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展现人类生活与价值的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了解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一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21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
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
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已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依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看到这句,我真是自惭形秽,先生百岁,我35岁,我觉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读书,多学习写作,结果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后,一切恢复原样。
现在太多的过来人说的话,当时听着热血上涌,过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
说婚姻,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至少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二
最贤的妻,是才的女,这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给她的评价。罗银胜的妙笔将这八个字分若干章节表现出来。通过作者讲述,这八个字对杨绛来说是实至名归!~而在我眼里,钱钟书还少给了两个字“坚强”。
杨绛给人的外表是个弱女子,从脆弱到坚强是需要一个进化过程的吧!跟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哗啦的,钱钟书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泪。这大概是杨绛最脆弱的时候,可是在失去至亲的时候谁不是如此呢。而且这时候的杨绛还年轻。
可能是因为被需要的原因,杨绛表现的特别坚强。生了女儿钱媛后在医院修养,钱钟书常来“告状”,今天不是这个坏了,明天就是这个坏了,而杨绛丝豪没有怪责备,更像一个大人安慰小孩一样安慰钱钟书“没关系,这个我会修好”,得到安慰的钱钟书也像小孩一样笑嘻嘻的离开!
钱钟书告诉杨绛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杨绛辞去佣人,用五指不沾阳春手的手亲自为他洗衣做饭,照顾他,让他能够专心写作。后来钱钟书大作《围城》问世,取得不小成绩,而杨绛平时不做家务,也落得一手的伤。
在“丙午大劫”的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做什么事都没有跟钟书分开,这就是钟书说的“我们今后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后来女儿钱媛病逝,卧病在床的钟书已是悲痛不已,此时的杨绛异常冷静,即便心碎,仍强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钟书怎么办,钟书还等着她来照顾呢。可就女儿走后一年,钟书也走了。我们仨散了。就这么散了。
钟书走前留给杨绛一句话“绛,好生过”,她没有辜负丈夫,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去时,没有过于沉寂于悲伤,她依然热爱身活,继续看书写小说,写了《我们仨》《风絮》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杨绛除为母刚强外,为妻更刚强。凡事都是先生事为主,除了封建教条,我再相信他们伉俪情深。最后用杨绛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三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四
我看书一向很慢,然而《扬绛文集》却看得很快,因为这部文集很好看,像吃豆腐一般,很轻松,很滑爽,“哧溜”一下就读完了。读完后想写点什么,留下点痕迹。
《扬绛文集》第三卷借来时封面已很破旧,硬封壳外的软封套棱角已磨得要脱落了,说明借阅此书的人很多,也说明此书很好看。好看在它真实地反映了杨绛一家三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生存状态,读后让我对这一对名人夫妇和他们的女儿肃然起敬。
首先是对钱钟书,这样一个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人感到敬佩。我早就知道当他的《围城》被拍成电视剧后,他的名声一下子大噪,到了家喻户晓地步。很多人想看看他,却传出他的一句话:“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透着机智和幽默的话让我更感到他的与众不同。
钱钟书的甘于平淡还有,生前不同意无锡老家为他建纪念馆。无锡市领导在他去世三年后建了“钱钟书纪念馆”,说他是“无形资产”,可资“实用”,为旅游创汇。杨绛用钱钟书深叹浮名为累的话:“我成了一块烂肉,苍蝇都可以在我身上撒蛆。”表现了她的义愤和对不尊重去世者意愿的愤慨。
钱钟书生前还说“我不进现代文学馆”。相比许多人以能进现代文学馆为荣,更有甚者削尖脑袋往里钻,人格的高下便显现出来。向清华大学捐赠的奖学金也不用钱钟书之名,而称之为“好读书”。从不接受国内外任何荣誉勋章、奖章、学位等等。杨绛说他是个“狷介谨厚的书生”,确实如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放下名利的人,一定是活得很自在,很超脱,也一定是阅尽人间无数。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钟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这正是明达的知识作分子在险恶的小人多多的政治环境中温良恭俭让的明哲保身的做法,这和淡泊名利是一脉相承的。
还有一件小事也表现他的品质。在《怀念陈衡哲》一文中记:陈衡哲老公外出应酬,让杨绛去她家作伴相陪,两人一起谈了许多话,闲谈中陈欲言又止,又忍不住要说,问杨能不能守秘密,杨说“能”。又说“连钟书也不告诉,行吗?”,杨斟酌了一番说“可以”。事后回家,杨绛对钱钟书说“陈衡哲今晚告诉我一件事,叫我连你也不告诉,我答应她了。”钱钟书听后,一句也没问。这让我很佩服钱钟书的自制力。像这种事,如果对一个女人来说特有诱惑力,心中痒痒的想知道,非要问出个所以然不可。他能一句都不问,这真是一种君子风度。
《我在启明上学》写的是杨绛八岁至十岁时一段学校生活。想不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学校是那么的阳光,那么的美好。这是个教会学校,称教师叫“姆姆”。姆姆们对学生有爱心,比现在的老师都好。师生的关系是那么单纯、和谐、开明。那时的学校没有入队、入团一说,不像现在从小学起就在孩子中带有政治色彩,说起来是让孩子从小追求进步,实际上造成孩子间的不平等,分档次,造成一些调皮又敏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污染了童心和童真。那时的学校真让人羡慕,现在的都变味了,某些老师盯着学生的家长,给好处的可利用的学生受优待,不给的受排挤:沾污了斯文,沾污了开明。因小利而败坏了职业道德,给教育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杨绛小时候是个聪明、活泼、调皮、乖巧、有个性的学生。她会从十层台阶往下跳,竟然没有跌交;她能跳一种我们现在叫“海狸蹦”的绳,把绳子缩短,身体弓着,跳起时绳子绕身体两周。她能连蹦十一下,我小时也跳过,但跳不到这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技巧,要动作敏捷又协调的人才能做到。
一次星期天“跑路”,到一私家花园去玩,有个孩子走入池塘,陷进泥里,姆姆说她“没志气”,让她去,不管。小杨绛公然不同意姆姆这种不管不问的做法,主动带那群孩子去帮这个小女孩。把她拉上来,指挥把装满烂泥的鞋子洗干净,还弄来干袜子让她穿上。她的这次举动在这群孩子中产生了威信,被拥戴为大王。让她很陶醉。看得出杨绛有个快乐的童年,她内心充满了阳光。有个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
他们的女儿圆圆(钱瑗{音怨})遗传了父母的天资,是个读书的料子。因身体不好,在高中以前基本上是在家学习由杨绛教的,但考入贝满高中后仍是学习尖子,门门课优秀。并能融入集体,是个特例。可惜“生不逢时”。用“生不逢时”当局会不满意的,杨绛说:“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她对工作又特别的认真负责,起早贪黑在家备课,编写教材,做了教授还批改学生作业到深更半夜,不懂得珍爱自己的身体,最后是生命早殒,不到六十岁,她本可做得更多,更出色,更有价值,可惜了!
《我们仨》是一部展示他们家庭生活和情趣的写真。共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写了老时的心境和梦魇,预示着老年夫妇的落单的凄惶和悲伤。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是用梦幻的形式写了钱钟书得病住院和钱瑗得不治之症去世的情景,用古驿道、客栈、水道、船这些物象让人有种在阴曹地府边缘游荡之感,浮着丝丝的凉气,读着感觉一阵阵的发冷。形式的独特表现情感的沉痛,让人看了压抑、沉重,也如在梦幻中的阴郁、不确定。写到圆圆的病倒,杨绛是用一种平静的语言叙述,这更加给人以痛惜和叹惋。正如文中说“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天不借以年寿?痛哉!哀哉!更为凄惨的是白发人看黑发人先走。两年内父女先后去世,留给存者的是“好生过”。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叙了一家三口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仨人相守的生活操守。文章是从钱杨两人结婚后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写起,写了他们的读书生活与交往。看到了这一家人的朴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他们的和谐进取的人生格调。
杨绛是幸福的,她有个好丈夫,还有个好女儿。正如她所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看到这里我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想去陪陪杨绛阿姨,让她不孤独,不落单。我想她周围的人一定在尽这个责任的。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五
20__年5月27日,杨绛老先生病逝。
对于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我,一无所知。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可书中的一个片段却让我颇为震撼。面对上海沦陷地公交车上的日军,杨绛一改从前的形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节,那日本军官或许是被震慑到了,嚷嚷了几声便下了车。也许对祖国的热爱,不会被个人性格所局限,杨绛的爱国热情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__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杨绛激烈的反映,震动了她的同事,她抗议,她呐喊,正是当时__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体现,铮铮傲骨、刚正不阿,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合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碎的事的回忆录。可就在我越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回忆录。书的第二部分,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杨绛却将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过程同梦幻的手段表现出来。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用一个人撑起了我们仨。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这篇《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不再以“钱钟书夫人”为世人所知。
她就是杨绛先生!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六
近年来,由于“红楼梦”大热,许多读者也开始对另一位“古稀女作家”杨绛感到关注。她的代表作《我们仨》更是备受赞誉,成为了无数人的心灵读本。近日,我也读了一遍杨绛的《谈与写》,让我受益匪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与杨绛进行了一次对话,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深入体悟“我与生活的对话”
杨绛在《谈与写》中反复强调,文学美如生活的影子,她将自身与生活之间的对话看做是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只有在生活中深入沉浸、细致观察、多角度探索,才能在文字中传达那种鲜活、丰富、有力量感的生命的感觉。我们需要与生活进行沟通,并从中寻找创作灵感。在写作中要注重对生活的体察,用心收集生活点滴,并且把心得慢慢转化为创作。
第二段聚焦千万读者共鸣的核心。
在看完《我们仨》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杨绛的作品与前辈的作品并不完全一样。她的写作风格简练、直观,故事情节平实却不简单,情感真挚而不煽情。她阐释的是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往事总会引进我们的思考,启发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触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灵。那些类似“我们仨”这样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恰恰是一代代读者和杨绛之间的生机勃勃的对话。
第三段用谦卑的心态面对写作与生活。
杨绛在《谈与写》中讲到,写作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即使是摸索和失败的经历,也都是非常必要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够追求一锤定音。面对成功和挫败,没有比谦卑更重要的态度,不单单是面对写作,也是面对生活。谦卑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无所畏惧,接受生活的一切挑战,不论面对何种阅历与经验,都愿意秉持着一颗真实而诚恳的心态去面对,去坦然并适度地去感受人生的种种经历。
第四段借鉴大师的思维风格和写作技巧。
通过阅读《谈与写》,我们能够深刻地体悟到,杨绛的作品凝聚了她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她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和落笔修辞,都具有个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深厚的写作技巧。我们要好好借鉴这些优秀思想和方法,以此在自己的写作中,形成个人风格与创作方法,并不停地学习、完善、提升自我,做一个更好的作家。
第五段细化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杨绛的作品看似平凡,实则蕴含了许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她真实地描述了对角色的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人性的思考,把诸如“诚实”、“勇气”、“尊严”、“生活的意义”等主题,表达得深深入入,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细化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个感性、丰富与深层次的文化生活中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阅读杨绛的作品是一种真正有益的体验,它凝聚了她的人生哲学、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写作经验。这种影响有时是无形的,但是它能够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序曲,唤醒我们内在的共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因为不断地阅读各种文学名著,并结合个人的才华和经验,把自己的作品愈发地深刻、动人和有价值。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七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八
杨绛,原名杨季康,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她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妻子,也是《红楼梦》的英译者之一。而她的代表作品则是《我们仨》,这本书讲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锺书的生活。这本书因为其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杨绛淡然从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阅读杨绛的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她的文字清新委婉,感性温馨,没有华丽的修辞,蕴含了生活的真谛。她将一些生活琐事,描绘得鲜活而有趣,让人感慨这位老人家如此接地气,生活如此美好。同时,她的文字虽然温情脉脉,却不失深度。每个毫不起眼的细节,都映射出生活的哲理,让人感叹生活之美,也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真谛。
第三段:杨绛的成长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杨绛的成长经历影响了她的作品创作和写作风格。十年动乱时期,她历经战火和顽疾,坚韧不拔,和朝夕相处的锅炉、雨果、寄养的孤儿等无一不见证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经历在她的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苦难磨炼能够成就更加坚强、从容的内心。她的创作风格自然也是饱含人生体会的,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第四段:杨绛的作品对我的启发。
在读杨绛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暗暗地感受到充满爱和关怀的生活态度以及淡然从容的态度。她用轻盈的文字和单纯的情感描摹着生活的细节,让我明白到碎片化的时间里,当我们徜徉其中时,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感动。同时,杨绛淡然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不论遇到什么坎坷和不如意,她总是能悠然自得,百折不挠。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学会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第五段:结语。
在读完杨绛的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文学作品背后的生活哲理和生命智慧。她在文学的世界里,诠释了不断探求幸福和向往美好的人性,呈现了一种渴望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和谐的价值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幸福的种种可能。她用浅显的语言和深刻的感悟,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重要性,也将直面苦难的态度和从容与乐观的人生观传递给我们。读杨绛,就像倾听一位智者的讲述,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所在。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九
前几日在咖啡馆里读完了《杨绛传》,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辞真诚,还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品德叫人敬仰羡慕,只花了小几天,加起来不过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并没有刻意煽情,现在也不是会被刻意煽情所轻易感动的人。但阅读过程中,多次被杨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动。同时,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所在的也更加让我触及内心最接近真相的问题:
我是要追寻人生的价值,还是金钱带来的乐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做了很多并不让人内心快乐且坚定的选择。若是选择前者,我应当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还不是很清楚这事到底是什么,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选择后者,我就该认真择一份业,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我怀疑,不甚坚定。
而其实一直以来,我所忧心的,都只是让自己落入了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快乐的方式很多,但能让你内心强大、坚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许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却也更容易认清真实,坚定自我。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享乐主义盛行、倡导提前消费的年代,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物欲也太多,更难看清楚真实是什么。杨父说,起居家用,够用就行。不耽于外物,才能将全部的身心投入自我的修养,修身是自我提升的辅助之路。
杨、钱先生在战乱、流放……这样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还能学好多门语言,做好学问。而现在,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我们,却还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学习,真的很羞愧。好在读书使人明志,既已逐渐清晰自己内心的真实,就当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了。
这几年,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学会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细想去沉淀,却发现没什么真实的内容。细思起来,太过浮躁,其实学的都很浅显。粗略地读写评论分析,看几篇文章,几本书,就以为自己懂了。却没有细致地沉下心去学这些文字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统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些自己学的肤浅的证据。看过的,无论多少,都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没有潜心去学习系统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逻辑的思考总结,我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东西。
所幸现在清晰了一点,就是发现自己的物欲其实不会太高。这些年,我有很多时刻常独自面对自我,勺布斯说,“当身边的声音消失之后,内心的声音会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坏。坏的是,再小的欲望,也会因为这样的安静,让你感到刺耳。好的是,当你学会了克制,就会将内心之中,真正的声音听得更清楚。”在与自己独处之时,内心最细小的纠结,深剖下来,就是最自我的欲望。能逐渐认清自己,明白内心的真实,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欲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将更有力量。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为,这本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大学有个学长说过的一句话:了解自己,进而能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业,永远格不完的。永远做个心态上的小学生,保持谦卑和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
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文化名人。她从小就走进文学的殿堂,曾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和奖项。除此之外,她也是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并曾担任过中华书局的总编辑。作为一位生活在古稀之年的文化名人,杨绛留下了许多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反映了她对人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的理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下面将围绕杨绛名言来展开主题:杨绛名言心得体会。
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句话是杨绛一生的至理名言。什么是知己?知己就是共呈美好岁月,走过人生的艰难险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鼓励的人。杨绛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朋友不求多,只要有一位真正的朋友,便足矣。一位知己不但能和我们同欢共乐,而且还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帮助我们及时地走出困境。
二、“学无止境,而知无涯”
学无止境,是指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尽头和极限。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在迅速增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知无涯,是指知识的含义不仅仅指学术知识,还包括道德修养、社会经验等各个方面。杨绛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三、“读书曲线陡峭就是因为越往上越觉得自己无知”
这句话具有很深的哲理,人的知识虽然得到了不断的扩充,但是不断地读书,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竟然那么有限,这种感觉是学海无边的。越是学的多,越是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了解和掌握。“学如登山,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四、“真正的高贵并不是出自人们给你的荣誉,而是出自你的品格”
人生不仅有功利和外在的追求,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要素-品格,品格是人的内在修养和价值,是可以传承的。无论是实现自我还是尊重他人,都需要有一个高尚的品格。杨绛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不是来自外界的名誉和凯旋,而是来自我们的品格和做人的态度。一个高尚、正义、自信的品格,是你收获尊重和成功的前提。
五、“百忙之中必须有诗和远方”
杨绛的这句话寓意多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状况。在她看来,生活的忙碌实在是不能太可恶。所以无论多忙,也应该留出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读诗,或者去远方旅行。这样做不仅能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而且还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人脉。
总之,杨绛的名言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她用简短而精湛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看法和态度,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无论是读书、学习、做人、社交,我们都需要在杨绛上述名言中汲取智慧,描绘出自己的人生蓝图。对于我们的未来,杨绛的名言,无疑是那盏指路明灯。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一
我以为我读完的第一本书可能是《瓦尔登湖》,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书。我看的书很少,所以遇到它,就很喜欢了,也没有其他的书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与它媲美。
但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居然不是它。而是夏墨写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这本书很早就看了,每天晚上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看看。相比纸质书,我似乎对电子书更有耐心。无论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传记再或者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散文等等。我能看的,有兴趣的,在电子书上,我就可能把整本都看完,从头眷顾到结尾。如果是小说,我喜欢把它拿来消遣,看它是为了满足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如果是传记,我就把它当做涨知识的经历,希望有些人的故事能潜移默化给我一点点生活的启示;如果是散文,偏生活偏哲学,我喜欢研究,深一点,一字一句地体会其中的深奥。实际上,我接触多的也就这三种文体。
看传记,只是为了学习一个人的内涵,在一个个故事中体会,重点在故事和整体,着眼点不在这个文本本身,而且真实的东西相比虚构的更容易深入人心。于是我便时常“光顾”这本书。而《瓦尔登湖》我则买了纸质书拿回来研究,由于和我手机上我原来看的翻译有些小差别,还需时时对照相比较,有些东西变了一个字它的意境就变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语言塑造的氛围中可能会影响我们领悟的深浅。我生怕错过一点点,我迫切地想要理解梭罗的意思,又时时准备好反驳。于是在斟酌和体会中我就轻松地把《杨绛传》给先看完了。
事实告诉我我没有选错书。
杨绛是一个不用听我的评价,你只需听过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和哪些词联系在一起的人。
我资历尚浅,没有多少经历。她背后有什么更多的东西以我现在的`年岁可能暂时还无法领悟。一点点,一点点。
她出身名门,却不骄奢。不是张爱玲也不是林徽因。比张爱玲多一份大度从容,比林徽因多一分大气平和。她恰恰是那种可以和男人并肩的女性,不会似丁玲和萧红会盖过男人的名气,也不会似张幼仪被徐志摩妻子这个头衔盖下去。前半生,人们知道钱钟书,说,这是杨绛的先生;然而后半生,人们知道杨绛,说,这是钱钟书的妻子。最后,他们两个齐名流芳后世,谁也没有盖过谁,相濡以沫的婚姻比谁都幸福;二人比肩的才华教谁都羡慕。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只想这样介绍她,他说,她是他的朋友,妻子,情人,也是他的知己。
钱钟书是一个率真有趣的人,在个性上和很多年轻的男孩一样,有些幼稚,但是有趣。有些女孩随着心性的增长难以忍受男孩的稚气,最后失去耐心。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男孩美好的天性。她就保护着他内心那份纯真。他不会系鞋带,连鞋子左右只都分不清,没关系,她来照顾他。他爱喝英国的下午茶,但是回国后就寻不到那种味道,没关系,她就试着用多种茶来配给他。在文革下乡改造那段时间,任时局多么动荡,钱钟书也会每天都写一封信寄给她。两人在困境中只有这样的相守,但是只有这样的相守就很满足,家人是要在一起的。
有关钱先生,任何时候,任何事,杨先生的做法都是理解和接纳。两个人在心灵上相通,做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恋人。到了晚年,他们几乎不怎么见客了。两人就在家一同看书交流。在钱钟书眼中,杨绛的才华是卓绝的,和人交谈总免不了要夸杨绛一番。而在杨绛眼里,钱钟书的才华却要高于她。离了钱钟书就没有后来的杨绛,离了杨绛也不会有写《围城》的钱钟书。他们的路,无论多坎坷,做彼此的知己,相守相爱,依靠着走完了这一生。
女人可以爱,爱得大方和大度,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和欣赏。自身的从容和自信,以及对彼此的守护,对爱情的衷心,默默肩负的责任,守护着守护着,也许你守护的不是他,而是一份属于两个人的爱情。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二
杨绛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散文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而且触动人心。阅读杨绛的散文,让我对她的笔触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散文中,我看到了她对生活、家庭、文学的独特见解,也感受到了她对岁月流逝的深切思考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首先,杨绛的散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她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本质的触摸。在她的散文中,我感受到了她对平凡生活的呵护和探索。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和平凡之美,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真实。无论是家中的物件、日常琐事,还是四季更替的变化,杨绛都能从中感悟到深刻的哲理。她以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中蕴含的美丽与价值。
其次,杨绛的散文让我深刻理解了她对家庭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家庭是她笔下的核心主题之一,她以亲身经历和深情回忆来描绘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家庭,她对于父母、亲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家庭责任和亲情的思考。她独特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引发了我对于家庭的思考和珍惜之情。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杨绛的散文给了我对于家庭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守护和经营一个温暖的家庭的重要性。
杨绛的散文也展现了她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写作的独到见解。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对文学的敬畏和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她笔下的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面,字里行间流淌着她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追求。她对于语言的精雕细琢和对于形式的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每一篇散文都成为了一种艺术的享受。在阅读杨绛的散文中,我明白了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最后,杨绛的散文表达了对于岁月流逝的思考和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她以独到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把握住了时间的流转,把岁月的沧桑和珍贵化为文字的力量。她的散文中融入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时光的思考,让人不禁沉思和回味。在阅读杨绛的散文中,我也被带入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思索之中,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铭记逝去岁月的珍贵。
总而言之,杨绛的散文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她的散文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更是一道道直指心灵深处的触动和感悟。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我看到了她对生活、家庭、文学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思考,同时也触摸到了她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无尽思念之情。杨绛的散文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更让我明白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美丽和价值。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三
我以为我读完的第一本书可能是《瓦尔登湖》,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书。我看的书很少,所以遇到它,就很喜欢了,也没有其他的书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与它媲美。
但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居然不是它。而是夏墨写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这本书很早就看了,每天晚上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看看。相比纸质书,我似乎对电子书更有耐心。无论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传记再或者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散文等等。我能看的,有兴趣的,在电子书上,我就可能把整本都看完,从头眷顾到结尾。如果是小说,我喜欢把它拿来消遣,看它是为了满足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如果是传记,我就把它当做涨知识的经历,希望有些人的故事能潜移默化给我一点点生活的启示;如果是散文,偏生活偏哲学,我喜欢研究,深一点,一字一句地体会其中的深奥。实际上,我接触多的也就这三种文体。
看传记,只是为了学习一个人的内涵,在一个个故事中体会,重点在故事和整体,着眼点不在这个文本本身,而且真实的东西相比虚构的更容易深入人心。于是我便时常“光顾”这本书。而《瓦尔登湖》我则买了纸质书拿回来研究,由于和我手机上我原来看的翻译有些小差别,还需时时对照相比较,有些东西变了一个字它的意境就变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语言塑造的氛围中可能会影响我们领悟的深浅。我生怕错过一点点,我迫切地想要理解梭罗的意思,又时时准备好反驳。于是在斟酌和体会中我就轻松地把《杨绛传》给先看完了。
事实告诉我我没有选错书。
杨绛是一个不用听我的评价,你只需听过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和哪些词联系在一起的人。
我资历尚浅,没有多少经历。她背后有什么更多的东西以我现在的年岁可能暂时还无法领悟。一点点,一点点。
她出身名门,却不骄奢。不是张爱玲也不是林徽因。比张爱玲多一份大度从容,比林徽因多一分大气平和。她恰恰是那种可以和男人并肩的女性,不会似丁玲和萧红会盖过男人的名气,也不会似张幼仪被徐志摩妻子这个头衔盖下去。前半生,人们知道钱钟书,说,这是杨绛的先生;然而后半生,人们知道杨绛,说,这是钱钟书的妻子。最后,他们两个齐名流芳后世,谁也没有盖过谁,相濡以沫的婚姻比谁都幸福;二人比肩的才华教谁都羡慕。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只想这样介绍她,他说,她是他的朋友,妻子,情人,也是他的知己。
钱钟书是一个率真有趣的人,在个性上和很多年轻的男孩一样,有些幼稚,但是有趣。有些女孩随着心性的增长难以忍受男孩的稚气,最后失去耐心。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男孩美好的天性。她就保护着他内心那份纯真。他不会系鞋带,连鞋子左右只都分不清,没关系,她来照顾他。他爱喝英国的下午茶,但是回国后就寻不到那种味道,没关系,她就试着用多种茶来配给他。在文革下乡改造那段时间,任时局多么动荡,钱钟书也会每天都写一封信寄给她。两人在困境中只有这样的相守,但是只有这样的相守就很满足,家人是要在一起的。
有关钱先生,任何时候,任何事,杨先生的做法都是理解和接纳。两个人在心灵上相通,做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恋人。到了晚年,他们几乎不怎么见客了。两人就在家一同看书交流。在钱钟书眼中,杨绛的才华是卓绝的,和人交谈总免不了要夸杨绛一番。而在杨绛眼里,钱钟书的才华却要高于她。离了钱钟书就没有后来的杨绛,离了杨绛也不会有写《围城》的钱钟书。他们的路,无论多坎坷,做彼此的知己,相守相爱,依靠着走完了这一生。
女人可以爱,爱得大方和大度,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和欣赏。自身的从容和自信,以及对彼此的守护,对爱情的衷心,默默肩负的责任,守护着守护着,也许你守护的不是他,而是一份属于两个人的爱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四
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呵呵。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写人(“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知道她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她那么有爱,因为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亲是让人敬佩的,母亲是贤惠的。安静快乐地长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乡也很好玩,当时和在干校里不一样,她是因为好奇农民生活才去的。还有一篇写猫的“花花儿”,我也喜欢。读个幸福的人写的书的时候我也很幸福。
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读了书,不容易啊。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那一代的学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现在也没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怀念。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五
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的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六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七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八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杨绛的读书心得篇十九
周末,朋友相聚,偶尔间谈起了读书,自己虽然平时还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几页,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却很少。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个大字所吸引的缘故,利用两周晚上陪女儿做作业的时间,读完了《杨绛传》,对杨绛先生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日值班,就两个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杨绛传》一书中,文学、家庭、写作、翻译串联起了杨绛先生苦难而幸福的一生,她却在文学里开阔了眼界,在家庭中收获了亲情。
杨绛先生出生在无锡小镇,以她当时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学习琴、棋、书、画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贴上大字报后,杨绛就像是一只大鸟,竭尽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儿保护起来,生怕他们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她的举动,震惊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杨绛也会有外柔内刚的一面。这也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具体表现。杨绛先生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国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难关,展现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从杨绛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特别是在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更要发挥我们的“喉舌”作用,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
从《杨绛传》一书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对其一生的影响极大,这也是杨绛一生最为庆幸的事。书中写到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可见,没有什么比杨绛对书更为重要的,更为不可或缺的。
了解了杨绛先生的一生,特别是在100多岁以后仍坚持创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不断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总是埋怨孩子不积极主动去学习,而是被电视、手机所牵制。其实,效仿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好好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身教远远胜于言传。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企业更是如此。我们作为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仍可以留下来工作的晋能人,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的工作,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尽可能去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2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