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3:18:18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优秀22篇)
时间:2023-11-10 03:18:18     小编:雁落霞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传达个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写读后感时,可以系统地对作品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评述,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读后感是一种对于书籍的赞美和致敬,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意义,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水平。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总结和概括,从中获取更多的收获和启示。读后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范文,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吧。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一

皮普,主人公。本来是个穷孩子,童年迫不得已地救了个戴着脚镣逃跑的囚犯,给了他吃的和锉刀。囚犯为了感激他,把自己后来赚的钱都通过秘密的方式给了他,不让他知道是谁的恩情,只让他去过贵族的生活,让他以为自己拥有了远大前程,也让他爱上了,认定了富有而骄傲的姑娘埃斯苔娜。但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背弃了曾经生活的阶级和自己的道德良心,离开了善良的朋友乔和纯洁的爱人毕蒂,从此不可能拥有幸福,只有无尽的痛苦。

我怀疑世上有没有两相情愿的爱情。我想这故事是在讨论爱情的形式。爱情是被当成一种信仰的么?皮普的爱情,是他所谓远大前程的一部分么?远大前程没有降临之时,他有毕蒂纯洁的爱,远大前程行将来临,他的热情只能给埃斯苔娜,远大前程终成一场空,他于是又想起了毕蒂。境遇的改变,他的爱情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两种生活之间。

李安曾经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李安还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否,人人心中都有一位埃斯苔娜?“埃斯苔娜是这儿的灵气,是这儿的中心,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虽说她已经俘获了我的灵魂,虽说我把我全部的幻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她的身上,虽说她对我童年时代的生活与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整体性的影响,但我不会说她有什么优良的品质,她只是迷了我的心窍,即使在这具有浪漫意义的早晨也是如此。我在这里特别提到这一个问题,是出自一种明确的目的,因为这是一条线索,顺着这条线索我被引进了不幸的迷宫。就我个人的亲身体会而言,世人那种对情人的传统看法不可能永远是真的。不容辩驳的真相是,当我以一个男人的情感爱上埃斯苔娜时,仅仅是因为我发现有一种内在的抑制不住的情感非爱她不可。一旦爱上了她,我就再也不能不爱她。我自然了解这对我会带来多少的悲伤与痛苦,而且这些悲哀时时刻刻缠绕住我,日日夜夜萦绕在心头。我爱她是违背常理、是妨碍前程、是失去自制、是破灭希望、是断送幸福、是注定要尝尽一切的沮丧和失望的,可是,一旦爱上了她,我再也不能不爱她。虽然我知道这一切,可是我对她的爱一分也不会减少,也不会使我有所克制,相反,我却更把她奉为人间最优秀的绝代佳丽。”

'never,estella!youarepartofareineverylinei'veread,ineveryviewi'veseen,ineverydreami'vethelasthourofmylife,youwillremainpartofblessyouandgodforgiveyou!'iheldherhandtomylipsforamoment.“在我脑中消失!你是我存在的一个部分,你就是我自身的一个部分。自从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我这个粗野的乡下孩子虽然这颗可怜的心被你伤透,可是每当我读书时,字里行间便会跳出你的影子。我观赏景色时,无论是大河之上,河上漂浮的船帆,无际的沼泽地,天空中的云彩,那白日的亮光,那夜晚的黑暗,那狂风,那森林,那大海,那街道,哪一个景色中不会出现你的身影?你是我美丽幻想的化身,深藏在我的内心,是我心灵中永远的友伴。就说伦敦最坚固的建筑基村——石头吧,也比不上你的手那样真实,也比不上你的手那样无可代替,比不上你的形象,远远没有你对我的影响大。你无处不在,你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间,埃斯苔娜,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仍然是我人格的一部分,我身上如有一点优点,你就是优点的一部分;我身上如有一丝缺陷,你就是缺陷的一部分。不过,我们这次分手,我只能记住你的优点,并且我将永远忠贞不渝地记住你的优点。你给了我伤害,但你给了我更多的友善。现在,我内心感到多么深刻的痛苦,就像尖刀割着我的心。哦上帝,愿上帝赐福于你,愿上帝原宥你的一切!”这是皮普放弃了埃斯苔娜时的独白。

皮普日后又想起埃斯苔娜时“我的希望就好像一件长袍,已经被撕得一片一片,而且除了最后一片以外均已随风飘去,我为什么要把这一片藏于心间呢?”

在看电影时,看小说时,两厢情愿的爱情其实并不美,除非好像泰坦尼克,天不遂人愿,否则最终日子就是日子,成不了段子。只有这样无法达成的爱,才有一种力量。书看到最后,完全是一种无望,皮普那无望的爱情与前途,伴随着狄更斯炉火纯青的环境素描,网一样牢牢的控制住我的每一条神经。

“那天,我抬头仰视着天空的繁星,感到这些星星都是些可怜的星星,下贱的星星,一位这些星星所照射的不过是我曾生活期间的乡村野景。

“窗外流着泪,泪水是乌黑的,好像是扫烟囱的巨人在流泪。

“圣保罗大教堂以及伦敦城所有教堂里的钟都一个接一个地敲响,有的领头,有的相伴,有的随后响起在狂风中,终生奇怪的声响,我静静地听着,思考着风是如何打击着钟声,把钟声撕得破碎不堪。

掩卷而思,除了乔和毕蒂,每个人都悲剧收场,虽然他们俨然本性善良,至少没做错什么。埃斯苔娜在幽灵般的郝维仙小姐身边长大,对幸福的渴求已然泯灭。资助皮普的囚犯似乎什本性并不坏,一切都是社会的责任。皮普无非是个向往伦敦的穷孩子,命运却一再残忍的戏弄他。想起赫伯特和克拉娜也许能算得上另一对幸福的人,就像乔和毕蒂。也许狄更斯是在赞赏单纯而善良的人们。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收获。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另一本外国名著《远大前程》,尽管我才刚开始读不久,这本书已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书中孤儿皮普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

我还读过狄更斯所写的《雾都孤儿》,仔细比较,发现两部小说不乏共同点——都是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生物”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由此可见狄更斯的确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从1812年圣诞节前夕开始,父母双亡的小孤儿皮普,从小由严厉凶狠的姐姐抚养长大,他和憨厚的铁匠姐夫乔经常受到姐姐的殴打。有一天,皮普在父母的坟墓前遇到一个逃犯,那逃犯吓唬他威胁他,让皮普为他弄来食物和锉子,善良恐惧的皮普照做了,但不久,那个逃犯就在和另一个逃犯搏斗的过程中被警察再次逮捕。

《远大前程》中还有许多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等待我去探索,我会继续读下去,从中得到更多启发!

我读论语: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三

《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后者虽然颇具悲天悯人的道德色彩,但不免忽略了狄更斯小说中充斥的幽默戏谑。

粗鄙的市井俚语,各怀心事的尴尬对话,或是人物委琐内心的细微揭示,穿插在匹普大起大落的命运间歇,一次次叫人忍俊不禁。尤其在第三十一章中,狄更斯将这种戏谑的幽默通过一场滑稽的悲剧演出渲染至极:伍甫赛先生“沉郁顿挫”的台词引来观众的嘲讽倒彩不断,观众津津有味玩赏的是其中怪诞,只剩下演员自己为既定的角色自命不凡。

返观《远大前程》中构思的整个人生图景,何尝不也是这样一场“戏谑的悲剧”?

可见,狄更斯在书名greatexpectations上倾注了怎样精妙而深沉的用心,其中崇高、宏大却最终返归虚妄的悲剧意味和嘲讽之感,当然远不是“孤星血泪”渲染的凄凉悲苦所能替代的。

悲剧之悲永远不是肤浅的伤感。悲剧的意义往往在于揭示一种人生的两难处境。匹普努力扮演的“上等人士”形象,原来只是马格韦契用以像仇人示威的旗帜;而艾斯黛拉沉浸其中的“冷艳贵妇”形象,也不过是郝薇香报复男性的一粒棋子。然而他们不可能轻易摆脱被安排左右的命运,因为这种安排和左右背后支撑着的是“爱”的理由:郝薇香对一个毫无血缘关联的孤女的关怀疼爱,以及马格韦契对一个曾给予援手的男童的感恩戴德,使得匹普和艾斯黛拉虽然明知自己沦为他人报复计划的傀儡,却不仅失去了反抗的理直气壮,还反而背上了一种报答养育之恩或知遇之恩的道义的责任。越是看重自己的主人公身份,越是一心去扮演他人所赋予的角色,越是呈现出虔诚、执着、纯粹,就越是显得渺小、轻贱、可悲。

不过,不知是出于对笔下人物的仁慈,还是对读者敏感情绪的关照,狄更斯最终还是给予匹普和艾斯黛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小说嘲讽戏谑的笔调,也在结尾退淡为心平气和的叙述。无论曾经怎样被动、矛盾、挣扎,匹普最终随着马格韦契和郝薇香的退场而走向自省与独立,领悟到“远大前程”的空洞以及幸福生活的真谛。至于究竟应当怎样面对人生悲剧的两难境地,匹普曾经为帮助马格韦契出逃而冒险、为扑灭郝薇香身上的大火而奋不顾身,这种人性的闪光,大概正是狄更斯给出的解答。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四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远大前程》。我是20xx年5月11日开始看这本书的。整个暑假也没有碰,于是隔了这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狄更斯的书。一年前看完了《雾都孤儿》,奥利佛那种纯真和虔诚,到现在都印象深刻。

狄更斯的作品延续了主人公实诚的风格,匹普和奥利佛也是一样。他们两都运气很好,奥利佛有贵亲,而匹普有“贵人”相助。

总体来说,《远大前程》整本书在剧情设置上并不是非常惊艳丰富,但人物关系之间还是能做到处处有关联的。感觉可以围绕出更多的故事,却被这种人设浪费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没有打算写成长篇小说,感觉收尾的非常急,对匹普一生铺垫很长,接近六十章的篇幅,涉及匹普人生转折点的高潮部分,只用了一两章就描写完了。

只能说我可能被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惯坏了,现在看到每本世界名著中的每个人物,都想着ta会和其他任何一个人物有种怎样离奇的关系和故事。

感觉全文中,人设最浪费的是艾斯黛拉这个角色,对于她性格的形成只是描述了一些过程,也没必要标志性事件。而对于她最终性格的转变,也是一笔带过。这种转变很难说服读者,尤其是艾斯黛拉还是女一号,被捧成仙女般美丽的女一号。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艾斯黛拉的父母,那位流亡海外,匹普拯救者的父亲,还有那位在贾格斯先生家里做佣人的母亲。围绕他们三人的这个故事,本可以写的更加丰富多彩。但狄更斯只是把这三人的故事作为彩蛋埋在文中,而不是作为伏笔去更多叙述。

当然,书中也不乏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结尾的乔和毕蒂。我真的万万没有料到,乔和毕蒂会在一起,毕竟乔虽然一辈子受尽了匹普姐姐的辱骂殴打,但在匹普姐姐遭到奥力克袭击后,他依然是如此不离不弃。我以为他太呆了,但显然狄更斯只是想证明他很实诚,却不呆滞。乔在匹普恢复后的最关键时刻离开了他,他选择了放手。我一直在揣摩乔的心情,他那么爱这位弟弟,但当匹普成为“上等人”,说不清他到底是骄傲还是惋惜。

换句话就是,乔到底知不知道,匹普过的不开心?我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觉得匹普就是“作”,自作自受。他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爱情,让自己一直活在这种“未知”当中,最后的结局又无奈地打破了这种“未知”,一切重新回到起点。

他对艾斯黛拉那份爱,真的值得他付出这么多吗?我一直在怀疑那真的是爱情吗?还是他的虚荣,他这辈子没能得到艾斯黛拉一点爱,而引发的自尊维护。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金钱和地位,和幸福从来不是正相关。”

全文建立于“复仇”,终结于“爱”。郝薇香小姐想向所有男性复仇,所有培养出了艾斯黛拉。马格韦契想向所有看不起他的人复仇,所以极力培养出匹普这个“上等人”。最终,当他们生命走向尽头,发现复仇毫无意义时,他们又回归到“爱”。

文中还充斥了大量像潘波趣先生,朴凯特一家等等势利眼,据书中的序论介绍,狄更斯这样描述,是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看完全书的人我相信还有一个疑惑,就是狄更斯为什么要让康佩生那么轻易的去世了。他几乎是一个万恶不赦的人,欺诈,诡诈,制造了那么多人间惨案。读后感·在情节中还把他描述成一个在阴暗角落窥探世界的人,来无影去无踪。最终的去世其实真的让我觉得惋惜,就搏斗这两下就没了?怎么也得让他受尽感情的煎熬,身体的折磨等等才能放开他啊。

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情节与大家分享一下:

当匹普遇上艾斯黛拉时,他的内心活动:“我连忙趁这个机会看看自己。我自己也看不上眼。以前我从来没有为这些而烦恼过,现在却烦恼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

而艾斯黛拉冷漠对待匹普时,他的内心活动:“看也不看我一眼,傲慢无礼到极点,简直把我当作一条的狗。我丢够了脸,伤透了心,受尽了欺负,气炸了肚子,又是愤慨,又是难受——心理说不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创痛——只有天才知道这叫什么滋味!泪水涌进我的眼眶。”

当乔送别匹普时,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能顺着直路正路做到不平凡,可千万别为了要做不平凡而去走邪门歪道。”“活要活得规规矩矩,死要死得快快活活。”

而匹普的内心感受却是:“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固然这多半是由于忘恩负义黑良心,受到惩罚也是理所当然,罪有应得;不过我可以作证,这毕竟是一件苦恼的事。”

当匹普了解到自己的“远大前程”时,他的内心感受是“在星期天黄昏站在教堂公墓里,看夜幕降临,拿我自己的前程跟那一片寒风萧瑟的沼地景色相比较,觉得二者倒颇有些相似之处:一样单调,一样浓雾弥漫,大海茫茫。”

“我们为人一世,往往就会这样,为了防范自己最看不起的人,结果干出了最最卑鄙恶劣的行径。”

而乔对于他自身的命运,则是这样思考的,“匹普,亲爱的老朋友,世界嘛,可以这样说吧,本来就是由许许多多零件配合起来的。这个人做铁匠,那个人做银匠,还有人做金匠,又有人做铜匠。难免有一天要各走各的路,到了时候是回避不了的事。”

匹普:“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骗子,比起自骗自的人来,实在算不上一回事,我就是编造了这些借口来欺骗我自己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匹普长大成人,开始了自己的“上等人”生涯时,是这样想的:“也不知有多少个傍晚,孤单单一个人望着壁炉,就不禁觉得,世间的炉火再好,也比不上打铁间的那一炉火,也比不上老家厨房里的那一炉火。”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五

他写下那些流转的情缘,熏心的利欲,患难与共的情感与勾心斗角的碾轧,那些让人唏嘘让人感慨万千的因缘与形象,给我们机会关注这个几百年前平凡又不凡的小男孩,见证他如何从天真到成熟,从成熟到厌倦,从潦倒到风光,从风光到没落。人物的丰满,事件的周全,环境的细腻,哲思的隽永,穿越时光,在许多许多年后仍然熠熠闪烁着原有的魅力。这个讲故事的高手,把爱情、悬疑、哲理恰到好处地圆融在一起,让这本书不再是苦大仇深的少年成长血泪史那么简单。无论从甜蜜如斯变得丧心病狂的老小姐,还是穷凶极恶又孤独彷徨的亡命徒,抑或反应迟钝却傲骨铮铮的铁匠,所有的人,各自留下生命浓墨重彩的一笔,错综交汇,铺张成那个年代的一幅恢弘画卷。

其实最先初是看电影。也不知道是哪个版本,饰演爱思黛拉的少女有着优雅深刻的侧脸轮廓,颀长身材,穿雪青色的塔夫绸连衣裙,头发一丝不苟。就已经很符合我心目中对于那个角色的定位。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漂亮冷漠的女孩子,注定会让一切爱上她的人吃苦头。然而,对于年少的皮普来说,这一切都不重要。她在那里,她就是太阳。爱思黛拉美丽而拒人千里的姿态,征着他满心向往的上流社会:迷人,耀眼,高高在上。他因此而无法克制对她的爱和崇拜,因此而持续用充满迷恋的目光仰望着她。他在她面前化作尘埃,并且,在得到神秘遗产之前,从无翻身之可能,甚或不具备开出花来的力量。

然而那个世界本身如此。想要把一个人推上神坛,视作理想与偶像,是注定要让自己失望的事情。

美丽的花朵在地下必然有蜿蜒的根。狄更斯的一支笔风卷云涌、排山倒海,运筹帷幄又精明微妙地娓娓道来这一切盘根错节。英国谚语说的好:don'tputallyoureggsinonebasket。不过,对于并无太多机会选择的人如皮普而言,孤注一掷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是否从一开始就能做好准备去收拾一切被打碎的烂摊子。理想的架空与幻觉的破灭带给这个年轻人的打击无疑是很大的,他的心始终这样单纯执意。不过,沉舟侧畔千帆过,也正是要等到这样被命运的大手揉搓摆布很长一段时间后,那颗单纯执意的心回到最初的地方,才会发现,时代的洪流其实从一开始就给他指明了方向,只是在千回百转之中,太容易迷失自己。而天下所有的美与丑,善与恶,荣华与穷困,高贵与卑贱,无非都是夜与日的关系——白天未必阳光明媚,夜晚有时也繁星灿烂。此消彼长,尽在不言中。

物质上的优渥与富足,很多时候的确可以满足人内心的期许,但仍然有一些事情,它无法解决;而这些事情,终究在我们生命里有多重要,这纯粹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并且,是个最见真功夫的问题。相信劫后余生的皮普,对这个问题很有发言权。

狄更斯的语言一直具备和谐的美感与内敛的力量。如同一把收在刀鞘里的日本弯刀,优美的弧度并具利落与锋芒。《远大前程》是他晚期的作品,写作技巧的炉火纯青已达到更加让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世间百态,人情炎凉,全部囊括在内,这样的全面与深刻,自然也是顺理成章。有奋不顾身的感情债,也有细致入微的利益冲突。有天作之缘的巧合,也有人性的软弱和无奈。犹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原著,那个资助皮普的逃犯马格维奇和皮普倾诉着自己的悲惨身世,生活在21世纪的我看得鼻子发酸眼泪直掉。明明是中译本,明明从未有过类似的感同身受,文字却居然有如许感人至深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

19世纪的英国风情熏染并贯穿着整部《远大前程》,从情节到布景无一例外。提到它,就总是想起淡淡灰紫色薄雾里的伦敦石板路和老房子,绅士的袜套勾勒出鲜明的小腿,长袖连衣裙必定有蓬蓬裙摆。对于现实主义而言,一本好书必然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狄更斯在这本书里笔触越发清淡隽永,如同细腻温柔的工笔水彩画——大面积用的都是低明度的颜色,灰,褐,紫,淡蓝……一切讲述都很默默,却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潮汹涌。对于那个平淡得让人几欲三缄其口的结局,我本人也算是满意——虽然小时候看总觉得不够成人之美,因此抱有余憾——但是这和晴雯临死前并不曾呼喊过宝玉的名字一样,实际展现的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我总是忍不住想象那铅华落尽、月光如水的场面,一笑泯恩仇的两人从废墟中携手而出,纵使感伤,却也充满希望。如同黑夜曾经噩梦累累,终究也有下一个天亮,从压城欲摧的黑云中,透出丝丝清明的光来。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六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神态各异,憎恶分明,生动感人,呼之欲出。

在《远大前程》中,人物性格特色的具体表现有:1.人物本质的确定化。如小说中勾画的郝薇香小姐就应当属于坏女人的典型。她从小娇生惯养,在结婚当天被新郎欺骗以后,就再也没有迈出家门,从此“向天下的男人复仇”似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自我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老怪物;2.人物的明晰性。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某一类人,反映了某一类人的共性。如贾格斯的形象就充分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的律师形象;3.深厚的人性内涵。狄更斯十分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经过它们来反映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的东西。乔大嫂在遭受歹徒袭击、瘫痪在床以后性情变得温和,临死前还依恋地拉着乔并请求他的原谅;对于郝薇香小姐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她刚才一向没有正视我,此刻才第一次转过面孔来望着我;使我大为吃惊的是她这时跪在了我面前,对着我举起合着的双手,这简直使我惊骇万分。…眼看这一位生满白发、面孔枯瘦的老人竟然跪在我的脚下,这使我全身颤抖起来。我请求她站起来,伸开双臂去扶她;可是她只是抓住我的一只她能够抓得着的手,并且把她的头倚在我的手腕上,悲伤地哭了起来。从前我从来没有见她流过一滴眼泪;此刻我无言地俯身看着她,心中暗想,让她痛哭,哭去她深藏在心中的痛苦,也许对她倒有益处。她此刻已不跪在地上,而是跌坐在地上。“哦!”她绝望地叫道,“我竟做出这种事来了!我怎样做出这种事来了!”

这样的描述对于人性的揭示给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七

《远大前程》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物质世界的发达导致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到了狂热的地步。人们变得现实和功利,金钱、物质的满足成了一切追求的原动力。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最热门的专业永远是最赚钱的专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被弃置一旁;“遵从内心喜好”的原则很难付诸实践;“现实”大行其道,“理想”步履维艰。人们在社会环境的驱动下,为了所谓的“远大前程”拼命向前冲,争个“头破血流”却从未停下来探寻过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与追求。同时,尽管等级制度已经消除,现今社会因地位差异带来的不平等观念仍根植于部分群体中。弱势群体不被重视与尊重的现象屡屡发生而拥有权力与地位的人被抬高、吹捧,这种畸形的社会价值导向将造成无数“皮普”的诞生。

其实,《远大前程》告诫我们的,无非是一种回归或者说是一份坚守。对于社会而言,需要给物质与浮躁降降温,不让物质侵占我们原始自然的精神世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拥有独立的思想,来辨明真伪,秉持初心。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两者本身是一个矛盾循环体。个人的思想意识来自社会的教育熏陶,而觉醒的社会来自与觉醒的个人。打破这恶性循环的重任,在我看来,落在知识分子身上。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能挣脱环境的束缚,深入问题的本质,能够独立评判事物。知识分子对于人类真正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觉悟能通过他们对世界的影响传播,从而一步步改变社会整体的发展势态。当然,社会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即稳健地发展经济,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提供前提条件。

我们呼吁人们的觉醒。就像狄更斯所暗示的那样,皮普从虚浮的“梦境”中走出,回归内心的充盈。我们并不需要追求社会的倒退,只是去寻求一种改变,一种进步。无论道路多崎岖。

在追求精神财富、平等的道路上我们能走多远,将最终决定人们的幸福程度。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八

一幅广袤精致的英国社会图景,一叠沉重繁复的人物关系图卷,一片充斥离奇巧合的命运原野,狄更斯以精湛的技巧,厚实的笔触,灵动的思绪将恢宏的主题与细致的叙事紧密结合,塑造了性格鲜明,气质独特的人物群像,营造出各种怪诞的场景和紧张的氛围,流露出对社会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批判。沉浸在小说机智美妙的描写中,徜徉于激荡起伏的悲喜里,流连于神秘怪诞的联想和意象中,我乘着一叶扁舟在时代的风暴里经历内心的洗礼,到达彼岸时,内心的感知如一束清泉,缓缓流淌,冷静而哀伤。

幻灭的前程。

当一份远大前程从天而降,命运即将扭转为金碧辉煌的华美,谁人不会心动呢?

匹普有幸得到这样的馈赠,从下等人一跃进入上等人的生活圈,心性和生活态度的改变是必然的,他的内心被财富和优越感慢慢侵蚀,他开始漠视善良的乔和毕蒂,并凭借着上等人的自信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阶级观念深入人心,下等贫民的畏惧和卑微,上等人的高傲和挑剔,处于中间层次的人的阿谀奉承的姿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说中。随着匹普内心的变质和人生态度的扭转,残酷的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当匹普得知自己是由逃犯马格韦契资助成为上等人时,他内心的感激和骄傲彻底被击碎了,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什么好运气或是远大前程,自始至终只是马格韦契报复社会报复上流社会的工具,他陷入了深沉的矛盾和痛苦中。一方面,匹普接受马格韦契的资助后,已经挥霍了大量钱财,习惯了上等人的生活,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简单快乐的生活了,作为一个已与过去脱节的人,他必须帮助马格韦契脱离危险才能继续现世生活,另一方面,马格韦契是重要的逃犯,匹普窝藏他遣送他如若被抓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匹普将失去一切,前程将彻底幻灭。匹普选择了某种意义上的报答和回馈,帮助马格韦契逃离。实际上,无论他如何选择,内心的期待早已无处安放,他深知未来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继续接受一个逃犯的资助或是重回下等人都会让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彻底毁灭,但是他又别无选择,只能凭借留存的私心和良知选择了两者中较为妥当的道路。

最终,远大前程依旧破灭得无迹可寻,马格韦契被捕,匹普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焦虑,他发了高烧。这一场高烧对于匹普来说,是一次回归,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场高烧烧掉了他的幻想,烧掉了寄在他头脑中的上流社会腐朽庸俗的思想观念。高烧退去,匹普从自己追求的“远大前程”的迷梦中醒来,从空中楼阁回到活生生的现实。高烧如同外在的破坏力量,将缠绕着匹普成长的藤蔓扯掉,使他得以恢复原有心性的自由与解放,获得善良心性的复归,精神也得以解脱与升华。重回故里,似浮萍的匹普终于有了归属感,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生他养他的小乡村、纯朴善良的乔以及实实在在的生活。

幻灭的爱。

匹普在做铁匠时一直将对艾丝黛拉的爱藏在心底,这种爱只是作为一种幻想和奢望存在,而当他进入上流社会后,他告别了粗鲁的旧日,气质谈吐和外貌都焕然一新,他顺利地从巨大的改变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毫不怀疑自己将是个有远大前程的人,于是把自己的爱升华为平等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并由衷地相信他和艾丝黛拉的结合是注定的。随着错综复杂的真相一一剖析开来,这一段情感始终作为时隐时现的命脉贯穿了整个小说,单单审视这一段情感的发展和最终的结局就可以挖掘出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和矛盾重重的艰难选择。匹普对于艾斯黛拉的爱一直是诚挚热烈的,少年时夹杂着自卑,成年后也不自信艾斯黛拉能否爱上自己,因而一直带有卑微的敏感和细腻的关怀,他的情感完全由艾斯黛拉控制着,她施舍给他的一点温情都被他视为珍宝。在日渐悠长的岁月里,眼见自己的倾心仍旧无结果时,匹普开始跳出恋爱的狂热思考失败的原因,他看到了一个不懂爱,不会爱,被报复心扭曲的艾斯黛拉,由此他深知对于艾斯黛拉的爱恋是徒劳的,于是放弃了挣扎。

而最具悲剧感的真相在于艾斯黛拉居然是马格韦契的女儿,一个囚犯一个亡命天涯的人抛弃在时间的血脉,她的高贵骄傲与卑贱的出身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由为这一事实感到震撼。狄更斯最绝妙的手法在于将庞大的盘根错节连接成完美的海上航线图,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每一个生命的悲欢离合都绝非偶然。当匹普知晓艾斯黛拉的出生和内心时,他无疑被卷入了矛盾漩涡的内核,他对马格韦契父女的情感是异常复杂,他们改变了他的一生,给了他希望又使一切幻灭。狂风暴雨过后,人们会格外珍惜平静。善良,朴实,简单,这些才经得起风浪的淘洗,这些在一生的颠簸后才显得熠熠生辉。爱情虽然幻灭了,匹普却找回了自己,和艾斯黛拉成为了朋友,他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难题,都是孤独而痛苦的。

留存的温情。

在世事沧桑变化中,很多人的棱角都不断地被磨损,趋于圆滑温润的鹅卵石,无论内心发出怎样反抗的尖叫,嘴角微笑的弧度总是恰当的,人们已经学会世界的游戏规则,虽不是不是全心投入,也装扮得有模有样了。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问题如密集的鼓点不断敲击人们的生活,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席卷了人们的良心,懒散的议会,庞杂的统治机构,自满昏聩的资产阶级,金钱的统治力量,人们迷失在这病入膏肓的社会里。在这样昏庸腐朽的时代,乔和毕蒂,赫伯尔特和文米克也经历着淘洗,却以善良的品性和丰富的内心给了我们最后的温情和慰藉。乔,虽然有些作为下等人的懦弱和自卑,但是他安守本分,悉心照顾匹普和妻子,用最温柔的内心和最善意的言语与人相处,是最自然和可爱的人。毕蒂则是勤劳好学,待人亲切坦诚,善于倾听,在她的身上涌动着绵延的母性气息,使人倍感温暖和安定。乔和毕蒂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是他们并没有悲观失望,在匹普成为上等人后,也没有要求匹普感激和报答他们,他们不具有虚荣心,没有掌控仇恨,嫉妒这类顽固心理的能力,过着朴实温和的生活,在汹涌的社会环境中如一棵翠绿的树苗焕发着生机,不引人注意却兀自欢乐着。

赫伯尔特,纤柔的白衣少年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身上凝聚着对理想的虔诚,对朋友的忠诚和善解人意的性格,他追求自由的爱情,全心投入事业,待人温和,即使不得不向社会的规则妥协,也总是具有拿捏妥当的美感,他自身如此独特的秉性才让匹普情愿亲近他,信赖他,并资助他。而文米克,他那宛如童话的后花园,奇妙的城堡,各式各样充满机趣的小机关,长长的吊桥,实在令人心生向往。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还保持着对手工的热爱,对自然的亲近,他亲手制做器具,设计机关,栽种植物蔬菜,拥有一颗质朴的心和美好的田园气质,没有任何奢华和浮躁的迹象。在工作中他要面对繁杂的纠葛,错乱的人性,徘徊在道德的边缘,做一些有违正义的选择,可能正因为工作性质的复杂,他将私人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割开来。工作的面具是一张严谨的,聪慧的脸,在人情和法律中游走,力求考虑周全,生活中的本性却是自由畅快,豁达单纯的,甚至带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十分难能可贵。

留存的怅惘。

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的命运在小说中透出浓郁的悲剧感,读罢不禁滋生难以泯灭的怅惘。郝薇香那阴郁凄冷的哥特式房间,她那身怪诞奇异的新娘装束,都让人不寒而栗,她性格里的偏执阴郁如一个怒放的谜团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当她的身世慢慢浮出时,她的古怪得以配上契合的源头,从一个疯狂追求爱情的女人落魄到被人遗弃冷落,心中充满愤恨的老太婆,不禁让人心生理解和同情,她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贪婪本性释放的目标和惨痛的牺牲者,这一切让她不再相信爱情和男人,陷入了无止尽的报复和仇恨的心理怪圈。郝薇香的生活一直充斥着无法言说的伤痛,因而她收养了艾斯黛拉,把她作为报复的工具,用一种冷酷的方式来培养她,力图让她成为报复上流社会纨绔子弟的工具,教会她去吸纳去抢夺,从不教与她去真诚地爱和感激。艾斯黛拉成为郝薇香所期待的模样,她拒绝了匹普的爱,在贵族子弟间穿梭,最终嫁给了一个懒散的贵族子弟,受尽虐待和折磨。

最终,郝薇香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忏悔,对于自己毁了艾斯黛拉心存悔恨和伤痛,艾斯黛拉的心性也得以恢复善良,和匹普成为朋友,但这样的结局何尝不是悲观和无奈的,最好的年华已过去,遗憾已经深深注入她们的生命里,恍惚间所有的事情已经来不及再来一次。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心性的扭曲,金钱激发出的贪婪和无止尽的欲望也是两个女人悲惨爱情后的刽子手,最后庄园烧毁后满是灰暗尘土的残垣断壁象征着房子的居住者和整个上层阶级的颓废与堕落。

小说中铺就着机缘幻灭的沧桑感,然而,当一切华丽逝去,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才得以彰显。在那个腐朽苛刻的时代,剩下的善良,遗留的反思已是瘫痪社会可贵的馈赠。每个人都有获得远大前程的可能,被施舍的总是不如自己创造的,等来的运气和希望是极易幻灭的。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九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大前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天刚刚读完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颇有感受,故在此费一些笔墨,浅显地写一篇读后感。

就题目而言,“远大前程”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令人误以为该小说是一篇励志小说。在开始阅读小说之前,我也以为小说写的是出身贫寒的主人公奋发努力,从而获得远大前程并最后取得事业成功的故事。在阅读该小说之后,才发现我的推测和实际的小说内容大相径庭。《远大前程》实际上讲述的是出身穷苦的主人公皮普(pip)小时候意外获得一笔神秘财产,从而离家开始了他的“远大前程”,到后来“远大前程”又彻底破灭的故事。其实,皮普的“远大前程”无非就是指原本长大只能当铁匠的他,能有机会去伦敦做一个“绅士”或“上等人”。而这样的一个远大的“前程”,在小说的后部则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所以说,作者以“远大前程”来命名这部作品,事实上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远大前程》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了皮普富有戏剧色彩的一生。天真善良、爱憎分明的皮普从小父母双亡,和脾气暴躁的姐姐住在一起。他的姐夫乔(joe)是一个善良的铁匠,对皮普的关爱无微不至。小时的皮普被镇上一位富有的老小姐郝维辛(havisham)雇为她的养女艾斯苔拉(estella)的玩伴。皮普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漂亮而又冷漠高贵的艾斯苔拉,从此励志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修养,做一个配得上艾斯苔拉的“上等人”。正在这时,郝维辛小姐的律师找到了皮普,说有一个神秘的人给了皮普一大笔财产,让他成为一个绅士,但作为条件皮普不得打听任何有关神秘人的消息。皮普欣然接受了这笔财产,来到了伦敦,开始了跻身上流的生活。但艾斯苔拉的若即若离和她最后对皮普的抛弃以及神秘人的现身改变了这一切。神秘人其实是皮普小时救助过的一个逃犯,而非皮普一直想象的郝维辛小姐。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刚开始皮普对逃犯充满了厌恶。但皮普逐渐被逃犯的纯真善良所打动,决定帮助被通缉的他逃出国外。然而,逃脱计划被逃犯旧时的仇人所获,逃犯被警察抓获,皮普的财产也被充公。前程和理想就此破灭的皮普后来到了国外打工,十几年后又回到了乔的身边,并偶遇同样饱经沧桑的艾斯苔拉。二人最后的结局文中虽没有交待,但可推测二人结了婚,在皮普儿时的乡村和乔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本篇小说的特色和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深刻的道理,而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转变的细腻描写。文中,周围环境对皮普心理的影响无处不在。小时单纯的皮普根本没有想过要跻身上流,只是想当一个好铁匠。但自从第一次见到艾斯苔拉之后,他的心里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他第一次嫌自己的鞋子太破,说话的方式不“正规”,并第一次责问乔为什么没有教他“正规”的说话方式。到了伦敦以后,皮普更是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他开始穿着华丽,肆意挥霍从律师那里得到的神秘人给予的钱财,最终欠了一大笔债;他加入了一个只有“绅士”才能加入的愚蠢俱乐部,并和一个粗俗残忍的乡绅为了艾斯苔拉争风吃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厌恶起乔来,认为乔穿着土里土气,举止不合乎“礼仪”,与他接触会有损自己“上层人”的形象;他甚至多次回去拜访郝维辛小姐,却从来没有去过邻近的乔家。当皮普的恩人出现以后,皮普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对他的恩人充满感激,而是嫌弃他太脏,以及他的出现打断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此时的皮普已经虚荣自私到了极点,和以前的皮普判若两人。但皮普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皮普后来被逃犯的坎坷身世和他的无私所打动,帮助他逃跑;财产充公后,一无所有的皮普面对细心照料自己的乔,心中又充满了内疚和感激,从而回归了人性之美。

贯穿《远大前程》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人的不同性格。皮普之所以想当一个“上等人”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后来他对乔的冷漠甚至厌恶也都是由周边环境所引起的。小说从这一点告诉人们,人心很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沦丧,因此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比拥有财富和地位更加难能可贵。小说中的英国社会处于19世纪,而此时的社会财富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迅速膨胀。工业资本的出现增大了财富对人的诱惑,也拉大了社会,尤其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毫无疑问,狄更斯笔下的这种社会处处透漏着悲观的气息:粗俗残忍、不学无术的恶棍可以通过继承和剥削得到财富成为“上等人”,而善良朴实的乔,劳碌一生也只能在简陋的乡村做铁匠;相信纯真爱情的郝维辛小姐掉入结婚陷阱,钱财被一卷而空;四处诈骗、恶贯满盈的骗子可以利用法律的漏洞屡次逍遥法外,而心地善良的逃犯却因没受过教育屡次为人所迫,遭到陷害,最后病死狱中。作者用这样的种种事例,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而作为当时工业社会财富和资本象征的伦敦,在狄更斯笔下更是灰暗、拥挤、肮脏的。狭窄的街道,落满煤渣的旅馆,灰暗的天空,肮脏的监狱,无不代表着工业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相反,乔和幼时皮普所住的乡下,在作者笔下虽然简陋,却向来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小说中的乡村和憨厚的乔,代表着人心灵的纯真善良,而在结尾处皮普的`回归,也寄托着作者对于人心的美好愿望。

《远大前程》并不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小说,作者也没有试图通过这篇小说呈现给读者什么大道理,但这篇小说依然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经济迅猛发展中的中国,其社会和作者笔下的英国社会相比,虽然不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巨大;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从而引发拜金浪潮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幻想“远大前程”的“皮普”们无处不在,甚至有时就是我们自己。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都梦想着能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从而跻身社会的“上层”。然而在争取着看似锦绣的“远大前程”之时,有多少人丢掉了心中原有的那份纯真和善良?又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去同流合污,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当见过了“世面”、获得了成功、成为一个“上等人”之后,我们是否会嫌弃“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哪怕对方曾经有恩于自己?我们又是否会因为怕有损自己颜面而不愿再回到自己破旧简陋的故乡?在目前的中国,有些人或许会认为有了财富,自然也就会有了一切,因为钱是万能的。但读过《远大前程》后我们可以发现,富有时的皮普过的却并不幸福:他无法获得艾斯苔拉对他的真爱;他整日为了尽早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而参加各种无聊的活动,心灵却因缺少了乔对他的关爱而渐渐空虚。《远大前程》告诉我们,金钱买不来爱情,也买不来幸福。丧失财产之后一无所有的皮普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重拾了他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回到了简陋的乡下,过上了简单幸福的生活。比金钱和“远大前程”更为宝贵的,是一颗单纯善良的心,而且拜金潮愈是凶猛,这颗心愈是能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它或许不能给人们带来灯红酒绿的生活或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它能使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而人性的光辉,恰恰是生活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作品,我感觉也是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远大前程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也叫做《孤星血泪》),匹普。早晨还跟妈妈说,这样的好书,永远也看不厌,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真是好东西啊。

前阵子又重看了电影版的《悲惨世界》,下面也许还偷空重看《我们共同的朋友》。这部片子太早了,反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看的。还有《巴黎的秘密》,这个是很好的片子,操刀鬼就是从这里而来。我第一次去灌云的时候,虽然老提醒着自己不要太沉湎于这些东西,做出点正经样子,但怎么也忍不住不去瞄电视里的情节。当时看得支离破碎的,现在重新收拾了来好好重看一遍吧。

写到这儿老妈同志叫我吃饭,是早上剩的酒酿稀饭,红烧鲫鱼,清炒四季豆。吃鱼的时候,妈妈在看一个电视剧,有不是很坏的坏人,我问妈妈,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坏人了,是不是很无聊?妈妈说,大部分人是,你会是么?也是,我什么时候都不会无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要去做。

书里的美丑非常鲜明,坏人好人都清清楚楚站在太阳底下,连影子都在说,是好的,还是坏的。可是生活里,没有那么明确,太阳不会告诉你,影子也不会告诉你。所以看了最终的结果,真也是由衷地畅怀。坏人都遭了报应,好人都得了善果,每个人的安排都那么恰如其分,我心甘情愿地在狄更斯的手上颠倒。

现在夜里2:16了。看完《我们共同的朋友》。看完,真让我感动。这么好的片子,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情节,这么好的美,——如果你们去看一看,就会看到这些,从狄更斯写出来到现在,我想已经感动了无数无数的人。据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小说,用这样的作品结束一生,是多美妙的事。

这个片子让我心怀仁慈,,让我觉得我应该再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仅我所能。

夜空如此宁和与洁净,我会心怀感恩去睡,和期待明天。

第一次完整看完一本英文小说,虽然读的不是全英文版的。《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之一。读这本《远大前程》,纯属偶然的机会,而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的状态是不佳的,非常浮躁、迷茫、消极,就和书中的主人公匹普一样,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现有状态,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希望有人能帮自己一把而摆脱贫穷的现状,希望自己富贵,希望自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自己关心的人也能够多关心自己。至少,能改变自己现在的不理想的状态吧!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和文中的主人公匹普太像了,在像郝维仙、埃斯苔娜那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面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是的,《远大前程》前期的匹普和以前的自己甚至是现在的自己太像了。前期的匹普,反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姐姐;去郝维仙小姐家中做客,被埃斯苔娜小姐羞辱时匹普的感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同伴对自己的欺负。如果我能怀着宽容的心去宽容同伴小时候的无心,也许自己的虚荣心不会那么强烈。读完这本小说,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还没有超脱“虚荣”,想想自己现在浮躁的状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想想自己的人生到现在为止为什么还没有目标,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路不是自己想要的,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做事没劲,再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快乐在哪里、自己现在的幸福在哪里。。。。也许,这一切的不顺都是自己“爱慕虚荣”而伤害了自己本应该拥有快乐,导致了自己一再的无法把握现在。我们应该把握现在,常怀感恩,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作品,我感觉也是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这个书名知道我读完才知道是有讽刺意味的,它讲述了一个孤儿,匹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他最终没有当成上等人,当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远大前程。本书以极其精彩的故事情节紧扣读者的心弦,生动地描写了一个饱受苦难并同命运不断抗争的孤儿匹普的心理历程,最后他终于悟出人生道理,成为一名普通人,并与初恋情人握手重逢,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远大前程》的故事情节有它的独特之处,读来让读者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本书的主人公匹普,更是联系其它人物角色的一条主线。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匹普就是被环境改变的。一开始,匹普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多么的天真,轻易信人,富有同情心。

知道最后``时间长了,人物开始有变化,在作者的笔下,通篇写来十分自然。最后大家都过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结局啊!

在第十七章中,说敌人进攻鬼不灵,并压了一批囚犯,这囚犯里面,刚好有老钟叔,小嘎子河区队长一看,都很恼火,这时,区队长想到,可以把敌人引到西部,那里火力强大,可以乘机救出他,可那里有个柜子的据点,小嘎子一想,我去吧,就经过区队长的同意去了。

在这一章中,作者充分地体现出小嘎子的勇敢,非常使人敬佩。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一

相比武侠、言情小说,世界名著看得实在少了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从图书馆借了名著回来,看了一点以后(有时候只有几页),就搁在抽屉了。不知过了多久,发现书快到期了,才又拿起来看。大体来说,名著的头总是给人感觉很慢——我的意思是没有商业小说那么有特别吸引人的开头。也许因为这样,名著总能拒人千里之外。我发现的一个秘诀是:一部名著,你只要看过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你一定就再也停不下来。所以,我看名著总是慢慢的慢慢的,看到那个份上。因为这样,我多多少少终于看完了一些名著。

有人说名著太难懂。我倒不觉得。其实你不要逼着自己一定要看出什么来。比如看《三国》,看完了我觉得人非常渺小,即使聪明如诸葛,六出祁山,还是一无所获。不是他不厉害,而是天地之间自有力量在主宰一切。再比如看《老人与海》,一个老头打鱼的故事,也很简单,不同的是我觉得这个老人很强:一是有气魄,近海的小鱼不大,留给别人;二是坚强,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放弃。

说了这么多,再说说《远大前程》。看过这本书也已经好多年了,所以情节我都忘记了。可是我至今记得,有天晚上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身边的世界都静了下来,时间好像缓缓地在身边流过。这种感觉,我读其他书都没有遇到,真是绝了。

这样的书,不值得推荐吗?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二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在创作的晚期完成的长篇。

最初的接触是在高中的英语课本上。英语老师为我们讲解着字句间的语法构成,为我们圈出长句中的.主谓宾,也生动地将节选的那一部分讲解给我们听。为紧张的高三生活添加了一丝文艺气息。

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伟大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匹普是个孤儿,在姐姐家长大。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和姐夫一样的铁匠。

也因事发而被捕,踌躇满志的匹普受到感情上的打击,财产也被没收,只好流浪到海外谋生。后来,匹普回国,艾斯黛拉的丈夫过世,两个饱经忧患的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离开了地主已颓废的旧宅。

当金钱和地位的诱惑穿插进一个人的生命时,要么升华,要么堕落。生命漫长而短暂,一切都会过去又都会留下印记。即使像匹普一样被无情地抛在生命的谷底,也许这是另个山峰的起点。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三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远大前程》。我是xx年5月11日开始看这本书的。整个暑假也没有碰,于是隔了这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狄更斯的书。一年前看完了《雾都孤儿》,奥利佛那种纯真和虔诚,到现在都印象深刻。

狄更斯的作品延续了主人公实诚的风格,匹普和奥利佛也是一样。他们两都运气很好,奥利佛有贵亲,而匹普有“贵人”相助。

总体来说,《远大前程》整本书在剧情设置上并不是非常惊艳丰富,但人物关系之间还是能做到处处有关联的。感觉可以围绕出更多的故事,却被这种人设浪费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没有打算写成长篇小说,感觉收尾的非常急,对匹普一生铺垫很长,接近六十章的篇幅,涉及匹普人生转折点的高潮部分,只用了一两章就描写完了。

只能说我可能被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惯坏了,现在看到每本世界名著中的每个人物,都想着ta会和其他任何一个人物有种怎样离奇的关系和故事。

感觉全文中,人设最浪费的是艾斯黛拉这个角色,对于她性格的形成只是描述了一些过程,也没必要标志性事件。而对于她最终性格的转变,也是一笔带过。这种转变很难说服读者,尤其是艾斯黛拉还是女一号,被捧成仙女般美丽的女一号。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艾斯黛拉的父母,那位流亡海外,匹普拯救者的父亲,还有那位在贾格斯先生家里做佣人的母亲。围绕他们三人的这个故事,本可以写的更加丰富多彩。但狄更斯只是把这三人的故事作为彩蛋埋在文中,而不是作为伏笔去更多叙述。

当然,书中也不乏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结尾的乔和毕蒂。我真的万万没有料到,乔和毕蒂会在一起,毕竟乔虽然一辈子受尽了匹普姐姐的.辱骂殴打,但在匹普姐姐遭到奥力克袭击后,他依然是如此不离不弃。我以为他太呆了,但显然狄更斯只是想证明他很实诚,却不呆滞。乔在匹普恢复后的最关键时刻离开了他,他选择了放手。我一直在揣摩乔的心情,他那么爱这位弟弟,但当匹普成为“上等人”,说不清他到底是骄傲还是惋惜。

换句话就是,乔到底知不知道,匹普过的不开心?我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觉得匹普就是“作”,自作自受。他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爱情,让自己一直活在这种“未知”当中,最后的结局又无奈地打破了这种“未知”,一切重新回到起点。

他对艾斯黛拉那份爱,真的值得他付出这么多吗?我一直在怀疑那真的是爱情吗?还是他的虚荣,他这辈子没能得到艾斯黛拉一点爱,而引发的自尊维护。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金钱和地位,和幸福从来不是正相关。”

全文建立于“复仇”,终结于“爱”。郝薇香小姐想向所有男性复仇,所有培养出了艾斯黛拉。马格韦契想向所有看不起他的人复仇,所以极力培养出匹普这个“上等人”。最终,当他们生命走向尽头,发现复仇毫无意义时,他们又回归到“爱”。

文中还充斥了大量像潘波趣先生,朴凯特一家等等势利眼,据书中的序论介绍,狄更斯这样描述,是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看完全书的人我相信还有一个疑惑,就是狄更斯为什么要让康佩生那么轻易的去世了。他几乎是一个万恶不赦的人,欺诈,诡诈,制造了那么多人间惨案。在情节中还把他描述成一个在阴暗角落窥探世界的人,来无影去无踪。最终的去世其实真的让我觉得惋惜,就搏斗这两下就没了?怎么也得让他受尽感情的煎熬,身体的折磨等等才能放开他啊。

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情节与大家分享一下:

当匹普遇上艾斯黛拉时,他的内心活动:“我连忙趁这个机会看看自己。我自己也看不上眼。以前我从来没有为这些而烦恼过,现在却烦恼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

而艾斯黛拉冷漠对待匹普时,他的内心活动:“看也不看我一眼,傲慢无礼到极点,简直把我当作一条的狗。我丢够了脸,伤透了心,受尽了欺负,气炸了肚子,又是愤慨,又是难受——心理说不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创痛——只有天才知道这叫什么滋味!泪水涌进我的眼眶。”

当乔送别匹普时,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能顺着直路正路做到不平凡,可千万别为了要做不平凡而去走邪门歪道。”“活要活得规规矩矩,死要死得快快活活。”

而匹普的内心感受却是:“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固然这多半是由于忘恩负义黑良心,受到惩罚也是理所当然,罪有应得;不过我可以作证,这毕竟是一件苦恼的事。”

当匹普了解到自己的“远大前程”时,他的内心感受是“在星期天黄昏站在教堂公墓里,看夜幕降临,拿我自己的前程跟那一片寒风萧瑟的沼地景色相比较,觉得二者倒颇有些相似之处:一样单调,一样浓雾弥漫,大海茫茫。”

“我们为人一世,往往就会这样,为了防范自己最看不起的人,结果干出了最最卑鄙恶劣的行径。”

而乔对于他自身的命运,则是这样思考的,“匹普,亲爱的老朋友,世界嘛,可以这样说吧,本来就是由许许多多零件配合起来的。这个人做铁匠,那个人做银匠,还有人做金匠,又有人做铜匠。难免有一天要各走各的路,到了时候是回避不了的事。”

匹普:“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骗子,比起自骗自的人来,实在算不上一回事,我就是编造了这些借口来欺骗我自己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匹普长大成人,开始了自己的“上等人”生涯时,是这样想的:“也不知有多少个傍晚,孤单单一个人望着壁炉,就不禁觉得,世间的炉火再好,也比不上打铁间的那一炉火,也比不上老家厨房里的那一炉火。”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四

前天刚刚读完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颇有感受,故在此费一些笔墨,浅显地写一篇读后感。

就题目而言,“远大前程”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令人误以为该小说是一篇励志小说。在开始阅读小说之前,我也以为小说写的是出身贫寒的主人公奋发努力,从而获得远大前程并最后取得事业成功的故事。在阅读该小说之后,才发现我的推测和实际的小说内容大相径庭。《远大前程》实际上讲述的是出身穷苦的主人公皮普(pip)小时候意外获得一笔神秘财产,从而离家开始了他的“远大前程”,到后来“远大前程”又彻底破灭的故事。其实,皮普的“远大前程”无非就是指原本长大只能当铁匠的他,能有机会去伦敦做一个“绅士”或“上等人”。而这样的一个远大的“前程”,在小说的后部则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所以说,作者以“远大前程”来命名这部作品,事实上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远大前程》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了皮普富有戏剧色彩的一生。天真善良、爱憎分明的皮普从小父母双亡,和脾气暴躁的姐姐住在一起。他的姐夫乔(joe)是一个善良的铁匠,对皮普的关爱无微不至。小时的皮普被镇上一位富有的老小姐郝维辛(havisham)雇为她的养女艾斯苔拉(estella)的玩伴。皮普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漂亮而又冷漠高贵的艾斯苔拉,从此励志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修养,做一个配得上艾斯苔拉的“上等人”。正在这时,郝维辛小姐的律师找到了皮普,说有一个神秘的人给了皮普一大笔财产,让他成为一个绅士,但作为条件皮普不得打听任何有关神秘人的消息。皮普欣然接受了这笔财产,来到了伦敦,开始了跻身上流的生活。但艾斯苔拉的若即若离和她最后对皮普的抛弃以及神秘人的现身改变了这一切。神秘人其实是皮普小时救助过的一个逃犯,而非皮普一直想象的郝维辛小姐。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刚开始皮普对逃犯充满了厌恶。但皮普逐渐被逃犯的纯真善良所打动,决定帮助被通缉的他逃出国外。然而,逃脱计划被逃犯旧时的仇人所获,逃犯被警察抓获,皮普的财产也被充公。前程和理想就此破灭的皮普后来到了国外打工,十几年后又回到了乔的身边,并偶遇同样饱经沧桑的艾斯苔拉。二人最后的结局文中虽没有交待,但可推测二人结了婚,在皮普儿时的乡村和乔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本篇小说的特色和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深刻的道理,而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转变的细腻描写。文中,周围环境对皮普心理的影响无处不在。小时单纯的皮普根本没有想过要跻身上流,只是想当一个好铁匠。但自从第一次见到艾斯苔拉之后,他的心里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他第一次嫌自己的鞋子太破,说话的方式不“正规”,并第一次责问乔为什么没有教他“正规”的说话方式。到了伦敦以后,皮普更是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他开始穿着华丽,肆意挥霍从律师那里得到的神秘人给予的钱财,最终欠了一大笔债;他加入了一个只有“绅士”才能加入的愚蠢俱乐部,并和一个粗俗残忍的乡绅为了艾斯苔拉争风吃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厌恶起乔来,认为乔穿着土里土气,举止不合乎“礼仪”,与他接触会有损自己“上层人”的形象;他甚至多次回去拜访郝维辛小姐,却从来没有去过邻近的乔家。当皮普的恩人出现以后,皮普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对他的恩人充满感激,而是嫌弃他太脏,以及他的出现打断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此时的皮普已经虚荣自私到了极点,和以前的皮普判若两人。但皮普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皮普后来被逃犯的坎坷身世和他的无私所打动,帮助他逃跑;财产充公后,一无所有的皮普面对细心照料自己的乔,心中又充满了内疚和感激,从而回归了人性之美。

贯穿《远大前程》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人的不同性格。皮普之所以想当一个“上等人”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后来他对乔的冷漠甚至厌恶也都是由周边环境所引起的。小说从这一点告诉人们,人心很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沦丧,因此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比拥有财富和地位更加难能可贵。小说中的英国社会处于19世纪,而此时的社会财富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迅速膨胀。工业资本的出现增大了财富对人的诱惑,也拉大了社会,尤其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毫无疑问,狄更斯笔下的这种社会处处透漏着悲观的气息:粗俗残忍、不学无术的恶棍可以通过继承和剥削得到财富成为“上等人”,而善良朴实的乔,劳碌一生也只能在简陋的乡村做铁匠;相信纯真爱情的郝维辛小姐掉入结婚陷阱,钱财被一卷而空;四处诈骗、恶贯满盈的骗子可以利用法律的漏洞屡次逍遥法外,而心地善良的逃犯却因没受过教育屡次为人所迫,遭到陷害,最后病死狱中。作者用这样的种种事例,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而作为当时工业社会财富和资本象征的'伦敦,在狄更斯笔下更是灰暗、拥挤、肮脏的。狭窄的街道,落满煤渣的旅馆,灰暗的天空,肮脏的监狱,无不代表着工业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相反,乔和幼时皮普所住的乡下,在作者笔下虽然简陋,却向来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小说中的乡村和憨厚的乔,代表着人心灵的纯真善良,而在结尾处皮普的回归,也寄托着作者对于人心的美好愿望。

《远大前程》并不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小说,作者也没有试图通过这篇小说呈现给读者什么大道理,但这篇小说依然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经济迅猛发展中的中国,其社会和作者笔下的英国社会相比,虽然不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巨大;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从而引发拜金浪潮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幻想“远大前程”的“皮普”们无处不在,甚至有时就是我们自己。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都梦想着能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从而跻身社会的“上层”。然而在争取着看似锦绣的“远大前程”之时,有多少人丢掉了心中原有的那份纯真和善良?又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去同流合污,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当见过了“世面”、获得了成功、成为一个“上等人”之后,我们是否会嫌弃“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哪怕对方曾经有恩于自己?我们又是否会因为怕有损自己颜面而不愿再回到自己破旧简陋的故乡?在目前的中国,有些人或许会认为有了财富,自然也就会有了一切,因为钱是万能的。但读过《远大前程》后我们可以发现,富有时的皮普过的却并不幸福:他无法获得艾斯苔拉对他的真爱;他整日为了尽早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而参加各种无聊的活动,心灵却因缺少了乔对他的关爱而渐渐空虚。《远大前程》告诉我们,金钱买不来爱情,也买不来幸福。丧失财产之后一无所有的皮普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重拾了他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回到了简陋的乡下,过上了简单幸福的生活。比金钱和“远大前程”更为宝贵的,是一颗单纯善良的心,而且拜金潮愈是凶猛,这颗心愈是能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它或许不能给人们带来灯红酒绿的生活或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它能使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而人性的光辉,恰恰是生活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五

这两年养成阅读习惯,几本书同时读,精力容易集中时就看诗歌诗论,还有哲学历史之类,倦了时便拿起有情节的小说散文。最近读的小说是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以前看过电影的小人书,没有看过原着。

自从开始学写诗歌,看小说也与以前侧重不一样,故事的精彩、情节的曲折、结构的安排等,都不是主要的关注目标,更注重语言、哲思等对诗歌有益的方面,或者总结对自己有用的人生经验。这本书开头的语言十分有特色,锐利、内敛、辛辣又不失巧妙的幽默,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十分喜欢。

而同样的偏执联想到了《远大前程》里的赫薇香,她疯狂地追求感情,却中了骗局,在婚礼当中遭到背叛,从此她的生活就停顿而后死寂了,时钟永远停在8:40,她穿上的新娘礼服,没有穿上的一只鞋,没有带上的首饰,没有合上的行李箱,还有桌上的结婚蛋糕,二十多年就维持原样不动,她再也不见阳光,不再相信感情,对男人充满仇恨,她彻底放弃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像一个活死人般直到白发苍苍。她不仅仅毁了自己的一生,她把养女艾丝黛拉训练成报复的工具,也毁掉了艾丝黛拉的青春。

而主人公匹普同样疯狂地爱上了艾丝黛拉,他十分自卑,因为等级的差异觉得感情无望十分绝望,觉得以往温暖他的一切都黯然失色,连真诚地爱恋他,青梅竹马的善良温暖的贝蒂也选择无视。等他交了好运变成上等人,感情却对他依然是幻梦,艾丝黛拉已被试练得不会爱,不懂爱,心里从小就塞满了冰,他的感情依然是空。但他不能不爱她,不管她多么恶劣,所以他觉得无怨无悔。等他的远大前程走到尽头,在乔与贝蒂的感召下,他恢复了纯朴的本性,决定去寻找贝蒂,重新开始踏踏实实的生活。但他病愈后正赶上贝蒂与乔结婚。两头落空的`匹普远赴他乡十多年。匹普对待感情是真诚的,是无私的,想与贝蒂一起生活是现实的选择,这是普通人都会遇到的,也无可指责。

而贝蒂,这个书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却是女性主角中最光辉的,而拥有最正确的感情态度是贝蒂,她纯洁无私,善解人意,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忙匹普,从来没有要求过回报。在匹普变成上等人之后,在匹普变得自私虚荣以后,依然真诚地帮忙他却不打扰他,匹普打回原形梦幻破灭,与匹普的姐夫乔一起,又给予他最温暖的人间真情。但贝蒂忠于自己的感情,也爱惜自己,不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在明白与匹普不可能有结果,她还是认真地生活,努力地读书提高丰富自己,但却不是为了成为所谓的上等人,最终与同样朴实善良的乔产生感情,过上幸福真实的日子。

看书不太追究情节上的不足与人物设计的超现实,而注重作家设计这个人物想表达的意图,想颂扬或者批判的现象,而结合我们自身,总结书中人物的经验或者教训,以培育自己构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就如我们要像安娜一样勇敢地追求感情,但不能把感情当作生命本身;像我们要学着像贝蒂与乔一样无私真诚,不攀富,不嫌贫,不贪不妒,对待友情与感情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们还要像贝蒂一样爱惜自己,不纠结以往失去,永远努力向上地生活;我们也要像匹普一般,在梦幻破碎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回归本性,脚踏实地清清白白地继续向前;我们不要像赫薇香那样轻易就仇恨一切报复一切,最终报复的却是自己。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读书的意义吧。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六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年)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是英国文学史上古典作家中除莎士比亚之外最重要的作家,也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对英国和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埃德加·约翰逊曾高度赞扬这部小说,认为《远大前程》在“狄更斯所有作品中结构和语言都堪称是最完美的。”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追求虚幻和渺茫的“远大前程”,最后幻想破灭的故事。小说生动地描写了由于对金钱和上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原本天真善良的主人公匹普逐渐变得虚荣、忘恩负义,而“恩人”的出现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在一系列的变故中,他最终回归人性之美;在皮普从一个怀有浅薄热望的男孩到成为一个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绅士的过程中,狄更斯动态地探索了人性的善恶变化。在这部小说中,他用独特的方式描写了19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关青年人的成长的主题,并深刻批判了罪恶与贪婪、资本主义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小说还同时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共同铸造了这部巨著的成功。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七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远大前程》。我是20__年5月11日开始看这本书的。整个暑假也没有碰,于是隔了这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狄更斯的书。一年前看完了《雾都孤儿》,奥利佛那种纯真和虔诚,到现在都印象深刻。

狄更斯的作品延续了主人公实诚的风格,匹普和奥利佛也是一样。他们两都运气很好,奥利佛有贵亲,而匹普有“贵人”相助。

总体来说,《远大前程》整本书在剧情设置上并不是非常惊艳丰富,但人物关系之间还是能做到处处有关联的。感觉可以围绕出更多的故事,却被这种人设浪费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没有打算写成长篇小说,感觉收尾的非常急,对匹普一生铺垫很长,接近六十章的篇幅,涉及匹普人生转折点的高潮部分,只用了一两章就描写完了。

只能说我可能被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惯坏了,现在看到每本世界名著中的每个人物,都想着ta会和其他任何一个人物有种怎样离奇的关系和故事。

感觉全文中,人设最浪费的是艾斯黛拉这个角色,对于她性格的形成只是描述了一些过程,也没必要标志性事件。而对于她最终性格的转变,也是一笔带过。这种转变很难说服读者,尤其是艾斯黛拉还是女一号,被捧成仙女般美丽的女一号。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艾斯黛拉的父母,那位流亡海外,匹普拯救者的父亲,还有那位在贾格斯先生家里做佣人的母亲。围绕他们三人的这个故事,本可以写的更加丰富多彩。但狄更斯只是把这三人的故事作为彩蛋埋在文中,而不是作为伏笔去更多叙述。

当然,书中也不乏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结尾的乔和毕蒂。我真的万万没有料到,乔和毕蒂会在一起,毕竟乔虽然一辈子受尽了匹普姐姐的辱骂殴打,但在匹普姐姐遭到奥力克袭击后,他依然是如此不离不弃。我以为他太呆了,但显然狄更斯只是想证明他很实诚,却不呆滞。乔在匹普恢复后的最关键时刻离开了他,他选择了放手。我一直在揣摩乔的心情,他那么爱这位弟弟,但当匹普成为“上等人”,说不清他到底是骄傲还是惋惜。

换句话就是,乔到底知不知道,匹普过的不开心?我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觉得匹普就是“作”,自作自受。他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爱情,让自己一直活在这种“未知”当中,最后的结局又无奈地打破了这种“未知”,一切重新回到起点。

他对艾斯黛拉那份爱,真的值得他付出这么多吗?我一直在怀疑那真的是爱情吗?还是他的虚荣,他这辈子没能得到艾斯黛拉一点爱,而引发的自尊维护。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金钱和地位,和幸福从来不是正相关。”

全文建立于“复仇”,终结于“爱”。郝薇香小姐想向所有男性复仇,所有培养出了艾斯黛拉。马格韦契想向所有看不起他的人复仇,所以极力培养出匹普这个“上等人”。最终,当他们生命走向尽头,发现复仇毫无意义时,他们又回归到“爱”。

文中还充斥了大量像潘波趣先生,朴凯特一家等等势利眼,据书中的序论介绍,狄更斯这样描述,是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看完全书的人我相信还有一个疑惑,就是狄更斯为什么要让康佩生那么轻易的去世了。他几乎是一个万恶不赦的人,欺诈,诡诈,制造了那么多人间惨案。在情节中还把他描述成一个在阴暗角落窥探世界的人,来无影去无踪。最终的去世其实真的让我觉得惋惜,就搏斗这两下就没了?怎么也得让他受尽感情的煎熬,身体的折磨等等才能放开他啊。

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情节与大家分享一下:

当匹普遇上艾斯黛拉时,他的内心活动:“我连忙趁这个机会看看自己。我自己也看不上眼。以前我从来没有为这些而烦恼过,现在却烦恼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

而艾斯黛拉冷漠对待匹普时,他的内心活动:“看也不看我一眼,傲慢无礼到极点,简直把我当作一条的狗。我丢够了脸,伤透了心,受尽了欺负,气炸了肚子,又是愤慨,又是难受——心理说不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创痛——只有天才知道这叫什么滋味!泪水涌进我的眼眶。”

当乔送别匹普时,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能顺着直路正路做到不平凡,可千万别为了要做不平凡而去走邪门歪道。”“活要活得规规矩矩,死要死得快快活活。”

而匹普的内心感受却是:“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固然这多半是由于忘恩负义黑良心,受到惩罚也是理所当然,罪有应得;不过我可以作证,这毕竟是一件苦恼的事。”

当匹普了解到自己的“远大前程”时,他的内心感受是“在星期天黄昏站在教堂公墓里,看夜幕降临,拿我自己的前程跟那一片寒风萧瑟的沼地景色相比较,觉得二者倒颇有些相似之处:一样单调,一样浓雾弥漫,大海茫茫。”

“我们为人一世,往往就会这样,为了防范自己最看不起的人,结果干出了最最卑鄙恶劣的行径。”

而乔对于他自身的命运,则是这样思考的,“匹普,亲爱的老朋友,世界嘛,可以这样说吧,本来就是由许许多多零件配合起来的。这个人做铁匠,那个人做银匠,还有人做金匠,又有人做铜匠。难免有一天要各走各的路,到了时候是回避不了的事。”

匹普:“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骗子,比起自骗自的人来,实在算不上一回事,我就是编造了这些借口来欺骗我自己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匹普长大成人,开始了自己的“上等人”生涯时,是这样想的:“也不知有多少个傍晚,孤单单一个人望着壁炉,就不禁觉得,世间的炉火再好,也比不上打铁间的那一炉火,也比不上老家厨房里的那一炉火。”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八

大家都听说过英国的作家狄更斯吧!他可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啊!我十分佩服他,所以读过他的好几本书。前不久我又买了一本《远大前程》,我读了之后,非常有感触。

《远大前程》主要讲了:孤儿皮普被姐姐和姐夫抚养长大,过着贫穷却温暖的生活。为了赢得美丽、傲慢的富家女埃丝苔娜的爱情,他决定做有钱的上流社会绅士。机缘巧合,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逃犯发财后,暗中资助他到伦敦读书,并进入了上层社会。皮普的面前似乎已经是展开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的“远大前程”在前方等着他了。于是他开始鄙视自己的出身,鄙视生活困难的亲人。向埃丝苔娜求爱被拒绝后,资助他的逃犯被抓,财产全部被没收。皮普重新被上流社会抛弃。他痛定思痛,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终于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过了很多年,自食其力的皮普重新回到家乡,得到了自己来之不易的亲情和爱情。

整部小说写得真实深刻,情节大起大落,富于感染力,尤其是满目“锦绣前程”转眼不见的一段,以及其后历经人情冷暖的`中年皮普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我们人生得志的时候,千万不能骄傲,也许哪天你就像皮普一样,满目“锦绣前程”刷地一下就不见了。而从皮普身上我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前程才是真正的“远大前程”。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你一定要记住喔!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十九

第一次完整看完一本英文小说,虽然读的不是全英文版的,《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之一。

读这本《远大前程》,纯属偶然的机会,而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的状态是不佳的,非常浮躁、迷茫、消极,就和书中的主人公匹普一样,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现有状态,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希望有人能帮自己一把而摆脱贫穷的现状,希望自己富贵,希望自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自己关心的人也能够多关心自己。至少,能改变自己现在的不理想的.状态吧!

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和文中的主人公匹普太像了,在像郝维仙、埃斯苔娜那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面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的,《远大前程》前期的匹普和以前的自己甚至是现在的自己太像了。前期的匹普,反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姐姐;去郝维仙小姐家中做客,被埃斯苔娜小姐羞辱时匹普的感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同伴对自己的欺负,如果我能怀着宽容的心去宽容同伴小时候的无心,也许自己的虚荣心不会那么强烈。读完这本小说,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还没有超脱“虚荣”,想想自己现在浮躁的状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想想自己的人生到现在为止为什么还没有目标,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路不是自己想要的,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做事没劲,再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快乐在哪里、自己现在的幸福在哪里......

也许,这一切的不顺都是自己“爱慕虚荣”而伤害了自己本应该拥有快乐,导致了自己一再的无法把握现在。我们应该把握现在,常怀感恩,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我真的觉得真本书非常的好,以后我也会加倍努力的看书的。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二十

最初的接触是在高中的英语课本上。英语老师为我们讲解着字句间的语法构成,为我们圈出长句中的主谓宾,也生动地将节选的那一部分讲解给我们听。为紧张的高三生活添加了一丝文艺气息。

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伟大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匹普是个孤儿,在姐姐家长大。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和姐夫一样的铁匠。

也因事发而被捕,踌躇满志的匹普受到感情上的打击,财产也被没收,只好流浪到海外谋生。后来,匹普回国,艾斯黛拉的丈夫过世,两个饱经忧患的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离开了地主已颓废的旧宅。

当金钱和地位的诱惑穿插进一个人的生命时,要么升华,要么堕落。生命漫长而短暂,一切都会过去又都会留下印记。即使像匹普一样被无情地抛在生命的谷底,也许这是另个山峰的起点。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二十一

皮普是一个孤儿,没读什么书,他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面由他粗俗的姐姐和善良的姐夫养大。他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觉得能学会姐夫的铁匠功夫就是人生的成功。但是有一天,他觉得他的理想渺小和卑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美丽的富家小姐艾斯黛拉,她成为了他超越的目标。如果不能超越艾斯黛拉,他将永无跟他结婚的希望。可是,她给他的却是羞辱、嘲笑和谎言。皮普的前程很渺茫。

机会来了,有位神秘人物资助皮普去了伦敦,并且进入了伦敦的上流社会圈子。他接受了礼仪交际的教育,有了一些所谓上流圈子朋友,他拿钱挥霍,加入人们认为高不可攀的俱乐部;当然,他还经常去看望他喜爱的艾斯黛拉,并嫉妒和她来往密切的龌龊乡绅。他远离了家乡的姐夫姐姐,他厌恶了那种粗俗的乡村生活,但他又找不到自己在伦敦到底拥有什么。他仍然没能获取艾斯黛拉的芳心。

皮普看到了伦敦的肮脏,听到了闻所未闻的阴谋故事。他也经历了由富有归复贫穷的起伏;更难以接受的是,他高尚的生活竟然是由一个逃犯给他带来。而他深爱的那个遥不可及的女人,竟然就是逃犯的女儿。他失去了财富,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最终流落遥远的东方某国。

远大前程,那个曾经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今于皮普的价值与意义何在?皮普的远大前程与其说是对繁华世俗的追求倒不如说他的终极梦想就是那个自小一直萦绕心中的艾斯黛拉。人生的目标其实也就可以这么简单,但是达成这个简单的目标,却差不多耗尽了皮普赖以存活于世的力量和良知。

繁华已逝,铅华落尽,皮普与艾斯黛拉最终重逢,不过都由起点又回到起点。“确实她的青春艳丽已经消逝,然而她那难以言表的端庄华丽,她那难以言表的迷人妩媚却依旧当年。”虽然“夜雾正开始消散,广阔的静寂沉浸在月色之中”,但,他们人生的线条有否交点?也许是的。不过现实远非如此,现实总跟远大前程既非平行,也可能永远没有交点。经常如此;甚至,从来如此。

狄更斯远大前程读后感篇二十二

我现在还在怀念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刻,宁静,踏实,美好,整个人陷在一种自我满足的快意中。书中的乔与毕娣可以说是皮普生活中的那道光,他们淳朴善良正直,不为虚名浮利动摇心中的善念,在小说最后皮普万念俱灰的时候,乔大哥用扑面而来的关怀,带他从黑暗中走出来,动手创造自己的远大前程。lateisbetterthannever.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黯淡的时期,可能发现自己所追求所坚定的华美万象都是一团浮云,终将消散远去,于是便有些一蹶不振。但生命不息,不会因为你的迟到而不捎上你。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舍弃,对远大前程仍存期望,就算之前走了很长一条弯路——兜兜转转间回到了原地,再出发也并不晚。

惊叹于狄更斯纯熟的写作手法,人物性格分明,小说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自成一个故事,而小说中很多巧合都在前期已经默默铺垫好了,它们出现的时候不至于唐突,又有些意料之外。如果说这份意料之外是属于浪漫主义的,那将巧合带来的幻想无情地打破则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原本期待皮普能跟他的意中人艾丝黛拉在一起,但是艾丝黛拉还是嫁给了皮普讨厌的人,因为艾丝黛拉的成长经历让她作出这样的选择,这种决定不是皮普一时的感化就能撼动的;原本期待皮普能够带资助他的逃犯浦俄洛斯逃出英国,但浦俄洛斯最终还是被抓获,因为受伤在审讯中去世了,浦俄洛斯在后期流露出的温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从一个凶神恶煞的逃犯变成一个泰然处之的阶下囚,也许这是更具期待的;原本期待幻梦破碎后的皮普至少还能抓住毕娣这个知己,与她相伴后半生,但毕娣与乔已结成了夫妻,多合适的一对人儿啊。但幸而皮普还有赫伯特提供给他的去国外工作的机会,让他得以开始新的生活,而这都是皮普之前安排好的。当皮普放弃将希望寄托于梦幻泡影,真真正正活着,去创造自己的远大前程时,一切才刚刚开始。

皮普与艾丝黛拉都是误入歧途,后来逐渐从歧途中勇退的人。

皮普从小被带去哈慰香小姐的府邸,他看到越来越漂亮的艾丝黛拉,逐渐被吸引。他对艾斯黛拉的迷恋,与对上流社会的向往,是相伴而生的。而不知名的恩人的资助,则让皮普的梦越长越大。他的开销越来越大,逐渐过起了上等人的生活。他期待着恩人的出现,获得一大笔财产,也期待跟艾丝黛拉在一起。但最后这些都破灭了。当他知道他获得的资助都是来自于那位童年时帮助过的逃犯时,他拒绝了他的资助,尽管他知道他将变得负债累累。这种勇气实属难得,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从依赖他人在梦幻中而生,到依靠自己在现实中而活。

而艾丝黛拉呢,也是这样的可怜人。她从小被哈慰香小姐收养,被爱情伤害的哈慰香小姐在她心中种下了对男人的恨。漂亮而冷漠,这将使多少前赴后继的男人为她受伤。男女之间的情爱,在她心中轻如鸿毛。别人为她付出的真心,她却当作虚情假意,款款游走其中。当失去了对真假的判别,她随意地嫁给了一个讨人厌的人。当她被他伤害,才终于认清了善恶美丑。她与他离婚,从废墟里出来,打算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过去的经历在她眼前蒙着的雾逐渐消散了,她是独立的她,有着远大前程。

回顾小说中皮普的经历,似乎可以看到,善的因结善的果,恶的因结恶的果。虽然小说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对于善恶的坚守是人与人之间共通的。近来越发相信因缘际会的作用。不要期望从恶因中收获惊喜,也不必担心行善事却被污蔑指摘。假若堂堂正正,又何惧暗潮汹涌。还是大一时特别迷茫,读《曾国藩家书》习得的体会,沿用至今,一直很有效果。

最后是摘录。

我们谁说得上过几个小时会是怎么个光景呢?正像我撩得起这把河水,却看不见河底一样,可是,河水我抓不住,时光我也留不得,诺,水从指缝中漏掉了。

总之,我没有勇气做出明知是正确的事,正如我没有勇气不去做明知不正确的事。我那时涉世不深,所以也没有别人的办法可以借鉴。我真是个天才,不用人教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要是你走正道成不了不寻常的人,可不能为成个不寻常的人去走邪道。往后可不能再说谎了,皮普。活要活得正派,死要死得快活。

蛾子和各种各样丑陋的东西围着点燃的蜡烛转,蜡烛又能怎么办呢?

我已受尽磨难,心灵上千疮百孔,但我已日趋转好。请像过去那样体谅我,善待我吧。对我说一声“我们是好朋友”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381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