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一
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它能使你完善自我。
——题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么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认识和“检讨”自己呢!
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现和检讨自己。
事亲已敬,美过三牲,这就是孝亲敬老。记得自己经常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尽力减少妈妈为家庭而付出的辛苦,担过的负担。但有时却不等妈妈把话说完,便嫌她烦,嫌她啰嗦,她为此也白了好几根头发,哲人道:“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我也很苦恼。
俗话说:“疾学在于尊师。”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在这方面做到了: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但,却没做到见到老师打招呼的习惯,因为有些胆怯。尊师便是尊敬父母,我们要把老师当做父母来看待。
一个好的班级,必定是一个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的集体,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因此,我常与同学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把集体看成首位,却也促成了我过多依赖同学,导致没有主见的缺点。团结一致,同德同心,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低头!
语文里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看过许多课外书,积累了许多优美的文字,我的作文在六年级两次参加过比赛,分别拿到二等奖和一等奖,曾经还有一篇上过电视。每次的周记都会被老师在讲台上朗读出来,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我喜爱阅读,喜爱写作,更喜爱语文!
玫瑰花总是那样娇艳欲滴,惹人喜欢,但它又总是带着锐利的尖刺。由此看来,世上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我们人类也如此,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认识自己,让我对青春生活充满了向往,激发了我前进的动力,更加坚定了我前进的道路。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二
1. 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 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 注视着它
-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不要逃避
- 不比较
-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 逃避(eg. 参加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
-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
-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理解:观察者,我,所拥有的记忆、观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累积,所以在当下成为了障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体会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爱!)
-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种层次上,它却一点价值也没有。
- 思想维系和延续着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维系着快感的反面(恐惧和痛苦)。
- 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 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 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 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你也难免在自己的局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愈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向外投射。
- 对于实相或真相,一旦我们声称认出它,就表示我们早已从心中投射了一个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实相,绝不可能是真的实相。
- 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冥想 = 觉察,而不加判断)
-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
- 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美或爱。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三
在此章节中,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焦虑”,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还可以测测自己有多焦虑,我测试出来16分,焦虑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书中提到了“渐进式放松训练”和“冥想”,来减少焦虑,学习后,我也尝试着每天抽20分钟时间来做一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四
你是自己人生历史的作者,更是自己的读者,你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演员..
这样说来,最悲苦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知己,而是心中遗弃了自己,同样,我们最需要的帮助也不是来自别人的关怀,恰恰正是实在而顽强地自助。
连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便无法需求这个世界给你一个位置,连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便无法到红尘中寻找理解。
其实,你是自己人生历史的作者,更是自己的读者,你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演员,更是自己的观众,也许你做读者的境界深些,你的历史才会更有档次,也许你做观众的水准高些,你的.角色才会更见功力,而我们有时常常不在意这些,于是我们学会了自我标榜,而很不乐意自我批判,学会了自我掩饰而很难主动自我曝光。
最大的欺骗是自我欺骗,而自我欺骗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想逃避受害的自己。
资料
特别是你更要闭上只想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嘴巴静静的有耐心地倾听一下,作为反方辩手的自己,不中听又不无道理不好接受又不难理解不想去做又不做不行的慷慨陈辞。
当然这个时候你是享有最终裁判权和最后决定权,只是你不要独断地排斥更不要武断的拒绝,你对自己也要民主。
不能站在对面换个角度推敲自己反驳自己,那他永远无法完善自己。
和自己坐个对面,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防止片面从而寻求到真谛共同否定谬误,和自己坐个对面,也不是为了泄自己的气,而是为了平抑偏激从而领略到理智一起鼓荡清醒的志气。
自己本身不是敌人,自己身上的错误、虚伪和偏见却是你做人的大敌,对于大敌的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终将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和失败的隐患。
更多的时候,自己是你假想的对手,多和自己较量几个回合,才会有准备去和别人较量,有时可怕的不是被别人击败,而是明知自己实力不足技术欠缺又不去与自己试练,做些调整和改进状态已无力改变而一败涂地。
和自己坐个对面,尤其是在自己得意的时候和平安无事的时候,这样你才保持了赢家的姿态,你才不愧为自己心灵最忠实的朋友。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五
这本书收录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以及谈话集,全篇以人为本位,破除各种宗师,热门哲学的思想,强调要想接近真理,获得真相,必须在没有任何向导的前提下认识自我,继而觉察自己,付出全力和专注力去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同时保持赤子之心,在这种觉察中,也许那扇真理的窗户会打开,吹进使你革新的风,让我们体会顿悟、大爱、至美等等,于是在空灵的境界中,我们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并与真理相遇。
认识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 自由
人类总是寻求真理而不得,在于传统的探求模式是“由外围向内包抄,通过世间、修炼和压离,逐渐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培育内在的美及爱。 然而事实上,这样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狭隘、琐碎而低劣,就像剥春笋般一片一片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明年,也许下辈子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要摒弃形式主义,宗教家既定的模式等等,要想真正改变,必须抛开昨日种种,探寻无向导,而不是“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述……活得即肤浅又虚空,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如此这般才能真正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理念权威能指导你自己, 克氏也不能,能做的是提醒你,帮助你。
书中有关于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烦恼,昨日重担的独立篇章,每一章都是可以单独成为主题的演说,我暂且理解为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现状有深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回归本心,走到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来。在这里选取部分阐述如何认识这些局限的现状。“恐惧、暴力、愤怒”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才能看见他们的全貌,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笔者的理解在于并不是观察恐惧,暴力,愤怒本身,因为这些是无形的,我们也很难做到真正观察他们,并且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是令我们产生这些的对象,我们应当观察自身的感受,例如呼吸,体会心绪和源头,或者这样内观的方法来的有效。
在书中提到认识自我应当没有向导,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做我们的向导,那我们究竟如何去真正认识到自我,可以说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希望帮助众生的核心,首先要做的是观察真相。在文章中,克氏提到“时间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是。我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好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是,就承认自己在说话,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与徒弟,正视自己,这种认识需要谦卑的态度,同时正视当下,时刻保持敏锐的心思觉察“活生生的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残、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的得到它的。 ”一如作者杰德.麦克纳在《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阐述的观点:开悟是由自身观察,不分好坏判断的心,以澄清空灵的心境观照,自然完整地得到的。我想这种开悟即观察真相,觉察自己。
自由究竟是什么,随心所欲?让我们看看克氏是如何解读的:“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助游,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能清楚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你从来不曾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自由是向内的,是自我充盈的圆满状态,停止对外的追求,是一种灵与肉合二为一,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克氏的书中提到“我们心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的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籍、阶级、类型、宗教、传统、语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各种政治宣传、经济压力、所吃的食物、所处的气候、家庭、朋友、经验等等各种事物的影响。”我想这本书就是可以治这些影响的良药,他如同一位激进又不乏温柔的智者,帮助读者一步步走进自己,通过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人的现状:什么是快感、恐惧、暴力、人际冲突,最后达到什么状态来阐述,使我们了解自身局限所在,促使我们静思,冥想,进行自我发现之旅,真相就在你心中,亟待你自己去探索。另外他对人性种种卑劣的展现始终是抱着不排斥不压抑的态度,而是转成空无,以清明澄静的状态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并与真理相遇。读克氏的书有如枯草遇见醴泉,通读下来无疑是畅快,大有裨益的。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六
我的班级里有很多有趣的学生,其中我的同桌就是其中一个,并且我也比较欣赏我的同桌,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性格也很好,在我们班级里有很多人都很喜欢他,他也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热情,乐于助人,有着很好的性格,非常开朗。
小明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也是我的同桌。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虽然小明的语文非常的好,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但是他的其他科目也非常的好,总分可以每一次考试都在我们班名列前茅,首先这一点我非常的佩服他。我作为小明的同桌,平时上课的时候会经常看到他,经过我长时间的观察,他上课的时候真的非常的认真,有时候一节课下来之后,小明都会面红耳赤的,这说明他一节课都在跟老师的思路一起走在不停的动脑子,所以用脑过度脸上红彤彤的,让我觉得她真的很了不起,因为一个人他非常难做到一节课都很认真的'听讲。而且他下课的时候也不会直接的就把书合上了,还会先预习一下,或者复习一下刚才讲的内容,然后再到走廊上面透透风散散步,看一看远处。然后打起精神来下一节课,继续好好的听讲。
小明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如果有同学不会一道题并且向他提问的话,那么他也会非常认真仔细的毫无保留的将他的理解和作答,全都告诉这位同学,所以我们也特别喜欢向他问问题,小明就跟我们说,其实这样都是互利共赢的,不仅我们懂得了这道题该怎么写,他也可以温习一遍。不仅在学习上面他会很热心,在生活上面如果有同学没有带东西或者是带钱的话,他也会非常热情的借给这位同学,然后这位同学也会按时的归还,如果有同学因为放学之后有一些事情不能打扫卫生,他也会和那位同学换着来,先帮他打扫卫生之后,到了他打扫卫生的那天,再让那位同学来帮他。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七
通过“无休无止的减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酒精”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好的坏习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但“善待”坏习惯,并不是说让“坏习惯”进行下去,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坏习惯中看到自己可以去改进的,比如节食减肥,并不健康,体重会反弹,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运动,虽然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身体感觉更轻松,精神也会更好,运作对身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常识一些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八
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而走上成功之路的。
很多时候,生活像一面镜子。在学习上,生活中,我缺乏自信心,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没有吧老师,父母交给我的事情办好。可是有一次使我认识了自己,打开了心灵中布满尘埃的窗口,从那时起我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不再那样缺乏自信心。
记得五年级时,一次经历使我自信起来了。我参加了一项赛事——美术比赛。我缓缓走入赛场,却十分紧张,虽然面色平静但心中砰砰跳个不停,像抱着一只兔子。我提起笔,但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滑下来,如千万斤重的石头压在心中,累得我喘不了气,心中胡思乱想,乱如麻,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冷静了一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足勇气,向困难宣战。在那一刻我成功挑战了自己,这对别人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我却是一个新的高度。我想清楚了,如释负重仿佛一身轻松……随着钟声敲响,我交了纸。虽然那一次我的名次并不好,但在那一次我挑战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我开心地笑了。自那次经历之后,我做任何事都充满信心。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认识自己。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自信和勇气才能如钥匙一般打开人的心窗,露出希望的曙光,照亮心灵。
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我认识了自己,你认识自己吗?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九
早前一直想读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籍,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正式读印度哲学家的书,因为阅读量非常少,读起来有些困难,充满虚无感,似懂非懂。
翻开书本之前,看着书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2、怎么与自己和谐相处
3、爱是什么?
花费6个小时读完之后,我非但没有找到答案,还否定了过去许多自认为正确的“自问自答”,提出更多的疑问和矛盾。
“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找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
或许,我可以这样理解,我打开一扇窗,我并没有等待,风也许会进来,也许不会,因为我已然是那一阵风。我向自己发问,答案正是问题的本身。
关于第1个问题的疑问:被翻译的书名误导,原书名是《freedomfromtheknown》,不知道译者为何命名为《重新认识你自己》。发现我从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谈不上重新。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想要时时刻刻活得圆满自在,就应该活在事实真相中,不加谴责或辩护,然后你才能彻底认清问题所在,然后问题得以解决。”
关于第2个问题的疑问:一直认为觉得一个人,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谐独处,才能更好与他人相处。作者提出让心自由。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中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
“不是先有锻炼而后有自由;自由应该放在起点,而非终点。”
“先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庭、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合人从悲伤中解脱。”
“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如何死于昨日的种种,专注此刻,活在当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所所畏,无所惧,无所求,甚至无我的境界。
关于第3个问题的疑问:爱。当然我所指的是爱情。我企图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是爱,以为这样便能找到两性的相处之道,找到爱情,找到归属。我对作者所说的爱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大爱,对世界的爱。这种在冥想中产生。
“练习某种爱的技巧,也许能合你变得聪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过那跟爱仍然是两回事。”
“热情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放下便是最高不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而来,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
“隶属他人、心理上依赖他人滋养的状态,时常会带来焦虑、恐惧、嫉妒和罪恶感,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爱”
“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
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做整理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通篇都是“如果……就……”的句式,正如扉页所写,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修炼不够,有一个非常肤浅的了悟,书中观点都比较主观自我。我想认识自己的出路还是心理学。
最后一个疑问:如何在一个无我的世界里看到自我?不久将来,我应该还会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认识这本书。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十
在此章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中,“认识自己”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能力,其实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想要取得成功,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以外,还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你清楚自己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事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悟篇十一
同桌一般指处于教育阶段,使用同一张桌子的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或者同桌人的称谓。所以只要上学就一定要有同桌,除非你是怪胎。甚至幼儿园也要有一两个。
我的同桌是个吃货。“丁……”一上课,只要看到桌上堆着零食,那个人无疑就是我的同桌。看她像老虎一样吃东西的.样子。我真的很担心她。她即使自己吃饭,也经常拿那些零食丢人现眼,以至于在班里人缘不是很好,但是她有一个闺蜜,经常和她一起喝辣。但你永远不会相信,她的闺蜜和她有那么大的不同,一个又矮又胖,一个又高又瘦。谁胖谁瘦,我相信读者朋友都是很有心的。
我同桌不卫生。我同桌不讲卫生。老师来教室她总是把零食收起来,所以她从来不在吃完零食后洗手。她总是擦衣服,甚至洗手。这让我不敢和她近距离接触,怕被味道和零食残渣卡住。我同桌不讲卫生。她有时候果汁喝多了就往厕所跑,从厕所回来就从来不洗手。她说洗手很麻烦,洗完手不方便吃零食。让我为她的行为感到难过的是。
我同桌上课睡觉喜欢流口水。讲不了卫生,但是我受不了上课那种刺激性的流口水。口水从她嘴里喷涌而出,有时候流到我身上。我郑重的跟她说了好几次,她居然说没关系,谁睡觉不流口水!她还用手臂扩大了唾液的范围。最奇妙的是有一次,她当班主任去上课,打着呼噜流口水,口水从桌子上流下来。呼唤吸引了班主任,班主任来到桌前。她不知道桌子上有一大滩口水,就把书依次放在桌子上。我刚要说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同桌被班主任叫醒,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班主任拿起书,现场。班主任的脸色突然变了。我的好同桌居然对老师说,你的书怎么湿了?我们班笑了,她一脸茫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3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