而是曾经的一个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飘忽的记忆和感觉。张爱玲写小说,取材绝大都是童年听闻和亲见的家事,现在看来,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些往事。

事实上,我们也是如此吧,《小团圆》的大部分内容都给了童年,这是张爱玲的《追忆似水年华》。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这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既然说不清,那就只拣一样来说吧。胡兰成写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誊了寄给她的。我能想象,张爱玲读完之后,一定是好气又好笑,当然也很怅然有感的。自从当年张爱玲寄给他那张“我已经不再喜欢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欢我了”的便条开始,张爱玲真的就不再喜欢他了。可他偏要写出来,抖出来,显出来,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兰成身为一介寒士兼汉奸,曾经和一代才女兼闺秀张爱玲恋爱过,不仅恋爱过,还把人家甩了。这样的人,纵然是真的余温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会往事不胜寒吧。

《今生今世》我当然爱不释手,爱的是那种虚伪的开出花来的文字,能把龌龊的事情也写的温文尔雅。是的,温文尔雅的男人如胡兰成,尤其喜欢跟其他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又华丽又干净的情史;粗犷一点的男人如我认识的不少人,则是喜欢跟其他人讲自己睡过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这其实是一样的,一样的不自信和一样的自恋。当然,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动讲,明天被动着也会说出来。

读《小团圆》到最后,看到这段话:“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是他从乡下来的长信中开始觉察的一种怪腔,她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这是书中最直接的宣布,张爱玲不懂撒谎,更不懂云山雾罩的去把抹布变成绫罗绸缎。当一个女人开始还钱给旧情人的时候,他竟然连金钱的这层另类含义还读不懂吗?所以这句的确是她的真心话。

《小团圆》写出了什么新东西吗?我觉得没有,因为我一直就是这样来看他俩的。我曾在一篇谈论《罗丹的情人》的影评中顺带着说过这样的话:“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这评论可能会发在近期《看电影》上嘿嘿)当时《小团圆》还没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当然可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了。

最后,我还想说,毕竟是张爱玲,行文之中,仍是常常可见那些细腻的描写与抒怀。虽然灵气几近全无,虽然与过去作品中的细腻之处常常重复(比如第273页她又说漂亮的男人经不起惯),但我还是时时被打动的。

最后的最后,虽然我说了那么多男人的坏话,但是我得承认,这就是男人,贾宝玉和西门庆的区别不过是未成年和成年后。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温婉是女人的质地。如果一个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么他才一定是个真正无情的人。

小团圆读后感篇十九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舔舐。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小团圆读后感篇二十

张爱玲不愧为才女,写个自传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爱情的味道那么浓。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凑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围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每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爱得执着,勇敢。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作者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明。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纪念和交待,让读者通过九莉的故事了解一个立体的才女张爱玲。

小团圆读后感篇二十一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997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