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包含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包括了教学时长、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的考虑。教案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学习这些教案,你可以提高你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一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教学步骤: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四相关资料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二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品味父爱、母爱。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课时。
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弗罗姆。
母爱父爱。
无私成熟责任。
宽容付出。
善良理智。
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三
同学们现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这些你做到了吗?(展示幻灯片)。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我们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要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有这样一篇文章:
母亲的牵挂!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离家乡100公里以为的城市。父亲早逝,身为长子,每个月他都雷打不动地回老家看望母亲。
返乡的车票是用质地较厚的彩色胶纸印刷的,每次,母亲都对他说:“孩子,你的车票挺好看的,送给我吧!”他笑一笑,就把车票送给母亲,晚上他就睡在母亲的土炕上。后来,母亲就开始随便地翻他的衣袋,只留下那张车票。
后来,他恋爱,结婚,生子,开始每两个月回一次家。、在后来,他担任单位领导,更忙了,有时甚至半年才回一次家。尤其是他有了专车,没必要再坐长途汽车,他开始适应不了长途车的颠簸。母亲慢慢地也就不再向他索要车票了。
10年过去了,他已是市里的一位市长。有一天晚上电话响了,老家的弟弟来了长途,说母亲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
100公里对他来说是短途,一个多小时以后,他便见到母亲。这时,他突然母亲已是白发苍颜,衰老憔悴。见了一面,天亮时母亲就去世了。
他带领兄弟姐妹们,安葬了母亲。
整顿母亲的遗物时,他从那只祖传的樟木箱子里翻出了一本中学课本,,那是昔日母亲用来塞鞋样的。他翻开来,啊,书内竟整齐地夹着一叠车票——他当年每次返乡看望母亲时留下的车票。
他的泪水又一次地涌出,他后悔,为什么母亲健在的时候不多回几次家,他还突然想起,这么多年来,母亲还从未到过他的四室二厅里住过一夜。
回城市时,他只携了那一叠花花绿绿的车票。
他常常把车票的故事讲给父母尚在的朋友们,极力使他们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有一种深深的牵挂。他说,多回家看望几次老人吧,哪怕只停留片刻,否则,也许你也会有深深的懊悔的那一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四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阅读父母!
讨论法,说说、议议。
主持人a: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父母的思想早已落在时代的尾巴;我们总以为享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给予也是在所不辞的责任!
主持人b:其实没有哪对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哪对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海,
主持人ab:因此,在父母竭力要了解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走近父母,阅读父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主持人a:现在《走近父母》主题班会正式开始。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些生活中的片段。
1、通宵上网,荒废功课。
2、长时间看电视,影响作息时间。
3、经常“煲电话粥”,对工作了一天的父母熟视无睹,家务事还要父母亲自动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
主持人a: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事件中,你又有没有做错?
主持人a: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1.请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请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并说说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与父母沟通。
主持人总结: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主持人b: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主持人a: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之舟,他们用爱滋润了我们稚嫩的心田,他们用爱抚慰了我们孤寂的心灵,父母用爱温暖着我们整整一生。
主持人b:同学们请珍惜这份爱吧,因为这种爱只有余生,没有来世。
主持人a:同学们请把握这份爱吧!因为她会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她为我们带来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
ab合:让我们的心永远和着父母的心愉快的跳动吧!让我们相亲相爱,相伴永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六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游戏唱歌情景表演朗诵绘画等。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彩纸若干张。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起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七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八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不断长大,但我们是否研究过父爱、母爱呢?最起码思考过?至少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们是写过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不仅思考过,而且深入研究过父爱、母爱。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有多少和我们的感受吻合?今天我们就随弗洛姆先生见解去探讨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该书。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研讨。
运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两部分之关系及基本行文特点。
1、平时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是文章从哪一段才开始正式写到父母之爱的?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答案——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2、那么此前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抓关键句加以概括。
明确:根据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为“爱的能力发展”。【板书】。
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请赏析这句话!
明确: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4、《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5、“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
6、请尝试解读第三段加点字句子——与课文后的另一版本比较。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问: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课文运用了因果倒装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明作者的观点,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者才是成熟的爱,才是作者所提倡的爱。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7、那么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铺垫。为下文引出父母之爱的区别打下伏笔。本文其实按两条线行文,一条写孩子的成长,一条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成长、爱的能力的发展,源于父母之爱。
教师过渡:我们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把握母爱父爱的区别。
(二)第二部分研讨。
1、默读五、六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2、探讨:母爱真是无条件么?你对母爱有哪些认识?
明确:母爱确实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作者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母爱比较细腻;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母爱有时不如父爱理智。
3、学生朗读第七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朗读进行评点。(抓关键句)。
教师用不同语调朗读第四行: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读后让学生辨别哪一种读法是最准确的。(读体现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根据文意对此处排比句的表达意图做出正确判断)。
4、探讨:你怎么看父爱是有条件的?
明确:其实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生活中不少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相对于母爱来说,父爱往往更理智。
教师引导学生猜读后面内容。然后带着问题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第三部分研讨。
1、齐读第8-10段,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第8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爱、母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这样写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几句话显得论述辩证而严谨呢?
明确: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总结性研讨。
1、请同学们最后整理一下文章结构,体会其行文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部分(第4~8段):母爱的性质,父爱的本质和原则,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总结全文,成熟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
一个人从需要父母之爱,到逐渐发展了爱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爱,最终成为一个综合了父母爱的特点成熟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2、本文到底意在表现什么主旨呢?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文章论证方法。
学生研讨后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
首先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项进行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文章还采用了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2)视角新颖、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且辩证地阐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以及父爱与母爱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极具哲理性。
五、作业拓展:
1、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2、结合生活中父爱母爱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九
=1chinesenum3一、【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大概在十六七岁左右,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心理都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学习本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父母之间的爱,从而正确处理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2chinesenum3二、【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3chinesenum3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4chinesenum3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
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
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九、教学反思:给课堂取一个漂亮贴切的名字,用来统领课堂,使课堂浑然一体,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今天,我尝试着以文章的关键词“爱”为核心,一线串珠,建构课堂,结果教学流程极为顺畅,大有举重若轻之感。“爱”字,犹如主旋律,回荡在整堂课中,也回荡在面带会心的微笑的师生心间。给课堂取个名字,真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一
在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里,作者他想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呢?让我们来进入文章的阅读题目中去吧!下面是有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2.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3.这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二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三
3.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4.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6.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7.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8.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9.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四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五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__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六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导入新课】。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那么我们今天就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大胆质疑,筛选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
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
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
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
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预设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存在三种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潜意识,一部分属于意识状态;意识上它使人变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
【教师质疑,深入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3、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2、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4、尝试回答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些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资料积累,课后拓展】建议阅读。
1《爱的艺术》一书相关章节“爱的理论”部分。
2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3巴德舒尔伯格《我精彩糟糕诗作》。
【大爱无疆,爱的连接】。
朱自清《背影》节选。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十八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
ppt课件。
每年的高考,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么一群在考场外翘首以待的家长们,他们毫无怨言地等候在考场外,只希望在第一时间能见到他们的孩子并平安地接回家。其实,何止是这一幕,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这些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吧,今天我们要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1)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2)优缺点:
母爱:
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
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
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2、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4、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9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