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3:37:22
最新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5篇)
时间:2023-01-11 23:37:2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篇一

2.会计监督职能: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费用: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应付账款”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待摊费用: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31.营业外收支: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

32.账户的用途: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账户的结构: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盘存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35.集合分配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37.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38.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9.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0.账簿: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的数据库)

41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42.联合账簿: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企业设的日记总账。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核算资料。

44.总账:指按总账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账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总括的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分类账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核算资料。

46.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结账: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借款

资产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的情况,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

5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分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5外来原始凭证: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处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如购买货物取得的发货票,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为企业代收款项的收款通知单等 56卡片式账簿:用印有记账凭证格式的卡片,详细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58账户的经济内容:账户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60直接人工:是指工业企业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的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及时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通用记账凭证:是指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也称标准凭证 63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64负债类账户: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65领料单:车间工部门从仓库中领用各种材料时,由领料经办人员根据需要材料的情况填写的一次性原始凭证,并经该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到仓库领用材料

所得税:企业依照国家税法规定,对企业某一经营所得,按照规定税率计算交纳的税款

67损益类账户:是指那些核算内容与损益的计算确定直接相关的账户主要是指那些用来反映企业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会行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70 集中核算:是指企业会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厂级会计部门进行的一种核算组织方式 71 附加账户: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到归档保管整个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成本计算对象:是指生产费用归属的对象,即通常所说的计算什么的成本

74直接材料:亦称原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账户对应关系: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在有关账户之间都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备查账簿:是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力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78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生活经验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方法: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81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集中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82会计机构:是指由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1.会计的反映职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

3.会计

4.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5.持续经营

6.货币计量

7.有用性原则

8.一贯性原则

9.配比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

11.资产

12.负债

13.所有者权益

14.收入

15.费用

16.会计科目

17.账户

18.复式记账

19.简单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

22.固定资产

23.“应付账款”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

25.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

28.待摊费用

29.预提费用

30.管理费用

31.营业外收支

32.账户的用途

33.账户的结构

34.盘存账户

35.集合分配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

37.备抵账户

38.会计凭证

39.记账凭证

40.账簿

41.序时账簿

42.联合账簿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44.总账

45.明细账

46.平行登记

47.结账

48.帐证核对

49.帐帐核对

50.会计主体

51.长期借款

52.资产类帐户

53.原始凭证

5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55.外来原始凭证

56.卡片式账簿

57.重要性原则

58.账户的经济内容

59.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60.直接人工

61.及时性原则

62.通用记账凭证

63.会计分期

64.负债类账户

65.领料单

66.所得税

67.损益类账户

68.会计对象

69.历史成本原则

70.集中核算

71.附加账户

72.会计凭证传递

73.成本计算对象

74.直接材料

75.账户对应关系

76.会计等式

77.备查账簿

78.借贷记账法

79.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80.会计方法

81.复式记账凭证

82.会计机购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篇二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12、国体: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的阶级构成,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14、政党制度:是国家有关政党的组织、活动以及政党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惯例的总和。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6、经济基础:或称经济结构,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17、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18、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集体单位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19、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20、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2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等。

2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是以君主或国王为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4、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上和形式上都不属于一人所有,而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6、选举:指选民、选举单位或国家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选定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7、选举制度:是由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28、选举的组织:是承担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主持选举和宣布选举结果的机构。

29、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形式。

30、单一制国家: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31、复合制国家: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

32、行政区划:又称行政区域划分,是指国家把自己的领土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若干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区域,建立相应的地方国家相关,以便进行管理的一种领土结构。

33、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

34、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依法保存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35、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36、公民的权利: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7、公民的义务: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为一种必要性。

38、控告权: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

39、国家元首: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

40、代议机关:又称代表机关、立法机关,指建立在现代民主政治基础之上,主要通过选举方式产生并组成的以行使国家立法权为主要职责的国家机关。

41、一院制:指议会由一个民选的议院组成,统一行使议会职权,一般称为议会或国会。

42、两院制:指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分别行使议会职权。

43、行政机关:指国家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44、法律监督:指享有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对国家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45、国家标志:又称国家象征,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代表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尊严的象征和标志。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篇三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2009-04-08 13:46:32)标签:

法律 政治 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 生产资料 文化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12、国体: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的阶级构成,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14、政党制度:是国家有关政党的组织、活动以及政党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惯例的总和。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6、经济基础:或称经济结构,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17、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18、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集体单位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19、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20、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2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等。

2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是以君主或国王为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篇四

名词解释题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 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 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 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 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 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化。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生死场》,短篇《小城三月》等。

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大家。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废 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田园牧歌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曾经因题材的“故乡性”和情调的乡土性被认为是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中的一员,30年代的创作由被归入“京派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特有的散文化倾向和归隐情绪而在现代小说史上呈现独特的风格。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短篇《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菱荡》等。

穆时英(1912~1940),笔名伐扬、匿名子等。“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有“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短篇有《南北极》、《上海的狐步舞》、《街景》等。

施蛰存(1905~2003),“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等。

张天翼(1906~1985),讽刺幽默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特点是“含笑的泪”。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从空虚到充实》、《脊背与奶子》、《速写三篇》等;长篇《鬼土日记》、《洋泾浜奇侠》;中篇《清明时节》;短篇《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

沙 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讽刺批判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深刻描绘了四川农村和城镇的黑暗生活画面,表现手法严谨、简洁、含蓄深沉,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鲜明倾向。擅长讽刺手法,情节集中,戏剧性强,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表达出感情。作品语言质朴、幽默、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兽道》等;短篇《代理县长》、《在祠堂里》、《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艾 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写实与抒情风格相融合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取材丰富多样,但大多取自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倾向于挖掘人物身上的积极因素。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荒地》等;短篇《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石青嫂子》等;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等。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是“五四”以来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作家,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北方的农村生活,表现新旧交替时代中农民思想意识的变化和新旧思想的斗争,在结构上吸收了传统小说、评书的特点,语言通俗生动,幽默有趣,给人以轻松之感。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二黑结婚》,中篇《李有才板话》,长篇《李家庄的变迁》等。

孙 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解放区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清新优美,以诗意表现生活见长,常常以战争为背景,但并不正面写战争,常常在战争中吟咏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小说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长篇《风云初记》;作品集《白洋淀记事》等。

丁 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现代著名女作家,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丁玲”是她发表小说《梦珂》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短篇《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田家冲》、《一颗未出膛的子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韦护》。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通讯报告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特写集《南下记》、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鬼·兽》;长篇小说《围城》。

张爱玲(1921~1995),现代著名女作家,小说大家。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是她小说创作的基调。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说集《传奇》;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从创作新诗步入文坛,但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感情真挚,往往取材者小,所见者大,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而质朴,显示出严禁洗练、朴素清新的创作风格。他最早创作的散文名篇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后又创作了《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荷塘月色》等颇具影响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结集主要有《踪迹》、《背景》、《你我》、《欧游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周作人(1885~1967),鲁迅的二弟。现代散文大家。“五四”时期,周作人一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创作主张和以人道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美文》的短评,鼓励“治新文学的人”大胆尝试现代小品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它的 发展和繁荣。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茶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等;散文名篇有《故乡的野菜》、《乌蓬船》、《苍蝇》、《苦雨》、《鸟声》、《喝茶》等。

钟敬文(1903~2002)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俗学家、文艺评论家。散文集有《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记》等;散文名篇有《西湖的雪景》等;另有诗集《海滨的二月》、《未来的春》等。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中国30年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诗人。他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后创作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书写孤独灵魂的忧郁、内心的波动和空灵的幻想,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灵、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

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灌木集》等。散文名篇《山之子》等。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现代散文家、画家、翻译家。其作品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蕴含,尤其善以儿童的眼光来揭示成人世界的本质。在早期散文作品中,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人世间虚伪、卑俗、自私的憎恶,读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的赞美,充满清幽玄妙的情趣。后期散文透出强烈爱憎之情,有诙谐峭拨的风格。散文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教师日记》、《帅真集》等。

梁遇春(1906~1932),别名驭聪,又名秋心。现代散文家,优秀的散文文体家,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代表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散文名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春潮一刻值千金》等。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合《雅舍小品》、《秋室杂忆》、《文学因缘》等,散文名篇《雅舍》、《汽车》。

唐 弢(1913~1990),原名唐端毅。现代文学史家、杂文家。代表作有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边鼓集》、《横眉集》、《松涛集》、《落帆集》,散文名篇《桥》等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自己的话》;散文名篇《祝土匪》、《论趣》、《说文妖》等;小说代表作有《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朱门》等。

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双。现代文化名人、作家、理论家。20年代所作《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被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之作。30年代编有《鲁迅杂感选集》并作重要序言。散文名篇有《暴风雨之前》、《一种云》等。

夏 衍(1900~1996),原名沈乃熙,又名沈端先。现代文化活动家、剧作家。1936年所作《包身工》与宋之地的同年发表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被视作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戏剧代表作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胡 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槃》、《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闻一多(1889~1946),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殷 夫(1909~1931),又名白莽,原名徐白。“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冯 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早年留学法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年)、《为幸福而歌》(1926年)、《食客与凶年》(1927年)三本新诗集。李金发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明显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营养。他留法期间,正值法国诗坛象征主义盛行,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马拉美、魏伦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极其诗作,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思想情调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法国象征派诗歌以梦幻来取代显示和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思想,更引起了李金发的强烈共鸣,这一点深深地反映在他整个诗歌创作中。

戴望舒(1905~1950),30年代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歌名篇有《雨巷》(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断指》、《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田 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街头诗的发起人,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代表诗集有《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等;诗歌名篇有政治抒情长诗《给战斗者》以及街头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呵,游击司令》、《给饲养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

臧克家(1905~2004),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称号。代表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诗歌名篇有《老马》、《有的人》等。

卞之琳(1910~2000),“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诗歌名篇有《断章》、《淘气》、《圆宝盒》、《距离的组织》、《尺八》等。

艾 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代表诗集有《大堰河》、《旷野》、《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歌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片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绿 原(1922~),原名刘仁甫,笔名刘半九。“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童话》、《集合》(抒情短情诗集)、《又是一个起点》(长篇政治抒情诗集)等;诗歌名篇有《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诗与真》、《诗人》、《你是谁?》、《复仇的哲学》、《颤抖的钢铁》等。

牛 汉(1923~),本名史成汉,又名牛汀。“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彩色的生活》、《温泉》、《蚯蚓和羽毛》、《沉默的悬崖》等;诗歌名篇有《种子有翅膀》、《鄂尔多斯草原》、《地下的声音》、《驼队的摇篮》、《夜的憧憬》、《悼念一棵枫树》、《根》等。

穆 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九叶”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探险队》、《旗》、《蛇的诱惑》等;诗歌名篇有《野兽》、《蛇的诱惑》、《赞美》、《诗八首》、《自然底梦》、《森林之梦》、《隐现》等。

郑 敏(1920~),“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性诗篇有《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诗歌名篇有《树》、《金黄的稻束》、《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人力车夫》、《马》、《时代与死》、《清道夫》等。

袁可嘉(1921~),“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性诗篇有《沉钟》、《岁暮》、《空》、《南京》、《上海》、《进城》、《难民》等;诗论集有《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对于诗的迷信》等。

李 季(1922~1980),解放区代表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

袁水拍(1916~1983),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政治讽刺诗《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等。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巽甫。独幕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代表剧作有《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代表剧作有《泼妇》、《回家以后》、《屏风后》、《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

曹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话剧住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田 汉(1889~1968),原名田寿昌。现代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代表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梅雨》、《回春之曲》、《丽人行》。

陈白尘(1908~1994),原陈增鸿、陈征鸿。讽刺喜剧和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代表剧作有《征婚》、《恭喜发财》、《魔窟》、《乱世男女》、《禁止小便》、《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岁寒图》等讽刺喜剧;《虞姬》、《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等历史剧。

□ 《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26年起改由北京书局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呐喊》中,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不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也代表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

□ 《彷徨》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小说11篇。在《彷徨》里,鲁迅继续对农民的不幸遭遇、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给予了深沉的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更为透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塑造了一批永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与《呐喊》相比,《彷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激流三部曲》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 《南行记》小说家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35年,收作品8篇。解放后出版的《南行记》增至31篇。内容大都是作者漂泊于我国西南边陲和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见闻。把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首次带到文学作品中来。其创作的基本特色是: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带有浓郁地方传奇色彩,有一种野性的气愤,人物性格鲜明,独具风采。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揉进了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有很强的抒情性。整个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精神。有内在的思想力量。其中的《山峡中》、《人生哲学的一课》等篇最具代表性。

□ 《荷花淀》(小说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孙犁著,1947年4月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内收小说4篇,散文2篇,依次为:《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散文)、《村落战》、《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散文)、《山里的春天》、《麦收》。其中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而人们把他这一派称为“荷花淀派”。他在这本集子里继续保持着小说散文化的趋势,而且写得更加空灵与轻巧;对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也更入微和传神,尤其是对各种各样女性的刻画,显示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精心的观察。作品积极、乐观、向上、风格优美流转。

□ 《野草》 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尝试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等诗。《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 《死水》 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 《三个叛逆的女性》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 《阿q正传》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 《围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

□ 《升官图》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 《女神》 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等诗。《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 《死水》 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 《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 《阿q正传》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 《围城》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

□ 《升官图》 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汪文宣 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那个“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 虎妞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就暴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 祁瑞宣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他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苟且偷生,心里痛苦万分。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 莎菲 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 周朴园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鲁侍萍 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心甘情愿与周朴园同居。他对周朴园的感情是专一的、执著的。当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投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生活的她唯一希望。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他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 周萍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周繁漪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她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既有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个人主义的一面。

□ 问题小说 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 诗歌的“三美”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出的有关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具体是指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 新格律诗派 得名于1928年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 “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评价

□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

□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手记”的叙述方式。

□ 现代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峰并峙”,指的是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沉沦》(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体现了作家一贯主张的“自叙传”文学观。

□ 《潘先生在难中》在艺术上达到了叶绍钧短篇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 茅盾指出叶绍钧善于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第一个“十年”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叶绍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

□ 1923年出版的叶绍钧《稻草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集。□ 鲁迅指出:“十年来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个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 钱杏邨评价:叶圣陶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小说家”。□ 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体家。她的语言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和模仿,被评论家称为“冰心体”。

□ 朱自清说,茅盾作《林家铺子》“写一个小镇上一家洋广货店的故事,层层剖剥,不漏一点,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巴金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

□ 《家》发表时原标题为《激流》,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家》,自1933年到1951年期间,先后再版33次之多,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家》标志着巴金小说艺术走向成熟。□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

□ 鲁迅评价萧红的作品“女性作者的制止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 沈从文以独特“湘西”色彩而成为中国小说大家。□ 穆时英有“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 毛泽东称赞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有“活的中国”之称。

□ 茅盾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大胆的描写,至少在中国的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伟大的”。

□ 《围城》被称为现代版《儒林外史》。□ 周作人被誉为“小品文之王”。

□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 1936年,何其芳《画梦录》、卢焚《谷》、曹禺《雷雨》一起获得天津《大公报》奖金。

□ 郁达夫称梁遇春为“中国的爱利亚”。

□ 1936年夏衍所作《包身工》与宋之地的同年发表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被视作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鲁迅评价殷夫的作品:“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 戴望舒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田间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

□ 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称号。□ 艾青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 丁西林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 《升官图》被称为新《官场现形记》。文学社团

□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创建了创造社。

□ 1921年,叶绍钧、茅盾、郑振铎、周作人等发起创立新文学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1918年,柔石、朱自清、叶绍钧、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组织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而又很有名气的“晨光文学社”。□ 1928年,柔石与鲁迅一起创办“朝华文学社”。

□ “语丝文体”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周作人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的主要发起人。

□ 1921年,郭沫若参与发起创建《创造社》,先后与社友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 1923年,冯至参加了浅草社,浅草社解散后,他与友人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了沉钟社。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为现代派诗歌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现代诗派”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1937年9 月11日《七月》创刊。□ “七月”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

□ “九叶诗人”: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作品内容

□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三种意象:大自然、有母亲情感的女性、祖**亲

□ 《沉沦》(小说)描写着一个有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典妻”的故事。

□ 《杂感》的四个部分:批判眼泪的无用,盛赞无泪者的伟大、比较不同死的悲剧性、比较不同的世界观、提倡韧性的战斗。□ 《背影》的写作时间距当时二年余。□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了“信天游”的方式。□ 《屈原》共五幕。□ 《雷雨》共四幕。创作主张与创作经历

□ 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的小说有:《超人》、《烦闷》。□ “爱的哲学”包括:母爱、童真、大自然。

□ 冰心创作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又以小诗抒唱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 抗战期间,冰心曾用男士的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文章,后结集为《关于女人》。

□ 许地山主张文学要“切实地描写群众”,“指导群众一条为生而奋斗而牺牲的道路”。

□ 1921年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

□ 茅盾主张作家要努力反映“全般的社会现象”和“全般的社会结构”,使文学成为时代的镜子。他的小说创作基本印证了自己的主张。□ 茅盾开创了“社会剖析派”风格小说,同时也是它的代表作家。□ 巴金奉行“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 沈从文用“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

□ 沈从文说:“我只想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林语堂公开提倡“不谈政治”,自称“言志派”,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

□ “写人生永久性的真理”是臧克家诗集的重要内容。

□ “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是艾青给自己诗歌定下的最初基调。□ “土地--农民”成为艾青诗歌创作中始终关注的中心。

□ 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 曹禺善于将“生活戏剧化”,夏衍善于将“戏剧生活化”。作品知识

□ 鲁 迅《孔乙已》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收入《呐喊》。□ 鲁 迅《故乡》发表于1921年《新青年》第6卷第4号,收入《呐喊》。□ 鲁 迅《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底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收入《呐喊》; □ 鲁 迅《伤逝》收入小说集《彷徨》之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收入《寒灰集》。

□ 郁达夫《沉沦》完成于1921年5月,收入《沉沦》集,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创作于1924年11月。发表于1925年1月《小说月报》第16卷1号。

冰 心《超人》 创作于1921年,发表于1921年4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4期。

□ 许地山《春桃》发表于1934年7月1日《文学》第3卷第1期。□ 茅 盾《林家铺子》 完成于1932年6月,发表于《申报月刊》创刊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

□ 茅 盾《子夜》 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出版,作品相关人物: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屠维岳、冯云卿。

巴 金《家》 最初连载于1931年4月至4月至1932年5月《时报》,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发表时原题为《激流》,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作为《激流三步曲》的第一部;据统计,1933年到1951年期间,《家》先后再版33次之多,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小说相关人物:觉新、觉民、觉惠、鸣凤、瑞珏、冯乐山、高老太爷。

□ 巴 金《寒夜》 创作于1946年底,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小说相关人物:汪文宣、曾树生。

□ 老 舍《月牙儿》 最初发表于1935年4月天津《国闻周报》。□ 老 舍《骆驼祥子》连载于1936年《宇宙风》第25期至第48期,1939年3月由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小说相关人物:祥子、虎妞、小福子、刘四。□ 老 舍《四世同堂》 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组成,第一部《惶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小说相关人物:祁老人、祁瑞宣、程长顺、钱诗人、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祁瑞丰。□ 柔 石《为奴隶的母亲》 创作于1930年。

□ 萧 红《小城三月》 完成于1941年夏,是萧红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 萧 红《生死场》 出版于1935年。

□ 沈从文《萧萧》 作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 沈从文《边城》 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 穆时英《街景》 收入1934年出版的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 施蛰存《梅雨之夕》 收入1933年上海新中国书店出版的小说集《梅雨之夕》。

□ 废 名《菱荡》 作于1927年10月。

□ 张天翼《包氏父子》 发表于1934年《文学》第1卷第1期。□ 沙 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创作于1940年。

艾 芜《人生哲学的一课》 发表于1932年12月《小说月报》第1卷第5、6期,是短篇小说《南行记》的第一篇。□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作于1943年5月。

□ 孙 犁《荷花淀》 作于1945年,收入《白洋淀纪事》。

□ 丁 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

□ 丁 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荣获1951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作品相关人物:黑妮、张裕民、顾涌、程仁、钱文贵、李子俊。

□ 周立波《暴风骤雨》 1948年12月完稿,荣获1951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作品相关人物: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肖祥、老孙头、韩老

六、杜善人。□ 钱钟书《围城》 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作品相关人物: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苏文纨、唐晓芙、高松年、韩学愈、李梅亭。□ 张爱玲《金锁记》 收入1947年11月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增订本;作品相关人物:曹七巧、姜季泽、长安、长白、芝寿。

□ 鲁 迅《过客》 完成于1925年3月,收入散文集《野草》。□ 鲁 迅《杂感》 创作于1925年5月,收入杂文集《华盖集》。□ 朱自清《背影》 写于1925年10月,收入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给亡妇》 写于1932年10月,收入散文集《你我》,它与《背影》都是朱自清以描写身边琐事为主的“家常体”散文的代表。

□ 冰 心《笑》 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收入《冰心散文集》,北新书局1932年出版。《笑》被称为“现代抒情散文的开韧之作”。□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作于1932年8月,原载于1932年9月16日《论语》第1期。

□ 周作人《乌蓬船》 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27日《语丝》第107期,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作于1929年1月,收入《西湖拾漫》,北新书局1929年出版。

□ 何其芳《雨前》 作于1933年春,收入散文集《画梦录》。

□ 李广田《山之子》 作于1936年,发表于《文丛》创刊号,后收入1939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雀蓑集》。

□ 梁遇春《“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收入北新书局1930年3月出版的《春醪集》。

唐 弢《桥》写于1947年8月,收入《落帆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10月出版。

□ 林语堂《论趣》 30年代写的一篇幽默小品文。□ 瞿秋白《暴风雨之前》 作于1931年12月。

□ 夏 衍《包身工》 写于1936年4月,发表于同年6月《光明》创刊号。□ 胡 适《蝴蝶》 作于1916年8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后收入诗集《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郭沫若《晨安》 作于1920年1月,收入诗集《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8月出版。

□ 郭沫若《凤凰涅槃》 作于1920年1月,并于同月30日、31日两天连续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后收入诗集《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8月出版。

□ 闻一多《死水》 作于1925年4月,收入诗集《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1月出版。

□ 殷 夫《我们》 作于1929年12月。

□ 冯 至《我是一条小河》 作于1925年,收入《昨日之歌》,北新书局1927年4月出版。

□ 徐志摩《沙扬娜拉》 作于1924年7月,收入《志摩的诗》。□ 徐志摩《再别康桥》 作于1928年11月,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收入《猛虎集》。

□ 李金发《弃妇》 收入《微雨》,北新书局1925年11月出版。□ 戴望舒《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最初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

□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写于1942年7月日寇狱中。□ 田 间《给战斗者》 完成于1937年12月,后收入同名诗集。□ 臧克家《老马》写于1932年4月,收入1933年出版的诗集《烙印》。12 艾 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于1933年1月,收入《大堰河》,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8月出版;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也是艾青的成名作。

□ 艾 青《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 自考名词解释答题技巧篇五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阐释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学科,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中学语文教学法任务: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传授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学生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大家从事语文教育的兴趣和信念以及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3、红领巾教学法: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时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理论性: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解释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

5、实践性:表现在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源穷理进行科学抽象,做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的理论,有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

6、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他拥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指统摄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7、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的过程;

8、过程: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因素而统一开展的过程。

9、教授法:是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是传统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等方面。

10、议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法,议论法一般有提问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组成,是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但运用时要防止论题以偏概全,讨论放任自流,对于要学生幸福的基本知识,不宜滥用讨论法。

11、语文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语文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信息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积极、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开展语文教学,往往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法效果。

12、语文学法指导:要求教师按照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心得,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3、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倾向。

14、语文学习理论:是指导学生迅速,高效地学习语文理论依据,也为教师成功地教学提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参考。正确掌握语文学习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语文学过程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5、阅读是阅读主体以文学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理解,从中提取信息领悟意义并获得感受,以适应社会及自及特定需要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16、阅读能力: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根据对阅读过程的纵向考察,阅读能力是由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基本能力构成。

17、文学作品教学: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类文体的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除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服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外,还应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

18、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

19、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容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因素,具有多种艺术相交叉,互为渗透的多重性特征。

20、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

21、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一旦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形象力的主要途径。

22、听话能力:是指一切语言的听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但能更直接的,更广泛地吸收信息获得知识,开拓事业,更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23、口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话语训练形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座谈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4、思想品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德育的内涵和实质,及时把统治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态度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

25、政治素质:是指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信念。

26、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基本含义的能力。

27、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的评价能力。

28、活用能力:就是指读者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

29、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并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30、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1、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影像等手段,展现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2、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和说明事物、事理的文章,它或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

3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体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论辩性三个方面。

34、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体材。

35、语文素质:是指正确的理解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文言素质与开发学生智力,是相互依存地辩证统一体,学生语文素质地培养,不是纯粹讲授,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听说读写语文技法,而是把观察、想象思维同理解,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地能力。

36、想象力:是在客观事物地影响下,在言语地调节下,人脑中已有地表象经过构造和组合,而产生新表象地心理能力。

37、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38、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39、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40、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41、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42、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43、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44、45、语文教科书:是依据《中学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编写的专供语文学科教学和语文活动课程使用的教学用书。

46、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安排,进程和时限总和。广义的课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材。

4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48、语文教学原则:是依据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49、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50、教学研究论文的构成:论题即论文题目、引论、本论、结论。

51、“泛指”的语文教材是一切对别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

52、“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53、“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

54、“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

55、体态语:指表情、手势、身势等言语表述的辅助手段。

56、学业考试又称“成绩考试”,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57、水平考试如果用于选拔,又称“选拔考试”,高考就属于选拔考试。

58、学能考试用以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又称“潜能考试”、“预估考试”。

59、诊断性考试用以了解考生能否使用某种知识或是否具有某种技能。

60、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61、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62、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加一些评估的话,这些文字,对读者理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称为助读材料。

63、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64、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的。

65、语文教学法则: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66、智力: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别、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67、综合讲评:讲评的基本方式,这种讲评要求教师根据作文指导时提出的训练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举例说明。

68、典型讲评:教师先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进行深入分析,用典型指导一般。

69、专题讲评:抓住作文中一两个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语文知识集中进行讲评,重点突破。70、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71、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法推测文中的末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

72、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73、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被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74、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75、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76、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

77、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没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78、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影”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自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一种作文训练方式。79、知识短文: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80、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学生考试一般都属于标准参照考试。

81、常规参照考试: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19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