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读书心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或案例,借鉴别人的经验。推荐以下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二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1、(判断题)用10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n。
2、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n,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是n。(g=10n/kg)。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三
1、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2、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一课时。
(一)导入。
北京时间20xx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早在20xx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鲤鱼科学家”
1、【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找出与原文中句子相适应的句子。)。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答】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2、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四、顺势理解,把握文章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爱因斯坦故事的影响。
【答】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答】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3、【提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答】。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问题: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七: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
八、作业。
参考答案: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统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急于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由此,作者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
参考答案:站在地球上观察,我们觉得地球是平面的,但是在高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曲面。这与鲤鱼们观察它们的宇宙,看到的是幽暗的水体是类似的。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一、重力的功。
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二、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习2.质量是100g的球从1.8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m/s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势能是具有的。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引领作用,它具有预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启发教师明确自主学习,给大家分享了物理教学设计题模板,欢迎借鉴!
一、教学思想: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二、教学任务: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六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七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能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设想重点: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光盘,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
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这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硬度大的痕迹浅)。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
(2)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4.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6)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指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
(1)介绍自然界的物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按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物体的比较简单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对课本第19页中第一题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南京长江二桥。
(4)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或自制的课件。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描述物质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
教后感: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本章将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还有“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内容。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并且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二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点的设置也与现行九年义务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本教材是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本章仅从电压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目的是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
1.电压有关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
2.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3.对电阻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4.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5.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难点】
1.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2.探究过程的探究方法。
3.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从电压和电阻的角度来说明安全用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已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教。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2.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即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实际生活中用到电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活动引入新课。例如:点亮小灯泡,让学生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触摸通电的小灯泡,体会电能可以转化为热;给小电动机通电使其转动,体会电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为以后了解普遍的能量转化做铺垫。然后结合课本图7.1-1和7.1-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电能转化的现象,以身边的实例丰满、深化学生对电能的.认识。
课本图7.2图注中出现了动能和热等词语,而且讲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类词汇。按照以往的观念,一个新的概念只有在课堂上学过了才能用。但考虑到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或使用过这些名词,因此在这里一般性地使用也是可以的。
介绍电能的单位时,可以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对焦耳和千瓦时的大小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将一个苹果从地面举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约为1j;手电筒通电is,消耗的电能大约也是1j;微波炉工作lmin消耗的电能大约为60000j;ikwh电能大约可以炼钢1.6kg,等等。
教材详细介绍了电能表的使用方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物讲解。重点是介绍电能表的读数方法。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电能表并读出它的示数,再假定一个月后它的另一个示数,请学生说出这个月内家中共用了多少电。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每消耗ikwh电能表盘的转数,计算用电器在较短时间(如lmin)所消耗的电能。
根据具体情况的木同,电能表的参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有的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5a,每消耗ikwh的电能转盘转过1500转。建议学生观察自家的电能表,结合实际情况了解这一点,不要机械记忆这些数据。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了新式电能表。课本举出两例,意在开阔学生视野。
课程标准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高。这里,学生只需要知道“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学生应可以举出生活中电流做功的实例,并知道功的单位和能量的单位是一样的。
1.本书的练习侧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最后一问的结论是开放的。电费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费率调整,或用电量有变化。
2.这也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计算一下,意在学习处理实际问题。
3.20xx年我国的总发电量(1239亿千瓦时),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2)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短文中寻找相关物理信息。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信息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习。
视频引入:你从漂流的视频中获得什么物理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型试题?
把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科学技术中的某个情景,利用短文、图象、表格、铭牌、漫画等提供信息。它是声、光、电、力、热等知识延伸和拓展。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关的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短文型、图表型、铭牌型和综合型。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阅读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理解材料涉及的物理知识。
第二步:发挥联想:将背景中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第三步:提炼信息:机会问题,提炼出信息中的解题信息。
第四步:解决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题。
例1:阅读短文。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
例2:观察图象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3:下表是小李同学家里的双缸洗衣机所用的两个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名称额定电压(v)频率(hz)额定功率(w)转速(r/min)。
洗涤电动机220501101370。
脱水电动机220501651370。
(1)当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而脱水电动机不工作时,通过洗涤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
例4:阅读短文,观察图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有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年均发电量850亿度,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
三峡建成后,库区的气温夏天会降低2℃,冬天升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
三峡建成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力发电比较,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的“净化器”!
(1)船闸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建成。
(3)为什么大坝做成上窄下宽?
(4)看图写出能量的转化过程:______。
(5)发电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根据______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要善于从信息题目中挖掘隐含的物理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四
课题:认识磁场。
1、了解电流的磁场,理解磁感应强度、磁力线、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磁导率等概念。
2、理解磁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细节,认真思考的习惯。
1、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电流的磁效应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利用课堂实验对磁体的磁场、通电导体的磁场进行演示、讲解。
1、导入和实验演示20分钟。
2、奥斯特的故事引出电流的磁效应20分钟。
3、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
4、总结和习题练习10分钟。
结合本节课知识,搜集生活中电流磁效应的具体实例并进行分享。
1、初中咱们学过磁,大家回忆一下,磁体分几个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样的?
2、磁极之间不接触而会有作用力,他们之间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疑惑。
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分析:
在磁体或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使得磁极间没有接触却有相互作用力。试验中,小磁针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说明不同的位置磁场的强弱不同。
1、磁体与磁极。
某些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2、磁场与磁力线。
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
磁力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磁力线是互不交叉的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级,在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磁力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磁力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力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磁力线越稀疏,表示该处磁场越弱。
3、电流产生的磁场(由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引入)。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导体,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其余四指所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力线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磁场相关物理量。
1、磁通。
通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积上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通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用字母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3、磁导率。
磁导率是表示介质对磁场影响程度的一个物理量,=4π×10-7h/m。
把任一物质的磁导率的比值称为相对磁导率,用表示,单位为安每米(a/m)。
磁场强度只与线圈中的电流及线圈的几何尺寸有关,而与媒介质的磁导率无关。
1、回顾本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2、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1、“磁力线始于n极,终于s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磁通”与“磁感应强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3、磁力线的特点有哪些?
本节课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识点讲解外,引入奥斯特的生平故事,重点的强调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做有心人,在细微中发现大奥妙,解决大问题。奥斯特的发现将电和磁联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东西。
附:奥斯特的故事。
奥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年)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路克宾。1794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奥斯特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当务之急是怎样找到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奥斯特仔细地审查了库仑的论断,发现库仑研究的对象全是静电和静磁,确实不可能转化。他猜测,非静电、非静磁可能是转化的条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电流和磁体有没有相互作用的课题上去。他决心用实验来进行探索。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奥斯特一面担任电、磁学讲座的主讲,一面继续研究电、磁关系。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以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作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奥斯特的功绩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为了纪念他,国际上从1934年起命名磁场强度的单位为奥斯特,简称“奥”。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奥斯特奖章,来奖励教学有成绩的优秀物理教师。
关键词:奥斯特1820年电流的磁效应。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五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六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因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反之,如果人们对一种事物不感兴趣,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也往往不能持久。物理学习也不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非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可。作为物理教师,应当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学会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第一,认真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通过名师示范和引领,学习和掌握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第三,优化教育教学手段,争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第四,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真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感。
创设问题情境时,可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带入求知情景中。在讲惯性时,我先提问:坐公交车时,司机突然刹车,乘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此时会回忆自己遇到此现象的情景回答说“向前倾”,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呢?”此类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但要按常规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验,激发求知欲。
1、注重课题导入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层压时,将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一会儿,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了,学生看到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再讲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人造雪景”等实验,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2、注重学生活动实验。
学生活动实验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例如: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中可以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学生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随手取材,效果明显,何乐而不为呢?再如:“辨别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活动”中,学生用摸、看、照、晃四种方法,辨别透镜,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印象深刻,激发求知欲。
3、增添一些小实验。
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此时可增添一些小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学习气氛。例如:两个磁体中的两个异名磁极相互接触后,被吸在这两个磁极上的铁钉将会怎么样?我先让学生来回答,再通过实验演示一下,磁极接触后,铁钉掉下来了,为什么呢?原来两磁体不同的磁极接触后又成一个条形磁体,磁体两极较强,中间较弱,通过小小演示,同学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调动学生此刻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授课模式,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等,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例如《宇宙探秘》此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超出了教学要求,而仅仅是介绍既抽象又难体现探究性,因此我查阅各种文献,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了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其中视频展示的宇宙大爆炸既形象又生动,带着学生走进神秘的宇宙中,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七
在初中的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八
按照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本届学生的情况,本学期将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高考物理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方面,今年担任(理科班)1班、8班的物理教学,1班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学习的兴趣不浓,所以今后将通过个别辅导和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喜欢学习物理,提高成绩。8班同学成绩较好,成都七中老师上课,我做好课后的辅导和知识的细化。
新一轮教材改革中,一方面继承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认识过程,精选了每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新时代,要求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强调知识和方法获得的过程。
注意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
注意加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意安排练习和习题,这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1、加强研究,学习新课程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新课程的变化,全面把握教材,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起点,让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吃得饱。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多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上课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认真了解学情,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
5、在教学中配合班主任做好培优辅差工作的落实。
略。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十九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
1、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实验记录表。
2、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上节课学习了(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通电的线圈会产生更大的磁性。)电会产生磁。
2、现在把线圈绕在铁钉上,你们推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说说理由。
二、制作电磁铁。
学生回答:——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用来测试铁钉有没有磁化,会不会把大头针吸起来)课件出示:
(1)用导线在铁钉上缠绕30圈,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导线两头留出15厘米左右做引出线。
2接通电流,观察能否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观察是否还磁性;反复做两三次。
温馨提示:因为用的导线短,这个装置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如果你们第一个活动完成出色,老师还会给大家一张继续探索的提示单,挑战第二轮的活动。
(3)实验并记录。
(4)交流: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a、通电后我们吸引了枚大头针,断电后,磁性消失。师:板书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引出课题:像铁钉电磁铁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b。发现了铁钉也有南北极。小组汇报南北极。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不仅明确了电会产生磁力,产生的磁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还发现了电磁铁有南北极。产生磁力大小为什么会不一样?我们下节课来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三、电磁铁的南北极。
1、观察汇总表,大家又发现了什么?(各组钉尖或钉头指示的南北方向不一样)。
5、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但真的有关系吗?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出示:
示范线圈缠绕方法。
6、学生实验探究,并把发现记录在书本p51中。
7、交流并小结: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电磁铁的南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电磁铁的知识。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二十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浅谈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从而缺乏环境创设的材料及缺乏各种玩具和活动材料。如何就地取材,运用自然资源,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自然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农村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品种丰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当中去呢?肯定不是。这其中可以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种子类(玉米、黄豆、绿豆、谷类等),竹木类(竹筒、木块、树皮、篾条、树叶、松果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一般来说,都是运用晒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鲜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资源,一个是在数量上,一个是在种类上。数量多才易于运用,种类多才能避免单调。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一般来说,竹木类、种子类因为比较硬,所以适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较多,而秸杆类、瓜壳类适用于环境创设比较多。真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多实践,因为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经验都不是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很少。
在这里,我可以建议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体育用具,如跑马竿、踩跷筒、竹圈、小推车、竹蜻蜓、竹扭棍等;木头可以做陀螺、积木块、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绳,种子类可以穿成串用于数数。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用各种瓜壳来粘贴,还可以用各种秸杆来编织进行装饰,总之就是多动脑,多想办法。
一般来说,自然材料的颜色比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贴,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灵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初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反正就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样美化呢,一个方法是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资源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另一个方法是与彩色卡纸搭配。
总得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资源只要兼顾到美观和实用,再加上我们老师们的巧妙构思,就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这是城市幼儿园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农村幼儿园,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农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物理精品课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把物体能够 的性质叫磁性。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 ,条形磁铁的 磁性最强, 磁性最弱。
2.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3.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我们把它做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对____________的作用来认识。
4.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磁场分布情况,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 。磁体外部周围的这种曲线都是从磁体的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极。
5.1820年丹麦科学家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 。地磁的南极应在地理的 极附近.实际上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 ,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与和 都有关。
8.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的次数是 次。
9.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 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它是利用 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磁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c.一个磁体可以分割成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d.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均匀分布的
2.关于磁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把磁体放在真空中,磁场就消失
c.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假想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3.把钢条的a端靠近小磁针北极,它们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针南极,它们仍相互吸引,则 ( )
a,钢条a端为北极,b端为南极 b,钢条a端为南极,b端为北极
c,钢条可能有磁性,可能没有磁性 d,钢条没有磁性
4.下列哪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利用,实现了电能大规模生产(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
a.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b.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c.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一个改变,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d.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肯定改变
6.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装置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铃d.电磁铁
8.磁现象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这些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将磁性材料装在冰箱的门框上,制成“门吸” b.利用磁铁制成双面擦窗器
c.电视机上面放一块磁性治疗仪 d.用磁带来纪录声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0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