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教案(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17:19
高中古诗教案(汇总19篇)
时间:2023-11-11 22:17:19     小编:纸韵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案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您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

高中古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高中古诗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描红、临写。

高中古诗教案篇三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高中古诗教案篇四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高中古诗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高中古诗教案篇六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课时。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高中古诗教案篇七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板书:

晚日。

晚春江情寄友人远山晚景绮丽。

春草怀恋家乡。

望乡。

高中古诗教案篇八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

迎凉有感南望。

2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四首古诗。

2思考;

(1)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不教(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南望(爱国之情)。

高中古诗教案篇九

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来自网!http://。

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四、学习《游山西村》。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五、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自己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进诗歌。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一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认识8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梅花》。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

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作业。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三

(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解2—6。

(3)指名逐条讲注解。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诗的意思,集体评议,补充或矫正。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抒发的感受:在春游中那么容易的就看到了春风的面容,百花吐艳,万紫千红,原来就是春天美丽的化身!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1、看注释(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1)自学3个生字。(2)读通诗句。

3、释题。借助注释(1)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名试讲题目的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4、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释2—4。

(3)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它的意思。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意思。评议,矫正。

(5)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人家进去时木鞋把它踩坏,尽管诗人轻轻地敲那柴门,敲了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来。这两句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形象的反映了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并蕴涵着一个道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禁止不了的,它能冲破束缚,茁壮成长。这一句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古诗。

(2)做作业本上第3、4(1)题。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四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五

no.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no.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no.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no.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no.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no.7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no.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no.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no.1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no.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no.1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no.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no.1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no.1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no.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no.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no.1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no.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no.2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no.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o.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no.2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no.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no.2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no.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no.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2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no.3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no.3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no.33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no.3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no.3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no.3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no.3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no.3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no.3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no.4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no.4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no.4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no.4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no.4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no.4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no.4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no.4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no.4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no.4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no.50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no.5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no.5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no.5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no.5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no.5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no.5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no.5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no.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no.5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no.6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no.6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no.6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no.6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no.6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no.65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no.6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no.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no.6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no.69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no.7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no.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no.7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no.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no.7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no.77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no.7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no.7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no.8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no.8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no.8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no.8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no.8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no.8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no.8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no.8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no.8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no.8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no.9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六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

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少小老大。

《回乡偶书》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

《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不及清。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八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课时。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高中古诗教案篇十九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看图学古诗

二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129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