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1:49:21
2023年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5篇)
时间:2023-01-11 21:49:21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篇一

练习一

教学内容:p6页1--6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交流: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2、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交流。

3、练习一第4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2)反馈。

(3)交流: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2)独立解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篇二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98页例

1、例2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白兔家要来客人了,它采了许多花,要把这些花插在三个花瓶里,可是不知道怎么放,你们能帮帮它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97页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式:12÷3=4(枝)

教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叫做什么?(被除数)表示什么?(表示一共有12枝花)3叫做什么?(除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成3份)这个4枝叫什么?(商)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4枝)。

教师: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你们会列竖式吗?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自己试写,教师巡视,如果有写出来的可以让他说一说,如果没有写出来就直接由教师板演出示。

讲述:12除以3的竖式是先写被除数12,然后写“丿”表示除法,在“丿”的左边写除数3。想一想,把12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枝花?(4枝)就在除号上面对齐2的位置写上4。

教师:有3个花瓶,每个花瓶分了4枝花,算一算,一共分了多少枝花?

教师:好。我们把算出来的12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想一想,小白兔一共有12枝花,分了12枝,说明什么?

教师:一共有12枝花,减去分掉的12枝花,得数是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板书:3丿412 12 0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面的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两道题。2教学例2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横式:45÷5=9(只)。教师:如果写成竖式,应该怎么写?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竖式。

教师:对着自己写的竖式,想一想,商9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被除数下面的45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教师小结:除法的竖式表示一个完整的分一分的过程。有45个桃子,每只猴子分5个,可以分给9只猴子,所以9应写在个位上。用一共45个桃子,减去分掉了的45个桃子,得数是0,表示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课堂活动1、2题。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2通过分一分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孩子们,我们来口算几道除法题。36÷6=72÷9=25÷5=(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20个圆片,我们一起分一分。1组、2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20个圆片每5个分1份;3组、4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20 个圆片每7个分1份。分完后相互交流,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教师:那么怎么处理这些不能再分的圆片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把20个圆片,每7个分1份。能写成除法算式吗?怎样写?引导学生写出20÷7,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分成的2份在算式中叫什么?

教师:我们就把剩下的“6”叫做余数。书写时在商的后面画6个小圆点,再写上剩余的数。教师边说边板书:20÷7=2(份)„„6(个)。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时候会出现余数?

教师:对!一定是不够再分1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余数,如果还能分1份呢? 教师:好!翻开数学书第100页,按课堂活动上的要求,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葫芦分一分,看哪些题有余数,哪些题没有余数。学生分小圆片。2教学例4 观察例4图。

教师:孩子们,你们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教师:真不错,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学生写出57÷6,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用竖式计算,怎么来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丿57 教师:应该商几?请同学们思考。6丿957可以商9(教师板书)。教师:为什么商9?

教师:我们把54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呢?指导写出:6丿957 54 教师:请大家自己思考,看能不能解决。教师:(补充完整)并板书6丿957 54 3(提出为什么要商9,而不商8)

教师:商与除数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又要最接近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102页练习十四第3题。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吗?我们今天一起去和小兔子采蘑菇好吗? 课件演示采蘑菇的场景。(2只小兔子一共采了20个蘑菇。)教师:它们采了多少个蘑菇?你们愿意帮小兔子分一下蘑菇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每7个蘑菇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几个篮子?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活动,帮助小兔子分蘑菇。

教师:分了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有什么疑惑吗?学生发现蘑菇剩下6个多余的,不能分。

教师:剩下的这6个蘑菇不足7个,按小兔的想法和要求不能再装一个篮子。这个“6”就是分蘑菇余下的数,我们把它称为余数。(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第3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

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

32÷4 63÷7 54÷9(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篇三

《有余数的除法》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 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余数的除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商的定位、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小数除以整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 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从多位数的个位乘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十位的积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 又要向百位进位.重点强调每位上乘得的积都要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用第二个乘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时,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小数和整数相乘》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是相同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小数乘小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乘法分配律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平行四边形》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转化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第五册第5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同桌交流、讨论、汇报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计算方法。分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本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激发兴趣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五)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1.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方程思想

还有归纳类比思想、转化归纳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数学思想,例如利用归纳类比思想可以对某种相类似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得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转化归纳思想是把一个较复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其方法进行归纳。概率统计思想是指通过概率统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摸奖的中奖率、某次考试的综合分析等等。另外,还可以用概率方法解决一些面积问题。

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 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一>常用的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二>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等。<三>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来源于: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分类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数学中转化的基本形式(特殊与一般,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数与形,高与低,正与反,已知与未知,无限与有限)

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篇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城关二小 丁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余数的单位名称。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课件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总结: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的意义: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圈了()组,剩下()个。剩下()个。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3)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填写记录单: 记 录 单

1、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2、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3、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师:我们今天仍然学的是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时没有分完,还有剩余。我们把剩余下来的数叫做余数。这样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7÷2=3(盘)…… 1(个)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五道 除数是五余数篇五

在我上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感.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李树荣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设计了两道互为矛盾的讨论题:11÷5=1„„6,12÷4=2„„4是对还是错的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余数比除数大”和“余数和除数一样大”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学,这样,充分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各抒己见,在讨论、探究中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进一步来突破难点。

一堂课下来,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但是课堂预设只是想像中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真实生成和老师的真实反应,使得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讨论题:11÷5=1„„6,12÷4=2„„4是对还是错时,我只让学生直接口头讨论说出理由,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如果对于部分理解题意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能够动手摆一摆学具来验证(11÷5=1„„6,余数6中还能分出一个5;12÷4=2„„4余数4中还包含一个4,能正好分完),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就更直观、形象,效果会更好。

当我上完每一节课,仔细想想,就像现在这样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0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