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答题(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6:35:34
简答题答题(5篇)
时间:2023-01-12 06:35:3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简答题答题篇一

1.简述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运算规则简单,便于逻辑运算

可行性,简洁性,逻辑性,可靠性。

2.计算机是如何表示、处理西文字符和汉字的。

西文ascll码

汉字: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点阵码

处理西文过程:

1,使用键盘直接输入西文字符

2,通过ascii码转换为机器能够识别的二进制字符编号。

3,对西文二进制字符编码进行编辑运算

4,调用西文字符点阵码输出(显示,储存,打印)

处理汉字过程:

1,使用某一种输入设备(如键盘,毛笔字,语音识别系统等)输入汉字。若使用键盘输入,选择自己熟悉一种输入法(外码)

2,利用国标码对采用不同输入设备和不同外码输入的汉字按照统一标准自动转换,经汉字

处理模块处理后,转换成汉字机内码存储在内存储器中(两个字节,占用两个内存单元)3,对汉字机内码进行编辑运算。

4,经编辑加工后,调用储存在硬盘中的汉字字型库中的字型点阵码,将汉字输出(保存,显示,打印)

3.请说明位(bit)与字节(byte)的含义。

位(bit)表示二进制位,位是计算机内部数据储存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习惯上用大写的“b”表示,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计算机中以字节为单位存储和解释信息,规定一个字节由八个二进制位构成,即1个字节等于8个比特(1byte=8bit)。

4.请说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内涵。

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用二进制表示和储存数据或计算机指令;

将数据和指令同时存放在存储器中,且能依序自动执行指令。

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可进行逻辑判断,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5.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有哪么?

它包括了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制造(cam)aided manufa cturing)aided instruction等各个领域。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硬件的组成主机cpu(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主存,辅存)cpu:中央处理单元,执行预先编制好并存放在内存储器中的指令。

运算器:cpu中负责对数据进行算术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cpu中负责分析和控制执行指令的部件。输入设备:向计算机和存储器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备。如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摄像头, 手写板 输出设备:从计算机存储器输出计算和信息处理结果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投影仪

存储器: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如硬盘,光驱,u盘

(2)软件的组成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核心),计算机语言与语言处理程序,系统服务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辅助系统软件,实时控制软件。

7.衡量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哪些参数指标?

运算速度:cpu(主频和字长)内存(存储速度,内存容量)硬盘容量大小,转速显示器分辨率 材质

8.有哪几类计算机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解释程序与编译程序的“翻译”过程有何不同?

机器语言:二进制,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执行,是低级语言,运行速度快,但不易阅读,记忆和书写。

汇编语言:用助记符表示,又称符号语言,低级语言,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和执行,必须由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运行速度快,但不易理解与编程,一般用来直接控制计算机操作的底层程序。

高级语言:独立于机器的指令系统,是多种计算机的通用语言,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完全不需要知道机器的指令系统。而且几乎不用做任何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机型上运行。高级语言的一条指令通常包括若干条机器指令,较简洁。使用的符号,标记更接近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便于理解,掌握和记忆,具有严格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联系。

解释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用该种语言的解释程序进行解释,逐句翻译,逐句执行,边执行边翻译。

编译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用该种语言的编译进行编译,得到用机器语言描述的目标程序,然后再调用连接程序将其与系统提供的标准子程序链接,生成可执行程序。目标程序和可执行程序同源程序一样,以文件的形式独立存储在磁盘上,以后再使用时不必再进行编译,也不需要源程序,只要直接运行可执行程序即可。

9.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哪些?举出现在广泛使用的几种操作系统,比较各

自的特点。

操作系统是启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系统全部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控制程序的执行,为用户提供操作和编程界面的程序系统。

操作系统的功能:cpu管理,储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与进程管理

1,ms-dos:单用户单任务磁盘操作系统,字符命令界面的操作系统,界面单调,操作困

难,基本淘汰。

2,unix:c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制的多用户多任务网络操作系统研发早,技术成熟,适应

性好,功能强大,稳定可靠,安全性好,不易被病毒侵扰,网络和数据库功能强。3,linux: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程序源代码开放,可根据自己需要修改设计。

4,windows :单机版:单用户多任务。网络版:多用户多任务。视窗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10.什么是关联与注册文件类型?关联的作用是什么?

关联:应用程序和文件快速打开文件,找到相应程序

文件:

11.什么是文件系统?有哪几种常用的文件系统?

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和储存文件的软件称为文件管理系统,简称文件系统。

windows xp: fat32(512mb-2tb)

ntfs

windows 95 fat16

12.文件的三大属性

只读:只能打开查看不能编辑和修改

隐藏:在窗口中看不到,可通过改变选项设置来查看

存档:在上次备份前已经修改过。

时间,空间,操作

13.桌面的组成元素?

图标,快捷方式

任务栏: 开始菜单

快速启动栏

活动窗口切换区

语言栏

通知区域

14,窗口组成元素:

标题栏

菜单栏

工具栏

地址栏

工作栏

状态栏

简答题答题篇二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开展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燕尾服的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题目、引言、正方、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言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5、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不情愿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造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8、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的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0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1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导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4)记忆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1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4简述教师与发展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6.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三是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17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18.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经验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19.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为、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应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0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

其基本观点有: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生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2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导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3)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22.简述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和写作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计划的指导;(2)听课方法的指导;(3)复习方法的指导(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

23.简述我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平等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一般说来级成员国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一般说来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4)指导实践法

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25简述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校课处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经常生活动。(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2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3)有利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7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讲授法的不足是: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8.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来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以称他律阶段,该时间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4)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倾向于主持公正事件。29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万分相互结合,成为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30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真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32.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激励学习热情(5)检验教学效果 33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的能力。34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5.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形直观教具和掌握知识。36.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别是遗传因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因素是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7.简述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8小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39.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心身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0.如何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展家长的作用,形成家长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41.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解决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43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同学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责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的社会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羽绒服也在丰富小学生的感情世界。(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有很大的冲突性,还不善于控制、掩饰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

强,冲突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更加深刻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44.杜威的教育观点

杜威是活动中心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教育观点如下:(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选,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育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4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2)早期以验的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个人勤奋的影响。

4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47.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是新课程下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如下:(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2)

确立学生在班级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

管理的宗旨。

()

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48.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国小学教学过程入要包括如下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

49.循序渐进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51.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征,针对以上心理特征,教育应注意如下两方面:(1)关心和爱护后进行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们的白眼,和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关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2)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学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后进生,利用他们的优点推动他们前进。52.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按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分阶段教育,不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抓住学生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54.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从长远看扮演多重角色,担负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作用。小学班主任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科任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55.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6.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把

对学生人个人的尊重和依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晚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1)爱护、尊重依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

度。(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

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5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其发展特点如下:

(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

后逐渐对学习内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这种对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既有客观(如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原因,又有主观(如觉得有用,能动脑等)原因。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

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者。

(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

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简答题答题篇三

.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

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确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及习惯爱好,都对团队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

(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

(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未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长、创新和提升。

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1.论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

(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

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

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公共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

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

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2.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参考答案:(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

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

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

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

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

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

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

(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

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

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

2.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参考答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防止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该为他们服务,以便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

(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保证程序的统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标的实现。

(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

(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

1.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

(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 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

(4)脚本写作法(script 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

2.简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组织通过绩效评估,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公平的标准,并依据这个考核的结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可以使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

(2)激励功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成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

(3)开发功能。绩效评估是按已定的绩效标准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标。

(4)沟通功能。评估结束以后,管理者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员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特点有: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

(4)实行“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4.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确定若干年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期限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经过授权或批准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

(3)实行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可以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报酬,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签署聘用合同之前,被雇者可以就自己的工资报酬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

(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一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1.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

(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主要依据。

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第四,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论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包括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各种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不能为其他法律所调整。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结构及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包括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1.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标;

(3)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标;

(4)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标。

2.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2)及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求做到及时、迅速。

(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

(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处理公开与保护的关系。

(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一般不收取费用。

(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济。

1.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

参考答案:(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

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

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到某种均衡。

第三,主动性和防范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爆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方法去处理。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范性上。

第四,积极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危机的积极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积极、更为严厉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积极规范行使。

第五,权益救济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济原则包括: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企业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爆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所有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一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情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补偿。

2.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方法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二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方法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到公共部门目标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至今传统行政方法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

(2)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传统行政方法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主要有:

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方法;

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方法;

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方法。

第三,传统行政方法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方法。

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2.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参考答案: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

参考答案: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

(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

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通常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1.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

参考答案:(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标。包括:第一,要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利于对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

参考答案: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

(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

(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利于保证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相互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

(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

(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当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服务。

(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具备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

1.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

2.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

参考答案:(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

(2)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及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进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

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

具体联系表现如下:

(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5、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

1.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

参考答案:(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

(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1.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

参考答案: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

(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

(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及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

(4)法律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

2.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公共决策是否科学、合法,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案,以及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

(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区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3)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1.论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贡献。

参考答案:(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一方面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观点和方法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2.论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公共行政思想。

参考答案: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于是,民主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并不符合民主制的理想,尽管民主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民主”,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民主”。

“政治—行政”二分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标。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因为它忽视了行政学应该包括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结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能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

合适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可以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承认公共行政可以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该包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有一种取自民主价值观的道德成分;而且,这种专业观点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粹的“政府行政”。

(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寻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一般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实际上所采取的形式和过程应该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一般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依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能方面,忽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

(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

学研究。不过,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此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到“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

应该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

1.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

参考答案: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结构,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结构;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

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可以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以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2.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方法。

参考答案: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取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

领导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包括: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

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主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3.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4.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

(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

(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

1.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行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还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的经验,我国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

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

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第五,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

(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题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

(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

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

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

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

简答题答题篇四

简述题

& 1

应用写作

关于实际应用的写作,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为解决具体问题和传递实用信息所进行的一种写作活动。

应用写作的作用

组织与管理作用、联系与沟通作用、宣传与传播作用、规范与约束作用、记录与凭证作用、认知与教育作用

应用写作的特点

作用的实用性(最根本)应用的广泛性 内容的真实性 格式的规范性

时间的限定性 作者的特定性 语言的简约性

我国古代应用写作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注重实用性 程序固定化 一文一事(即一个文忠只司一职,不能随意将两个文种混为一谈)

直言其事 事信言文(事信:事实真实无误 言文:指在事实可靠的基础上讲究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

&2 材料工作有哪几个环节?各个环节有哪些具体要求?

分为四个环节,即占有材料、鉴别材料、选择材料、使用材料。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占有材料 强调一个“多”字(1)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2)既要收集国内的材料,又要重视国外的材料(3)既要重视正面材料又要重视反面材料(4)既要收集点上的材料,又要收集面上的材料 点指重点具体的材料 面指全面概况的材料

鉴别材料

鉴别是否真实 鉴别是否正确

选择材料

选择主题需要的材料 选择真实的材料 选择典型的材料 选择新颖的材料

使用材料

(1)根据文件下达的目的和写作要求决定材料的先后顺序(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3)根据不同的文种表达要求,显示不同的语体特色。

为什么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文章修改的意义:它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 是应用文性质和特点的必然要求 是应用文写作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要修改,是因为一篇文章难得落笔即佳,古今中外虽不乏一挥而就得佳作,但就一般情况看,文章是要经过修改才能使其表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修改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仅能使文章上档次,也是文字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重要体现。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相互的作用和关系

主题是作者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也是衡量一篇文章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志(不全)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说明和表现主题的依据。材料和主题的关系:主题是材料的灵魂和统帅,材料是形成主题的物质依托。在一篇文章中?要做到主题和材料的和谐统一,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在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确立主题 要确立主题在全文中的统帅地位 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充分说明和论证主题

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构造,材料使文章“言之有物”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确立主题,使文章“言之有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写的问题;结构使文章“言之有序”,解决的怎样写的问题。有了好的结构,各种材料才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效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求职信有哪几个主要特点?写作要求如何?

特点:目的性 求职信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单一,有很强的目的性

自荐性 求职者必须自我推荐,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某一方面的能力特长和优势介绍给对方,以使对方了解并录用自己。

针对性

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能力专长,阐明求职的理由和依据。同时,还必须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岗位特点。

简明性

把握尺度,力争用最短的篇幅表达出主要内容,1500以内为宜

写作要求:1.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2..谦恭礼貌,不卑不亢

3.立意新颖,避免流俗

演讲稿有哪些作用? 是演讲者在集会、仪式以及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思想观点、见解和主张时使用的讲话文稿,是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体。作用:1.梳理演讲思路 2.消除紧张心理3.控制演讲时间 述职报告有哪些作用及特点?

定义:按组织人事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述职报告指的是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向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如实陈述本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自我评述性文体,是干部管理考核的专用文体。

作用:1.是有关部门管理、考核干部的重要手段2.是基层群众监督、评议干部的主要依据3.是干部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特点: 自我评述性 评价的标准性 行文的庄重性 竞聘演说辞的特点?

竞聘岗位的特定性

竞聘者发表演说都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或职务进行的

演说对象的特殊性

竞聘演说的对象主要是由招聘单位的领导、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属于极具特殊性的一类听众群体

竞聘对手的可比性

参与竞聘演说的人都是同一岗位的竞争者,大家的目标等很多方面相似,使得演讲者之间具有了一种可比性

&4 计划与总结的联系是什么?

1.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计划是在总结基础上制定的工作安排,总结是对计划的回顾、检查、研究和评价。一方面,没有系统全面深刻的总结,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 切实可行的计划;另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总之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密不可分。2.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螺旋式的不断提高 不断地发展。

总结和述职报告的区别是什么?

内容侧重点不同

前者重在整个工作的具体做法,重在全面陈述工作成绩、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后者重在根据某一职位的履职标准汇报。

具体写法不同

二者的开头和结语不同 前者的开头主要是交代背景或基本情况概述,结尾写作根据内容而定,相对灵活 后者的开头是作者在报告期间的任职基本情况介绍,然后用过渡句如“按照xxx的要求,现将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结束语一般是习惯用语,如“以上报告,请予审查”

参照标准或依据不同 前者按照相应的计划或工作目标进行检查、评价,后者按照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要求进行对自我的对照与评价

用途与效果不同

前者是常规性的工作回顾,对作者的职称职务不一定造成直接影响,后者是有关领导和评审组织对述职人考核的依据之一,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有鉴定意义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哪些写法?

一类是规范法的公文式标题,即“发文单位”+“事由”+文种,基本格式为“xx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

另一类是自由标题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式三种 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写作报告的基础?

1、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前提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掌握必要的第一手资材料,即使写作能力很强,也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人们常说,写调查报告,首先不是如何去“写”的问题,而是如何去“调查“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2、科学分析,揭示客观规律

掌握了大量材料后,应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调查来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有认真分析研究,才能从偶然中见必然,从现象中抓本质,确保调查内容规律性

3、材料典型,与观点统一

作者应善于抓住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并根据主题需要合理安排材料,做到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

4、讲究结构形式,突出语言特色 大致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

&5 如何理解行政公文的特征?什么是公文?

行政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法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规范体式和一定程序制作并使用的具有现实执行效用的书面文字材料。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公文是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之一。公

文基于特定政治目的的需要形成并使用,其根本宗旨体现着人民的意愿和诉求

法定的权威性

它是制发者依其法定职权制作和使用的,体现了制

发者的意志和力,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

价值的实用性

行政公文为处理实际事务而制发,价值的实用性是公文的本质特征

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公文的制发必须符合这些规定

作者的法定性

公文是作者在其法定范围内行使法定职权的产物。

所谓法定性,是指公文作者不是具体从事文稿撰写的文秘人员,而是公文的制发者。

通知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写作要求是什么? 特点:

1、执行性

2、知照性 类型:(1)正式公文类通知:指示型通知、批转型通知、转发型通知、印发型通知、事项通知、会议通知和任免通知

(2)非正式类通知:启事型通知、凭证型通知

通知的写作要求:

1、内容的针对性。针对性可以从对象、问题、思想三个方面考虑。

2、事项要具体明确。事项部分要交代清楚开展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务,采用什么办法,注意什么问题等内容。

3、注意不同标题的拟制。不同种类的通知,其标题的要求也不同。

报告与请示有何区别? 性质不同

前者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属于陈述性公文,后者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或批准,属于期请性公文

目的要求不同 请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或批准,要求上级机关及时答复 报告为了使上级机关及时了解下情,不需要答复

行文时限不同

请示必须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 报告可在事后行文,也可在工作中行文

内容的容量不同

请示内容单一,必须一文一事 报告则多 如何区别通告与公告? 使用权限不同

前者可由行政领导机关 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后者一般由国家权力机关或政府高级机构使用

内容不同

前者除个别属于全局性大事项外,一般都属于局部业务性质问题 后者用于宣布重大事件,具有特定的用途

范围不同

前者大都只涉及社会的某些方面,后者范围广,不仅面向国内还有国外

&10 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独创性:学术论文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课题新、方法新、资料新,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并非强求论文所提出的看法都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而是在专业研究的领域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科学性 :1指作者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2论文所阐述的知识、理论要准确、系统、完整,立论、分析、论断要恰如其分,不夸大也不缩小,不溢美也不隐恶 3论文的结构要严谨,推理要得当。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术论文与其他各类一轮文章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观点,是评价论文的价值标准,(1)专业性:要求选题应该是自己所攻读专业范围或与本专业关系较密切的课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具有可行性,语言表达要求既精炼又具有理论色彩(2)理论性:学术论文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本学科或技术领域中的问题,现象等,进行严密的论证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

1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这样的课题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若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到国计民生;有些则是该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这类课题进行研究,往往能在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应用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益

2、价值型原则选择前人没有做过的研究课题 选择前人虽有研究,但有待发挥、补充的问题 选择虽有人探讨过,但说法不一,有待深入的课题

3、约束性原则 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对课题加以限定,尽可能把范围框定在适当的范围,同时应选择那些自己基础较好、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课题

4、可行性原则:学术课题的选择仅仅根据需要来考虑是不全面的,还需考虑研究者的主客观可能性条件。主观条件包括研究者的学识水平、能力结构,治学品格、科研经验、兴趣爱好、事业心和对课题的理解等;客观条件包括科学原理、文献资料、实验条件、检测手段、科研经费、指导力量以及咨询、协作条件等。

简答题答题篇五

成本会计简述题

1、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

成本计算对象就是生产费用归集的对象。

从生产工艺过程上看:

单步骤生产,只能按照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

多步骤生产,往往不仅要求按照产品的品种或批别计算成本,而且要求按产品生产的步骤计算成本。但是如果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考核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只按照产品品种或批别计算成本。

从生产组织特点上看:

大量、大批生产,只能按照产品品种计算成本。

小批、单件生产,可以按照产品的批别或件别计算成本。从管理要求上看,为了分析和考核各批产品的成本水平,也要求按照产品批别或件别计算成本。

(2)对产品成本计算期的影响

成本计算期是指每间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

大量、大批生产,产品成本计算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而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小批、单件生产,产品成本计算期是不定期的,而与生产周期相一致。

(3)对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的影响

单步骤生产,生产费用不必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多步骤生产,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大量、大批生产中,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小批、单件生产中,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2、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一般采用哪几种分配方法?确定采用什么分配方法时应考虑哪些具体条件?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2)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4)约当产量比例法

(5)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6)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7)定额比例法

考虑的具体条件:

企业应该根据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项费用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等具体条件,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

3、成本报表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明确分析目标,制定分析计划。

(2)广泛收集资料,掌握全面情况。

(3)从总体分析入手,深入进行因素和项目分析,确定各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结合实际情况,查明各种因素变动的具体原因。

(5)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对企业成本工作进行评价。

(6)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4、在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如何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5、什么是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简单说明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之间联系和区别。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材料,经过同一加工过程,同时生产出的各种主要产品。副产品是指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附带生产出的一些非主要产品。

等级品是指品种、规格相同,但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

联产品和副产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是联合生产过程的产物,都是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而产生的。联产品和副产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某些副产品的用途扩大,经济价值的提高,副产品会变成联产品;反之,一些联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也可能从联产品降为副产品。

区别:主要在于价值,联产品的价值一般较大,而副产品的价值一般较小;从与主要产品的关系上看,联产品本身就是主要产品,而副产品则是随主要产品附带生产出来的,它依附于主要产品;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其生产结果一般情况下对企业影响不大,而联产品生产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等级产品与联产品、副产品不同之处:

联产品、副产品之间性质、用途不同,属于不同种产品,而等级产品是性质、用途相同的同种产品;在每种联产品、副产品中,其质量比较一致,因而销售单价相同,而各等级产品质量存在差异,从而销售单价相应分为不同等级;联产品、等级产品都属于主要产品,而副产品则属于非主要产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36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