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案(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2:31:17
西门豹教案(专业17篇)
时间:2023-11-10 22:31:17     小编:梦幻泡

教案的编写需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要求。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示例,可供大家在教案中参考使用。

西门豹教案篇一

1、会认7个生字,读准确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部分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读好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西门豹教案篇二

1.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两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过渡语:

看课题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分段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篇三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初步读懂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

(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1.汇报朗读情况。指名段读,要求听准字音。

2.“字词推介”。学生将自学到的生字新词介绍给大家。

田地荒芜:荒芜是杂草丛生的样子。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滿杂草。

人烟稀少:烟是指炊烟。意思是居住的人很少。

担心吊胆:形容十分害怕,担心。

面如土色:因为担惊受怕,脸上呈土黄色,没有血色。

灌溉:把水引到田地里浇地。

3.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内容没有读懂?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问题。)。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本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1.比一比,组词。

芜()淹()饶()。

无()俺()浇()。

溉()绸()。

慨()稠()。

2.填空。

――()――()的顺序写的'。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2.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之。

妙,理解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的特点。

3.按顺序复述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按顺序复述课文。

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顺序复述课文。

指名通读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1.找到描写西门豹到漳河边送新娘的部分多读几遍,抓住西门豹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说说西门豹是怎样破除给“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找学习伙伴,自主演练西门豹将计就计利用“给河伯娶媳妇”破除迷信的经过。

(抓住重点,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表演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体会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2.评价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活动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章。)。

1.学生自己总结全文。

2.谈学习收获。

(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1.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这样的顺序,复述课文。注意用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

2.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信息量。提高语文能力。)。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将计就计,惩治恶人。

假戏真做,破除迷信。

西门豹教案篇四

二、初读课文。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3、学习生字。

1)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理解部分词语。

1)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

3)汇报。

三、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理解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指名回答板书:巫婆、官绅给河伯取媳妇。

年年闹旱灾。

3)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天灾、人祸。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西门豹教案篇五

一、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指名回答:板书:说、做。

2)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3)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liuxue86,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1)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指名说)。

2)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学生练读)。

3)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其他的句子也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教师灵活处理,灵活指导,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

4)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指名说)。

5)师小结: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4、作业:完成小练笔。

西门豹教案篇六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再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重点点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 田地、 人烟稀少、 老百姓 、眼睁睁、 旱灾、 迎接、 徒弟、 扑腾、 提心吊胆、渠道、 灌溉 、收成”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能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 、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从中明白要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 体会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神态的词句。

3. 理解“人烟稀少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用这些词语说话。

1. 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2. 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 教材127页图制作成动画的课件。

2. 写有生字、 生词的卡片。

3. 指导书写的田字格。

4. 学生准备空白卡片。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1.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2.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知道些什么?

3.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自由提问。(如:画面上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呢?)

4. 教师激趣导入:要想解开这个谜底,学了《西门豹》这篇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并板书课题:30 西门豹 。

1. 回顾过去尝试读文要求完成的任务: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文,完成任务。

3. 同位互帮互查自由读文时所应完成的任务。

4.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相机正音)

(2) 生说说哪些句子不好读,教师范读或领读。学生再练读。

(3)大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试读,集体读,个别读等。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以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并说说如何记住这些字的音形义的。

(5)男女生接读全文。

5.学生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6.鼓励学生试着用连贯的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3)批注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等方法弄明白不懂的词意。

2.小组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3.学生质疑。

(1)简单的问题有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邺在什么地方?西门豹姓什么?西门豹如何开凿十二条渠道?”等问题,由学生借助资料解决。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理解,并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并能仿照课文用这些词语说话)

(2)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3)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4)西门豹为什么“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5)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官员也扔进漳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1)、(2)为重点研究问题。(说明剩下的问题下节课探讨)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1)(2)两个问题。并让学生学会用这几个词语说话。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说说那些字可以走捷径很快记住字形(如:女+生=姓;日头晒干了水就是“旱”等)然后把这些比较容易记的字分类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书写特点,再练一练,注意写的正确美观。

2.指导书写“腾 、催、 灌”三个字。学生先观察老师写法,然后描红,再练写几遍。

2.学生把会写的生字进行扩词,并工整的写在空白卡片上。

3.展示学生书法作品,学生赏析。

1.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2.找几个小伙伴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下节课展示。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起因:官府给河伯娶媳妇 词语集锦

经过:西门豹智止此恶习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眼睁睁

结果:开渠引水,百姓获利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收成

西门豹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教材简析。

《西门豹》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故事的起因(第1~9段):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接着写故事的经过(第10~15段):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巫婆、官绅,教育了百姓。最后写故事的结果(第16段):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教学重难点: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揭穿“河伯娶媳妇”的骗局的。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西门豹:姓“西门”(复姓),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在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第1~8段:主要写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的荒凉景象,于是展开调查,了解情况。

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西门豹通过四个问题摸清了邺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底细。第一个问题:怎么回事?目的是了解原因。第二个问题:是谁说的?目的是了解谁是作恶的坏人。第三个问题:新娘哪儿来的?目的是了解谁是受害人。第四个问题:漳河发过大水没有?目的是了解漳河的情况。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从老大爷的话中体会巫婆、官绅的作恶多端和百姓的可怜,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感情。*第9段:西门豹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得出结论:河伯还真灵,决定下一回去送新娘。此处可引导学生质疑:西门豹真的认为河伯灵吗?这句话是“正话反说”。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如,“去跟河伯说一声”、“去催一催吧”、“怎么还不回来”、“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语言上不留一点破绽。又如,“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行动上假戏真做,让官绅们胆战心惊,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这场戏。

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即惩办首恶,教训胁从。主要目的是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

在学生比较几种处理方法后,再议一议: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调查仔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为民除害,办好事的决心。)。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面如土色:脸色像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挖渠引水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识字写字教学:提醒学生观察比较“豹”和“貌”、“溉”和“概”、“绅”和“伸”。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后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

*课后第2、第3题:旨在检查学生是否已读懂了课文,可结合课文教学进行。

*课后第4题:在造句之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板书)。

2.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段)。

2.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首恶者;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交流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将汇报、朗读与评议结合。

3.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1.小组排练。准备道具,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动作等。

2.在班上表演,互相评议、学习。

板书设计参考:西门豹摸清底细调查研究。

破除迷信将计就计。

惩办恶人。

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才智过人)。

西门豹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比较少,加上学生平时所看的课外书,很多都是趣味性比较大的书。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不太浓,加上文章的含义比较深刻,要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妙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设计理念:。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感受,积累语言;在实践体验、丰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设计特色:。

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又熏导语言艺术;超越文本,提升语言,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确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部分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读好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初读课文。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3、学习生字。

1)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理解部分词语。

1)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

3)汇报。

三、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理解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指名回答板书:巫婆、官绅给河伯取媳妇。

年年闹旱灾。

3)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天灾、人祸。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

而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13.西门豹。

巫婆、官绅    (人祸)。

田地荒芜   给河伯娶媳妇。

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天灾)。

第二课时。

一、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指名回答:板书:说、做。

2)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3)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1)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指名说)。

2)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学生练读)。

3)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其他的句子也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教师灵活处理,灵活指导,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

4)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指名说)。

5)师小结: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4、作业:完成小练笔。

西门豹教案篇九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2课时。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修改调查报告。

西门豹教案篇十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比较少,加上学生平时所看的课外书,很多都是趣味性比较大的书。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不太浓,加上文章的含义比较深刻,要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妙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感受,积累语言;在实践体验、丰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又熏导语言艺术;超越文本,提升语言,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1、会认7个生字,读准确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部分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读好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一、引入

二、初读课文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3、学习生字

1)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理解部分词语

1)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

3)汇报

三、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理解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指名回答板书:巫婆、官绅给河伯取媳妇

年年闹旱灾

3)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天灾、人祸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

而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西门豹

巫婆、官绅(人祸)

田地荒芜给河伯娶媳妇

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天灾)

一、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指名回答:板书:说、做

2)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3)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1)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指名说)

2)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学生练读)

3)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其他的句子也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教师灵活处理,灵活指导,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

4)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指名说)

5)师小结: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4、作业:完成小练笔。

西门豹教案篇十一

目 标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知识点梳 理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的方法、能够复述故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修改调查报告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四、练习拓展:《西门豹,你真 》

反 思上完《西门豹》这一课,自以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亲历了文本,也感受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用语之巧妙,从而吸纳了那种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语言魅力。可作业批下来,实感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完整地回答问题组织语言的能力欠缺,仍需加强训练。

西门豹教案篇十二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借助想象、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学习对话的构段方式。

3.学习本课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类文章的方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指几名学生自我介绍。

2.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位20xx多年前的大朋友。板书课题――读课题。你知道他姓什么吗?复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欧阳、诸葛、东方、独孤、上官、司马等。

评价:看来姓名中也有不少学问呢。

那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字词,理清脉络

(一)突破零起点,认读词语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要检查。第一组词语谁能读?

出示:淹没 官绅 逼迫 眼睁睁 徒弟

扑腾 跪下 催一催 渠道 灌溉

在预习单上大家普遍感到难写的字有这样几个――出示:渠 灌 溉 淹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带三点水旁)

三点水在这些字中的位置一样吗?(分析结构)

范写“渠”“灌”,生练写。一个字写两遍。

写字小窍门:一看二写三对照。先看一看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写一遍;写完对照检查,哪里写得不漂亮,不要涂改,再写第二遍。这样就能把字写得又好看又干净。

写完了,同桌互相评一评,把最漂亮的字给同桌圈出来。我看到很多同学写的字圈出来3、4个呢。每天坚持这样写,就能越写越漂亮。

2. 第二组词语,一起读。

出示: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看到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评: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小结:借助想象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二)感知课文,概括内容

西门豹一到邺城就看到了田荒人少的景象,之后他先后做了哪些事情?

田荒人少――(先)调查――(再)除害――(最后)开渠

小结:同学们,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先弄清写了几件事,给它们起个小标题,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事情连起来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能看着板书再来说一说?)

评价:说得既条理,又清楚。真棒!

过渡:接下来我们看看西门豹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三、直奔重点,品悟课文

(一)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

1.学习第一部分,调查民情。

(1)自读课文1―9段,思考:西门豹是如何进行调查的?划出调查询问的句子(即4个问句)。

划完了,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补充或者订正一下自己划的句子。

(2)交流:随机出示4个问句,齐读。

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他知道田荒人少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娶媳妇 闹旱灾

西门豹教案篇十三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2课时。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修改调查报告。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现在谁来说说20xx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板书: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伯取媳妇。

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西门豹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使学生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并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布置多媒体教室。

一、揭示课题

1、今天,由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名叫西门豹。(板书课题)

2、西门豹姓西门,(教师同时用彩笔在西门下画横线。)名豹,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

二、听录音,看录像,总体感悟课文内容

1、那么,课文中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看屏幕动画。

(教师点击鼠标,放录音,显示录像。)

2、通过听录音,看录像,你觉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是事?

(指二、三名学生回答,只要学生答对了大意教师都给以肯定。)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三、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了,通过预习你知道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下面请你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流交流:把你知道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帮你解决,若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请组长把它记下来,待回儿,咱全班同学解答好不好?(教师参入其中的一个小组。)

四、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感悟

各小组首先产生一名发言人,然后由他(她)向全班同学汇报你小组同学知道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说的时候不能重复同一个问题,教师同时给以准确的肯定及适当的表扬。)

小组各发言人提出本组同学不明白的问题,首先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若同学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或予以解答。

教师查缺补漏,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可能漏落下列问题。)

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下列问题。

请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西门豹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这个姑娘是不是真的不漂亮 西门豹真的要重新选更漂亮的姑娘吗 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巫婆真的能回来吗 那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

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西门豹是个勇于破除迷信,敢于惩治坏人,重视调查研究,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做事讲究方法的人。)

五、教师小结同时板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首先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板书)可见,这个地方非常贫穷落后。(板书)他并没有坐在高官厚位上指手画脚,他却深入实际了解民情,走访了一位老大爷。了解到这里贫穷落后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给闹得。然后,他将计就计破除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板书破除迷信)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最后,他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板书)灌溉了农田,使这里年年获得大丰收。(板书年年获丰收)

六、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想?(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予以适当的鼓励。)

西门豹教案篇十五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2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西门豹教案篇十六

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了解原因。

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了解受害者。

了解漳河的情况。

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引导学生探究。

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篇十七

1、会认“巫、乙、娶、歹、诲”5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课本剧。

3、默读课文,弄清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一步一步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教学重难点:

弄清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一步一步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学生课前可以预习课文并根据人物的身份制作头饰,以方便表演。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谈话导入 激起兴趣

1、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

[关于复姓,现已不多见。所以研究一下西门豹的姓名是有必要的。]

2、其实,西门豹只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小小的县官,可历史上曾有“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的记载。课文讲的就是他管理邺县时的一些事,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后来民不敢欺他?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二、展示与交流

1、汇报字词。

1)读词语:巫婆娶媳妇为非作歹 教诲 乙

提醒学生注意;“乙、娶、歹”都是第三声,要把声调读准。“诲”字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而且,字形要与“悔”字进行区分。

2)理解词语:

巫婆:旧社会以装神弄鬼、骗钱害人为职业的女人。

为非作歹:做各种坏事。

教诲:教训;教导。

2、认识新文体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交流汇报。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出新的文体――剧本。

3、了解大意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后交流。

(主要讲了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

三、反馈与检测

1、读词语:为非作歹、巫婆、教诲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疏通―― 漂亮―― 谎言――

课堂小结,置留问题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读书,我们不但认识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还知道了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那么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的呢?下节课,你就会明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1 西门豹

破除迷信 惩治坏人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你就会体会到西门豹所用方法的巧妙。

二、展示与交流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探究:

2、学生读文,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所得,教师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方法的巧妙。)

西门豹:

语言:

“听说……我特地过来看看。”

“哦,……让我瞧瞧。”

(看姑娘是假,破除迷信、惩治坏人是真。)

“这个姑娘太丑了,怎么可以献给河神呢?”

(为惩治巫婆以姑娘不“漂亮”为由,不能献给河神)

“我看这么办吧,麻烦您老人家去向河神通报一声,…… 送巫婆见河神”

(把巫婆投进了河里,救了那位姑娘。)

“去了这么久,……这点小事都办不成,麻烦你们去催一催。”

(把官员投进河里,惩治了官员)

“要不,你去催催。”

“你们一定……你俩去帮帮他们吧!”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我怎么能饶你呢?”

(使官员说出了真相)

“今天先留下……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大家看到了……问题就能解决了”

(使老百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除迷信。)

动作:“看了一眼”“来回走了几步”

神情:“假装相信”“生气”“高声对百姓”

其他人物:

巫婆:

语言:“天灵灵……保太平……”“河神…… 要发大水的”“可是……可不是闹着玩的”

“啊!……救命啊1”

神情:惊慌

(从巫婆的语言及神情,体会出这也是个骗局。)

地方官:

语言:“大热的天,大人辛苦了。”“我们?大人……”“不,不……救命啊!”

“大人,饶命啊!”“这些都是……被巫婆骗了。”“我们都被巫婆骗了。”

神情:惊慌

动作:跪在地上

(从地方官的表现,百姓看得清清楚楚,“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也就彻底地破除了。)

4、西门豹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破除了迷信,惩治了坏人,让百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1)学生再次通览全文,仔细研究。

(2)学生汇报。

西门豹:主持正义 为民作主 疾恶如仇 有计谋

巫婆和地方官员:贪图利益 坑害百姓 面目丑恶

三、反馈与检测

(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自己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板书设计:

31 西门豹

破除迷信

为民作主

惩治坏人

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课文的主线: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4335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