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藏,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但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一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唿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唿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二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鉴赏。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三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独,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独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独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四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指贾谊被贬谪之地,也喻指作者自己被贬谪之地。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
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西汉时的才子贾谊被贬谪到这里,三年里抑郁寡欢迟疑徘徊。万古以来,只留下你客居楚地时的悲哀。秋草荒芜,我独自追寻着昔人去后留下的陈迹,只见林木萧疏荒寒,夕阳的斜光照着这古老的旧宅。汉文帝是历史著名的有道明君,对贾谊尚如此恩疏情寡;湘水没有情感,又怎能知道贾谊当年曾凭吊屈原而伤怀?江山寂寥,秋风瑟瑟,枯叶飘飘,我真同情怜悯你,那时究竟为了什么被贬谪到这荒僻遥远的天涯来。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五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解: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韵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诗人刘长卿的七言律诗《长沙过贾谊宅》堪称唐代律诗的精品。
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屡次犯上,曾两次遭到贬谪。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为被诬陷,由现今湖南湖北一带贬往当时还比较荒凉的浙江。
《长沙过贾谊宅》应当作于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概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谪宦:贬官。栖迟:飘泊失意。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给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长沙过贾谊宅》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长沙过贾谊宅》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六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八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九
诗人刘长卿的七言律诗《长沙过贾谊宅》堪称唐代律诗的精品。贾谊当年作文追悼屈原,今日刘长卿作诗追怀贾谊,湘水无知而且无情,人生有憾而且有恨。
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屡次犯上,曾两次遭到贬谪。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为被诬陷,由现今湖南湖北一带贬往当时还比较荒凉的浙江。
《长沙过贾谊宅》应当作于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概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长沙县志记载:贾太傅故宅在今县西北濯锦坊之屈贾祠。对贾谊这一曾经居息三年之地,“不见定王台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杜甫来瞻仰过;“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韩愈来低首过;“一谪长沙地,三年叹逐臣”,戴叔伦来凭吊过;“寒林日薄井波平,人去犹闻太息声”,“贾傅祠前载酒回,新声才赋管弦催”,时至清代,黄遵宪和秋瑾也来朝拜过。然而,在众多歌咏贾谊故宅的诗作中,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不仅是唐代律诗中的精品,而且是同一题材之作中的杰构,好像同一首歌的独唱比赛,虽然选手们各有千秋,但刘长卿夺得的是舍我其谁的冠军。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但他命运坎坷,33岁即英年早逝,犹如一支名贵非凡的玉笛,才吹奏了几支乐曲就突然崩裂,又如一本传世的经典,才写了序言和最初的几章,就永远没有了下文。两千多年来,屈贾并称,长沙的贾谊故居虽屡经兴废,却是历代官员春秋祭扫之地;才高命薄,长沙的贾谊故居虽历尽沧桑,但却是千载文人墨客尤其是迁客骚人留连凭吊高歌低咏之场。中唐诗坛第一人的刘长卿,博学多才却屡试不第,登进士第后又命途多舛,屡遭贬谪,约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深秋,他在由岳鄂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途中路经长沙,在薄暮时分趋拜贾谊故居,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途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同是天涯沦落人,萧条异代不同时。
《长沙过贾谊宅》首句之“悲”与结句之“怜”,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悲人亦以自悲,怜人亦以自怜,悲怜贾谊同时也悲怜自己,抒情对象与抒情主体有许多契合之处,写来交融无间,当然更是动人情肠了。这首诗,悲怜贾谊是怀古,悲怜自己是伤今。“楚客”最先是指称屈原,后来泛指贬谪或羁旅于楚地的迁客骚人,此诗主要是指贾谊,也包括作客楚地触景生悲的作者自己。“秋草”、“寒林”句重在写景抒情,季节是晚秋初冬,时间是夕阳西下,“寻”是孑然一人形影相吊的“独寻”,“见”是满目萧然哲人已远的“空见”,对景怀人,情何以堪?“”,即长沙人所说的“鹗”,贾谊在《鸟赋》中有“庚子日斜兮,集余舍”及“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之句,刘长卿的“人去后”与“日斜时”化用典故而了无痕迹,但却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感。“汉文”、“湘水”句重在用事寄意。汉文帝先赏识贾谊后来终于贬逐,“有道”的他尚且如此,无道的唐代宗又当如何呢?作者没有明言,读者却于言外可想。贾谊当年作文追悼屈原,今日刘长卿作诗追怀贾谊,湘水无知而且无情,人生有憾而且有恨。人才而常常不能人尽其才,才人而往往所遇非慧眼公心之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早就如此说过,悲哉!
贾谊故居已经重修,在今日太平街与解放西路的交汇之处。1999年秋台湾名诗人余光中访湘,我陪同他前往瞻拜,他的题句是“过秦哀苍生,赋惊鬼神”,我则以散文《秋草独寻人去后》权当祭奠,而现在新作的这篇短文,则是燃点在刘长卿诗灵前的一炷心香。
《长沙过贾谊宅》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
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一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二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
——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投影)。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
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
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记。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三
【内容】。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这两句诗还化用了贾谊《鵩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刘长卿借用其字面,创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黯然的气氛。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象刘长卿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徐竹心)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四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可见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对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1、背诵全词(有感情)。
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五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文解释】。
【词语解释】。
栖迟:居留。
楚客:指贾谊。
【诗文赏析】。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被贬途中,寻访贾宅,想到贾谊的遭遇联想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感慨与郁闷。这首诗吊古伤今,写景抒情,含蓄蕴藉,曲折警人。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七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一课时。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八
【内容】: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注释】:
贾谊宅:《一统志》:“贾谊宅在长沙府濯锦坊。”离府四十步处。
谪宦:被贬谪的官员。
栖迟:游息,居留。
楚客:包括作者在内的游人。楚,长沙属楚地。
恩犹薄:汉文帝始终不肯重用贾谊,最后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死后,谊亦抑郁而殁。
【赏析】:
古往今来,同声相应,同病相怜,诚如蘅塘退士评论本诗所言:“怜贾正以自怜。”长卿遣贬,贾谊谪适,双方处境相似,彼此心境相连。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
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十九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篇二十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1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