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一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散文界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流畅、自然而蕴含深情的风格著名于世。在阅读朱自清散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饱含情感的艺术魅力,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散文清新自然,婉约流畅
朱自清的散文通常不需要过多的修辞手法,却能够渲染出诗一般的情感。一篇好的散文,若能够实现语言和心境的反哺,语言的表达婉约流畅,易于理解,便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通过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在受到情感渲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真挚、自然的写作态度。
第二段:散文情感深刻,内容丰富多彩
朱自清散文大多出自他内心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善于借助作品来传达一些思想与心态,并通过对一些事物的描写和评述来表达他的看法与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的作品涉及领域广泛,从古文、现代文到文言文,从故事、小说到杂文、游记,其手笔热情洋溢,传神实在。
第三段:散文文字简练朴素,内涵精深广泛
往往有人认为朴素易读,深奥难懂。朱自清散文文字朴素,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富含着文化底蕴,是读者读过后细品才可额外收获的。比如《背影》这篇文章,朱自清借回忆父子之情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厚感情,并深刻地反思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自清先生的代表之一。
第四段:语言运用巧妙透彻,想象丰富多彩
朱自清擅长引用生动多彩的比喻,运用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表达来丰富文章的形式,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令读者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文章中多次运用“月亮”、“牛郎织女”、“梧桐树”等富有诗意的形象,成为朱自清散文的独特标志,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第五段:散文气质高雅,文化内涵深厚
在增强阅读乐趣的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因为其卓越的文化内涵而被后人称赞。散文中融合了朱自清广博的学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使作品在揭示人性、反映社会、阐述思想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的文化内蕴。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情感、语言、内容等方面赢得了老一辈的喜爱与追随,也拥有着现代人的追捧。其优雅、文雅的写作风格,以及真实、自然的散文笔调,让读者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自然、平和、纯真的人类情感。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三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
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
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
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
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
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
"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
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
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
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
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
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
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
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
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
若是真能通盘计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
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
照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
笔者不同意过分的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
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
有些铺子将大部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
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
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吁抢救。
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
但是笔者要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
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公道。
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
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
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
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
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
这个影响旧书的买卖就更大。
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
还有排印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
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
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
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
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
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
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
更重要的,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
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
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
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
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笔的反而越来越多。
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挡不住的。
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
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
学生的字,清楚整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
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
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去读。
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
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
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
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
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
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
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
他觉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
照笔者的意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
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
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四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淳朴、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著称,深受读者喜爱。近期我研读了朱自清的一些散文作品,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散文的精神,以更加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去传递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在读完朱自清的散文后,我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关注平凡的事物,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身边的人和事。他在《背影》中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父亲为了儿子去买学习用品,但从来不主动表达对儿子的爱。朱自清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意。这种关怀、感恩之心让人感动。这启示我,生活中平凡的细节蕴含着无尽的温暖与情感,我们应该用关爱的心去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具备着真实的勇敢。他在《荷塘月色》中用自然的描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让人对生命产生深深的思考。他在《背影》中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内疚。朱自清用文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揭示生活中的不易。这让我明白,只有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朱自清的散文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尽管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表达对生活的痛苦和不满的情绪,但他总能从中找到一丝欣慰和希望的火苗。他在《春》中描述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无限期待和希望。他在《匆匆》中唤起了人们对时间珍惜和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是如何的困难和过渡,只要我们抱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第四,朱自清的散文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自然的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在《咏蝉》中赞美了蝉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荷塘月色》中赞美了荷叶的坚韧和适应力。这让我明白,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和伟大,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它。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朱自清的散文具备着文学家的责任感。他以文学的形式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鼓舞。他用文字温暖人心,以此传递希望和力量。他在《荷塘月色》中通过描写荷塘中孕育生命的植物给予读者以心灵的慰藉。他在《背影》中通过对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引起人们对亲情的思考。这启示我,作为文学创作的人,我们应该肩负起传递美、善、爱的责任,让我们的作品带给读者正能量。
朱自清散文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教益,他的作品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关怀人间、敬畏自然、勇敢面对生活的智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应该借鉴朱自清散文的精神,用真实、自然的态度去感悟和表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智慧和灵性的人。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五
我与王善瑾君相处确只一年,但知道他是一个勤苦好学而又具有正确判断力的人。
但他的病来得这样快,只腹痛了两日,一切便都完了!他死在江苏阜宁县城;他家在离城很远的乡下。
没有和家人见一面,他便撒了手,阜宁是个偏辟的地方,只有几个不中用的医生。
他的病,没有人知道名字;他便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
他家本可勉强过活;但他一读书,便不得不负债了。
他独自挣扎着,好容易才得到大学待了一年。
他实在不能支持下去了,只得忍了心休学,想做点事,积些钱,过一年再来;
他自己和我们,谁会想到他永远不能再来呢?
但若仍在清华,而不去办那一身兼编辑、校对、发行的报纸,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病吧?就有,也不至于不可救吧?他在清华病过两三个月,后来似乎好了。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六
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从国民学校时代直到现在,我总一贯地欢喜着女人。虽然不曾受着什么“女难”,而女人的力量,我确是常常领略到的。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但是我很知足,普通的女人,大概看一两眼也就够了,至多再掉一回头。像我的一位同学那样,遇见了异性,就立正——向左或向右转,仔细用他那两只近视眼,从眼镜下面紧紧追出去半日半日,然后看不见,然后开步走——我是用不着的。我们地方有句土话说:“乖子望一眼,呆子望到晚;”我大约总在“乖子”一边了。我到无论什么地方,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在火车里,我必走遍几辆车去发见女人;在轮船里,我必走遍全船去发见女人。我若找不到女人时,我便逛游戏场去,赶庙会去,——我大胆地加一句——参观女学校去;这些都是女人多的地方。于是我的眼睛更忙了!我拖着两只脚跟着她们走,往往直到疲倦为止。
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从前人将女人比做花,比做鸟,比做羔羊;他们只是说,女人是自然手里创造出来的艺术,使人们欢喜赞叹——正如艺术的儿童是自然的创作,使人们欢喜赞叹一样。不独男人欢喜赞叹,女人也欢喜赞叹;而“妒”便是欢喜赞叹的另一面,正如“爱”是欢喜赞叹的一面一样。受欢喜赞叹的,又不独是女人,男人也有。“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便是好例;而“美丰仪”一语,尤为“史不绝书”。但男人的艺术气分,似乎总要少些;贾宝玉说得好:男人的骨头是泥做的,女人的骨头是水做的。这是天命呢?还是人事呢?我现在还不得而知;只觉得事实是如此罢了。——你看,目下学绘画的“人体习作”的时候,谁不用了女人做他的模特儿呢?这不是因为女人的曲线更为可爱么?我们说,自有历史以来,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这句话总该不会错吧?所以我说,艺术的女人。所谓艺术的女人,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我说女人比男人更其艺术的,是一般的说法;说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个别的说法。——而“艺术”一词,我用它的狭义,专指眼睛的艺术而言,与绘画,雕刻,跳舞同其范类。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女人的圆满相,只是她的“人的诸相”之一;她可以有大才能,大智慧,大仁慈,大勇毅,大贞洁等等,但都无碍于这一相。诸相可以帮助这一相,使其更臻于充实;这一相也可帮助诸相,分其圆满于它们,有时更能遮盖它们的缺处。我们之看女人,若被她的圆满相所吸引,便会不顾自己,不顾她的一切,而只陶醉于其中;这个陶醉是刹那的,无关心的,而且在沉默之中的。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七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
什么
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
珍惜
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
雨
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
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八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
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
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
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
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
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
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
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
鬼通常不是好词儿。
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
还有烟鬼,酒鬼,馋鬼等,都不是好话。
不过骂人有怒骂,也有笑骂;怒骂是恨,笑骂却是爱——俗语道,打是疼,骂是爱,就是明证。
这种骂尽管骂的人装得牙痒痒的,挨骂的人却会觉得心痒痒的。
女人喜欢骂人鬼。死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刻薄鬼,啬刻鬼,小气鬼等,虽然不大惹人爱似的,可是笑嘻嘻的骂着,也会给人一种热,光却不会有——鬼怎么会有光?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鬼呢?固然也有白日见鬼这句话,那跟见鬼,活见鬼一样,只是说你与鬼为邻,说你是个鬼。
鬼没有阳气,所以没有光。
所以只有老鬼,小鬼,没有少鬼,壮鬼,老年人跟小孩子阳气差点儿,凭他们的年纪就可以是鬼,青年人,中年人阳气正盛,不能是鬼。
青年人,中年人也可以是鬼,但是别有是鬼之道,不关年纪。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那小的是地位,所以可怕可恨;若凭年纪,老鬼跟小鬼倒都是恨也成,爱也成。
——若说小鬼头,那简直还亲亲儿的,热热儿的。
又有人爱说鬼东西,那也还只是鬼,鬼就是东西,东西就是鬼。
总而言之,鬼贪,鬼小,所以有钱使得鬼推磨;鬼是一股阴气,是黑暗的东西。
人也贪,也小,也有黑暗处,鬼其实是代人受过的影子。
所以我们只说好人,坏人,却只说坏鬼;恨也罢,爱也罢,从来没有人说好鬼。
好鬼不在话下,美鬼也不在话下,丑鬼倒常听见。
说鬼相,说像个鬼,也都指鬼而言。
不过丑的未必就不可爱,特别像一个女人说你看我这副鬼相!你看我像个鬼!她真会想教人讨厌她吗?做鬼脸也是鬼,可是往往惹人爱,引人笑。
这些都是丑得有意思。
鬼头鬼脑不但丑,并且丑得小气。
鬼胆也是小的,鬼心眼儿也是小的。
鬼胎不用说的怪胎,怀着鬼胎不用说得担惊害怕。
还有,书上说,冷如鬼手馨!鬼手是冰凉的,尸体原是冰凉的。
鬼叫,鬼哭都刺耳难听。
——鬼胆和鬼心眼儿却有人爱,为的是怪可怜见的。
从我们话里所见的鬼的身体,大概就是这一些。
再说鬼鬼祟祟的虽然和鬼头鬼脑差不多,可只描画那小气而不光明的态度,没有指出身体部分。
这就跟着出了鬼!其中有鬼!固然,鬼,诡同音,但是究竟因鬼而诡,还是因诡而鬼,似乎是个兜不完的圈子。
我们也说出了花样,其中有花样,花样正是诡,是谲;鬼是诡谲不过的,所以花样多的人,我们说他鬼得很!书上的鬼蜮伎俩,口头的鬼计多端,指的就是这一类人。
这种人只惹人讨厌招人恨,谁爱上了他们才怪!这种人的话自然常是鬼话。
不过鬼话未必都是这种人的话,有些居然娓娓可听,简直是昵昵儿女语,或者是海外奇谈。
说是鬼话!尽管不信可是爱听的,有的是。
寻常诳语也叫做鬼话,王尔德说得有理,诳原可以是很美的,只要撒得好。
鬼并不老是那么精明,也有马虎的时候,说这种无关心的鬼话,就是他马虎的时候。
写不好字叫做鬼画符,做不好活也叫做鬼画符,都是马马虎虎的,敷敷衍衍的。
若连不相干的鬼话都不爱说,符也不爱画,那更是懒鬼。
懒鬼还可以希望他不懒,最怕的是鬼混,鬼混就简直没出息了。
从来没有听见过笨鬼,鬼大概总有点儿聪明,所谓鬼聪明。
鬼聪明虽然只是不正经的小聪明,却也有了不起处。
什么鬼玩意儿!尽管你瞧不上眼,他的可是一套玩意儿。
你笑,你骂,你有时笑不得,哭不得,总之,你不免让鬼玩意儿耍一回。
鬼聪明也有正经的,书上叫做鬼才。
李贺是唯一的号为鬼才的诗人,他的诗浓丽和幽险,森森然有鬼气。
更上一层的鬼聪明,书上叫做鬼工;鬼工险而奇,非人力所及。
这词儿用来夸赞佳山水,大自然的创作,但似乎更多用来夸赞人们文学的和艺术的创作。
还有鬼斧神工,自然奇妙,也是这一类颂辞。
借了神的光,鬼才能到这自然奇妙的一步,不然只是险而奇罢了。
可是借光也不大易,论书画的将神品列在第一,绝不列鬼品,鬼到底不能上品,真也怪可怜的。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九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贱。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但到了上边,逼窄污秽,毫无可以盘桓之处。燕山十二洞,去过三个。只三台洞层层折折,由幽入明,别有匠心,可是也年久失修了。
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王陵寝用红墙黄瓦的不同。假如红墙黄瓦有富贵气,那青琉璃瓦的享堂,青琉璃瓦的碑亭却有名贵也。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德国波慈达姆无愁宫前的石阶,也同此妙。享堂进去也不小;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谭墓没去过,听说颇有点丘壑。中央运动场也在中山陵近处,全仿外洋的样子。全国运动会时,也不知有多少照相与描写登在报上;现在是时髦的游泳的地方。
若要看旧书,可以上江苏省立图书馆去。这在汉西门龙蟠里,也是一个角落里。这原是江南图书馆,以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为底子;词曲的书特别多。此外中央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也颇有不少书。中央大学是个散步的好地方。宽大,干净,有树木;黄昏时去兜一个或大或小的圈儿,最有意思。后面有个梅庵,是那会写字的清道人的遗迹。这里只是随宜地用树枝搭成的小小的屋子。庵前有一株六朝松,但据说实在是六朝桧;桧荫遮住了小院子,真是不染一尘。
南京茶馆里干丝很为人所称道。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炉,既香,且酥,又白,大概各茶馆都有。咸板鸭才是南京的名产,要热吃,也是香得好;肉要肥要厚,才有咬嚼。但南京人都说盐水鸭更好,大约取其嫩,其鲜;那是冷吃的,我可不知怎样,老觉得不大得劲儿。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十
外国也有乞丐,是的;但他们的丐道或丐术不大一样。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写字的却少。
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国长须的不多),在水门汀上端坐着,面前几行潦草的白*字。
说自己是大学出身,现在一寒至此,大学又有何用,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
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打开了,预备人往里扔钱。
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扔钱的果然不少。
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色粉笔,也有用颜料的。
见到的有三种花样。
或双钩(求生)二字,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
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
或双钩(好运)二字,也有只用(运气)一字的。
——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
或画着四五方风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
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铜子儿就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有些平日爱画两笔,算是玩艺儿。
到没了落儿,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
那天的晚报上选印了几幅,有两幅是彩绣的。
绣的人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拳乱时做水手,来过中国,他还记得那时情形。
这两幅画绣在帆布(画布)上,每幅下了八万针。
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时候。
现在却只在牛津街上浪荡着。
晚报上还记着一个人。
他在杂戏馆干过三十五年,名字常大书在海报上。
三年前还领了一个杂戏班子游行各处,他扮演主要的角色。
英伦三岛的城市都到过;大陆上到过百来处,美国也到过十来处。
也认识贾波林。
可是时运不济,老伦敦却没一个子儿。
他想起从前朋友们说过静物写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学着玩儿;到了此时,说不得只好凭着这点玩艺儿在泰晤士河长堤上混混了。
但是他怕认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着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脸儿。
他说在水门汀上作画颇不容易;最怕下雨,几分钟的雨也许毁了整天的工作。
他说总想有朝一日再到戏台上去。
画丐外有乐丐。
牛津街见过一个,开着话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轮自行车上;记得颇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气。
复活节星期五在冷街中却见过一群,似乎一人推着风琴,一人按着,一人高唱《颂圣歌》——那推琴的也和着。
这群人样子却就狼狈了。
据说话匣子等等都是赁来;他们大概总有得赚的。
另一条冷街上见过一个男的带着两个女的,穿著得像刚从垃圾堆里出来似的。
一个女的还抹着胭脂,简直是一块块红土!男的奏乐,女的乱七八糟的跳舞,在刚下完雨泥滑滑的马路上。
这种女乞丐像很少。
又见过一个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轻,很文雅,向着步道上的过客站着。
右手本来抱着个小猴儿;拉琴时先把它抱在左肩头蹲着。
拉了没几弓子,猴儿尿了;他只若无其事,让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还见过一个,那真狼狈不堪。
他大概赁话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没有;只找了块板儿,三四尺长,五六寸宽,上面安上条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将弦子绷起来。
把板儿放在街沿下,便蹲着,两只手穿梭般弹奏着。
那是明灯初上的时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双双脚从他身边匆匆的跨过去,看见他的似乎不多。
街上汽车声脚步声谈话声混成一片,他那独弦的细声细气,怕也不容易让人听见。
可是他还是埋着头弹他那一手。
几年前一个朋友还见过背诵迭更斯小说的。
大家正在戏园门口排着班等买票;这个人在旁背起《块肉余生述》来,一边念,一边还做着。
这该能够多找几个子儿,因为比那些话匣子等等该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变做卖艺人。
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
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是黯淡的。
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
只有瞎子,可以白讨钱。
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写着盲人。
又有一种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间。
有一回找一家杂耍场不着,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
他殷勤领着走,一面说刚失业,没钱花,要我帮个忙儿。
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算是酬劳,他还争呢。
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
跟着走,诉苦,白讨钱的,只遇着一次;那里街灯很暗,没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国人,他所以厚了脸皮,放了胆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十一
2、《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亚东图书馆;
3、《背影》(散文集)1928年,开明,(被选入初中课本);
4、《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开明;
5、《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6、《伦敦杂记》(散文集)1944年,开明;
7、《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8、《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9、《诗言志辨》(诗论)1947年,开明;
10、《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11、《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12、《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13、《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14、《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15、《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16、《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17、《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
18、《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
朱自清散文全集篇十二
我现在算是对那封信绝了望,于是乎怪到那“通信”两个字,而来写这个“杂记”。那封信仿佛说了一些“天津丸”中的事,这里是该说青岛了。
我来去两次经过青岛。船停的时间虽不算少却也不算多,所以只看到青岛的一角;而我们上岸又都在白天,不曾看到青岛的夜——听说青岛夏夜的跳舞很可看,有些人是特地从上海赶来跳舞的。
青岛之所以好,在海和海上的山。青岛的好在夏天,在夏天的海滨生活;凡是在那一条大胳膊似的海滨上的,多少都有点意思。而在那手腕上,有一间“青岛咖啡”。这是一间长方的平屋,半点不稀奇,但和海水隔不几步,让你坐着有一种喜悦。这间屋好在并不像“屋”,说是大露台,也许还贴切些。三面都是半截板栏,便觉得是海阔天空的气象。一溜儿满挂着竹帘。这些帘子卷着固然显得不寂寞,可是放着更好,特别在白天,我想。隔着竹帘的海和山,有些朦胧的味儿;在夏天的太阳里,只有这样看,凉味最足。自然,黄昏和月下应该别有境界,可惜我们没福受用了。在这里坐着谈话,时时听见海波打在沙滩上的声音,我们有时便静听着,抽着烟卷,瞪着那袅袅的烟儿。谢谢c君,他的眼力不坏,第一次是他介绍给我这个好地方。c君又说那里的侍者很好,不像北平那一套客气,也不像上海那一套不客气。但c君大概是熟主顾又是山东人吧,我们第二次去时,他说的那一套好处便满没表现了。
我自小就听人念“江无底,海无边”这两句谚语,后来又读了些诗文中海的描写;我很羡慕海,想着见了海定要吃一惊,暗暗叫声“哎哟”的。哪知并不!在南方北方乘过上十次的海轮,毫无发现海的伟大,只觉得单调无聊,即使在有浪的时候。但有一晚满满的月光照在船的一面的海上,海水黑白分明,我们在狭狭一片白光里,看着船旁浪花热闹着,那是不能忘记的。而那晚之好实在月!这两回到青岛,似乎有些喜欢海起来了。可是也喜欢抱着的山,抱着的`那只大胳膊,也喜欢“青岛咖啡”,海究竟有限的。海自己给我的好处,只有海水浴,那在我是第一次的。
去时过青岛,船才停五点钟。我问c君,“会泉(海浴处)怎样?”他说,“看‘光腚子’?穿了大褂去没有意思!”从“青岛咖啡”出来时,他掏出表来看,说:“光腚子给你保留着回来看罢。”但我真想洗个海水澡。一直到回来时才洗了。我和s君一齐下去,w君有点怕这个玩意,在饭店里坐着喝汽水。s君会游泳走得远些,我只有浅处练几下。海水最宜于初学游泳的,容易浮起多了。更有一桩大大的妙处,便是浪。浪是力量,我站着踉跄了好几回;有一回正浮起,它给我个不知道冲过来了,我竟吃了惊,茫然失措了片刻,才站起来。这固然可笑,但是事后真得劲儿!好些外国小孩子在浪来时,被滚滚的白花埋下去,一会儿又笑着昂起头向前快快游着;他们倒像和浪是好朋友似的。我们在水里呆了约莫半点钟,我和s君说,“上去吧,w怕要睡着了。”我们在沙滩上躺着。c君曾告诉我,浴后仰卧在沙滩上,看着青天白云,会什么都不愿想。沙软而细,躺着确是不错;可恨我们去的.时候不好,太阳正在头上,不能看青天白云,只试了一试就算了。
除了海,青岛的好处是曲折的长林。德国人真“有根”,长林是长林,专为游览,不许造房子。我和c君乘着汽车左弯右转地绕了三四十分钟,车夫说还只在“第一公园”里。c君说,“长着哪!”但是我们终于匆匆出来了。这些林子延绵得好,幽曲得很,低得好,密得好;更好是马路随山高下,俯仰不时,与我们常走的“平如砥,直如矢”的迥乎不同。青岛的马路大都如此;这与“向‘右’边走”的马路规则,是我初到青岛时第一个新鲜的印象。
c君说福山路的住屋,建筑安排得最美,但我两次都未得走过。至于崂山,胜景更多,也未得去;只由他指给我看崂山的尖形的峰。现在想来,颇有“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感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0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