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科学教案(汇总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56:31
蒙氏科学教案(汇总23篇)
时间:2023-11-11 01:56:31     小编:笔舞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原则。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案范文,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蒙氏科学教案篇一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2、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

教师、归纳。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重视功能,简化装饰;?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小论文。

学生回答:

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学生讨论:

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蒙氏科学教案篇二

1、对探索蛋里的秘密感兴趣,初步了解蛋的特征及用途。

2、认识几种会生蛋的动物,尝试用图表记录的方式,记录会生蛋的动物。

3、对蛋的活动产生兴趣,乐意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蛋的知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 微波炉或煤气炉一个,锅、碗等。

2、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3、 关于鸟、家禽和部分爬行类动物生蛋的录象或图片资料。

1、引导幼儿观看录象或图片资料,丰富有关蛋的经验。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录象,看见的蛋是怎样的?(有大、有小、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外形;有的上面还有花纹。)

教师:除了鸟、鸡、鸭、鹅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蛇、乌龟、鄂鱼等)它们蛋的外形都一样吗?你知道谁的蛋最大?(鸵鸟)

2、组织幼儿讨论:蛋有什么作用?

3、对鸡蛋进行加工,品尝加工过的鸡蛋。

教师:蛋可以怎么吃?教师利用微波炉蒸鸡蛋,再做煎鸡蛋让幼儿品尝。

4、了解鸡蛋、鸭蛋的各种吃法,启发幼儿想一想:

(1)生活中鸡蛋还可以怎么吃?(烧汤、煮、五香鸡蛋、蛋饺、蛋卷、蛋糕)了解鸡蛋的各种吃法。

(3)你吃过什么蛋?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5、观察录象:鸡、鸟、乌龟孵化蛋的过程,知道蛋是它们的卵,如果没有蛋这些小动物就没有了。所以要注意保护它们。

6、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初步了解几种会生蛋的动物。

(1)看图说说:从蛋里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2)青蛙、蝴蝶也是从蛋里变出来的吗?

7、使幼儿知道蛋是动物的卵,鸟、家禽和部分爬行类动物都有卵。蛋的种类不同它们的外形基本上都是圆圆的,但是它们的颜色、大小以及形状是有差别的。此外,有的蛋有硬硬的壳,例如:鸟、家禽;有的蛋外面是软软的,例如:蝴蝶的卵、青蛙的卵。蛋可以用来食用,蛋有丰富的营养。

8、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上的表格,启发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是会生蛋的动物,请你在会生蛋的动物下面画一个圆圆的蛋。

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很自然,趣味性的使幼儿更加喜爱,幼儿通过触觉、视觉感官,感知蛋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蛋的材料具有生活化,教师投放材料,注意了可操作和探索性,所以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引发幼儿以小组共同认识各种各样的蛋,教师用信件方式启发性的提问,幼儿从中不断的积累对蛋的知识经验,教师总结了幼儿的表述,提升了经验。

蒙氏科学教案篇三

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

(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蒙氏科学教案篇四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幼儿。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蒙氏科学教案篇五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

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

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蒙氏科学教案篇六

1.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能对三种形状进行区分配对。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课件。

2.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饼干若干。

3.张三种不同形状嘴巴的动物。

一、课件导入,认识形状1.师:"今天,我们小小四班来了三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2.出示课件一,引出圆形宝宝。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言。

3.师:"你看这个朋友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圆形。"3.同上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形状宝宝找家1.出示课件,引出三个房子。师:"你们看,这里有三幢房子,你知道这分别是谁的家吗?"2.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找出形状与房子的共同点--都是相同形状的。

3.出示课件--开门检验是否找对家,开门的房子里出现相应的形状宝宝。

三、分饼干1.请小朋友去形状宝宝的家里做客,分发相应形状的饼干。

2.认识手中饼干的形状,请和手中拿一样图形饼干的小朋友相互碰一碰做朋友。

3.出示小熊小猫和小青蛙。师:"有三个小动物闻到了饼干的香味也到我们小小四班来啦!"4.师:"你们愿意请他们吃饼干吗?他们喜欢的口味可是不一样的。猜猜分别喜欢什么口味?从哪里看出来的?(张开的不同形状的嘴巴)"5.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分饼干给动物宝宝四、延伸活动出示真的形状饼干,请小朋友们洗手喝水,分享自己喜欢的形状饼干。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蒙氏科学教案篇七

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课时。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蒙氏科学教案篇八

活动磁铁能够吸所有的铁制品,这一现象既神奇又有趣。幼儿好奇心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磁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磁铁的特性,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我们开展了此次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探究磁铁吸铁的现象,喜欢玩磁铁

2. 尝试运用磁铁的特性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3. 培养幼儿探索兴趣和思维能力

材料准备:人手一快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玻璃珠、小剪刀、瓶盖、布、纸、铁夹、挂坠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磁铁,引出课题

小结:这个新朋友比塑料和木头沉,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磁铁(幼儿重复一遍),它特别好玩。

2 . 幼儿探索活动 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 东 西,请大家试一试。

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3、自由操作:在班级周围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玩具。

4、 动脑筋、想办法

(1)打捞小汽车-

一个粗心的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汽车弄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老师有两张漂亮的图片想摆在铁板上给小朋友看,可它老丢下来,怎么办呢?

(3)老奶奶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老奶奶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5、自制磁铁玩具——跳舞的小兔子。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跳舞的小兔子。(幼儿感到很好奇。)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兔子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回形针插入小兔子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小兔子,此时小兔子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兔子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回家后自制跳舞的兔子玩具。

反思: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蒙氏科学教案篇九

1、新手老师与能手老师创造性使用教育用书的比较研究。

2、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中班幼儿的适宜性。

3、幼儿从不会到会做豆浆的学习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

新手老师**(中3班)和能手老师**(中1班)一起选择了省编教师用书中的《我会做豆浆》为活动内容,而后两人分别独自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了《我会做豆浆》系列活动,本园课题组对两个班级的活动进行跟踪观察,开展反思与研讨。

中一班第一轮研讨活动实录。

教师:***。

活动目标:了解工具的变化过程,学习制作豆浆的方法,体验制作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浸泡过的黄豆,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电暖锅。

师:有只小熊开了一家豆浆店,今天生意太好了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1)介绍工具的名称。

师:小熊家里有几种做豆浆的工具,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

幼儿都很高兴,跟着老师。老师一边介绍工具名称,一边简单说说使用工具的方法。老师介绍时一部分幼儿去找他们喜欢的工具,并用手动它,三三俩俩窃窃私语。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这几种工具制作豆浆的基本方法。

幼儿大部分都选择了石磨,能讲出要将黄豆放入石磨上的小洞里边并加上水,然后磨豆浆。一两个幼儿说到石臼的用法,懂得加黄豆加水,用石臼舂。没有幼儿介绍粉碎机。他们中有一半人对工具的名称还不是很熟悉。

(3)教师示范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的方法。

教师示范时两个幼儿迫不及待地挤到教师面前来看个究竟,其他幼儿大叫:“老师我看不到。”

(1)幼儿分组尝试用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

师:小朋友可以选你们自己喜欢的工具做豆浆,每组四个人,挑好工具后每小组商量怎样做豆浆。小朋友也可以去参观其他组。

幼儿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占着自己喜欢的工具。有七、八位幼儿挑中了石磨,但有两个幼儿抱着石磨不放,于是有一部分幼儿只好走到其他组。石磨组剩下四个幼儿,其中两个女孩同意用一个石磨,两个男孩却争起来,一位提议用“锤子、剪刀、布”决定,另一位同意了。可是输的小男孩却不愿意离开,赢的大叫:“老师他输了,还要玩这个,不肯走。”老师拉住输的小男孩的手:“愿赌服输,你输了就要去其他组。”小男孩哭了起来不离开。老师将他带到食堂粉碎机旁,不再理他。

食堂的粉碎机体积较大,而且操作时会移动,还要使用电,小朋友感到很困难,于是向老师求救:“老师,我们弄不来。”于是老师帮他们插上电源,踩住粉碎机的下端。粉碎机通了电源,“轰隆隆”工作起来。哭的小男孩被吸引了,又跑来三个小朋友。他们高兴极了,有的往机子里加黄豆,有的加水,场面又紧张又好玩,有个小朋友竟尖叫起来。一下子一个大脸盆就装满了豆浆。这组的豆子也很快用完,小朋友就向其他组借,“豆子给我一点。”“我的豆子很少,不要拿了。”但食堂粉碎机组的小朋友照样抓了一把就走了,没去拿豆的小朋友就一直往机里加水。“这样一来豆浆就很稀了,不能加水了。”老师在旁提醒,于是加水的小朋友停下来。可借黄豆的小朋友回来了,他又大加水。

旁边家庭粉碎机组的小朋友打不开粉碎机的盖子很着急:“老师这盖子打不开,你来帮帮我们。”老师过去帮他们打开了盖子,并将他们做好的豆浆倒入旁边的小碗。老师示范开盖子,但这组的小朋友仍叫老师开了三次盖子。

石磨组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石磨盘上有许多豆渣,盛豆浆的碗里的豆浆有些稀,还有少许的豆渣。石臼组的小朋友正用力地舂黄豆,但只见石臼里还是些清水和半碎的黄豆。这组有位小女孩说:“老师我们弄不来。”“用石棒用力舂。”老师说完并示范,但没见到黄豆渍。“要不,拿到其他组去加工吧?”老师提议要停工了,老师请小朋友坐下来。仍有三、四位小朋友围在石磨那里。

(2)幼儿观看教师用全自动豆浆机制作豆浆,同时用电暖锅煮幼儿做的豆浆。

教师出示全自动豆浆时幼儿就叫到:“老师你做给我们看吧。”急切地想看这种工具如何做豆浆。但由于豆浆机有些损坏,教师只稍介绍操作方法。

(3)组织幼儿讨论:哪一种工具做豆浆又快又方便?

师:刚才你们都做了豆浆,你们觉得哪一种最方便呢?

幼儿都说是食堂的粉碎机,教师接着问幼儿粉碎机做出的豆浆要拿到锅里煮,而全自动豆浆机可以直接煮,那哪一个更方便呢?由于幼儿没见到全自动豆浆机的操作,还是有一半幼儿说是食堂粉碎机,于是教师就补充到:“食堂的粉碎机一下子做出很多豆浆,因为它比较大,功率高,但是最方便的是全自动豆浆机。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是用石臼做豆浆的,后来他们发明了石磨,这就方便多了。可是人们还是要用力气,仍很累。有电了后,人们发明了粉碎机,可粉碎机做出来的豆浆还要拿到锅里煮不方便。于是人们就想如果在粉碎机下装个加热器不是就很方便了吗?就有了全自动豆浆机。现在我们来看看豆浆煮好了没有?是不是又香又好喝?我们一起去请其他小朋友来分享吧。”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省编教材学习包中的“看图说一说:4种制作豆浆工具的演变过程,并在图旁写上序号。”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了解我国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3.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录像,臭氧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2.各小组讨论,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写下来。

3.各小组汇报,把不太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梳理各小组提到的环境问题。

4.教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并作鼓励性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达的环境问题。

5.简单介绍我国所面临的缺水、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1.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各国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也不例外。

介绍影响力和成效比较大的环境保护行动。(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治黄、治淮,三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

2.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环境保护行动。

学生自由发言:环境保护行动及其成效。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一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课件、表格

趣味练习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二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5、教师小结。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三

1、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主要特征的认识,并形成家畜、家禽、野兽等概念。

2、教育幼儿要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3、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1、在活动室里设置山、沙、森林、草原、农舍等场景。

2、每位幼儿一张动物卡片。

一、引导幼儿回忆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通过分类形成概念。

“在我们活动室周围,有山、河、森林、草原、农舍、小溪、泥土地、现在请小朋友们帮助小动物们找到他们生活的地方。”

幼儿自由讨论:为什么它们会住在这里,集体讨论,形成家禽、家畜、野兽、水生动物、鸟类等概念。

三、教育幼儿要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出示一组幻灯片(或图片,用实物投影图片),组织幼儿讨论怎么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四、总结。

我们周围有许多动物,他们不但长得不一样,居住的场所不一样,同类的动物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如家禽、家畜、野兽、水生动物、鸟类等,为了让这些动物能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让它们像我们人类一样快乐的生活。

五、游戏:找家

“现在请小朋友听好音乐,随着音乐每人拿一张动物卡片,做相应动物的动作,为它们找到家。”(幼儿可交换卡片进行几次游戏)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四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五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六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七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置、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2课时。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活动1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活动2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八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

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一、 情况分析

小班

议论

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 游戏目标:

1、 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 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 游戏准备:

1、 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 (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 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 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蒙氏科学教案篇十九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蒙氏科学教案篇二十

1、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复习巩固区别前后的概念。

2、能辨别自己或他人的前后位置。

每个幼儿椅子下面放一样玩具。

能通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区别前后。

一、引题:以自我为中心区别前后

1、请幼儿说一说、指一指自己前后方的位置。

2、找一找,你的前面有什么,你的后面有什么?

3、请幼儿从小椅子下面拿出玩具,把它放在自己的前面,再把它放在

自己的后面。

二、巩固:以实物为中心,让幼儿辨别前后

1、请一名幼儿上来,站在全体有幼儿的前面,请幼儿们指出这位小朋

友的前后。

2、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让3~5名幼儿上来站在某某的前面,站对了

全体幼儿说:“对,对,你们的火车可以开。”

3、第二次游戏时请一名幼儿上来面对大家站着,用以上方法进行游戏。

幼儿们站对了的话,请幼儿们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开火车,如教师说:你

们的火车向前开,幼儿们就往前开。往后开也是同样玩法。

三、游戏《看谁站得对》

1、教师在前面放了好几样玩具,然后说站在某样玩具的前面或后面,

看谁站得正确,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

2、继续游戏。

蒙氏科学教案篇二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

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

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

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

2. 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

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

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四、回归全文。

再读全文,说说从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课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蒙氏科学教案篇二十二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蒙氏科学教案篇二十三

1.激发幼儿对光发射现象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3.引导幼儿利用镜子的反射现象,进行追逐游戏。

1.课件-活动卡:家养动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镜子,上面各画上简单图案。

趣味练习

重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有影子?

二、展开

(一)室内游戏

1.每人一面小镜子,请幼儿自由地玩。

教师启发幼儿尝试将镜子反射到墙上,并互相介绍镜子上是什么图案。

2.教师观察,及时把新的发现介绍给其他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3.游戏《大家都来玩》。

教师选择一处墙或一个大型玩具,请小朋友“让镜子上的小动物到滑梯上来玩“,幼儿尝试用镜子将图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课时根据阳光的照射情况选择地点)。

4.讨论与交流:怎样才能使图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导幼儿反复尝试,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

(二)室外游戏

1.游戏《追逐我》。

鼓励幼儿自由结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戏。

启发幼儿,如一名幼儿跑,另一名幼儿利用镜子反射的光紧紧跟随在他身后。

两人协商互换角色互换角色,提醒幼儿在追逐跑时,注意不要碰撞。 2.指导幼儿观摩有创意的玩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025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