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管理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6:12:18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1-11 06:12:18     小编:字海

总结是一种对自己成长轨迹的记录,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证明。一篇完美的总结应该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总结的内容和思想。以下是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出的消费者需求和趋势,请大家关注。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一

近年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越来越量化、精确化。但笔者认为,这样做,实际的施政效果与人民群众的评判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长期下去,就有失去民心的危险,而这与我们的执政初衷是相违背的。

笔者认为,这种过于精确的政绩考核方法有四大弊端:一是不利于地方特色的发展。各市、各县、各镇他们在客观上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用统一的精确化的考核指标来约束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抹杀各地的特色与差异。二是不利于当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应对考核上,面面俱到,不敢遗漏一分一毫。为了考核,他们宁愿保守也不愿创新,这样,何谈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建立。三是容易滋生市级、县级相关部门的腐-败。因为考核这样精确,各部门就可能滥用手中的考核权,大量设定考核项目,强制下级政府、部门搞创建、评比活动。有的甚至在无法完成的情况用行贿等办法过关,引起新的腐-败情况。四是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客观反映一级政府的施政效果。施政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满意。但这样的考核,有可能得高分的政府,人民满意度并不高,得低分的政府,人民可能满意度更大。

建议改革政绩考核办法:一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如将考核效果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档次。二是缩减综合目标考核项目。只考核一些本质性、必要性的项目,对那些可考可不考的坚持剔除,以消除和减少近年出现的“考核腐-败”问题。三是增加人民满意度考核,并增加其在考核总分值中的比重。四是推行逆向考核,即下级政府、部门对上级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包括考核工作的公证性、实效性进行评比。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政府绩效管理考核建议。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二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2]刘玉适《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0/1。

[4]张君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会计工作》,2006/12,p132。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2005/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2003/11。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的开发和管理已受到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除去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作为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外,对已上市产品品牌的成功建立和维护,也日益成为制药企业占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方面。成功的品牌管理已成为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策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

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奕,朱昌蕙,魏端.试论非处方药的品牌定位、管理与传播[j].西部药学,,(4).

[2]刘莉,杨晓斐.佛慈药业品牌策略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11).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四

2020年,我局政府网站共发布信息1220条,组织开展两次政府网站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并及时根据演练成果调整网站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引入第三方网站运维、实施监控、安全防护等工作机制,确保政府网站运转正常。

一是提升政府网站健康水平。我局政府网站在国务院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开展的2020年政府网站季度抽查和普查中均未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全年未发生内容被篡改、服务器瘫痪等安全事件并造成负面影响的安全事件。二是加强政府网站规范管理。按要求完成了政府网站名称和域名规范工作。同时,政府网站从未刊登商业广告或链接商业广告。三是完成政府网站集约整合。未出现随意下线、假整合等问题,所有政府网站调整及时更新全国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的有关数据。四是加强政府网站功能建设。在政府网站开设国务院重要政策信息专栏,及时转链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政策信息。在政府网站增加“我为政府网站找错”监督举报平台入口,及时回复网民提出的问题。五是健全管理机制。着手完善局政府网站管理办法,从进一步规范网站内容管理、信息发布、政务服务等环节入手,切实推动政府网站集约、规范、创新发展。此外,按季度开展政府网站自查工作。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的酒店服务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酒店在运作期间,其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形象和声誉.一流的酒店运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更需要酒店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本套酒店管理系统正是为了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处理,以提高酒店办公效率而设计的。

关键字:酒店管理系统。

1.提高酒店的管理效率,使作业人员与管理系统之间灵活互动,实现流畅的工作流衔接,帮助酒店有效地进行业务管理,释放最大价值。

2.酒店业务管理系统在达到在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业务效率,并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满足顾客服务的需求。

1.可以推动酒店运作效率的提高。酒店每天在为客人提供结算账单、提供查询、登记信息的记录、订房信息、对客房状况的统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工作量。在进行酒店管理时,对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将业务运作的准确性以及速度大大提高。

3.可以推动酒店经济效益的提高。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酒店自身大量的物力以及人力节省下来,从而实现节流的目的。同时,酒店还可以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利用,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服务项目,可以将酒店的服务档次提升上去,从而实现开源的目的。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在酒店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酒店经济效益的提高。

4.可以推动酒店运营水平的不断提高。酒店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各种业务以及酒店的经营状况。在这个过程当中,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当前数据以及历史资料及时的提供出来,同时还可以进行同期的对比分析,并且提供其他的分析模式。在这样方便的条件下,管理人员可以很快的将复杂的分析工作完成。

因此,酒店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

酒店主要构成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客房部门,二是餐饮部门,三是娱乐部,四是财务部门,五是综合管理办公室,六是人事部门。酒店的所有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着这六大部门进行的。为了支持这六大部门的工作,酒店还设置了采购科、安保科、后勤等部门。酒店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1项目概述。

1.1问题定义。

本系统根据酒店餐饮部的工作流程设计了餐饮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桌台信息、菜品信息、开台管理、客人点菜、结帐等信息的管理,全部实面计算机化,可以克服传统的手工操作而引起的效率低下、易出错等缺点,通过计算机管理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查询和统计提供的便捷途径,也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的依据。

1.2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开发的程序具有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和windows特性风格,界面直观易懂操作简洁,使用非常方便。只要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操作本系统。由于以上论述,本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经济上、操作上都是可行的,所以本系统可以进行开发。

1.3新系统的目标。

通过对现行系统的分析,考虑时间、系统的规模,以及以后的扩充,新的系统主要带到以下目标,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报表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1.完成桌台、菜品、点菜、开台等基本信息管理功能。2.为菜品信息、开台信息、点餐信息等的编号信息进行自动分配,对于桌台信息的编号则采用手动编号,这样对于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编号可以方便记忆和使用,对于没有太大意义的编号可以自动编号,提供了效率和防止主键信息重复。3.改进薄弱环节,提高工作效率。4.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5.按日期范围进行统计营业收入。

1.4系统流程描述。

用系统流程图描述现有系统各项业务处理过程,并结合业务流程图详细准确地说明业务处理过程中数据的收集、输入、传递、存储、加工的方法、算法、输出的数量及形式等。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图是分析和描述现行系统业务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情况以便于与酒店管理人员交流,它是系统设计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对酒店餐饮部管理业务进行分析,得出系统的系统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系统流程图。

2需求分析。

2.1需求及现状。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主要是搜集客户的需求,然后直到数据库设计。对于没有项目经验或少量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必须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程度。因为假如将来客户需求即使有很小程度的更改,你也可能需要花费与开发几乎相同的代价去修改你的数据库,而这同时又牵扯到程序的修改。因此比较聪明的办法就是将数据设计的更易扩充,争取做到如果需求要改变,则只需修改一小部分程序既可,而数据库设计不需要任何结构性的修改。

针对使用系统的用户,分别对酒店高层管理人员、餐饮部系统操作人员、顾客等人员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如下的需求信息:

a、需要记录桌台的基本信息,如桌台号,可就餐人数,状态,备注等。b、需要记录菜品的信息,如菜品编号,菜品名称,菜品价格,菜品类别,备注等信息。

c、记录开台的信息,生成消费编号作为点餐和结帐的依据,如消费编号,桌号,就餐人数,开台日期,开台时间,备注等信息。

2.2.2任务概述(1)系统目标。

管理人员要会操作使用电脑,或通过培训学会使用电脑。

2.3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简称dfd图,数据流图有四种成分:源点或终点、处理、数据存储表和数据流。图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理元素,只是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情况,即使不是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也容易理解,是极好的理解工具。它能精确的描述系统的逻辑模型,描述数据在mis中有输入经过存储、加工处理最后输出的全过程,是设计者和用户交流的很好的工具。

酒店管理系统top数据流图如下:

图2.1酒店管理系统餐饮部top数据流图。

管理员子系统数据流图如下:

操作员子系统数据流图如下:

图2.3操作员子系统数据流图。

2.4数据存储。

3.1概述。

本阶段的基本目标是解决系统如何实现的问题,也叫做概要设计,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划分出系统的物理元素及设计软件的结构,完成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之后就应该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既根据系统分析产生的结果来确定这个系统由哪些系统和模块组成,这些系统和模块又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何实现。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使系统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同时,力争达到高效率、高可靠性、可修改性,并且容易掌握和使用。总体设计过程通常有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

3.2系统设计。

3.2.1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开发的任务是实现学校招生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餐饮信息管理的稳定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目的。

3.2.2开发设计思想。

本系统采用的是自顶向下扩展层次的设计策略,主要是应用模块化原理。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问题的需求。采用模块化原理可以使软件结构清晰,不仅容易设计而且容易阅读和理解。因为程序的错误通常局限于有关的模块及它们之间的接口中,故模块化使软件容易测试和调试,因而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可靠性,模块独立是一个好的设计的关键。模块的独立可以由两个定性的标准度量:内聚和耦合。耦合是衡量不同模块之间彼此间互相依赖的紧密程度,内聚是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在软件设计中力求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系统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使系统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同时力争达到高效率,高可靠性,可修改性。并且容易掌握和使用。模块化的依据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许多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原来的问题也就变得容易解决。模块化设计是把大型软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成一个较小的相对功能独立又相关联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把这些模块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问题的要求。采用模块化原理的优点在于可以使软件结构清晰,容易测试和调试。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修改性。有助于软件开发的组织管理。

3.2.3系统功能结构图。

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本系统根据功能细划为四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里又包含若干个小模块。

管理员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1所示:

操作员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2所示:

图3.2操作员子系统功能结构图。

3.2.4系统功能描述。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管理员子系统。

(1)后台管理模块:

统计收入报告:按时间统计某段时间餐饮部的收入信息。(4)系统管理。

密码修改:登陆系统的管理员可以对密码进行更改。操作员子系统。

(1)前台管理模块。

统计收入报告:按时间统计某段时间餐饮部的收入信息。(3)系统管理。

密码修改:登陆系统的操作员可以对密码进行更改。

菜品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菜品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管理。

3.3数据库设计。

3.3.1数据库概念设计。

通过e-r图对系统的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可以直观的分析系统的数据情况。根据需求分析,招生管理系统涉及的实体有菜品,菜品类别,客人点餐,桌台具体的e-r图如下:

3.3客人点餐实体属性图。

图3.4菜品类别属性图。

图3.5菜品实体属性图。

图3.6桌台实体属性图。

图3.7总体e-r图。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六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办了2期处级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局领导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授党课90余堂;组织党支部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知识竞答活动共50余场(次)。

二是全面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认真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

三是扎实推进“双报到”工作。局系统在职党员干部全部按时完成了报到工作,“双报到”率为100%,并按社区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

四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来抓,组织开展廉政专题教育12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及个性化清单,明确各级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和“整治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持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七

公众是指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和相互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作为以管理主义和市场取向为基础的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确保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的高效使用,同时也可以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现阶段被纳入政府采购管辖范围的事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涉及货物和服务采购,还包括工程采购,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采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则会对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价值性,并对政府采购进行价值性评估成为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关注点.

长期以来公共价值在政府行为研究中被忽视,这与公共价值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相悖.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价值在政府采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市场主导型的社会强调根据市场来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凸显价值资源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政府采购通过制度运行的绩效使其具有合法性,而制度绩效往往被简单地用经济成就来代替,这样的偏颇之处将会把公共价值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不断提升的绩效水平并不一定带来公民对政府采购满意度的提高以及对政府采购信任水平的增加.与此同时,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采购周期长于自主采购、采购结果的利用以及财政资金的产出效益不透明也广受争议.

公共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体现的是政府的行为逻辑,强调的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公共效用、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以及政府在行动过程中对公众行为主张的公益导向.公共价值塑造着公民的公共生活,促进公共福祉和个人福祉.政府采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蕴含着满足公共需要的价值属性,政府正是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效率、公平、公正、******、责任等公共价值.通过公共价值的输入,确保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正确方向,将基于公共价值的绩效管理和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工具进行理性结合,避免政府采购绩效管理陷入自身工具理性强大、价值理性虚弱的困境.通过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剖析公共价值理念在其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以工具理性和效率至上作为价值追求的传统绩效管理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在主体选择、制度设计、公众参与及结果使用上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绩效治理的特征,政府采购在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的过程中关注并引导公众的集体偏好,确定并创造公共价值.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不仅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项目采购,而且需要关注和回应公民、具体项目业主及提供资金来源的纳税人偏好.公共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采购绩效是否真正得到全面体现,政府采购公共价值的建构与实现构成提升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水平的路径依赖,直接影响着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国内外贸易环境和规则对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理念、体制、程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变化环境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主体地位遭到削弱,而个体的合法逐利,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增加了与公共价值冲突的矛盾.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既要体现公共价值,矫正传统绩效管理效率占优的价值取向,重新回归政府行为“公共性”的本质和中心,又要体现本身的经济性,因此,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创新,建立以公共价值为理论基础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模式,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

本文基于对政府采购绩效管理问题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并借鉴行政学、管理学、财政学的理论基础,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按照理论基础——现实状况——原因分析——经验借鉴——创新性思考的逻辑思路,综合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协同管理理论,以现阶段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为切入点,从对政府采购的公共价值分析入手,对当前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公共价值对政府采购绩效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论证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价值内生于公共价值当中,政府采购对资源的配置、对物品的分配、对利益的调整等,均应以公共价值为宗旨和归宿.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终极指向是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而非仅仅重视政府采购任务的完成和单纯的方法、技术的改进.

本文对基于公共价值的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基本问题、具体架构、现实形态及总体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采购绩效治理的理论架构:从改革预算制度,为政府采购提供合理的运行平台;完善组织模式,为政府采购提供公正的竞争环境;优化流程设计,为政府采购提供明确的架构设定;强化监督机制,为政府采购提供有效的权力制约;建立协同机制,为政府采购提供顺畅的组织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政府采购提供充裕的技术储备;设定评估指标,为绩效评估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引.从以上七个方面提出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改革思路.

摘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杆。

关键词:政府回应内涵价值。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报告中指出,治理有六个基本要素:参与、公开、透明、回应、法治和责任。回应作为治理的要素之一,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要与老百姓互动,对公众的合法性要求作出及时、负责的反应,不能无故拖延或者不了了之。回应越快,治理的程度越高。

李克强总理说过,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1.政府回应的内涵。

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1]。

政府回应的两点要求:其一,政府部门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敏感性,要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置之不理;其二,政府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要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复,满足公众需求或解决群众问题。

政府回应是个互动过程:对公众来说,可以通过利益诉求渠道表达自身的要求与期望;对政府来说,要及时有效地对公众的诉求给予反应和回复。政府回应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表态,表明政府对问题的重视;也可能是对满足公众需求,还可能是对公众要求的一种说服和引导[2]。

2.政府回应的要素。

一是回应主体。也就是“谁回应”,主要是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二是回应对象,也就是“回应谁”,既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社会大众。三是回应客体,也就是“回应什么”,指公众提出的需要政府满足或解答的诉求。这种诉求可以是明确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既可以是反映社会整体利益的诉求,也可以是个人的具体诉求。四是回应渠道,也就是“怎么回应”,即回应的方式和渠道。五是回应反馈,也就是“回应的如何”,即公众对政府的回应作出的反应性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政府。

1.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传统管制型社会中,政府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去做事。但由于社会事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公众很少有机会向政府提出要求,因此政府不会承受太多回应性的压力。政府之于公众来说,更多的是管控者,缺少对公众的服务和诉求的回应。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意味着政府角色由管控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政府需要准确掌握公众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公众需要,解決公众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积极有效的回应过程。因此,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2.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说文解字看“和谐”二字。“和”由“禾”和“口”构成,“禾”代表粮食,“口”表示人。据此,“和”就是指人人有饭吃。“谐”由“言”和“皆”构成,“言”指说话、表达,“皆”是全部的意思。据此,“谐”就是指人人都有表达的、说话的权力,能够畅所欲言。那么“和”“谐”二字连起来,为我们描绘的和谐社会的场景就是: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也都能够得到保障。要实现这样一副场景,就要增强政府的回应性[3]。

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说,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给予及时回应,才能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3.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过“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塔西佗陷阱”就是当执掌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说假话;无论其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做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4]公信不立,患莫大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权威的基础。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回应是政府公信力最直接的来源。如果把政府公信力看作一个“产品”,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人民的诉求是“需求侧”,政府回应就是“供给侧”。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呼声,向政府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群众有对政府产生信任的需求,希望政府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能够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机构,而政府则通过回应向人民群众提供可以信任的政策资源,并使人民知晓政府是关心并愿意保护他们切身利益的可以信赖的管理者。在呼应之间,“需求”和“供给”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对接起来,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由此建立,并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亦随之产生[5]。

在需求与供给间,就像社会经济领域要从拉动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一样,政府不仅要及时回应人民提出的需求,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状况,在需求产生之前主动响应,提高政策水平、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时刻将改善民生作为政府职能第一要务,以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权益,保持政府公信力不断产生和稳定增长[5]。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改善,业绩审计在政府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发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揭示了当前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从审计观念、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法律环境和预算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府绩效审计途径的建议,为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高效合理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政府业绩审计审计监督优化路径公共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为了加强政府责任,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产生了政府业绩评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政府审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入了新阶段,现在以业绩审计为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成为政府审计的新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尚不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系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关键。

(一)是建设廉洁透明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积极安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对政府官员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和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和财政资金运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考核,政府绩效考核的开展拓宽了考核监督的领域和范围,加强了考核机构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增强了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减少了腐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避免了大量经济损失的发生,为建设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的需要。

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公共管理投入增加,但公共建设相关项目从立项到最终完成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审查,项目实施时失去最佳实施时机,同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这些现象的出现强调政府机构工作管理效率低,人浮于事件。审计机构在对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对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配置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查,有效管理和评价政府权力的使用,提高政府行政服务的工作效率水平。

(3)是保证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目前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完善,财政支出表现相对较低。从近年来的开支来看,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所用的地方财政金额差异较大,人员资金开支已成为主要部分。该支出严重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因此需要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的监管和分配。根据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及时对财政监督财政开支,能够有效控制各级政府部门公共资金开支,提升公共资金业绩。

(1)审查范围逐渐扩大。

21世纪初,政府有关机构及其下属单位的业绩审计提上日程。审计机构审计重点从以前被审计机构财务收支的客观性和合法性转变为被审计机构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与此同时,2016年1-11月,国家审计机构完成了21334业绩审计项目。其中,审计局完成113个,省级审计机构完成847个,地级审计机构完成6288个,县级审计机构完成14086个。另外,各省市地方审计机构实施的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占审计项目总数的31%。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独立计划城市均超过这一平均水平。2017年1-11月,绩效考核工作量约占考核总工作量的一半左右,比2016年同期增长10%。

(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审计局发布了多份文件,规划了业绩审计的发展方向,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业绩审计力度,始终贯穿审计工作,促进发展质量和利益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暴露和审查力度,促进廉政建设。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积极制定政府业绩审计相关政策,2011年徐州市审计部门发布《徐州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业绩审计操作指南》,规范徐州市业绩审计工作,2012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业绩审计方法的通知》,对浦东新区政府部门业绩审计提出了实施要求。

(一)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行政结构来看,我国各地市审计机构属于各地政府,受当地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受经费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业绩审计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制定受当地政府的制约,阻碍审计作用确实有效地发挥,同时审计机构业绩审计活动完成后,审计机构发行的审计报告由同级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审计,不利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宝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制约。另外,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审计机构本身只有提案的权利,其人员编制、人事选拔、任免、奖惩均由同级组织部和同级政府审查批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办公室:ppp模式支持正确扶贫绩效评价研究(hb18gl058)。

(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

我国政府业绩审计起步晚,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尚不成熟,目前只有少量法律法规提到政府业绩审计,政府业绩审计工作开展的完整法律依据不足,现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指出,《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机关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行为》,相关法律只进一步明确了该法律规定,但没有列出具体的审计内容和我国政府的具体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审计相关人员只能通过现有的知识储存和现有的经验来探索,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不同,业绩审计效果的正确客观性增加了一定的风险。(3)审计团队人才结构不合理。

完成政府业绩审计需要多个专业审计师团队。在此期间,中国审计机构主要从事传统财务审计。审计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工程技术、法律、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和计算机专家数量比较少。根据中国审计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会计和审计专家占所有审计师的71.8%。绩效考核要求考核广泛的经济和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多样化、创新的方法和多学科知识。有些审计师很难满足高标准的绩效审计。另外,审计员整体的数量也很少,难以适应大的任务量,水平越低的机构越明显。

(一)完善独立监督体制。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垂直管理改革力度。不仅将地方审计机关正职的任免权接受省级机关,普通审计人员也由省审计厅管理,招聘、提拔、任免由地方审计机关提名,由省审计厅和省人社会局决定,二是地方审计机关经费由省财政厅统一保证,纳入省财政预算。由此可以将人力资源和财务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提高独立性,使地方审计部门更有效地对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审计监督,更有力地揭示和反映问题。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我国政府业绩审计推广和拓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我国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业绩审计相关法律制度。首先要完善审计报告的公开制度,通过将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在完善审计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作为中介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将审计结果传递给社会公众,扩大政府审计的影响力。其次,要不断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加强审计结果的应用,实现审计报告的公开与审计结果问责的有效联系。

(3)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经济性和利益性也是政府业绩审计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审计机构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建立全国公认、适用、规范的体系,不断修改、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包括预期的目标、决策过程、投入资源和能源、生产效益、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等,评价指标应当坚持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指财务指标,定性指标的确定应以被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被审计部门的管理特点为基础。

(四)改善政府业绩审计人员结构。

审计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政府业绩审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审计机构不仅要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尤其是专业型的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机构的准入门槛,完善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招聘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上能够满足政府业绩审计的要求,确保审计队伍中的人才能够胜任其职责。此外,审计机构人员不仅要包括专业审计人员,还要在实际绩效审计工作中招聘工科类、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人员,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全面优化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可有效促进我国审计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但结合政府业绩审计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齐兴利,绍辉.中国政府业绩审计发展途径研究[j].审计和经济研究,2007.2。

[2]周亚荣.中国政府业绩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

[3]宋夏云,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4]曲明,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6.5。

[5]闵晓蕾.政府业绩审计理论文献综述[j].财经论坛,2006.2。

摘要:以山东省950名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青少年的政府信任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政治参与路径均对青少年的政府信任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青少年政府信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政府信任,指民众对于政府或政治制度所抱有的信心,相信它们会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并提供其预期的政策结果[1]。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他们的政府信任直接决定了我国政治生态和民主建设的发展与未来。学界关于青少年政府信任现状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有些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青少年政治信任的总体状况良好[2-3],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当代青少年政治认同度不高且呈工见非均衡状态[4]。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各级政府肩负着提供公共产品,支持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等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山东省青少年的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青少年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人际信任、思政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等;客体方面主要有政府的服务水平、公务员的素质、行政执行力等因素[5]。对政治信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竞争性理论解释路径,即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政治参与路径[6]。青少年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的分析模型,见图1。

什么因素影响山东省青少年的政府信任?三种解释理论预测作用如何?如何提升青少年政府信任?对此,本文进行有益的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4所中学和4所大学的95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生386人(40.6%),女生564人(59.4%);高一学生147人(15.5%),高二学生140人(14.7%),高三学生118人(12.4%),大一学生166人(17.5%),大二学生146人(15.4%),大三学生120人(12.6%),大四学生112人(11.8%);生源地为农村的571人(60.1%),城镇的为379人(39.9%);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的50人(5.3%),非党员900人(94.7%);学生干部97人(10.2%),非学生干部853人(89.8%)。

2.2研究工具。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梳理,建构了包含五个因素的大学生政府信任初测问卷,分别为基本信息、政府信任(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区政府、乡镇街道政府)、理性文化路径(制度信任、过程信任、人员信任、结果信任、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路径(人际信任)、政治参与路径(制度性参与、非制度行参与)。对初测问卷数据实施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包括以上4个维度,共19题。问卷中每个维度的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青少年政府信任影响因素问卷是稳定可信的。题项信度分析,见表1。

3调查结果。

3.1青少年政府信任的总体状况。

数据结果显示,在青少年政府信任的四维结构中,受访学生各维度的题项均分在3.591-3.70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青少年政府信任的总量表得分为3.621,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7]。青少年政府信任的总体状况,见表2.

青少年在“结果信任”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制度信任”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制度信任过程信任人员信任结果信任。

3.2青少年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为了分析和比较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以及政治参与路径对于青少年政府信任的影响,构建了四个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具体结果见表2。在控制变量方面,模型一到三的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均对青少年政府信任没有统计上的影响,学生干部这一个变量却具有显著差异。三种理论解释路径对青少年政府信任的影响,见表3。

模型1关注理性选择路径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制度信任外,过程信任、人员信任、结果信任、生活满意度均与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理性选择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政府信任具有强大的预测作用。

模型2关注社会文化路径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人际信任与青少年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关系。

模型3关注政治參与路径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政治参与与青少年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关系。

模型4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保留显著影响青少年政府信任的因子。从表中可以看出,理性选择路径对青少年政府信任的解释力最强(0.282+0.137+0.162=0.581),其次为社会文化路径(0.149),最后为政治参与路径(0.134)。由此可见三种解释路径都对青少年政府信任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4结论与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理性选择路径对青少年政府信任的解释力最强,这与现在文献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各级政府仍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校园软硬件建设,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善待学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让青少年切切实实体会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学校满意度。

社会文化路径(人际信任)对青少年的政府信任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不容乐观,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年代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人际信任正逐年降低[8]。从学校角度来讲,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青少年的“三观”培养和教育,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人格,完善道德,不断提高对学校、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水平。

政治参与路径对青少年的政府信任有重要影响。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观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其政治权利和义务,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度。高校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开设政治实践活动和政治技能训练。积极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团群组织协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经验。

参考文献:

[2]冯岩.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信任研究[d].济南大学,2015.

摘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杆。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报告中指出,治理有六个基本要素:参与、公开、透明、回应、法治和责任。回应作为治理的要素之一,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要与老百姓互动,对公众的合法性要求作出及时、负责的反应,不能无故拖延或者不了了之。回应越快,治理的程度越高。

李克强总理说过,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1.政府回应的内涵。

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1]。

政府回应的两点要求:其一,政府部门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敏感性,要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置之不理;其二,政府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要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复,满足公众需求或解决群众问题。

政府回应是个互动过程:对公众来说,可以通过利益诉求渠道表达自身的要求与期望;对政府来说,要及时有效地对公众的诉求给予反应和回复。政府回应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表态,表明政府对问题的重视;也可能是对满足公众需求,还可能是对公众要求的一种说服和引导[2]。

2.政府回应的要素。

一是回应主体。也就是“谁回应”,主要是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二是回应对象,也就是“回应谁”,既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社会大众。三是回应客体,也就是“回应什么”,指公众提出的需要政府满足或解答的诉求。这种诉求可以是明确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既可以是反映社会整体利益的诉求,也可以是个人的具体诉求。四是回应渠道,也就是“怎么回应”,即回应的方式和渠道。五是回应反馈,也就是“回应的如何”,即公众对政府的回应作出的反应性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政府。

1.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传统管制型社会中,政府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去做事。但由于社会事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公众很少有机会向政府提出要求,因此政府不会承受太多回应性的压力。政府之于公众来说,更多的是管控者,缺少对公众的服务和诉求的回应。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意味着政府角色由管控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政府需要准确掌握公众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公众需要,解決公众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积极有效的回应过程。因此,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2.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说文解字看“和谐”二字。“和”由“禾”和“口”构成,“禾”代表粮食,“口”表示人。据此,“和”就是指人人有饭吃。“谐”由“言”和“皆”构成,“言”指说话、表达,“皆”是全部的意思。据此,“谐”就是指人人都有表达的、说话的权力,能够畅所欲言。那么“和”“谐”二字连起来,为我们描绘的和谐社会的场景就是: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也都能够得到保障。要实现这样一副场景,就要增强政府的回应性[3]。

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说,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给予及时回应,才能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3.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过“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塔西佗陷阱”就是当执掌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说假话;无论其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做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4]公信不立,患莫大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权威的基础。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回应是政府公信力最直接的来源。如果把政府公信力看作一个“产品”,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人民的诉求是“需求侧”,政府回应就是“供给侧”。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呼声,向政府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群众有对政府产生信任的需求,希望政府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能够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机构,而政府则通过回应向人民群众提供可以信任的政策资源,并使人民知晓政府是关心并愿意保护他们切身利益的可以信赖的管理者。在呼应之间,“需求”和“供给”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对接起来,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由此建立,并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亦随之产生[5]。

在需求与供给间,就像社会经济领域要从拉动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一样,政府不仅要及时回应人民提出的需求,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状况,在需求产生之前主动响应,提高政策水平、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时刻将改善民生作为政府职能第一要务,以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权益,保持政府公信力不断产生和稳定增长[5]。

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于诸如分配制度改革、柴米油盐的价格、房屋拆迁的政策、化工厂选址方案这些问题越来越关注,不仅想了解政府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政府“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坦率地说,中央在深化改革开放、高压反腐、改进作风、厉行节约等宏观层面对公众呼声给予了积极回应,但不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回应在新闻事件、网络爆料等质疑时,仍时常显得迟疑、被动甚至恐惧。推进民主政治、打造阳光政府依然成为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是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是必须保障的公众权利,因此,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必须尽快适应并学会在质疑、追问的“杂音”中执政,就成为一门必修课,无法回避,更不可逃避!

参考文献:

[1]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

[2]李严昌.政府回应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张欧阳.政府回应:政府公信力产生机制的“供给侧”[j].江汉论坛,2017(4).

摘要:自从分税制模式实施后,出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大,于是我国扩大内需,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迅速扩张,扩大自己的融资规模。然而这种现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各地政府实施不同的项目,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严重。鉴于此,对政府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政府财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导致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政府支出的责任变更非常频繁,但是没有相应的财力作为支撑。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政策,结合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融资。大规模的融资导致债务隐性化,债务风险非常严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防范各类风险。在风险防控中,政府的债务风险防控是重点,从而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1.政府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符。自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税种划分成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地方的事权不断增多,导致地方性政府财政支出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每年都要融资,产生债务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受到中央强化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在转移支付环节中存在各类问题,不能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在增量调节环节,地方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地方政府的事权不断增加,但是财权非常有限。地方政府体制内的收入不能弥补财政支出,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增加,他们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弥补财政不足。

2.政府融资不够规范。政府在融资环节中,产生非常大的随意性。地方政府常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但是资金还是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在融资环节中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的融资运作效率不高,融资的成本非常高,导致政府投资效率不佳。在融资平台建设中,资金不足。政府会通过各类方式补充资金,通过挪用年度预算等方式,甚至出现虚假注资的方式。政府在融資方面,相关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融资平台的建设没有相关的监督措施加以辅助,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融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在融资环节中,缺乏法律和公众的监督,导致商业腐败的产生。

3.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不完善,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很多政府性债务,但是债务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债务资金使用不够规范,有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不能纳入到预算管理环节,债务资金不能充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资金管理效果不好,不能进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政府债务领域的信息不够透明,地方政府的融资情况不能及时地回报给人大常委,信息不公开,导致地方性债务的口径不能完全的纳入到预算管理系统中。债务管理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不能结合债务管理建立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制定了《预算法》等,对政府的举债行为加以约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还是越来越多,已经超过政府的财力。

1.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债务管理。政府应强化风险认识,防止债务风险扩散为经济风险,要正确地认识债务风险问题,纵观大局,做到未雨绸缪。政府应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抵御债务风险的紧迫性,也要认识到政府举债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确保偿债有序。强化底线意识,底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底线思维的应用,其与风险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要在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警惕。将国家法律作为“红线”,做好风险的防范准备工作。政府还要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杜绝违法违规的举债行为。有些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法治意识比较弱,对于一些惩戒视而不见。因此,政府应树立法治意识,规范举债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充分了解政府职能的权限,掌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资源配置作用。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有效地抑制政府债务规模。结合权、责和利相统一的原则,各地区的财权和事权应得到明确,制定财权事权调整机制,形成完整和清晰的财权和事权清单,从而提升政府对于财权和事权改革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相关的改革协同配套方案,提升转移支付制度的可操作性。进行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完善债务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进,抓住基础和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潜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完善政府债务考核和问责制度,建立公共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在新政策背景下,完善债务监督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的监管工作,有效地杜绝违法违规操作,强化责任人制度。对政府债券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财务主体。提升债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政府政务网站的方式,对债务限额明确,建立债务限额报告制度。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

3.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小组,发挥其职能。对政府债务的借、用和还阶段进行监督,进行债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于债务风险要实时掌握。当风险发生后,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分别对政府债务收入、支出、付息和还本进行预算,防止超预算举债的发生。各地的人大应发挥审议作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提升风险化解的能力,在政府债务管理中,隐性债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债务管理中,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有些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风险防控机制比较落后。因此,要提升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能力,抓住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政府债务风险是重大风险的类型之一,因此,我国应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府财务风险,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时,政府应提升债务风险的化解能力,树立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2]胡才龙,魏建国.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激励契约设计——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5):118-127.

政府业绩评价与传统政府部门管理方法不同,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中,第三方评价作为政府业绩管理的重要机制,能够有效地进行外部平衡,弥补传统政府自我评价的缺陷,在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变革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从西方国家实施第三者评价的经验来看,第三者是指与被评价对象和服务对象独立的第三者,由于第三者和被评价对象(第一者)、被服务对象(第二者)没有行政所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也被称为独立的第三者。在西方国家,政府业绩第三者的评价多由一些专业的非政府组织(ngo)作为评价机构。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保证第三者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政府业绩的传统评价模式以内部进行的自我评价为主,成为运动员和裁判员,评价过程关闭,评价效果差,影响政府的信赖力。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政府业绩第三方评价,有效提高政府的信赖力,有助于完善政府业绩监督机制。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政府业绩评价,从西方参考经验,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政府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至今为止。

止,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政府审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发现政府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助于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把握政府绩效审计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及发展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国家绩效审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正在逐步朝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这对政府的绩效提出了要求。同时,通过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也可以形成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有效评价、反馈和改进,最终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政府审计而言,绩效审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绩效审计不仅会促使政府提升管理成效,还可以让公公资源创造更显著的物质与社会效益。在实践活动中,政府应依照自身特征与需求实施绩效审计,不断提升绩效审计的灵活性水平,不断丰富绩效审计的形式,采取恰当措施扫除绩效审计阻碍,提高政府管理的实际效果。

绩效审计是指拥有独立性的审计单位与审计从业者采用规范的审计方法,依照事先确定的审计要求和流程,站在客观的立场对审计客体的透明水平加以评判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对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来说,关键是对公共资源运用和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进行审计,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确保审计结果有利于政府单位管控公共事务,以提升公共资源运用质效和政府部门工作成效。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应当是審核与评判政府工程和有关经济行为的实效性、经济性,在审计人员进行了审计以后可以向民众披露审计结果,以让立法部门、投资单位和投资个人、纳税人等对政府活动的运行成效和投入回报率有更全面地了解,在得到了客观的信息以后,可以在多方作用下,促使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与成效得到提升。

公共管理视阈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其绩效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公共管理行为的实效性。同时,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的角度分析,存在一些困境。集中体现如下:

一是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机制不够完善。在政府绩效审计实践中,需要有完善、合理的绩效审计标准机制,引导审计工作、评判审计事实、评价经济效益质效。而如何审计机制不完善,则会出现无法全面地掌握审计客体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同时,由于政府决策与财政资金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无法进行定量评价,绩效审计的客体间有很大差别,在评价审计客体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投入回报率时,便会产生标准不一致的状况,之前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机制内缺少规范审计活动的内容,审计结果难以及时反馈,无法对政府行为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不够明确。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除了要具备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机制,还应具备科学合理且明确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政府管理行为中,涉及项目的专款划拨领域众多,无法以单一的经济指标定量评价与剖析公共资金的运用效果与效率。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机制大多是自行选取,缺少健全、规范的指标机制。审计工作应当在既定标准下进行,让各部门运用相同的审计标准,才能提升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缺少规范的绩效指标与审计标准机制较易导致绩效审计没有可参照的依据,这会对绩效审计的成效造成不良影响,致使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人们的怀疑。

三是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特殊性。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其主要审计对象侧重的是微观经济领域的转向资金的效益,集中在财务成果层面,而对经济活动评价深度与广度等存在不足。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事后审计占据比重较大,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不够深入,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影响了最终获得的审计结果对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反馈作用,政府绩效审计应有的监督和反馈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层面不够健全,并没有从制度层面为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保障,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正在逐步朝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这对政府的绩效提出了要求。同时,通过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也可以形成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有效评价、反馈和改进,最终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必须立足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促进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分析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基础上,下文侧重探讨促进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具体如下:

(一)建立明确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目标。

确定准确的审计目标,依据审计目标来选择绩效审计的有关内容与审计方法。政府绩效审计目标主要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法性。这是实施绩效审计的立足点与落脚点,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与依据,绩效审计的内容与所使用的绩效方法应当和审计目标保持对应,围绕审计目标展开。在确定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整体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法性三者间的关系,科学对待这三者间的关联。审计内容与审计方法务必详尽,应当把审计目标和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真实环境有机融合,确保审计工作顺畅开展。

(二)合理选择审计标准和审计评价方式。

以审计目标为依据选择审计标准、审计方式,明确审计要求。科学的绩效审计还需有和审计目标相一致的恰当的审计标准与完善、对应的审计指标。审计标准是权衡与评判审计客体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准绳,是给出审计建议、出具审计结果的根据,在选取审计标准的时候必须要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审慎选取,应当和审计客体进行交流,将国际通行惯例、国家公认保准、国家法制规章作为选择依据,审计标准应当同时具有一贯性与可比较性两个特点。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是否选择了科学合理且具体可用的审计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绩效工作的成败。政府绩效审计指标确定是政府绩效审计的首要工作。审计指标应当尽量选择综合性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意义的。审计方略是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托审计标准进行实际审计,最终得到审计结果的方式,对于审计成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可使用简易的审阅等有关方式,也可使用较为繁杂的、难度较高的数学论证等方式,只要能够保证审计目标的达成,审计工作者可依据本身的现实状况审计成本、审计能力等恰当地选取绩效审计方式。

(三)依据绩效审计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并验证。

依据绩效审计的整体状况初步得出审计结论。通过审计获知的整体状况是得到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可通过审计调研了解审计对象投资状况、工程建设状况、日常运作中存有的不足等等,然而仅依据审计得到的整体情况形成审计结论是不客观的,有待于从其他方面进行验证。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代表性问题进一步验证审计结论。

通过调查所掌握的整体状况仅是在整体层面上形成审计结论,为增强审计的可靠性,应以审计发现的代表性问题为依据对审计结论进行验证。代表性问题是指和审计内容相关的,常常产生或者产生概率较低然而影响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审计客体的管理体系、资金运用方式与运用结果、人才与资源的分配状况、问题解决结果等层面发现存有的代表性问题。经过对代表性问题的分析可验证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此外,实施审计剖析以进一步补充审计结论。上述流程已发现了审计内容中待于改进之处,另外审计工作者还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这同样是绩效审计不可忽视的环节,能够进一步补充审计结论。审计分析即发现问题,且基于已确定的审计标准,审计工作者依托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详尽的、深层次的剖析,明确问题成因,以补充丰富审计结论。

(四)总结和梳理审计结论,形成客观、公正、可靠的审计结果。

在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审计结果必须要做到客观、可靠、公正。因此,应将各项审计结果进行汇总梳理,给审计客体出具可靠的、公正的、客观的审计结果。上述各个维度的审计结果单一来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体现审计客体的真实情况,唯有把这些审计结果进行综合,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审计结果。然而综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对所有审计结果进行剖析的前提下把其视为一个整体,最终得到综合性的审计结论。审计流程合理完善、审计方法恰当科学,最后得到的审计结果才能客观、真实体现审计客体的真实状况。

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和深入,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其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要高度重视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设。在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正在逐步朝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这对政府绩效提出了要求。同时,通过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也可以形成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有效评价、反馈和改进,最终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必须立足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促进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朱建建(1979.9-),女,汉族,陕西榆林,硕士,西安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政府机关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包含的绩效管理,常被大家简称为政府绩效,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理论的主要突破环节,也是现代化行政管理不断创新的结果。政府绩效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程序以及标准,对政府机关部门的业绩、实际工作以及成就进行准确地评价,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政府绩效环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以及提升。根据当前政府绩效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针对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政府绩效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政府绩效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府績效;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阶段,尤其是部分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常选用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的工作内容,并充分体现出政府绩效所具有的作用。这些国家通过政府绩效评估,对政府相关工作进行管理,促使行政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取得了有效的统一,促使社会一体化的高度不断提升。因此,地方政府落实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以及人力选拔、配置的高质量完成,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准有所提高,对增加政府绩效存在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政府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研究内容展开多方面的探索,最终总结出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对政府绩效产生的影响。

1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政府绩效相关概述。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当地政府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相关工作,以及协同机制的客观性描述,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的相关工作[1]。若对人力资源管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成以及运行环节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政策;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总量;人力资源实践环节。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则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环节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相关规则以及战略内容;工作分析以及组织设计内容;考核绩效内容;薪酬管理;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相关规划内容;人力资源的招聘内容等;人力资源的相关培训内容;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监督以及奖罚内容;人力资源的保证等。从人力资源的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广义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由行政相关人员、国家权力机关相关人员、党务机关相关人员、国家监察机关相关人员、国家审判机关相关人员以及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共同组成[2]。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将提高行政的效率作为目标,并将地方的行政人力资源作为主要的对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开发、获取以及维护的主要管理行为。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内的主要整体是政府部门,该系统的获取主要是指对公务员的编制管理、考核、职位分析等内容。而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的维护,主要是对公务员的薪酬进行相关的保证,开发则是将提高公务员的素养作为主要的目的,通过绩效的管理对公务员展开相关培训。

地方政府绩效作为中多维度的政治学理念,对其进行衡量充分反映了政府内外部存在的各种利益,以及力量之间的平衡状态。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绩效的评估模式常是根据政府系统内的绩效合同进行的相关评估,我国政府与其他部门、部门与官员之间通过绩效合同达成的协议量化分解任务,让各部门分头实现分解后的任务内容。与此同时,当各部分分头完成自身的任务的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共同或者抽调组成临时小组完成相关任务内容。我国大多数地级常将绩效管理的结果与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从而提高地级政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效果[3]。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是地级政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主体,其与政府的管理制度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政府绩效的影响。

2.1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地方各级政府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与政府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发现,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并聚焦了大量的人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通过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培训教育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等,均有助于地方政府建设高质量的人力资管管理团队,并在提高政府绩效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情况。与此同时,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提升地方政府人力资管管理的工作水平,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准有所提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4]。但是,政府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作用,没有充分对政府绩效产生作用,很难充分调动公务员对工作产生的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甚至部分公务员还会对工作出现不满的情绪,这些情况均严重的影响了公务员的工作效率,最终影响政府绩效。

2.2职位管理。

地方政府的职位管理对政府绩效存在着显著的作用。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看,岗位管理内容是重要的保障。提高岗位的实际管理力度,并结合地方政府未来发展的切实需求,为更多的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道路,让人才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人才看到更多的工作希望,从而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绩效的管理水平。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积极推广非领导职务序列,从而缓解部分职务不够分配的情况,让更多的人才获得实现的机会,促使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此外,政府的对岗位管理采取相关的措施,可以让更多的人才对政府工作职位的设置产生一定的了解,并充分掌握相关职位晋升的内容,从而让政府工作实现公开化以及透明程度,让人才产生更多的公平感,促使人才朝向预期进行发展[5]。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有效的职位管理措施,能够减少部分人员暗箱操作的可能,并提高人才的认同程度,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

2.3人力资源规划。

人才的选拔以及配置环节,均和政府内部的绩效管理存在着正向的关系。处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人才资源作为第一的资源,其属于竞争的主要资源组成部分。政府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能吸引较多的人才加入到政府部门中。想要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的水准,就需要重视人力资管管理中的人才选拔以及配置环节,加大工作的把控力度,必要时可以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专门负责人才岗位的相关工作,从而构建并完善人才金字塔,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6]。

2.5人才培训。

根据政府绩效的相关要求,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基本符合要求的政治素养以及理论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平。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经济逐渐趋向复杂的趋势,这就需要政府重视人才团队的建设工作,并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根据政府工作的实际需求,从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法,不断挖掘人力资源具有的潜在价值,从而提高政府绩效的水平。

2.6人才晋升。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完善晋升制度,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内人才的工作满意程度,促使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价值意义,有助于增加政府绩效。地方政府内人才的晋升,代表着人才获得了政府机关的认可,对激发人才的潜在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为人才制定科学的晋升制度以及渠道,让人才充分预知努力后可能获取的发展道路,促使人才为这一发展目标不断努力,最终通过自身创造的出色业绩,成功实现自己的晋升目标[7]。简单来说,地方政府想要提高政府绩效,首先需要重视并满足人才的价值实现需求,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人才通过高质量的工作,帮助政府实现绩效的目标。

2.7人才参与机制。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参与机制,主要是参与决策的人员大多是领导层人员,虽然基层人员具有提出意见的机会,但较多的基层人员常选择将精力放在工作上,严重缺乏参与的精神。此种情况没有驗证人才参与机制对政府绩效产生的正向作用,严重影响了政府绩效的水准。

2.8绩效评估。

从政府绩效评估以及政府内部的绩效管理来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人才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估作用,对政府绩效存在着积极的影响。政府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环节,能够及时发现人才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实际问题,通过调整并给出建议,可以显著提高政府绩效的水平[8]。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政府绩效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影响分别体现在政府机关的各个环节中。在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系统对政府绩效产生的影响下,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到公务员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人才,并且公务员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想要加快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显著提高政府绩效的水平,需要促进人才资本的外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此外,政府机关内的公务员也需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为政府机关奉献力量,推动政府绩效的水准提升。

参考文献:

[8]刘长江,熊莹,张宝龙.基于cnki(1998—2016)政府绩效研究知识图谱的量化评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8(7):51-60.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十

政府业绩评价与传统政府部门管理方法不同,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中,第三方评价作为政府业绩管理的重要机制,能够有效地进行外部平衡,弥补传统政府自我评价的缺陷,在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变革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从西方国家实施第三者评价的经验来看,第三者是指与被评价对象和服务对象独立的第三者,由于第三者和被评价对象(第一者)、被服务对象(第二者)没有行政所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也被称为独立的第三者。在西方国家,政府业绩第三者的评价多由一些专业的非政府组织(ngo)作为评价机构。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保证第三者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政府业绩的传统评价模式以内部进行的自我评价为主,成为运动员和裁判员,评价过程关闭,评价效果差,影响政府的信赖力。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政府业绩第三方评价,有效提高政府的信赖力,有助于完善政府业绩监督机制。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政府业绩评价,从西方参考经验,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政府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至今为止。

止,基于我国具体情况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也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分析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引导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更好地发展。

第三方评估与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相比,不但具有客观性以及独立性,还具有公正性和专业性等优势,能够有力改变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传统局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性问题。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需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应该得到保障的就是“独立性”。然而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制尚不健全,对于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管理制度也不够明确,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第三方在评估政府绩效时很容易受到各方的干预,缺乏独立性。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评估结果失真、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无法保障,评估结果容易遭受质疑,从而丧失第三方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二)权威性问题。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主要依托于评估机构的“专业性”。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主要由部分高校或一些商业评估机构承担,这些评估机构的专业性达标与否还得由“官方”说了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三方评估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诺斯悖论”:想要获得独立性就必须具有权威性,想要具有权威性就必须得到官方的认可,想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独立性。

(三)专业性问题。

我国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起步较晚,到现在为止也只不过积累了短短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与二战前就开始有实践经验的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在专业性程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格设置还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标准,因此各个机构的专业化水平良莠不一,专业人才不足,在评估指标设计、量化分析以及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都还存在各种问题。

(四)硬件设施与技术保障问题。

与商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相比,这个问题在高校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更为严重。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在评估过程中运用智能终端设备能够有效提高评估效率、提高评估准确性。然而在许多实践中,硬件设施与相关技术得不到保障,评估过程中依然只能采用传统的评估方式,费时又费力。

(五)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问题。

政府绩效的第三方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政府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政府行政水平。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重视第三方评估结果的现象。一些政府机构对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第三方评估只是“走过场”,抱着这种想法,自然也就缺乏对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样非常不利于提升治理水平和行政能力,第三方评估的结果沦为“花瓶”。

(一)评估机构更加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第三方评估人才的不断培养,未来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将更加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对于第三方评估机构资格的设置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有利于未来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商业性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多。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商业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与部分高校相比,具有更加效率、更强独立性、设备与技术保障更完善等优点。未来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能会朝着商业性的方向发展,或是以高校与商业性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针对政府绩效的第三方评估。

(三)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引入与运用。

随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实践的不断发展,评估结果的运用成效也日益显现,政府对于第三方评估的结果越来越重视,第三方评估正在逐渐有力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未来,依托于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第三方评估的过程能够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公平和公开,第三方评估的结果也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在有授权的情况下,第三方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公开,供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使用,也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媒体通过这些公开的评估結果数据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问题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要更好地发展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紧扣国情、借鉴国外。

我国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实践起步较晚,因此可以借鉴许多国外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在紧扣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进行实践,不断进行理论丰富和创新,最终形成与我国实际情况更加符合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理论,能够从实践层面上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发展。

(二)做好法制保障、制度建设与监督工作。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的对第三方法评估机构的监管制度、准入机制、行业标准,才能够有利于我国第三方评估机构健康、长久地发展。

(三)推进相关技术运用与开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关科学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是一个行业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还应该大力推进与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相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例如智能辅助评估终端、评估数据和结果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等等,都是非常有助于提升评估效率和科学性的技术。

综上所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在我国的实践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是在不断向前的。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效,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机制、开始重视第三方评估结果的作用、开始公开和反馈第三方评估的结果与数据。未来,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杜娟、杜义国、张微:“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领导科学》,2019年06期。

[2]徐双敏、陈尉:“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的制度环境分析”,《学习与实践》,2013年09期。

[3]孟惠南:“第三方评估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领导科学》,2012年23期。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政府信任反映了居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是政府政策执行的基础。汶川的地震灾区居民政府信任水平没有随着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得到相应的提升,通过运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探究了人际信任、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绩效、人际信任均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人际信任;政府绩效。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震区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损失,我国政府在救灾所表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应急能力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通过政府的各项震后恢复政策,使得汶川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历史性机遇,基础公共社会高水平重构,产业发展能力也持续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于震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较高的政府信任度会有效降低政府运行的成本,于政府及公民都是有利的。而政府信任会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期政府政策执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信任作为公民对政府的主观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中不乏对政府影响因素的探讨,程倩认为,政府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本质内涵,政府信任关系是公民对政府及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相关要素、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在二者的关系解释上,政府高校的运作过程以及较好的绩效水平可以带来良好的政府信任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程倩,2011)。缪婷婷认为,影响政府信任的因素具体包括政府作为、政府绩效以及新闻媒体的兴起(缪婷婷,2016)。在关键时期,政府政策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影响更为显著。在突发事件中,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往往受领导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政府信任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受灾民众的真诚关怀和激励呈显著正相关的影响(王璐,2008)。

因此,本文在梳理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十周年状况调查”数据,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人际信任。

在文化主义视角下,人际信任会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高巍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民众越容易相信他人,则更容易信任政府(高巍,2015)。胡荣等学者研究发现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度会产生显著影响(胡荣,2007)。陈天祥构建了包括村内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了民众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陈天祥,2017)。人际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刘人宁,2018)。人际信任变量作为文化路径中重要的解释变量,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将其作为自变量的指标之一。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

2.2政府绩效。

制度主义路径认为政府绩效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政府信任度的判定,政府绩效涵盖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绩效。许伟通过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变量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杨培鸿(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公共服务绩效作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对公民政府信任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陈天祥在研究中国乡镇政府的政府信任情况时也将政府绩效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陈天祥等,2017)。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3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同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汶川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5市/州30县/区共198个行政村/社区,共抽取了30個受灾县中的4950户住户,共完成家户问卷3826份,完成个人问卷3751份。

3.2变量的操作化。

因变量:政府信任变量。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关于政府信任被划分为对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街道四个层级政府的信任,选项分别为“完全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根本不信任”,对四个信任度赋值为1-4,1代表“完全信任”,4代表“根本不信任”,以此类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政府信任”因子。

自变量一:人际信任。

“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对人际信任变量操作为题目——对“家人”、“住在你周围的人”、“市场上的商人/买卖人”、“外地人”、“村干部”、“警察”、“医生”、“法官”共8种不同类型群体信任情况,答案与测量“政府信任”的答案一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指标特征,提取出三个因子,分别为“权威信任”、“社会信任”、“邻里信任”。

自变量二:政府绩效。

本研究中关于政府绩效感知被测量为居民对“贫困问题”、“贫富差距”、“失业情况”、“空气污染”、“水污染”、“缺水问题”、“孩子上学不方便”的严重程度评价,答案包括“特别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成问题”四个程度的测量,从“特别严重”至“不成问题”分别赋值为1-4。通过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为“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服务”。

4研究分析。

4.1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居民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与政府信任的相关显著性均为0.000,小于0.05,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表明民众个人信任水平会显著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其中权威人群信任维度的得分系数最高,为0.665。

该部分基于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建立了2个回归模型,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模型1中检验的是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国,采用逐步回归法,将人际信任的3个公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模型1的相关系数为0.678,调整后的r方为0.459。因此,最终建立的模型1包含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3个影响因素。通过anova表考察模型是否有效,该模型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显示p0.05,表明回归程度显著,可以认为该模型有效。从回归系数表可知,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16、0.161、0.085,均大于0,说明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高。t检验中,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模型2检验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采用逐步回归法,将绩效感知的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制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三个维度的变量,建立模型2。根据模型2可知,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9、-0.118、-0.109,絕对值均大于0,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人民生活各方面问题的严重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低,即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绩效越好,居民政府信任度越高。t检验中,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5研究结论。

本章首先在因子分析以及验证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存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而验证了相关假设。具体结论如下:

(1)假设1得到验证: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通过分析发现,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包括权威信任、社会信任及邻里信任。其中对权威群体的信任是本研究中影响政府信任最显著的因素,人际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最低。

人际信任一直都被当作影响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如何通过提高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从而提高政府信任水平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中可知,人际信任中居民对警察、医生、法官、村干部这类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群体有着较高的信任水平,这与我国传统的信任特征有关,人们对这部分人群持有敬畏之心。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中,这部分过去极具公信力的人群也面临公信力下降的困境。因此,需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际信任中得分最低的是社会信任,即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的解释。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今天,社会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出现的“扶不扶”、“小悦悦”等问题和事件极大的打击了人们的信任感,使得人们对外界保持极高的警惕心,人们越发地变得更为“冷漠”。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厉打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2)假设2得到验证:政府绩效越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强。政府绩效越差,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对政府绩效的感知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从政府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人民生活三方面的绩效成果来考察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三个维度中环境保护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府绩效是政府行为的直观体现,政府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是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关于灾区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关系中,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提高灾区居民政府信任需要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缪婷婷.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高巍.当前中国居民政府信任的区域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刘人宁.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

[8]许伟.我国当代政府信任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十二

摘要:自从分税制模式实施后,出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大,于是我国扩大内需,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迅速扩张,扩大自己的融资规模。然而这种现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各地政府实施不同的项目,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严重。鉴于此,对政府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政府财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导致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政府支出的责任变更非常频繁,但是没有相应的财力作为支撑。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政策,结合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融资。大规模的融资导致债务隐性化,债务风险非常严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防范各类风险。在风险防控中,政府的债务风险防控是重点,从而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1.政府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符。自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税种划分成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地方的事权不断增多,导致地方性政府财政支出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每年都要融资,产生债务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受到中央强化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在转移支付环节中存在各类问题,不能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在增量调节环节,地方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地方政府的事权不断增加,但是财权非常有限。地方政府体制内的收入不能弥补财政支出,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增加,他们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弥补财政不足。

2.政府融资不够规范。政府在融资环节中,产生非常大的随意性。地方政府常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但是资金还是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在融资环节中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的融资运作效率不高,融资的成本非常高,导致政府投资效率不佳。在融资平台建设中,资金不足。政府会通过各类方式补充资金,通过挪用年度预算等方式,甚至出现虚假注资的方式。政府在融資方面,相关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融资平台的建设没有相关的监督措施加以辅助,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融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在融资环节中,缺乏法律和公众的监督,导致商业腐败的产生。

3.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不完善,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很多政府性债务,但是债务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债务资金使用不够规范,有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不能纳入到预算管理环节,债务资金不能充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资金管理效果不好,不能进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政府债务领域的信息不够透明,地方政府的融资情况不能及时地回报给人大常委,信息不公开,导致地方性债务的口径不能完全的纳入到预算管理系统中。债务管理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不能结合债务管理建立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制定了《预算法》等,对政府的举债行为加以约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还是越来越多,已经超过政府的财力。

1.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债务管理。政府应强化风险认识,防止债务风险扩散为经济风险,要正确地认识债务风险问题,纵观大局,做到未雨绸缪。政府应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抵御债务风险的紧迫性,也要认识到政府举债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确保偿债有序。强化底线意识,底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底线思维的应用,其与风险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要在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警惕。将国家法律作为“红线”,做好风险的防范准备工作。政府还要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杜绝违法违规的举债行为。有些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法治意识比较弱,对于一些惩戒视而不见。因此,政府应树立法治意识,规范举债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充分了解政府职能的权限,掌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资源配置作用。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有效地抑制政府债务规模。结合权、责和利相统一的原则,各地区的财权和事权应得到明确,制定财权事权调整机制,形成完整和清晰的财权和事权清单,从而提升政府对于财权和事权改革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相关的改革协同配套方案,提升转移支付制度的可操作性。进行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完善债务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进,抓住基础和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潜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完善政府债务考核和问责制度,建立公共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在新政策背景下,完善债务监督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的监管工作,有效地杜绝违法违规操作,强化责任人制度。对政府债券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财务主体。提升债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政府政务网站的方式,对债务限额明确,建立债务限额报告制度。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

3.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小组,发挥其职能。对政府债务的借、用和还阶段进行监督,进行债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于债务风险要实时掌握。当风险发生后,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分别对政府债务收入、支出、付息和还本进行预算,防止超预算举债的发生。各地的人大应发挥审议作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提升风险化解的能力,在政府债务管理中,隐性债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债务管理中,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有些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风险防控机制比较落后。因此,要提升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能力,抓住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政府债务风险是重大风险的类型之一,因此,我国应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府财务风险,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时,政府应提升债务风险的化解能力,树立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2]胡才龙,魏建国.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激励契约设计——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5):118-127.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篇十三

公众是指公共关系的主体成员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会群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杆。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报告中指出,治理有六个基本要素:参与、公开、透明、回应、法治和责任。回应作为治理的要素之一,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要与老百姓互动,对公众的合法性要求作出及时、负责的反应,不能无故拖延或者不了了之。回应越快,治理的程度越高。

李克强总理说过,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宏观上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在具体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1.政府回应的内涵。

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1]。

政府回应的两点要求:其一,政府部门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敏感性,要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置之不理;其二,政府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要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复,满足公众需求或解决群众问题。

政府回应是个互动过程:对公众来说,可以通过利益诉求渠道表达自身的要求与期望;对政府来说,要及时有效地对公众的诉求给予反应和回复。政府回应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表态,表明政府对问题的重视;也可能是对满足公众需求,还可能是对公众要求的一种说服和引导[2]。

2.政府回应的要素。

一是回应主体。也就是“谁回应”,主要是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二是回应对象,也就是“回应谁”,既可以是公民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社会大众。三是回应客体,也就是“回应什么”,指公众提出的需要政府满足或解答的诉求。这种诉求可以是明确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既可以是反映社会整体利益的诉求,也可以是个人的具体诉求。四是回应渠道,也就是“怎么回应”,即回应的方式和渠道。五是回应反馈,也就是“回应的如何”,即公众对政府的回应作出的反应性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政府。

1.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传统管制型社会中,政府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去做事。但由于社会事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公众很少有机会向政府提出要求,因此政府不会承受太多回应性的压力。政府之于公众来说,更多的是管控者,缺少对公众的服务和诉求的回应。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意味着政府角色由管控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政府需要准确掌握公众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公众需要,解決公众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积极有效的回应过程。因此,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2.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说文解字看“和谐”二字。“和”由“禾”和“口”构成,“禾”代表粮食,“口”表示人。据此,“和”就是指人人有饭吃。“谐”由“言”和“皆”构成,“言”指说话、表达,“皆”是全部的意思。据此,“谐”就是指人人都有表达的、说话的权力,能够畅所欲言。那么“和”“谐”二字连起来,为我们描绘的和谐社会的场景就是: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也都能够得到保障。要实现这样一副场景,就要增强政府的回应性[3]。

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说,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给予及时回应,才能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3.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过“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塔西佗陷阱”就是当执掌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说假话;无论其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做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4]公信不立,患莫大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权威的基础。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回应是政府公信力最直接的来源。如果把政府公信力看作一个“产品”,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人民的诉求是“需求侧”,政府回应就是“供给侧”。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呼声,向政府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群众有对政府产生信任的需求,希望政府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能够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机构,而政府则通过回应向人民群众提供可以信任的政策资源,并使人民知晓政府是关心并愿意保护他们切身利益的可以信赖的管理者。在呼应之间,“需求”和“供给”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对接起来,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由此建立,并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亦随之产生[5]。

在需求与供给间,就像社会经济领域要从拉动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一样,政府不仅要及时回应人民提出的需求,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状况,在需求产生之前主动响应,提高政策水平、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时刻将改善民生作为政府职能第一要务,以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权益,保持政府公信力不断产生和稳定增长[5]。

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于诸如分配制度改革、柴米油盐的价格、房屋拆迁的政策、化工厂选址方案这些问题越来越关注,不仅想了解政府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政府“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坦率地说,中央在深化改革开放、高压反腐、改进作风、厉行节约等宏观层面对公众呼声给予了积极回应,但不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回应在新闻事件、网络爆料等质疑时,仍时常显得迟疑、被动甚至恐惧。推进民主政治、打造阳光政府依然成为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是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是必须保障的公众权利,因此,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必须尽快适应并学会在质疑、追问的“杂音”中执政,就成为一门必修课,无法回避,更不可逃避!

参考文献:

[1]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

[2]李严昌.政府回应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张欧阳.政府回应:政府公信力产生机制的“供给侧”[j].江汉论坛,2017(4).

摘要:政府信任反映了居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是政府政策执行的基础。汶川的地震灾区居民政府信任水平没有随着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得到相应的提升,通过运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探究了人际信任、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绩效、人际信任均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人际信任;政府绩效。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震区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损失,我国政府在救灾所表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应急能力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通过政府的各项震后恢复政策,使得汶川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历史性机遇,基础公共社会高水平重构,产业发展能力也持续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于震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较高的政府信任度会有效降低政府运行的成本,于政府及公民都是有利的。而政府信任会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期政府政策执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信任作为公民对政府的主观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中不乏对政府影响因素的探讨,程倩认为,政府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本质内涵,政府信任关系是公民对政府及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相关要素、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在二者的关系解释上,政府高校的运作过程以及较好的绩效水平可以带来良好的政府信任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程倩,2011)。缪婷婷认为,影响政府信任的因素具体包括政府作为、政府绩效以及新闻媒体的兴起(缪婷婷,2016)。在关键时期,政府政策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影响更为显著。在突发事件中,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往往受领导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政府信任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受灾民众的真诚关怀和激励呈显著正相关的影响(王璐,2008)。

因此,本文在梳理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十周年状况调查”数据,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人际信任。

在文化主义视角下,人际信任会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高巍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民众越容易相信他人,则更容易信任政府(高巍,2015)。胡荣等学者研究发现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度会产生显著影响(胡荣,2007)。陈天祥构建了包括村内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了民众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陈天祥,2017)。人际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刘人宁,2018)。人际信任变量作为文化路径中重要的解释变量,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将其作为自变量的指标之一。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

2.2政府绩效。

制度主义路径认为政府绩效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政府信任度的判定,政府绩效涵盖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绩效。许伟通过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变量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杨培鸿(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公共服务绩效作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对公民政府信任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陈天祥在研究中国乡镇政府的政府信任情况时也将政府绩效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陈天祥等,2017)。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3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同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汶川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5市/州30县/区共198个行政村/社区,共抽取了30個受灾县中的4950户住户,共完成家户问卷3826份,完成个人问卷3751份。

3.2变量的操作化。

因变量:政府信任变量。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关于政府信任被划分为对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街道四个层级政府的信任,选项分别为“完全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根本不信任”,对四个信任度赋值为1-4,1代表“完全信任”,4代表“根本不信任”,以此类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政府信任”因子。

自变量一:人际信任。

“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对人际信任变量操作为题目——对“家人”、“住在你周围的人”、“市场上的商人/买卖人”、“外地人”、“村干部”、“警察”、“医生”、“法官”共8种不同类型群体信任情况,答案与测量“政府信任”的答案一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指标特征,提取出三个因子,分别为“权威信任”、“社会信任”、“邻里信任”。

自变量二:政府绩效。

本研究中关于政府绩效感知被测量为居民对“贫困问题”、“贫富差距”、“失业情况”、“空气污染”、“水污染”、“缺水问题”、“孩子上学不方便”的严重程度评价,答案包括“特别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成问题”四个程度的测量,从“特别严重”至“不成问题”分别赋值为1-4。通过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为“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服务”。

4研究分析。

4.1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居民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与政府信任的相关显著性均为0.000,小于0.05,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表明民众个人信任水平会显著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其中权威人群信任维度的得分系数最高,为0.665。

该部分基于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建立了2个回归模型,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模型1中检验的是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国,采用逐步回归法,将人际信任的3个公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模型1的相关系数为0.678,调整后的r方为0.459。因此,最终建立的模型1包含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3个影响因素。通过anova表考察模型是否有效,该模型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显示p0.05,表明回归程度显著,可以认为该模型有效。从回归系数表可知,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16、0.161、0.085,均大于0,说明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高。t检验中,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模型2检验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采用逐步回归法,将绩效感知的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制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三个维度的变量,建立模型2。根据模型2可知,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9、-0.118、-0.109,絕对值均大于0,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人民生活各方面问题的严重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低,即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绩效越好,居民政府信任度越高。t检验中,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5研究结论。

本章首先在因子分析以及验证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存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而验证了相关假设。具体结论如下:

(1)假设1得到验证: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通过分析发现,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包括权威信任、社会信任及邻里信任。其中对权威群体的信任是本研究中影响政府信任最显著的因素,人际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最低。

人际信任一直都被当作影响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如何通过提高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从而提高政府信任水平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中可知,人际信任中居民对警察、医生、法官、村干部这类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群体有着较高的信任水平,这与我国传统的信任特征有关,人们对这部分人群持有敬畏之心。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中,这部分过去极具公信力的人群也面临公信力下降的困境。因此,需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际信任中得分最低的是社会信任,即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的解释。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今天,社会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出现的“扶不扶”、“小悦悦”等问题和事件极大的打击了人们的信任感,使得人们对外界保持极高的警惕心,人们越发地变得更为“冷漠”。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厉打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2)假设2得到验证:政府绩效越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强。政府绩效越差,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对政府绩效的感知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从政府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人民生活三方面的绩效成果来考察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三个维度中环境保护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府绩效是政府行为的直观体现,政府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是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关于灾区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关系中,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提高灾区居民政府信任需要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缪婷婷.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高巍.当前中国居民政府信任的区域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刘人宁.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

[8]许伟.我国当代政府信任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摘要:政府信任反映了居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是政府政策执行的基础。汶川的地震灾区居民政府信任水平没有随着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得到相应的提升,通过运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探究了人际信任、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绩效、人际信任均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人际信任;政府绩效。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震区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损失,我国政府在救灾所表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应急能力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通过政府的各项震后恢复政策,使得汶川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历史性机遇,基础公共社会高水平重构,产业发展能力也持续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于震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较高的政府信任度会有效降低政府运行的成本,于政府及公民都是有利的。而政府信任会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期政府政策执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信任作为公民对政府的主观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中不乏对政府影响因素的探讨,程倩认为,政府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本质内涵,政府信任关系是公民对政府及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相关要素、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在二者的关系解释上,政府高校的运作过程以及较好的绩效水平可以带来良好的政府信任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程倩,2011)。缪婷婷认为,影响政府信任的因素具体包括政府作为、政府绩效以及新闻媒体的兴起(缪婷婷,2016)。在关键时期,政府政策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影响更为显著。在突发事件中,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往往受领导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政府信任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受灾民众的真诚关怀和激励呈显著正相关的影响(王璐,2008)。

因此,本文在梳理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十周年状况调查”数据,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1人际信任。

在文化主义视角下,人际信任会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高巍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民众越容易相信他人,则更容易信任政府(高巍,2015)。胡荣等学者研究发现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度会产生显著影响(胡荣,2007)。陈天祥构建了包括村内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了民众个人的信任水平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陈天祥,2017)。人际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刘人宁,2018)。人际信任变量作为文化路径中重要的解释变量,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将其作为自变量的指标之一。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

2.2政府绩效。

制度主义路径认为政府绩效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政府信任度的判定,政府绩效涵盖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绩效。许伟通过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变量对政府信任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杨培鸿(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公共服务绩效作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对公民政府信任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陈天祥在研究中国乡镇政府的政府信任情况时也将政府绩效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陈天祥等,2017)。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同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汶川十周年居民生活情况调查”数据,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5市/州30县/区共198个行政村/社区,共抽取了30個受灾县中的4950户住户,共完成家户问卷3826份,完成个人问卷3751份。

3.2变量的操作化。

因变量:政府信任变量。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关于政府信任被划分为对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街道四个层级政府的信任,选项分别为“完全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根本不信任”,对四个信任度赋值为1-4,1代表“完全信任”,4代表“根本不信任”,以此类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政府信任”因子。

自变量一:人际信任。

“汶川地震十周年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对人际信任变量操作为题目——对“家人”、“住在你周围的人”、“市场上的商人/买卖人”、“外地人”、“村干部”、“警察”、“医生”、“法官”共8种不同类型群体信任情况,答案与测量“政府信任”的答案一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指标特征,提取出三个因子,分别为“权威信任”、“社会信任”、“邻里信任”。

自变量二:政府绩效。

本研究中关于政府绩效感知被测量为居民对“贫困问题”、“贫富差距”、“失业情况”、“空气污染”、“水污染”、“缺水问题”、“孩子上学不方便”的严重程度评价,答案包括“特别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成问题”四个程度的测量,从“特别严重”至“不成问题”分别赋值为1-4。通过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为“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服务”。

4.1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居民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与政府信任的相关显著性均为0.000,小于0.05,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表明民众个人信任水平会显著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其中权威人群信任维度的得分系数最高,为0.665。

该部分基于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建立了2个回归模型,对影响灾区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模型1中检验的是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国,采用逐步回归法,将人际信任的3个公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模型1的相关系数为0.678,调整后的r方为0.459。因此,最终建立的模型1包含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3个影响因素。通过anova表考察模型是否有效,该模型回归的显著性水平均显示p0.05,表明回归程度显著,可以认为该模型有效。从回归系数表可知,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16、0.161、0.085,均大于0,说明权威信任、邻里信任以及社会信任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高。t检验中,权威信任、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模型2检验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回归中,采用逐步回归法,将绩效感知的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政府信任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根据选取自变量的规则p0.05,共选择了3个变量,包括制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三个维度的变量,建立模型2。根据模型2可知,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9、-0.118、-0.109,絕对值均大于0,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以人民生活各方面问题的严重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低,即政府绩效水平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绩效越好,居民政府信任度越高。t检验中,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常数项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因而均有显著意义。

本章首先在因子分析以及验证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存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而验证了相关假设。具体结论如下:

(1)假设1得到验证:人际信任度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通过分析发现,人际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包括权威信任、社会信任及邻里信任。其中对权威群体的信任是本研究中影响政府信任最显著的因素,人际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邻里信任,社会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最低。

人际信任一直都被当作影响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如何通过提高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从而提高政府信任水平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中可知,人际信任中居民对警察、医生、法官、村干部这类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群体有着较高的信任水平,这与我国传统的信任特征有关,人们对这部分人群持有敬畏之心。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中,这部分过去极具公信力的人群也面临公信力下降的困境。因此,需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际信任中得分最低的是社会信任,即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的解释。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今天,社会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出现的“扶不扶”、“小悦悦”等问题和事件极大的打击了人们的信任感,使得人们对外界保持极高的警惕心,人们越发地变得更为“冷漠”。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厉打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2)假设2得到验证:政府绩效越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强。政府绩效越差,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越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对政府绩效的感知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从政府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人民生活三方面的绩效成果来考察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三个维度中环境保护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府绩效是政府行为的直观体现,政府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是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关于灾区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的关系中,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提高灾区居民政府信任需要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缪婷婷.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高巍.当前中国居民政府信任的区域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刘人宁.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

[8]许伟.我国当代政府信任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改善,业绩审计在政府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发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揭示了当前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从审计观念、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法律环境和预算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府绩效审计途径的建议,为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高效合理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政府业绩审计审计监督优化路径公共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为了加强政府责任,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产生了政府业绩评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政府审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入了新阶段,现在以业绩审计为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成为政府审计的新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尚不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系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关键。

(一)是建设廉洁透明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积极安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对政府官员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和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和财政资金运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考核,政府绩效考核的开展拓宽了考核监督的领域和范围,加强了考核机构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增强了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减少了腐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避免了大量经济损失的发生,为建设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的需要。

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公共管理投入增加,但公共建设相关项目从立项到最终完成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审查,项目实施时失去最佳实施时机,同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这些现象的出现强调政府机构工作管理效率低,人浮于事件。审计机构在对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对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配置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查,有效管理和评价政府权力的使用,提高政府行政服务的工作效率水平。

(3)是保证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目前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完善,财政支出表现相对较低。从近年来的开支来看,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所用的地方财政金额差异较大,人员资金开支已成为主要部分。该支出严重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因此需要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的监管和分配。根据政府财政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及时对财政监督财政开支,能够有效控制各级政府部门公共资金开支,提升公共资金业绩。

(1)审查范围逐渐扩大。

21世纪初,政府有关机构及其下属单位的业绩审计提上日程。审计机构审计重点从以前被审计机构财务收支的客观性和合法性转变为被审计机构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与此同时,2016年1-11月,国家审计机构完成了21334业绩审计项目。其中,审计局完成113个,省级审计机构完成847个,地级审计机构完成6288个,县级审计机构完成14086个。另外,各省市地方审计机构实施的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占审计项目总数的31%。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独立计划城市均超过这一平均水平。2017年1-11月,绩效考核工作量约占考核总工作量的一半左右,比2016年同期增长10%。

(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审计局发布了多份文件,规划了业绩审计的发展方向,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业绩审计力度,始终贯穿审计工作,促进发展质量和利益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暴露和审查力度,促进廉政建设。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积极制定政府业绩审计相关政策,2011年徐州市审计部门发布《徐州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业绩审计操作指南》,规范徐州市业绩审计工作,2012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业绩审计方法的通知》,对浦东新区政府部门业绩审计提出了实施要求。

(一)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行政结构来看,我国各地市审计机构属于各地政府,受当地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受经费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业绩审计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制定受当地政府的制约,阻碍审计作用确实有效地发挥,同时审计机构业绩审计活动完成后,审计机构发行的审计报告由同级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构审计,不利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宝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制约。另外,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审计机构本身只有提案的权利,其人员编制、人事选拔、任免、奖惩均由同级组织部和同级政府审查批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办公室:ppp模式支持正确扶贫绩效评价研究(hb18gl058)。

(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

我国政府业绩审计起步晚,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尚不成熟,目前只有少量法律法规提到政府业绩审计,政府业绩审计工作开展的完整法律依据不足,现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指出,《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机关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行为》,相关法律只进一步明确了该法律规定,但没有列出具体的审计内容和我国政府的具体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审计相关人员只能通过现有的知识储存和现有的经验来探索,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不同,业绩审计效果的正确客观性增加了一定的风险。(3)审计团队人才结构不合理。

完成政府业绩审计需要多个专业审计师团队。在此期间,中国审计机构主要从事传统财务审计。审计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工程技术、法律、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和计算机专家数量比较少。根据中国审计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会计和审计专家占所有审计师的71.8%。绩效考核要求考核广泛的经济和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多样化、创新的方法和多学科知识。有些审计师很难满足高标准的绩效审计。另外,审计员整体的数量也很少,难以适应大的任务量,水平越低的机构越明显。

(一)完善独立监督体制。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垂直管理改革力度。不仅将地方审计机关正职的任免权接受省级机关,普通审计人员也由省审计厅管理,招聘、提拔、任免由地方审计机关提名,由省审计厅和省人社会局决定,二是地方审计机关经费由省财政厅统一保证,纳入省财政预算。由此可以将人力资源和财务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提高独立性,使地方审计部门更有效地对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审计监督,更有力地揭示和反映问题。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我国政府业绩审计推广和拓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我国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业绩审计相关法律制度。首先要完善审计报告的公开制度,通过将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在完善审计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作为中介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将审计结果传递给社会公众,扩大政府审计的影响力。其次,要不断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加强审计结果的应用,实现审计报告的公开与审计结果问责的有效联系。

(3)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经济性和利益性也是政府业绩审计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审计机构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建立全国公认、适用、规范的体系,不断修改、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包括预期的目标、决策过程、投入资源和能源、生产效益、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等,评价指标应当坚持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指财务指标,定性指标的确定应以被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被审计部门的管理特点为基础。

(四)改善政府业绩审计人员结构。

审计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政府业绩审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审计机构不仅要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尤其是专业型的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机构的准入门槛,完善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招聘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上能够满足政府业绩审计的要求,确保审计队伍中的人才能够胜任其职责。此外,审计机构人员不仅要包括专业审计人员,还要在实际绩效审计工作中招聘工科类、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人员,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全面优化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可有效促进我国审计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但结合政府业绩审计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齐兴利,绍辉.中国政府业绩审计发展途径研究[j].审计和经济研究,2007.2。

[2]周亚荣.中国政府业绩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

[3]宋夏云,我国政府业绩审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4]曲明,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6.5。

[5]闵晓蕾.政府业绩审计理论文献综述[j].财经论坛,2006.2。

摘要:自从分税制模式实施后,出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大,于是我国扩大内需,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迅速扩张,扩大自己的融资规模。然而这种现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各地政府实施不同的项目,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严重。鉴于此,对政府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政府财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导致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政府支出的责任变更非常频繁,但是没有相应的财力作为支撑。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政策,结合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融资。大规模的融资导致债务隐性化,债务风险非常严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防范各类风险。在风险防控中,政府的债务风险防控是重点,从而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1.政府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符。自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税种划分成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地方的事权不断增多,导致地方性政府财政支出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每年都要融资,产生债务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受到中央强化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在转移支付环节中存在各类问题,不能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在增量调节环节,地方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地方政府的事权不断增加,但是财权非常有限。地方政府体制内的收入不能弥补财政支出,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增加,他们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弥补财政不足。

2.政府融资不够规范。政府在融资环节中,产生非常大的随意性。地方政府常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但是资金还是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在融资环节中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的融资运作效率不高,融资的成本非常高,导致政府投资效率不佳。在融资平台建设中,资金不足。政府会通过各类方式补充资金,通过挪用年度预算等方式,甚至出现虚假注资的方式。政府在融資方面,相关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融资平台的建设没有相关的监督措施加以辅助,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融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在融资环节中,缺乏法律和公众的监督,导致商业腐败的产生。

3.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不完善,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很多政府性债务,但是债务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债务资金使用不够规范,有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不能纳入到预算管理环节,债务资金不能充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资金管理效果不好,不能进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政府债务领域的信息不够透明,地方政府的融资情况不能及时地回报给人大常委,信息不公开,导致地方性债务的口径不能完全的纳入到预算管理系统中。债务管理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不能结合债务管理建立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制定了《预算法》等,对政府的举债行为加以约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还是越来越多,已经超过政府的财力。

1.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债务管理。政府应强化风险认识,防止债务风险扩散为经济风险,要正确地认识债务风险问题,纵观大局,做到未雨绸缪。政府应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抵御债务风险的紧迫性,也要认识到政府举债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确保偿债有序。强化底线意识,底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底线思维的应用,其与风险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要在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警惕。将国家法律作为“红线”,做好风险的防范准备工作。政府还要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杜绝违法违规的举债行为。有些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法治意识比较弱,对于一些惩戒视而不见。因此,政府应树立法治意识,规范举债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充分了解政府职能的权限,掌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资源配置作用。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有效地抑制政府债务规模。结合权、责和利相统一的原则,各地区的财权和事权应得到明确,制定财权事权调整机制,形成完整和清晰的财权和事权清单,从而提升政府对于财权和事权改革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相关的改革协同配套方案,提升转移支付制度的可操作性。进行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完善债务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进,抓住基础和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潜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完善政府债务考核和问责制度,建立公共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在新政策背景下,完善债务监督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的监管工作,有效地杜绝违法违规操作,强化责任人制度。对政府债券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财务主体。提升债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政府政务网站的方式,对债务限额明确,建立债务限额报告制度。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

3.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小组,发挥其职能。对政府债务的借、用和还阶段进行监督,进行债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于债务风险要实时掌握。当风险发生后,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分别对政府债务收入、支出、付息和还本进行预算,防止超预算举债的发生。各地的人大应发挥审议作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提升风险化解的能力,在政府债务管理中,隐性债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债务管理中,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有些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风险防控机制比较落后。因此,要提升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能力,抓住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政府债务风险是重大风险的类型之一,因此,我国应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府财务风险,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时,政府应提升债务风险的化解能力,树立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2]胡才龙,魏建国.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激励契约设计——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5):118-127.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政府部门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采用了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然而,在进行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在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更好地在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对相关理念有着深入认识,充分挖掘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认识还存在不足:首先,很多政府部门依然没有认识到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为绩效管理体系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浪费人力物力,对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并无益处。其次,我国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严重,导致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在进行政府部门办公的过程中,依然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导致民众投诉政府部门工作态度的事件频繁发生。最后,很多政府部门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过分地重视自身的利益,如果以人为本理念没有触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那么工作人员并不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应用,从而导致政府绩效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

2、政府绩效管理无法体现人文关怀。

目前,虽然很多政府部门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其中,但是却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应用以人为本理念进行绩效管理,在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利用不公平的手段强制要求民众对其工作水平进行认可,导致考核数据不准确,考核不公正的现象发生,无法更好地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理念。第二,很多政府部门将绩效管理流于表面,虽然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考核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内定的,因此无法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3、加重政府或民众的负担。

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加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应用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政府或者民众负担的情况出现:第一,目前,我国很多政府部门都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政府本身在推动绩效管理或者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如果强制使用以人为本理念,可能会加重政府工作的负担;第二,如果政府部门加重负担,那么很可能将这部分负担转嫁到普通民众的身上,导致民众使用政府工作的成本增高,也不利于普及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政府绩效的管理工作中。

综上,以人为本理念在政府绩效管理渗透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这些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

以人为本理念能够更好地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效果,所以必须要提高政府部门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首先,需要对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学习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含义,更好地将其应用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更好地为民众提供相关服务;其次,政府绩效机制不仅仅关系到政府部门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对民众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程度,从而更好地树立政府部门“正直、廉洁、公正”的形象。

2、需要体现民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政府绩效管理中,不仅需要保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而且还需要体现民众的根本利益,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部门,因此必须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重视群众的意见,因此需要建立政府绩效的反馈机制,使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接受群众对政府服务的监督和反馈;第二,政府需要改变以往的官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到群众的位置,坚定政府部门的服务地位,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政府绩效管理的部门中,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确保政府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从而能够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对其长处进行表扬,对其不足予以指正,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部门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第二,政府绩效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采用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人员的服务水平,避免因为绩效考核损害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忌过度损害工作人员的相关利益。

4、鼓励群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

人民群众是政府的服务对象,因此有权利也有责任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价,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鼓励群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第一,当群众去政府部门中进行事务办理时,可以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更好地从群众角度了解到政府部門的工作程度,真正了解群众关心的内容;第二,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当群众在办理事务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特定渠道进行反馈,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归纳群众的意见,对合理的意见进行采纳,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看到了目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更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渗透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打造服务型政府部门,我们需要对政府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管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评价的结果公平、公正、合理,更好地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与此同时,作者也希望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在社会上引起人们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深刻关注,促使更多的社会专家、学者广泛的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促使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彦娅,何植民.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07(06)9-10.

[摘要]自从新媒体迅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大幅度扩大。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公开数据,探究普遍信任和政府信任现状以及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遍信任同意度介于同意和中立之间,政府信任度呈现“央强地弱”的总体格局。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中央政府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地方政府。

[关键词]新媒体;普遍信任;政府信任;影响。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924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