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编制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指导和保证,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案的基础。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步骤要符合教学逻辑,有层次和条理。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要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教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教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知识。
口技试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齐读课文。
2、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一家人由醒而梦。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口技试讲教案篇二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口技》教案及反思第二课时,供你参考。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4)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口技试讲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j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口技试讲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j”、“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口技试讲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齐读课文。
2、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一家人由醒而梦。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口技试讲教案篇六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口技试讲教案篇七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口技试讲教案篇八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扮演,表示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保守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一段),交代口技扮演者和扮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和开演前的气氛。这局部是下文记叙精彩扮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扮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扮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扮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扮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扮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扮演者是在幕后扮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扮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扮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局部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扮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扮演。
第二局部(第二段至第四段),写扮演者的精彩扮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局部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扮演的两个局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和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扮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和宾客对口技扮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扮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扮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扮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和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示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扮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和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示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示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扮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局部(第五段),写扮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扮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扮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口技试讲教案篇九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评价、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语言,比如鹦鹉能模仿人学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化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欣享《口技》这篇课文。
朗读、积累、品味
1、初读课文,
生读课文,每个小组试读,尔后挑出一名展示;同学们读得积极踊跃,有模有样!
老师也读一读第四段啊,跟你们学习了!······
2、再读课文
理清情节、感知内容,思考:
1)、找出时间词语,
2)、本文写了哪些场景?
组内交流,提问,生答
归纳:
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按时间是顺序)
三个场景:梦中惊醒、再次入睡、火起群乱
我们进行了朗读,了解了情节,下面我们着重于积累。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重点段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
妇扶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儿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
宾客意少(稍微)舒,稍稍(渐渐)正坐
虽(即使)······人有百口,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于是······,两股(大腿)战战,几欲先走
2、翻译下列语句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生讨论,举手翻译、评议纠错
3、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例如:
1、“遥问”表远远的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深夜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生活环境中。
2、“微闻”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宁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首先自己,然后在小组,在班级内品味。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各有千秋、各有风味。
本文一个“善”字统领全文,详略恰到好处,开头结尾简写,只交待简单的几样道具,意在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中间模拟三个场面时,不惜浓墨重彩,重点、具体、正面、详细描写,也有听众的反映来侧面烘托,从而突出了表演者技艺超群,与众不同。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一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好。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若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现错误起来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题目。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善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语文家庭作业:口技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一、复习古诗,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
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板书:在的时候,从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六、作业。
由《匆匆》所想到的。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在的时候,从过去。
白白走这一遭啊?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四
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二。初步感知课文特色。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教师点题: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三。问题探讨。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可对“徘徊”进行详细解释。运用《说文解字》。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月出》。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明确: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问题: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的。)。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下面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总结: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五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扮演,表示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保守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局部。
,交代口技扮演者和扮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和开演前的气氛。这局部是下文记叙精彩扮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扮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扮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扮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扮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扮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扮演者是在幕后扮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扮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扮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局部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扮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扮演。
,写扮演者的精彩扮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局部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扮演的两个局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和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扮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和宾客对口技扮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扮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扮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扮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和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示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扮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和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示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示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扮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写扮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扮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扮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口技试讲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1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