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6:37:53
2023年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五篇)
时间:2023-01-12 06:37:53     小编:zdfb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滕晓荣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活动: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活动课时:三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改创诗文。学生把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倾注在各种活动之中,表达于他们精心设计的手抄报以及精心撰写的读后感上。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校园内到处可以听到朗朗的诵读声

六、活动总结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引导师生养成了爱经典诵诗文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了小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还要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篇二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二、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

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

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

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

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

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1、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板书: 走进《弟子规》

孝、悌、谨、信、爱、仁、学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论语七则》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是指哪四书?有些同学回答出来了,有些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四书五经中的“四书”说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这四书五经的说法,是明朝时期八股科举里提出来的,那时候的科举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抽一句做题目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先来讲讲“四经”中的第一部经书--《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一本书。有人说《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如同《圣经》在西方的地位一样。古时候还有人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这可能有些夸大,不过也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

二、作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山东曲阜)人,出身没落贵族。他勤奋好学,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礼”(一些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尤为熟悉。他在《为政》一章中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是他努力一生希望达到的境界: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明白事理,不会动摇),五十而知天命(有使命感),六十而耳顺(听得进不同意见,即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问成熟)。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的思想以“仁”为中心。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主要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宅心仁厚的人会关爱别人)和“克己复礼”(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行动符合礼。)

他最大的成就和贡献是在教育方面上。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第一个公开招收任何出身的学生。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诲人不倦,教学生对知识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学习必须结合思考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勤奋“学而时习之”。

三、串讲课文:

四、补充:

《论语》中有很多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论语》里,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巧言令色鲜有仁”(宅心仁厚,对人克制,对己宽容的一种品格。)花言巧语的人一般是很少有仁德的。“言语只是树叶,行动才是果实。”“忠不忠,看行动”。我特别提醒一下班上的女同学,其实男生也是,交朋友的时候,那些嘴上讲得花好稻好的人,把海誓山盟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

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曾经有人对爱因斯坦说您是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爱因斯坦就画了两个人。可能别人是小圆,我是大圆。我接触到的是更多的未知领域。

有些东西是天生的,但有些东西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天生的东西,比如说外貌和智力之类。从心理学讲,智力分为两种,一种叫流体智力,另一种叫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比较偏向于遗传,反映思维的敏捷性。晶体智力则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流体智力在人的成长期达到高峰后随着年龄增大就会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人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什么东西我们后天能习得的呢?比如说: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悲观的人生态度,或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后天。

我们学习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思考,而仅仅是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一本书,还不如没有这本书。一本好书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些事理。论语就是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它没有像老庄那样的晦涩难懂,也不象孟子那样长篇大论,恺恺而谈,而是一本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书。

它也是教人向上的一本书。整本书中都充满了“仁”字。要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一个人学识再高,他如果没有爱心,不能够宽容别人,或者有些人想法很幼稚,拿硫酸泼熊之类的。他们学识再高,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学习如何为人。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有一个乘公车,当时是下午两多点,开车的是一个女司机,车子遇到红灯的时候,她拿起了一个保鲜袋,里面是一个菜馒头。有红灯的时候,她就咬一口。还有一些老头,岁数一大把了。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皱纹。他们每天就是拿着一个大袋子在垃圾筒里搜寻一拉罐之类的瓶子。

真的,还是有满多人活得很艰辛的。前些天,有些明星搞了一个公益的活动,叫“母亲水窖”。有曾宝仪、锺丽缇。他们去陕西,甘肃这类地方实景拍摄下来的。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他们得到的水都是黑色的,在我们看来根本不能食用。但他们就在喝那样的水。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水,也不是常能喝到的。那里的大地都龟裂开来了,根本没有水,每一滴水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

我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节约用水,其实也是在帮助别人。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篇三

国学教案设计

郑小

方云

教学内容:《声律启蒙》上卷“齐”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声律启蒙》上卷“齐”篇,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3、学习诗词技巧,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感受国学瑰宝之魅力。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其中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感受天地之道、人文之胜、生灵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导入 ⑴出示卡片

铢对(),只对(),华岳对()

——(?韵)岩对(),涧对(),远岸对()

——(?韵)窗前(),帘外()

——(?韵)⑵师:先完成对对子,并说说各属于《声律启蒙》中的哪一韵? ⑶小结:第二句韵文属于《声律启蒙》中的齐韵,今天我们又来学习

“齐”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听录音)

二、品读对韵

1、读准字音

自己轻声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再同桌互读。

2、品读对韵

⑴找一找:韵文里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能找出来吗? ⑵生汇报(说说是几言对?韵脚是什么?)⑶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师:简单的对子要读得干脆利落,多字对读起来既要流畅,又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这样会更好听,不信,你们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轮读)

师:刚才读了多遍对韵歌,想不想再读读文中的对韵古诗,看谁最优秀?(指名读)

师:通过朗读对韵歌、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压韵了,语言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唱歌般。⑷朗朗诵读

小结:《声律启蒙》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此外,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许多常见的典故和俗语。

三、入文赏析

1、自主学习

⑴你想知道韵文的意思吗?(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结合注释学习)⑵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吗?(小组内交流交流)

2、质疑解惑

⑴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教师相机点拨。⑵教师补充文中的典故

3、美文欣赏

天地之道

如:星拱月,月流西,汉露对汤霓

生灵之美

如:芍药丛中蝴蝶舞,海棠枝上子规啼

人文之胜

如: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

四、大显身手小舞台

(温馨提示:嘴角翘起来,表情美起来,手儿拍起来)

1、比一比

①看谁读得最熟练(选择自己喜欢的韵文小节读)②看谁记得多又多(师生对读,小组对读)③看谁聪明顶呱呱(学生试对对子)

2、谈一谈

学习了《声律启蒙》“齐“篇,你有什么体会、收获吗?

五、拓展延伸 我想做:

1、与父母学对对子。

2、把今天所学的典故说给家人听。

3、背诵“齐“篇韵文。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篇四

国学经典

《亳韵古风》篇教学设计

王 萍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亳韵古风”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3、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世说新语.简傲》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庄子嵇康等名人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故乡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所创造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使我们亳州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想不想对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庄子.逍遥游》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逍遥游》。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解释内容。

(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借、无所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他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现实之中的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但是我们可以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心灵的本性,以关照宇宙人生。(6)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庄子.秋水》

1、由“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

四、学习《世说新语.简傲》

1、由《爱莲说》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邪恶的人和事物同流合污;同时彰显这种人格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亳州人,试着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庄子.逍遥游》 《庄子.秋水》 《世说新语.简傲》

随物牵引

逐物漂流

认识是无止境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持心灵的本性 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高洁傲岸的节操

王 萍2014、11、20

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国学教育教学的设计方案篇五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 东环路小学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准备: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4)全班齐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弟子规》教学设计 东环路小学陈美丽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齐诵《入则孝》部分。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36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