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写总结时,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语言表达,激励自己和他人不断进步。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时的结构和内容。
课程评价总结篇一
一.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
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说白了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内容决定目标,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设计的策略,在一般意义上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目前阐述的课程设计策略的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体现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反思,事实上,评价广泛渗透人类所有意识的活动中,课程评价如此,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
五.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机联系起来。(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课程评价总结篇二
总结一: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总计二。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项目学习”的特色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2、“项目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项目学习”项目重视过程、体现从做中学。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3、“项目学习”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这一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项目学习”项目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要运用“合作技能要素”和“自我导向技能要素”来更好地管理项目学习,还要懂得运用“小组交流”、“拓展”、“写信”、“写反思日志”等方式来反思整个项目学习、完善整个项目学习。我还特别记住课程内容中的这句话:让反思成为一种心智习惯、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句话每一个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真正致力于教改的老师都应该记得!
理论上的项目学习是学完了,实践层面上的项目学习才刚刚开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学习:辛苦,但受益匪浅!
课程评价总结篇三
通过听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
教案。
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课程评价总结篇四
在中学的三年中,我们参加了许多的课程学习,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课程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我认为这些评价都给了我很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学习。通过评价,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失和差距,更好地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因此,每次接受评价时,我都会认真回想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其次,我认为评价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天赋与能力,而是考察学生是否努力和认真。对于一门课程,每个人的天赋和学习状态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在努力和认真上不懈地下功夫,就一定能有所成绩。我曾经遇到过考前十几天开始紧急补课的同学,最终他得到了一个优秀的成绩,这种经历让我深受启发。
第三,评价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无论是好成绩还是差成绩,都不应该让我们沾沾自喜或失落几天。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质量和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接受评价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然后再用于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把评价看成是一种帮助我们提高的外部力量,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在的动力和鼓励自己不断前进。总之,课程评价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和提高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也能认真对待。
课程评价总结篇五
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是促进教学成效提高的关键性环节。在我所学的课程中,我参与了多次课程评价,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现在对此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课程评价要真实客观。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量化评估,更应该深入挖掘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摆脱主观偏见的影响,注重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从实际出发,评价课程的质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水平,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
其次,在课程评价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程评价中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必须把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评价的整个过程,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
另外,课程评价应该注重细节。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出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在评价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环节,了解每一个参与者的想法和意见,注重把握细节,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解决,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质量。
最后,课程评价要注重质量和效果。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的方法和成果。在评价中,我们要注重量化和定量化,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果,让课程评价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学习。
总之,课程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质量的提高。评价过程中,我们要真实客观、充分发扬学生主体作用、注重每一个细节、注重实现评价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课程评价总结篇六
第一,必须要坚决落实新课程的实施,国家领导和省领导必须依然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有计划的落实各项工作;依然要组建专家团队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要对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准备。
第二,各省各市县(区)领导团队,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如教材版本的选用,课时如何安排,选修课课时与教师的安排等。做好新课程的实施计划与落实工作,提前为新学期新教材的实施做好准备。
第三,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熟悉新课程的教材,对课本内容、教学教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间依然要坚持交流学习,可以借鉴已使用新课程地区的方法与经验。
(4)学校可以组织年级任课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准备新课程所需要教学工具,准备野外学习基地等。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领导,教师和配套机构紧密配合起来,马上行动起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才有利于对新课程的落实与实施。
课程评价总结篇七
一、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课程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在美术学科的课程评价中,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以客观事实作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及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说是^v^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v^。
文章引用自:
二、关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实施新课程以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念、评价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新课程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彻底地改变了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的过程;只关注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忽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的弊端。
改革美术课程的评价方式,是通过美术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人”的有力保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用新的评价理念来教育、评价学生,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美”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盛开。具体方法为:
(一)评价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总原则。在制定评价标准及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遵循了综合评价方式的可行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因人而异的原则。
我将评价分为成长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分阶段的归纳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意激励性和随机性,方式力求多样化,语言有亲和力、感召力。
归纳性评价注意其多维性和发展性,力求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蓬勃的进取心。
(二)评价目的。
从平时入手,从微观入手,呵护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生健全人格。
(三)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情况,随时随机给予激励性评价。
(1)口语评价。
在课堂教学或课外辅导时,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给予口头表扬激励。口语评价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亲和力,神情要专注,语调要轻柔,让学生有如沐春风般温暖。
(2)书面评价。
通过平时作业的批阅,给予学生激励性批语,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尤其对美术兴趣不浓、绘画技能有限的学生,应从其有限的画面中寻找到可以树立其信心的“蛛丝马迹”,以此为契机点鼓励学生。
2、归纳性评价。
拟每期两次,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议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念。
优秀级:总分在85---100分及以上者。
良好级:总分在70---85分之间者。
合格级:总分在60---70之间者。
不合格级:总分在60分以下者。
(四)评价工具:
1、询访:向班主任和同班同学了解某生的爱好、性格等相关情况。
2、平时作业:即每节课后布置给学生的各项任务。如:调查资料、绘画、制作等。占总分的50%。由各组组长和课代表依据平时的记录定时向全班同学公布。
3、综评表:占总分的40%,互评内容包括四大方面,第一,努力学习美术(可以从平时的课前准备、课堂回答问题、参加各级画赛及平时作业等情况评价);第二,荣班意识(可以从课堂纪律表现及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方面评价)。第三,团结协作精神(可以从二人作业、小组作业、班级作业及其它集体活动中的协作行为中评价)。第四,创新意识(可以从日常所有事务的观察中评价,不仅限于美术一方面)。
课程评价总结篇八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项目学习”的特色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项目学习”项目重视过程、体现从做中学。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这一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项目学习”项目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要运用“合作技能要素”和“自我导向技能要素”来更好地管理项目学习,还要懂得运用“小组交流”、“拓展”、“写信”、“写反思日志”等方式来反思整个项目学习、完善整个项目学习。我还特别记住课程内容中的这句话:让反思成为一种心智习惯、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句话每一个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真正致力于教改的老师都应该记得!
理论上的项目学习是学完了,实践层面上的项目学习才刚刚开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学习:辛苦,但受益匪浅!
课程评价总结篇九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口标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这既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重要标准。
(l)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口标、一般性发展口标和个性化发展口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注重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要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做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既要重视教学(学习)结果,又要关注教学(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口前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的做法,应根据考试的口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4)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一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
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金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二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三
幸福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权利,同时幸福是一种能力,不是命中注定,不是一种运气。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在于追求幸福,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获取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此刻的时代,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遥但除了物质,情感和精神真很重要,情感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是幸福的支柱。
学校教育应有所作为,北环中学的使命“帮助北环中学的每一位学生成长为负责向善、会学善学、健康阳光,具有追求幸福能力的合格公民。”学校的课程建设始终应是服务于学校使命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上,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学校和班级要成为学生“好玩”而“有趣”的地方,学校和班级生活要引入时尚元素,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引入课程概念,创意学校生活,启迪智慧,支持学术,悦纳草根,帮助每一位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列第三至第八位,第九项才是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给我们学校教育怎样的启示?我们同样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学校好玩吗?有趣吗?”当然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功利化的社会逼迫着学校教育,但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守,学校还是能像学校的。北环中学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实质是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的“被动的主动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实践,“被动的主动性”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北环中学今后的改革和探索,至少在未来三年到六年仍将秉持“被动的主动性”,“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切实际的改革同样是死路一条。在现行国家学科课程设置的情形下,在北环中学现有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引入课程概念,努力创意学校生活,让学校逐步回归原来的“好玩”和“有趣”。
引入课程概念,也就要有整体规划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春学期的“和之美”文化艺术节和秋学期的“和之力”体育文化节将是每年学生们的艺术、体育盛会,整个学期都将会充盈着艺术和体育文化的元素。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体育文化节中会经历“故土”、“民族”、“国际”的情感和体验,“怀有故土情愫”、“扎根民族之魂”、“具有国际视野”,相约健康、健身技能、阳光心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保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身体和心理提供支持。
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文化艺术节中会经历典雅、清静、高洁的情感和体验,情趣生活、闲暇时刻、约会美丽、相拥经典,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帮助。同时学校在每学期还将分别设计与实施四项主题活动,春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北环﹒印象”课程、九年级毕业生离校活动课程;学校秋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班主任日”、迎新年“相约健康日”。
学校成立的学生发展服务与指导中心、家长发展学校也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基于个性多元,基于民间草根,利用寒暑假、平时课余时间设计与实施微型主题活动,引入适合学生实际的时尚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生活。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四
二.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说白了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内容决定目标,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设计的策略,在一般意义上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目前阐述的课程设计策略的'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体现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反思,事实上,评价广泛渗透人类所有意识的活动中,课程评价如此,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
五.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机联系起来。(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因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本文的叙述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念,以及方案评价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这一部分为建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首先对课程方案进行分类研究,明晰校本课程方案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析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要素的特征,并尝试建构“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模型。第三部分,主要关注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操作。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具体阐述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该如何在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开展合理有效的评价活动。为此,论文提供了一些评价策略、方法和工具,并附上一些相关的评价实践案例。第四部分,阐述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组织、制度、人员上的保障。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五
经过本次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新了自我的对《新课标》的认识。现将此次学习的收获评价为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白了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主角。
1、对于学生来说,趣味、有效、有用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钥匙,并从学习上走向生活中。
2、教师并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应以宽容的态度去赏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3、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学困生,学生不能自暴自弃,教师更不能视之不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教师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1、怎样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作为教师,要像父母般去关爱每个学生,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语言风趣幽默,而不能像警察一样时时盯着学生不放。作为教师,其本身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应当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教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质量,学生没有掌握本节知识,就绝不前进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应具备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及个人的人格魅力。
3、做为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威信并不是让学生怕你,而应当在对学生的宽容与关爱中,树立起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认识到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重要性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本事;随着学生学习本事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终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能够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我学习的本事,能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我获取一些新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我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资料;可是并不必须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必须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我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我,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四、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1、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到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预设,在预设要适当而不能过头。教师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这样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并且还能够从中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3、在教学中虽然创设情境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因学科、知识面而定。创设情境要借助实际的生活、活动,也能够经过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背景、问题或者是猜想而到达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创设情境要简单易耗,有直观意义,研究学生的特点并切合实际。做到有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和情感性。
五、经过此次学习,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从中吸取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相互的作业评论中,我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学习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以致用便是宝"。这次的集中培训确实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真正理解了新课标下的教育体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搞好自我的教学,同时把新的教学观念传达给学校的各位教师,使我校在教学质量上有新的突破,有质的飞跃。
课程评价总结篇十六
朱玉龙。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7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