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主线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篇一
(一)实现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纳税服务。通过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积极为纳税人排忧解难;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实现征纳和谐。
(二)构建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稽查检查和税源监控“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对税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及时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通过对不同类型重点税源的具体管理,进一步加强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情况以及企业执行税收政策的情况。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可以提高税收宏观预测、分析及调控能力,有效提升对全局收入预测水平。
(三)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收入的必然要求。重点税源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实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当地经济,而且对就业、完善市场经济、财政收入的实现都彰显其重要性,拉动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服务,为企业献言献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而分析、预测、评估、检查等管理手段是促进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一个地区的重点税源缴纳的各税收入总额往往会占到本地区税收收入总量的50%以上,户数在10%以下。抓好重点税源管理,基本上也就把握住了本地区税收收入总量的变化和预测的各项指标。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一直是税收征管的重头戏。
二、开展重点税源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国税局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探索重点税源管理新方法、新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收入逐年递增,为国税局整体税收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理顺运行机制,搭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平台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获取必须有畅通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基于这种认识,国税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讨,初步构建了上下内外“双层联动”的重点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对内,明确了计统部门和一线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联系,对外,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报送的质量要求和时限。在局“双层联动”的总体框架下,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信息传递渠道。根据工作需要,在广泛征求征管一线人员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办法和制度,为重点税源监控搭建系统的工作平台。在制定和落实了《国税局重点税源户管理办法》、《重点税源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制度,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对各主体税种的入库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变化,有选择地对该税种所属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户的税负水平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及时把握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根据行业税负标准和预警区间,对税负异常的重点税源户进行筛选,由税收管理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按规定开展纳税评估。
(二)完善组织架构,构建重点税源管理体系
为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国税局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机构调整,对税源管理机构进行了结构性理顺和调整,城区范围内的重点税源企业,由税源管理一科集中管理;城区外的重点税源企业,由所在地基层分局按所辖区域实施属地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集中到具体科室/分局的同时,设置了重点税源管理岗,由专人负责重点税源管理,建立了“重点税源岗税收管理员—科长/分局长—分管局长”三级重点税源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人员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和《重点税源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重点税源户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税源户的信息管理、日常评估管理和收入分析管理等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的分析,通过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比较,来反映本局税源的潜力和征管质量,对发现异常的重点税源户及时安排巡查走访。在终了一个月内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关的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对今后的税收收入进行分析、预测,指导我局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
(三)分类分行管理,细化重点税源管理标准行业分布情况,国税局按行业分别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台帐,并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税源监控指标,初步建立了以重点税源管理台帐为依托,以健全的制度作保证的较为完善的重点税源分类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开展。分类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巡查走访的内容上。将企业房产原值、土地使用面积、实收资本、平均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税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应征税款、入库税款、欠缴税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作为对重点税源户进行巡查走访的重点内容,提高巡查走访工作的针对性。二是体现在综合治税上。对国地税共管的重点税源户,加强与地税部门征管信息共享,扩大对重点税源户户籍数据、开票数据、认定数据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地税部门的信息资源,为重点税源户的纳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案源。对其它重点税源户,加强与发改委、交通局、水利局、国土局、房管处、建管处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按月取得全市范围内各项目审批立项、开工情况,为税源监控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与上述部门的数据交换和比对,有效地实现了对重点税源户的全方位控管,提高了重点税源监控的效率。三是体现在重点税源户分析预测报告上。根据行业特点,设置了有针对性的税收收入分析指标,对已巡查走访的重点税源户,税收管理员逐户根据巡查走访获取的数据和行业分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填制《重点税源户分析反馈报告》。内容包括:纳税人的本期情况分析,结合经营、生产工艺的周期、技术等行业特点,对各个指标的增减情况及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纳税人的税源变化预测,通过对纳税人本身因素、税收政策因素、其他因素的分析,对税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征管建议,提出对加强同行业或同类事项税收管理起促进作用、借鉴作用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四)实施领导管户,提高重点税源管理层次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税机关与重点企业之间的工作联系,更好地为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税收服务,努力构建科学发展、和谐共赢的新型征纳关系,按照《市国税系统实施绿色办税通道服务的意见》的要求,国税局党组成员每人直接管辖辖区内的户重点税源企业,领导干部通过直接管户提高了税源管理水平、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及税源变动情况,更及时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采取协助受理方式。对需税收管理员处理的税收事项以及企业反映的紧急重要情况和问题协助受理,每月征期内协助受理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审核以及票表比对工作,在征期后协助对纳税户的催报催缴,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协助税源监控、税源调查、纳税服务、税收分析、文书档案等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采取协调督导方式。对企业反映的属基层科室、分局职责权限内应当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税务事项,负责督导解决。三是采取走访座谈方式。每人每季度定期对两户纳税人进行走访一次,与企业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纳税变动趋势,宣传和辅导新颁布和实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如新《企业所得税法》、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相关的配套文件,特别对以来新购入设备可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进行详细辅导,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座谈中征求企业对税收机关在纳税服务、税收管理和税收执法中的意见,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和解决。四是采取现场办公方式。对符合要求的审批项目,会同机关相关科室及重点税源管理人员现场办公,及时为企业办理,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五是采取政策快递和税法咨询方式。对新的税收政策与管理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随时提供税法咨询服务,对不能解答的问题,及时请示上级领导机关给予答复。
(五)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税源监控工作效率
利用信息手段对重点税源实施全方位的监控,是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国税局全面推广应用了国家局开发的重点税源监管应用软件tras,率先实现了重点税源监管软件、计划快报软件和统计报表软件的“三统一”,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tras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对每一户重点税源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发现问题和疑点,并及时进行监控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还完善了报表审核公式,实现数据互审。与其他软件相比,tras软件除了具备强大的分析功能外,还具有完善的审核功能。我们利用tras软件各报表任务可互设审核公式的功能,完善了重点税源报表的审核公式。通过增添数据互审公式,避免了重点税源报表过程中数量级错误等一些常见的问题,提高了数据质量,为税收趋势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较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手段在重点税源监管中的作用。
三、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局在重点税源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偿试,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重点税源监控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重点税源管理力量的薄弱及人员素质,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对重点税源企业配备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科、分局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只有少数几个人。虽然在源泉控管上已基本做到了税务登记、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但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涉税信息的动态管理上缺乏深入,对重点税源也只是心存关注、实缺监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税源监控。另外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感、业务能力、评价考核体系对税收管理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有一些负责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员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只求不出错,不求高质量,对企业上报的重点税源报表只要审核通过,根本无力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看错数据表的单位,把万位表当成个位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从企业上报的数据中,发现企业深层次存在的问题了就更谈不上,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因此造成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力度不强,管理水平不高。
(二)注重静态管理,动态管理缺位
从目前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现状分析,不仅整个监控环节滞后,而且方法也比较单一,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与评价,且其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对于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涉税事项等不确定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和纳税人的经营行为的脱节,普遍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全部信息的掌握和事前、事中动态监督分析。尚未形成企业、金融、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相互制约机制。税源监控方式与过去比虽然有了很大改进,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征管信息化仍处在初级阶段。国税、地税、工商、金融、部门尚未真正联网,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受到制约,国税机关目前还无法全面、准确、广泛、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全部(特别是外部)征管信息,给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目前基层管理员仅停留在对企业填报的申报数据、入库数据及相关涉税指标的收集、上报,缺乏对重点税源变化情况的跟踪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趋势的预测、监控机制。
(三)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方式与当前形势不适应
目前,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与管理主要采用下户了解和电话咨询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所了解到的税源信息只能是税务机关问什么,纳税人就答什么;纳税人说什么,税务机关就听什么,信息采集的科学性、规范性不强,真实性不够,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相关税法尚不完备,纳税人不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数据和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纳税人上报重点税源监控报表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造成上报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从权利义务来讲,上报质量的好与坏一个样。这些直接影响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管。此外监控报表体系本身的审核、检验规则也不完善:目前仅对企业填报的税收表各项入库信息有较严格的审核、比对,而对其他诸如财务报表、产品表等缺乏严密的数据校验,造成了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不严。
(四)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成为制约管理质量的瓶颈
目前依托信息化对重点税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虽然网上直报方式实现了信息化无纸办公,但各项指标的采集与填报仍要手工操作,不能从相关支撑系统直接取数,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税务机关审核数据的工作量,同时手工操作也增加了数据出错的风险。另外,有一些重点税源户是共管户,既是国税的重点监控企业,同时也是地税的重点监控企业,而且各项监控指标是一致的,实际上存在着重复填报现象。另外对重点税源监管软件tras的应用,税收管理员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固定的任务,而没有把它当成有效的管理手段,每月只是把企业的相关数据在tras填写上报,而没有充分利用该软件强大的分析、计算功能为我们的重点税源管理提供参谋、助手的作用。
四、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对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
强化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合理配备人员、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调整工作岗位。要把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税务干部安排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大力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从人力资源上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需要。二是要对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税校及其他地区有经验的老师、管理员请过来开展培训,另外我们也要不断的走出去,通过委托税校定期组织重点税源管理培训班,把我们一线及相关科室重点税源管理骨干都轮训一遍,组织业务骨干到重点税源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培训和学习使每一名重点税源管理人员都能够适应这一岗位、干好这一工作。三是要明确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真正建立落实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管好、管细、管实重点税源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强化重点税源管理。要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使其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了解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情况,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使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执法活动有记录、执法过程可监控、工作结果可核查、工作绩效能考核,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二)强化对事前、事中的动态管理
真正落实好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制度,注重事前、事中的动态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应定期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营、税收入库和税源变化情况;及时了解监控税源企业经营变化的趋势,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入库税款较大、财务状况变动异常的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行业指标等动态情况,到企业实地了解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情况,分析、预测税源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并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掌握征管的薄弱环节和税源潜力。加快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网络,采集获取重点税源企业的外部信息。应尽快实现与工商、地税、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微机联网,建立健全相关信息交流传递制度,确保各项征管信息采集完整、真实、准确有效。从而强化税收分析预测,着力实现对重点税源的动态监控。
(三)强化对重点税源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首先要完善相关税收法规,明确重点税源纳税人的报表填报义务与责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上报质量好的纳税人给予某种“特定”权利,诸如优先评选“a”级纳税人,对连续多次出错的单位列入税务部门诚信“黑名单”,丧失一些纳税优惠资格。此外还要完善报表系统的数据检验规则,对于审核出现错误数据的,系统将提示出错信息并无法完成上报,以促进企业正确填报。其次要建立重点税源长效管理机制,根据本地税源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税源管理制度和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强化层级管理,明确相关职责。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实效。
(四)强化对依托信息化管税的应用程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将网上申报系统、征管系统和企业“一户式”档案进一步完善,提高信息采集量,并与第三方信息、重点税源数据库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征管基础信息和申报、入库等涉税指标能自动获取,减少手工填报和数据审核的工作量,同时也能保证数据质量。要发挥信息支撑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与第三方信息的比对分析,不断挖掘加工,发扬信息管税的优点,并做好信息处理与个人职业分析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tras软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为提高税源分析质量、拓展数据应用效能提供较好的信息化平台,使我们的重点税源管理水平上档次。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主线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篇二
重点税源管理与思考
税源是指税收收入的来源。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水平,所以,税收征管过程就是把现实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过程,而征管能力和征管水平首先表现出来的,其实就是税源管理水平。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税收管理的难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也越来越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税收的流失。因此,加强税源管理既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税收职能实现的前提,也是推进税收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日前强调,要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税源管理既然这么重要,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重点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重点税源变化,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一项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综合性业务工作。
重点税源是税务部门监控的重点。实施重点税源管理是促进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适应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规范征管、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的前提,是打造服务型税务机关的需要。此外,由于重点税源企业在安臵就业、拉动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实施重点税源管理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重点税源提供的税收收入一般超过当地国税收入的60%,有的甚至达到90%。
鉴于此,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应采取有别于一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二、当前重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税思想认识的误区导致了税源管理的弱化。长期以来,在税收工作中,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级税务机关,都已形成了“收入第一”、“一俊遮百丑”的主观思想,简单片面地将收入任务等同于政治任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税收任务指标的实现上,缺乏对税收工作内容规律及税源管理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国家经济政策和现行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税源的结构、规模、方式、存在的特点都在随时发生着变化,税收征管的方式和手段亦应随之变化,以与之相适应。而我们上述治税思想认识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对重点税源企业缺少必要的分析与监控,对已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税源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不强,对重点税源在日常检查、税源调查、数据采集、预测分析、纳税服务等诸环节上,还处在粗放型、轻责任、低标准的层面上,个别地方在个别方面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这样就使组织收入工作陷于被动和疲于应付的局面,不仅弱化了税源管理,也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
(二)税源管理环节的脱链造成了税收收入的流失。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有其主动性和灵活性,这就给我们的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目标要求。新的征管模式中,纳税人申报的方式、优化服务的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集中征收的程度、重点检查的力度、强化管理的深度,将形成一个齐头并进、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新的税收管理链。而我们在税源管理某些环节力度的弱化,对税源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税收收入的流失,结果是“重点税源管不了,普通税源管不住”,直接影响了税源管理和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利用水平的不足制约了税收分析的质量。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系统不断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由于软件开发的相对滞后,使我们目前重点税源仍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对税源发展状况无法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对重点税源的管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支撑,使得管理缺章少序、各施其法,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无法统一,到不了一定的高度。再者,重点税源管理存在报表繁多、数据重复、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申报数据的不准确,失去了数据的应用价值。例如企业在依法按期进行纳税申报的同时,还要填报重点税源报表,由于是重复填报,不仅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极易造成申报数据的不准确。加之部分企业对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税务机关又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评价机制,且过分注重数据分析,忽视了对数据质量的考证。同时,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又在客观上使得税收管理员和企业的联系大大减少,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信息及经营动向,而只是进行案头分析和事后分析,使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出现较长的时滞,最终导致了重点税源管理中信息数据的失控和监控效率的低下。
(四)税源管理力量的薄弱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国税税源管理的点多、面广、任务重,而相应配备的管理人员较少。虽然目前税源在源泉控管上已基本做到了税务登记、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但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涉税信息的动态管理上缺乏深入,对重点税源也只是心存关注、实缺监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税源监控。随着征管模式的转变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管事制度代替了管户制度,征纳双方直接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伴随着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过于频繁,岗责体系尚未完善,考评力度不够,管理责任相对淡化,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造成了税源的流失。
(五)干部队伍素质的偏低难以适应重点税源管理的需要。重点税源企业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影响力大,多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财力的主要来源;二是政治影响力强,企业领导往往具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三是业务繁多,涉及的税收政策也比较多,需要税务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四是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电子商务应用广泛,要求征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五是办税人员的财务和税政素质较高,企业的维权意识强,要求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在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今天,重点税源管理对我们的干部队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们国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极少数综合素质较高的,不是进了机关,就是担任了领导,总之是远离了一线税源管理。我们平常总是强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其实,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就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最好诠释。
(六)税收协调机制的欠缺削弱了税源监控的能力。社会各部门多方位的税收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无法实现经济、税收信息共享,从而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税源的信息,加之部门工作的不协调,客观上削弱了税源监控的能力,造成了采集信息难、收集证据难、税收执法难、税款征收难的局面。
三、结合重点税源的特质,确定重点税源管理思路
(一)统一思想,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国税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纳税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切实强化税源的管理及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地位。树立“抓住税源管理即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分析解决税源监控存在的问题即解决了税收工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觉悟。本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把税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对重点税源管理坚决实行“一把手”工程,实行局领导挂点走访制,明确局领导要做到“三个必”,即重点税源户必跑,重点税源台帐必看,重点税源分析必晓。
(二)结合实际,建立明晰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近年来,上级国税机关对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提出过一些具体要求,但总体来讲,操作性、实用性都不是太强。为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监控,保证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县(市)局相关部门和管理分局应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一系列重点税源管理与监控的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和目标任务,并且要尽可能地予以细化、量化。另外,考核机制也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制定明晰、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各部门“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保证管理工作各环节之间的高效运转。
(三)开拓创新,形成“塔式”重点税源管理模式。“塔式”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户实施长效管理、动态监控。合理使用征管力量和资源,对重点税源实行梯级式的监控,形成县(市)局、分局、税收管理员三级“塔式”管理,将重点税源层层管住,全面监控,并相应建立配套的税收管理员监控点、股(分局)监控组、市(县)重点税源监控办公室等组织措施,构成“塔式”管理的体系核心。以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税源监控的结合实施考评与监督,提高税源管理与监控的质量与效率。
(四)依托信息,构建完备的重点税源管理体系。目前,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征管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鉴于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级国税机关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力协作,尽快探索、总结、开发出“重点税源税收分析软件”,以其科学性指导全市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完善与各部门尤其是地税、工商、银行、海关、外汇、等部门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企业征期申报后,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可通过权限设臵、数据采集等功能,从相关数据库中任意采集,生成重点税源报表,实行企业一次申报,数据多次利用。进而健全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实行重点税源的确认、分析以及查询等功能的灵活运用。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控现象的出现。
(五)明确机构,打造专职的重点税源管理队伍。在目前税务机构不做调整的情况下,重点税源企业最终的直接管理者是管理分局,说到底,就是税收管理员。在现有条件下,实行重点税源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执行“四个明确”,即实施“精兵管重点,重兵管难点”战略。
1、明确专门人员,建设专职队伍。确定专门人员的原则有三条:一是政治上坚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二是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工作中能独挡一面,能灵活应对企业各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征管措施;三是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与重点税源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此外,为改变过去管理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应保持重点税源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即成立专门的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对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实施轮岗交流要有计划、有步骤,要坚持以老带新,以利于新充实进来的人员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保证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优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不定期地组织他们走出去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
2、明确工作职责,主动开展工作。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必须履行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税企联系,每月深入重点税源企业不少于两次,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建立重点税源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和跟踪服务制度,明确税收管理员下户必须做到“五管”,即管到户、管到帐、管到票、管到货、管到税;二是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台帐。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台帐有别于一般的台帐,其内容要全面,尽可能地涵盖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税收指标和各类优惠政策;三是落实上级重点税源工作任务,负责重点税源企业数据指标的采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四是按月对本单位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分析和预测,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并根据上级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和预警区间值,对税负异常和财务指标异常的,及时发出预警,并组织开展纳税评估;五是建立网上周记制度。税收管理员每周在办公网上要做好重点税源管理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小结,全面记录重点税源管理的轨迹。
3、明确管理程序,夯实管理基础。采取以旬为单位,开展各有侧重的管理工作。上旬主要监控企业申报情况,保证按期申报率。中旬侧重监控税款入库,同时对企业申报情况进行分析。对照行业税负、标差和预警区间值,发现异常的,及时展开纳税评估。下旬一般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对下期税收开展预测。
4、明确工作考核,完善激励机制。着重从纳税服务质量和对税源掌握的准确程度两个方面加强工作考核。一是每季召开一次重点税源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座谈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纳税人满意率和纳税辅导到位率;二是结合绩效考核,考核企业财务指标掌握率、税收预测准确率、行业分析准确率;三是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星”、“管理星”活动,开展工作竞赛,提高工作热情,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业绩与干部晋升、能级管理、年度评先评优等工作进行挂钩。
(六)规范制度,健全重点税源三级预测分析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定严密的税源分析与预测岗位责任体系及工作程序。县(市)局计划统计股为税源分析与预测的组织管理中心,负责全局的税源分析、预测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同时根据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定期开展全局的税源分析与不同期间的税收预测工作。各管理分局和负责重点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为税源预测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建立县(市)局、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员三级重点税源分析体系,做到按月对重点税源户进行日常预测和分析,既可保证税源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又可提高企业申报纳税的真实性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主线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篇三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各级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趋势,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对重点税源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做出合理判断,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措施、实施科学决策、强化税收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纳税服务。通过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积极为纳税人排忧解难;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实现征纳和谐。
(二)构建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稽查检查和税源监控“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对税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及时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通过对不同类型重点税源的具体管理,进一步加强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情况以及企业执行税收政策的情况。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可以提高税收宏观预测、分析及调控能力,有效提升对全局收入预测水平。
(三)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收入的必然要求。重点税源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实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当地经济,而且对就业、完善市场经济、财政收入的实现都彰显其重要性,拉动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服务,为企业献言献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而分析、预测、评估、检查等管理手段是促进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一个地区的重点税源缴纳的各税收入总额往往会占到本地区税收收入总量的50%以上,户数在10%以下。抓好重点税源管理,基本上也就把握住了本地区税收收入总量的变化和预测的各项指标。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一直是税收征管的重头戏。
二、开展重点税源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国税局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探索重点税源管理新方法、新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收入逐年递增,为国税局整体税收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理顺运行机制,搭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平台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获取必须有畅通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基于这种认识,国税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讨,初步构建了上下内外“双层联动”的重点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对内,明确了计统部门和一线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联系,对外,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报送的质量要求和时限。在局“双层联动”的总体框架下,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信息传递渠道。根据工作需要,在广泛征求征管一线人员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办法和制度,为重点税源监控搭建系统的工作平台。在制定和落实了《国税局重点税源户管理办法》、《重点税源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制度,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对各主体税种的入库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变化,有选择地对该税种所属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户的税负水平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及时把握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根据行业税负标准和预警区间,对税负异常的重点税源户进行筛选,由税收管理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按规定开展纳税评估。
(二)完善组织架构,构建重点税源管理体系
为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国税局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机构调整,对税源管理机构进行了结构性理顺和调整,城区范围内的重点税源企业,由税源管理一科集中管理;城区外的重点税源企业,由所在地基层分局按所辖区域实施属地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集中到具体科室/分局的同时,设置了重点税源管理岗,由专人负责重点税源管理,建立了“重点税源岗税收管理员—科长/分局长—分管局长”三级重点税源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人员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和《重点税源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重点税源户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税源户的信息管理、日常评估管理和收入分析管理等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的分析,通过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比较,来反映本局税源的潜力和征管质量,对发现异常的重点税源户及时安排巡查走访。在终了一个月内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关的税收政策变动情况,对今后的税收收入进行分析、预测,指导我局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
(三)分类分行管理,细化重点税源管理标准
由于国税局地处市区商业中心,第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主线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篇四
加强我县重点税源企业监管的几点思考 婺源县地税局 王康成、汪文辉
重点税源监管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其监管质量直接影响着征管效率和税收计划的完成。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确定因税务机关所管辖纳税人的多少及纳税额的大小而定,根据《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全省地税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地税发[2006]179号)的规定“县(市、区)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标准:上年实际缴纳地方各税达30万元以上。”2010年我局实际缴纳地方各税达3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1户,占全局企业户数的11%,征收税款14455.05万元,占全局征收数的67.98%,其中紫阳分局重点税源企业38户,征收税款8568.27万元,占重点税源企业征收税款的60%。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重点税源监控管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在税源监控、加强征管和税收计划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关应缴、实缴税收数据的了解、分析、测算,对企业纳税申报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解缴入库的及时性进行稽核、监控;二是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动态的了解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动 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变化原因,预测税收收入发展趋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三是通过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促进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的提高,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时,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掌握了计划落实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
二、我县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模式
2007年,我局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将原先的五个农村分局缩减为三个,将另外两个分局的编制放在城区,加强城区的税收管理,在基础上实施重点税源分行业管理探索,紫阳分局负责城区的房地产、建筑安装行业和移动通信、金融保险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税收管理,其他分局按路段进行征管范围划分,各自辖管范围内都有自己的重点行业,如中云分局所管的旅游和餐饮行业、许村分局所管的工业园区、城郊分局所管的交通运输业等。2007年入库地税收入12368万元,较2006年增长2309万元,取得明显的效果。
2011年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我局又对2010年 的全县重点税源和2011年预测的重点税源进行分析比对,分类梳理,特别是对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局(紫阳分局),下设房地产建筑行业纳税人、服务行业纳税人(包含旅游、饮食住宿)、金融保险行业和二手房纳税人四个小组,抽调精兵强将进行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同时考虑我县车辆税收、工业园区税收管理的完整性(全县的车辆税收归城郊分局管理、工业园区税收归许村分局管理)暂不调整;农村分局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暂时不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局管理,待运行良好时再一并予以考虑。至于其他符合县级重点税源标准的企业仍归属地管理,要求管理分局按照税源类别(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和零散税源)实施分类管理。
重点税源管理局现有管户110户,预测税款20437万元,占全县预测税款总数的81.8 %。从4月份运行以来,重点税源累计征收税收收入1.10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88.7%,重点税源管理的效果凸显。
(二)重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月份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来,我局的重点税源管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点税源监控方式单一,监管手段不高。当前我局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税收管理员利用每月的税源巡查巡管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二是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比对。三是加强发票管理,以票控税。但通过这三种方式了解掌握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只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情况,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点税源监控信息不实、不全面等现象,直接影响税收分析和预测的质量。税收管理员尽管建立了重点税源管理台帐,也只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发挥不出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2、重点税源监控内容不细,监管力度不大。由于重点税源监控方式单一,导致税务机关掌握的重点税源资料仅停留在纳税人提供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而对重点税源企业发展前景、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预测等最具有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却掌握得较少,缺乏有效的全过程动态监控。税务机关对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辖区内经济发展趋势、税收收入增减预测等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也助长了企业虚假申报的侥幸心理,导致重点税源信息资料失真。且外部与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没有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内部征、管、查三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上相互脱节,从而使重点税源监管缺乏力度。
3、税源监控手段科技化水平低,监管效果不强。从内部来看,近年来虽然注重依托信息化支撑,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信息化水平应用不高,从征管系统中进行“重点税源企业”的认定和纳税查询,发现存在部分重点税源企业未在征管系统中进行认定,而部分未达到重点税源企业标准的纳税人未及时进行变更取消;“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查询名单中还有部分个体工商户。通过查询征管系统中的“两业管理”中的“不动产”模块下的“证照信息”,发现信息录入不全,如发改委立项批复、建设规划用地许可等;“项目管理”模块下的“税源预测”和“税收信息实时分析”基本上都是空白,而这些纸质资料管理员手中都有,导致征管系统中的重点税源企业监控信息不全、不实,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的提高。从外部来看,重点税源企业网报率低,网报注册户数只有20户,仅占重点税源企业户数的18%,从而导致企业网上报送数据较困难,征管系统中抽取不到纳税人的财务信息,不利于“纳税评估”软件的应用。
4、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与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需求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业务更加多元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核算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加大了重点税源监管的难度。而纵观我局,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堪忧,年龄偏大、税收专业化人才不多,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现代化综 合知识缺乏,导致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不强,对纳税人纳税评估流于形式,对纳税人涉税信息不敏感,信息把握不全面、不及时,审核评估不深入,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重点税源监管不到位。
三、对做好重点税源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是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源管理的必然需要,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动摇,坚持夯实税源管理基础不放松,坚持征管质量与效率不降低,把重点税源监管工作抓好、抓落实。
(一)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正确处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日常事务入手,经常深入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征管系统中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效益。二是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调查制度。要求重点税源大户每季是否发生重大事项,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产业政策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增资扩股等重大事项。同时,税收管理员除正常的每月税源巡查外还要进行一 次走访重点税源企业,更加及时地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和相关重大涉税信息。三是要建立信息传递和共享制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和完善与工商、国税、银行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目前我局已积极向县政府综合治税办争取,在《婺源县社会综合治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拟定了《婺源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对所有涉税单位的工作职责、信息交流方式以及违反的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为下一步信息共享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征收、管理、稽查等各部门共同责任的工作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重点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二)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分析机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通知》(国税函[2005]725号)的文件要求,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是指通过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月报表数据的加工整理,编制汇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基本信息的分析工作。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主要经济税收指标变动同期比较分 7 析、行业(企业)税负测算分析、企业税收入库分析、企业欠税分析、税收与税源变化相关性分析、税收数据跨期稽核分析、综合征收力度测算分析、行业税负预警分析。
根据《全省地税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赣地税发{2006}179号)要求,“重点税源监管岗位包括各级地税机关计财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因此计财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要按照文件规定的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内容进行逐项比对分析。通过重点税源常规分析,明晰税收收入形势、说明税收增减影响因素、揭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查找税收异常企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月编制分析报告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为组织税收收入、监督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和完善税收征管服务。
(三)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科技机制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建立科学规范严密高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是当前加强税源监控工作的重点。一是依托现有征管系统中的“重点税源”认定和报表的录入功能,结合今年建筑业和不动产业“两业”管理软件的全面推行建立严密的防控系统,使税源监控方式更加科学、严密。二是加快县级重点税源企业网上直报工作,实现监控手段现代化。积极推行网上报税,实现企业财务报表的网上传输和即时比对;积极应用纳税评估软件,实现重点税源信息的自动比对分析,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探索运用电子化实施监控管理途径,达到人工监控与网络监控并行,提高监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效能。与工商、财政、国税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加强部门间配合协作,做好重点税源的社会监控。建立《部门信息交换档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协税护税人员的积极性,明确各部门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协控质效。
(四)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评估机制
以“纳税评估”软件的推广应用为契机,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用,做好重点税源监控。管好了重点税源企业,也就牵住了税收任务的“牛鼻子”,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把重点税源企业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对其实施全面监控。
1、强化考核。根据重点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目标。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定人、定户、定时间、定指标、定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评估指标和质量要 9 求的,按责任追究到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税务人员在评估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分类评估。根据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高低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估,重点加强对c、d类纳税人的纳税评估。通过实施分类评估,既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又可正确引导纳税人自我加强管理,依法纳税,自觉向a、b级纳税人学习。同时,可参照税务稽查流程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的评估、执行、分析三分离,各岗位人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重点税源分析会,各岗位汇报交流对重点税源评估情况,总结经验,分析成因,有针对性地改进评估措施,提高对重点税源评估的效果和监控力度。
3、强化服务。在评估过程中,应帮助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税务部门接触面广,信息灵的特点,积极为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及合理化建议。还可为重点税源企业专门设臵税务咨询机构,开辟办税“绿色通道”,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1+1牵手服务”等个性化、特色服务,随时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纳税人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选人机制
从税务人力资源研究方向入手,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监管人才选拔机制。
1、整合税源管理机构,调集优势力量,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要坚持对重点税源重点监管的原则,切实把那些综合素质高、政治业务能力强、年轻有为、敬业爱岗、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调整到重点税源监管岗位上来,让这些人员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理重点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原则上对年纳税50万以上的重点监管企业每人负责10至15户,对年纳税在30万-50万元之间的重点企业可适当增加管理户数,以确保监管人员有足够的精力管好分管的企业。
2、完善管理手段,加强培训,鼓励多出人才。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在财力、物力上予以适当倾斜,每年拿出一定时间组织2至3次专门的业务培训,每次培训不少于10天,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同时鼓励全体税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力争在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高级审计师、计算机类高级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上多出人才,以最高的资格和能力竞聘这个岗位。
3、合理配臵人员,提高重点税源监管人员的待遇。税务机关要在人才选拔上坚持实行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动态 调节的原则,对于那些被确定为重点税源监管岗位的人员,要适当提高职务待遇,对业绩突出的人员要在职务晋升、评先和福利待遇上优先考虑,切实调动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章:
1、《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作者;钱建伦 章超英
2、《关于有效发挥重点税源管理作用的探索和建议》,作者 李慧峰
3、《建立科学监控体系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探索与对策》作者:隋国庆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主线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篇五
对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思考
日期:2008-11-2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税源是指税收收入的来源。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水平,所以,税收征管过程就是把现实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过程,而征管能力和征管水平首先表现出来的,其实就是税源管理水平。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税收管理的难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也越来越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税收的流失。因此,加强税源管理既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税收职能实现的前提,也是推进税收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日前强调,要以强化税源管理为重点,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税源管理既然这么重要,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重点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重点税源变化,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一项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综合性业务工作。
重点税源是税务部门监控的重点。实施重点税源管理是促进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适应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规范征管、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的前提,是打造服务型税务机关的需要。此外,由于重点税源企业在安置就业、拉动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实施重点税源管理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重点税源提供的税收收入一般超过当地国税收入的60%,有的甚至达到90%。以石首市局为例,2006年,重点税源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入库税收13053万元,占当石首市国税收入完成数16731万元的78%。截至2006年底,石首市局登记在册的纳税人共3865户,重点税源企业仅36户,不足总户数的1%。
重点税源企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据《石首统计年鉴》统计,仅石首市吉象公司和楚源集团这两家企业,就已直接安置就业人员近万人,直接、间接带动了农业、运输、电力、服务等十多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每年直接、间接带来经济效益近20个亿。鉴于此,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应采取有别于一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二、当前重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税思想认识的误区导致了税源管理的弱化。长期以来,在税收工作中,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级税务机关,都已形成了“收入第一”、“一俊遮百丑”的主观思想,简单片面地将收入任务等同于政治任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税收任务指标的实现上,缺乏对税收工作内容规律及税源管理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国家经济政策和现行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税源的结构、规模、方式、存在的特点都
在随时发生着变化,税收征管的方式和手段亦应随之变化,以与之相适应。而我们上述治税思想认识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对重点税源企业缺少必要的分析与监控,对已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税源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不强,对重点税源在日常检查、税源调查、数据采集、预测分析、纳税服务等诸环节上,还处在粗放型、轻责任、低标准的层面上,个别地方在个别方面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这样就使组织收入工作陷于被动和疲于应付的局面,不仅弱化了税源管理,也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
(二)税源管理环节的脱链造成了税收收入的流失。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有其主动性和灵活性,这就给我们的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目标要求。新的征管模式中,纳税人申报的方式、优化服务的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集中征收的程度、重点检查的力度、强化管理的深度,将形成一个齐头并进、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新的税收管理链。而我们在税源管理某些环节力度的弱化,对税源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税收收入的流失,结果是“重点税源管不了,普通税源管不住”,直接影响了税源管理和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利用水平的不足制约了税收分析的质量。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系统不断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由于软件开发的相对滞后,使我们目前重点税源仍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对税源发展状况无法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对重点税源的管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支撑,使得管理缺章少序、各施其法,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无法统一,到不了一定的高度。再者,重点税源管理存在报表繁多、数据重复、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申报数据的不准确,失去了数据的应用价值。例如企业在依法按期进行纳税申报的同时,还要填报重点税源报表,由于是重复填报,不仅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极易造成申报数据的不准确。加之部分企业对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税务机关又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评价机制,且过分注重数据分析,忽视了对数据质量的考证。同时,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又在客观上使得税收管理员和企业的联系大大减少,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信息及经营动向,而只是进行案头分析和事后分析,使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出现较长的时滞,最终导致了重点税源管理中信息数据的失控和监控效率的低下。
(四)税源管理力量的薄弱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国税税源管理的点多、面广、任务重,而相应配备的管理人员较少。虽然目前税源在源泉控管上已基本做到了税务登记、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但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涉税信息的动态管理上缺乏深入,对重点税源也只是心存关注、实缺监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税源监控。以石首市局东升分局为例:该分局现有管户590 户,一线税收管理员6人,人均管户98户。随着征管模式的转变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管事制度代替了管户制度,征纳双方直接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伴随着机构的调整,人员的变动过于频繁,岗责体系尚未完善,考评力度不够,管理责任相对淡化,影响了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造成了税源的流失。
(五)干部队伍素质的偏低难以适应重点税源管理的需要。重点税源企业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影响力大,多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财力的主要来源;二是政治影响力强,企业领导往往具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三是业务繁多,涉及的税收政策也比较多,需要税务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四是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电子商务应用广泛,要求征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五是办税人员的财务和税政素质较高,企业的维权意识强,要求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在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今天,重点税源管理对我们的干部队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们国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极少数综合素质较高的,不是进了机关,就是担任了领导,总之是远离了一线税源管理。我们平常总是强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其实,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就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最好诠释。
(六)税收协调机制的欠缺削弱了税源监控的能力。社会各部门多方位的税收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无法实现经济、税收信息共享,从而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税源的信息,加之部门工作的不协调,客观上削弱了税源监控的能力,造成了采集信息难、收集证据难、税收执法难、税款征收难的局面。
三、结合重点税源的特质,确定重点税源管理思路
(一)统一思想,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国税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纳税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切实强化税源的管理及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地位。树立“抓住税源管理即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分析解决税源监控存在的问题即解决了税收工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觉悟。本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把税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对重点税源管理坚决实行“一把手”工程,实行局领导挂点走访制,明确局领导要做到“三个必”,即重点税源户必跑,重点税源台帐必看,重点税源分析必晓。
(二)结合实际,建立明晰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近年来,上级国税机关对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提出过一些具体要求,但总体来讲,操作性、实用性都不是太强。为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监控,保证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县(市)局相关部门和管理分局应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一系列重点税源管理与监控的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和目标任务,并且要尽可能地予以细化、量化。另外,考核机制也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制定明晰、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各部门“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保证管理工作各环节之间的高效运转。
(三)开拓创新,形成“塔式”重点税源管理模式。“塔式”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户实施长效管理、动态监控。合理使用征管力量和资源,对重点税源实行梯级式的监控,形成县(市)局、分局、税收管理员三级“塔式”管理,将重点税源层层管住,全面监控,并相应建立配套的税收管理员监控点、股(分局)监控组、市(县)重点税源监控办公室等组织措施,构成“塔式”管理的体系核心。以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税源监控的结合实施考评与监督,提高税源管理与监控的质量与效率。
(四)依托信息,构建完备的重点税源管理体系。目前,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征管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鉴于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级国税机关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力协作,尽快探索、总结、开发出“重点税源税收分析软件”,以其科学性指导全市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完善与各部门尤其是地税、工商、银行、海关、外汇、等部门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企业征期申报后,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可通过权限设置、数据采集等功能,从相关数据库中任意采集,生成重点税源报表,实行企业一次申报,数据多次利用。进而健全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实行重点税源的确认、分析以及查询等功能的灵活运用。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控现象的出现。
(五)明确机构,打造专职的重点税源管理队伍。在目前税务机构不做调整的情况下,重点税源企业最终的直接管理者是管理分局,说到底,就是税收管理员。在现有条件下,实行重点税源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执行“四个明确”,即实施“精兵管重点,重兵管难点”战略。
1、明确专门人员,建设专职队伍。确定专门人员的原则有三条:一是政治上坚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二是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工作中能独挡一面,能灵活应对企业各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征管措施;三是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与重点税源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此外,为改变过去管理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应保持重点税源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即成立专门的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对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实施轮岗交流要有计划、有步骤,要坚持以老带新,以利于新充实进来的人员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保证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优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不定期地组织他们走出去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
2、明确工作职责,主动开展工作。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必须履行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税企联系,每月深入重点税源企业不少于两次,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建立重点税源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和跟踪服务制度,明确税收管理员下户必须做到“五管”,即管到户、管到帐、管到票、管到货、管到税;二是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台帐。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台帐有别于一般的台帐,其内容要全面,尽可能地涵盖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税收指标和各类优惠政策;三是落实上级重点税源工作任务,负责重点税源企业数据指标的采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四是按月对本单位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分析和预测,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并根据上级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和预警区间值,对税负异常和财务指标异常的,及时发出预警,并组织开展纳税评估;五是建立网上周记制度。税收管理员每周在办公网上要做好重点税源管理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小结,全面记录重点税源管理的轨迹。
3、明确管理程序,夯实管理基础。采取以旬为单位,开展各有侧重的管理工作。上旬主要监控企业申报情况,保证按期申报率。中旬侧重监控税款入库,同时对企业申报情况进行分析。对照行业税负、标差和预警区间值,发现异常的,及时展开纳税评估。下旬一般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对下期税收开展预测。
4、明确工作考核,完善激励机制。着重从纳税服务质量和对税源掌握的准确程度两个方
面加强工作考核。一是每季召开一次重点税源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座谈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纳税人满意率和纳税辅导到位率;二是结合绩效考核,考核企业财务指标掌握率、税收预测准确率、行业分析准确率;三是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星”、“管理星”活动,开展工作竞赛,提高工作热情,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业绩与干部晋升、能级管理、评先评优等工作进行挂钩。
(六)规范制度,健全重点税源三级预测分析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定严密的税源分析与预测岗位责任体系及工作程序。县(市)局计划统计股为税源分析与预测的组织管理中心,负责全局的税源分析、预测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同时根据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定期开展全局的税源分析与不同期间的税收预测工作。各管理分局和负责重点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为税源预测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建立县(市)局、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员三级重点税源分析体系,做到按月对重点税源户进行日常预测和分析,既可保证税源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又可提高企业申报纳税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