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反思的结果,更是迎接新起点的砥砺向前。练习听力,是提高语文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一部分值得我们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石头画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查字典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以上是我对《石头书》一课的教学构想。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根据学情作适当调整。谢谢!
石头画说课稿篇二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石头书》说课稿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头画说课稿篇三
义务教育第十册《鱼的纹样》是在了解海洋生物的基础之上的,利用点、线、面的设计元素在鱼的外形中设计出美丽的花纹,使它具有装饰性,成为一种实用的图案。
本节课由武定新村小学的高丽文老师执教。该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比较放松,课堂氛围很和谐。在导入阶段,执教者利用奥运会的话题引入,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福娃少了谁?从而引出福娃贝贝形象的演变过程,原来是由鱼演变而来的。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的衔接出鱼形在中国人眼中蕴含的深远意义。通过简单介绍各朝代中鱼形纹样器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了解到,鱼形纹样的装饰性和其独特的美感。以上是新课导入的设计,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感,从现在中国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入手,引入的较为自然和谐。
新课教授阶段,通过欣赏两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淡水鱼和深海鱼在外形和颜色上的区别,紧接着引出关于鱼的外形特征介绍。帮助学生分辨出鱼的各个身体组成部分,头、身、尾以及各部分的鱼鳍。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鱼的外形设计,如果能在此环节中安排学生欣赏更多鱼的外形,可能在学生创作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更多的形状,变化也会丰富一些。
在介绍完鱼的外形之后,执教者引出了关于“纹样”的解释。原来它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花纹。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提及希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在介绍关于“纹样”的含义时,如果可以用一张写实的素描鱼画和一张具有装饰效果的鱼纹样来对比,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自己去发现不同,从而理解什么是“纹样”,这样发挥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能力,可能对于纹样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学生的心中。
纹样的`设计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执教者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也花了很多的时间,首先介绍四种纹样设计方法:夸张、替代、添加、简化。接着执教者自身示范了同一条金鱼分别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之后出现的效果,并让学生分辨各是哪种设计方法。这样让学生走上讲台,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是值得推崇和肯定的。教师示范中着重讲解了点、线、面的设计,加重了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力度。此环节中也应该顺带的提醒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点、线、面去设计,如方点、原点、波浪线、折线、方面、三角面等等,而不是单一的线条。
执教者给了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勾线笔直接设计一条鱼的纹样。让学生初次体验纹样的设计步骤,也为后面的绘画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和修改也做的很好,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
后面执教者设计了刮蜡画的教学,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板上刮出鱼的纹样,这样设计不但节省了学生涂色的时间,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作画兴趣。通过前面的初次体验画鱼,孩子们基本可以掌握构图以及点、线、面三者相互结合的设计要点。作品的展示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作画前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在合作意识,通过讨论很多学生可以从他人的构思中得到启发了创意,符合新课标中的指导思想。
教学最后的拓展阶段,用课件展示了一些生活中运用到的鱼的纹样,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实际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纵观高老师的这节课在一个很和谐的气氛当中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并一起设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环节设计紧紧相扣,一步步深入,力求全面而细致的教授给学生作画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的展示效果也不错。如果一定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话,笔者认为,高老师的这节课在教授纹样设计技法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点线面不是单一的,它可以变幻出更多更丰富的纹样,利用这些变化后的点、线、面会让学生的作品更精彩,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多动脑,多创新的能力,对于线描设计方法的锻炼也得到更多得练习。另外本节课执教者给学生欣赏的资料偏少,如果可以加入等多鱼纹样的图片,用以激取的话,可以更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创意面,我发现许多孩子都是在临摹老师的示范画,创新能力上略显不足。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让他们在直观的观察中慢慢构思出自己的画作,在美丽的视觉冲击下,碰撞出丰富多彩的创意火花。
石头画说课稿篇四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动脑筋,遇事多问问为什么,就可以有发现,同时也就有收获。因为如果你动脑筋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再追究就会有发现。
不管是大发现还是小发现,都是进步的阶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天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小发现就会变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
石头画说课稿篇五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1-5)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头画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查字典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以上是我对《石头书》一课的教学构想。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根据学情作适当调整。谢谢!
板书: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
石头画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设计理念;二、说对教材的解读;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
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研读问题。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解决“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有关词句,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孤零零”说明它是独立的.;“严严实实”看出它很大。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弄明白他特意去问了老师和父亲,让学生小组明确分工,合作读对话,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读好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可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为什么没有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此外,他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通过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整个环节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
(四)总结升华。
话训练已是水到渠成。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李四光。
巨石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石头画说课稿篇八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升到三年级以后,语文学习常常出现“鞍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语文兴趣低落。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不强,读书理解能力差,作文写不出具体东西,阅读教学觉得千头万绪,要夯实识字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同时还不能忘记教给学生体会重点段落的写法,更不能忽视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的挖掘,于是每一节课,总觉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不能落,那也不能少。
今天在易老师的语文课上,我觉得她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尝试着在阅读课上抓住关键,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有这样几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复习巩固环节,注重积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把每课的生字词放在第二课时进行默写检查,做得非常好。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立足于课堂而不是课外加班加点,让学生准备专门的听写本,及时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掌握情况,既引起学生对字词的重视,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做到课课清,这比单纯的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抄写十遍八遍效果好得多。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更是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好机会。易老师在这里如果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几个要素;段意合并法;抓重点的段落和句子等等),把步子放慢些,把方法落到实处,就更好了。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建议初期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想一想就能答得出,激起兴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式来体会李四光好问善思的品质。
我注意到易老师正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连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比如,引导学生从哪句话中的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在研读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抓住“孤零零”、“严严实实”、“没卧进土里”等等这样一些关键词语来细细体会文本,这对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年级孩子来说意义重大,教会他们知道好的词语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要注意平时的好词佳句的积累。疑问句的反复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感受到李四光这个人物的内在品质。学生虽然起步维艰,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效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合适的训练点,假以恰当的训练方法,给予正确的评价。
3、注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长句子,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的重点好像放在了研读大石头的特点上,但我认为难点的突破和把握应该值得商榷,重点应放在“李四光是怎样提出疑问,又是怎样解心中的疑问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课文。恰恰有从这两个方面提炼出李四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执着探索”的品质。
2、从本课整体布局来看,有点前松后紧。前面走的太慢,后面匆匆带过。导致交流读后感想,拓展环节完成不了。问题出在作业练习环节改写句子(把变被)和后面的视频播放(冰川活动),我认为改写句子可放在课后练习中完成,而视频播放无益于课文(李四光的品质)的理解,可以不用。
另外,在最近的课堂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的知识?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三年级一开始就要重视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使学生懂得怎样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二年级学生虽曾作过一些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但毕竟是初步的。他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本领比较肤浅,表达时缺乏条理性。
我觉得在易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方法还不够成熟,过程还不够明确。希望在这方面大家多多思考。
石头画说课稿篇九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能得到很多的启发与感触,这节课也不例外。
1、评价及时到位。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犹如催化剂,点燃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2、渗透方法传授。
“想想,我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呢?哦,对,要抓住这几个要素。”“谁听出来了,她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漏掉了哪一项?”这里,于老师主要传授的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领着学生回忆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不足,从而把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训练,扎实掌握。
在引导学生回答“从哪儿看出石头大呢?”这个问题时,于老师又渗透了方法的传授。如,大屏幕上出示:我从“”这个词体会到石头的大,因为…….所以……..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就引导学生按照大屏幕上的方法来说,很好。
3、注重情景创设。
“如果你是李四光,你会怎样问老师?”老师的这个情境一经创设,我发现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了。后面不时发出咯咯的会心的笑声。
“老师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恐怕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发言也很踊跃。
在学习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时,让同桌俩分角色朗读,也是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
以上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也是我近期很有心得的一个教法,学生都非常喜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愉悦中,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他们的想象能力、各方面表达能力也都得到彻底激发。
如果一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学生在这里能学有所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从本课整体布局来看,有点前松后紧。问题出在学生猜哪个是李四光的环节。我认为,于老师能独具匠心地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二个是学生在分析哪个是李四光的过程中,无疑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是,老师在这个环节纠缠的时间太多。第一个男孩子回答得已经很对了。但老师又反复追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一时之间,学生不大确信自己的判断了,所以猜什么的都有,有小女孩的,还有哪个躲在假山后面小男孩的。老师给学生澄清错误的判断时,采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合理。比如说,一个男孩子猜是假山后面的小男孩,老师好像没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儿,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孩子们都在假山后面捉迷藏,这个男孩子只是在捉迷藏而已。
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这样。如果第一个学生马上猜对了更好,马上接下面的教学环节。
造成前松后紧的原因还有一点,刚开始的板书确实如花香老师所说,有点匆忙和牵强。可否让学生下来板书,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四光有个什么印象,就让学生自己下来板书什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从真正意义上写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印象,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2、情境创设的面有点窄。我们可否这样,整节课,我们都把学生置身于李四光和老师的情景中。当然,前面复习部分不算。就从“默读课文,标出李四光都产生了那些问题”这个环节开始。可不可以这样问:“在座的46位爱提问的李四光们,看到了这块大石头,你们都有些什么疑惑呢?快点默读一下课文,把你的疑惑标出来。”“哪位李四光来说说你的疑惑?好,这位戴眼镜的李四光先生,您有什么疑惑呢?”
时间关系,就写这些罢,不当之处,还望于老师海涵。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
《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贺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地质学家,自然引出了老师对地质学家的介绍,这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检查课文朗读的环节,采用了出示重点句的方式,让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句子,避免了从头到尾的朗读,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不失为检查课文朗读的好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老师更是独具匠心,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勾得着。因为三年级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我当初教过,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所以学生的主要内容写得很不好,学了一个好招。作为老师,真是不应该老埋怨学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问题统领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注意从文中抓关键词语,学生谈得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会阅读呢?贺老师做到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而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又注意学生的诵读积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这是韩兴娥老师的好方法,贺老师做到了学以致用。
4、板书设计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点小建议: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导学提纲,每一个都设计了两个问题,感觉比较繁琐,可否再简化一下?学生读课文有唱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一
1、关于教材:《奇怪的大石头》是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编写意图: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才会取得成功,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写具体的。
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很陌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道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两点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落实好工具性、人文性本质统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学法渗透:根据以上教法,学生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问、读、思、议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一)、导入新课,走近李四光。
1、(课件示:李四光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是谁吗?学生交流对李四光的了解。教师重点简介李四光的成就。
2、李四光爷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
教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质疑问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质疑:大石头什么样子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
(学贵有疑,从课题处着眼,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质疑中兴趣浓厚,为下面的学习探究做了铺垫。)。
(三)、检查认读生字。
1、(出示词语)自己认读词语。指名读词、(注意读准翘舌音“著、震”易错音“陨”),互动纠错、齐读。
2、谈对词语“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的理解。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培养学生预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设计理念;二、说对教材的解读;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研读问题。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解决“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有关词句,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孤零零”说明它是独立的;“严严实实”看出它很大。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弄明白他特意去问了老师和父亲,让学生小组明确分工,合作读对话,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读好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可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为什么没有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此外,他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通过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整个环节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
(四)总结升华。
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通过前面的铺垫,李四光的形象也渐渐饱满,此时的说话训练已是水到渠成。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板书:
李四光。
巨石。
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
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三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课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课件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教材说明:
《腾飞的翅膀》一课属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这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第一课《城乡巨变》、第二课《腾飞的翅膀》、第三课《交通连四方》和第四课《服务在身边》。本单元的目标是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乐意奉献家乡和社会的情感。《腾飞的翅膀》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家乡不同的行业及它们和家乡资源的关系,以及家乡行业发展给家乡所带来的变化,并让学生在体验行业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学情分析: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四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普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生活中,学生时刻在享受经济发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快乐,特别是特色行业给更多的人们带来的实惠,但是,学生很少会思考我们这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业,特别是特色行业。以及家乡人在从事这一行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与辛劳。为了达成课文目标,需要发动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了解家乡行业和家乡人所从事的工作。课堂教学中,呈现学生的调查发现,借助课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认识家乡的行业发展,知道家乡行业与本地资源的关系,初步形成尊重劳动价值、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根据以上的认识,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排。下面以第一教时的目标、过程来阐述本节课是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德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目标定位:
认知目标:.知道家乡的主要行业,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
能力目标:探究它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系,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
情感目标:初步形成尊重劳动价值和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家乡的主要行业以及它与当地资源的关系。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
探究家乡的主要行业与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
说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在开始新的认知活动前,头脑里原有的经验是开启体验之门的钥匙,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只有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激活,才更有利于新的认识。我在第一板块中分了三个层次,一是让学生欣赏祖国各地的风光,同时教师加以语言渗透当地人们所从事的一些活动或劳动。二是由蚕桑养殖回归到的行业和家乡的主要行业。三是把自己家乡的行业加以适当的整理,其目的是因课而宜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行业及新兴行业。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该说第二板块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使学生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设置疑惑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讨论、交流来发现其中的原因。
3、再次回归家乡行业,为下一板块作好铺垫。
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在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即时巧妙引领,注重体验,提升情感!
生活是学生道德智慧的肥沃土壤,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学生的意识不会一下子就铭刻于心,教师要注意超越课堂,把课堂中初步的学习成果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觉地把当家作主化为具体行动,从而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我在教学第三板块: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劳动者在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中所体现的劳动价值,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继续为家乡行业的发展增光添彩!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喝彩,从而使学生能付诸实践,回归生活,促进成长。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它是教师绽放自己独特光芒的空间,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生命色彩的天地。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五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
一、感知特性。
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探索比较。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
三、拓展经验。
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有一遍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李四光因为对一块巨大的石头感兴趣,并产生了疑问,再经过,了好几年的研究,最后居然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我觉得李四光他非常好问,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遇到困难不应该放弃,应该不停地向别人请教或自己努力解决,就算过了好久,也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头脑来解决这个难题,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一定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放弃!
就像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你知道他靠的是什么吗?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是通过了一次次,一种种的失败才成功研究出了电灯,失败乃成功之母。
还有牛顿,他发现了地心引力,都是通过好奇、好学、认真的一颗心,智慧的脑袋去发明、发现的。
嗯,我以后一定要像李四光、牛顿、爱迪生这些人学习!不粗心,认真学习;好学,不怕麻烦;多阅读,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七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八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1-5)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石头画说课稿篇十九
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意识。我教授第一课时,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与上课的充分发挥,我认为,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之处。
“自以为是”之处:
1、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所以我从课题入手,先“书”字,提出问题:谁见过书的?学生大笑:书谁没见过?紧接着提出疑问:“谁见过这种书?”同时板书“石头”二字,学生们纷纷迷惑摇头,我问:“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了仔细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候让他们带头问题去读书,效果很好。
2、初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读,我仔细地听,学生读到错误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让其再读,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后再让他读,正确了,大大表扬他一下,后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做,比在学生读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来练习效果更好,每个学生都明确地知道了哪里难读,应该怎么读,与上下文怎么衔接更好。不会出现单独这个词会读,放在句子里就“舌头打结”的情况。另一方面,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指导下终于成功,获得了一种胜利的体验,有了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3、学习分段时,因为这篇课文自然段多,全是对话,对小孩子来说比较难分。所以在分段时出现了多种意见,我把它们一一列在黑板上,总结出问题所在的几自然段逐个解决。我先让孩子把这一自然段读一遍,再让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然后根据他的理由,让其他同学或我自己找出破绽,提出问题,最后我来总结。这样,一段一段地先读后说再讨论,费了不少时间,但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学到了理清课文层次的方法,更体会到了辩论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刚开始,学习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我准备放到第二课时再解决,但经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点拨,我明白了应该把一些与弄清课文大致层次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就解决。让孩子“自问自答”,体会研究的乐趣和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喜悦。正如那位教师所说:分段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帮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吗?所以这样做可以代替“根据课文分段”,把这略显死板的教学步骤溶于每一个小问题里,学生不用专门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课文的层次。
2、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够充分,形式较单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错,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势表示请坐。经老师指点,我知道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对表现平平的学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改进意见,比如,“你读书声音很响亮啊哦!如果再带点感情就更美了!”对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说出他的优点,有必要的请他再答一遍,为其他学生对立学习榜样。对答错的,要耐心纠正,等他终于答对了,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方法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1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