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教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23:06
宽容序言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1 05:23:06     小编:碧墨

教案是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教案编写过程中,需要将教学步骤进行有机组织,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阅读这些教案可以激发你的教学创意和思维方式。

宽容序言教案篇一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3、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本文的寓意,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忠实的履行。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教案篇二

—、充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能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含蓄的思想。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品味、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的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宽容序言教案篇三

教与学目标:

1、掌握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寓言人物形象寓意。

2、多角度分析理解本文思想主题,培养学生宽容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与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故事寓意,把握“宽容”精神内涵。(重点)。

2、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多角度分析提炼课文主旨,培养学生宽容态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难点)。

1、课时:1课时;

2、课型:阅读讨论课;

3、设想:从阅读把握文章寓言故事及寓意出发,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

提炼文章主旨,并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完成主题论述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人类社会已跨过了艰难曲折的20世纪,进入了21世纪,在世纪之交,人们曾对新的世纪充满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希望这是一个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纪。但四年过去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新的世纪并不安宁,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彼伏此起:恐怖分子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以暴制暴”战争仍在继续,……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的你争我夺似乎更加频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冲突和战争的阴影,让人类真正走向相融一体。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宽容”(投影)。

今天,让我们走进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在作者丰富的想像与联想中体验宽容。

二、解题、简介作者。

1、序: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的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前叫“序”,后叫“跋”,分为“自序”和“他序”两种。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

2、作者其人:(投影)。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1、(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例:无知山谷中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斗争的故事。四、研读课文(讨论)。

1、无知山谷的特点:

(提示:从文章第一段中“宁静的无知山谷”“永恒的山脉”“深邃破败的知识小溪”“神。

秘莫测的古书”等意象的思考出发,加以概括。)。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

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三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及其之间的矛盾:(提示:从文中人物在故事的言行出发,.总结概括。)。

明确:特点:守旧老人:愚昧保守顽固――守旧势力的统治者。

人们:盲从虔诚畏惧――盲目服从的民众。

漫游者: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

小结: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众人则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反而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漫游者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但是从三类人物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看,都是前者战胜了后者。

3、品读课文中有关语句(投影)。

4、讨论:联系人类历史和我们现实生活,从这个寓言故事内容和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或者说哪些科学命题?(点拨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各抒己见,有不同见解)点拨启发:(预设)。

结论:要提倡理性,保证思想自由,真理获得发展,人类应该要有宽容精神,能够宽容异己,宽容他人。宽容的内涵不止于此,换个角度,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

结论:封闭保守导致灭亡,开放创新获得新生。我们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结论: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真理一定会发展,先驱者的牺牲总会获得荣耀。

扩展:文章最后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从以上一些例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人类的进步不可避免需要付出沉重而巨大的代价,先驱者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荣耀的。

结论:民众的双重作用:当处于蒙昧、盲从的不觉醒状态时起阻碍帮凶的作用,觉醒后则会成为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开启民众,而不要采取愚民政策。让人民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一篇序言能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东西,是房龙的成功,但房龙最想对我们说的还是宽容。希望我们在对待异己时能理解对方,宽容对方,接受对方,如此,我们会博大起来,会获得进步!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汪国真的一首小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宽容与刻薄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宽容序言教案篇四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三、资料: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2、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三)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结句:

宽容序言教案篇五

生:我认为第一、二两处的幸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忧无虑。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文中说“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尽享天伦之乐”,说明人们的生活很平静、快乐。第三处“幸福”是漫游者在外面看到的幸福生活,是比村民们此时的生活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最后一处的幸福是人们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重新过上的幸福生活。

师:这时的幸福和先前的幸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不清楚。

师:谁想得更清楚?

生:是比以前更幸福的生活。前两处的幸福是见识浅薄的人们自认为的幸福,是用律法维持的幸福;后两处幸福是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自由的幸福。

生:告诉我们应该突破禁锢,追求思想的自由,这样才是真幸福。

师:有道理!

生:文章题目是《〈宽容〉序言》,所以我认为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宽容新思想。

生:不太一样,但具体说不清楚。

师:“宽容”在原文中用的是“tolerance”,这个词在房龙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作者是要提醒读者对漫游者这样持不同于一般意见的观点的人要有足够的包容。宽容这个词的理解提醒我们,看翻译作品不理解时,去查一查它的原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师:你们认为作者是想要我们宽容作品里的谁?

生:漫游者,因为他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师:如果漫游者没有给人们带来新生活就不该被宽容吗?

生:……。

师:好,同学们通过对四处“幸福”的比较探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但看来还有一些问题没想得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还关注到了哪些像四处“幸福”一样反复出现的,或者在反复出现过程中略有变化的词句。

生:我找到了“漫游者”和“先驱者”这两个称呼,其实是指同一个人,称呼的变化体现出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从反感转变为感激。

师:人们的态度为什么会转变?

生:因为先驱者引导人们走出了绝境,获得了更幸福的生活。

(生朗读,声音洪亮,感情丰富)。

师:你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漫游者在想什么?

生:恨铁不成钢啊!

师: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能更合适些。你们觉得漫游者的话真诚吗?他的话是对的吗?(生点头)。

生:害怕被上帝惩罚。

师:谁告诉他们会被上帝惩罚?

生:守旧老人……不,是律法。

师:都对。谁再来说说自己找到的其他词句?

生:文中有两处提到“知识的小溪”,第一次描写它水流很细,象征村民们见识浅薄;后一处“知识小溪”枯竭了,预示了村民的生活走向了灭亡。

生:我还关注到了一个词语“恐惧”,文中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类似的词“恐怖”。开始,无知山谷里的生活是“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23页上漫游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最后“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选择了离开无知山谷。

师:人们一开始为什么恐惧?

生:害怕得不到“应得的份额”的食物。

师:你猜想会是谁来决定“应得的份额”?

生:守旧老人。

生:恐怖更严重。

师:对,恐怖是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感到的恐惧。

师:还有其他的词句引起你们的关注吗?

生:我还关注到了“陌生世界”和“绿色牧场”,它们体现了村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和“漫游者”与“先驱者”的称呼变化类似。

师:好!看来相同的人、相同的物,却在不同的时候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变化的并不是这些人和物,而是看待这些人和物的标准。

生:我还看到“律法毕竟是律法”反复出现了几次,前两处都用了转折词“但”“不过”,反映了村民们和守旧老人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们并不残忍,只是必须遵守律法。他们心里想要“宽容”,但又很无奈。

师:你读得很细啊!前两处人们都遵守了律法,可是第三处为什么不遵守了呢?

生:因为生命受到了威胁,人们突破了律法。突破之后人们反而找到了新生活,作者是在讽刺律法。

生:我们觉得“智慧老人”是先驱者。

生:我觉得是首先决定反抗守旧老人,并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们。

生:我觉得肯定不是“先驱者”

师:哦?为什么?

生:文中说“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所以“智慧老人”和“先驱者”肯定是不同的人。

师:读得很仔细啊!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样看来,这里的“智慧老人”很有可能是那批首先出来探路,带领大家走出来的人。前后两处都用到“智慧”,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3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祖先的智慧”是先前村民们认为是智慧的东西,“智慧老人”是后来人们认为很有智慧的人。两者是不一样的。

师:那么作者把先前和当下崇拜的对象都用“智慧”来指称,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生: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观点。

师:请讲。

生:前一处的“智慧”虽然是浅薄的,但也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后一处的“智慧”是人们现在认为对的事物,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守旧老人守的是过去认为正确的“智慧”知识;“智慧老人”是当下智慧的化身,将来可能也会像守旧老人一样被推翻。

生:所以,我再联系到题目“宽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必须对新鲜的思维和想法宽容,这样“智慧”才能不断发展。

生:我觉得“智慧老人”会不会也变成“守旧老人”取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永远保有先驱者的创新精神。如果他因循守旧,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守旧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智慧老人”是带领人们走出山谷的人,今天人们对“智慧老人”和先驱者的崇敬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明天人们的盲目崇拜,形成新的“守旧老人”群体,甚至形成新的“律法”。作者想要揭示:“不宽容”是一种历史循环,当一个时代的人集体陷入一种思想束缚的时候,总是有一批头脑清醒的人出现,他们勇敢地付出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打破禁忌,开辟出新的世界;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存在往往又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束缚,直到再有新的先驱者将它打破。

师:这层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石头上写明“感恩朝礼的后代”,以及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开始所理解的两种类型的幸福,现在我们觉得它们之间的转化不应该是单纯的从不幸福到幸福,而应该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师:同学们,从四处“幸福”,到反复出现的“恐惧”“恐怖”,“律法毕竟是律法”,再到“漫游者”“先驱者”的变化,“智慧”的两处照应,这一切都像是作者为我们预留下的一条条通幽曲径。穿过这些小径,我们终于抵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核,站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宽容”的价值和意义。

师: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你还认为“宽容”的对象仅仅是先驱者吗?同意是先驱者的举左手,认为不仅仅是先驱者的举右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右手,仍有少数学生举左手)。

师:我很高兴很多同学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很高兴还有一些同学持不同意见,这都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结果,你们有权利保持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听认为“应该宽容的对象不仅是先驱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宽容守旧老人,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智慧老人。

师:对。但不仅如此,更因为他们也是“不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有权利保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但是,他们无权用自己的观点来决定漫游者的生死。谁的不宽容都不是有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因无知和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

师:读懂一篇有内涵的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上课一开始自以为读懂了文章,通过这节课,对文章的主旨和表达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终点,回去让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果他们经历过,他们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看到了许多活生生的“不宽容”的悲剧。不管怎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能播下这颗“宽容”的种子,因为,一个懂得宽容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作业:《〈宽容〉序言》让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重新认识了“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宽容”你还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关于“宽容”或“不宽容”的体验?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这个作业请大家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

【执教感言】。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宽容》是专门论述应对异见宽容的著作,房龙为学术界乃至普通的广大读者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宽容〉序言》集中反映了《宽容》这本书的思想精髓,文章的写法也很特别:一是以形象说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以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等典型象征性地表达了《宽容》一书的主旨精髓;二是文章以叙事散文诗般的笔触,在细腻、传神的记叙描写中,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来耐人寻味。

作为沪教版试用本教材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宽容〉序言》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的主题——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龙笔下的“漫游者”就是《〈激流〉总序》的作者巴金,就是执著地“相信未来”的食指,就是清醒地反思着“中国的钥匙丢在哪里”的梁小斌。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如何面对高考是显性的考验,关乎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而如何面对自己和看待他人则是隐性的更大的考验,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如何利用这一课让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在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考立场,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寓言、序言的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楚,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出的“应对异见宽容”的主旨并不算难。因此我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前移到课前预习,通过对四处“幸福”的理解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我希望这节课从学生自以为已经看懂文本开始,在继续研读中发现新的理解障碍,继而通过自主研读和教师点拨,拨云见日,抵达文章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序言,针对高三学生的实际学力,我选择了从具体词句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信息的重复与变化的探索,逐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如此设计有三个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关注文本重要词句的意识,提高他们透过表面语言信息揣摩文本深层内涵和表达意图的能力;二是以这些具体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包括同学之间的碰撞和自己前后认识之间的碰撞;三是让学生在品读与思考之后,对作者生动而含蓄的表达匠心有一种真切的体悟,进而产生由衷的欣赏与钦慕之情。预习作业及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都是围绕这两个意图设置和展开的。

作业的安排是想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宽容”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宽容”的种子,引导他们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宽容”。我想这与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的导向也是吻合的。

宽容序言教案篇六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教案篇七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一)导入  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

提示:教师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像……,又像……。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联系《祝福》中的人们以及鲁迅小说所写到的中国人)。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明确:联系注释1。

五、布置作业 。

附:可以向学生补充《宽容》中关于不宽容的原因的分析。(见《语文天地》2001、4)。

宽容序言教案篇八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教案篇九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

教与学目标:

1、掌握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寓言人物形象寓意。

2、多角度分析理解本文思想主题,培养学生宽容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与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故事寓意,把握“宽容”精神内涵。(重点)。

2、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多角度分析提炼课文主旨,培养学生宽容态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难点)。

1、课时:1课时;

2、课型:阅读讨论课;

提炼文章主旨,并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完成主题论述文。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人类社会已跨过了艰难曲折的20世纪,进入了21世纪,在世纪之交,人们曾对新的世纪充满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希望这是一个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纪。但四年过去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新的世纪并不安宁,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彼伏此起:恐怖分子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以暴制暴”战争仍在继续,……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的你争我夺似乎更加频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冲突和战争的阴影,让人类真正走向相融一体。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宽容”(投影)。

今天,让我们走进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在作者丰富的想像与联想中体验宽容。

二、解题、简介作者。

1、序: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的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前叫“序”,后叫“跋”,分为“自序”和“他序”两种。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

2、作者其人:(投影)。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1、(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例:无知山谷中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斗争的故事。四、研读课文(讨论)。

1、无知山谷的特点:

秘莫测的古书”等意象的思考出发,加以概括。)。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

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三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及其之间的矛盾:(提示:从文中人物在故事的言行出发,总结概括。)。

明确:特点:守旧老人:愚昧保守顽固——守旧势力的统治者。

人们:盲从虔诚畏惧——盲目服从的民众。

漫游者: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

小结: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众人则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反而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漫游者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但是从三类人物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看,都是前者战胜了后者。

3、品读课文中有关语句(投影)。

4、讨论:联系人类历史和我们现实生活,从这个寓言故事内容和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或者说哪些科学命题?(点拨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各抒己见,有不同见解)点拨启发:(预设)。

结论:要提倡理性,保证思想自由,真理获得发展,人类应该要有宽容精神,能够宽容异己,宽容他人。宽容的内涵不止于此,换个角度,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

结论:封闭保守导致灭亡,开放创新获得新生。我们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结论: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真理一定会发展,先驱者的牺牲总会获得荣耀。

扩展:文章最后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从以上一些例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人类的进步不可避免需要付出沉重而巨大的代价,先驱者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荣耀的。

结论:民众的双重作用:当处于蒙昧、盲从的不觉醒状态时起阻碍帮凶的作用,觉醒后则会成为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开启民众,而不要采取愚民政策。让人民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一篇序言能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东西,是房龙的成功,但房龙最想对我们说的还是宽容。希望我们在对待异己时能理解对方,宽容对方,接受对方,如此,我们会博大起来,会获得进步!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汪国真的一首小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宽容与刻薄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作者邮箱: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一

《宽容》是一本让我们思考和反思的书籍,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宽容他人。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给出了宽容的定义以及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激发我们对于宽容的思考。通过阅读序言,我深感宽容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不仅能够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身心驱之的巨大能量】。

宽容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对此,作者中的一个问题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我们总是对陌生人更加宽容?这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所知甚少,所以容易对他们宽容。然而,对于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我们常常在小事上钻牛角尖,缺乏宽容之心。这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从陌生人那里汲取宽容的能量,用以对待身边的人呢?我们需要明白,宽容并不是虚假的宽容,而是一种真实的宽怀。无论对任何人,我们都应努力培养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不仅能够改善个人的生活,还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宽容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能够减少争执和纷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好。世界上的很多冲突和恶劣的情况,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宽容。只有当每个人都充满宽容之心,才能够消除仇恨,促进和平,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宽容的转变力量】。

在宽容的同时,也要正确面对和处理那些带来内心伤痛的事情。宽容并不是不计较,而是要学会接受、化解和释放。宽容并非一味地容忍,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是积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念。通过宽容,我们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鼓励宽容的思考】。

在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宽容的问题,这让我深受启发。例如,作者问到:宽容与服从,宽容与接纳,宽容与谦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我们反思宽容的内涵和它与其他美德的关联。这让我明白到宽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品质,而是与其他美德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只有当我们懂得宽容他人、接纳事物、谦卑待人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宽容之心。

【结语】。

通过阅读《宽容》的序言,我对宽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宽容不仅是一个个体的修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致敬。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从自身开始培养宽容之心,并将这种美德传播给他人。唯有宽容,才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广阔的胸怀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共存的世界。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人类文明的底线,宽容的力量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与满足。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宽容》的书,书中的序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告诉我宽容的重要性,还启发了我对宽容的深层次理解。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序言中提到了宽容可以化解矛盾,造福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我们对待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时,如果能够心存宽容,就能够减少冲突和争执,让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宽容不仅仅是和善地接受他人的存在,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即使我们不同意,也可以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互相倾听和包容,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序言告诉我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迁就一切,而是需要我们学会分辨。宽容是一种对人、对事的宽大和善意,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认同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压力。在对待别人的言行时,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和立场。只有通过理性的判断和观察,才能找出恰当的宽容度,把握自己的底线,避免过度纵容和被动接受。宽容是一种基于智慧的选择,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冷静和理智。

再次,序言揭示了宽容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宽容是一种培育品质的行为,需要我们始终坚守,并付诸实践。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犯错,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伤害到别人。宽容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学会宽恕自己和他人,重新凝聚力量,继续前行。宽容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僵局,修正错误,推动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真心宽容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我们的道德和品格也会得到提升。

最后,序言告诉我宽容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宽容不是一种口头的奉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情开始,培养宽容的习惯。当我们和家人、朋友相处时,偶尔的摩擦和冲突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宽容,化解矛盾,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对待同事的不足和错误时,给予合理的包容和帮助。宽容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总之,读完《宽容》序言后,我深刻意识到宽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美德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一种智慧和修身养性的过程。宽容需要我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和修养。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将宽容融入到我们的言行之中,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三

段崇轩。

人类社会跨过了艰难曲折的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世纪之交,人们曾对新的世纪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希望这是一个和谐、合作、发展的世纪。但两年过去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美妙的想像。新的世纪并不安宁,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以暴易暴”战争仍在继续,少数霸权国家总想以自己的“单边主义”取代“多极格局”而制造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似乎更加你争我夺,不能宽容了。

荷裔美籍历史学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著作《宽容》,他在这部书中,以西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来感受和理解历史变迁,勾勒出一条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他“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在全书的“序言”中,更是创造了一个“无知山谷”的形象世界,描绘了两种思想和行为的殊死斗争,勇敢地倡导和呼唤人类的“宽容”精神,并预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在20世纪20年代,房龙就有这样的思想远见,确实弥足珍贵。

但是,“宽容”精神何其困难,也许它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宽容》序言中“无知山谷”发生的故事,成了一个永久的“预言”故事。

一部历史著作的“序言”,一般的做法是要从理论、概念和写法等方面入手的。而房龙却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把复杂的思想转换成了生动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由于这形象饱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历史内涵,又使这形象上升到了象征高度。“无知山谷”的故事象征了人类文明“宽容”与“不宽容”的激烈而漫长的斗争,预示着人类历史的艰难演进。作为一个概念,房龙所谓的“宽容”,绝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心胸、姿态等等,而是指一定的社会和人们容许别人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这篇“序言”生动、好读,意味深长,把它独立出来,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哲理诗。

房龙创造的“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这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普遍性和象征性。村民们依靠千年的律法和古书以及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来建立他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理念,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秩序,也不知山谷之外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但它的内部总有一天会产生“叛逆者”来打破陈腐的社会秩序;它也禁不起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一来,就会土崩瓦解。请不要以为这是消逝了的历史遗迹,它只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到处都有。它可能是一个单位和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落后的地方有,发达的地方也会有。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他们成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并将其奉为“圣经”、当作律法,而解释权、执法权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教导村民要乐天知命,不要对外面世界有任何想像和幻想。他们对试图走出山谷的青年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法律制裁,极力维护着“无知山谷”的古老秩序。他们是最专横、最“不宽容”的一伙老人,绝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你有思想自由。但当他们拼死维护的山谷部落遭受天灾之后,他们也跟随年轻人仓惶出逃,去寻找新的家园了,这又显示了他们人性的虚伪。

“村民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守旧老人的严酷统治下,他们麻木无知,自满自足,享受着所谓的“天伦之乐”。他们窃窃议论着“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坚定地站在守旧老人的一边,凶狠地惩罚他们同类中的“先驱者”。但面对家园被毁、饿殍遍野,他们冲破老人们的阻挠,毅然走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当他们踏着“先驱者”的足迹,找到新的家园后,他们改变了对先驱者的看法,追悼先驱、继承遗志,开创着新的生活。这又表现了他们真诚、革命的一面。

“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其实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叛和斗争。一代代的年轻男女,“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他们不是摔下山崖,就是被活活处死,山脚下已经“白骨累累”。那位年轻的“漫游者”“先驱者”,就是这许多男女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没有屈服于守旧老人的恐吓、劝说,悄悄走出部落,四处漫游,筚路蓝缕,踏上一片新的土地,看到有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目睹了“光彩夺目”“细心雕琢”的城市,他没有自私地一个人走进城市,而是又长途跋涉回到山谷,他要把发现的“新大陆”告诉村民。他的出发、见闻,无疑证实了千年不变的古训的荒诞。因为人们一直不怀疑守旧老人说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重石砸死、抛尸山脚。这位“先驱者”在专制制度下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实现自己“带领”大家“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的愿望。

“不宽容”的制度和“守旧老人”,又使“无知山谷”落后、愚昧了“很多年”,最后竟导致了在一场特大干旱中的村毁人亡。但是,也正是当年“先驱者”在探险中的一堆“石子路标”、一条“火烧通道”,把残留的村民引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牧场。这时,村民们才终于认识到:先驱者“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不宽容”的社会和老人,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惨重的代价告诉人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宽容”其实源于人们自私、狭隘的本性,而自私、狭隘的人性最容易导致的是对立、冲突、斗争乃至战争。因此,“宽容”作为人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它就显得格外难得、珍贵。而漫长的人类历史证明,“宽容”是人类进步的福祉,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宽容”,克服“不宽容”。今天,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努力向民主、自由、科学迈进,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不宽容”能否更多更快地转化为“宽容”呢?(山西太原市山西省作家协会)。

共同的自审之镜。

ccccc。

读房龙的《〈宽容〉序言》让我最感惊异的是,作为一个荷裔美国学者,讲得却似乎就是我们民族的事情,看来人类确有着相同的生存境遇。通过作者提供给我们的这面共同的自审之镜,我们得以更清楚地反观我们自身,并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无知山谷”,多么像我们民族的栖身之地啊。

封闭性是“无知山谷”的一个显著特点:“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永恒的山脉”挡住了人们外出的脚步,也挡住了人们往外看的视线。这“永恒的山脉”既是一种有形的存在,更是一种无形的隐喻。就拿我们民族来说吧:我们民族是一个大陆性民族,大陆性的自然生存环境固然限制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更是那无形的“永恒的山脉”,把我们死死地束缚着。安土重迁已经内化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种封闭性的生存境遇中,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就成为人们的一个显著的精神特征:“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同时,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人们没有不满,没有激动,更不会有如现代西方海德格尔氏所说的“烦忙”与“烦心”,有的只是“宁静”。也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尽管生活极为粗陋,但人们却仍然感到“幸福”:“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由于封闭,由于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知识之风就吹不进来,经验就成为知识的主要来源,于是,辈分高的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权威,辈分的位差也就与价值的是非高下画上了等号,与年辈相关的历史、传统也就成为高不可及的永远正确的存在:“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这样的状况,不要说在我们民族的过去,即使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不也是屡见不鲜吗?这样的封闭、沉滞,自然与生命鲜活的天性是相违的:虽然“守旧的老人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青年人毕竟向往着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在二者的对抗中,封闭、沉滞的无知山谷,被撕去了宁静、幸福、田园风光的温情面纱,露出了愚昧、野蛮、吃人的真实面目:“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那些“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你看,这多么像一幅对我们民族那些求新者的命运写真。而尤其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为了大众谋求新路的创新者却死于大众之手:“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你看,这多么像鲁迅笔下夏瑜的命运。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四

教材的属性及课文的特点。

《〈宽容〉序言》选自华东师大出版社高中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人类的精神的力量,多篇文章意在表现正确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宽容〉序言》是房龙的代表作《宽容》的序言,这则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篇序言既是一篇散文诗,也是一则意味厚重的寓言,既饱含诗情,又寓于深刻的寓意,极具思维和审美的张力。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既有可教性又有可学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选材。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突破口的选择。

1)教学目标:

a、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2)教学重点:透彻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3)教学难点:清晰透彻地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但是思维的思辩性很差,因而在教学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其能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人类文明前行的轨迹。《〈宽容〉序言》讲述了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用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怎么样从故事中读出《宽容》这本书的思维内涵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确立可以培养学生从充满诗意的含蓄文本中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从大鱼纹的观念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来关照哲学命题,使学生能用准确、全面、透彻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的偏执和疏漏,培养思维的缜密和深刻。同时这篇序言的教学也承载着发展学生情感的任务。对个体世界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狭窄,对人类历史、思想、文明的发展是所知甚少甚浅的,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想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的精神,加强思维的底蕴。

4)突破口。

教学中,我想以漫游者的结局作为切入点,以他的殉难为中轴,上承人们对无知的安之若素和漫游者惊奇地发现,下接人们的觉醒和悔悟,由举世群盲到卓尔不群的精神个体出现,再到有知和无知的痛苦交织,在这种痛苦中反思宽容的意义和内涵。这个切入点可以钩连起品味语言,感悟哲理和对宽容作用的思考。人类独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体悟,新的思想产生了,反动守旧的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权威、生活秩序是无法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新思想的,宽容是艰难的,但不宽容又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是以死亡和历史真理的缓慢、滞后发展为代价的。因而对漫游者的宽容也就意味着给他们自由、民主,这对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使用媒体教学,我一直是很拥护的,但也很谨慎。运用得好,媒体可以起到帮助教学的作用,运用不好,媒体就成了教学的障碍,对教学是一种牵制和限制。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媒体来创设情景有助于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迅速进入故事的情境。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精心选取了房龙亲手为《〈宽容〉序言》所绘的插图,还有人类历史上和漫游者有共同命运的先驱者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房龙的哲理世界,也可以穿透故事进入人类历史现实,各种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落实。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五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六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七

1.体会本篇寓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训练学生对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作品。

1.房龙。

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作品,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题材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类所皆知的常识。

《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括内容。

文章主要写在一个宁静而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静,然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后来死亡威胁到山谷的生存,人们终于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这是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因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

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四、研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点——无知山谷。

人物——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讨“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他们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象征。

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双手沾满了漫游者的鲜血(如同鲁镇中的人们杀害祥林嫂;流言飞语导致阮玲玉自杀一样)。他们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

3.漫游者为什么是悲剧的结局?

(1)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2)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3)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4)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提示: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如: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结论。)。

4.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结局如漫游者一样被石头砸死?

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遭到一致反对。

(提示:教师此时可以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为例,来设想漫游者被宽容之后的结局,来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布鲁诺的日心说,在当时是革新思想,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也是错的,如果布鲁诺到老还坚持日心说,他就会由革新派变为守旧派,由漫游者变成守旧老人。可见,守旧老人年轻时有可能也走过漫游者的路,漫游者老了也有可能变为守旧老人!)。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含蓄内容的解释很重要。组织学生讨论下列语句的意义。)。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2.如何理解“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3.为什么说“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这里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山脚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六、归纳文章。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七、课堂练习。

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宽容”或者你对“宽容”的理解。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心情。

宽容的效应也许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宽容的心态。

八、总结。

让我们共同以汪国真的一首诗共勉吧: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开拓思维。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村民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是“深邃破败的”?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刷得一天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

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十、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底蕴。)。

宽容序言教案篇十八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744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