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11:17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范文(20篇)
时间:2023-11-12 14:11:17     小编:翰墨

报告是一种向特定受众传达信息的方式,通常用于汇报情况、提供建议或解决问题。报告的各个部分应该有逻辑性,要能够清晰地陈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并得出结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报告的特点和要求。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整体防范火灾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我县“12·15”火灾之后,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以防范火灾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系列系列宣传活动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所提升,消防设施配备普遍加强,城市防范火灾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然而,由于老城区人口密集、老建筑防火等级较低、消防通道狭窄等原因,其消防安全隐患却难以有效消除,防火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县老城区消防安全状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近日,县政协联合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对我县老城区的消防安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城区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结构复杂,火灾荷载大且蔓延快。

老城区房屋因建设年代久,多为砖木结构的单层或两层建筑,结构复杂且耐火等级低,为三、四级耐火建筑。房屋紧密相连,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由于住户多是低收入家庭,他们为了充分利用房子,多采用木板分隔,搭建小阁楼、小房间,内部结构十分复杂,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家庭小作坊、废品收购站,储存有大量可燃物,部分建筑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装饰工程,还存在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合格擅自施工,投入使用情况。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起“火烧连营”,且人员疏散十分困难,还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二)消防通道不畅、设施缺乏、水源不足。

一些居民住宅少则也有几十年或百年之久,街道少而狭,巷道更小,更有违章占用消防通道等,失火时阻碍了消防车的通行。一些城中新建小区为加强管理,在主要人口处设置了铁栅栏、隔离墩,使消防车道被阻,造成老城区在发生火灾时,使消防车很难临近火点施救,从而贻误灭火时机,使小火发展成大火。随着人口的增长,有的民宅就地翻建,横向扩展,有的甚至视国有土地为已有,擅自搭棚、建房、消防栓等被圈占、砸坏、挪作他用。此外,由于老城区形成时间较早,当时大多没有与之配套的市政消防栓。一般乡(镇、街道),包括县城老区的供水主管道普遍存在口径较细、管壁老化等问题,而且随着人口增加、用水增多,水压也逐渐降低。尤其在用水高峰期间,更不能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区内的河沟水塘等天然水源不少被填埋,“河变路”、“坑变宅”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一旦遇到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会因缺少消防水源而造成重大损失。

(三)居民安全意识淡薄,电气火灾多发。

从老城区居住人员结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人,一种人是老人,这是占老城区居住人员成份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旧民宅的主人,恋旧情节让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些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这些人群无人照料,自己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容易造成火灾,致使人员伤亡。二是相对较贫困的人家,他们往往无能力购置新居,只好“委屈”住在这里。三是外来人口租赁住房,这些外来人口又以家庭方式为主,一家一户的往往好几口。因此老城区住户特别是以上三种人,物质条件不是十分富裕,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防火安全不够重视,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处置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较差。部分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消防专业业务知识不熟悉,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认识不够,处置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有待增强。而且,老城区电气线路年久老化、乱接乱拉现象、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受潮严重,而且又无力检修、更换,特别是在当今家用电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用电负荷超载,造成电气火灾多发。

二、清除老城区火灾隐患的主要措施。

(一)相关单位整体联动,加强老城区改造。

老城区改造是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并完善由政府挂帅、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消防安全网络,并且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处置包括火灾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公安消防作为监督管理的主抓部门,要加强与规划、住建部门的协同配合,优化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建设好消防车道;乡(镇、街道)下设村(居)委会要成立消防安全巡查组,进行日夜不间断巡查,定期挨家挨户对居民家用电器、用火用气设备进行防火检查,制止车辆停放占用消防通道和损坏消防设施的行为;社区民警要经常督促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职责,组织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做到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控制局面,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加大车道水源建设,优化消防安全布局。

首先,在加强政府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公安消防部门作为监督管理主抓部门,要加强与规划、住建部门的协同配合,优化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建设好消防车道;在道路狭窄街道,严禁任何车辆乱停乱放,保证消防车道畅通。全面彻底清理老城区内的违章违法建筑,必须下决心彻底整治,妥善安置,异地拆迁,同时要拆除危险建筑和陈旧的建筑。其次,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尽快对居住人口密集的道路进行消火栓建设,切实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老城区,往往无法一下子完全改造,但是可以加强其他消防设施的建设,譬如加建一些消防水池来确保消防水源的稳定,对于棚户区即将拆迁的区域,应指导居民配备扑救初期火灾的水源,如配备一些大的水桶,在火灾发生时,能起到应急作用。

(三)降低人口密度,减轻住房负荷。

老城区旧居民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降低人口密度,减轻住房负荷,建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计划,实施逐步搬迁,一时难以搬迁的,在完善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基础上,由片区民警与居民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明确相应责任。二是疏散人口,改善居住环境。由县政府协调规划、住建等部门,通过优化老城区用地布局,减少居住、办公用地,增加绿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用地。降低人口密度不仅能减轻住房压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缓解老城区环境承载能力,更避免了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

(四)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消防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日常宣传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辖区发现整改火灾隐患和应对火灾的综合能力;住建、房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深入老城区、民宅掌握消防安全状况,对消防问题严重的房屋及时进行维修;对没有经过审批临时搭建的房屋,影响消防通道和疏散的,城管部门要坚决予以拆除;供电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电路负荷、居民用电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更换使用时间长、老化严重、未穿管保护的线路,以前不规范要求的逐步加以整改;派出所要将居民防火工作纳入派出所目标管理中,确保一名所领导具体负责,并落实警区民警的责任。

老城区人口密集,老旧建筑多,是一个城市消防安全工作滞后的地域,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将严重威胁到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而充分认清老城区消防安全工作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和涉及面广的严峻形势,加大力度、下大决心加快老城区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消防组织责任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对老城区的用火、用电、用燃气要落实强制性措施,全面提高老城区的火灾防控能力,共筑老城区的平安和谐。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二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夏哈尔教授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什么是幸福?在物质日益丰沛的现代社会,为何人们却难以感受心灵的幸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幸福的含义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不是由外在的物资条件或者所处环境决定的,它更加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满足。幸福的标准既不能用尺来量,又不能用秤来称,它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的。而我们认为,幸福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自身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所持的根本态度和观念体系。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群体可能形成不同的幸福观。在现实中,幸福观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追求实现幸福途径的认识,构成其幸福观。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的幸福观,这关系着我国的未来。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xx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xx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xx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张纲一号地块、利民北路上市地块、福利院周边,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拆迁无法进行,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无法开发,影响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国务院《条例》、省建设厅多次发文,要求在发放拆迁许可证前必须保证足额资金到位,严禁拖欠拆迁资金。而我市由于资金不及时到位造成拖欠拆迁资金4600多万元。在资金的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关于加强政府投融资执行能力建设的意见》先公示后审核的内容,违背《条例》精神难以操作,与被拆迁人签订的协议是一种民事行为,一但签订就生效,审核根本没有意义;二是每份拆迁协议由融资办先审核实际上根本行不通,这些从制度上又制约了拆迁工作的开展。

五是相关部门对拆迁工作没有真正的理解,增大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做好房屋拆迁工作,核心是妥善处理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始终把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调查、评估、核实,依据相关政策,经市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各区域拆迁的补偿实施意见,最终由市领导批准实施。然而有些人认为,我市的拆迁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标准过高,把拆迁补偿标准比作一张桌子,老百姓的破桌子通过拆迁补偿了红木桌子,还另加贷币,还有人甚至认为目前的城市建设债务是由于拆迁造成的。这些言论都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些言论误导了领导的决策,挫伤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必将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社会的不能和谐稳定。

扪心自问,老百姓配合我们拆迁工作,举家搬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它牵动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切身利益,牵动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牵动着他们的思想情绪,他们为**的城市建设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更何况我们对被拆迁人各项补偿是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的,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在货币补偿上只有低于市场价,没有准确反映市场价值。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四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五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

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

(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六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农民国民待遇和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让人高兴的是年农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达228.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4%;[3]截止月,全国有15个省,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还需要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具体来讲:(1)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3)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确有一定困难,如收入难以货币化、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在较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状况、生活费列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防止“搭便车”的行为。2、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要发挥最低保障制度应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学制定最低生活标准。世界各国大都以恩格尔定律为依据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标准。在确定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力争低标准、广覆盖,既发挥效益,实现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2)根据地域和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3)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准10~20%.(4)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解决,而应该参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设计国家补助制度,标准应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资金的.保障与筹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比例,并以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补充。一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乡村经济条件差的省与地、县、乡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县、乡、村三级负担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级政府应建立低保专门帐户,专账要按已定好的分摊比例做好收入账,中央、省、市、区(县)各多少。同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0~30%.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民政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对基层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要加强建设,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现在基层单位专项负责的人很少或没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户口所在地作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单元,不论贫困人员住在何地,都要纳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统一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5、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制定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已享受低保救济但生活仍较困难的村民,可对其子女教育费用等实行减免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等优惠政策。(3)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实行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会各界要用理解和爱心,积极认同和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七

最近网上一直在流传对80后评价,如今我把这篇调研也转载一下,希望80后的朋友们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近日,由搜狐新闻、中国最大的上班族网站忙否网与知名咨询公司大度咨询共同发布了《80后上班族生存状态调研报告》,在北京cbd地区通过走进公司访谈的方式进行了1对1调研,原始调研样本超过1000人,年龄限定在80-85年出生的用户,最后由大度咨询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整理、分析,最终生成调研报告。80后上班族如何看待70后58%的“80后”讨厌70后。

报告中指出:58%的受访者讨厌70后。其中,15%的受访者认为70后抠门,20%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假不敢讲真话。42%认为70后很强。

调研报告同时显示:也有42%的80后认为70后很强,而且比80后要强很多。80后与70后的巨大观念差距再次暴露无遗。

80后上班族工作状态:

报告指出,只有3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工资表示满意,40%的受访者表示工资太少,根本不够花销。而另外30%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拿更多的薪水,满意度如此之低让人惊讶。

有47%的受访者准备跳槽,表示有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还有13%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想那么多,不开心立刻就走人。仅有1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不会主动考虑换工作。

这个数据提醒我们:

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满意度普遍很低,一方面反映出公司对80后上班族的薪酬安排可能有失均衡,另一方面更让我们看到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预期过高,这个数据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

80后上班族对工作稳定性并不在意,企业管理者应该更多的关注留人策略,否则员工的流失势必造成企业人力资产的流失。

80后生人的性与情。

68%认同网友初次见面就很亲近80%不拒绝婚前性行为。

报告披露:68%的受访者接受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其中更有9%的受访者认为“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有32%的受访者无法接受第一次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

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68%的用户支持网友首次见面就很亲近还是让人很意外。

报告同时显示,80%的受访者不拒绝婚前有性生活,其中更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发生性关系是谈恋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而另外的11%受访者则表示不赞同婚前要发生性关系。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80%的用户支持婚前性行为让人大跌眼镜。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八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幸福感和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收入与幸福感呈一定正相关。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九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幸福感和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收入与幸福感呈一定正相关。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

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xx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xx年提高了1.58分,较xx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最高,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最高,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xx—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最强,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专家解读】。

研创“成都市民主观幸福感受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高级统计师喻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反映成都市民xx年幸福感情况,报告基于近期调查队在全市21个区(市)县开展的专项调查后形成,内容涉及幸福感构建体系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和生活便利共计七个方面60余小项,有效样本为1218个成都常住市民。

喻志强表示,从调查结果看,xx年成都幸福感评价体系包含的七个方面有5项得分超过80分,满意度较高。七个方面满意度得分排名依次为:生活便利(交通)、生活信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幸福感知和工作环境。

市民对交通便利方面满意度最高,平均得分为90.31分,当问及“从您现在居住的地方外出办事交通方便吗“,62.5%回答方便,27.9%回答比较方便,两项共计超九成;另7.6%的市民回答一般。当问及“从您现在居住的地方外出办事交通情况“,44.9%回答通畅,34.3%回答比较通畅,15.4%回答一般。当问及“在您现在居住的地方,日常生活总的来说方便吗“,58.6%回答方便,29.1%回答比较方便,10.6%回答一般。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一

提要:本文通过对全县九年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意在了解全县九年级学生消防意识、消防知识及能力的现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统、参与消防的热情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我们认真反思,旨在探索提高学生消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变目前现状之路。

关键词:学生消防现状调查反思对策。

一、调查概况。

调查缘由:20xx年3月,我县化学中心教研组课题组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在初中生中开展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并扎实有序进行下去,课题组对全县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在全县六所学校九年级抽取50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为了更客观真实的了解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和参与意识的现状,对被调查学校学生随机取样,进行调查。总共发放500份,回收484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6.8%。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全县初中学生消防知识的掌握和参与消防的积极性的一般情况,分析形成消防知识欠缺、意识的淡漠的症结所在,着手在初中生中开展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认识和能力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

(一)消防在我身边。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1你遇到过火灾吗?

a亲身经历过8.7%。

b听说过59.3%。

c没有32.0%。

2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没有受过火灾伤害的人?

a有且很严重4.8%。

b有但不严重8.9%。

c没有86.3%。

3你的家中备有的灭火器材是?

a灭火器8.3%。

b水缸装满水34.3%。

c没有57.4%。

4你会使用灭火器吗?

a会34.6%。

b看到说明应该会53.7%。

c不会也不敢使用11.7%。

5临睡前或外出时,你和家人是否有检查关闭煤气、电器开关的习惯。

a经常31.6%。

b偶尔36.2%。

c从不32.2%。

(二)消防知识伴我成长。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6你知道我国火灾报警电话号码是什么?

a1103.1%。

b11995.9%。

c1201.0%。

7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通常采用______来寻找漏气点。

a划火柴14.0%。

b肥皂水20.9%。

c闻气味65.1%。

8当家里发生煤气泄漏时,应。

a电话报警5.9%。

b迅速关闭阀门,打开门窗90.5%。

c点火查看3.7%。

9火灾初起,应如何应对。

a快速逃出89.5%。

b抢救财物为主8.1%。

c等待救援2.4%。

10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的喷射口应对准火焰的。

a根部69.1%。

b中部5.0%。

c上部25.9%。

11如何穿过浓烟逃生。

a快速奔跑,远离火场11.6%。

b站在高处,等待救援5.6%。

c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巾捂住口鼻83.8%。

(三)消防安全我行动。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12你参加过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吗?

a经常参加11.2%。

b很少参加71.5%。

c从不参加17.3%。

13你愿意向你身边的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吗?

a愿意并经常34.3%。

b愿意但很少54.5%。

c没时间,不愿意11.2%。

14你参加过火灾预警演练吗?

a经常参加10.4%。

b很少参加60.7%。

c没有参加28.9%。

15全国消防宣传日是()。

a1月19日28.1%。

b11月9日57.4%。

c9月11日14.5%。

16您希望学校经常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吗?

a希望69.0%。

b随便26.0%。

c没必要5.0%。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消防在我身边。六成同学家中没有配备消防器材,临睡前、外出时不能经常关闭煤气阀门和电源开关。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自信的认为会使用灭火器。

原因: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学生亲身经历火灾和身边收到火灾伤害的人并不很多,加之部分社会人士对消防安全不重视,存在侥幸心理,这些也都影响了学生,造成了学生消防意识的淡薄。

(二)消防伴我成长。八成同学不知用合适的方法检查煤气的漏气点,煤气泄漏时、火灾初起时仍有一成同学不能正确应对,有六分之一的同学不知道如何穿过浓烟逃生,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灭火时不知灭火器喷射口应对准的火焰位置,这些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但一些基本的、学生经常接触的安全常识,如火警电话等掌握较好。

原因:由此可见,学生消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受到的相关教育缺乏所致。我们发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中涉及到的消防安全知识的很少,且教师也往往为应对考试而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消防知识的培训和消防逃生演练很少且不到位。

(三)消防安全我行动。有九成同学很少或从没有参加过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和火灾预警演练,他们愿意参加消防知识的宣传但经常向身边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的只有三分之一,有七成的同学很希望学校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

原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且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宣传。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统、参与消防的热情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思考。

四、对策思考。

(一)立足校园,勤宣传,重实训。

1、加大宣传,增强意识。

(1)学校设置一块固定消防警示教育标语: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置消防警示宣传标语。作用是时时提醒学生,让学生铭记在心,即看在眼里、记到心上。

(2)经常性进行消防常识宣传:充分利用班队会、晨会、放学集队、旗下讲话等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听到消防安全知识,不断强化,逐步形成一种潜意识。让消防安全在学生心里扎下根。

(3)建立消防安全学生qq群和家长飞信群。由教师或学生定期发布消防安全知识和一些相关活动信息,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火灾易发多发之时,我们会通过飞信提醒学生和家长在过好节日的同时也要预防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课内、课外加强学习。

(1)结合九年级化学课本进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活动,教师精心组织《燃烧与灭火》这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与消防安全相关的内容,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并用纸笔测试检测教学效果。

(2)定期上消防安全教育课:分班级进行,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关课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消防知识教育。

(3)定期印发每生一张的致家长书:《消防知识一起学》。家长、孩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你学我学,大家一起学。让消防安全知识深入每一家庭,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进来。

(4)定期出消防知识墙报:充分利用各班教室后的黑板和学校的宣传走廊出版消防知识墙报,深入普及学校消防安全知识。

(5)定期组织召开消防主题班会:召开消防主题班会,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各种形式巩固学生消防安全知识。

3、重视实训,增强能力。

(1)结合《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开设消防实践活动课。如“争做小小消防员”,在消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模拟火灾的灭火演练,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2)定期举办疏散逃生演练。火灾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会逃生自救。因此,加强学生疏散逃生演练,学习逃生知识和技巧是必要的。对这项活动必须精心组织,演练前由老师集中讲解逃生知识和技巧,然后由学校联合当地专职消防队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疏散逃生应急预案,演练后有总结评比。演练要定期并坚持直至纯熟,确保全体师生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从容应对。

(二)联系社会,走出去、请进来。

1、走出去。让学生走出去,激发学生参与消防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精心组织学生编排各种形式的有关消防知识、消防意识、消防技能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情景剧、歌曲、小游戏……在学校,街道,乡村进行演出,宣传消防安全。

(2)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互查。检查了就要有结果,“谁是最好的”,要评比出消防安全先进班级及个人。人人参与,亲身体验,人人有责,从而增强学生责任心。让学生在参与检查的时学到消防知识,同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请进来。把专业人士请进来,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消防知识培训和具体的操作演练,提升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首先,通过火灾现场图片展览、消防安全报告等形式,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应对火灾的能力。

其次,请消防队员到校给学生介绍消防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并模拟火灾场景进行实践演练。相信这会给参与的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二

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过快消费政策环境不健全等消费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正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理念转变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朔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预期趋势,剖析了当前居民消费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就破解居民消费低迷及扩大内需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来,尽管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路上扬,今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5.1%,但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居民消费热情不减,从涉及到统计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其基本运行变化情况呈现“五升一平二降”格局。

(一)食品居住两大类价格全面上涨。

一季度,朔州市农民人均食品支出319.1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7.66元,增长32.2%,影响消费性支出上升6.8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8.8%上升为今年的49.8%,上升1个百分点。在食品支出中,人均粮油蔬菜类支出为71.78元,同比增长8.7%;人均肉禽蛋奶以及水产品类支出为118.94元,同比增长47.3%;人均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28.34元,同比增长157.4%。从一季度农民的食品购买量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家禽蛋豆类等食品的购买量增长外,其它食品购买量都有所下降。其中谷物薯类食用油蔬菜同比分别下降13.6%56.3%24.1%22%。其它肉类奶水产品同比分别下降16.4%58%14%。由此可见,受粮油蔬菜及肉奶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购买量下降,但人均食品现金支出大幅上升。

(二)烟酒衣着和家庭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三大类价格上涨。

(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持平。

一季度文娱用消费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类旅游价格运行同其它类相比相对平稳。

(四)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两大类价格下降。

一季度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两类价格分别下降了0.3%3.3%。其中医疗保健下降0.5%个人用品及服务中的化妆美容用品清洁用品个人饰品以及个人服务价格和上年相比稍有微幅上涨,同其它类相比相对平稳。交通价格下降了1.3%,主要是交通工具价格同期下降了8.3%,尽管车用燃料及零件,车辆使用及维修费价格分别上涨5.2%7.9%?熏但由于通信工具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6%,使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了4.1%,从而拉动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综合下降了2.3%。

二、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热点展望。

(一)恩格尔系数较为平稳,饮食费用明显增加。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一般情况是?押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熏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受市场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影响,201-3月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37%,比去年上升2.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77%,比去年上升1.68个百分点,高于国家平均水平4.67个百分点。目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熏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熏消费物价居高不下,产品价格上涨后?熏居民消费量稳定?熏费用增加?熏城乡居民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居民没有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二)购买住房热度不减,居住消费不断攀升。

商品房价格的持续走高,刺激了人们住房消费的热情,由此带动了居住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朔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为1137元,同比增长42.5%,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达12.3%,比去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用于住房装修等方面的支出676元,增长65.6%;用于水电燃料及其他方面的支出424元,增长12.8%;用于物业管理费等方面的居住服务费支出36元,增长170.8%。居住消费的上升,也直接推动了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更新换代。居民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达676元,同比增长30.7%,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386元,增长56.3%。在耐用消费品支出中,家具消费支出的增幅高达2.6倍,床上用品支出增长25.1%。

(三)旅游健身享受生活,休闲娱乐支出上升。

朔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345元,同比增长38.3%,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健身活动支出9元,增长2.1倍,团体旅游支出210元,增长42.5%;参观游览支出32元,增长40.8%;其它文娱活动支出89元,增长24.7%。从不同收入人群分析,高收入家庭对休闲娱乐消费更为热衷。调查资料显示,占调查户数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达1413元,同比增长70.5%。

(四)私家车消费成亮点,相关支出较快增长。

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车辆保险方面的支出达17元,而去年同期还不到10元;人均用于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的支出为200元,同比增长78.8%。随着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空间的扩大,我国的汽车也必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

(五)电子信息日益发达,信息消费必将提速。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脑及宽带网将逐步得到普及。整体发展趋势是城市消费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逐渐扩大。我国“九五”时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消费基数的增大,必将对消费生活产生更大的变革。

(六)教育受到空前关注势必提升文化教育消费。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广大居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减少,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势为必然。

三、消费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消费倾向减弱,即期消费有待提高。

近年来,朔州市城镇居民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消费倾向呈逐年下降态势。,朔州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6.8%,20下降至73.5%,今年1-3月份为72.9%,较上年又下降了0.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对教育医疗购房等消费预期的增强和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的偏低,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走低的最根本因素。同时,从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分析,高收入户消费倾向低而储蓄倾向高,低收入户消费倾向高但实际消费能力弱,这也是造成城市居民总体消费倾向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消费倾向长期过低,将不仅影响当前消费总水平,而且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拉动生产,影响投资效果,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生活必需品涨价,对贫困家庭影响较大。

虽然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势趋缓,但食品燃料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上涨幅度仍然较大,直接增加了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尤其给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3月份,占调查户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元,同比增长3.7%;而人均消费支出达1425元,同比增长4.1%,支出比收入高出41元。从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看,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加111元,占消费支出增加额的比重达69.8%,其中人均粮食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4.6%,但支出却增长5.2%。

(三)储蓄倾向增强,投资渠道尚需拓宽。

虽然人们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再加上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不敢“寅吃卯粮”负债消费,因此银行储蓄仍是最受城镇居民欢迎的保值增值手段。统计资料显示,1-3月份,朔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269.6亿元,同比增长9.59%;城镇居民家庭的储蓄倾向(人均储蓄在人均总收入中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6.5个百分点,达到32.5%。如何将居民存款转化为投资,解决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值得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思考和研究。

(四)信贷消费面窄,消费理念有待提升。

多年来,朔州市消费贷款一直在低位徘徊,甚至从20开始连年下降,继当年下降20.6%,年下降40.5%后,一季度再降7.64%,消费信贷连年大幅下降对启动消费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朔州市信贷消费尚属低水平。

四、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货币政策在消费调控中的作用,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逐步提高信用消费比重。

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居民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发展信用消费方面,一方面要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全国性统一的个人信用体系。

(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强居民对消费的信心。

政府应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扩大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二是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三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四是完善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三)完善社会事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倾向。

政府应尽快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首先要拓宽社保资金的征集范围,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和融资能力,弥补资金缺口;其次应扩大社保的覆盖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生育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体制建设,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互助个人储备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三是强化社保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大社保基金的运作透明度,为各项保障政策落实提供完备的法律保证。

(四)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扩大服务型消费,挖掘消费潜力。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消费项目,进而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方式。第一要以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以家电为代表的家用产品等级的提高,努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群体;第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加快第三产业中以卫生保健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及家庭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缓解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的瓶颈制约;第三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激发合理的消费欲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五)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实施相应的消费调整策略。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收入的级层化现象十分突出,应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消费引导策略。对于高收入阶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消费是刺激消费的有效途径,要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品位,细分消费市场,推出适应高收入需求的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消费产品,使他们释放出强大的购买力,有效地扩大内需;规模正迅速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结构升级基本完成,开始注重身心的舒适和健康,在医疗保健居住和文化教育上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正处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产品升级的过渡时期,对收入和价格弹性都较为敏感,需要通过发展消费信贷来释放他们的购买力,解决“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低收人阶层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因此增加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应通过扩大就业和推进生活保障制度等途径改善和提高低收入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三

根据《政协六盘水市委员会20xx年各专门委员会调研工作计划》安排,7月2日至xx日,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由市政协副主席邓刚任组长,对我市民营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县(特区、区)经信委(局)、人资社保局和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有关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状况、民营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职能作用的发挥等情况汇报,实地调研了10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职工分别座谈,向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发放问卷调查表共计76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企业发展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情况。

(一)民营企业发展加速,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有关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涉及领域逐年增多,结构更加优化,规模和市场竞争力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1、民营企业主体数量明显增加。截止20xx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单位数88689户(含个体工商户79609户),比增长了3.47%,其中,民营企业数9080户,%。民营经济工业项目投资成倍增长,20xx年实施民营经济工业项目43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数297个,投产项目数365个,完成固定投资267.3亿元。民间投资总额从年的73.72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31.4亿元,增长2.3倍。2、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xx年底,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38.93亿元,占全市gtp的45.89%,比2010年增长了36.68%;完成工业增加值202.55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4.18%。3、民营企业贡献明显增大。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截止20xx年底,民营企业上交税金69.4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4.43%,比2010年增长了31.28%。在民营企业从业的人员数达42万人。

(二)依法用工意识逐渐增强,职工权益保障有所改善。

一是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逐步增强,劳动合同签订率逐渐增高。据调查,20xx年我市已登记民营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率达90%以上。在所调研的10家民营企业66名职工中,已签订劳动合同的9家58人,占调查职工人数的87.88%,未签订劳动合同的1家8人,%。其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15人,占已签劳动合同职工数的22.73%;签订固定期限的51人,占77.27%。在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中一年一签的23人,二年一签的22人,三年一签的6人。

二是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劳动工资意识逐渐增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所调研的10家民营企业均能按时发放工资,除1家企业最低工资未能达到市级最低工资1030元的标准外,其余9家企业的最低工资均在1100元至2500元之间。

三是安全防护、健康检查等意识逐渐增强,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得到一定保障。在调研的10家企业中,从事建材、化工、煤炭、机械等生产的企业都能重视职工的职业健康体检和安全事故防范。强化对新招进职工的岗前技术培训和身体健康检查,加大对在岗职工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职业危害防护知识的学习宣传力度,为全体员工发放劳保用品,并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按规定佩戴和防护。

四是社会保险缴纳逐步推进。人资社保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督促各类民营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依法缴费。在调研的10家民营企业中,除3家企业未给职工购买保险外,其余7家均参加有社会保险登记并依法缴费,其中,5家购买了五险;1家购买了四险;1家购买了三险。

(三)企业工会组建逐步扩面,发挥维权作用逐渐增大。

1、组建工会组织,搭建维权平台。市县两级总工会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建民营企业工会1550个,涵盖民营企业法人2953个,企业工会会员8.8万人。

2、健全劳动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市民营企业共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xx42份,涵盖非公企业2536个,工资集体协议签订率28%。二是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1509份,涵盖民营企业2908个,民营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32%。三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389个,与司法、人事社保等部门联合为农民工追讨工资,20xx年为4600余名农民工追讨工资3270余万元。四是建立市、县两级劳动关系三方(即政府部门、工会、企业)协商机制,每年就涉及企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二、民营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多,职工权益保障能力弱。

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二是民营企业多数管理水平较低,部分企业是粗放式、作坊式、家庭式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实际的长远规划;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投入少科,产、学、研合作程度低,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产业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产业链短,有的产品生产“两头在外”,致使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大;五是民营企业成本相对较高。原材料、煤、电、油、运等价格上涨、融资成本高、结构性通货膨胀、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大等因素推高了民营企业的成本;六是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用工荒”,实用型管理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企业招收的职工,多数是文化低、素质差、无技术,且工作随意性大,想干就干,想走就走,即使签订有劳动合同也对其无约束力;另一方面,企业因为用工制度不规范、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差、个人发展空间不大、工作环境不好、社会保险保障差等因素而留不住人;七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有关职能部门履职不力,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政策待遇标准上不尽一致,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困难较多。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民营企业对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的能力不足。

(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和职工维权意识不强。

1、企业维护职工权益意识不强,未能较好地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不重视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法律意识淡薄,把职工合法权益当作负担。主要体现在:(1)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或效益差的民营企业,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解除劳动合同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般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虽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有的条款违背了权利义务对等原则;(2)超时用工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以超市、商场、餐厅和娱乐场所等企业最为突出,职工工作时间长、加班工资被剥夺,休息休假权难保障;(3)职工劳动安全、身体健康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对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投入,劳动环境条件恶劣,设施简陋,劳保用品发放不足,缺乏职业病安全保护措施,不依法组织职工进行健康检查;(4)社会保险覆盖面小。在已参保的民营企业中,给职工买全五险的只占少数,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对相关法规宣传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对企业服务不到位、监管督查不到位;(5)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在交通、建筑等工程施工领域中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部分民营企业参加工程招投标中标后,将工程层层转包,层层分利,导致建设资金不足而拖欠职工工资。

2、职工维权意识不强。我市民营企业职工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无技术的农民工,尤其对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知之甚少,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少数职工在自己合法权利遭到侵害后,不知道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权。

(三)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不够,合法权益维护难以落实。

一是劳动保障执法力量不足。我市两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人员配置均未达到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与劳动者配置1:8000的比例要求。

二是劳动保障机构不健全。市县两级劳动监察机构因编制等问题未能实现机构升格,已建立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调解机构,也因人员、经费不足,装备缺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发挥调处职工与企业争议的作用。

三是维权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市县两级尚未按照《贵州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财政应急周转金机制;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建设试点中,除钟山区已完成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县(特区、区)因无资金至今尚未启动,市级的“两网化”建设也才进入方案起草阶段。

(四)民营企业工会组织不健全,维权作用发挥不够。

1、民营企业工会组建率不高。20xx年,在全市9080家民营企业中,仅2953家组建工会,只占民营企业的32.52%。工会组建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2、民营企业工会维权难。一是民营企业职工入会率不高,20xx年,我市民营企业工会会员8.8万人,入会率仅为20.95%;二是民营企业建立的工会,大多只是为了应付组建任务,真正开展职工维权工作的较少;三是由于民营企业工会受制于企业,且企业工会主席全部属于兼职,工资和工作经费来源于企业,在维权活动中顾虑重重,难于发挥作用。

三、维护民营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建议。

(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是有效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认真落实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政策和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确保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清理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性文件,落实各种优惠政策,确保民营企业在建设用地、财政税收、融资支持、人才培训与引进等方面得到有效帮扶;三是制定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真正做到在信贷上加大支持、在担保上强化服务、在市场融资上全力推动、在人才培训和引进上提供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上加强监督引导、在服务企业发展上纳入行政部门考核。

2、提升服务企业质量,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科学做好园区规划,优化园区产业配置,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循环、配套和集约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为民营企业减少采购和物流成本。加强对民营企业收费监管,规范相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收费行为和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3、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政策,解决企业人才缺乏问题。

一是要加大对六盘水市民营经济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知名度;二是要拿出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本地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技能;三是要通过举办人才博览会、企业招聘会等形式为企业搭建引进人才平台;四是认真组织实施“9+3”教育计划,加快推进职教园和县级职业学校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依托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教学基地共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携手解决民营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项目、研制新产品、抢占企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职工法律意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政治理论学习日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要促进企业法人及其企业管理人员学法、懂法、用法,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用工,提高维护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帮助民营企业职工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职工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强化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一是要充实执法队伍力量。在人员编制、设施设备、工作经费等方面,要给予有效保障,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劳动监察执法工作需求。

二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监管网络。变突击检查为日常巡查,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追踪检查责任制,对严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快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对我市民营企业全覆盖动态监管,实现多级共同监管的劳动保障监察新机制。

三是要建立劳动争议调处快速通道。探索建立以企业法人、企业工会、地方工会、劳动监察等为主体的劳动争议快调快处的绿色通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劳动争议案件,做到快办快结。

四是要建立完善相关维权机制。建立人资社保、安监、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民营企业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职工维权投诉机制,明确维权内容、维权渠道、维权方式和维权投诉回复时限等;探索制定防止拖欠职工工资的制约机制,推行工资发放保证金制度,遏制拖欠工资行为。针对社会保险扩面难问题,建议:社保部门与安监、煤炭、工商、建设、地税、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为职工缴纳五险。

(四)加强企业工会履职培训,加大企业工会维权力度。

要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一是要严格按照《工会法》,切实做到企业工会主席由职代会推荐并选举产生,真正实现企业工会主席独立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工作能力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特别要强化对工会干部在职工劳动保护、工资福利待遇、集体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调处、以及矛盾纠纷处理方面的培训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确保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增强职工“企业发展我出力、人人都是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四是企业工会要加强与部门协调,会同安监、卫生、环保、人资社保等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企业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予以制止,从根本上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四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情况及变化,总结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1文献综述。

郭媛媛,仇焕广,严健标()等都认为研究消费结构,对于了解居民的社会消费趋势及经济发展趋势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郭新华和夏瑞洁(),王杜方玫()采用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进行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性和地区差距性。张旺月(2013),余岫,白辉,孙欣(2015)等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虽然学者们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数据来源大多依靠《年鉴》数据。今后的研究,将会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多方位研究。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研究泸州市及县区农民消费情况已经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进一步扩大泸州市及县区内需,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3.1物价水平上涨,农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政府公报显示,泸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3.2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居住消费成为第二大支出项目。

以来,从表1可以看出,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在衣着支出中,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低于泸州市平均水平;在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第一位,居住居于第二位;整体上来说,叙永县和古蔺县消费水平和质量低于其它地区。

4.1恩格尔系数仍偏高泸州市及县区于农村居民依旧是将收人主要用于食品支出,限制了其他消费和服务的支出,也限制了对生产的投人。4.2消费质量低,盲目、畸形消费问题凸显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抢购、癖好消费、排斥消费等盲目、畸形消费行为时有发生。

5对策建议。

5.1提高农民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人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降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调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5.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消费权益。

对于农村市场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

5.3引导农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

当前,各级政府严控奢靡之风,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为广大人民做一个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率。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电视、网络、横幅标语,鼓励农民均衡消费,适度消费。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五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证行政政法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也是今后财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我们于近期对区本级行政政法单位及两个乡镇行政政法经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

20**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

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

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0.7万元。

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

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

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

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

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114.8,缺口842万元。

财政供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

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20**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18.4,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0.2。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9.7,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长11.4,明显高于收入增幅4.8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20**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20**年至20**年的情况看,特别是20**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

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20**年至20**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

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20**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

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年至20**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

等累计欠款9.7万元。

4、***截止到20**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4、加强对财政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效率,以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

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年至20**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

等累计欠款9.7万元。

4、***截止到20**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4、加强对财政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效率,以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六

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来共建村,名岳家庄,今称xx。根据xx政发81号文规定,更名为xx居委。该居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理想乐土。xx居共有土地320亩,为配合全市实施的沈庄xx城中村改造项目,征用该居土地280亩,现有土地40余亩;人口433人,其中参加分配人口288人;计划生育育龄妇女98人,一男孩户38户,一女孩户24户,双女户1户;党员16人。

近年来,xx街道在服从服务城市发展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在上项目、壮实力、促就业,为全市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正在实施的xx居城中村改造,使得xx居大量土地被征用,现仅有土地40余亩。在xx居居民房屋被拆迁后,居民全部在东七、孙庄等居租房居住。在失地居民群众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20%,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获得不稳定就业岗位和自行外出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占70%,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没有就业者约占10%,生活水平一般,这部分失地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还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总体来看,失地居民就业不稳定和失地保障政策不完善,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失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二、引导失地居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xx街道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不少,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失地居民文化程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大多数居民从事市场配货运输、家政服务等。xx居失地居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居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另外,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不能适销对路”,造成效果不佳。近几年,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不是很好,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周边失地农民的群体将会越来越多,这是由农业向工业、乡村向城市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好因失地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各级政府迫切关注的问题。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广大失地农民不能象城镇人口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成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问题,仅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只能“坐吃山空”。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征地过程中,应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给付补偿金外,还应替农民考虑长远之计,逐步建立、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由于失地农民原来大多数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非农产业,造成就业难问题。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失地农民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加宽泛的就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环境及条件。

3、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发展集体企业,拓宽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空间,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既可以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让其通过做工收入保证生活来源,又能够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建议: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

4、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地安置方式,建立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的长效机制,使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将失地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融汇在一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商业用地安置有关事宜,力争实现失地不失业、农业转商业、农民当老板的既定目标,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七

居民投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兴起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对于**市的居民来讲,随着投资理财品种的日益丰富,他们所能选择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增多了,其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有钱就存银行”等相对传统的理财观念正在渐渐淡化。

在这个居民投资意识的转型期,能否适时把握居民的投资理财倾向,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了解居民投资理财意向,掌握居民投资的新动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次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如下:

1、了解**市区居民的财务状况,为银行的市场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被调查者对投资理财的认识程度、渠道选择及风险承受力,以便更好的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状况。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我们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了解**市区居民的财务状况。

本部分旨在对被调查者的收支状况作深入了解,以明确其在银行服务中所寻求的利益点,为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部分主要包括:

(1)被调查者的每月固定收入和支出;。

(2)被调查者的动产和不动产状况;。

(3)被调查者的每月闲置资金及投资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

2、探究被调查者对投资理财的认识程度、渠道选择及风险承受能力。本部分是专门针对被调查者投资理财观念的研究,通过对被调查者投资渠道选择的分析,明确其投资偏好,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

(3)此外,我们还将收集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等在内的背景资料以备交互分析之用。

1、调研方案实施。

本次调研采用街头拦截访问的形式,在**市的环翠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针对年满18周岁的**市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

依据拟定的抽样方案,我们发出了16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有效率为93.125。从调研结果看,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调研结果具有准确、可靠的特点。

2、背景资料分析。

在149个有效样本中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8—30岁的约占42.5,30—55岁的约占52.7,55岁以上的约占4.8。整个样本中涵盖了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大多都在5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的有10.1,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有23.0,收入在1501—2019元之间的有20.3,收入在2019—3000元之间的有20.3,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有21.6。这些被访者主要是工薪阶层,其中工人最多,占27.2,其次是个体工商业者占21.8、企业管理人员占15.0、教师占3.4、国家公务员占4.1、文体者占1.4、服务业人员占8.8,此外还有18.4的其他从业人员。样本的背景资料基本反映了**市居民的实际情况。

1、调查者每月的固定收入和支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通过对149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受访者的每月基本收入大多都在5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本次调查的21.6,月收入在1001—1500元,1501—2019元,2019—3000元的也分别占到23.0、20.3、23.0,只有2.0的居民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家庭月支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有42.2的家庭月支出在501—1000元,在1001—1500元的家庭比例占到本次调查的25.2,有10.2的家庭月支出达到2019元以上,同时仅有9.5的家庭的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

2、调查者每月的平均储蓄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居民的月平均储蓄多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其中储蓄在501—800元的家庭占22.4,801—1200元的家庭占19.4,但也有24.6的家庭月平均储蓄在200元以下,另外平均储蓄在2019元以上的家庭占8.2。

多新的趋势,主要有:

1、从单一的储蓄转向组合式投资。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经有73.6的居民将闲置资金投入到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如基金、股票、保险、汇市等,只有少数居民未进行其他投资。由此可见,除传统的储蓄外,居民已经开始尝试新型的投资方式,由传统的“存钱生利”转向现在的对最佳投资组合收益的追求,可见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强。

2、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市民储蓄的主要是为了子女教育,比例为28.7,只有5.9的市民把追求利息作为储蓄的目的。另外,紧急周转、创业准备、购置房产、退休养老等考虑因素也被多次提及,它们的提及比例分别为18.8、16.2、15.4、15.1。可见,居民的家庭收入除用于正常的家庭消费、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运转外,其余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子女抚养教育上。可见,传统的家政理财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

3、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时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且年龄越大,对这两个因素考虑的越多。

调查结果表明,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时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他们所占的比例均为30.3,且在被调查的三个年龄段中,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这两个因素的关注度最高,分别为25、50。而其他一些考虑因素,如:变现能力、操作的难易度、投入时间及精力、回收期长短等居民普遍考虑的较少。可见,**市居民规避风险的意识比较强,其投资方式大多属于稳健型。

1、保险是**市居民现在进行投资时首选的投资方式,另外其他投资方式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调查结果表明,保险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30.4。仅有2.6的居民选择汇市作为自己的投资方式,其他投资方式所占比例依次为:房产18.1、股票11.5、基金7、债券4。可见,除了考虑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等因素外,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

2、**市居民对于自己目前的投资状况的整体评价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有42.7的居民对自己的投资回报感觉一般,有30.9居民对此感到比较满意,感到非常满意的只有1.8。另外,有17.3及7.3的居民认为比较差或是非常差。可见,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满意度比较高的是房产和保险,满意度最差的是股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目前股市不景气,有许多人对投资股票的满意度非常低,而房产和保险这两项投资方式将仍然是人们下一步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基金、汇市等新型投资方式。

在居民的不动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5.9的被访者都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有46.6的**市民的住房是通过一次性购买所得。具体数据如下:

居民基本住房状况是:49.3的**市市民目前是自己独住,28.1的市民和自己的子女同住,18.5是与父母同住,只有4.1的人是与他人合租居住。通过对消费者住房购买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市民的购房多以一次性购买为主,其比例达到46.6,其次为按揭购买比例为15.5,单位房改房比例为14.9。

汽车消费现在也成为居民不动产投资的主要方向,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对被访者的私家车拥有情况及投资意向也做了调查。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看出汽车消费对**市居民来说还属于高档消费,有87.8的家庭没有汽车,有一辆汽车的占本次调查的9.5,只有2.7的家庭拥有两辆汽车。

在对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市居民将会针对目前情况,对以后的投资结构加以调整,主要包括:

1、打算对不动产进行下一步投资的被访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准备买房。

调查表明,有25的居民打算先买房再买车,有15.5的居民打算只买房,4.1的居民打算先买车再买房,另外,有17.6的居民打算只买车。

由此可见,“买房热”还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与目前的投资方式不同,有39.2的**市居民下一步将会把购置房产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方式,而保险依旧是**市居民一个较为主要的投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有39.2的居民下一步将投资房产,有17.6的居民一步将投资保险,其他依次为:股票8.5、债券5.7、基金4、汇市2.3,还有22.7的居民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可见,受政府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影响,**市居民的下一步投资将依然集中于保险和房产两方面。

1、通过对被访者对于各大银行的图形标志识别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出,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图形标志被识别出的次数最多,达到37.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银行,比例为27.6,接下来为中国农业银行18.9、中国建设银行15.7。这反映出工商银行的识别标志容易识别和记忆,消费者对该行的标志相对比较熟悉,能在不做引导的情况下,迅速识别出来该行的标志。相比而言,中国建设银行的标识被识别率较低,很多消费者易于将其标识与其他银行的标识相混淆。

2、通过对被访者常去银行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建设银行是目前**市居民最常去的银行,其比例达到29.5,其他依次为中国工商银行24.7,中国农业银行17.1,中国银行11.6,商业银行5.5,此外,还有11.6的居民选择其他银行。

3、通过对被访者选择银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数量的多少是他们选择银行时考虑的首要标准,其比例占到35.5,同时,服务水平的好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比例达到24,而手续费用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多少并不是被访者选择银行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27.5的被访者有其他的考虑因素。

在调研中许多被访者也反映选择建设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建行营业网点数量较多,在**市区内分布较广,办理业务时比较方便。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市民在选择银行时是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他们选择某某银行主要原因是由于单位办理的工资卡在该银行,所以就一直接受该银行的服务。所以说单位发放工资卡所在银行也是被访者选择某银行的因素之一。

1、总体而言,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相对较弱,投资观念比较落后,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投资趋势,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由于特殊的地理和环境因素,大多数人在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愿意将闲置资金投向房地产业。

3、阻碍投资者投资组合优化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知识的缺乏。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各种投资方式了解不深,不知如何操作,因此,出现了投资方式较为单一的现象。

4、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人选择银行是由于单位发放该银行的工资卡的缘故。可见,在**市民选择银行卡的过程中,最初的使用习惯是一关键因素。

故此,我们小组对银行做出以下建议:

1、此次调研结果为银行在进行客户开发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银行应加强与各事业单位间的联系,通过与各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单位发放工资卡这一方式增加储户数量。

2、银行的业务开展应注重便利性,提供“一站式”式服务,如:代缴手机费、电费、水费等等。

3、银行应抓住重点,发展房贷。随着今年**市首届“人居节”的胜利召开,把已经非常火热的**市房地产行业带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市大部分居民都把购置房产作为自己下一步将要进行投资的重点,所以,银行应积极开展房贷业务,以激发**市民信贷方面的需求。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的某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炒房现象严重。所以,**市各大银行在进行房地产贷款时,应严格调查贷款人的经济及信用状况,将坏账死帐的损失降到最小。

4、结合居民投资考虑因素,采取适宜的信贷服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而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变现能力、操作的难易度、投入时间及精力、回收期长短等则是居民较少考虑的。所以,各大银行推出新的投资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引导居民,减少居民对投资风险的恐惧。

5、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投资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市居民对于自己的投资状况的整体评价不高。这与投资者掌握的投资知识少、得到投资信息慢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银行,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投资知识、提高投资服务水平。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八

根据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14号)的规定,参保人员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提出个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选择意向,由所在单位汇总后,统一报送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人的选择意向统筹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除获得定点资格的专科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外,参保人员一般可再选择3至5家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其中至少应包括1至2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以及各类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参保人员对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可在1年后提出更改要求,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十九

进入年以来,我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提升。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6元,同比增长9.7%;人均期内现金收入7955元,同比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02元,同比增长13.4%,呈现出全面快速增长态势。

一、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79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5元,增幅达到10.0%。从收入分类情况分析请看下表:

从上表内容看:工资性收入5648元,同比增长12.0%,原因为近年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较快增长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力;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382元,同比增长11.8%,与去年同期相比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增加了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财产性收入138元,同比下降52.6%;转移性收入为787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占转移性收入一半左右的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收入增长最为显著,同比增幅达到11.7%。

二、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1、收入结构小幅调整。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比重呈“三升一降”,变动幅度均小于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比重71.0%,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比重17.4%,增加0.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比重1.7%,下降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比重9.9%,增加0.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为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转移性收入比重近两年来也在逐渐上升。

2、转移性收入中,离退休、养老金收入比重上升较快。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养老金收入为391元,占转移性收入的50.0%,因实施“镇保”和农村托底养老等政策,今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三、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002元,同比增长13.4%。

8.杂项商品及服务2.43.2-0.8。

从消费支出构成表中看:食品支出比重最高,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37%,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其次为居住支出,占16.9%,比重上升了6.5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支出占12.5%,居第三位;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12.0%,居第四位;医疗保健支出占7.8%,居第五位;衣着支出占6.0%,居第六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占5.4%和2.4%,分别居第七和第八位。

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体现四个特点:

1、农村居民食品更加注重营养。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粮油类消费趋缓,副食品消费上升,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粮油类支出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中更加关注绿色食品,把握营养均衡成为消费趋势。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支出增长24.4%,人均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增长36.5%,人均糖烟酒饮料类支出增长20.8%,肉禽蛋水产品及制品支出增长13.1%;蔬菜消费支出增长23.7%。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及方便食品受到青睐,饮食服务消费较快增长,农村居民在外餐饮支出成为热点,人均消费达到了254元,比上年增长12.9%。

2、消费观念更新,衣着支出快速增长。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也不断更新,一些手感好、面料新、个性化强的服装受到欢迎。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98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人均购买各类服装支出195元,比上年增长47.7%;鞋类消费增长较快,人均支出64元,同比增长20.7%。

3、追求居住质量,居住支出大幅增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也随之不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845元,比上年增长83.7%。农村居民在原有的住房条件上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其中住房装修支出增长超过一倍,住房装修支出的增长表明人们不断地追求居住质量,使自己住得更舒服,更遐意。

4、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下降。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杂费有所减免,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费支出447元,同比下降8.9%。其中:义务教育学杂费下降10.1%。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4元,比上年下降41.7%。其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108元,下降44.9%;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6元,下降6.1%。

五、关于农村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的农村优惠政策,农民也因此得到实惠。但是,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其经济效益远高于第一产业。但农业也有其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虽然,第一产业由于目前其产品价格偏低,显得效益不高,但是,当市场格局一但发生改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必将显现,耕地的价值必将提升,到那时,有限的农业用地将会变得宝贵。另外,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看,应确保粮食的产量,尽量不减少粮食的播种面积,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播种水稻。而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保有足够的农业用地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今后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农村经济政策时,应当更加注重扶持农业生产,注重保护农业用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因此,有条件的镇(区)应根据当地集镇风貌,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便利,通水通电,信息灵通,从而带动地值的提高。这也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搞活地方经济的有效方法。

3、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由于投入大,成本高,产品销路不畅,市场价格走低,造成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各镇(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既具市场潜力,又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要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地少人多的地方更要注意增加蔬菜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种植,因为大棚蔬菜的用工密度和资金收益都明显的高。养殖业中,规模养猪的收益高于散养。增加市场意识,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以降本提效增收农民。

4、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章。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通过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建立农村劳务输出的协调服务机构,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有组织的开展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只要多从劳动生产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多种手段,设法为劳动生产者提供有利条件,采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价格补偿等办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相信,我区的农村居民收入能进一步提高。

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篇二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带着这一课题,4月8日至14日,市政协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开展了关于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部分企业,专题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我市环境保护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从耒阳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资料和历年来上级环保部门对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结果来看,我市环境质量总的来说是好的,耒阳环境监测站对耒阳市城区设了4个大气常规监测点位。多年来,我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内,如so2、的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17mg/m2、0.020mg/m2,pm10(可吸入颗粒物)20、20的年均值分别为0.049mg/m3、0.048mg/m3,也就是说,造成城区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漂尘、扬尘等颗粒物,根据监测站对部分主要集镇和工矿区监测结果表明,除灶市、余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污染物,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值标准外,其他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水环境质量状况。

我市地表水水域属湘江一级支流的有耒水和舂陵江,其中耒水从南至北流经我市,舂陵江为耒阳与常宁两市的界河。耒阳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保的规定,在耒河水设立4个常规监测断面,根据多年监测资料表明,耒河水除城区五一路断面外,其余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域水质以上。耒水耒阳城区五一路断面水质有时出现cod、氨氮量超标现象,这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耒水所致。耒阳市境内其他河流和大中型水库水质均达到了相应的水域环境功能标准,也就是说,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来说,还没有出现恶化现象。

3、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耒阳环境监测站对我市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扰噪声监测表明,年,我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4.4db(a),城市交通干扰噪声值为66.7db(a),达到了相应的标准。

4、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6月至2008年底,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这次污染物普查数据看,我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如下:全市废水排放量2723万吨,工作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1227.5万吨,工业废气中排放so229579吨,烟尘2721吨。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表明,我市大气污染呈煤烟型特点,水污染呈有机性污染特点,即造成我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少数工业企业污染所致。在工业污染中,污染主要来自于电力、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其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90%以上。

二、我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特征。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我市的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个别地区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我市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良好的状况,重点乡镇、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环境污染恶化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如遥田、灶市、余庆等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大气污染问题,部分煤矿、煤坪和洗煤厂污染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地区也是污染纠纷频发地区和群众上访投诉集中地区。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我市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由于大量开采煤炭,造成我市数百处地表塌陷和沉降,地表沉降面积120km2,是全省主要的采煤沉陷区。

三是环境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市上了一大批冶炼企业,这些冶炼企业的原料和废物均是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和转移,日积月累后成为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以来,我市出现4起环境安全事故,均是历史上存在的冶炼厂不合理倾倒固体废物所致。

四是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批企业落户经济开发区,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前期缺乏必要的布局规划,入住园区的企业分布随意性很强,冶炼业、加工业、建材业、食品业混杂,并与文化教育区、居民住宅区共为一体,给工作管理和行政执法带来了难度,特别是一些企业超标排污、偷排污现象经常发生,既没能整合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又会出现企业间的交差污染,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五是个别企业主环境意识差,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近年来,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环保等有关部门的督促下,上了不少的环保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然而,这些企业受利益驱使,经常停运环保设施,超标排污,违法排污,严重污染环境,造成个别地区环境污染上访事件屡屡发生。企业环境意识差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未经任何部门申批,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如仁义乡党田村部分村民,在不到1km2的土地上,建设了4个非法选矿厂。这些选矿厂既污染舂陵河水,威胁下游村民饮用水安全,又形成了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

三、我市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分析我市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造成我市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市民环保意识和环境权益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与环境质量难以提高的矛盾。

过去,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只顾自身的温饱问题,没有精力去顾及环境保护。事实上,个别地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当时治理水平和管理措施落后,环境质量状况相当差,如我市灶市地区,原来因环境污染的投诉较少,现在逐渐多起来了。当前,尽管企业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环保措施,环保效果明显好转。但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保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每年都反映了一些突出问题,出现了一系列上访事件。

2、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的有限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我市是资源大市,煤炭储量非常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煤炭储量达5.1亿吨。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煤炭价格上扬的刺激,加之管理上的不规范,我市煤炭开采业异常火暴,小煤窑遍地开花,无序开采,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随着煤炭行业的逐步规范,形势不断好转,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据专家预测,按照现有速度开采下去,我市的煤炭资源只能挖40年,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394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