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热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55:03
教育学教案(热门23篇)
时间:2023-11-11 05:55:03     小编:翰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教案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语文》教案范文

教育学教案篇一

1、了解学前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与活动状态。

2、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知道有规律的生活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认识钟表、知道整点、半点。

1、结合幼儿所做的一日作息时间和内容的记录,引导幼儿交学前班一日生活、学习等内容,请幼儿说说每天在学前班都做哪些事情,教师帮助幼儿将活动归类,并总结出一天的活动,对照各种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情的情况。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每天上午学习后要进行游戏或户外体育活动?为什么要按时回家吃饭?为什么上下午都要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与幼儿共同总结出有规律的`生活意义:

(1)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安静与运动相结合,

(2)按时吃饭保证营养的摄入,身体健康不生病。

教育学教案篇二

讲授人:陈卫专业技术职务: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

讲授题目:教师和学生。

所属章节:第四章计划学时:8。

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知目标:认知:教师,教师专业化,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学生的本质属性;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和义务;运用师生关系的知识,分析师生关系;综合:全面认识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

情感目标:初步树立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技能目标:能在职前进行教师专业化的训练并在以后的职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训练方法;能跟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教学重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职业角色、训练多样化。

二、教师职业素质要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

三、学生的本质属性。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立。

教学难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训练多样化的职业特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

使用教具:

多媒体教室里用多媒体设备及ppt演示文稿;普通教室里用黑板、粉笔和讲义等。

思考题:

2、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

3、结合案例《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思考:特级教师或成熟型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4、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

参考资料: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教育学》(专科)(刘家访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小学教育学》(黄济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周小山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赖华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相关案例。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案(教学内容、过程)。

一、知识新授阶段。

(一)复习与新课有关的原有知识。

学校教育能加速个体化发展的原因?(提问、小结)。

(二)告知教学目标包括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的知觉与理解。

1、在复习并总结的基础上,引出新课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探讨与教师有关的问题。利用普遍认可的两位专家的关于职业的专业化标准和案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的法律法规”分析,结合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以前,我国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而1995年后,为什么要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然后总结,并自然引出关于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学习。

2、利用教师的不同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结合实际教育生活包括本人的教育经历说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3、教师职业训练专业化(结合后面的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学习,简介)。

4、提问: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归纳、总结,结合案例“‘范跑跑’、‘杨不管’”、《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19—120页)补充、拓展说明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的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补充师爱的特征:广泛性、教育性和无私性——素养的情感基础,“亲其师,信其道”)、途径与方法。

5、在学生自己概括个体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说明学生独特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属性,结合实际教育生活中的案例,包括傅道春的《教育学》中第128—129页,133—134页的案例和案例《迟开的花朵》(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34—135页)说明学生的三个本质属性。

6、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和调查:只有4.7%以上的学生把老师作知心朋友作为导入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再用案例《一脚踢走的信任》(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22—123页)和自己对五年制学生的教育经历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建立。(补充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法研究并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贯穿在日常一切教学活动中)。

7、点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检查新授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和复习课中进行。

三、小结。

四、作业。

1、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教师教育发展的改革动向、趋势,谈谈自己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2、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和人格上的差异,说明教育的对策。

教育学教案篇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8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社区学前教育最优化的研究,该研究率先开展的省市有上海和。

()。

a.湖南b.广州。

c.河北d.安徽。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小学化b.突击性。

c.单向性d.整体性。

3.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

a.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b.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c.过渡期的存在d.儿童智力发展需要。

4.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5.不属于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划分的游戏类别的是()。

a.实践练习的游戏b.创造性游戏。

c.角色游戏d.有规则游戏。

6.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基本原则的是()。

a.娱乐性原则b.科幻性原则。

c.展性原则d.抽象性原则。

7.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

a.家长会b.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d.家长开放日。

8.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小班进行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lo.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

a.过度教育b.质量下降。

c.功能异化d.社会不重视。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12.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4.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15.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6.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7.请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幼儿园户内环境。

四、案例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8.佩里计划是美国high/scope教育研基金会组织的实验研究项目。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两组孩子各方面情况,包括进行智力、语言等方面测试,查看在校学习成绩和教师评语,与家长谈话,后来还查阅警察局与社会服务部门的档案材料,在掌握与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陆续写出一些阶段性实验报告。1984年发表了克莱门特等人题为“变化着的生命”的综合性研究报告,详尽地介绍了被试从其日后的发展上许多方面胜过对比组,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精神发展、中学毕业13岁起直至19岁时各方面的情况,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佩里计划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在毕业率、文化水平、人大学率、职业情况、经济独立、少女怀孕情况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等方面。

请你用学前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19.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某小朋友在做“炒菜”访谈,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娃娃的玩具搬到了走廊上。老师看见了,对她说:“娃娃的东西怎么能到处乱放呢?赶快把这些玩具搬回去。”她很不情愿地搬了回去。老师听到她在嘀咕着:“我都没游戏玩,我想到外面去玩。”就这样,这堂课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没有顺利进行。

请你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等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供参考)。

2014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2.d3.a4.b5.b。

6.c7.d8.d9.c1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主动性原则;教育的渗透性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教养结合原则;实践性原则。

12.途径:日常生活;专门的德育活动;游戏活动。

方法: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13.学前教育现象、学前教育规律、学前教育理论。

14.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15.领先性、广泛性、对象性、发展性、延后性。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6.(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17.(一)空间设计:需具有教学和游戏两个功能,可选用开放式或区隔式。

(二)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桌椅、教学用具。

四、案例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8.学前教育与人内在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个体认知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个性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情绪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前教育与人外在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学习成就;学前教育与中学毕业率;学前教育与文化水平;学前教育与职业发展;学前教育与经济独立;学前教育与犯罪率。

19.运用游戏条件的创设等原理进行分析。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教育学教案篇四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作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的众多规律之中,了解并掌握两大基本规律,对于我们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更好地开展现代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规律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规律。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思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联系就是关系,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客观的、复杂的和多样的,规律所反映的就是那些稳定存在的、本质性的联系,所以,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由规律的定义可推出,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这一活动的内部诸要素之间、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之间以及教育同其他的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其中,教育活动自身以及教育同其他现象之间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教育科学所要揭示的教育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任何规律,但客观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如果人们的认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那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或科学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需要多次反复,人们对客观规律或真理的揭示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对真理的探求,而只能无限接近客观规律,因此,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可见,认识规律的过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人们可以借助视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以经验、假说、定理、定律、理论等形式来揭示一定条件下的事物的规律,但从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任何哪怕得到实证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只是对客观规律“颗粒“的揭示,是人类无限接近客观规律的必经阶段,从欧几里德(约前330一前275年)的几何学原理到19世纪的“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从牛顿(1643-1727年)的经典力学理论到爱因斯坦(1879-1955年)的“相对论”,自然科学的这种“循环“式前进与发展,证明了规律揭示的艰巨性。教育学科属社会学科之列,而社会现象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参与而产生的,其复杂性非自然现象可比,因此,揭示教育规律的过程更加艰辛。如果从我国古代的《学记》对教学规律的初步。

总结。

开始算起,揭示教育规律的工作已进行了两千多年,若从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科学化“主张算起,也已近两百年了,但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工作的成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英国当代教育理论家奥康纳断言:“我们可以说,‘理论’一词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一般是一个尊称。“这种说法尽管带有强烈的“唯科学主义”色彩,但从侧面说明了教育规律研究的复杂性。

教育规律源于并高于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因而,不能把教育规律混同于教育经验或教育方针、政策。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揭示有赖于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教育经验是具体的、局部的、个别的,有些是偶然的、不稳定的,即使是那些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育经验,也不能等同于教育规律,因为经验总归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总结出的经验。当然,认识是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相对认识,是最终揭示客观教育规律的必由之路,盲目地拒绝接受那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教育经验,甚至否认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相对真理性,对揭示客观教育规律是没有益处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离开教育经验和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而凭空构建教育规律的大厦。教育的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的反映。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揭示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教育的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它不是教育规律,但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否则只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绝不是一条、两条所能揭示的,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的体系,另一个是通过认识所获得的教育规律的体系。后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尽管教育理论不能等同于教育规律,但应视为一定条件下对某方面教育规律的相对揭示。当代德国教育学者布雷岑卡将这种形式的教育规律划分为教育的科学理论、教育的哲学理论、教育的实践理论三类,教育的科学理论主要研究教育事实,说明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哲学理论则从哲学观点出发,建立价值与规范;实践教育理论则为教育行为和活动提供实用的原则与方法。这种分类对于正确认识与运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认识上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澄清奥康纳有关教育理论只是“尊称“的消极思想。

客观教育规律即不依人们的认识和研究为转移而客观地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规律,根据规律所起作用的范围,通常分为教育基本规律和教育特殊规律两大类。教育基本规律,是指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之中,并始终贯穿于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规律;而教育特殊规律是指教育在不同时期、教育的不同领域或者教育的不同要素、不同部分之中各自具有的特殊而具体的规律。教育基本规律存在于教育特殊规律之中,是对特殊规律的进一步抽象与概括;教育特殊规律要受教育基本规律的制约,是对基本规律的具体化。两者紧密相联。

把教育规律划分为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虽然有助于对教育规律作初步区分,但仍不免失之笼统,究竟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呢?1980年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提出的“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的内部规律“的分类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根据这种划分,教育的外部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而教育的内部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内部各个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这种看法,引起了不同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均有。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是对教育规律分类的有益尝试,其把教育规律从“内部“、“外部“两个维度来区分,反映了教育规律的空间存在位置的差异性。教育规律一是存在于教育现象内部,二是存在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之中,无论是基本规律也好,还是特殊规律也罢,都能循着这种思路继续细分下去。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联系,因而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条规律可以表述为“教育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人的发展服务“即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能为人的发展服务,它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它包括个人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从身体发展来看,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如骨骼、肌肉的发育,身高体重的增加,肺活量的扩大等。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指的是个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心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如初生儿只有简单的吸吮、眨眼等反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乃至个人性格等不断丰富和成熟起来。人的发展的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身体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心理的发展又会影响身体的发展,健康而成熟的心理有助于提高身体发展的质量。离开身体发展的心理发展和没有心理发展的身体发展都是不符合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

从人的发展的时间范围来看,一般系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这段时间,但现在愈来愈趋向于将人的发展的时间段加以延伸,把人的发展视为“个体从生物学的受孕至生理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对人的发展时间范围的扩展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教育、终身教育,不能不说与人的发展在时间上的延伸有关。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外部因素来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主要的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总的来看,外因是个人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个人发展的关键,但是在人的发展的三项外部因素之中,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因素,教育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教育及其他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本质联系的一个方面。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

遗传是生物亲子性状的传递过程,即生物机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后代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称为遗传素质。遗传是通过基因在生物亲子之间传递信息的。据研究,基因是一种由多种氨基酸联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它位于人类的23对共46条染色体上,每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体,一半来自母体,分别储存着父体、母体的生理信息,当受精卵产生以后,受精卵内的23对染色体便通过基因分别将来自父体和母体的不同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包括个体的形态、结构、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都可经这种方式传给下一代。这些遗传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理基础。

(l)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个体的形成从受精卵的产生开始,经过胎儿的发育,到出生之时尽管身体的各个方面还相当稚嫩,但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发、肤的颜色,身体的形态,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形成等是后天发育的生理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骨骼和肌肉的基本结构,怎么可能有日后的身强力壮呢?因此,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2)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遗传获得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部分地制约着人的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从而对入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而个体通过遗传所获得的解剖生理学上的特征的差异性,也成为人的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通过遗传获得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生命在孕育形成之初就已经经历了遗传信息的变异;其次,个体所获得的或优或劣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经过后天的养护与教育是可以变化的。因而,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只能提供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在遗传作用问题上,“遗传决定论“者过分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1822-1911年)在《天才的遗传》(1869年)中写到:“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1844-1924年)更夸张:“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把遗传提供生理基础的作用夸大到决定人的发展的程度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相对于主体自身而言,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狭义的环境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个体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学校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个人发展的外部环境,只不过它对人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方便暂把它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一个单独的因素考虑。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除教育以外的狭义的环境。

环境在人类的发展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个体出生后,总要面对一定的自然、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人的发展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真空状态中完成,没有相应的外在环境,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具体来说,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相反,不良的或者恶劣的环境,能阻碍或者限制个人的发展。比如,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能给人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人的发展,而自然条件艰苦、物产贫乏、交通闭塞则可能扼杀个人良好的发展潜能;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人际关系、教育观念等,也能给人的发展以影响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反之,则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就社会环境而言,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小到一个社区的民风民俗、人际交往等,也能给人的发展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谐、安定、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能给青少年身心发展以正面的促进,而混乱、暴力充斥的社会环境则只能给青少年身心发展以消极影响。

在环境的作用问题上,看不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制约作用是不对的,要充分肯定和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即明确肯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但是我们不能夸大环境的作用,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进行实践活动以适应和改造环境。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在《行为主义》(1925)一书中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的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如何。“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环境决定“论,是不科学的。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产生的积极作用,它包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活动和改造实践两个方面。人能够通过能动的认识活动,来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这是人的本质特征。主观能动性能通过主体自觉的对自身以及与自身相关的事物的认识来改造自己,从而对自身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相对于遗传、环境乃至教育而言,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部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所在。

第一,能动的认识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没有主体通过感知、思维等认识活动对外部因素以及主体自身的能动反映,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无法发挥的。比如,对教育而言,无论教育者知识怎样渊博、方法如何恰当,但若没有受教育者主动的接受,教育的效力就等于零;而遗传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则可以经过主体的认识而加以克服。

第二,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里的活动指除认识活动以外的在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归宿,是认识的决定性因素,离开实践的认识是先验的、唯心主义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就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言,无论能动的认识多么强烈、多么清晰,但主体若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将认识化为行动,则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终将只能停留在意念的冲动上,不能对人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中,教育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洛克宣称:“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评估一般来讲是正确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虽然与遗传、环境因素一样是外因,但教育的作用是最突出的,它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本质联系的一面。

(l)教育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

人的发展方向是指人在身心两方面所要达到或追求的目标规格和水平,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由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够对人的发展方向产生制约作用。教育的目的性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的,人是有自觉意识、能动的动物,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的特征,它必然要反映到由人参与的任何活动之中,教育是人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目的性是必然的。教育的目的性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均有反映,在形式化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反映最明显。现代学校教育从微观的四五十分钟一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到宏观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对人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方面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从而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产生全方位的制约作用。

(2)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给人的发展以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不仅表现在对发展方向的规定与设想上,而且表现在为了达到规定的要求而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这一点,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现代学校教育通过建立严谨的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学制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组织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产生全面、系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同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力有着天壤之别,遗传只是人发展的生理基础,环境的影响则是零碎的、偶然的、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现代有组织的社会教育也只能给人的某方面的发展施加有限的影响,只有学校教育才能给人的发展以系统、全面、深刻的影响。

(3)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从而强化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专门化的教师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键,也是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更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学校教育中,专门化的教师不仅终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或者为主要职业,而且具备教师职业所需的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技术、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能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恰当的方法,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门化的特点及其作用,无论是“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还是热心公益的社会教育者,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4)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教育的主导作用更易在他们身上发挥。

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人的身心发展迅速,身体从稚嫩到成熟,心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迅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容易发挥。同时,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儿童,主要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成为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则愈益显著。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种外部因素之中作用最为突出,它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然,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教育的发展要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之中,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只是联系的一个方面,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另一面。在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运作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学原则与方法的确立等,都不能离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而盲目地决定。教育如果目中无“人“,不顾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育的发展要受下面五条规律的制约:

(一)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制约,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呈现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身心的发展沿着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展开,而且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的发展呈现两种顺序:一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即所谓“头尾法则“,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沿着头部、颈部、躯干、下肢顺序展开,头部发育早于颈部,颈部发育早于胸部,胸部发育早于腰骶,上肢发育早于下肢,胎儿的头、脑和眼睛的发育比躯干和两腿要早,出生以后,这些部位的发育依旧先于身体的下半部,使身体各部分比例不相称,直到身体发育成熟才能协调相称,这就是身体发展的自上而下的顺序使然;二是自中心而边缘的顺序即“远近法则“,身体的发展从中部开始,然后延伸至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也有顺序性,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抽象思维;而每一种心理活动的发展也大致呈现出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级而高级的顺序,感知觉从简单的感觉到精细的感知,思维由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揠苗助长“。“凌节而施”,不仅无助于人的发展,而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伤害,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受这一规律的制约。

(二)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制约,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的阶段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人的身心发展总的来看是连续的,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特征又有质的差异,这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般将人的发展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婴幼儿期(初生至六七岁,相当于托儿所、幼儿园时期)、儿童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年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阶段)。例如:儿童时期(即小学阶段):从身体发展看,儿童处于两次发展的高峰期之间的平稳发展时期,骨骼发展较快但尚未完成,肌肉含水分较多且肌力弱,易疲劳,大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灵活性差;从心理发展看,儿童感知觉有所发展,但精确性差,有意识记发展起来,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注意力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但具有明显情绪色彩,情感丰富但深刻性、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发展,意志力发展水平较低等。中学阶段(包括初中、高中阶段):儿童身体方面经过青春期的发育,在身高体重、体内机能乃至性的发育等方面趋于成熟;在心理方面,也由易变性渐趋稳定,是闭锁性与开放性、依附性与自主性、幼稚性与自觉性并存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身心发展的这种阶段性要求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力易分散,要求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中学阶段青少年由于注意力的增强,则要求选用提高有意注意力的方法进行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认识发展的不同水平,精心组织。总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制约着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选择或制定。

(三)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的,也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呈现不平衡的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的身心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速度是不相同的。例如,人的神经系统的发展,在六七岁前发展迅速,达到成人脑重的80%,此后速度逐步放慢,20岁左右停止生长;人的身高与体重,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是两个生长高峰,其他阶段速度放慢甚至停止;个人语言的发展在3岁左右是快速发展时期,语词数量、句子的完整性、使用语言的技巧等在这一时期进步很快。第二,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体重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迅速发展,而生殖系统和性功能则要到青春发育期才大幅度成长;幼儿时期人就有了直觉行动思维,而直到青少年期才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必须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的发展,错过关键期,教育就可能事倍功半。

(四)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制约,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既呈现共同趋向,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其中,个别差异性一般通过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来。例如,有的儿童身体发育早,早熟、早慧,而有的儿童身体发育迟;有的儿童抽象思维发展水平高,而有的儿童则不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儿童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而不合群等。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不能千篇1律、一个模式,而必须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均须受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制约,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教育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的制约,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既呈现一定的方向与顺序,有一定的阶段性,同时,人的身心发展又是连续的、整体的,不能截然分开的,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心理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整体发展的。在身体发展方面,尽管呈现出自上而下、由中心而边缘的顺序,但这并不是说等到上面的或者中心的部位发展好了再发展下面的或边缘的部位,而只是表明发展速度有差异。事实上,无论是胎儿还是新生儿,在头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他部位也在发展着,否则不能成其为人了。在心理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相互之间,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每一种心理活动的不同类型的现象之间(如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之间等)均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能等认知过程各因素发展好了再去发展情感过程或其他心理现象,也不可能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与抽象思维的发展之间找到一清二白的分界点,心理的发展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发展。第二,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发展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离开心理发展的身体发展和没有身体发展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必须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要从整体性要求出发,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总之,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教育的发展只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才能真正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此,教育的第一条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教育能为人的发展服务,它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反过来,教育的发展又必须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必然要同其他的社会现象之间发生联系。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其他现象—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教育的另一条基本规律(潘懋元教授称之为“教育外部基本规律“),这条基本规律可以表述为:“教育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即: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能给教育的发展以巨大的制约作用。

一、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它是政治、法律等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育与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的集中体现。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劳动力产生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活的个体要成为劳动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而且愈是现代社会,对脑力的要求愈高。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是把活的个体这种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这种转化主要依靠教育来实现,正如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简单,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力的培养只需要在生产、生活中加以熏陶即可,无需复杂的教育训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工业大生产的迅速形成与发展,对劳动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据分析:在机械化的初级阶段,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9:1,而到机械化中期则为6:4,到全自动化阶段为1:9。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劳动力若没有较高的素质显然是不合格的,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明:从1970年到1994年间,整个制造业中,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0%,而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中学毕业人员的失业率为10%,而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失业率为3.8%。人的智力的增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靠什么呢?只有靠教育,教育通过传递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并掌握从事现代生产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的劳动力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中,学制的完善、义务教育的延长、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可以被合理地认为是社会日益提高的再生产劳动力的要求的反映。

2.教育通过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两个紧密相连而又有区别的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密切,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的再生产,工具的制造、生产资料的获取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尤其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大生产以后更是如此,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时代,土地、阳光和水是基本资源,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基本生产方式,尽管也需要一定的技术,但总起来看,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贡献还体现不充分。但进入现代工业大生产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十八世纪开始的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机器大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道尔顿(1766-l844年)的原子论、麦克斯韦(1831——1879年)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化学工业和电机发明的基础,电炉炼钢、电机、电灯、电报、电话、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在19世纪相继发明,把人类推到了钢铁、化工、电气化等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时代,人类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过去数千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猛,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为原子技术、合成化工技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下半叶以来突飞猛进的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全球通信、多媒体网络等,正在把人类推向信息时代,一个基于知识的创造、传播以及创造性运用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据估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0—80%;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源泉在于5000家高科技公司;1982年美国富豪榜前10名中有8名是石油等传统产业巨头,而现在以软件业巨头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基于高新技术的新的经济巨头正迅速取代传统经济巨头的位置,1995年由《福布斯》排名的顶级富豪榜的前6名,有5人为计算机领域的风云人物。这显示,高新科学技术正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毫无疑问,当科学技术还只是为少数人所掌握时,它还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即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它为一般的劳动者所掌握,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主要依靠教育,只有组织严密、设计周详、考虑全面的现代学校教育才能充当科学技术迅速传播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虽然有“四大发明“,但当时的教育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因此没能形成社会生产力,这也从侧面说明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中的重要性。总之,现代生产高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普及又离不开教育,教育便通过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教育通过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不仅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手段,而且是创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和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力和物力,在传播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创新科学技术。

据估计,近20年来世界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70%以上来自高校。我国从1956年止1991年的36年间,共颁布自然科学奖5次,获奖445项,其中高校获得188项,占总数的42%;1980年以来高校获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分别占全国颁奖总数的21%,30%,40%;我国实施“863”计划的10年内,共取得高新技术成果1398项,高校取得的成果占总数的49.5%,可谓撑起了“863”半边天。高校的创新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世界各国兴起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均是依靠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起来的。美国著名的“硅谷”,方圆几十公里,年收入数百亿美元,依托于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著名大学;在美国南部,以得克萨斯大学为依托建起了“硅平原”工业区。在我国北京的中关村,依托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的科技创新力,建起了我国自己的“硅谷”。据上海《高校科技信息》报道,1999年度,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招标中,仅上海的高校就中标12项,占总项目的1/3。目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将高校的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然,参与科技创新的不仅是高校的教师,事实上,许多发明、创造产生于高校之外的中等教育乃至初等教育的热心科技创新的师生中间。因此,教育不仅传播而且创新科学技术,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见,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作了研究,舒尔茨、丹尼森、鲍曼等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将“学历、受教育程度”列入经济增长因素,舒尔茨研究了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得出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为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35%、10%、1l%,平均收益率为17%。人力资本的研究证明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绝不是凭空臆造的。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由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教育教学中所必备的场地及仪器设备等,没有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是无法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更加强化了教育发展对经济的依赖程度,办多少学校、招多少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大小以及速度的快慢均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靠打猎捕鱼及采集糊口,教育只能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仅出现了学校教育,而且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我国汉、唐时期已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教育体系;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逐步普及,职业教育开始出现,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教育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物质支持力,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制约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教育经费投入来体现的,生产力发展了,能够投入较多经费用于教育,教育的规模就可以扩大、速度就可以加快,否则,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就会受到抑制。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经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不断提高。美国20世纪50年代,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为3.3%,1976年为6.5%;英国20世纪50年代为2.6%,1976年为6.3%;日本20世纪50年代为5%,1976年为5.5%。

正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入学人数的增长率不断上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世界各国1965年至1970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6%、4.4%;1970年至1981年间分别为2.9%、2.6%、3.l%。尽管影响学生入学人数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因经济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投入的增长是个重要原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1986年至1996年,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增长近10倍;1980年至1985年,预算内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4.66%;1986年至1990年,全社会教育支出年均增长20.38%,其中,预算内年均增长16.24%,预算外增长27.98%。但总的看,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到2000年要达到4%。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不足必将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的最终解决仍有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人的培养标准或者规格如何,以及需要构建怎样的教育结构来培养这种规格的人才等问题,并不能完全由教育本身来决定,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人才的规格相应单一,教育结构也很简单。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中科技含量低,劳动力主要看体力,不需要学校教育来培养,学校里培养的是规格单一,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统治人才”。《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请学稼”、“请学圃”而孔子不屑一顾的故事,大抵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规格的要求。与这种单一的、排斥实用技艺的人才规格相适应,中国传统教育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文化、道德的教育。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进入现代大工业生产以后,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高,此时不仅需要培养政治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要求的现代劳动者。这种劳动者,既包括具备初步技术知识的工人,也包括具有较高科技创造与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和管理者。因此,从18世纪以来,由于人才规格的多样化以及层次的不断提高,现代学校教育结构不断丰富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建立,职业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不断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兴起,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结构由此向“终身教育”的体系转化。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们的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科学技术、人类认识的发展。认识成果的增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革。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认识成果主要集中于人伦道德方面。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西方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传统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逻辑、修辞、辩证法之外,逐步增加了地理、力学、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我国直到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声、光、化、电等新内容的加入才改变了我国以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格局。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原始社会,教育以口耳相授的方法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发明,造纸、印刷技术的相继出现,早期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了彻底改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电视、投影、计算机、互联网等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当代远程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正在推动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教学组织形式也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传统的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适应当时生产力不发达、对教育的需求不迫切的状况的。进入现代工业大生产社会以后,为了培养大批的现代工业生产者,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它有力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满足了培养大批劳动者的要求。

总之,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育的结构,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物质前提。

综上所述,教育生产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教育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这集中体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关系。

二、教育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政治是产生于一定的经济之上的,而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必须受政治发展的制约。

(一)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政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任何一种政治都要靠人来实施,没有具备一定的政治观念与能力的政治人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教育家颜元就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合格的政治人才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我国先秦时期,政治官吏虽然实行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室和贵族仍然举办教育,专门培养子弟统治百姓的能力;孔子办私学,目的不是教弟子学稼、学圃,而是传播他的儒家政治理想,培养新兴的政治人才,“学而优则仕”大抵反映了他培养人才的目标,《礼记·大学》中所揭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揭示了传统教育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才的抱负。事实上,自从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中国传统的官吏莫不是经由各种教育训练、饱读儒家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选拔出来的。这种政治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国传统政治数千年的稳定与发展。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新兴政治人才的培养。如,康有为在推行维新变法时,先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宣传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培养了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等一批维新变法骨干。孙中山为了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之后,不得不创办黄埔军校,培养政治军事的人才。现代社会政治日趋复杂,政治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才能,如政法、财经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现代社会政治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密切相连。据统计,美国1879—1953年,约有67%的高级政治领导人(包括总统、副总统、内阁成员、议长、最高法院法官等)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都是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由此可见,教育通过培养政治所需的人才能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不仅要有具备一定政治观念和能力的政治人才,而且要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只有一般的公民具备了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相符合的政治思想和观念,形成了有利于政治的舆论,政治统治才能长久稳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舆论是公众对某种普遍关注的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政治制度、政策等都能成为舆论的焦点。舆论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有组织地形成,运用一定的方式有组织地造成的舆论,影响广、威力大。教育尤其现代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能够向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即本来的公民传递某种政治思想和观念,从而在青少年和广大民众中形成某种政治舆论。如果这种舆论是符合现存的政治制度的要求的,就能起到稳定现存政治的作用,反之,则会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例如: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民主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人才,更要有民众的民主意识,即要造成有利于民主政治成长的舆论,因此,教育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杜威说:“民主主义和教育有相互的关系,因为不但民主主义本身是一个教育的原则,而且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的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的政治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给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要确保基本政治制度的长治久安,就必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重要位置。

(二)教育的发展要受政治的制约。

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这只是教育与政治本质联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要受政治发展的制约,政治对教育的性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领导权属谁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在人类社会中掌握了生产资料的阶级或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各种事务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也就掌握在享有政治领导权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统治者手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对国家事务的统治权,来制定、颁布教育的政策、法令、法规,任免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控制教育经费,选择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从而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抓在手中。例如,我国夏、商、周三代,实行“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文教政策,教育领导权掌握在皇室或奴隶主贵族手中;秦代,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教育领导权仍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汉代以后,各朝代的官立教育均由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控制,教师及管理人员由官方任命,而历朝历代的私学尽管由私人举办,但最终的考核方式和儒家经典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影响。在西方,柏拉图提倡国家办教育,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的儿童均要接受正式的教育训练;中世纪,教会和封建领主控制着教育;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教育成为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统治者的重要内政事务,无论是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区别只在于由哪级政权代表统治阶级行使教育领导权而已。在社会主义中国,代表全中国人民最普遍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也从组织、思想和制度等方面掌握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一定的政治制度不仅决定什么人、哪个阶级掌握领导权,而且也决定由哪些人分享各种权力和权利,教育权利的享受同样由在一定政治制度之下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来决定。这是因为教育具有政治功能,能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什么样的人能受教育,就必然要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只有那些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要求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的人才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人人平等享有原始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相应掌握了教育权,奴隶主贵族子弟和封建地主阶级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唐代中央设立的“六学二馆”,对入学者均有身份限制。尽管贫民子弟也能享受到不同形式的教育,但在封建社会这不是普遍的现象。资产阶级标榜人人平等,宣称教育权利平等,但劳动者的子弟由于经济原因不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目的的性质指的是培养为什么样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人的问题。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哪些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就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即在一定政治制度之下的教育目的只能是培养服从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人才,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决定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性质是由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由政治所决定的教育目的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实现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带有阶级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道德以“普遍形式”的名义,借助于教育上的领导权,从而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传统教育宣扬“三纲五常”,资产阶级的教育宣扬“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社会主义中国提倡“五爱”教育,都体现了政治决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都是决定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因此说,教育要受政治的制约。总之,教育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要受政治的制约。

三、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化,从广义来看,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它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天文、数学等各种关于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意识或认识。文化是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而一种已经形成的文化又反作用于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实践着的人们和人们的实践。因而,文化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即:一方面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受文化的制约。

(一)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实践是多样化的,生产、生活、认识等均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一。因此,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必然能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1.教育通过传递文化影响文化的发展。

教育主要是借助于人类社会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宗教、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知识等来培养年青一代。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文化便借教育教学活动一代代地延传下去,绵延不绝。通过传递文化,教育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我国自夏、商、周三代开始,便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汉、唐以后,各朝各代无不视教育为治国安邦之首条,正是因为有了重视教育的传统,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才得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绝,并且影响遍及东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意义深远而巨大。没有不间断的教育的传递,文化的不间断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

2.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影响文化的发展。

教育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基本理论观点。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恩物2.学前社会教育3.学前教育年龄对象二.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前教育主张有哪些?三.简述蒙台梭利法包含的基本内容。

四.简述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影响?五.简述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六.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学前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教学难点: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

环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综合。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可分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

(二)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

2.学前儿童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3.托儿所幼儿园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有密切影响的精神环境一般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托幼园所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一)经济与教育。

1.教育上所谈经济概念的涵义,“指物质生产方式运动。”

2.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1.理念,意识,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2.权利机构,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1.

广义文化概念2.狭义文化概念。

(二)。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反映一定政治经济的水平2.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

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

(四)。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水平对教育间接影响。

2.

文化水平对教育直接影响。

(五)。

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六)。

文化选择与教育。

1.

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2.按教育需求选择文化。

(七)。

文化变迁与教育。

(八)。

1.

4.

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

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来适应文化变迁。

(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

(二)。

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现状2.人口发展趋势。

3.

(三)。

1.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2.

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

3.

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应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特点与形式。

六.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一)。

1.

家庭的演变2.家庭结构的类型3.家庭社会功能。

4.

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二)。

1.

邻里的涵义2.理想邻里的标准。

习题。

一.名词解释1.精神环境2.广义文化3.狭义文化4.家庭教育5.邻里。

七.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涵义。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现代社会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整体化增强。

(二)。

社会的革命性,变动性加剧。

(三)。

走向现代化二.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

现代社会前的教育依附于宗教,政治。

(二)。

教育有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本地位。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一)。

传统教育。

1.

传统教育可继承的优秀部分2.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

现代教育。

1.

教育的概念。

2.

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研一体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5.

现代教育走向开放化,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育。

(一)。

(二)。

1.

实施胎教。

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幼儿园生存与发展问题。

1.

4.

以城市和乡村社区为依托,走社区化的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发展道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双轨化2.儿童优先原则二.简述现代社会特点。

三.试分析传统教育的优秀部分及弊端。四.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有哪些?五.试述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1、对儿童有了新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权益。

2、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三)现代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1、现代胎教的兴起。

2、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

3、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

4、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5、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

1、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现代的儿童观是什么?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二、概念:超前教育。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教学目标: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各年龄段儿童教育的要领。

教学重点: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五至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教学难点:幼小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3、提供适当的玩具。

4、儿歌。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2、认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4、总体心理特征。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教和学。

2、户外活动。

3、亲子阅读。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总体心理特征。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

3、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

(三)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

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爱学、爱问。

2、抽象思维发展。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4、有意识的行为增多。

5、个性初步形成(二)。

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

5、做好幼小衔接。

复习题:

简答题:

1、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2、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3、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了解托儿所的物质环境。

掌握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和保教要领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一)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集体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为其父母亲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为此,托儿所既具有社会福利性,又极有保育教育性。

(二)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

(一)选址:

(二)总体平面设计:

(三)建筑物要求:

(四)用具与玩教具:

(五)环境布臵:

三、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三)根据小而神经活动特点安排活动。

(四)切忌拔苗助长。

(五)尊重小儿个性。

(六)爱护和尊重小儿。

(七)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

(八)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托儿所英语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四、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二)饮食。

(三)卫生习惯。

(四)大小便习惯。

(五)语言发展。

(六)动作发展。

(七)认识能力发展。

(八)与成人、小朋友关系的发展。

五、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一)如何稳定新入所小儿情绪。

(二)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

(五)小儿动作发展的做法。

(六)如何让两岁小儿学会跳起来。

(七)如何对0-2岁小儿进行口语训练。

(八)小而开心、开口、开窍训练。

(九)小儿游戏的指导。

(十)玩插片游戏的指导。

(十一)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

复习题:

一、论述题: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二、简答题:

1、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有哪些?

三、概念:

托儿所。

第八章幼儿园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理解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掌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四)寓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中。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两害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六)以游戏危机嫩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2、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二、简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三、概念:

幼儿园。

第九章幼儿园的活动。

教学目标:了解关于活动的理论,掌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教学重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的指导、表演游戏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一)活动的要素。

(二)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二)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

(四)保育和教育相配合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以本版阶段性的保教目标既有而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

(三)教育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四)在教育活动中应灵活的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形式。

(五)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六)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三)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2、创设儿童游戏场低。

3、配备游戏材料。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五)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有目的的、独立的进行构造。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成果。

6、玩沙游戏的指导。

7、玩雪游戏的指导。

8、玩水游戏的指导。

(六)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3、使儿童自然生动的表演。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七)智力游戏。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智力游戏。

(八)体育游戏。

(九)音乐游戏。

五、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

2、晨检。

3、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十)户外活动。

(十一)劳动。

(十二)散步。

(十三)实验操作活动。

(十四)离园。

(十五)晚间活动。

(十六)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把幼儿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地发展。

2、要制定一日生活常规。

3、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4、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要面向全体幼儿。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怎样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2、怎样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

3、怎样组织幼儿园。

二、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

三、概念: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第十章。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的重要意义。

掌握家庭教育的守则。

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教学难点: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环境:指儿童所接触的外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总体。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1.

家庭生活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健康。2.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断的巩固着家庭关系。3.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形成。(1)各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敬爱。(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臵。

1.

室内家具摆放安全、整洁。

2.保持室内整洁,美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

时有变化的环境可以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三)文化生活的渗透。

1.

文化生活的渗透,通过多种手段在家庭生活中传播文化。

2.

提倡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父母应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给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气氛。

(四)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1.

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有自己的特殊活动,应有自己的空间。2.父母应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点创设儿童的空间。3.儿童的天地的放臵要求:

(1)。

放臵基本用具(2)。

放臵儿童的玩具(3)。

儿童天地有儿童管理。

(4)。

儿童的小天地中摆放的玩具和用品应有更换(5)。

应允许儿童在家庭中到处活动。

(五)危险事故的防范。

1.

电器设备的安臵。

2.

6.

家具的棱角和牢固稳定的程度也应加以改造和加固,以免碰伤。7.室内留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尽量将家具放臵室内四周。

二.家庭育守则。

(一)守则一:作好榜样。

1.

凡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2.完美自我,道德高尚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二)守则二:恪守一致。

1.

父母要达到对儿童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达到一致要求的基础。

2.

父母要对学前儿童特点有一致的认识,从而取得儿童观的一致和教育态度的一致。

(三)守则三:提示在先。

1.

为了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并为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的现象出现,家长采用提示在先的办法。往往是奏效的。

2.

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孩子易于发生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守则四:尊重儿童。

1.

正确的尊重儿童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

2.

尊重孩子,满足儿童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和提出恰当的要求。

(五)守则五:善用鼓励。

1.

鼓励的方式多样。

2.

鼓励场合因事而宜。

3.

精神鼓励为主,要少采用物质鼓励4.因人因时,鼓励恰当。

(六)守则六:适当回避。

3.

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向是儿童不宜参与的,不必知道的4.要养成儿童自己活动的习惯。

三.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一)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四)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

(一)要从小重视品格的养成(二)良好品行的养成1.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2.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3.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4.

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

执幼发脾气的矫正2.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3.胆怯和孤独的改善。

4.

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5.不良习惯的矫正。

五.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一)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二)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

(三)和一岁以上婴儿一起阅读。

(四)善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

(五)指导自己看书。

(六)教育儿童自己管理图书。

(七)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六.生活中的教学教育。

(一)养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兴趣。

(二)在开心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数学。

(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教育七.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

(二)让儿童自己决定画什么。

(三)使儿童画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画画的技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一让儿童多看,二让儿童多练.

(四)儿童画完以后,成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应注意画画时的健康因素八.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

(一)儿童看电视的积极效应。

1.

电视为庆儿童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2.电视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

健康活泼的电视节目可以调剂孩子的情绪。

(二)收看电视的不良影响。

1.

电视正在毁坏儿童的健康。

2.

1.

选择与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3.控制收视距离。

4.

看电视过程中家长儿童有谈话有交流,不要限制儿童的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2、环境。

3、自我中心化思维。

二、简答。

1、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

2、创造家庭良好的育儿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早期阅读需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三、论述题。

论述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利弊及家庭怎样正确引导?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

2、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一)起步:1.陶行知1927年搞乡村教育实验2.晏阳初1926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3.梁溯溟1928年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

(二)发展:1.广大社区为学前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创设环境。

2.

三.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父母需要上班、年幼的孩子无法照料2.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饿社区环境。

(二)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

(三)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概况。

4.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形式。

1.

幼儿园:接受。

3、4、5岁年龄儿童。

(三)依靠农村社区发展学前教育五.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

(一)玩具图书馆在国外。

1972年正式成立全英玩具图书馆协会。

(二)玩具图书馆在中国。

(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玩具图书馆的意义。

1.

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

2.

(四)社区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形式。

1.

馆址的选择与设施的配备2.玩具和图书种类的选择。

(五)童玩具图书馆的活动形式。

1.儿童在玩具图书馆进行活动。

2.儿童把玩具和图书借回家里使用。

(六)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管理。

1.

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2.玩具图书馆的管理制度3.玩具图书馆的经费来源。

1.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促进大脑发展。(2)有助于改善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对社会的价值。

(7)改善教育状况可使父母、家庭和整个社区都收益。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社区教育。

二、简答。

1、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三、论述题学前社区教育的价值。

教育学教案篇六

1、使幼儿初步懂得只有诚实的人才受人尊敬。

2、教育幼儿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一组图片、木偶玩具等。

一、让幼儿欣赏童话故事。

(1)、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小朋友,我们摸摸自己的鼻子,它会长长吗?

可是有个孩子的鼻子却很长很长,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2)、教师有表情地演示木偶,讲述故事。

二、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主人翁的表现。

皮诺曹是谁?他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他的鼻子为什么会长长?

最后他有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为什么?

三、让幼儿看图片,联系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讨论。

如果你是图片上的那个小朋友,你该怎样做?

你想不想张出长鼻子?为什么?

四、教师小结。

我们从小要做个诚实的人。自己做错了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教育学教案篇七

1、能变换跑的方向、速度,灵活地躲闪或追捉,提高动作的敏捷性。

2、在游戏中体验追捉与躲闪动作的同步协调。

3、体验游戏中同伴间自主游戏及协调行动的快乐和默契,满足好胜心理。

活动材料。

体验追捉与躲闪动作的同步协调。

1、做徒手操引出课题,要求幼儿整齐站队,动作有力。

2、进行“拨鸡毛”游戏,体验追捉和躲闪的活动要点。

(1)教师介绍游戏方法。

(2)熟悉游戏过程体会追捉与躲闪的要点。

(3)互换角色进行游戏。

3、进行“斗公鸡”游戏,重点练习追捉与躲闪动作的同步协调。

4、整理活动。

5、结合,《幼儿活动手册》理解运动后的感受。

进行亲子活动游戏。

教育学教案篇八

前一阶段,我对广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学前班的保教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深感有必要对农村幼儿园、学前班的健康教育进行一些指导,因此撰写了。,可供农村幼儿园大班、学前班进行健康教育时参考使用,以求对农村幼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初步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懂得爱护眼睛、耳朵、皮肤、牙齿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了解眼睛,爱护眼睛。

1.讲解眼睛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眼睛?不用手揉眼睛;不在光线很暗的地方看图书;使用剪刀等锐器时要小心;不放鞭炮,不围观别人放鞭炮。

(二)了解耳朵,爱护耳朵。

1.讲解耳朵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耳朵?不用手挖耳象;不把小东西放进耳朵里。

(三)了解牙齿,爱护牙齿。

1.让小朋友对着镜子数数自己有几颗牙,看看它们白不白,整齐不整齐?讲解牙齿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牙齿?饭后漱漱口;早晨、晚上要刷牙,刷牙应顺着牙缝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换牙时别咬硬东西,别用舌头舔牙;不吮吸手指,不咬铅笔;多吃青菜少吃糖,牙齿结实又漂亮。

(四)了解鼻子,爱护鼻子。

1.讲解鼻子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鼻子?不用手挖鼻孔;不把小东西放进鼻孔;擤鼻涕不要太用力,不要同时按着两个鼻孔擤。

(五)了解皮肤,爱护皮肤。

1.讲解皮肤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皮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活动或劳动时要小心,不要碰破、刺破、划破皮肤;皮肤长疮要及时上药。

(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吃饭:饭前洗手;不边吃边玩;不挑食;不吃不洁的食品,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不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吃;刚吃完饭,不要马上跑着玩。

2.睡觉:按时睡觉;不蒙头睡觉。

3.排便:每天定时排大便;不憋尿;便后洗手。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参考有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的书刊)。

(一)结合其它内容的教育(如语言、音乐、美术、常识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家庭教育及家长的卫生行为对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家长爱挖鼻孔,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生吃水果不洗,孩子也会拿来就吃。幼儿了解一些卫生知识不等于就能见诸于行动,习惯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向家长宣传卫生知识,使家长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幼儿园、家庭需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具,如专用的毛巾、牙刷、牙缸等。

(一)教师以身作则,讲究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有安全、平坦的儿童活动场地。

(三)教室内光线、通风良好。

(四)有条件的地方,用小椅子代替板凳。

(五)为儿童提供清洁的饮水。

教育学教案篇九

1、能根据提示信号,确定并调节身体进行方向。

2、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投准能力。

3、能遵守游戏规则,感受竞赛游戏的乐趣。

球若干个。

能根据提示信号,确定并调节身体进行方向。

1、以训练的情境进行准备活动。

2、通过“练投篮”的游戏使幼儿体验双手头上投掷的动作要领。

(1)、请三四名“队员”选择一个小篮筐,尝试怎样才能将球投进篮筐。

(2)、“教练”提出新要求,让每名“队员”连续投球五次,体验投准的动作要领。

(3)、教师帮助投不准的幼儿找原因。

3、进行“灌篮高手”游戏,重点练习投准动作。

4、放松整理活动。

投准练习。

教育学教案篇十

教学计划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大班安全活动——防止溺水。

活动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有关知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了解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活动准备: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暑假快来了,那么你觉得什么运动适合炎热的夏天呢?”

2、教师:“你们喜欢游泳吗?会游吗?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收集来的图片资料请幼儿观察讨论。

2、讲述案例《水库摸鱼,深水桑命》请幼儿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引导幼儿了解水库的危险性,自己游泳技术不佳时千万不可逞强下水。

4、教师谈谈事例《深水玩耍,水草缠身而亡》这个悲剧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

(1)、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3)、教育幼儿知道深水中经常有高大水草或大石块,若有水草缠身或被大石块夹住脚就会有生命危险。

5、教师向幼儿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幼儿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我们还小,很多小朋友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朋友不慎掉进河里、池塘、水井等,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三、活动结束。

1教师:“听了那么多,你懂得了什么?”

2小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四、延伸。

1、教师:“要是碰到有人溺水被抬上来,这时候120没赶来,你该怎么救人?”

2、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出示图示请幼儿观察讨论。

4、教师讲解救人步骤。

5、教师示范救人步骤,幼儿观察。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幼儿安全意识较薄弱,安全防护能力差,接触的人群多,所以安全的问题时时存在,危险处处可能发生。因此要教给学生们自我保护的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陌生人来敲门》。以可爱的美羊羊引入教学,引起孩子的兴趣,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孩子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并指导孩子在陌生人来敲门时,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学会保护自己。

中班安全教案《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2.指导孩子在陌生人来敲门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面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课件出示美羊羊,引导和美羊羊打招呼。

2.讨论:美羊羊一个人在家,陌生人来敲门时,怎么办?

3.小朋友自由表达交流。

4.全班举手起立选择“开门”或“不开门”。

1.为什么美羊羊不能开门?

2.美羊羊在家里做些什么,把陌生人吓跑?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演《陌生人来敲门》。

1.欣赏《小兔子乖乖》,感受小兔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2.大家拍手唱《小兔子乖乖》。

活动小结。

不仅仅是家里,还有路上或者其他时间、地点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跟陌生人走。

延伸生活。

1、在教室中建立“安全日记”,鼓励孩子将自己发现的保护自己的安全的方法以日记的形式加以记录。

2、开展“小鬼当家”系列活动,如:鼓励购物,自己上学等,帮助幼儿逐步积累独立自信面对问题的积极体验和具体方法。

活动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教育很重要。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父母上班在外,经常留一个孩子在家,对于孩子在家的安全就格外重要。活动的难点是来敲门的陌生人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了解。寻找应对陌生人的方法使得大班孩子需要综合分析复杂的情况并做出判断,需要提升勇气和自信来面对状况,这些品质的培养对大班末期的孩子非常有益。

方法的获得还只是幼儿尝试独立的开始,结合活动可向家长建议利用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和孩子讨论,鼓励孩子自己做分析、判断和决定,以逐步增强孩子的应变能力和积累处理方法。这一方法也适合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失时机地运用。

不足:

思维局限于教材,活动的设计内容大都来自于课本,没有寻找更贴近学生的例子;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更多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着重考虑如何创设更适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去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在生活中更加机智、勇敢地保护自己,将所掌握的办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防止受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公安局、处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部署要求,2021年3月18日上午,沙坪坝所组织全体民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我对党史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开展党史教育不仅是一次砥砺初心使命的历史教育,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教育,也是一次把握职责任务的时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我认为开展好党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方面走在前面、做好表率,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学习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地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是要树牢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不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期,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心中有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习共产党人的真心为民,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是要积极履职尽责。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担当意识就深深烙在每一位党员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人的担当意识始终未变。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增强斗争意识,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面前不退缩、失败面前不屈服,不断积累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认真学习和传承党史、国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鉴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是一名中共党史本科毕业生,读党史,是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大学四年,热爱党史,尽管在党史方面没有科研成绩、学术成就、优异成绩,可是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未改变。

读党史,很多人本是差异;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更难令人理解;大学四年从未后悔;从始至终,更难改变。

学习党史,并没有纵深的研究,也没有学富五车,也许就是一本《中共党史简明教程》,几堂党史专题课程,几场党史研究讲座,几次遗迹参观,几次党史活动经历,几篇浅薄的论文,然后一纸文书,毕业了。

这样,我依然热爱这门专业。毕业后,选取了中国基层党建网,原因很简单,在可选取范围内和专业最为对口。每一天,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或许最新党史党建研究动态,依然只是粗浅的关注。

其实,我在历史学习方面,本来就不甚擅长;学习党史,也没有太多天赋。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可是想法却总难切合实际,我没有思考学习一门专业能够带给我一技谋深之长,也没有思考在某一领域到达巅峰。这有悖于常理按照目标和规划前进,因为我的坚持只是因为自我认为就应坚持,我的行进方向,也只因为两字:感觉。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一向以来的“水到渠成”是就应的和必然的。或许,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一切发生的都是必然的,这样的人生轨迹的确没有问题。但稍稍深入一点分析,这样的必然是“漂”的结果,只是因为自我满足而不显窘迫。

因为“漂”,我不太善于总结得失,正如之前所说,本来没有规划,自然没有参照,难以权衡。其实,随着年轮的增长,也许我的思考开始稍稍的深入一些,如开始对于一些事物缺少基本的正误决定而是依靠喜好,这样,也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如爱憎分明是江湖义气的体现但不必须正确。

因为“漂”,相对于本身,没有真正的增长与成长,因为不是累加,只是漂流。也许因为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自我效能感,因而每个人都能找到光华的面子,在广阔天地下熠熠生辉,可是内心真实的空虚,自身最能真切的感知。因为借口最没法交代的,就是自我,所以,我不能为自我辩解。

人无完人,在我还能不断犯错的成长经历中,深切的意识到,对于党史的学习有多么浅薄。因为没有借口,我不能把浅薄归结于专业学习的天赋不足或客观因素等;更因为“漂”,那些震颤心灵的党的历史,在很多情境下,被尘埃遮蔽。

其实,我想,我还是太爱自我,因为我不会“头悬梁,锥刺股”,只想着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深入一点学习,再多一点反思,每一天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提高,“漂”的更远一点,便能消除对自身的不满于自责。

简单本无罪,但简单不等于能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原则上,我是一个求上进的青年,从步入学堂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神的好青年。

从当下的角度来看,我对过往的庸庸碌碌的理解是,对于很多就应做的、就应理解的,那个情境那个时刻,我没有理解。这样,可能又能够再次归结为天赋问题,可是,我认为,用死板和不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释更适合。

在不久之前,我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一个完整正确无误的规划给我做参照,也没有谁有义务一向不断提醒我该怎样走怎样做。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自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早已年满18周岁,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很多义务,还有职责。

那么,我至少就应对自我负责。

党史带给我的很多,可是被我用的极少。

以上,且当是对自我的一点浅反思。

教学形式:团体或小组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行为辨析法游戏童谣法。

活动目标:

1.知道如果自己走失,可以找警察帮忙,并告知电话号码。

2.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核心要素:人走失原地站耐心等父母返。

电话清地址详请警察来帮忙。

活动准备:组织幼儿排练《在公园里》的情景剧、录音(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的声音)。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请幼儿听特殊车辆(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的.声音(录音)。

2.提问:“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找谁帮忙?

(二)关键步骤:

1.情景剧表演:《在公园里》。

2.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小明为什么会走失,他走失后是怎样做的?

3.小朋友和家长外出时应注意什么?

(三)老师总结归纳。

引导幼儿诵读核心要素。

活动延伸:

可组织幼儿为全园的幼儿和老师们做一次关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教师引导一部分孩子制作宣传栏,另一部分孩子为大家表演诵读三字儿歌。

家园互动:

1.家长平时要随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2.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记住自己家的电话、地址。

注意事项:

1.通过诵读,引导幼儿了解核心要素的含义。

2.教育幼儿不能随便将家中的地址、电话告诉陌生人。

活动反思:

1.孩子对活动的哪一环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附:情景表演剧。

内容提要:

妈妈带小明逛公园,可是,今天的天气实在是太热!当他们走到售货亭前,小明吵着要妈妈买冰棍。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去排队买冰棍,就在这时,小明突然看见草地里有一只小松鼠,不知不觉地,他已随小松鼠跑了很远很远。

“妈妈!妈妈!”小明终于想起了妈妈,可是,妈妈在哪里呢?他看不到妈妈了,只好大声地哭喊起来。

这时,公园的警察叔叔循着小明的哭喊声走了过来,小明连忙跑过去,向警察叔叔循了自己家的电话和地址,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小明安全地回了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1921年至今,100年风风雨雨的颠簸之路,我深刻的体会到党的成立来之不易,走过的路艰辛坎坷。百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沧桑坎坷,百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丰功伟绩。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会勇于承担、勇敢爱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维护国家名誉。

学党史,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学党史,矢志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要强化坚守初心的自觉,努力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我们要干的事,把我们在干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把我们干成的事变成惠及群众的事,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事、揪心事、烦心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党史,强化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以事业为重、以担当为荣,自觉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答好时代之问,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更大业绩。

学党史,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继承我们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把工作干得更好。

伟大的历史锻造了永不磨灭的历史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击疫情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都是党在历史岁月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指引我们向前奋斗。不断继承这些伟大精神,领悟精神力量。

教育学教案篇十一

1.了解故事情节,能根据所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懂得要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帮助的道理。

3.愿意用送感恩卡的方式抒发对同伴的感激之情。

一、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课件导入,出示场景一:(背景图)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狮子一家,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讲述故事,出示场景二:

a:师:可是,有一天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狮子中了猎人的陷阱被网吊在了树上)师:大狮子被网吊在树上以后,它会怎么做呢?(哭、喊、挣扎)师:大狮子先自己用力地挣扎,可是没有用,出不来。它非常害怕,着急地喊了起来,它会怎么喊呢?(救命呀,救命呀!谁来救救我呀!)我们来帮助大狮子一起喊。

b:师:有只小老鼠听见了飞快的跑来了。(点击小老鼠)师:大狮子会对小老鼠说什么呢?(小老鼠你快救我下来吧。)。

3.提出疑问并讨论:

师:小老鼠听了大狮子的求救声,它犹豫了,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呢?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不会救狮子呢?(救、不救)师:看来大家有两种意见,那就这样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爱心卡片,一半是红色的,另一半是灰色的,如果你觉得小老鼠会去救狮子的请你在椅子底下拿一个小爱心贴在红色的一半上,如果你觉得不会去救的就请你将小爱心贴在灰色的一半上。请你想一想,想好后轻轻起立,排好队来贴。贴好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请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小老鼠不会去救狮子?为什么小老鼠会救狮子?

如果小老鼠勇敢点,冒一次险去救大狮子,那怎么救呢?请你和旁边的朋友研究商量一下救的方法。(幼儿自由交流后集中)4.场景四:老鼠救狮子。

师:大家想得办法都很棒!那小老鼠最后有没有救狮子呢?我们来接着看故事(播放课件:小老鼠咬断了绳子,狮子得救了)小老鼠救狮子了吗?它是怎么救的?(咬断了绳子)师:小老鼠帮助了狮子,咬断绳子把它救了下来。

5.出示场景五:

师:狮子得救以后会对小老鼠说什么呢?(谢谢)师:大狮子非常感谢小老鼠,看来大狮子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师:后来大狮子和小老鼠成了一对好朋友。它们开开心心地一起玩游戏。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小老鼠、大狮子)小老鼠---能帮助别人。大狮子—-得到帮助以后会感谢朋友,懂得感恩。

二、迁移日常生活经验,感受朋友的帮助。

2.师:你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你的朋友是怎么帮助你的?

三、通过送感恩卡表达感谢之情。

师:你想送给谁?你想感谢他什么?

幼儿在音乐声中送感恩卡给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或爸爸妈妈。再对朋友或爸爸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或一个感谢的动作。(播放感恩的心)师小结:感谢朋友的方法很多,可以对朋友说感谢的话,可以抱抱、亲亲朋友、送给朋友礼物和他一起分享,最好的感谢办法就是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也会主动帮助他解决困难。

教育学教案篇十二

(陈光铭)。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大潮流。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通称为“条”)和地方政府(通称为“块”)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这个体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久而久之,这种体制逐步演化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格局,直接导致学校、学科、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和高等教育产品的低效配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凸显出来的这些问题,正如李岚清同志将问题集中概括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专业过窄,规模过小,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一句话,这种体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然要适应其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社会制度是一种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竞争选择,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也不例外。教育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而是应该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密切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事实上,教育过程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因此也需要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其产出要素—人力资源,进行社会效益的评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支持也越来越大,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的同时,只有积极应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适应wto挑战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增强国际化意识,积极扩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合作。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在实践中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和贯彻之都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显然,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很难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要求的。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

按照西方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生产的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即它不仅对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且对社会、国家都会产生积极的效益。高等教育产出的知识和人才资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往往被追加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因此,正如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指出的“教育是全局性的、先导性的、主导性的基础产业”。生产和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高校需要不断适应激烈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增值,在数量、质量、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从原来的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转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的规划和公平、公开、竞争基础上的高教市场秩序维护上来。而这一切,主要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从高校内部讲需要深化学校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从整个社会角度讲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管理体制。可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总量是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远远滞后于扩招的速度,生均教育经费实际上是在下降。高校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收取学费用于教学上的比例偏低。美国的州立大学学生一般负担学费的36%,政府负担64%。我们学生所缴的学费只相当于经费支出的25%,75%的经费支出应该由国家来解决。然而我们的生均教学经费在逐年大幅下降,有的减少幅度高达50%,从而使各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造成了办学条件日趋紧张,生均校舍用房在降低,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国家标准是生均100册,而我们的生均图书量则远远不够,且在大幅度下降。

(2)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严重。

国家提倡消除壁垒,鼓励流动,更加剧了普通高校教师的短缺。师生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14,我们的师生比在大幅度提高,个别高校超过1/20。比例失调,使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下降,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容甚少。由于教师负担过重,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备课,同时不能有效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3)质与量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进入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规模一扩再扩,客观上已经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高校教学支持条件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短缺,开课困难,教室、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正常发展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扩招幅度大,同一所学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使目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4)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存在着一定问题。

商待业的问题将摆在我们的面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

扩招以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从总量上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以生均指标计算,实际上是在下降。就是说,增加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呼吁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二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除各种教学专项经费外,各高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0%。三是高校应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办学观念,树立面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大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之中,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服务中壮大自己,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2)要把教师过重的负担降下来。

师资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普通高校师资短缺、结构失调、水平不高的状况,一是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引进,使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通过反聘退休教师,让青年教师提前上岗,聘用兼职教师,把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降下来。公共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360学时,专业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240学时。要改变观念,大量重复性的课可以聘校外教师讲授,外聘教师可控制在20%左右。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成立由退休老教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不断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制订教学质量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者根据情节予以相应的处罚。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应开展学生教学评价小组活动,并将学生意见与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和岗位津贴的发放挂钩,或根据听课学生人数确定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报酬。高校应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让生产用人单位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4)建立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开通与普通教育、行业企业和中等职教的沟通渠道。封闭式办学,既影响学校确定培养标准,又妨碍社会参与培养过程,尤其是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高职教育系统,构建联结各类教育的立交桥。立交桥的内容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动。一是对已受过较高层次普通教育的人才进行专业再训练,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二是在职教与普教之间互选课程,互认学分,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成才的途径,重新设计生活目标的机会。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课程要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校通用,同时把专业课变成可拆装的部件,即加以专门化和模块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时间的人员的不同要求。内容之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为选定的用人单位培养的专门化人才应占在校生的相当部分。这一部分学生的培养,必须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案相适应。同时,企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应该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走出去,深入生产第一线,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3]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

姓名:陈光铭。

学号:2013200319。

年级:2013级6班。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二级院系:管理学院。

日期:2013年12月16日

教育学教案篇十三

1、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2、透过故事明白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和安全意识。

1、“有电危险”的标志图片一张、电插线板一块。

2、指偶:灰太狼、小老鼠。

3、幼儿操作用图片人手一套;笑脸、哭脸图片各一张。

1、欣赏故事,并根据故事进行简单提问:

(1)故事里有谁?

(2)他们偷的宝贝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提问并出示电插线板)。

(3)电插线板里藏着什么?电插线板能够碰吗。

(4)我们教室里哪里有电插线板?你家哪里有电插线板?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师: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图片,我一齐来看一看,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标志。

3、谁对谁不对。

(1)师:这是喜羊羊给我们每个小朋友的两张图片,他要考考我们,这两张图片上的小朋友最对谁不对。(幼儿自由交流并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出示哭脸和笑脸,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决定将对的送到笑脸处,错的送到哭脸处。

4、总结谈话:教育幼儿不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和小金属片捅插电插线板和插座的小嘴巴,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

附故事:会咬人的电一只小老鼠趁喜羊羊出门去,溜进家里偷东西,发现了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白色的,身上长着许多小嘴巴,后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细尾巴,小老鼠只要把电视机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视机就会说话了,把台灯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台灯就亮了,把电风扇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风扇就转了。小老鼠想:这但是个好宝贝,我要把它偷走。但是,宝贝比小老鼠还大,怎样搬走呢?小老鼠说:“我去请朋友来帮忙。”它刚出门正好碰到了灰太狼,小老鼠赶紧说:“灰太狼,喜羊羊家有个宝贝,你敢不敢去偷?”灰太狼立刻说:“我什么都不怕,快带我去吧!”

来到喜羊羊家,灰太狼看着那个宝贝摇摇头说:“那是什么宝贝吗?又不能吃,也不好玩,我不偷了。”小老鼠很着急地说:“那个宝贝很神奇,它能让电视机说话,能让台灯亮起来,能让电风扇转起来。”灰太狼一听眼睛立刻睁大了,一把抓住了那个宝贝,它的手指头伸进了宝贝的小嘴巴里,“啊!”灰太狼大叫一声,感到全身发麻,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小老鼠吓得大叫:“灰太狼,危险!快扔掉!”但是灰太狼怎样甩也甩不掉,尾巴也着火了,冒起了黑烟。“好疼啊!”灰太狼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小老鼠吓得赶紧逃走了。

喜羊羊回到家看到了昏倒在地的灰太狼,说:“灰太狼必须是到我家来偷东西的,我得赶紧报警。”包包大人把灰太狼抓走了并关了起来,等灰太狼醒过了,包包大人问:“灰太狼,你是怎样昏倒的?”灰太狼低着头说:“喜羊羊家有一个宝贝,我一摸就昏倒了。”包包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是电插线板,电插线板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你的手必须伸到电插线板的小嘴巴里去了,你被电到了,能醒过了就算不错了。”灰太狼吓得直吐舌头,以后再也不敢碰电插线板了。

教育学教案篇十四

1、激发幼儿乐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

2、增进幼儿大肌肉的活动本事。

3、使幼儿明白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音乐歌曲。

1、师生一齐随音乐作动作,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2、提问:刚才作律动时,小朋友身体的哪个部位动了?怎样动的?

3、幼儿一齐讨论:我们身体还有那些地方能够做运动?怎样动?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小朋友学一学。

4、引导幼儿认识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提问:做完运动时小朋友感觉怎样?多运动有哪写好处?

(多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不生病,多运动能够是小朋友的肌肉关节更加灵活)。

5、听音乐,师生再做一遍律动。

6、做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幼儿按教师的指令去做,谁先跑回来谁为胜。

教育学教案篇十五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图片。

2.故事ppt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教师: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丁丁该怎么做呢?

(二)看图书,了解故事内容。

(3)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4)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明明怎样说?(不用谢。)(二)情境表演,巩固经验。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个别表演,师生评价。

3.迁徙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三)师生总结,提升情感。

1.教师: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2.师生针对班级实际,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

3.教师小结: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四)欣赏故事:《宋濂借书》,懂得"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的道理。

教师:为什么主人同意宋濂随时来借书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别人的东西不仅要有礼貌,还要讲信用,要及时归还给别人,今后再问别人借,就不难了。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借别人东西时有礼貌,并且及时归还。

宋濂借书明朝有一位叫宋濂的人,家里很穷,根本买不起书。宋濂为了学习知识,常常借书读。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但是都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教育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3课时。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十分普遍,教育学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上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传统上,这种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化。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现象的记述描绘,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经验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著。中国古代的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等。值得一提的是成于战国晚期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有: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此外,还有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赫尔巴特。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他们的思想对19世纪的欧洲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多样化、深化阶段。

在中国,蔡元培(1868-1940),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我国需要,并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形成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推动了当时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对我国近代几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还有陶行知。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的面貌,有了许多新的特征: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五、怎样学习教育学。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教育的发展形态4、教育的起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6课时。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使用,当时用得比较多的是“教”与“学”。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涵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臻达永恒的善的境界。

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也是教育认识活动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案撰写标准格式。

一、标题(课时)。

二、教学目的三、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1、旧课复习(时间)2、新课内容(时间)3、新课小结(时间)。

四、作业。

五、教学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教案。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教案是体现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做好教案编写规范与管理工作,促进教案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案编写的要求。

(一)教案封面、扉页上的课程基本信息。

1.教案封面要求:应填写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适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授课教师等信息。

2.教案扉页要求:应填写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信息。

(二)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章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与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在编写教案时应突出以下要点:第一,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反映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教授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学层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教育。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第三,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必须按要求编写教案。

第四,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本章节教学效果反映的总结、分析,可。

以全面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三)教案编写时间要求。

教师编写教案应在上课前完成,其中开学准备周前应编写完成前五周的教案;教学过程中应提前一周编写完成下一周的教案。

附件:教案编写的参考格式200至200学年第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

总学时/周学时:/。

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公差与测量技术》课程课时计划首页。

教师:张玉。

教学流程图:[组织教学](3分钟)检查学生出勤、装束、精神状态。师生互相问候。调动学生激情,调节课堂气氛。(调整情绪、提起精神)[复习旧课](5分钟)(启发式教学)。

(4)如何判别已加工好的零件是否合格?[导入新课](2分钟)。

设置悬念,明确新学知识的作用。)[讲授新课](35分钟)。

教育学教案篇十七

现在的孩子因为受到家人的过度保护,而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不愿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少部分幼儿有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但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会使用协作、商量的口吻与同伴合作交往,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本次活动的设计仅仅是一种思路,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会抓住时机,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习友好地与他人合作。

1、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

2、在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接纳的感受。

3、以积极的态度、友好的方式与同伴合作游戏。

活动重点:会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

活动难点: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式,学习初步的交往技巧。

1、每位幼儿半个大小不一的爱心小卡片。

2、不同游戏区的游戏卡:

区域游戏:礼仪棋,10张。

自主游戏:好朋友精品屋,8张。

户外游戏:齐心协力,每组各5张。

3、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录像片段:

(1)几位幼儿在玩皮球时,另一位幼儿站在一边也想玩却不敢和同伴交往,结果没有玩到皮球。

(2)幼儿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态度却蛮横无理,结果受到同伴的拒绝,游戏没玩成。

4、轻柔的背景音乐。

1、游戏“拼爱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玩一个拼爱心的游戏,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手拉手,拼出一颗爱心。

游戏规则:每位幼儿手拿半个爱心去和别人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爱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

(2)提问:你应该怎么说别人才愿意和你一起拼爱心?

(3)幼儿拼爱心,找朋友。

(4)提问:大家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你怎么找到的?又是怎么说的?

幼1:我对他笑了笑。

幼2:我对他说:“我和你一起拼爱心好吗?”

幼3:我发现我的心和他的一样大,我就对他说:“能不能一起拼爱心?”

小结:跟别人一起合作时要有礼貌,态度要好,别人就会觉得你很客气,就愿意和你一起合作。

2、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幼儿用协商性的语言与同伴交往。

师:请大家来看一看情景录像,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1)观看录像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为什么没有和红红一起玩皮球?

幼:红红胆子太小了,不敢和大家讲话……。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幼:我会勇敢地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幼:我和你们一起玩皮球好吗?

幼:你好,我也想玩皮球,请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

(2)观看录像片段二。

师:他们为什么也没和小华一起玩玩具?

幼:因为小华很凶,没有礼貌。

幼:小华态度不好,不跟别人说,直接去拿别人的玩具。

师:假如是你,你会怎么说?

幼:说话时对别人要有礼貌。

幼:我轻轻地对他们说。

幼:假如是我,我会笑眯眯地对他说。

(幼儿自由交流与个别交流相结合。)。

小结:当我们知大家一起玩时,要态度友好,有礼貌;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和人家商量一下,用“行吗”、“好吗”、“行不行”这样的话取得人家的同意,这样你才会玩得开心。

评析:通过直观的、来自幼儿生活的情景再现,引导幼儿思考与交流,突破了教学难点,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3、找朋友,玩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组游戏,请大家商量一下,你们准备玩什么游戏?

(1)介绍游戏内容。

区域游戏:礼仪棋。

自主游戏:好朋友精品屋。

户外游戏:接力赛、脱圈。

(2)幼儿自由讨论。

师:你们是怎么商量的?

幼:我想下礼仪棋,但我的好朋友想玩精品屋。后来我们商量,好朋友应该一起玩,我就和他一起玩精品屋了。

幼:他要玩接力赛,我要玩礼仪小餐厅,我随了他。

(3)提出要求:

游戏1:礼仪棋,每组2人合作;

游戏2:好朋友精品屋,够8人才能玩;

游戏3:齐心协力,每组够5人才能玩。

师:好朋友精品屋只有两个人,人数不够怎么办?

幼:再去找朋友和我们一起玩。

师:在要求别人时,你应该怎么说,才会让更多的朋友和你一起玩?

(4)幼儿在音乐声中根据游戏规则找朋友,并悬挂游戏卡。

师:你选择了什么游戏?你是怎么找到朋友的?你对他说了什么话?

幼1:我们选的是好朋友精品屋游戏。我们在找朋友时先问他们:你们想玩什么?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吗?然后他们就同意了。

幼2:我一开始选的是礼仪棋游戏,但我发现礼仪棋的游戏卡已经没有了,我就对精品屋中的小朋友说,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他们就答应了。

小结:想和别人一起游戏时,不仅要态度好,有礼貌,还要先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再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征求别人的意见。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愿意和你一起玩游戏。

幼儿进行各个游戏区的游戏。

教育学教案篇十八

一、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七班级备课组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市中学校体育学科建议为指导,依据校课程教学处、同学进展处和老师进展处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以推动课堂高效教学为重点,注意体育学科的特点,转变观念,提高熟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以“同学的进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训练观,切实抓紧、抓实、抓活体育课堂教学和阳完体育活动,确保同学身心协调进展。

二、推动高效教学举措:

1、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注意同学的体能进展,精讲多练。

2、注意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合理利用好场地器材。

3、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同学进行思想训练,养成良好体育学习熬炼习惯。

4、注意课堂教学讲解、示范的时机及用法语言的奇妙性和形体语言的规范性。

三、如何达成措施?

1、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常州市中学校体育学科建议,狠抓新生体育课堂常规。

2、仔细学习体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高备课组活动效率,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

3、加强集体备课,注意同学体能全面进展练习的讨论,提高体育课同学练习密度。

4、以“教学诊断”、“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教法、学法和专题的讨论,提高老师的`业务素养。

5、注意教学反思,定期进行阶段教学状况分析,调整教学策略。

6、结合体育节和冬季小型竞赛等活动,加强阳完体育的宣扬,使同学养成常常熬炼习惯。

教育学教案篇十九

一、课程名称。

1、课程的名称。

2、课程的性质。

本门课程是教育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育培训课程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在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计划中,它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历史。

1、230多年的历史;

3、哲学家康德于1776—177。

7、1786—1877年间两度教授此课程;(格尼斯堡大学)。

2、第一位教授此课的人是特拉普(trap);

4、1898年,我国京师大学堂始开设此课程。(我国最早)。

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

三、课程的价值(理论、实践)。

1、课程的理论价值。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3)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2)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4)掌握教育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课程的实践价值。

(1)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3)树立现代教育的信念;

(2)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4)有益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生活目标的反省。

四、课程的目标。

1、情意目标。

促使学习者烦死自己对于教育的常识性态度和信仰,形成符合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新态度和新信仰。

2、认知目标。

帮助学习者掌握人类教育知识的传统以及现代教育基本概念、命题和原理,建立合理的教育知识结构。

3、行为目标。

培养学习者从事教育科研、调查、评论、咨询等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习惯。

五、学习的建议。

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

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

4、善于交流和对话。

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六、必读文献。

1、教育政策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世界教育报告》(每年度)。

2、教育名著类。

(1)中国:《论语》、《学记》、《中庸》、《大学》、《师说》、《劝学篇》、《中国教育的改造》、《梁漱溟教育文选》、《晏阳初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等。

(2)西方:《理想国》、《教育漫话》、《大教学论》、《爱弥尔—论教育》、《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的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斯宾塞教育论著选》、《教育与发展》、《教育诗篇》、《帕夫雷什中学》、《教育过程》、《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小原国芳教育文选》,等等。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大河内一男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专业杂志。

(1)《教育研究》(4)《教育研究与实验》(7)《比较教育研究》。

七、考试题型及要求。

1、填空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古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现代科学教育学奠基之作的是。

2、选择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1)1902—1904学制;(2)1912—1913年学制;(3)1922年学制;(4)1951年学制。

3、名词解释题及要求。

例题: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遗传决定论;

4、简答题及要求。

例题:简要回答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5、论述题及要求。

例题:试论述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

6、案例分析题及要求。

例题:请阅读下列课堂教学的案例(从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7、学期论文要求。

第一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广义的教育认识与狭义的教育认识。广义的教育认识包括了人类所有的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映形式;狭义的教育认识即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认识。本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教育认识史或教育学史。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与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演化。

3、“教育学”——“教育科学”【汉语】。

二、“教育学”的三层含义。

1、作为一种教材的“教育学”

2、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

3、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问题的价值。

2、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

(1)教育现象;(2)教育规律;(3)教育事实;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4、教育问题的性质。

(1)教育问题的生成性研究者制造的(2)教育问题的社会性(3)教育问题的价值性。

第二节教育学创立与发展。

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中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培根的贡献——著名的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2、提供一般的科学方法论。

(3)康德的贡献——三大批判。

3、教育实验思想实验。

(4)赫尔巴特的贡献——哲学家心理学理性主义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

3、理性主义教育学由一套严格的概念体系只有拥有比较清晰确定系统化的概念。

客观条件。

科学方法论的创立培根科学的方法论的提出为教育走出识辨的传统。

主观条件。

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人学人文学科多学科知识进行其他学科发展状况影响教育学。

教育学家们的个体努力。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1、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学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推荐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文化可以分为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通过主观文化可以促进客观文化的发展,同事通过提升主观文化来促进客观文化的进步。在主客观文化历史和现实、普遍和个体的互动中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化教育学基本把握了教育过程的性质,触及到教育问题的性质,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教育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变味道太浓;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族主义的教育。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要与目前的生活紧密联系。

(2)教育即经验的生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系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知识是促进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工具。

(3)学校即社会。即学校不能隔离在社会之外,而应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内能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4)做中学。这是指教育的方法。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知道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5)学生中心。

基本评价。

(1)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

基本观点。

(1)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实践中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4)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基本评价。

(1)重制度分析;

(2)依赖精神分析。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有专门部分论述教育。

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运用方法论论述教育。

贡献关于教育人社会的论述以前从人的本性论述教育。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基本观点:

(1)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3)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

(4)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

基本评价。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

7、小结。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不同国家的教育学传统。

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第三节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刚创建就是学校教育或者基础教育)。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本章小结:

教育学史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活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教育学从诞生时起有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在教育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教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遗产应该永远为后人们所继承;对于历史上的教育学知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分析,力图有所创新,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教育学教案篇二十

1.1913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再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着重研究了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7.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1912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9.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10.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1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斯杰。

12.根据布里杰的实验,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2—3岁能运用身体的动作来模仿发声和节奏律动,4—5岁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的听音乐成分增加。7—9岁是儿童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对任何作品都以像和不像来评鉴,9—13岁他们才逐渐以审美的态度老看待艺术作品。

13.舒特—戴森与加里布埃尔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认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4.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感知能力、运动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情绪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音乐创造六方面进行。

15.1907年,曾志忞等人在上海办起了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1908年又在贫儿院附中设立音乐部,并组织管弦乐队。1956年8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成立。16.当代国际音乐发展的动向是(1)以人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3)教学资源扩充重视学科基础、(4)引入多元文化、(5)音乐课程改革、(6)强调学科综合、(7)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

17经验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课程是在学生做活动中获得的的经验。

要素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威廉〃巴格莱,确立社会功利主义教学目的,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结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有效记忆学科体系。人本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经验。建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体现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三个方面。

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是多尔,认为课程构件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应遵循丰富性、回归型、关联性和严密性。

18.我国对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始于1998年,首先在上海市开展。其性质是探究性和开放性。

19.多尔教授提出了“4r”理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20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本位原则、音乐本为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主动参与原则、协同融合原则、创造发展原则。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展开阶段、形成阶段、结束阶段。

21.音乐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吸收、发现探究、讨论交互、合作共进、开放生成等几个方面。

22.音乐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的音乐普及活动、音乐社团活动。23.达尔克罗兹(瑞士)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视唱—节奏性视唱、即兴。教法要点是人体基本节奏、身体个部分配合、头脑和身体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反应、时间和空间、紧张和放松。

24.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教法,教法要点有:以集体歌唱主要形式、以五声音阶和四分、八分音符为视唱教学的基础、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及节奏读法。

25.奥尔夫教学法(德国)创造了“元素型音乐教育”。元素型、综合性、创造性是该体系的重要特点。教法要点有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培养节奏感;乐器与多声结构;注重培养创造力。

26.综合乐感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教法要点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表演、欣赏、描述、作曲、即兴等教学活动强调共同性因素。

27.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指儿童音乐学习,另一方面指用音乐进行教育。其特点有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

28.音乐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教学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完成和满足各题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技能传授者,变为音乐生活指导者;(2)教学有重传授到重发展转变;(3)由重“教”向重“学”转变(4)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30.音乐教师素质: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音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3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你、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32.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首先,教师可以处在认真的教学活动中,其本人最能了解教育的困难、问题以及要求;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亲身经历可以获得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这为开展研究准备了良好的前提;开展“教育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样的研究是源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所以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将教师教学课程三者同时融合在一起,能够直接理解课程的开展,对课程的效用有直接的感受,使新课程落实到好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不断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学习和内化教育理论。

三.大学生那个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使什么?

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发展到大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有于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认识水平提高,经过十余年知识积累,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最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分化性、选择性特征,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

教育学教案篇二十一

关键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时数:4学时。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学校系统建立起来后,教育当局就要考虑学校教些什么、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课程与教材的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一、课程的概念p154。

课程: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

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外语课程、语文课程等。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科书。

课程表现为三种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它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课程发展提供了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学校课程。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可接受性是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约课程的重要因素。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本身发展历史以及课程理论对课程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在近代教育史上,出现过各种课程理论,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设置。

(一)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1、学科课程演变的历史。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2、主张:

课程要分科设置,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3、特点:

(1)分科设置。

(2)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4、优点:

(1)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2)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

5、缺点:

首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其次,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容易造成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1、活动课程的产生和演进。

2、主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由于儿童的活动必须事先设计,活动课程的实施又必须分成若干单元,所以这种课程还称为设计课程或单元课程。

3、特点: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4、优点:

(1)实用性。(2)课题性。(3)综合性。(4)实践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5)关心学习的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的结果。

5、缺点:

首先,活动课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其次,活动课程要通过一个个的活动来教学,处处强调学生的直接实践。

学科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出发点。

学科。

儿童。

课程重点。

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目标。

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系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不足。

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形式教育(洛克)和实质教育(斯宾塞)两个学派的分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主张和倾向。

培养目标课程方面。

注重古典语言、文学、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的形式训练价值。

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偏重。

知识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哲学认识论基础。

唯理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

经验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心理学理论基础。

官能心理学: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

联想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

从修习角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从开发和管理的主体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二节。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一、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一)课程计划的意义。

课程计划:p163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意义: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占比例,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作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1、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设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p163。

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就是某门科学的基础。

它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学科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

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

2、学科顺序。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合理安排。

3、课时分配。

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二、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p166。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p165。

1980年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

(1)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给地方和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权利。

(2)改变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3)改变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的局面,对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义务教育为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1)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开设选修课程。

(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三节。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与结构。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意义:它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最高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它为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5、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三)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

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

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二、教科书的意义、编排及作用。

(一)教科书的意义。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意义:要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二)教科书的编排。

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三)教科书的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利于学生掌握。

2、反映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结构、教学阶段的安排。

3、学生学习的依据。

4、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三、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169。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一、国外课程改革趋势p159。

布鲁纳“学科结构论”、新三艺、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

二、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普通中小学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与交往的特殊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教育学教案篇二十二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一节: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三、

音乐的基本特征。

1、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主要是听觉的艺术。

2、流动性:音乐是在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的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3、情感性:音乐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4、表现性: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再度创作”过程才能成为活生生的艺术供人们欣赏,可见,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性。

5、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四、音乐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2、潜移默化,陶治情操。

(二)保健功能。

1、调节身心。

2、治疗疾病。

(三)娱乐功能。

此外,音乐还具有其他一些实用功能。

第二节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

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一首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

1、音色。

2、节奏。

3、旋律。

4、力度。

(二)内涵美:

1、直观。

2、稚拙。

3、幻想。

三、儿童音乐的类型特征。

(一)按照体裁分类:

1、儿童歌曲。

2、儿童器乐曲。

3、儿童歌舞剧。

4、交响童话。

(二)按照题材分类。

1、游戏题材。

2、生活题材。

3、童话题材。

4、大自然题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社会风尚: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2、为造就一代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打基础:音乐学习的最大作用之一是对人的情感、品和修养的培养,让儿童在享受美、抒发情中得到教益,培养素质、提高修养,为日后成为一代具有高雅艺术趣味和创新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教育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尖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3、音乐教育与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意志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

2、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家,无论是学习歌唱还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

1、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2、其次,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

代表人物高顿(gordon)博士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限音乐启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该理论更注重音乐本身,更看重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正如苏联早期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所言:“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

一、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3、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着3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4、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因此,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潜能的培养和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也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1、虽然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材料,依靠于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它的形象也是非视觉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活动来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形象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在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音乐教材的选择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不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感知理解的具体感性事物,组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3、形象性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形象性、直观性都是审美的显著特性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4、音乐艺术的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前期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趋逐步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1、内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除音乐游戏内容之外,在儿童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具体内容中,趣味性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2、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

3、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来诱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示范、讲解、提问的方法,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我们不必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应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活动形式中使他们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

2、过程上的综合性: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方法上的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等,都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而形成并被普遍应用的。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六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理解三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其共同点。【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上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掌握其共同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理论流派。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播。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65年出生。198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震惊。1906年正式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7月,病逝。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体态律动”

1)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2)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是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是引进反应和表现,四是视谱与综合反应。

3)在体态律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教师钢琴上的即兴演奏,儿童的律动语汇,教师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与记忆等。

2、视唱练耳。

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是和身体律动紧密结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主张采用把耳、口和身体配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理想的学习工具和手段。

3、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同样也是按照体态律动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的。达尔克罗兹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贡献在于他充分重视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在其体系形成之时以及今天,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活动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活动二:“集中注意看指挥”

活动三: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活动四:学会互相倾听。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5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柯达伊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分为音乐创作、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方面。

柯达伊教学法创建于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25年以后,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7年逝世。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他认为,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而只有从早期开始,才能成功地发展音乐听觉,他把幼儿期这个准备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归纳为:引导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趣味和审美感。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歌唱教学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他积累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仅为匈牙利,也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课程进度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不够合理的编排秩序,提出了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为依据的进度安排原则。所谓“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同时,柯达伊还。

总结。

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时也应予以参照。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节奏教学采用了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系统中的第三个基本工具和手段,它是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的。

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

柯达伊体系的一个突破和贡献是在教材领域。他认为,给儿童所用的教材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真正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创作音乐。其中儿歌及民间音乐的朴素的表现形式,对孩子尤为适宜,他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许多五声音阶的儿童合唱曲,以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并热爱音乐母语。

活动四:即兴的旋律回声模仿。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1895年,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1950年,奥尔夫的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成果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并在当地国家的广泛应用中派生出新的教材。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流传,成为举世公认的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主要体系之一。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2、“节奏第一”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奥尔夫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3、课程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独创的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其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

4、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

5、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代表性教材,即5卷本的《学校音乐》,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节奏游戏活动简析活动一:翻卡片活动二:接龙游戏活动三:敲“门”

活动四:即兴创作——“桥”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提琴制造商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铃木以教儿童演奏小提琴的实践致力于“天才教育体系”和“才能运动”的建设。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体系。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在教授儿童学小提琴时,开始并不教儿童,只是教母亲,为的是在儿童的生活中让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以此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

2、激发儿童的兴趣。

铃木独创了颇有特色的“母亲参与法”和“集体教学法”,来影响、激发儿童的兴趣。

3、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当儿童对音乐以及乐器演奏产生兴趣以后,就要求儿童进行大量坚持不懈的、反复的练习,7这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4、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他认为,敏锐的听力和直觉反应能力是以大量的倾听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他强调音乐学习不该从辨认音符开始,而应首先就进入到完整优秀音乐的倾听之中。

5、提倡“教学六步”

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卡巴列夫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04年12月出生在彼得堡。他在70岁高龄时,深入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亲自任教,并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家。

(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其特点。

1、将“三个支柱”观点作为新大纲的基本要素所谓“三个支柱”,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卡巴列夫斯基以此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

2、把用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应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儿童通过聆听和表演音乐的活动,在亲身的音乐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高、音值、力度、速度、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认为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而必须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新大纲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进也保持了内容的统一性和循序渐进式的内在连续性,使歌唱、乐理、欣赏等音乐课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间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

上海幼儿园音乐特级教师曹冰洁总结出不少适合于学前儿童音乐感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游戏活动案例,如:

游戏一:走线(小班)游戏二:认识do(中班)游戏三:会变的声音(大班)。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它以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并在参照这三大领域的同时,考虑音乐课程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水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目标都归入这三个领域,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8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其二,它能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强调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它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应以儿童为标准。教师并不需要去塑造、改变儿童行为,而只是为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萨蒂斯。科尔曼是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科尔曼的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制作乐器: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由此,她让孩子人制作最简单的乐器入手,来体验音乐的发展并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2、节奏感的培养与即兴表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始点。

3、歌唱与声音控制:认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唱歌方式是在他想要去唱、去模仿情况下的一种体验。教师应渐渐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自由、自然、放松的唱歌习惯,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控制音高的自然机能的发展。

4、创作:创作是贯穿于科尔曼教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她鼓励孩子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

螺旋型课程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把对学科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每个环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这和课程观应用于音乐教育课程编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尤其值得一打电报是,这种螺旋型模式的课程方案其宗旨是保证儿童参与并获得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儿童进行独立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倡导一种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式学习。

一、从儿童出发的音乐教育原则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认为音乐教育是为孩子提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操练、巩固。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它们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节奏动作、音乐欣赏、演奏乐器等活动,更体现了听辨、感受活动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

三、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和体验的音乐教育过程纵观各个不同的音乐教育流派可以发现,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由此引发儿童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共同倡导的方向。由些可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比强调音乐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启蒙者。

在我们所了解的各个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中,对教育者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者,而非机械的答疑者;是儿童行为的启发者,而非命令者;是儿童思维的激发者,而非叛定者;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结构层次。

3、知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曾经提出过学校课程目标的五个来源:从研究“学习者本身”中寻求目标;从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中寻求目标;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寻求目标;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项来源正是我们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

3、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好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使教育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总之,以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因过分迁就儿童音乐的自然发展而降低教育的水平值,也可以排除因脱离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而过分提高教育的期望值。

(二)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1、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此,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理想角色培养的要求,并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2、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概念、学科潜力、教育价值以及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成为具体而微观地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通过自身发展和教育习得的“音乐语言”,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活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

(一)筛选、整理目标。

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可能性目标”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行必要的删除、合并或修正。(举例说明)。

2、在目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目标“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以正确决定音乐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举例说明)。

3、对各类目标的分层归类和整理,以此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而有序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二)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既以可观察的行为化的方式来表述目标。(举例说明)。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从儿童获得音乐体验为出发点构建目标。(举例说明)。

3、表现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在音乐活动之中也希望能够独立而富有想象、创造性地处理、表现音乐。(举例说明)。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三种不同取向目标的表述和运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行为目标更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过程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儿童从经验出发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现目标则更有助于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般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无须表述得太具体,只须概括地指明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和方向。(举例说明)而对于较低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过分笼统、抽象的目标表述往往不利于教师把握。应尽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化的、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法。(举例说明:1986年修订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标准中有关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案标准,即把儿童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形象而具体地表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音乐方案的成就标准。)。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1、认知目标:表述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各种有关的音乐知识,以及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举例说明)。

2、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举例说明)。

3、操作技能目标是指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运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技能。(举例说明)。

(二)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分。

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个方面。

(三)从儿童活动的互动对象来分。

分为以人为对象的目标和以物为对象的目标两类。以人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自己为对象、以他人为对象或以集体为对象的目标;以物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音乐作品、音乐语汇、乐器或其他相关道具、物品、场地、设备等环境为对象的目标。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一)歌唱:(略)。

(二)韵律活动(略)。

(三)打击乐演奏(略)。

(四)音乐欣赏(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例1:某幼儿园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的活动目标。例2:某幼儿园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的活动目标。

例3:某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的活动目标。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主要要领,知道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

3、理解掌握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理解音乐感的培养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0—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模仿说话,到1岁左右开始发声学“唱歌”,国外研究者把这种区别于“咿呀之语”的元音表演称作为“本能歌”。

3、在2岁左右,会努力地变化自己的发音去模仿标准的音高,能觉察出旋律轮廓的变化,由此,“本能歌”渐渐演变为“轮廓歌”。

4、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首新的歌曲听了几天以后,就慢慢地变成记忆,输入大脑,有一天会突然开始歌唱。

二、3—4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对歌词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听辨和发音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碰到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往往吐字不清。

2、音域方面:一般为c1-a1,其中唱起来最舒服、轻松的是在2—5之间。

3、旋律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4、节奏方面:较容易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5、呼吸方面:对气息控制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往往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

6、其他方面:能够在成人的引导,特别是在幼儿园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在集体歌唱时的合作协调性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个别孩子声音特别响。

三、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一般可以达到1-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渐渐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

4、节奏方面: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能够渐渐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在歌唱技能的发展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

四、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2、音域方面:可以达到c1-c2,个别儿童甚至更宽。

3、旋律方面: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更为明显。

4、节奏方面,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歌曲的演唱。

5、呼吸方面:能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6、其他方面:歌唱的声音表情更趋丰富,;在集体歌唱时,协调一致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节歌唱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姿势。

(二)呼吸。

(三)发声。

1、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歌唱,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发声技巧。

2、在引导幼儿用自然、悦耳的声音歌唱的基础上,还应启发他们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四)咬字吐字。

可以从培养吐字器官唇、齿、舌、喉的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开始。

(五)音准。

掌握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六)协调一致。

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七)保护嗓音。

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让幼儿知道。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三、歌唱的选材。

(一)歌词方面。

1、歌词应当有趣、易记且能力儿童所理解和熟悉。

2、歌词的结构应相对简单,含有一定的重复部分。

3、应尽量注意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方面。

1、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音域不宜太宽。

2、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窒。

3、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一般节奏宜简不宜繁。

4、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旋律宜相对比较平稳。

5、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还应注意歌曲旋律的结构宜短小而工整。

第三节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2、运用视觉材料:看图形做动作、听歌曲画节奏、看节奏猜歌曲。

3、运用嗓音:音节歌唱游戏、语言节奏朗诵。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2、运用嗓音。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运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回去演唱书本上的曲目。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幼儿园律动的基本类型。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一、0—3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是婴儿对生活的第一个反应,早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动作,而婴儿期更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

2、6个月左右的孩子能对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但这些身体运动还不是由节奏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只是对纯音响作出的反应。

3、到1岁半左右,婴儿才会对比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4、3岁左右的儿童,其随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一般能好地跟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

二、3—4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3岁以后,儿童的动作渐渐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

2、随着儿童动作发展中分化的渐渐精细,其动作的协调程度以及对动作的速度、幅度等表现能力会渐渐发展起来,并显出一定的可塑性。

3、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与婴儿相比,利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体验更丰富了,他们基本学会了流畅地、准确地随音乐动作。

4、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

三、4—5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身体大动作及手臂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比较自由地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

2、在发展复合动作的同时,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动作表达的过程中,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运用动作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四、5—6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进一步分化且更精细,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

2、随乐性水平有了更明显的提高。

3、在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主动追求与同伴一起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第二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一)律动: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二)律动组合:身体节奏动作组合、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第三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的选择。

(一)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二)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二、动作及游戏的选择。

(一)体现兴趣性: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二)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一般要符合三条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有关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创编一套幼儿模仿动作。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儿童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儿童音乐感知、理解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0—3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对于3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乐器是他们以身体创造声音的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这一年龄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对打击乐活动的极大兴趣。

2、但这个阶段的动作多是偶然的、零碎的,甚至并不能与音乐保持相一致的节奏和拍子。然而,若能提供给0—3岁儿童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和即兴创造的环境,将有力地拓展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对音调、节奏方面的预备性体验,为以后的乐器学习和演奏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3—4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进入幼儿园接触了一些特制的打击乐器后,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满足。

2、在演奏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是有一定困难的。

3、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早早地表现出奏乐活动中初步的创造性表现。

三、4—5岁儿童打击乐奏能力的发展。

1、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儿童有了较大的进步。

2、随乐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合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出不仅能够与同伴同时开始和同进结束演奏,而且能在2—3个不同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看指挥、理解指挥手势含义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5—6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器种类更多,能力也较强了。

2、在注意演奏音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演奏活动的“背景”——音乐,能始终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同时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更强。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英国珍妮博士的研究结果:儿童的音乐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模型,分为8个阶段;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乐曲阶段、个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系统性阶段。3岁左右一般处于感觉阶段,4—5岁渐渐进入操作阶段,6岁开始进入表现阶段,7岁左右进入到规范音乐表现的阶段。

18第二节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幼儿园常打击乐器的种类。

1、碰铃(小铃)。

2、串铃。

3、铃鼓。

4、大鼓。

5、三角铁。

6、响板(圆弧板)。

7、木鱼。

8、双响筒。

9、哇鸣筒。

10、沙球。

11、钹。

12、锣。

二、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认识乐器,知道并记住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能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和悦耳。1)让儿童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2)帮助儿童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

3)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包括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能够看懂和明白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三、打击乐演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为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儿童乐曲等。对于小班年龄儿童,可以选儿童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儿童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二)乐器: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儿童演奏;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三)配器方案的选择:第一,适合儿童的能力,即适合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即所选择的配器方案既能够符合乐曲、旋律本身的性质、风格和结构,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对比统一性和丰富完整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悉一至二首幼儿打击乐曲。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家。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

一、0—3岁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对于声音和音乐也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反应。

2、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和感知是和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其他能力同步地渐渐发展起来的。

3、但总的说来,1岁前婴儿的音乐听觉感知和反应是比较缓慢且不太精细的。

4、2岁左右的儿童不仅会对成人唱的或录音机里的歌曲感兴趣,而且还喜欢用找到的物体或用看书的声音创造自己的音乐。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

2、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是随着他们认知、思维能力的渐渐发展、音乐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渐渐有所发展的。

3、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不很精确,一般尚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在倾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已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

3、基本上会用比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且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2、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意识更积极、主动,而且创造性表现的形式更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表达、语言描述、图片再现等等。

4、已有记忆音乐短句、把重复出现的短句从各种不同旋律中辨别出来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体会、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5、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地表现在对音乐的偏好上。

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倾听。

倾听是儿童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等。

(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要帮助儿童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基本表现手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三)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

要求儿童能根据音响感和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四)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

引导儿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前后段落或不同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情绪及基本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五)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

要求儿童能够根据乐曲的片断或全曲进行再认,以培养儿童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表象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作品的选择。

1、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音乐作品的形式应比较简单;结构要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篇幅不宜过长。

2、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质量。

(二)辅助材料的选择。

1、动作材料:这是指能符合音乐的性质,能反映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和情感等的身体动作。

2、视觉材料:这是指形象具体地反映音乐的形象、内容、结构及节奏特点的可视材料。

3、语言材料:这是指富有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形象性的有声文字材料。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欣赏一至二首世界名曲。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

教育学教案篇二十三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儿童本身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身心发育状况都不一样。现在,在我们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三四的孩子,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可是家长,就是要求老师一定要教孩子写字,真是苦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太可怜了。在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幼儿园的领导,为了拥有更多的生源,也不得不迎合家长,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又能怎样?有时感到很无奈,很悲哀。但我相信,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让孩子们身心健康、自由、快乐成长的科学的教育观,很快就会让家长们接受。

0―7岁的学前儿童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健康、活泼、快乐、对事物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富有同情心、有礼貌。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改变教育观念,耽误了孩子0―7岁培养孩子各种好的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可能会让孩子受害一辈子,反之,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已慢慢把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活动实践中。特别是向家长传播先进科学的教育观这方面,我做了很多工作。其次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但还有很多理论知识还没有应用于实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一一实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860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