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32:13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五篇)
时间:2023-01-11 14:32:13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篇一

《与狼共舞》,因为喜欢这个赋予我极大想象力的名字,所以一直想读。想象的画面中,人有着狼直率而单纯的一种野性,狼被人的温情所感染冷酷中透着灵性,空中巨大的银盘是他们的背景,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共舞的舞台。读完后发现小说的故事和自己原本想的差别很大,原本以为主线会是一个主人公和狼的感人,精彩的故事,最多是狼陪伴主人最后献出生命类似的情节。但事实证明,如果是我这种水平的人这么容易就能想到的故事,那就陷入“我也是”的俗套了,michael blake不是我这样的俗人,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也要大得多。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关于印第安文化的书,以前只从历史书上知道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屠杀当地的印第安土著民,强占他们的土地,使印第安人几乎灭绝的历史事件。那些书都是从外部的角度去叙述印第安人的。正如我们所知,甚至“印第安”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外部的人犯的可笑的错误。我从未从内部出发而去真正了解过这类人,他们所经历的屠杀或不公平对我来说或许只是几个惨烈的词组,而对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现状也是一无所知。欣赏作者michael blake的视角与关怀品格,当然也要感谢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把这部小说改造成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使这部小说家喻户晓,还用他辽阔的画面为我们带来真实的视觉震撼。

印第安民族的魅力与生存观念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组织中对族长的尊敬与信仰,他们对神和自然的虔敬,他们那赤裸裸无需掩饰的勇敢,都是打动人的品质。曾经,在我们许多从外部去看的人的眼里,会觉得他们固执,学习能力差,生活条件落后,有勇无谋,可是他们又怎样看我们了?印第安人中有许多不同的族,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一概而论是我们常犯的错。

小说中的苏族,他们每个人都辛勤的工作以使自己族能够生存下来,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都是符合族的安排的,让我常想起社会主义中如人民公社等组织渴望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但是这样的“计划经济”与“平均分配”却没有像后者一样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苏族人对于自己族所体现的责任感似乎超越了个人利益,女主人公“站立舞拳”在丧夫之痛中依旧怕自己的悲伤情绪影响自己干活,并为此感到自责不安。他们的生活原则退到一种最为单纯的状态,工作,他们就能获得食物,使自己部落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偷懒,是对自己的生命和部落安全的不负责任,无关其他太多的利益纠葛。相比下来,是不是文明社会人民公社中的人更缺少责任感而倾向于偷懒了?更别提当代社会中人们那无法阻挡的趋利性了。

苏族人渴望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保住部落,在对部落有责任感的同时他们必须紧紧团结,所以他们也需要相互信任。是的,那种伟大的信任,是我的第二个赞美点。他们信任长老与巫师,因为长老与巫师代表了智慧与灵性,这是一种知识权力;他们信任最勇敢的勇士,因为勇敢是部落活下去最需要的品质;他们最后甚至信任了“与狼共舞”,这个白人中尉,因为中尉的勇敢与善良。这种信任让来自“文明社会”的中尉感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这种被信任而被需要的归属感让中尉自愿参与战斗,成为一个苏族武士,不愿意回到充满隔阂的文明社会中。在最原始的社会形态中,生产需要团结,团结需要信任,现代社会呼吁的可贵品质在那是多么自然,如草原一定是辽阔而震撼的,月亮一定让人更热爱生活一样。

同样的,苏族人会拿着武器去反击残忍屠杀了他们民族的其他族人。这是不是我们所说的野蛮我不知道,我觉得在他们的生活状态下,这是种必不可少的“野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勇敢,否则,就是贬义的懦弱。文明社会倾向于用法律和道理去解决问题,所以会不认同他们这种野蛮的武力解决方式。那么,在我们鄙视谴责他们之前,问下自

己为何会制造杀伤力更大,方式更残忍的各种战争了?我们在解决部落(国家)之间的冲突时的方法确实进步了,可是正如要理解甚至在文明的今天,残忍的各种武力屠杀都还存在一样,我们为何不能理解他们那种只是方式较为单一的为了生存的反击了?因此,我得到一个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的结论,野蛮是他们生存的方式,人类至少到现在为止从来就不能高尚的摆脱武力。正如社会总会存在自私,说谎等被我们定义为不好的品德一样,文明社会所不齿的野蛮武力也一直存在,它或许就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趋向和平与文明的心,然后这种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描写那将要“吞噬”他的美丽大草原,那里的野牛群与那只温柔的狼,那里世外桃源般的河流和森林,可是在这之中,作者也写到了动物残缺的尸骨,砍到的大树和河流中堆积的垃圾。这是贪婪的人类刚刚进入一片物产丰富的大地的疯狂掠夺与破坏,就像一些人突然闯入了一个富裕的人家,眼睛都红了,能拿的都拿。可重点是他们当时为什么要赶尽杀绝,难道真的是印第安人太野蛮只能用武力解决么?可是那些妇女与孩子了?那些就像苏族一样的只渴望和平生活的印第安民族了?利益驱使以至于不能给这些只渴望生存下去的民族一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土地吗?

残酷一点的说,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些收获。对于我来说,首先应该继续去了解印第安人的故事,他们在当时所经历的会不会成为未来弱肉强食的一个影子,屠杀印第安人这件事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代表着什么,印第安文化现在的保存情况怎么样,有幸留下来的印第安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为黑人权力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那印第安人在今天的这片以自由号称的美国土地上有自己的权利么?接着去了解。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篇二

开题报告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

分析

姓名:周明

指导教师: 黄琳琳

系别:外语系

班级:0902(30)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电影《与狼共舞》是由凯文.科斯特在1990年执导、编剧并主演的一部西部影片。《与狼共舞》的男主人公邓巴是一位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再一次冲锋中立下战功的中尉,他对战争感到无比的厌恶,只想求的心灵的宁静,在获得了英雄勋章和健康的痊愈后,他请求调到美国西部边境,带着好奇和勇敢的心走进了即将被“文明”所吞噬的印第安部落,与那里的印第安人接触,由开始的陌生、敌意,到了解、熟悉,逐渐与印第安人建立起友谊的故事。

本论文通过对电影《与狼共舞》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概括地描述出多元化视角下的印第安民族的生活画卷,重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消除人们对印第安人的误解和歧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人权解放,唤醒人们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同时提醒人们看问题应该客观,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二、文献综述

在众多的关于《与狼共舞》的作品中,作者和研究者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描写影片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的。其中有一些人从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转变进行着重分析。例如曹元在2009年,她的《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一文中指出《与狼共舞》打破了西部一贯以来表述印第安人的套话,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不再是食人生番,不再是青面獠牙的野蛮人,他们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形成一组英雄式的人物图谱。影片首次将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的、有名字的“人物”来刻画。

有一些人从影片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分析的。例如:罗晓燕在2005年,她的《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文中分析,荒原象征自由反叛精神的乐土,自我实现的象征体;天空象征美丽、善良、希望;狼象征着理解、独立、和平的化身;水牛象征着美国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打斗场所的森林和溪流是黑暗和邪恶世界的象征;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生命、力量、热情的象征;日记本是善良的见证、身份的象征。影片从事件、细节、人物到社会背景、动作、声音都采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将整部影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影片显得非常精美。

有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分析印第安人形象。例如李光华在2009年,他的《神奇而沉重的注解——《 狼图腾》 及《 与狼共舞》 中的狼》一文中指出《狼图腾》这部狼的赞歌、狼的挽歌从另一个角度唱出了印第安挽歌的凄美与悲怆,唱出了印第安民族曾经的屈辱、失败、仇恨和无奈。书中呼之欲出的狼的形象丰富、充实了《与狼共舞》中“白袜”的内涵,诱发了观众无限遐想,使观众能够公允地、历史地重新认识美洲的草原“狼”: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和平、和谐共处是姜戎和科斯特纳的共同呐喊,他们呐喊着对自然的回归,对和谐的渴望。

有些人从多元主义文化观分析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例如:张婧在2009年,她的《《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一文中指出影片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这些文章都再现了《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的形象,只是侧重点不同。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我发现以往的文章,作者只用很少的篇幅来描绘印第安人形象,少数人提及的是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所以,我要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写一篇分析再现《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为主题的论文,以电影作为基础,从民族、文化、道德品质等角度具体分析再现影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以期达到让人对印第安民族有一个全新、全面、具体的认识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途径,查阅收集大量与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比较和筛选,再次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围绕论题进行研究

四、写作思路

引言

1、《与狼共舞》及印第安人民族简介

1.1 影片简介

1.2 印第安民族简介

2、《与狼共舞》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文化

2.1 印第安语言

2.1.1 从“无声”语言看印第安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1.2 从代表人物名字看印第安人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2 信仰和仪式

3、《与狼共舞》中印第安民族优秀品质

3.1 热爱动物、珍惜成果

3.2 慷慨无私、忠肝义胆

总结

五、写作计划

2012年4月20日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5月11日论文一搞

2012年6月1 日论文二稿

2012年6月22日论文三搞

六、参考文献

[1] 曹元.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以与狼共舞为例[j].电影文学,2009(04).[2] 顾向阳.电影与狼共舞对美国边疆个人主义的反思[j].大理学院学报,2010,13(5).[3] 何燕李.与狼共舞:约翰.邓巴的摇摆性身份[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2).[4] 雷群州.征服与反思——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西部片的主题演变

[j].电影评介,2009(17)

[5] 李敦之.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与价值反思[j].电影文学,2011(08)

[6] 李光华.试从历史角度分析与狼共舞中狼的寓意[j].电影评介,2008(05).[7] 李光华,李金凤.神奇而沉重的注解——狼图腾及与狼共舞中的狼[j].电影评介,2009(09).[8] 罗晓燕.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5(09).[9] 邱悦.原始生态的野性呼唤——电影与狼共舞的社会文化学阐释[j].大舞台,2010(10).[10] 田璐.与人共处不如与狼共舞——电影与狼共舞评析[j].电影文学,2007(03).[11] 王忠霞,孙胜忠.与自然共舞——与狼共舞的生态批评解读[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05).[12] 曾玲琴.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0(09).[13] 张婧,史彩霞,焦玉彦.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j].电影文学,2009(17).[14] 周霞.荒漠孤烟中的英雄神话——回首美国西部片[j].电影,2006(08).[15] 朱必前.与狼共舞 和谐共处——小说与狼共舞评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01).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篇三

从《与狼共舞》看美国西部神话的再现、表现与虚拟三种维度

摘要:在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影片《与狼共舞》中,以饱含深情的镜头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的非同凡响的友谊,表现了印第安苏族百姓平凡的但又极其珍贵的日常生活,揭示了美国一个世纪前社会中诸多的现实问题。导演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视角,深刻的反省了当年的“西进运动”。真实的再现了美国在那个特殊的社会时期的民族矛盾和人性的真善美,极具现实主义色彩。本文将通过对影片《与狼共舞》的再现、表现与虚拟三个美学层次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其具体镜头画面,展示其独特的影视美学观念。

关键词:《与狼共舞》再现、表现与虚拟电影美学影片风格导演认知

一影片对西部文化的客观再现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综合艺术?是运动?还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没有谁能够阐释的清楚这个问题,电影诞生到目前已经100多年了,电影艺术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理论家们至今还在争论这个问题。他们都是电影的特点或者说因素。电影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能够为普通大众“造梦”,即为观众创造视觉奇观。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荧幕放大数倍传达给观众,造造成视听震撼。“《与狼共舞》作为一部西部片,依然保留了传统西部片应有的元素。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构建了一片广袤的“大西部”,它使人们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西部神

1《与狼共舞》话”中”。○用大量的优美的画面展现了美国西部这一“世俗神话”,甚至是几代美国人的生活状态。片子多采用远景和大全景,人物在画面上仅仅占据极小的部分,这种摄影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影片是为了再现西部的真实,这种构图方法符合人眼的实际情况。

对西部的客观再现,仅仅拥有美丽的景色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表现西部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饮马放牧,聚族而居,篝火烤肉,皮毛裹身,这都是几个世纪前的印第安人形象。镜头毫无痕迹不加修饰的捕捉了出来。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十头熊”的深沉睿智,“踢鸟的”求知欲,“握拳而立”的敢爱敢恨都塑造得十分到位。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同时,对当时社会中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残忍和野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是非常符合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西部开拓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对印第安人残忍迫害的罪恶史。本片丝毫没有回避任何有关这段历史的意思。白人后来的军官们发现了约翰巴登,只是因为他是穿着印第安人的服饰,就不问青红皂白毫无顾忌的向其开枪。

影视美学中的再现,其实就是类似于哲学范畴中的物质现实的复原,他强调的是真实而客观。物质形式的实体是其出发的本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必然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首要前提就是真实,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观众就会觉得假或者穿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深受其影响。

二导演对本片的主观表现

本片在把握住了客观真实再现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太多导演凯文科斯特纳的个人想法,即主观表现。任何一个人都有其世界观,即对某种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是以客观原型为出发点的。电影的美学层次也不例外,不同的导演在面对同一个红苹果时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与狼共舞》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双方时相往还。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为了艺术的需要导演在片中增加了自己对于印第安人苏族部落的极大个人感情,这个从为了增加影片的艺术魅力,专门聘请了一名语言学专家,教不会讲苏族印第安人语言的演员学习语言就可以得出结论。本片从美学层面进行分析,最符合主观表现的一场戏出现在约翰巴登独自一人在自己的营房前跳苏族人的舞蹈时导演配上了苏族人集体跳舞时用到的音乐。这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场戏也表明他除了外型上和苏族人有区别外,内心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苏族的一份子。

主观表现可以渗透到影片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影片的服化道找出导演的主观愿望。①登巴(与狼共舞)初遇印第安(赤身裸体)--开始于自然间扒掉文明的外衣,归化自然;②初访印第安(全副武装)--文明遇见野蛮,先进遇见落后,文明与先进却遭遇失语;③与印第安交往(交换物品)--被命名(与狼共舞);④与印第安狩猎(制服,军帽→骨制胸甲,猎刀),象征文明先进的开始失落;⑤与苏族人共同御敌,(枪→失落);⑥与印第安人结婚,(实现同化);⑦登巴被白人当叛国罪逮捕,印第安相救,最后离开部落(印第安历史的结束)。通过登巴一步步走近印第安部落,一步步被同化来实现其主观意识形态的转变,从对印第安的戒备一直至与其一起生活,可以视作对所谓文明的一种渐行遗弃。然知白人,印第安人亦都为文明与野蛮的综合体,没有所谓的真正文明开化抑或纯粹的野蛮。这正是导演所要阐释的主题。

三影片中合适的虚拟

虚拟,它不同于虚构,是任何艺术中都存在的现象,指的是有条件的且符合实际生活的想象,“两侠客相见,便电光如织,剑气袭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的性质介于再现与表现之间,是影视美学的一种常态。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虚拟,《与狼共舞》亦如此。

“在《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和“踢鸟”是两个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们虽

然如同他们的“同类”那样,对对方文明产生怀疑甚至鄙夷,但是,他们敢于去主动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既然相对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陌生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难以接受,那就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思考其所属文明的社会运作方式。如果脱离这点去寻求弥合矛盾或是理解的途径,那就是空谈,难以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和价值观中心态度。因为这样就根本没有理解

2在影片中,邓巴中尉可谓是拥有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类学调查体对方的资本。”○

验,不但敢于学习,更是融入其中,也只有通过一个拥有这样个性的角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让习惯于西方价值观的观众换个视角来观察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这分明是电影出于解构的需要,虚拟出的部分行为 和思维方式。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苏族部落中有像“踢鸟”那样乐于学习,善于理解的人。而邓巴又是那种友好的白人,那大家都放下各自的一些成见,坦诚相见不就解决冲突了吗?其实不只是影片中的白人与苏族的冲突,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民族冲突和误解都是那么难以和解。而核心的问题就是自我中心。从前文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价值观的偏差和主观意志的自我中心其实相当大地来源于各自文明不同的生活经验。由于生产方式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各文明对整个世界

3对世界的认知的差异深刻地影的认知或是哲学观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响了对来自陌生文明的事物的判断,“例如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来自西方经济理性社会的欧洲商人与一个来自狩猎采集型部落的战士在某件物品的所有权上达成共识;又例如一位以“契约精神”为判断依据的西方法官和一位受传统社会“价值理性”熏陶的乡村官员在同一个案件上产生了迥异的判决,却都认为各自的判决符合“真理”或是“天意”。在“真理”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产生文化偏差的条

4件下,弥合文明间的冲突确实很难。”○

四三个维度对于国内影视制作的启示

影视美学,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影视的方方面面面,不可谓不复杂。正因为如此,著名电影专家周传基先生才不断发出呼吁“国内缺乏影视美学”,他的所指有两点,其一,是影视教育的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地电影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的影视从业者只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导致题材撞衫,口碑极差。说到底,其实是没有明白电影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再现,表现以及虚拟的尺度。某些电影,刘备都用上了照相机,张飞都骑上了摩托车,观众会不发笑吗?诚然,电影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重大历史题材能够拿来恶作剧似的瞎编乱造吗?显然不能,这就要求国内的影视工作者从观念上进行改观,有的放矢,踏踏实实做事,认真学习世界优秀的做法,方可有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影视美学的这三个维度,是认识电影,了解电影,并掌握电影规律的基本法则。其余的电影特性都是建筑在其之上的,故,电影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与狼共舞〉——导演讲戏》,《看电影》2004年10月午夜场

杭明书:《世俗神话:重走美国西部》,《电影文学》,2008年第15期3张道风: 影片《与狼共舞》叙事中的文化诉求,○《美国经典电影》2010年18期

4郭帅 : 《与狼共舞》:探索西部文化的归宿,《电影评介》 2011年01期 ○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篇四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

名 号 师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王森 110114105 吴雪伶 副教授 2015年5月 完 成 时 间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学号:110114105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

摘要:《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虽大体上以史实为蓝本,但不乏作者的艺术创造,正所谓七实三虚,虚笔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神医华佗就是其中一例。他在书中共出现三次,虽着墨不多,但每一次都凸显了华佗的主要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义薄云天的神医形象,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关键词:三国演义;华佗;神医;医德高尚;义薄云天

《三国演义》作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缜密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界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关于主要人物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华佗,作为书中为数不多的医者之一,却研究甚少。

书中对华佗的描写只有三次,虽然笔墨不多,仅描述了他为周泰医金疮、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治风疾三件事,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及情节描述,凸显了华佗这一医德高尚、拥有崇高人格的神医艺术形象。

一、江东医周泰,妙手显神技

《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五回,孙权与周泰镇守宣城,夜里被山贼袭击,危急时刻周泰为救孙权身受重伤,“周泰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1]而行军打仗军队里必然有随军医生,但显然此时军医已是医术浅薄,无力回天。这就首先从侧面衬托了华佗医术之高,为下文虞翻推荐华佗做好了铺垫。当华佗盛装出场,再加上简短言语,首先给人一种高人的即视感。“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2]命在旦夕的重伤,在华佗看来不过是小疾,随手而愈,神妙医术顿时展现无遗。这正符合人们心中神医的形象: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如果说这些医治外伤、按方抓药在表现华佗的医术神技上还稍显不足,只能说明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医者,那么在《华佗别传》中为河内太守刘勳女儿治病一节就尽显其神技“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有若蛇者从创中出,便以铁锥横贯蛇头”。[3]这一情节中不仅出现了麻佛散的实例应用,其情节本身就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解,那可能是寄生虫一类的东西,但以这样的方法去治疗,虽然对其中的道理不甚了解,也不得不大呼神技,其医术之“神”可见一斑。

这次出场对华佗的外貌描写更是口吐珠玑“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4]寥寥数语却尽显其超然脱俗之神韵,超然的外貌立刻就把华佗与普通的医者区分了开来,宛然一副出世的神仙形象。这样首先从外貌上就树立了一个高人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冠以“神”字人物的想象,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华佗的“神”做了铺垫。而此处描写也并非凭空杜撰,“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5]描述了华佗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体健康,加之精通养生之术,以致犹有壮容,而且医术精湛,对于药理、量剂搭配已然出神入化随手拈来,颇有大家风范。可见,小说此处的描写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让华佗这一神医艺术形象更加真实。

另文中“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 [6]则表现出孙策对华佗的尊敬,要知道古代医者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更何况一位江湖郎中,而孙策作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他的态度反应了在当时人们心中对华佗的崇敬,一位身份低微的医者,却被卿大夫加以推崇更是得到雄霸一方的诸侯的礼待,那只能有一个原因:这个医者的医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且闻名于世。

江东医周泰,这是华佗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通过简短的言语描写展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神医形象,“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 [7]是对其医术的完美诠释。而提到华佗,麻沸散这一古代医学奇迹就不能被忽略,无论是在史料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多次出现,虽然失传了但也一定意义上佐证了华佗的医术之高。以及现在依然推崇备至的健身运动五禽戏,都证明了华佗不仅颇晓养生,而且医术精湛,不愧于神医称号。罗贯中把华佗这一现实原型加以艺术塑造,更符合人们心中的神医华佗形象,使其更加深入人 心。

二、刮骨疗毒,只为高义

华佗第二次出场讲述了关羽被毒箭伤了臂膀,华佗前来为其为其治毒疮。《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失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8]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关羽确曾有此壮举,但凭此还无法断定是华佗所为。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三国志》记载 “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9]由此可知关羽此次受箭伤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而华佗此时早已被杀,《学生实用<三国演义>辞典》记载“建安八年(203),佗被杀。”[10]显然此情节是罗贯中杜撰而来,作者把这偌大的功劳加给华佗,一方面是因为华佗医术的确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清时期华佗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再次展现华佗高超医术的同时,通过把两个已被神化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其相得益彰,在完美表现关羽的神勇的同时,更是映衬了华佗人格魅力,正所谓意气相投,君子之交。

关羽被臂伤所困扰,于是华佗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而其出场的描写也是别有韵味,文中“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11]华佗第一次出场是被请来,宛若神仙,被待为上宾,备受尊敬,而这次却是主动前来。关羽此时经历破黄巾桃园三结义、讨董卓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报曹恩、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征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天下,他的忠义已是世人皆知。华佗也被关羽的忠义所折服,闻之关羽受伤就赶来救治,就像后文说的为义而来。而“华佗是一位济世救民的良医,他的性格核心,一是医术的精湛,二是人品的高尚。”[12]对关羽的神威忠义他心悦诚服,敬佩不已,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为之医治,表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及对义的追求。

此回合也对华佗出场时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平视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13]只言片语却让人眼前一亮,比起初次出场时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形象有了尘世气息。童颜鹤发的妆容凸显了他的超然脱俗,满足人们心中“神”的形象,但也使其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而这次出场描写恰好填补了他的尘世气息,使华佗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但有超然脱俗的仙风道骨,也有乡间老翁的朴实无华。使一位拥有超然物外的神韵,高超的医术,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拥有朴实品质的华佗形象跃然纸上。

刮骨疗毒无疑是这次出场高潮所在,流传千古。文中更是对这一情节进行了详细描述:

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候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候惧耳。”…佗乃下手,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账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14]

华佗的医术娴熟、关羽的神态自若、旁人的表情衬托,通过简短的对话及场景描写,把人物的神态举止刻画的淋漓尽致。古代医疗手段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局部麻醉,试想刀割到骨,还要在骨头上刮,而且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痛苦常人怎能忍受。而此时关羽的表现不可谓不英雄,刮骨之痛,关羽竟能谈笑自若,令人敬佩。同时通过旁人的神情变化更加衬托出关羽的神勇,正如他所说的“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15]而在这过程中,华佗也是表现出他对关羽的敬重与关心,一位名满天下的神医对同样被世人敬仰的英雄表现的如此谦逊,没有一丝持能自傲,言语冲撞,究其原因是华佗对关羽的尊重与敬服,更是因为华佗医德的高尚和品质的崇高。

而这一节最后的酬谢对话则点出了这一事件的真意所在。文中“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候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16]直白的说明出华佗此次医诊是为义而来,折射出华佗崇高的人格品质。华佗主动请缨为关羽治疗箭伤,面对百金重谢不为所动,全然无视钱财外物,表现出华佗不贪钱财、崇尚忠义的人格魅力,颇有“英雄相惜之感,写此一笔,彰显二人”。[17]

三、治风疾,医者品德传后世

《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七十八回,此回合在情节构思上对“七实三虚”的创作宗旨拿捏的可谓恰到好处,真假相间,把人物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曹操旧疾又犯,遍求良医,这时华韵为之推举华佗。曹操却有所迟疑,作者趁此借华韵之口再 次展现了华佗的医术之妙“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割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 [18]寥寥数言再次道出华佗医术的精湛,特别是破腹洗肠的情节堪比现在的外科手术,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谓不神技!表现出华佗在医治病人时能因人而异,医治更多用医术而不是靠药物,其中高下立判,使神医华佗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而这一节的出场也有别于前两次,第一次是延请而至,第二次是主动请缨,而这第三次就有被胁迫而去的意味。文中“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19]首先就有强制的感觉,请人治病,却对其颐气指使。可能从曹操的角度认为自己贵为丞相,命令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可却忘了此时的双方只是医患关系。而华佗依然抱着医者之心为其医治,相较之下更是体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但华佗的礼让还是无法挽回形式的恶化,华佗提出开颅取涎的根治之法,却不想触怒了曹操。面对暴怒的曹操,华佗不畏强权,拿关羽刮骨疗毒之事与之对比,表先出对关羽的敬佩,更加触怒曹操,从而招致杀身之祸。表面看来是一次话不投机导致华佗突遭横祸,但其实“曹操诛杀华佗的真正原因是华佗触犯了曹操的政治权威”。[20]曹操本就疑心重,又回想起当年衣带诏案,先入为主的断定华佗是为刺杀而来,随痛下杀手。多疑残暴的枭雄与不畏强权的神医,两者的冲突虽以神医的死亡为代价。但正是通过两者的冲突,更加坐实了曹操残暴好杀的性格,同时凸显华佗强权面前保持自我的崇高人格。

治风疾一节,作者对于医治环节没有过多的累述,更多的是通过人物间的冲突去展现人物性格,也正是这样的冲突使华佗的形象特征更加的趋于至臻,但这样的冲突其代价是沉痛的。华佗的最后一次出场以身死狱中为结局,看似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样的结局,丰满了神医华佗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完成了对他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虽不乏类型化描写,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特征鲜明。书中华佗形象的刻画夹杂以历史事实与艺术塑造,使华佗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映射了作品的主旨,也表达了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通过给周泰医金疮的描写,展现华佗医术的神妙;通过给关羽治毒疮的描写,表现了华佗不重外物和对义的崇敬;通过给曹操治风涎的描写,凸显了华佗医德的高尚 和不畏强权的完美人格,三次出场徐徐累进,刻画了一个崇尚大义,不畏强权,不幕富贵,医德高尚,拥有崇高人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神医形象。史实与文学的结合,使华佗这一艺术形象超越了历史事实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神医的代名词,代表了医者的至高境界。华佗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光是其精湛医术,其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品德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通过对其形象的分析,反思现实,去找寻未来的方向,它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2][4][6][11][13][14][15][16][18][1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5,126,126,126,601,601,602,602,602,625,626.[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36.[5][8][9](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593,698,698.[7] 陈作林.漫议华佗形象种种[j].绥化师专学报,1988(2):33.[10] 杨宝林.学生实用三国演义辞典[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112.[12] 刘晓林.三国演义三医人[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18(2):40.[17] 蒋渠.从文学虚构看刮骨疗毒[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25(5):255.[20] 魏玉龙.曹操诛杀华佗的原因辨析[j].语文学刊,2008(12): tuo image analysi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ng se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110114105

tutor:wu xue-ling

abstract:successfully portraying hundreds vivid and distinct character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though generally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does not lack the author’s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so-called seventy percent real plus thirty percent virtual, the virtual description makes the characters plumper, and imperial doctor hua tuo is such an appeared three times in the novel, but his main character is hightlighted on each of his appearance, allowing us to witness his superb medical skills, noble medical ethics, and high spirits for righteous things, really an incarnation of the truth, the benevolence and the beauty, he is an image tinged with word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hua tuo, super doctor, noble medical ethics, high spirits for righteous things

印第安人和狼的故事篇五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view/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bschool/2012-05-22/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49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