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总结一下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逻辑严密,避免在表达过程中出现跳跃和矛盾。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总结案例,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它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集中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现,并对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了看法。
一,音乐教育也应借助现代技术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再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的特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善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小学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更应该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以作榜样。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前只利用书本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把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集听、说、看于一体,使知识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不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必定得不到保证。也正是因为他们年纪小,阅历浅,所以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心,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搜集世界各地的资料,如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民俗风情,各种不同乐器的图文和音效,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二、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因为创造,音乐形式和风格具有多变性;因为创造,音乐本身具有个性,能体现创作者的独特经历和心境;因为创造,音乐变得更有内涵,更有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音乐的创造力更全面地体现出来,让学生深入体会,感悟创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三、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自己得先熟悉和掌握相关技术。而且,在运用之前,教师不仅要精通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充分认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教学环境、课程内容,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最优化效果。教师在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来,已经是时代的趋势。教师在努力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技术和课程内容相匹配,不能为运用技术而运用技术,不顾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而盲目去操作。比如在教《欢乐颂》的时候,教师其实自己可以利用学校钢琴弹奏来辅助教学并且效果比较好的时候,就不必通过电脑的音频播放这种方法了。还有在选择现代技术形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即可。2.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教学内容为主,现代技术为辅在音乐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运用现代技术的度,不能造成为了达到用多种技术教学的目的而最后搞得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讲不完的后果,或者出现学生一节课下来除了沉浸在多种技术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和喜悦当中却完全不知道自己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这样本末倒置的反效果。要遵循教学内容为主,现代技术为辅的原则。3.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到自己课前设计的内容所局限,很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如利用课件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容易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地罗列在课件上,然后按照既定的流程演示,没有自己的思路,不能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况随机应变,最后只能导致授课回归了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机械式地接受所看到的知识,缺少了一个主动思维和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没有可以自由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这样,课堂的主体还是教师自己,就与教育改革的思想背道而驰了。总之,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叶.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xx(8):164.[2]刘丁.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二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必须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然而从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还有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正在逐渐丧失。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素养就难以真正形成起来。所以说,当前音乐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小学阶段,将音乐纳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就是要确保其能够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职责,确保小学生能够对真善美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不少的音乐教师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还是在死守着理论教学不放,这就使得教学显得过于乏味,学生的学习意愿也就相对较低,本来较为浓厚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1.1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高,但是学习效果差、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差小学音乐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也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且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小学生所具有的音乐知识并不是很多,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较为薄弱,导致其学习的难度较大,效果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音乐实践方面的能力更加低下,这就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1.2教师的教学能力弱,对音乐教学情境的设计与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获得一定的语数外知识,能够用于音乐教学的时间是相对较少的。而且在小学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多的,如此一来,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设计与管理就会出现缺陷,学生的需要难以切实满足。同时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要求,同样也导致了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形式大于教学效果。1.3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差,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学器材,无法开展多样性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不少的小学对音乐教学的关注度是较低的,专用音乐教室根本没有,与教学相配套的器材配备不齐,如此一来,教师只能够选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音乐活动的组织相对较少,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很高。
2.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选择。
2.1做好小学音乐教学管理,营造轻松互动的音乐教学氛围在组织小学音乐教学之时,教学管理是不能忽视的,同时还要在音乐氛围的营造上多加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贴近内在需要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其方可将个人的音乐才能真正展现出来,学习的状态才会更加积极,兴趣也才能逐渐生发出来。2.2优化音乐教学内容选择,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内容老师还需要主动优化音乐教学内容选择,既不能全面按照音乐课本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同时也不能脱离音乐课本来组织音乐教学。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一些适合的内容补充进来,并将学生最为喜欢的内容予以凸显,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完全集中在课堂之中,内在的兴趣也就能够逐渐得到增强。2.3开展多样化音乐教学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情境中来在展开音乐教学之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要保证活动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通过活动,可使得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音乐学习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为和谐。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来对同学的演唱进行适当的评价,也可将音乐大家的演出视频呈现给学生,还可提供一些乐器,让学生自己来演奏,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的。2.4规定音乐学习任务,制定音乐学习目标,实现音乐教学奖励制度在展开音乐教学之时,教师要将学习任务予以明确,并据此来制定出具体的目标,这样可使得目标的针对性变得更强。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让那些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丧失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以更为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2.5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唱、演奏、基础知识比拼比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在课堂中,要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形式要多样,演唱、演奏以及知识等均要纳入其中,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切实的把握,后续的教学就会更具针对性。
3.结语。
由上可知,若想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的兴趣能够真正被激发出来。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寻找到最为适宜的应对方法,并组织起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贴近内在需要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就会得到切实保证。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三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状况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必须对音乐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根据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20xx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试行了十年之后,在20xx年,我国教育部又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践行的十多年过程中,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针对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主导作用被弱化的现象,展开探讨。本论文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中小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误解,这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正确地认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强化和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此外还借用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提出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说明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后,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确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弱化的现象。提出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部分,主要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主要是阐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提出了四项策略,分别是正确地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和实施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在对全文进行。
总结。
后,最终提出了在音乐《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应弱化,而是应当得到加强和完善的结论。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问题的提出。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意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第三章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
(一)理论上的碰撞。
(二)实践中的影响。
1.音乐“双基”教学受到排斥。
2.学生自主性过度。
3.课堂秩序混乱不堪。
4.“重表扬、轻批评”的教学评价方式盛行。
第四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五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对策。
(一)正确地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二)正确地理解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音乐教师是中小学生音乐实践创造力的激发者。
1.更新知识结构。
2.提高专业技能。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师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多元化大融合,于是对音乐的欣赏和需求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美声唱法开始趋于流行性,而通俗唱法也开始追求艺术性,也就出现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互补。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融合互补。
在人们眼中,美声唱法是一种很遥远、很神秘的声乐艺术,其实美声唱法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是被一些人进行了夸张的不准确宣传。美声唱法是伴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变革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
(一)美声唱法的历史。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追求声音音色优美,声音连接平滑匀净而且富于变化;对声部区分要求严格,重视音区的高度统一;发声方法科学,气声一致,声音共鸣的可塑性很强。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且是伴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像卡鲁索、帕瓦罗蒂、多明戈闻名世界的美声大师。
美声唱法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声唱法“入乡随俗”已经开始中国化,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唱法”,“中国唱法”是传统美声唱法和中国语言结合的产物。各类音乐学院开设美声唱法专业、甚至是歌剧专业,使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投入到美声唱法的队伍中来,这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繁荣发展,同时我国也培养出了戴玉强、廖昌永、殷秀梅等一批本土优秀的歌唱家,他们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大赛上频频斩获大奖,也走向了更宽阔的国际舞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美声唱法的演唱要求。
美声唱法之所以给人一种距离感就是因为美声唱法对声乐学习者的要求有着与其他唱法更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敏锐的听觉、良好的悟性、较高的音乐素养;其次要严格的声部区分,要求用混声唱法、声区统一、声音连贯、母音一致、吐字清晰;再次,美声唱法要求很强的气息控制能力,以气带声,演唱要声情并茂。
这些要求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通俗唱法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张嘴就唱,人人都会,从通俗宽泛的意义上讲,通俗唱法是可以理解为人人都会唱,但是从专业的角度讲,通俗唱法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也有它的特点和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唱好它。
(一)通俗唱法的历史。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最早产生于美国的黑人音乐,20世纪30年代经中国港台传到大陆,从此以星火燎原之势,得到广泛的流传。通俗唱法声音自然,使用真声演唱,因不讲究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业余的娱乐项目多样化,去ktv唱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在追求通俗演唱艺术的路上,涌现出了很多向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席琳迪翁这样的国际巨星,也造就了张学友、梅艳芳、刘欢等中国知名歌手,他们的出现更加推动力通俗唱的发展。
(二)通俗唱法的演唱要求。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有它独特的发声特点,首先通俗唱法追求声音的个性化,忽略发声的科学性;其次通俗唱法对嗓音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训练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再次通俗唱法与电子音乐结合紧密,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独唱,对唱,齐唱,歌伴舞等。
由于通俗唱法加入了很多的现代表演元素,所以更具观赏性,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和热捧,所以各式各样的'声乐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热潮,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加入到通俗演唱的队伍中来。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慢慢融合,很多专家也开始着手研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唱法的融合为的是相互取长补短,使声乐演唱更科学,同时也能越来越受欢迎。
唱法融合首先是从“法”上开始的,美声唱法尤其非常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但是因为受众太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于是开始加入通俗唱法的元素,比如声音不那么洪亮,位置不那么高,咬字不那么夸张,从开始用声音征服人,转向用情感打动人;与此同时,通俗唱法也改变了以往追求个性,不讲发声方法的弊病,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为演唱通俗歌曲服务,这样既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也提高了演唱技巧,加强了演唱能力。
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也开始由阳春白雪的歌剧唱段艺术向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渗透,融合后的美声唱法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和认可,其实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推广美声唱法声乐艺术;通俗歌手也在不断地汲取美声唱法的精华为己所用,不但自己的选曲范围,因为发声方法的改进,也延长了嗓音的艺术寿命。
另外,很多词曲作家的创作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尝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旋律,现代的配器;传统的歌词,现代的编曲;传统的演唱,现代的灯光音响舞美设计,创意层出不穷,观众乐此不疲。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属于古典声乐演唱,通俗唱法属于现代声乐演唱,但是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互相的“取其精华”高度融合之后,出现了新的“美通唱法”,这不仅丰富了声乐演唱表演形式,也推动者声乐艺术向一个新的高度发展。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五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工作一直属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乐教学更多地属于从属教学工作,可有可无。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视音乐技巧,忽视内涵知识。
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进度安排上,音乐课程也被摆在了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其他主流课程的教师还经常挤占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这些都使得音乐教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长久的开展。即便部分高中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合理调试了音乐课程,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因音乐课程大多每周一节,所以音乐教师更加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与提升,而忽视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的音乐教育课程,其关注点往往仅仅停留在认识五线谱、认识音律等技巧方面,对于音乐如何产生、音乐如何发展等内涵性的东西涉及不多。学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难以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魅力。还有因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而转攻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音乐等艺术专业或艺术院校,这部分学生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提升音乐素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音乐课程的安排较少,如果增加实践的内容,教师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还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高中音乐考试也主要停留在闭卷或开卷考试,没有实践考核的环节。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特别是优秀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作品,在作品当中,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只有饱含思想的音乐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这些美妙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静心享受,屏气聆听,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也能从音乐中,与创作者隔空对话,在聆听的过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态会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能够舒缓身心,减少压力,在感受与体验中,高中生能够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学习创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断的学习与聆听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感知音乐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关键阶段,为了冲刺考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学生的心态会变得急躁,享受音乐从音乐中,静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欢快与愉悦,从而提升其精神面貌。从音乐传递的情感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养成健康的心态对应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音乐的来源与发展,积累丰富的音乐励志故事,并将这些励志故事运用到自己身上,激励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学习。如贝多芬在听力消失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这些音乐大家身上的勤劳刻苦。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演奏,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乐趣演奏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需要学生手、脚、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功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是综合型的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需要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处事心态,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项美好的听觉过程,在享受美好音乐时,学生能够感知到音乐对美丽的形容,能够幻化出一个美好的画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音乐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升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有序开展的今天,重视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六
心灵天然的好奇心。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1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
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其实,孩子对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穆希德、桑德威克和威特所说:“当给幼儿一个简单的乐器时,他们使用它就像玩积木和画笔那样自然......孩子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声响成为他们音乐经历的一部分。”这个“简单的乐器”,可以是铃鼓,当然也可以是锅、碗、瓢、盆,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锅,并用它们拼搭组合来代替爵士鼓,把许多不同的盆子吊起来组成云锣,用大小不一的小瓶子做成编钟,旁边还有许多装满水的玻璃瓶等等,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区域谁都会想要进去尽情地敲打一番。
尽管这些自制乐器的音色并不如专门乐器来的动听,但是这种来源与生活的创意一定能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事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一次开展区域活动时,这个小小的音乐天地的人气也总是最旺的。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人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掉,但是天真的孩子们一定能发现生活的秘密并热情地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就不该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乐器演奏了,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天堂。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成人音乐教育,这是由幼儿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幼儿的基本个性特点就是好奇,爱听、爱看、爱动是这一个性特点的基本特征。幼儿认识了解事物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在随意中通过听、看、触摸等动作认识了解新事物、增强兴趣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音乐教学。教育现代儿童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教育。现在的儿童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满足不了幼儿的欲望和要求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创造一种完全没有束缚、极为宽松的气氛,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增长知识。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通过音乐活动教育幼儿: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美国作家劳伦斯沙皮罗指出:“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可见,培育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等体贴善良品性是多么重要。在音乐活动《让座》中,就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这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歌曲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表现了小朋友对叔叔让座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节奏平稳,感情真挚、纯朴,表现了小朋友和叔叔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最后,歌曲以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的同样旋律来唱: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求幼儿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另外,还采用了角色表演形式: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老婆婆、叔叔、小朋友。这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激励了幼儿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七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音乐教育也朝着国际化方向前进。音乐教育不仅仅只是美育德育,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本文通过取样调查,数据统筹等手段,对目前的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多元化的包容使得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丧失了民族音乐艺术为主的立场导向,丢失了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由此笔者不禁思考,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是否需要在理解与接受世界音乐文化同时,构建以继承和传播华夏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学堂乐歌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一直沿袭国外培养模式。无论是最初的借道日本教育方式,到五四运动之后照搬美国教育体制,再到改革开放后全面效仿苏联学校系统。这种“移植式”的方式,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有一种被西方“殖民化”的倾向性。二十一世纪开始,在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人们对西方音乐的喜爱远胜于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街头巷尾,影音媒体都是传播流行音乐文化为主。如何在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潮流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阶段,可是在他们这个群体当中,流行音乐的传播力量远远大于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倦怠与流行文化的津津乐道形成鲜明对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民族性薄弱也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一度处于边缘地位。下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成为了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课改的议题。笔者针对民族音乐的中小学学校教育情况,随机对北京,郑州,武汉三个城市的十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学生问卷900份,教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70份。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进行调查。
从问卷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的发展情况让人担忧。学生方面:调查的题目主要围绕对中小学生民族音乐的喜爱和掌握程度,是否觉得有必要在课堂中学习民族音乐,能否演唱几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等方面入手。发现49%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几乎不感兴趣,20%的学生能讲出几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26%的学生表示对民族音乐有兴趣,但是因为学习的压力没有机会接触。只有5%的学生能演唱或演奏一至二种民族音乐。教师方面,问卷的题目以:被访谈教师是否具备讲述民族音乐的能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看法以及教师对于课堂中民族音乐学习所占比例等问题着手,74%的音乐教师在学生时期都是以声乐和钢琴为主,所以讲授方式也是钢琴弹唱。54%的老师对民族音乐了解并不深刻,因此也不具备讲授民族音乐的能力。41%的老师认为各种音乐艺术类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中学生主课繁忙且民族音乐的学习不能对学生们升学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不愿讲授。学校方面,笔者记录了被调查的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学校对于建设民族性音乐的投入等问题,随机访谈的中学仅有一所设立了民乐团,其中6所设立了交响乐团,其它都以管乐团和军乐团为主。
他们的演奏曲目西方古典音乐占57%。在学校的广播音乐中,流行音乐播放的比例高达71%,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被播放的比例分别为17%和12%。虽然在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情况下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学校音乐课堂,都没有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有利的环境,在没有合适的土壤培养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熟悉喜爱类型也更倾向于大众流行音乐。在最具合适传播手段的课程中音乐教育与传承没有能够相互促进发展,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中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冷淡态度以及民族音乐的无处发展。《全日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善于将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我们的音乐教育虽然高举着践行爱国旗帜,但在“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形成了被欧美音乐同化的单一价值取向,导致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发展停滞不前,依靠口口相传的原生态音乐更是面临着逐步失传的境地。所谓的“民歌新唱”也只是为了顺应市场,而失去了本来的特色,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最根本的敬畏之心,失去了灵魂深处刻在血液里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音乐传承功能的严重失衡,音乐传承彻底从音乐教育中分裂出来。中小学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如果民族文化传播不能首先从教育开始,那么就有被同化,被遗忘,甚至被殆尽的可能。社会音乐文化民族精神匮乏,也终将导致民族音乐逐步走向终结的道路。
传统文化展现的是我国的民族精神之魂,民族音乐更是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魄与力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依靠民间音乐组织团体,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如何让民族音乐文化传递,它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我们的音乐教育可以包罗万象,但是需要始终坚持民族性的主体地位。音乐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功利化,导致了它与社会完全脱节,学校对于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局部性的引导,导致了流行文化的片面存在,使得民族这两个字在中小学生群体里出现了断层。在学生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年龄,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普及民族文化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树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华夏音乐为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只有先继承,才能有革新。不只是一味地强调世界大同,走向国际化,不是止步不前,却让民族的血液渐行渐远,而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渗透,将万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一代一代承接下去,让受教育的人永远为之自豪,在教育的过程中,让民族力量更加凝聚。
(一)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学校音乐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传统音乐资源,编纂相应的校本教材。教师将民族音乐带入课堂进行专门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演奏民族器乐或者播放相关的影音材料,创造民族音乐的浓厚氛围,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机会去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简单的欣赏而是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艺术。
(二)开展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管乐团、军乐团等音乐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艺术活动,在这些实践的载体中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民族元素的加入,但仅仅只是作为某个音乐素材,而不是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象来被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任何的实践方式应该是以尊重其本源的艺术为出发点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提,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以及艺术形式,通过体验感知,学会演唱或演奏一定数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基本要求,发扬对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的独立思维,在实践中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体会民族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三)加强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系统的掌握民族音乐理论完善知识框架,构建科学的民族音乐体系结构。音乐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作为一门对人格全面塑造的科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被技巧性、专业性、功利性所左右,它更可以作为一种载体,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利用音乐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来编创和实践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构建以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以西方音乐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需要维护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多种文化的冲突下,对话外来文化,同存且碰撞火花。在全球音乐文化的视野中,真正找到符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xx.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xx.
[5]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xx.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八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九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xx.
[2]戴晓.中国现代筝乐发展及美学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xx.
[3]徐丽鸿.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xx.
[4]宋经苑.《溪山琴况》表演艺术理论在古筝演奏中的指导意义[d].山西大学,20xx.
[5]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xx(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xx(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一
学校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音乐教师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桥梁。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危机。
1.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认识不足。由于审美价值体系的不同从而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以西洋文化和西洋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学院乃至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沿袭这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审美观念、音乐语言和音乐技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是西方的标准,并以此种标准来批评和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长期影响,无论从学校领导、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得以解决的,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和危机感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认识和责任感。
2.蒙古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材不够丰富完善、不够系统健全。我国目前的音乐史类教材,大多数都是以汉族音乐史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知识介绍的很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也是由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蒙古族民族音乐记入我国音乐史册,让中小学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音乐在内的完整的中国音乐历史,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及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只有一门“民族民间音乐”,而该课程有关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少之又少。这种现状的产生导致音乐教师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历史及相关的民族音乐的课程,因而音乐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加强内蒙古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蒙古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学习和课程的改进,是提高内蒙古地区广大的中小学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
1.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要注重加强蒙古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从理论到教材的研究都需要积极的更新和完善。蒙古族的民歌除了传统长调和短调民歌以外,优秀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呼麦”和“潮尔”艺术享誉海内外,其艺术影响力和辐射力引起世界的瞩目;蒙古族的民间说唱艺术,如好来宝、乌力格尔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包含在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中;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家已经对蒙古族的音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成果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李世相教授的专著《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内蒙古师范大**鲁教授的专著《蒙古族民间歌曲与说唱音乐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以及“蒙古族传统音乐基础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创新团队成果等。这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及理论成果加以推广和普及。
2.内蒙古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演唱或演奏蒙古族的音乐,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以更好地传达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精髓。身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必须要求能够演唱蒙古族的民歌,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将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歌曲按照地域划分色彩区,运用蒙古族语言学习并演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汉族教师可用拼音或汉字发音来学习掌握蒙古族语言,尽量用蒙古族母语来演唱,因为传统的民歌只有运用蒙古族的母语发音才能准确表达蒙古族民歌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否则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3.要注重蒙古族民间器乐的学习。教师如果有可能,要尽量掌握一种蒙古族器乐的演奏,即使不会器乐的演奏也应该对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所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有马头琴、四胡、三弦、雅托克、托不秀、火不思、潮尔琴等等。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马头琴的音乐艺术目前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传播和认可。如果音乐教师对蒙古族的民间器乐“一知半解”不甚了解,那学生更会是兴味索然、一无所知。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当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迫切任务。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是以听和讲授为主。黑板、钢琴和音响一直是教学的主要辅助教具和手段。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形式比较单一陈旧。当代中小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思想活跃,这样的授课方法容易将音乐课讲成枯燥的理论课,达不到音乐课程所带来的视听结合的音乐美感体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2]显然,信息量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来获取的,所以要采用多媒体技术,采取“视听结合”、“听唱结合”、“听讲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以及身体语言多种感官的功能。试想一下,当学生们在屏幕中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成群的牛、马、骆驼、羊的画面,此时除了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伴以蒙古族的马头琴奏响的悠扬牧歌以外,再也没有能够与此情此景相匹配的音乐了。这种美感的情感体验会升华出学生们对草原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自豪和眷恋。
(三)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中小学音乐课课时极为有限。在有限的音乐课上,教师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选择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够让学生喜欢且能理解的内容。比如结合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学习蒙古族的民歌《嘎达梅林》:清朝末期,政府开垦大片草原,牧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牧场,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甚至背井离乡。嘎达梅林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去职。为了保护牧场,嘎达梅林于1931年4月5日组织队伍发动起义,后在战斗中被包围,最后战死。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族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这个历史故事被传唱成为蒙古族民歌、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通过民歌了解蒙古族的历史,会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感。而这样优秀的民歌,也应该成为内蒙古地区中小学的必学曲目。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其教育教学的特点,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总结,不断改进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音乐教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传授:(1)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音乐与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的关系,音乐与时代、地域等的联系。(2)选用恰当内容,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语言,体会蒙古族文化中丰富的哲理性以及蒙古族音乐所具有的比喻、象征、暗示等特点。(3)蒙古族音乐的形式及其传承问题。(4)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及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
(四)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蒙古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蒙古族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1.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技能。如组织小型民乐队,组织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演奏蒙古族民歌;组织“民歌大赛”,让学生了解民歌、熟悉民歌;开展“蒙古族音乐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了解民族音乐知识,如蒙古族的乐器有什么?蒙古族的民歌有哪些?蒙古族的什么仪式唱什么歌?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来丰富中小学的音乐生活同时传达蒙古民族的音乐知识。
2.引导学生以“亲身感受”的方式,参与蒙古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传统婚礼、祭祀敖包活动,都包含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
3.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指导、表演、讲座,进行蒙古族民间音乐展示,让学生受到面对面的熏陶。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对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如内蒙古财经学院于2011年9月由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主办,学院团委协办“天骄之声,唱响校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走进校园活动。活动中,艺术家以其优美的歌声向到场的学生和嘉宾展示了蕴含不同地方特色的长调,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长调与特色民族文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活动次数较少,参与活动的学生也比较受限。但是以上情况说明,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正在引起不同层面的关注,同时也必将带来蒙古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繁荣。蒙古族音乐是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蒙古族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这应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在已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蒙古族音乐内容进行传播和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蒙古族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以文化为载体拓宽中小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认识,为学生创造了解认识民族音乐的土壤,是我们内蒙古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职责。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四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请参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总结: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学习课程标准展望音乐教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五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下面是大学音乐教育论文,请参考!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以人的歌声来抒发、交流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艺术方式,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普及性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学习声乐,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声乐艺术教育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启示。
1声乐艺术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具有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于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致力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查询,主要论文有《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文中作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不同点,提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要与音乐欣赏、艺术实践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理工科大学中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问题,提出以声乐演唱技巧为辅、注重声乐欣赏,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的观点。《浅谈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声乐技巧训练、声乐教材的选用及考核办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论文多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在普通高校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重要性,从性质与特征、功能与意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力求为广大高校一线声乐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具有庞大的规模,纳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渠道,音乐学科的细分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单一的理论课扩展到理论、实践、欣赏多种类型并存的课程,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基础类与提高类课程。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力提倡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也融入了改革的大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声乐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当前的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情感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这也是任何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人声的歌唱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声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声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升华,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力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上看,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声乐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器乐、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音乐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无须进行机械操作,技术负担最少,因而简便易行、易于收效。在学习歌唱的进程中同时指导学生音乐欣赏、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技能训练中,包含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歌唱本身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歌唱教学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声乐鉴赏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发挥声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综合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优越性的声乐作品鉴赏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声乐文化传承能力,这是十分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雷默把对音乐(包括声乐)的鉴赏和文化理解放到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教授艺术的内容和过程不仅来自许多重要的学科,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价值是等同的……从美学上讲,艺术作品体验与艺术作品创作同样有意义”。梅里亚姆在《艺术与人类学》(1964)中也讨论了艺术(包括声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包含四重组织模式: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声乐作品)、结果对观念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声乐作品这一结果做各种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作品源起的观念与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然而,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人们认为西欧古典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超过摇滚、流行音乐或先锋音乐的,是高雅的、经典的,而民间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的、简单的,说唱(rap)的本质是坏的。再如,把流行音乐做好和坏的简单区分等。事实上,每一种声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声乐艺术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正确评价一种声乐艺术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只有当声乐艺术置于社会的和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4结语。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而不是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6).
[2]郭建民,赵世兰.三个“链接”——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教育,(6).
[3]曹广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访学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4(1).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六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20年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七
1.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选拔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艺考成为一股浪潮,各大综合院校也相继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学科,招收艺术类学生,虽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有人文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但这些专业之间不免分的太过细致而极易导致专业的狭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有些学校开设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并不明确,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因此,它与以培养高端的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音乐的艺考选拔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或许对音乐专业并不感兴趣,迫于文化课成绩比较低,退而选择音乐这类的艺术专业,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面临种种问题,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各大综合类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专业,然而综合性大学涉及专业比较全面,不似音乐专业学院这种专业性很高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教学设施完备。近年来高校扩招行为屡见不鲜,生源数量比较庞大,但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那么高,高级职称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实现。还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包括乐器、音响、音像设备等都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比较差,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高校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总之,提高音乐系学生的质量是众多综合性大学改革音乐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就要从大学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推动教学体制改革。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目前,各高等院校将学分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即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期间,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双学位学习或者把它作为公共课来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多学科的优势,更有利于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瓶颈。同时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许多高校还开创了相近专业互选的模式,例如音乐系音乐表演、作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和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可以互选,这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渠道。另外,学校规定选修课学分制,也成为督促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通史教育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计划都作了相应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基础课程放在关键位置,并增开选修课,让学生不仅仅能把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音乐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在音乐系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和学分制定上都会有所增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课的应有课时、节约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更能使音乐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吸收,提高专业素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为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状,将增加原先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学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演奏、演唱的专业技能。
3.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建设,而并非是简单的增加课程课时和学分。为实现音乐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这一目标,首先要确定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即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把这两门重点课程作为音乐生学习的主体,并为每门课程投入专项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次在重点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必须要求是国家统编的优秀音乐教材,这类音乐教材无疑是质量和教学效果最佳的,老师也可自己编纂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教材,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组织开办音乐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创适应现代学生高效学习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4.丰富音乐专业内涵。
我国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培养音乐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上不如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比如说综合性大学的文化背景比较强大,多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音乐系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与发展,这些优势若能够合理利用,那么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就会步入新的发展期。首先综合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音乐专业建设的同时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引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培训出一批专业的骨干级音乐教师,并对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另外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进行使用和研发。艺术教育不仅仅要立足于艺术家,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也会有天赋,开设选修课也是为了扩大音乐在其他专业学生中的学习和发展,这两者是共同促进的,也是丰富音乐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由上可见,为适应新时期的高等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使得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希望上文我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简单探讨,能够给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八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8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