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组织中,报告都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它需要我们具备分析、整理和表达的能力。报告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请注意这些范文中的报告结构、语言风格和内容组织,它们都是写作报告的良好示范。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高,则购买力强,反之则弱。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成熟的,但我们仍愿意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去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目的。
二、概述。
(一)调查主题:
(二)调查目标:
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当地收入水平公平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找出新理念,为当地居民将来生活的改善做出小小的贡献。
(三)调研时间:
(四)调查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
三、调查意义。
(一)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进一步了解某一地区居民收入状况及是否公平合理。
(二)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让我们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磨练自己,同时借此调查活动,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调查分析。
系数(简言之,它的经济含义就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l之间,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但是,基尼系数没有显示出来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国际间,并无制定基尼系数的准则,一些问题如应否剔除税项,应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应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应否加入政府的福利,并没有一致性,以至没有比较的准则。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由此可看出,东圃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两极分化情况不乐观。
五、原因分析。
(一)政策鼓励原因——地区差异及群体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过去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的反思,针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提出后,国家采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在投资、财税、外贸等方面都给予东部地区很大优惠,再加上东部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所以东部地区的经济很快进入腾飞阶段,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拉开距离。
(二)国家由于财力有限,对低收入者缺乏保障。
对低收入者的救助或保障应当是全面的,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对职工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据了解,在已颁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大部分企业都按规定落实了这一制度,实施情况比较平稳,但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比如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政府只能批准他们暂缓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连这一最基本的保障措施运行起来都如此困难,更不用说其它的社会保障措施了。所以,在对低收入者进行保障方面,政府也做得非常不够,调控乏力成为城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省及务工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一代河南农民工得到各地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了李学生、魏青刚、周国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了解我省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记者采访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务输出处的有关人士。综合河南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形成了本文。
就业现状: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资料显示:我省总人口9768万,乡村人口6774万,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1746万人,比2015年增加189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090万人,省内转移652万人(含县内就地转移357万人),境外就业(含外派劳务)4万人。
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广州、东莞)、江苏、浙江、新疆等经济发达的省市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国外务工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非洲等地区。主要从事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纺织、服装、烹饪、保安、采棉、机械、维修、船员等行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政府劳动部门、有关单位集体组织或自发外出务工,其中有组织的农民工输出所占比例较小。18个省辖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不平衡、情况不相同。周口、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开封、濮阳等农业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近70%。而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30%。
目前我省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在叫响全国的"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三大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又培育了"遂平家政"、"汝阳电子"、"xx县涉外"、"平舆防水"、"唐河保安"等一大批势头强劲的新品牌。近年来,我省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全省已有1746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已由2015年的20%提高到36%,成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2017年全年劳务收入955亿元,比2015年增加225亿元,人均年劳务收入5727元。
我省相关部门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组织开展"为当地作贡献、为河南添光彩"的"双为"活动,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新一代河南农民工得到各地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了李学生、魏青刚、周国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主要特点:就业领域涉及生活诸多方面
农民工就业多数不稳定,流动性大。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劳务工、时工、派遣工等,很多与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只是口头协议,劳动关系呈现动态化。据调查,有18.7%的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不足一年,38.5%的工作时间在1至2年左右,工作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较少。
农民工的从业领域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城市基本建设、第三产业等收入较低的岗位上。据调查,我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战到27.74%,矿产采掘业的占10.39%,纺织业占20.55%,餐饮商贸占23.11%。
农民工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据调查,农民工有组织输出的只占36%,其他则投亲靠友、自找门路或者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务工。在城市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农民工中男多女少,以中青年为主。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我省农民工中男性占62.93%,女性占37.08%。但在一些具体的行业差别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中,99%为男性。女性多数在纺织及餐馆等服务业中居多。农民工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占整个务工人数的76.89%。他们年轻力壮,身体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容易掌握劳动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精神,在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
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我省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60.78%;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18.16%和18.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这两极的人员比例都很低。从流出地来说,这部分群体文化素质并不算低,而且是农民工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较新,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群体。但与城市同龄劳动力相比,其素质仍然较低,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累、重、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
长期滞留者增多,但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者较少。据调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一部分工作稳定的农民工逐步在城市扎下根来,"举家迁徙"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他们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较低,他们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还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但是,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一是压缩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目前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是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我国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
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跨地区流动,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据调查,近些年来,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约6000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在2000万人以上。这种流动对农村来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由包袱变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了消极后果。对此,一是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即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在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各种培训班,分期分批地进行一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采用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中普遍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并结合小学的自然课特点传授最基本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四
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为您编辑了“居民收入逆周期讨论”
近两年在较高通货膨胀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这一态度差异具有国民收入统计方面的依据。从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周期,企业利润份额顺周期。即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进而导致宏观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信号。然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降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图2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与名义gdp的增长率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利润份额是顺周期的。这里考虑名义gdp,包含了通胀率顺周期的情况。在不考虑滞后等细节的时候,说到一个变量顺周期可以理解为与真实gdp正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与名义gdp正相关。名义的劳动收入、利润和财政收入都是顺周期的,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利润份额顺周期有更强的意思。财政收入份额也是顺周期的,只有劳动份额是逆周期的。再分配中的变化对这样的周期性没有大的影响。
利润份额顺周期的情况在其他经济中也存在。由于给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一般的工资粘性,以及借贷利率的事先决定,企业利润对于经济景气的弹性一般来说都比较大。中国的情况更进一步加强了利润的弹性。一是很大的国有部门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就业和工资对于短期经济景气的反应很差,再是利率显著缺乏弹性。后者在企业负债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影响更大。
不过,居民收入份额与名义gdp的短期反向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反向变化。后者比前者更强。从前者到后者,需要几个有关的弹性达到一定的量值。这包括通胀率对gdp增长或缺口的弹性,利润和劳动收入对于名义gdp的弹性以及再分配中的一些情况。主要参考工业利润和名义gdp的关系,再考虑通胀率对gdp的弹性,可以认为图1中的情况是可能的。
但是考虑到通胀的滞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同期反向变化关系仍然难以成立。在需求扩张引起高增长的早期,通胀还没有起来,居民收入份额虽然下降,但绝对的增长率仍然上升,这导致了真实收入增长率上升。在晚些时候,cpi通胀率上升,居民真实收入增长率才开始下降。所以应当存在一个滞后的负相关关系。这里,cpi通胀率特别是食品通胀率的变化,与更多的变量有关,难说有一个确定的滞后时间,在一些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同期负相关的结果。
最近几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这早晚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否会影响到利润和劳动收入的份额并不很确定。从其他同类型经济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过程确实伴随着劳动报酬份额的上升。这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很显著的影响以至达到使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率反向变化的结果。最近两年的.情况,可能仍然是以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为主,但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趋势可能已经发生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通胀对金融资产本金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缩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三、反通胀舆论的影响。
在过去两年,基于较高的通胀,对于宏观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评,而本来就存在的对投资高增长的担忧进一步增强,对底的“4万亿”政策的负面评价也在增加。这样的舆论可能对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尽管很多企业感受到了严重的困难,盼望政策宽松,但消费者更担心政策宽松引起通胀回头。回顾过去,同样的情况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时期也出现过。
这里的分析是希望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界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感受。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巨大。考虑到逆周期的情况,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有助益。当然,与总量上收入份额波动相关的,还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逆周期只是很多问题中的一个。
这样来理解,过去治理通胀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矫枉过正”是有基础的。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如果没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调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选择就是保持一段时间的紧缩,直到有所过度。这或许就是一种被动调整。
在被动调整开始的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长率比较低情况下,调整持续时间太长,对企业和财政收入挤压太过,就可能导致内生的通货紧缩。-,在主动紧缩和被动紧缩中,调整后居民收入增长率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导致了企业的很多困难,最后产生了大规模的下岗和银行坏账,居民收入增长率随之降下去了。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居民收入逆周期讨论”,更多内容请点击论文频道。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五
根据市局开展集贸市场调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在武昌质监分局的统一领导下,我区集贸市场调研小组走访了水果湖菜市场、丁字桥菜市场、大成路集贸市场等多处具有典型性的农贸集市。现将调研情况列举如下:
一、xx区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2、整体布局较为合理,市场与居民区衔接较为紧密。
3、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基本能满足农产品商贸流通的需要。
4、市场管理方式侧重于传统领域,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性有侍加强。
5、市场规模、市场功能与城乡居民需要、农村经济结合紧密。
6、集贸市场存在着“一管就死,放手便活”的不正常现象。
7、“农改超”进展较慢。
二、xx区集贸市场运行中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监督各市场的上级机构和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自从工商部门与市场服务中心分家以后,城区各市场由于上级机构的不同,各自为阵,没有一个统一的上级机构对其管理。在这种令出多门的情况下,从宏观层面监管各市场行为,收集市场信息,实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这种现状,不利于集贸市场的整体发展。
2、马路集市的兴盛,阻碍了正规集贸市场的正常发展。
据菜市场负责人反映,马路市场在道路旁摆摊设点,存在着严重的交通隐患;因无专人监管,食品卫生安全也得不到充分保证,短斤少两现象严重;其随意摆放、乱丢乱弃,给市容市貌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尽管城管部门一再打击,这些马路市场仍是“春风吹又生,”其不受约束的必展对正规市场的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
3、各集贸市场定位单一,经营粗放,缺乏特色定位和精细包装。
在我们走访的各集贸市场的过程中,发现销售的商品和经营方式趋于雷同,均为面向大众的简单的菜品交易,缺乏自身的特色定位。除了在少数市场看到带有乡土特色的地方小吃外,其余市场皆为菜品的大众化销售,从包装到交易方式都较为粗放,这固然是考虑到主要消费群及其经济能力的原因,但在可行的范围内挖掘自己的民俗内涵,实行特色化经营,吸引更多消费者,促进市场的繁荣,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购物环境不佳,脏、乱、差现象未彻底改观。
武昌各集贸市场发展到今天,硬件设施均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购物环境仍然不尽如人意。当调研组到某市场的畜区禽时,扑鼻而来的臭味让人晕眩,行走在摊位之间更须小心翼翼,东一堆鸡毛,西一滩下水,肮脏恶臭,让人心生怯意。这种情状虽不能根除,但只要完善一下工作流程,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还有,市场外围马路的拥堵极为严重,乱拉线接电现象较多,隐患重重,一旦发生不测,警车,消防车均难以进入,这种现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是必须要加以解决的。
5、市场自身建设受到较多制约,如硬件落后、资金缺乏等。
此次调研的市场中,除部份集贸市场为框架式结构,硬件设施较为先进外,其余市场的硬件状况仍有待改进,菜市场只有一张门,交通不太便利,各商贩为寻求顾客关注,偏向于把摊位设在门口,造进入门处拥堵不堪,市场中后部空置,该市场管理方表示,如能在市场再开一张门,对自身发展大有好处,但因资金制约和涉及到民房拆迁(居民自用房边上的小杂屋),该设想难以实施。又如市场的“场内空,场外乱”的现状,如果不进行提质改造的话,终究是安全生产的隐患。
三、对发展、规范集贸市场的建议。
1、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建立顺畅的协调机制。
在各市场的上极主管部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开展日常工作。该机构实现“机构、职责、财务、人员”四分离,开展独立运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市场物业的经营管理和设施维修、改造及资产管理;开发市场资源,搞好市场交易,促进市场繁荣;开展多种经营,为市场经营者提供经营条件和信息、储运、生活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搞好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规范市场管理。建立顺畅的协调机制,解决因缺乏统一管理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城区集贸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
2、探讨“服务进社区”的新途径,解决马路市场存在的问题。
马路市场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城管部门也进行了多次整顿,但效果仍不明显,马路市场依旧或明或暗地存在。我们可以调整思路,认可其存在的某些合理性因素,如对居民生活的便利,对农民增收的益处等。在统一规划下,在城区某些地段划出专门的区域供其经营,并通过市场管理机构、工商、城管等部门的监管,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可把这些小市场的管理权划给该区域内有一定实力的大市场,形成“大带小”的市场格局,使统一管理和“服务进社区”互不冲突,方便群众与商贩,实现双赢。
3、各集贸市场集思广益,在面向大众的基础上,实行特色经营。
各集贸市场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实行错位经营,实现共同繁荣。如特色菜市场可根据其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民俗气息浓厚的特点,强化具有乡土特色的商品经营,如家常泡菜、霉干菜、特色小吃等。通过这些产品来吸引顾客,形成品牌效应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他集贸市场也可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某些菜品的种类齐全、价格较低来吸引特定消费群,提高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
4、优化购物环境,使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集市上畜禽区的`脏、乱现象,并非完全不可解决的。管理方可与物业部门协商,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出专人外运垃圾,保证交易区的清洁;同时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如鸡鸭毛等。通过统一的管理与商贩的自觉维护,保持购物环境的优良。至于对秀峰市场的混乱状况的整顿,有关部门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惩戒某些违规商贩,重建市场秩序,促进其正常发展。
5、通过政策扶持,引进资金,加快市场的升级改造。
针对武昌市场发展的“瓶颈”,在调研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场的政策扶持,如根据经济形势,减少某些税费的征收,对某些商品的生产进行补助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商户经营的积级性,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引进资金,采取投资者出资金,政府给政策的方式,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硬件升级,在城区新建市场,使武昌集贸市场布局更合理,运行更顺畅,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方便。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六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益连续连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切分析发觉,村民们革故鼎新,一另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死板农业模式,成长多项策划的商品农业,别的农民思维也产生变化,不再坚守地皮,离乡务工也鞭策了农民收益程度的进步。
自从镇当局发起“农民增加收益一个紧张路子是调整农业财产布局”以来,乡党委、当局带领村民紧紧环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凸起本地优势、随机应变成长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莳植小麦,玉米的根本上,构筑大棚出产基地,莳植绿色生态食物,凭借是北京郊区的精良区位,大棚莳植垂垂成为农民增收的紧张渠道,比拟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进步进步,农民的人均收益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益的另外一个紧张路子是外出务工收益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此中长年外出务工工作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查看环境来看,外出务工工作力按每一年最低纯收益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获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工作人民的`广泛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耗开支负但仍然太重,据查看,农民的收益紧张付出于农业出产、医疗费、膏火等。因为农业出产资料的代价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农业出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益相称大的比例。别的是医疗费用付出,农民一旦抱病入院,医疗费用付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特别是紧张工作力抱病后,导致该家庭工作力贫乏,凡是很快就会返贫。
别的,农民的科学文化本质不高,固然乡党委,当局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必定程度上农民的本质有所进步,可是农民的集体本质另有待进步,紧张表如今出产策划管理技巧、文化科学本质和见解意识等方面,既感化了农业的出产,也感化了工作力的移,大量的农村残剩工作力,外出务工只能做夫役和工作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工作力产生工作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本的优势不能呈现。
农民策划出产方法粗放。紧张表如今三个方面:
一是出产范围过于狭窄,范围策划还只是少数。
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贫乏农作物新品种的利用、莳植、病虫害有效防备等技巧,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候去培养。
三是办理粗放,贫乏高雅耕耘的田间办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出产资料的极大华侈和出产本钱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历渠道大略。在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自力的出产策划单位成为相对自力的策划者和决议计划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类环境下,农民精确地把握信息,教导出产策划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前提,但从如今来看农民的信息来历渠道大略,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广泛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财产布局调整的坚苦加大。
农业布局同等理:
一是莳植布局同等理,大大都农民仍然把粮食出产作为紧张的收益来历,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农民增收产坚苦加大。
二是品种同等格,凸起表如今经济作物中“亨衢”品种多,特点品种少。
三是财产化策划程度低,不能构成主导财产品牌做大做强。
比年来,党中间国务院高度珍视“三农”题目,连续两年的中间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题目的,办理农民增收题目,是当前各级党委、当局的一此中间工作,事关全局,意义出众。“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题目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当局面前目今的一个庞大的紧急而沉重的政治题目经济题目。对付如许一个农业大乡来讲,要兑现富民强乡,周全构筑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当真贯彻落实中间一号文件精神,把成长作为第一要务,凸起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以增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办法,采纳综合性办法,在成长计谋、政策办法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变化。针对上述因为,我觉得,要使农民收益保存较快增加,应当如是做。
解放思维,加强市场意识,大力大举调整财产布局。增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财产增收布局调整力度,自发根据市场来调整农业财产布局,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想要成长就必须具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紧张关键。
一是加强市场主导意识,坚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指导出产,大力大举成长“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进行出产,不但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将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构成“人无我有”的场面,抢占先机。
二是加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财产布局是在农产品相对多余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以调整财产布局务必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进步农产品格量放在首位,构成“人有我优”的模样,进步农业财产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特点立异意识,调整农业布局不能盲目跟随,他人如何调整就跟着如何调整,这不但仅会紧张挫伤农民调整农业布局的自动性,还会使农民减收,是以调整农业财产布局必须建立立异意识,珍视特点,构成“人优我特”,增进农业增收。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七
x县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实现了双增,尤其是农户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据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县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长24.7%。尤其是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61.9%,是历年来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20xx年一季度,邹平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习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3、农户家庭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二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家庭小型企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从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得知,全县110个调查户中,有1户常年经销木材、1户从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户,因为今年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原因,转行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了三产行业。调查资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12元,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减少1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与全县的工业发展大趋势相符合。
4、三产业受二产业的影响,首次出现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县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形势的.影响,三产业的增长历年来首次出现了收入下降局面。调查数据表明,前三个月,农民人均三产业收入达到181元,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减幅13.6%。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企业物流效益下降,导致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下降39元,减幅31.8%;二是企业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减少,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影响了批零贸易餐饮业人均减少10元,减幅29.6%。此外,个别三产经营农户的转行也是导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近几年,农户从占有财产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出让土地带来的各种补偿,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农户在外人口的独立生活,农村人口的逐步老龄化,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等标准提高,拉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长。调查资料显示:邹平县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24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长61.9%,导致本季度增长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调查点的大部分农户,20xx年下半年,耕地被企业占用,春节前企业按照吨粮,结合当时的市场粮食价格把补偿及时兑现给农户,带来了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长71.3%;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长39.7%,主要是退休金与农村赡养费增长的拉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失地农户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户,一方面是打工人数多,打工收入高;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多,收入高;三是没有农业收入也没有农业投入,但是非农业的收入高,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高。
6、期内农户现金支出大幅度增加。邹平县一季度,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扩大二三生产规模、购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别达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别增长25.3%、58.8%、五倍多。其中,由于农户直接购买商品房以及房屋装修支出的剧增,拉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长了26.7%。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邹平县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农户占地补偿增加的拉动,二者带动了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78.4%。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拉动农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虽然农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农民增收,只能视为生产、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占用补偿的增长,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从全年来看不会对农民增收拉动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真正原因,正确把握农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认识到现金收入增长之下掩盖的问题: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经明显下降;二是新的就业岗位虽然增加,但是进厂的门槛提高,对年龄、性别、学历有了新要求,相对限制了农村“40-50”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三是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的门路变窄;四是资金缺乏,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起步阶段更加困难。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八
此次调研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分布在我县各乡镇的175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20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然后按照等距抽样的方式,从每个样本村中抽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村民小组作为调查点,最后在调查点中逐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务工时间、就业渠道、劳务收入等范畴的30多项指标,调查时间为去年元月份至今年11月份,此次调查共涉及我县村民小组20个,调查人口4049人。
(一)转移数量呈递增性。农村转移劳动力既包括到所属本乡以外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也包括在本乡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调查的20个村民小组中,共有农村劳动力2431人,其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903人,占调查劳动力总量的37.1%;去年转移劳动力785人,占调查劳动力总量的33.1%。同去年相比,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了4.0个百分点。
(二)转移地区呈地方性。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员中,转移到本乡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占26.1%,较上年增0.5%;转移到省内乡外的占48.8%,较上年增2.9%;转移到省外的仅占25.1%,较上年减1.4%。这说明我县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本省范围内,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转移行业呈趋利性。从转移人员就业情况上看,从事加工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二、三产业收入偏高行业的人员较多,占94.2%,较上年增2.4%。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3.1%,较上年增3.4%;从事农业和采掘业人员较少,仅占5.8%,较上年减1.2%。
(四)转移队伍呈稳定性。从外出人员务工时间来看,全年外出1至3个月的占24.6%,较上年增2.8%;4至6个月的占46.5%,较上年增1.8%;6个月以上的占28.9%,较上年增2.4%。这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时间较长,只有少数人流动不定。
(五)转移方式呈自发性。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外出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外出的占18.8%,较上年增3.2%;通过亲朋介绍的方式外出的占42.2%,较上年减1.2%;以自发转移方式外出的占39%,较上年减2.8%。这说明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主要依托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在转移方式上仍有一定的盲目性。
(六)务工收入呈偏低性。调查资料显示:预计今年务工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7.9%,3000-5000元的占34.8%,5000-8000元的占39.9%,8000元以上的占17.4%。同上年相比,除年务工收入在5000-8000元的外出务工人员增长4.6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务工人员收入结构无明显变化,整体务工收入水平呈偏低状态。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队伍庞大。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随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经初步测算,该县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率为3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约为4.5万人。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为短期内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带来的较大困难。
(二)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尽合理。行业结构上,外出劳力从事二产的多,三产的少;二产中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多,从事技术含量工作的少;年龄结构上,20至30岁左右打工者比重较大,30至40岁左右打工者比重较小;性别结构上,外出务工男女比例分别为86%和14%,男女比为5:1。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外出务工的盲目性较大,有的甚至无功而返,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调查资料显示:今年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1.4%,比去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为57.9%,下降4.1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8.9%,比去年上升3.3个百分点;大学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8%。这就是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人员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占绝对大的比重,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岗位,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部分劳动力思想观念滞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农村闲置劳力,不是想方设法走出去找出路发展经济,而是整天无所事事,安于现状,"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部分群众怀着"小富即安"思想,不愿冒风险,满足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低收入生活。正是这部分群众思想观念的不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速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建议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体系,积极构建"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工作格局,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努力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一是要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形xx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在内的全方位、社会化就业服务;二是要搞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特别要重点抓好外出打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以着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外出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劳力"就地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势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新落户的大型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大幅转移。其次,要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主力军作用,以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教育培训,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得去"。要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民工、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彻底摒弃"小富则安"、"求稳怕动"的陈旧思想,牢固树立"敢闯敢干"、"勇于争先"的就业观念,保证农民能够出得去,留得住,挣得钱。
(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内部调"。要充分依托我县山地、水面等资源,逐步加大林、渔、副三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钙小米、"xx县三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不断膨胀生产规模,使之朝着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限度容纳农村劳动力的方向发展。促使种植业劳力向其他农业行业的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消化。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抓落实"。一是要完善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管理的职能,形xx县有专门机构,乡有服务站,村有联络员,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工作网络。二是要拓展服务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掌握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档案,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合理规划,有序输出。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九
这次小区之行,着实让我感触颇多,我想再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具体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从我们收集回来的问卷结果分析来看,整体来看,有以下几个良好发展现象:
1、小区居民较之月收入有显著的增加,这十年收入基本呈上升趋势。
2、这十年发展以来,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有缩小的趋向。
3、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4、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如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十年以来,城镇不同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一直不均匀,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2、十年来,随着新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市场,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居民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了职工收入的正常增长。
3、部分小区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了他们就业前景和增加收入,有的`待业人员要求太高,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体面轻松的工作,或者因为岗位辛苦、待遇低不愿意就业;部分小区居民受传统的观念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的思想,缺乏拼搏创业的进取精神,部分人存在着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希望借股票,赌博等投机活动一夜暴富,缺乏了相应的健康理性的理财知识。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解决难题:
1、首先居民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该对目前的收入差距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正确的认识。
2、要重视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有能力和机会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真正有利于缩小差距。
3、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我是一名大学生,或许再过两年,我就会走上社会,今天我站在一位旁观者的角度看社会,明天我就会身处其中,我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怎样,也许今天的自己还能理性的去看待一些问题,或许当自己步入社会后,当自己独自面对这些问题时,自己也会看不清,也会犯错,自己也不愿屈就一些不情愿的工作,但我相信,今天我付出的每一份劳动,做出的每一份努力,将来都会有所回报,或许不那么尽如人意,但自己至少拼过,我的青春不后悔,聚散终有时,一半清醒一半醉,我拿青春赌明天!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正逐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通过对同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结合自己家中收入情况,我认为去年我村农民收入情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此外,通过综合概括统计,写出次调查报告。
由于粮价上涨,稻谷、大米价格都比往年同期高得多。稻谷由往年0.3~0.4元/斤上升到去年的0.6~0.7元/斤,不管是早稻或是晚稻,价格十分可观。一般的农户,种上4~5亩田,就可收获3000多斤大米,留下口粮,大概可卖2000多斤获1000多元,一年两季水稻,一般都可通过种水稻卖2000多元,若是种田较多的农户,卖稻谷有时可达4000~5000元,这是一份可观的收入。粮价上涨,粮食的价值不言而喻,农民的重要性也从中显现。所以,我认为粮价上涨,对农民较有利。正因如此,农村居民收入较往年一般都有所提高。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对肉类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去年全年,市场上猪肉的价格都久高不降,常维持在8元/斤,比往年的5~6元/斤高得多。猪肉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市场价值规律自发的`影响下,猪价自然上涨。这对于饲养猪的农民而言,又是一件幸事。一般的农户,都会喂养两头肉猪,待饲养到200斤左右,将其卖出,便可卖2000多元,除去成本,大约每次就可以赚1000多元。那些喂有母猪的农户则更是幸运,全年一个母猪最少能产两窝小猪,有时还能产三窝。对于30斤左右的小猪,价格维持在8.5元/斤左右,因此每窝小猪便可卖3000多元,除去买饲料的成本,每窝小猪最少也可赚2000余元。村里几家农户都称,去年养猪都大大地帮了他们一把。可见,养猪可致富也并非虚言。
在农作物种植产业上,村中种植南瓜的几户人家都获利匪浅。去年年春,村里人传得沸沸扬扬,都宣称要效仿邻村种植南瓜,因为大家听说邻村好多户人家都种南瓜,而且利润很大,成本低。后来听到南瓜种子要18元钱一两,大都退去了此意,只有极少数人家下了决心,种起了南瓜,通过实践,种植南瓜果然是有较大利润。不仅如此,种南瓜成本并非很高,比种芝麻低得多,且不需要隔一段时间便去锄草,只需施肥一次便可,之后便可置之不理,“坐享其成”。
虽然南瓜价格较低,只有0.2~0.3元/斤,但它产量高,它不比西瓜,一年只结一次果。大致来说,南瓜可结两次果,亩产每次都可达2000~3000斤,除了七月份可收获一次,秋季又可丰收一次。只需于丰收时节精心守护,防止他人偷盗去卖即可,平常时候,大可不闻不问。
相反,一些农户遵守“陈规墨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有丝毫创新,他们只知道遵守长辈“教训”,踏踏实实种芝麻。虽然芝麻价格高贵,甚至曾达4元/斤的高价,但种芝麻产量低。去年同村农民中有人种了好几亩地的芝麻,到头来由于干旱、虫害,大抵只能收获300~400斤芝麻。并且需隔三差五地去锄草、施肥,从小到大都需精心呵护,稍有不慎,便会枯死、遭瘟疫或是落花落果。总之,种南瓜每亩至少可获利1500元,而种植芝麻利润并不大。
同样,种花生、油菜等也有可观的收入,花生价格与往年相比,提高很多,可达1.2~1.5元/斤,种上二亩地的花生也可获利1000余元,虽然也需摘扯、施肥、施药,很是麻烦,但与种芝麻相比还是较轻松的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收入来源,一些农户还承包鱼塘,饲养鱼苗,到了年底也有可观收入。一般的,农民收入情况大抵如此,但我村去年除此之外,农民还有其它收入。
去年8月份,国家要修筑一条直通铁路的公路,要征用我村一大片土地,很多良田、沃土都要被征用。幸而量地而赔,无论是良田还是土地,每亩补助4000元,土地每亩每年800元,持续30年之久。很多农民被占用土地,都获得了补偿金,并且可持续30年,良田征用是一次性原则,既费用一次偿还,每亩4000元,一些农户被占用1~2亩良田,得到了7~8千元的赔款。
国家修桥筑路,量地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虽说是与变卖土地无异,也只是一时之利,对农村居民长久无利,但这也可算是其去年的一项收入。
现今农村居民种田、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很多农民长年在外打工,家中只种有够吃的水稻,根本没打算以此为生。因此,如今真正以种田、耕地为生的农村居民人数正逐步减少。很多农民只在农忙时节在家劳作,平常时候都外出工作,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我认为中国虽为农业大国,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粮食出口量也会下降。这也许是一件幸事,因为农业上人员的减少将意味着工业上将有更多的劳动力,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也可能是一件坏事,因为如今市场上下岗职工人数久久居高不下,市场上原本就有很多闲余劳动力,农村居民若仍一心向往城市的生活,放弃耕种,那么很可能使我们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此次“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活动”,也使我有所思考,政治上所说的价值规律的确在无形的影响着市场上的经济活动。做为一个农民,也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应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律,有商业头脑,要学会创新,学会洞察形势,做出合理、正确地选择,这样才会获利更多。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一
首先政府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划分贫富界限的规则,多多关注贫困地区,多多关注弱势群体。根据规则制定一套完整的就业税收保障等政策,同时还要给执行政策的人出台相应的措施,规范他们的行为不要跑偏。另外,还要给那些富裕的私营企业家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他们向贫困地区投资和培训贫困地区的人员。鼓励他们提高工人工资,给他们配套的优惠政策。
还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富裕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多数人的富裕。而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社会财富,并按其中的工人的劳动而分配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因此,私营企业的发展,则需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其发展的积极作用。
此外,更要注意保证机会均等,社会公平。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二
党中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土地资源上的产业化发展才起步,作为丘陵地区农业人口大县,农民增收又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当前xx县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15年,如果按农户达到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标准,中国约有1.7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7%左右。这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超量存在,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同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并驾齐驱,成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通过跨区域流动外出实现的非农转移,已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力非农化转移总量的1/3以上。近10年它在农民非农就业增长中的作用超过乡镇企业就地转移的方式。中国乡镇企业新增就业3192万人。同期,跨区域流动就业增加4300万人,相当于乡镇企业的135%,年均增加400万非农就业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尤其缺乏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对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同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再次拓宽了转移政策思路,加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逐年增加。
据《三台年鉴》有关资料显示,三台1998年77.26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21.98万人,就地就业6.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81亿元;2015年77.9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25.46万人,就地就业8.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2亿元;2015年75.84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31.7万人,就地就业9.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8亿元。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这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时间、途径等特征的分析,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农民与用工企业的双向自由选择,农民大多是自发搞起来的自主就业行为;第二,农民主要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等人际关系网络实现跨区域就业,缺乏组织性、有序性,流动的盲目性很大;第三,季节性转移。每逢农忙时期和春节,大批农民务工人员就会返乡。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从事收种,显示出兼业性。由于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就需要深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动难,成本较大,这与宏观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当前增加转移难度的因素有:
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据xx县农调队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表明: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6.9%,高中、中专文化占10.4%,大专文化占0.03%,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21%;2015年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6.33%,初中文化占76%,高中、中专文化占16.7%,大专文化占0.9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24%。经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专业培训均略有提高,但文化程度仍偏低,专业培训仍缺乏,劳动技能仍较差。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高素质要求,只能在城市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较为低级的劳动,从而很难进入一些较高层次的产业(如技术型和知识型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物化于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第二、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在自身素质和技能上的不足,使得他们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从而使他们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劣势。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是自发的,带有团体倾向,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缺乏正规的中介机构,主要是依靠亲属、老乡关系实现就业;规范劳动力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和就业组织与指导,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3、土地流转制度未完善,且流转难度大。家庭经营承包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项制度,但现实中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规定,导致从事第二、三产业而离开土地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兼业"经营方式。这样,"兼业"问题与农业小规模经营势必长期存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土地出租困难,土地经营者由于生产资料价高,相对收益少,不愿租地种,而导致土地荒废,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4、县城工业发展才起步,乡镇企业部分停产破产。1992年xx县多渠道集资大办乡镇企业,如丝厂、绸厂、棉纺厂等,由于市场原因,资金周转困难,相继出现停产破产,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停滞。另外,城市工业结构性调整和国企改革使得城市自身分离出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对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转移的成本较大,利益维护机制缺乏。一是信息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获取转移信息主要靠人际关系网络,自我分析信息能力较弱,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差,导致信息成本增大。二是转移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交通费、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教育和政府职能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家庭安置费用、房屋租赁费用以及子女就学的额外费用等逐渐增加。三是缺乏社会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失业风险、再就业难度、伤病风险增大,生活质量较差,多干脏、累、险、苦的低级劳动,收入很低,有时甚至拖欠工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组织等给予基本保障。四是缺少人文关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迁移,往往受到当地居民的歧视,短时间内不能产生认同感,精神生活需要差距大,与家人亲友的团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少,心理孤寂。劳动部2015年12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月工资1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目前基本保持这个水平。而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不少企业特别是"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标准支付加班工资。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加大,而农民工收益增长不快,利益维护机制有待完善,需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保障。
6、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缓慢,实现"国民待遇"难。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制度,使他们不能享受各种补贴、劳保、公医等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力度较大,进展缓慢。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仍无法享受与城市平等的"国民待遇"。目前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社会结构虽有所改善,依然严重限制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要纳入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跨区域就地转移。
1、以城乡发展统筹为主题,创新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思路
要实现农民富裕就须有效地转移,减少农民,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基本经验。因此,必须按照城乡发展统筹的新思路,把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整体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打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实行制度创新,实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在城乡双方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从原来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内部转到着眼于城乡全局,以城镇乡为主导,立足于城乡要素流动,从局限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转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转变,实行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与向城镇空间转移相统一,就地就近转移消化与劳动力跨省跨区域流动相结合,政府积极构建合理有序,培育中介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的自觉流动。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就是要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少的矛盾。因此,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出发,xx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个核心,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防止离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的单纯工业化和城市倾向。
2、以城乡产业统筹为中心,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要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如荷兰,农产品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接近60万人,是农业就业人数的2.3倍,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为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30%,超过农业总产值1.2倍。xx县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挥重点;三是要发展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系列社会化服务产业,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消化部分劳动力。要充分利用xx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部分优势,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企业要接受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辐射,发展城市配套产业,避免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大力发展有区域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3、以城镇化统筹为主导,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繁荣城镇经济相结合。小城镇接近于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护一段时间,既可降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地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以现有的建制镇为重点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建立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发挥产业聚集经济效应壮大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以工兴镇,以商贸旅游兴镇,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县城相配套的工业。要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证明,以农村小城镇依托,以农村工业化为内容,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能够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地。西平镇坚持流通兴镇、市场兴农,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解决了近万人农民就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xx县要利用城市人口规模大,有聚集效应,第三产业容易发展起来,扩大就业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发挥县城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扩散作用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县级城市。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有效载体。带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城镇产业集中带动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扩大就业为前提,避免将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的严重社会问题。
4、以劳动培训统筹为重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拓展农民生存和就业空间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都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前提。因此,必须在公共支出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明显存在两大矛盾: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长和劳动力有限需求增长的矛盾;劳动力有限需求增长和劳动力因职业能力低和知识素质低致使供应不足的矛盾。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困难,又制约了城乡新兴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兴起,农民就业门槛还会更多。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一要在农村努力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四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合格劳动者。
5、以公平待遇统筹为核心,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维护其合法权益
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要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和二元结构体制下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以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促进农民平等就业。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政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迁徙和就业的种种限制,给农民以真正"国民待遇",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为此,要清理各类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各种政策规定。除了户籍制度外,还要逐步消除住院、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养老和子女上学等各方面对人口迁徙和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真正形成城乡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消除妨碍人口迁徙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成本。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体制性障碍。解决农民工的工种限制,工资拖欠,劳动环境,工伤医疗保障及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建立起城乡协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使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安居乐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大有好处。
6、以土地合理流动统筹为根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保证土地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
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是兼业性转移,土地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最大保险,拥有对土地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长期保留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使农村形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是当前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大片的贫民窟,就是因为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流入城市,即使城市没有就业机会也无法再返回农村,结果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农村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避免此类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别的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法》,真正赋予农民永久而有保障的土地使有权,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就业,其承包经营的土地要保持不变,不得随意收回。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经营后,其承包经营的土地使有权,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依法、有偿流转。这样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利益保护。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三
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高,则购买力强,反之则弱。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成熟的,但我们仍愿意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去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目的。
二、概述。
(一)调查主题: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四
摘要: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通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率和gdp同比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例与名义gdp同比增长率、住户可支配收入占名义gdp的比例和名义gdp增长率、储蓄存款通胀损失调整后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的比较分析,认为持续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进而导致宏观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信号。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降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关键词:居民收入逆周期;高增长导致低通胀;反通胀。
中图分类号:f124。
近两年在较高通货膨胀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这一态度差异具有国民收入统计方面的依据。从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周期,企业利润份额顺周期。即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进而导致宏观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信号。然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降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从图1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增长率和gdp的同比增长率在以来显著反向变化。由于gdp和居民收入调查的口径差别,这两个指标本身不是在包含的意义上严格对应的。例如,居民收入包括股票交易损益,而gdp则不包括此类财产价格变化的结果。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率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股市大涨。除了这种定义上的差别之外,统计中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差,特别是高收入家庭的调查收入倾向于偏低,会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可比性。不过误差的比例在短期没有太大变化的话,增长率的变化就不受影响。当然这一点也不是很可靠的,还是应当尽可能从其他数据中进一步确定。
图2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与名义gdp的增长率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利润份额是顺周期的。这里考虑名义gdp,包含了通胀率顺周期的情况。在不考虑滞后等细节的时候,说到一个变量顺周期可以理解为与真实gdp正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与名义gdp正相关。名义的劳动收入、利润和财政收入都是顺周期的,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利润份额顺周期有更强的意思。财政收入份额也是顺周期的,只有劳动份额是逆周期的。再分配中的变化对这样的周期性没有大的影响。
利润份额顺周期的情况在其他经济中也存在。由于给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一般的工资粘性,以及借贷利率的事先决定,企业利润对于经济景气的弹性一般来说都比较大。中国的情况更进一步加强了利润的弹性。一是很大的国有部门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就业和工资对于短期经济景气的反应很差,再是利率显著缺乏弹性。后者在企业负债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影响更大。
不过,居民收入份额与名义gdp的短期反向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反向变化。后者比前者更强。从前者到后者,需要几个有关的弹性达到一定的量值。这包括通胀率对gdp增长或缺口的弹性,利润和劳动收入对于名义gdp的弹性以及再分配中的一些情况。主要参考工业利润和名义gdp的关系,再考虑通胀率对gdp的弹性,可以认为图1中的情况是可能的。
但是考虑到通胀的滞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同期反向变化关系仍然难以成立。在需求扩张引起高增长的早期,通胀还没有起来,居民收入份额虽然下降,但绝对的增长率仍然上升,这导致了真实收入增长率上升。在晚些时候,cpi通胀率上升,居民真实收入增长率才开始下降。所以应当存在一个滞后的负相关关系。这里,cpi通胀率特别是食品通胀率的变化,与更多的变量有关,难说有一个确定的滞后时间,在一些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同期负相关的结果。
最近几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这早晚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否会影响到利润和劳动收入的份额并不很确定。从其他同类型经济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过程确实伴随着劳动报酬份额的上升。这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很显著的影响以至达到使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率反向变化的结果。最近两年的情况,可能仍然是以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为主,但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趋势可能已经发生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通胀对金融资产本金的影响。
在简单的收入会计方法中,金融资产收益的计算可能产生歪曲。将表面收益计为金融资产的收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对于本金的损失没有考虑。在1988年和1994年两次高通胀中,居民金融资产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没有反映这方面的情况。过去10年的通胀率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早先,但是居民金融资产与收入的比例显著上升了。1987年,年末居民储蓄为当年gdp的25.5%,到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77.2%。所以,尽管20的5.4%的cpi通胀率大幅度低于1988年的18.8%,储蓄存款因通胀导致的损失相对于收入水平却是接近的。在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居民对通胀越来越敏感。
图4显示了一个很简单的估计结果。首先根据城乡人口和住户调查的人均收入计算居民总收入,其中城镇为可支配收入,农村为纯收入。这样计算的总量是有一定误差的。不仅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口径上不完全可比,而且推算中城乡人口数也存在问题,还有城乡收入的可加性也不尽然(考虑购买力评价问题)。限于数据问题,这里只考虑了居民的储蓄存款,用上年末的储蓄存款和当年的cpi通货膨胀率计算储蓄存款的本金损失,按当年价格计算。这里只考虑本金的损益,因为利息收入已经计算了。最后再将这一项从前面计算的居民总收入中减掉,对结果按cpi做调整。如此估计肯定有多方面的漏洞,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过在通胀率变化很大的年份,存款损益的变化很大,各种误差会相对变小。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跨度很大的对比误差比较大,近年来居民金融资产多样化,储蓄存款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了。
图4中的结果是,用年度数据如此调整的居民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在同期是轻微负相关,当年收入增长率和上年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更强一些。由于年度数据样本小,不确定性是比较大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负的相关性主要来自gdp增长率波动大的时候,在-的通货紧缩期间,gdp增长率持续偏低,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最近几年的情况来说,年是居民收入增长率最高的,2010年最差(是估计数)。由于是增长率,2009年的收入增长率高部分是由于上年通胀高而存款损失大,的情况也是这样。
需要强调的是,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缩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三、反通胀舆论的影响。
在过去两年,基于较高的通胀,对于宏观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评,而本来就存在的对投资高增长的担忧进一步增强,对20底的“4万亿”政策的负面评价也在增加。这样的舆论可能对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尽管很多企业感受到了严重的困难,盼望政策宽松,但消费者更担心政策宽松引起通胀回头。回顾过去,同样的情况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时期也出现过。
这里的分析是希望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界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感受。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巨大。考虑到居民收入逆周期的情况,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有助益。当然,与总量上收入份额波动相关的,还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居民收入逆周期只是很多问题中的一个。
这样来理解,过去治理通胀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矫枉过正”是有基础的。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如果没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调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选择就是保持一段时间的紧缩,直到有所过度。这或许就是一种被动调整。
在被动调整开始的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长率比较低情况下,调整持续时间太长,对企业和财政收入挤压太过,就可能导致内生的通货紧缩。-,在主动紧缩和被动紧缩中,调整后居民收入增长率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导致了企业的很多困难,最后产生了大规模的下岗和银行坏账,居民收入增长率随之降下去了。
参考文献:
[1]宋国青.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与国际传导[j].中国市场,,(24).
[2]宋国青.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正在消失[j].中国市场,2012(33).
[3]范剑平.消费市场形势分析与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2012,(37).
[4]与ppi不同变化带来的难题[j].中国市场,2012,(42).
[5]王一鸣.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盘点与调整策略[j].中国市场,2012,(50).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五
自20xx年城乡一体化住户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根据该区被调查的8个调查点,78户居民数据显示,该区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7元,与云岩区、南明区并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5909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排位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调查点主要基本情况。
1、大山洞社区服务中心:本调查点为老区政府住房,现由于区政府搬迁,多数已经买卖,现住户多为就近的工厂工作人员或个体经营户及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由于靠近中心区域且为路边,个体经营收入较为乐观。
2、艳山红社区服务中心:本调查点70%以上的居民为七冶建设有限公司职工,住户多数已经退休,子女也进入七冶公司就职,工资收入较高,较少部分在外打工做生意。
3、鸡场社区居委会:本调查点为较新建商品住房,大多由贵阳轮胎厂、贵州铝厂、中铝贵州分公司、七冶建设公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外来打工人员购买,工资收入较稳定,但居住人员结构较为复杂,退休人员较少,个体户较多。
(二)家庭总收入基本情况。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12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其中可支配收入1205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占总收入95.9%。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占总收入80.0%;经营性收入8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5%,占总收入6.9%;财产性收入2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占总收入2.2%;转移性收入137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占总收入10.9%。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况。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总支出10042元,其中消费性支出8379元,占总支出的83.4%;财产性支出206元,占总支出的2.1%;转移性支出993元,占总支出的9.9%;社会保障支出464元,占总支出的4.6%。
(一)调查点基本情况。
1、沙文镇新寨村:本调查点位于沙文镇中心村镇,人均耕地面积1.5亩左右,主要栽种玉米、香葱,交通便利,由于征地拆迁影响,大多数居民将土地承包给外来人员栽种,自己收入土地承包金及部分收益,少数人员在临近的工厂打工或自营商店,收入相对稳定,且土地收益款较高。
2、牛场乡牛场村:本调查点位于白云区最偏远的乡镇,交通相对不方便,且人烟稀少,人均耕地面积0.5亩左右,主要栽种水稻、玉米、油菜等,少数人员为乡政府工作人员或外出打工,其余人员在就近企业打工或务农。
3、麦架镇下堰村:本调查点位于紧邻白云城区的麦架镇中心,由于大力发展房开建筑业、工业企业等原因,下堰村已经几乎没有农用土地,少数自留地只用于自己食用蔬菜的栽种,交通便利,居民主要为个体经商、企业就职、出租房屋和包建筑工程、物料运输等,收入较高。
(二)现金收入基本情况。
上半年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59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其中工资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占总收入53.2%,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19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3%,占总收入32.9%,财产性收入5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8%,占总收入8.9%,转移性收入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占总收入5.1%。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况。
上半年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支出6131元,其中生产费用支出93元,占总支出1.5%,生活消费支出5938元,占总支出96.9%,转移性支出100元,占总支出1.6%。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主要特点。
(一)个体经营成为城镇收入新亮点。被调查的30户住户中,住户共计87人,其中就业人口数49人,无就业人口2人,退休人员7人。其中5人为批发零售、仓储运输、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自营人员,自负盈亏,收入普遍较高,成为该区城镇收入的新亮点。
(二)物品丰富,食品支出持续增长,但较上季度有所回落。交通便捷,又逢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食品丰富,活跃消费,上半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共计2688元,占总支出的32.1%,但较上季度的35.3%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等重大节日消费对全年整体影响缩小。
(三)学校开学、假期集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高涨。上半年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共计1786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21.3%,一方面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且城镇居民学龄儿童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另一方面短途自驾旅行、家庭娱乐设备购置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各大工业园区、高新园区入驻,农村居民就业良好,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上半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就业形势良好,工资待遇增高。
(二)自有住房较多,出租房屋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来源。由于地处乡、镇,土地丰裕,农村居民修葺自有住房,多用于出租或自营,收入稳定,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亮点。
(三)食品价格平稳,食品消费活跃。上半年我区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17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9%,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30.0%,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支出结构明显优化。
(四)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有所增长,但有待提高。上半年该区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9.5%。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减免农村居民适龄儿童学杂费,且配套教育场所不如城区完善,居民娱乐设施、场所不如城区繁华,对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影响较大。
(五)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交通事业发展,农村居民交通工具拥有量大幅提升。被调查的沙文镇新寨村及麦架镇下堰村地处二环四路城市带,交通日渐方便,更由于征地拆迁,农村居民拥有大量拆迁补偿款,用于购置货物运输、家庭使用的车辆比比皆是,既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29.6%。
(一)调查帐页仍然存在漏填、漏记。帐页仍然存在漏填漏记情况,特别是期初手存现金、期末手存现金、家庭成员在外用餐次数等指标,指标的漏填将会导致汇总数据中居民手存现金和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与实际生活情况有所偏差,影响汇总结果。
(二)帐页编码存在错误。城镇和农村居民打工工资编码有所不同,由于城镇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故城镇居民打工工资应编码自由职业劳动所得,而农村居民打工工资应编码其他劳动所得,编码不当会导致汇总数据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非收入所得、借贷性所得六个分项指标数据相应的此减彼长,影响统计监测。
(三)生产费用支出和生活费用支出混淆不清。根据调查制度,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所调查的为调查点生活现金和实物收支记账,由于居民居住、出行等方面存在生产与生活共同存在的情况,不易分清,若帐页数据混淆将违反调查制度,对最终数据的汇总评估产生影响。
(一)加大培训力度,争取省、市专家指导,为调查夯实基础。继续加大对辅助调查员的培训,争取省、市领导莅临指导,制订月度入户情况统计表,通过加大入户次数,更好的与调查户沟通,夯实调查基础。
(二)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点,适时开展督查。根据工作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点,抽样督查,到现场了解辅助调查员工作情况及调查户的配合程度和业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为调查工作夯实业务基础。
(三)加大学习力度,实时掌握程序汇总变化进程。加大与省、市调查队的联系和沟通,掌握程序更新、权数变更等第一手消息,并学习程序汇总相关知识,做好数据分析比对,保证数据衔接合理。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六
报告名称:
调查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20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七
我们搜集到这样一些信息:
中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到2019年底,中国的电力缺口已剧增至15%0目前火力发电是中国电力的最主要来源(约占75%),火力发电的原料是煤,但中国已由原来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转变为进口国,电力成本将因此不断上扬。随着电力的普及,即使接近亚洲市场的平均电力使用水平,也都会使中国的电力供应不堪重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电力节能势在必行。那么,我们老百姓对电力节能的认识和行动怎样呢?所以,我利用暑假对自己居住的村子40户家庭展开了专题调查,目的是唤起更多人的节约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希望更多的家庭自觉选择节能这样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在走访的同时,就下面8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您家天天用电饭锅煮饭吗?(a.是b.不是)。
(二)家用电器使用完毕后您会及时拔掉插头吗?(a.会b.不会)。
(三)您家使用节能灯吗?(a.是b.不是)。
(四)您家使用节能冰箱吗?(a.是b.不是)。
(五)您对节约用电的态度是(a.能省就省b.非常有必要c.看收入多少而定d.不需要考虑)。
(六)冬天或夏天您家24小时开空调吗?(a.是b.不是)。
(七)2019年您家用了多少钱电费?(元人民币)。
(八)您知道我市目前每度电费是多少钱?()。
我对调查结果做了统计:
天天用电饭锅的占80%;家用电器使用完毕能拔掉插头的占70%;48%的家庭有节能电器;认为节电能省就省的占51%,节电非常有必要的占60%,看收人多少而定的占8%,只有4%的住户认为没有必要节电;知道我市目前电费价位的仅与62%0在调查中,我还发现2019年家庭电费支出在1000—1500元的占52%,500—1000元的占36%,500元以下的和超过1500元的各占12%0数据显示,居民虽然有一定的节能意识,但家庭用电浪费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我还发现,相对面言,年轻家庭比老年家庭浪费多一些,家电多的家庭比家电少的家庭浪费多一些,收入多的家庭比收入少的家庭浪费多一些,很多家庭知道节电的方法,但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认为电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高。
点点滴滴,看来微不足道,但正是家家户户点点滴滴的累积,使能源浪费现象显得相当突出。
我想,花钱消费固然没有什么不对,但只注重自身物质的付出,而忽略了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地位,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一)从点滴做起,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尽量不重复使用电器;家用电器不使用时要切断电源;电视,音响声音不要放得过大,这样既节电又不扰民;电水壶及时清垢,提高热效;电冰箱及时除霜,制冷效果好又节电。
(二)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设备。
照明方面,应当尽量选用节能灯来替代白炽灯。虽然节能灯的价格是白炽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它的寿命是白炽灯的6到10倍,而且它的耗电只有白炽灯的1/5。因此,一个节能灯,它的整个寿命期,能为你节省100多元的电费。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的节能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
(三)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
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从行为中体现节约之风。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勤俭节约的先进典型,形成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大力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特别是用价格杠杆来引导人们节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生产节能新产品,在保证节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新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在保证居民用电的基础上,实行节约奖励,惩罚浪费的措施,如用电实行高峰和低谷不同价格就是很好的例子。多种措施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杨老师的话】。
从习作中看得出,小作者对这次调查花了很大的力气哟!从调查的目的人手,到调查问卷的设计并做详细分析,再到调查后的思考及建议,都体现了严谨性和科学性,真不错。而且,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节能减排,所以小作者对家乡居民用电情况的调查就显得十分及时和有意义了。相信这份报告一定能唤起人们节约用电的意识,并像小作者所想的那样让“更多的家庭自觉选择节能这样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但在文字的表达上,汪佳飞同学还是显得过于成熟了一些,尤其是“调查后的思考及建议”部分中,语言过于成人化。比如“价格杠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等词语的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不太合适。其实用小学生自己的话把道理说得平实一点,会更通俗易懂。
另外,对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如果能以表格形式出现,就更能让读者一目了然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1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