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编写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内容,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高课堂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编写教案时,还需考虑到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去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峨眉山月歌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意境清朗优美,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第三句中人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在上方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分析整理。期望你利用我们详细的总结,了解更深的峨眉山文化。
参考资料二: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意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四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背诵古诗,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难点: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4.找出最重点的字:“月”。
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弯弯娥眉秋月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映清江随水流去。
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叶轻舟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随行明月被遮不见。
把词写在对应的诗句旁边。
第三板块: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用上老师刚刚出示的词语,说说古诗的意思,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残月娥眉月或新月娥眉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第四板块: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谈一谈。
2.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
3.最后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争取背诵。
第五版块: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自从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对后世咏诵峨眉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样作业布置:
1、读一读: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做一做: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七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 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读,点评。
c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交流。
三、精读课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3、引导诗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九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及词语,认识新笔画“撇点“。
2、朗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布置学生回家问问家长,我国民间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目有什么特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吗?今天我们学习《十二月歌》,你们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的。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完课文,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让学生明白一行是写一个月的特点。
4、告诉学生,儿歌中的十二个月指的是农历。
四、读读,看看,想想,说说。
2、学习“三月清明杨柳绿”,先让学生说说三月有什么节日?这时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习“八月中秋桂花香”也用同样的方法。
3、学习“四月牡丹花正红”启发学生想一想:四月开什么花?“六月荷花满池塘”“十月满园橘子黄”“冬月大雪压青松”“腊月梅花傲冰霜”用类似的方法学习。
4、“七月牛郎会织女”“九月登高过重阳”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复习巩固生字词。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开火车认读,齐读生字新词。
2、学生相互交流,如何认记生字字形。
七、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认清课后描描写写的生字的笔画笔顺。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八、实践活动
课后做做“念一念,跳一跳”的学习游戏,边念课文边跳绳,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一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及词语,认识新笔画“撇点“。
2、朗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布置学生回家问问家长,我国民间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目有什么特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吗?今天我们学习《十二月歌》,你们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的。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完课文,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让学生明白一行是写一个月的特点。
4、告诉学生,儿歌中的十二个月指的是农历。
四、读读,看看,想想,说说。
2、学习“三月清明杨柳绿”,先让学生说说三月有什么节日?这时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习“八月中秋桂花香”也用同样的方法。
3、学习“四月牡丹花正红”启发学生想一想:四月开什么花?“六月荷花满池塘”“十月满园橘子黄”“冬月大雪压青松”“腊月梅花傲冰霜”用类似的方法学习。
4、“七月牛郎会织女”“九月登高过重阳”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复习巩固生字词。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开火车认读,齐读生字新词。
2、学生相互交流,如何认记生字字形。
七、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认清课后描描写写的生字的笔画笔顺。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八、实践活动:课后做做“念一念,跳一跳”的学习游戏,边念课文边跳绳,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十二月歌》是一篇写一年十二个月份中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本课时要求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会写两个字,通过学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谈话、看图引入,读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识字,配乐朗读欣赏,朗读感悟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1、随文识字,自主合作识字为重点。
在这堂课上,我主要以随文识字为主,利用图片识字,如:池塘、墙。在出示课文的同时出示花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认识这些花的名字,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当小老师认字,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用上你的识字好办法来学学)小组比赛认字情况,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请教小组的同学等等,同桌比比谁的识字方法好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在认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字时,如:外、女、秋、香、黄、雪、松、清、放,我出示卡片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孩子们很快的说出偏旁相同,归纳出带有这一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这样对形声字的认识就很简单了。
同时课堂上也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部分生字的认读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这些字词,从而加深对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2、朗读始终为主线。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始终作为教学的主线,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虽然课文短小简单,但是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我设计了多种方式读文,有配乐读,表演读,同桌比赛读,想象读,具体指导一些词语的读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很多环节没有充分落实,如学习“中秋”一词,没有具体联系生活组词;如想象练习说话,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能都有表达的机会,可以和同桌说一说。另外,书写指导还不够,课堂上没有练习书写和讲评。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插图。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三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id=6202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7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