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真实客观地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掺杂任何虚假和夸大成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真实的思考和体验。其次,要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会,避免冗长和啰嗦。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不要使用过于随意或粗俗的表达方式,保持一定的文雅和严谨。最后,要对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审视和反思,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简单的总结之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这些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98年获得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2000年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出国()任教中文,教授中国历史及文化课程,课程包括文学和语言文字学;2002年回国后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研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及第二语言教学法;擅长汉语短训班互动式教学,精于语音、语法(本着构词法与句本位原则)短训课,可使初级班在两个月内迅速达到开口讲说标准的普通话。
能广泛提高学生兴趣,对韩语、蒙古语、英语、越南语、俄语、土耳其语、法语及非洲个别小语种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力,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基础语言规律,可基本无误判断出对方第二语言学习的习惯,并配备以当量有效的课堂教授和课后知识资源的补给,让学生们徜徉在汉语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当中。目前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的学生,都能够在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共时训练中,得到独有特效的成绩飞跃。
本人有独到研究的教材包括《初级汉语课本(chinese for beginners)》(鲁健骥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初级汉语课本 modern chinese beginner’s course》(第二版,北京语言大学、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该两本教材是教授初级一班(0开端)、初级二班的好教材。本人执教的初级二班学生结束课程时即可参加hsk考试。
第二语言为英语,可用英语直接教授初级班同学校准汉语语音音位、声调;对口型侧重声韵调的.训练,按照从音节-语流-句子的教学顺序,使用惯例的手势,眼神指挥教学,运用轮读,齐读,单个读,顶针式问答等方法反复练习;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四声,乃至可以读出合辙押韵的古诗词。
语法方面,使用句子为单元的处理方案,在句型拓展上使用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保持语句鲜活的特点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处,并在老师的矫正下使其快速形成规范的语法规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创语句的方式可以开放其内在语言能力,使语法规律得以自然形成,并呈多样化;培养学生有效使用理解力确定语法规律的正误。强化理解力的认知学习方法,是初级班学生快速提高成绩的保障。
对于认知汉字难的欧美学生,使用联想和追溯式学习法,联想法便于记忆,比如“等”这个汉字,我采用“竹林下的山寺”来表示一种耐心的状态;而“党”是“部落里一群高尚人士的儿子们在一起议事而形成的团体”;追溯式就是找到这个字的真实起源,如“金木水火土”,用图片和动作来表达并诉诸形声、会意、象形等造字法认知使用这些偏旁部首汉字的出处及其意义,强化现场记忆。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随着古汉语的研究热潮兴起,学习古汉语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热门话题。古汉语的词汇繁杂,其中虚词更是考验着学习者的耐心。虚词是古汉语中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如“之”、“乎”等。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虚词的重要性,并且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是学习的第一步。虚词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却有着具体的基本含义。仅仅记住一些虚词的使用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深入理解虚词内涵的变化才能在应用中得心应手。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的“乎”字,在不同情境中可能表示疑问、感叹、呼唤等不同的意义。只有恰当地理解了基本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古汉语的宝库。
其次,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搭配是学习的关键。古汉语中有许多虚词,虽然它们都是虚词,但用法和搭配却各不相同。例如,“其”和“之”都是表示“其它”、“那个”的虚词,但它们在具体使用时又有着不同的用法。了解这种差别,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使用虚词时出现错误,更加充分地发挥虚词的作用。
此外,虚词的语义演变必须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语言不断发展,虚词的语义也会发生变化。在学习虚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古代文献的使用,还需要对虚词的语义演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究虚词的语义演变,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还可以把握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实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还要注意的是,虚词与实词的区分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虚词和实词之间的界限有时非常模糊,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由于虚词的基本功能是起到连接、修辞、转折等作用,因此在应用时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它们的具体作用。如果弄不清虚词与实词之间的区别,就很难运用到实际中。
最后,学习虚词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熟悉虚词的使用,还要在实践中尝试灵活运用。虚词是实际交流中的连接语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勇于尝试,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突破。
综上所述,学习古汉语虚词需要我们首先掌握基本意义,然后研究不同用法和搭配,注意语义演变,彻底区分虚词与实词,并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逐渐熟练使用。学习古汉语虚词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练,相信一定能够在古汉语的宝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中文在国际间的日益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语言,汉语的学习对于学生们来说并非易事。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心得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关于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的看法和感悟。
首先,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带给我了机会去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通过写作心得体会,在回顾学习的同时,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牢固掌握。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此外,心得体会作业还促使我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更系统的学习体系。
其次,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培养了我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我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升了我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在写作中,我需要有条理地组织每一段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长期的练习,我逐渐培养了较好的写作能力。
此外,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还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在写作中,我常常会发现一些学习上的困扰和疑惑。通过逐一梳理和解答这些问题,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并突破学习的瓶颈。同样地,写作还使我能够发现自己的写作技巧不足之处,如逻辑不严密、表达不清晰等。通过定期的反思和总结,我能够逐渐改正这些问题,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促进了我与他人的交流和交流。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都是不同的,而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写作心得体会,我也能够与老师进行沟通,获得更多宝贵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汉语心得体会作业给予了我众多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反思总结和自我表达,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的作业也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借鉴。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会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外国人学习的热潮也越来越高涨。在我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培养兴趣
学习汉语的第一步是培养对汉语的兴趣。汉语的韵律优美、文字之美让我着迷。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通过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我对汉语的兴趣不断增加,学习也变得更加有动力。
第三段:建立扎实的基础
学好汉语需要建立扎实的基础。首先是学习汉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发音,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记忆,我逐渐熟悉了常见的汉字。其次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和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需要认真学习和练习。同时,词汇的积累也至关重要。通过多读书、多看电视剧和听音乐,我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第四段:多维学习提高
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多维学习是非常有效的。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我还通过多媒体和社交媒体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使用中文搜索引擎、观看中文电影和听中文歌曲可以让我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汉语环境。此外,与中国人结交朋友、实践口语也是提高自己汉语能力的好方法。
第五段:坚持不懈
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也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每天都坚持学习并进行复习,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积极参加汉语角和其他语言交流活动,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分享学习心得,相互鼓励和帮助。
总结:
学习汉语是一项艰巨但又有趣的过程。通过培养兴趣、建立扎实的基础、多维学习和坚持不懈,我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汉语能力。汉语之美源远流长,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掌握这门语言,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与人民。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汉语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学习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有趣的语言,学习汉语不仅是增长知识的途径,更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交流的桥梁。作为一个学生,我一直坚信通过学习汉语可以更好地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汉语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语言,包括字符、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挫败和困惑,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汉语技能。我记得当我刚开始学习汉语时,我常常觉得汉字非常难,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复习,我现在能够写出越来越多的汉字。持之以恒是学习汉语的关键。
其次,多听、多说、多练习是学好汉语的重要方法。学习汉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要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通过多听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调和语音特点,提高自己的口音和发音。同时,多说汉语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帮助我们更自如地用汉语进行交流。对于写作而言,多练习不仅能够提高汉字书写的速度和准确性,还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
再次,文化学习是学习汉语的必要环节。汉语是中国的综合体,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汉字背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更能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喜欢和尊重中国文化。
最后,交流互动是学习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语言,通过与中国人交流,我们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和学习中国的实践经验。我非常庆幸有机会与中国人交朋友,他们对我的汉语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在与中国朋友的交流中,我不仅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还了解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思维和传统习俗。
学习汉语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乐趣的任务。通过坚持不懈和持续努力,我相信我会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汉语,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无比重要的国际地位。作为一名外国学习者,我深知汉语的学习带给我更多的机遇和竞争力。我曾经接触过很多中国文化和艺术,这让我对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学好汉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
第二段: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总结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选择系统的教材和课程,这样可以从最基础的语音、拼音等方面打好基础;同时,结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喜欢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听力材料、电影、歌曲等,以提高听力和口语的能力。总结经验后,我发现坚持每天用汉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对于提高语言能力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三段: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学习汉语虽然带来了很多乐趣,但也充满了挑战。首先是中文的汉字学习,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坚持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汉字,同时善于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运用汉字,例如购物清单、旅行指南等。其次,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学习中注意对汉语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解。最后,学习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也是一个难点,我会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复习,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提高词汇量。
第四段:学习汉语的收获和成就感
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逐渐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这让我感到非常骄傲。首先,我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买东西、问路、点餐等毫无压力。其次,我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中文文章和新闻,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我还参加了一些汉语水平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对我个人的汉语学习之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未来汉语学习的展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汉语水平,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我计划通过参加更高级的汉语水平考试,获得更高的证书和荣誉。同时,我也希望能亲身体验中国的大学和实习经历,与中国学生交流学习,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和汉语的魅力。总之,汉语学习是一条漫长而美好的旅程,我将一直坚持下去。
通过这篇文章,我总结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学习汉语,走进中国文化的门户。同时,也希望能与更多的汉语学习者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汉语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具有无数的好处。首先,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掌握汉语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其次,汉语对于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习汉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商务交流、国际贸易等方面有更多机会。然而,学习汉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汉字的复杂性和发音的独特性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此,学习汉语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二段: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汉字是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学习常用的汉字是关键。可以通过划分笔画、记忆部首和构字规律来帮助记忆汉字。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汉字书写练习册,积累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还可以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来帮助记忆汉字。同时,不断扩充词汇量也是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积累更多的词汇,并学会正确运用。
第三段:学习汉语语法的要点
学习汉语的语法是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关键。汉语的语法与其他语言很不相同,因此需要特别的注意。首先,了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重要的一步。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的顺序,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语序。除此之外,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词类的基本特点和用法也是必要的。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点后,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来提高理解汉语语法的能力。
第四段:锻炼口语和听力的技巧
要想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听力训练。首先,积极参与口语交流,与母语人士进行对话,多练习口语表达。其次,可以通过听音频、看电影、听广播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听力水平。同时,在听力训练中,可以选择听一些慢速和易懂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正常速度和复杂的语言材料。记得要多利用录音设备进行反复听写,提高听力的准确性和理解力。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学习汉语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过程,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和美丽的语言之一。未来,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增加,在学习汉语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必将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收获。
总之,学习汉语需要坚持和耐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汉语的美妙之处。通过掌握汉字、理解汉语语法,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相信自己,大胆尝试,你将体验到学习汉语的乐趣和成就。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在当今语言多元化的时代,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追求升学、求职还是出国留学,都需要一定的汉语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汉语培训班。如今,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获得了很多惊喜和启发,想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学习效果。
在汉语培训班学习期间,我的汉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大的变化是我能更自信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因为老师们非常专业,有耐心地讲解并鼓励我们多加练习。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训练我们的语言技能。而且,培训班还提供了很多机会,例如语言角、朗读练习等,让我们能够在课堂外互通有无,让我们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同时提升语言能力。
第三段:学习成果。
在参加汉语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我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同时我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进。我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变得更加有计划和有目标。现在,我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积累更多的语汇量,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在汉语学习中稳步前进。
在汉语培训班中,我不仅学到了汉语技能,也学到了人生经验。在这里,我学习到了自我管理和自我观察的重要性。时常反思我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仔细分析自己的做法取得哪些效果,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是学习汉语更高效,生活中做事也会更有效率。
第五段:总结。
在汉语培训班学习中,我不仅学会了汉语技能,更得到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收获。在学习中,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互助让我更快更好地进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会一直保持刻苦学习的态度,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将所学习到的技能付诸实践,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九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是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对我们这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我们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汉语学习。
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份收获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一门,但我们不能谈其色变,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透过她,我们可以去感受先人的爱憎,可以去领悟哲人的思想,还可以去欣赏远古的风光……就让我们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时空吧,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
散文。
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在我看来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扎实、深入地掌握它,才能为日后的深造、将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条件。文、史、哲诸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一不与历史挂钩,而要了解我国的相关情况,必然要读取古书古文,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学,如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等,无一不与它有关。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而所有这些都在我国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证。
(二)离开古代汉语,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句话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感觉深刻的。比较文言和白话,我们都知道,文言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白话总共还不到120xx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话的奠基石。上个世纪前期,我国文坛“星光”璀璨,大师辈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称楷模,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风流儒雅,气质非凡,与其说他们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大师,不如称其为熟谙文言的先贤圣人。可时光骤转,到了该世纪后期中国文坛却“风流尽去”,“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大师群体涌现,即便是仅有的几为大师,却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无尽的哀思。积攒了千年的瑰宝,顷刻间就被全盘否定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伟人毛泽东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理所当然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因为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古代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并进一部展望美好的将来。
(四)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思想文化的沟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国家做出贡献。这是毋须置疑的。据悉,此前曾有报道称,教育部门和专家正在设想,把一些常用字回归繁体形式,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这也算是重视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体现吧。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鉴于《古代汉语》的难学性,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说说我的《古代汉语》的学习经验。
(一)我们都知道,人们做某件事,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对该事情感兴趣。由此,我们不难清楚,前者是被动的,故而态度是消极的,所以对其结果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达到要求;而后者则相反,因为他感兴趣,所以首先表现在态度上的是主动投入、热情参与,理所当然的,对于结果,他们则期待着“更上一层楼”。经过对比,我们毫不讳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古汉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初接触《古代汉语》,要首过繁体关。当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先标出来,再查《古代汉语词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由点到面的学习。
(四)在读课文中,有很多精读的部分,必须要求理解,可因为时间有限,又不能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所以我从网络里查了很多资料“速食”。比如从百度上搜“逍遥游”,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为了节约时间,我只看译文,然后结合译文再看课本上的解释,有与网络上不同的观点,再仔细体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来作自己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切忌照本宣科。
(五)语法部分也要认真研读。尤其是对不懂的部分认真研读。不懂装懂永远饭桶。只要下苦心读了,一定会懂。
什么是古代汉语?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
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十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英汉两种语言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系统的学习与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英汉语言对比学习中,笔者从五个方面体会了不同之处与共通点。
第一,语法结构的差异。英语中的语法思维比汉语更加抽象和逻辑。句子中要遵循主谓宾或者主谓宾补的基本语序,而汉语的语序有着较大的灵活性。此外,英语中还有过去完成时、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语法结构,而这些结构在汉语中很少使用。从语法结构上可以看出,学习英汉语言所需要的语法知识差异很大。
第二,词汇阅读的挑战。英语单词拼写和发音难度大,不仅有一些谐音词汇(比如meat与meet),还有一些拼写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单词(比如there,their,they’re)。而汉语则存在着众多汉字的繁简之别,而且多音字也相当复杂。虽然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词汇有许多是相通的,但是在阅读时,仍然要同时应对这些词汇的差异。
第三,交流背景与理解难度。英语的交流方式更加直接与简明,注重表达清晰意义。而汉语则注重修辞手法与语音韵律,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对于汉语而言,中文的谚语、成语、俗语与文化内涵都需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彻底领悟。相比之下,英语的表达方式则更加易于理解。
第四,语言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无论是学习英汉语言还是其他语言,都需要学习基本的语法、词汇、发音来建立语言知识体系,而阅读、写作、听力、口语也是比较重要的语言学习技能。对于英文阅读和听力的训练来说,需要重点训练单词的基本功及一些语法的应用;对于汉语来说,需要强化字词和语音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口语、阅读和写作多样化的练习来加强语言的应用能力。
第五,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这是学习英汉语言不可或缺的一环。语言是文化的表达,而文化深刻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表达方式。学习中文和英语,不仅要有系统掌握语法,还要了解两种语言的历史、人文、城市和作家等社会文化背景。倘若深入了解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种语言,深入到底层内核。
总而言之,学习英汉语言的过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的差异。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能力,必须建立在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上。学习英汉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优势。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汉语作为一门强大而又丰富的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习者的关注。作为一位非华裔的汉语学习者,我有幸深入了解和学习了汉语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汉语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汉语的历史悠久,汉字的起源深远。学习汉字和汉字的演变,让我认识到汉字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形,它们蕴含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通过学习汉字,我逐渐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儒家思想到佛教文化,从诗词书法到戏曲艺术,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汉字与其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让我更加热爱汉字,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其次,学习汉语文化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宽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我们在交流和学习中互相帮助和学习。与此同时,我也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特色和习俗。在中国,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包容和宽容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并让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舒适和自如。
此外,学习汉语文化也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汉语是一门表意丰富的语言,它注重语境,善于运用词语的多义性和符号的隐喻性。通过学习汉语,我学会了如何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复杂的思想,并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它注重主观描述,喜欢使用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之美激发了我对于语言智慧的兴趣,也使我不断探索和学习。
最后,通过学习汉语文化,我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崛起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了解到中国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积极的创新意识,这让我深感中国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
总结来说,学习汉语文化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重要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验了中国人民友善与宽容的品质,增强了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和能力。我相信,随着对汉语文化的深入学习,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建立更紧密的友谊与合作。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学生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美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对中国丰富文化的了解。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学习带来的乐趣和启迪。以下将从语言的学习方法、文化的体验以及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在学习汉语文化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改变学习方法,迈入汉语文化的大门。
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我主要采用传统的教材和语言学习方法,但这种模式很难让我真正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来,我开始尝试通过多媒体和互动式学习方式,例如与中国朋友聊天、观看中国电影和练习汉语书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
第二段:体验文化,走进中国的华丽画卷。
学习汉语文化的过程就如同走进一幅幅巨大的华丽画卷。从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化到中华美食、民间艺术,我深深地被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所吸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词和阅读中国名著,我能感受到中国文人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品尝中华美食,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独特追求和烹饪技巧的精湛。此外,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我对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三段:思维方式,融合东西方的智慧。
学习汉语文化最令我受益匪浅的一点就是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平衡思维,而西方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辩证思维。通过学习汉语文化,我逐渐理解并融合了这两种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此外,我也学会了耐心和尊重,领悟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学会欣赏和包容。
第四段:沉浸学习,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
在学习汉语文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我对中国文化的渴望。因此,我选择了前往中国进行一段时间的深度学习并融入当地生活。这个决定成为我学习汉语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我能够更加亲身地感受中国的社会风貌、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与中国人民进行真诚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五段:共享汉语文化,传播友谊和理解。
通过学习汉语文化,我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促进友谊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我认为学习汉语文化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也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我积极地参与汉语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学习汉语的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同时也向其他人推广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在自己的力所能及范围内弘扬了中华文化。
结论:学习汉语文化是一种耐心和付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是更广阔的思维和对世界的独特视角。我将带着这些宝贵的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7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