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不仅要总结过去的成果,还要提出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2)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3)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4)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事?????????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四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边读边想的阅读能力和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
1、认识6个生字,学会书写其中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投影仪、电脑平台。
课前预习师生各自回顾学过的黄山风景的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风景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边读边想,通过读、想、看等多角度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阅读反思、情感体验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内共同学习本课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攀”“辫”“勇”要注意字型特点和字义的联系。“假”要注意字中的部分笔画;“颤”“奋”“并”要注意读准字音。
文章为什么用“爬”而没有用“登”。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1、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把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和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小报。
这篇教学设计在运用课本资源的同时又拓展了课程资源,利用网络上有关黄山、天都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了直观感受。课后拓展注重了课内课外想结合。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六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自主读书、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教学挂图。
2、课件。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天都峰很高,云彩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
天都峰很陡,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用你的动作表示一下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从天上挂下来。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石级笔陡笔陡,好象直上直下。
(通过勾画心中的天都峰,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天都峰的“高”、“陡”和“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
看见了,多么高的天都峰啊,在云彩上面哩!
看见了,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好象天梯,通往蓝天,真叫人发颤!
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板书:犹豫)。
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了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老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三节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学生自学)。
2、交流:
3、想象说话: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同桌交流一下体会。(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5、理解得很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评读,同桌读,齐读,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艰难和“我”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的勇气。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以期达到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峰顶的。
1、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指名分角色朗读)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2、学生质疑:
(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汇报交流:
生:因为她看到老爷爷也来爬山了。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当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我”当时的心里活动,教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那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指导朗读,强调突出“也”字。
朗读点评:是啊,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他们是在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这一老一少真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啊!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当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对,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板书: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分角色读对话)。
看这一老一少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板书: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年幼,好动。课堂上应注意诱导和引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五、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
(2)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
(3)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写字课本书写,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摘抄课文第2自然段,诵读积累。
六、作业:本课配套练习册。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九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自主读书、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教学挂图。
2、课件。
1、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天都峰很高,云彩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
天都峰很陡,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用你的动作表示一下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从天上挂下来。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石级笔陡笔陡,好象直上直下。
(通过勾画心中的天都峰,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天都峰的“高”、“陡”和“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
看见了,多么高的天都峰啊,在云彩上面哩!
看见了,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好象天梯,通往蓝天,真叫人发颤!
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板书:犹豫)。
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了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三节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学生自学)。
2、交流:
朗读点评:
读到“奋力”、“攀着”、“手脚并用”,你为何特用力?
你才花这么点力气爬天都峰,我真替你担心啊!
小心摔下去!抓紧铁链哟!
看到了,你使出了浑身力气!
看到了,你的双手紧紧地拉着铁链奋力地向上爬。
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板书:奋力攀登)。
3、想象说话: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同桌交流一下体会。(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5、理解得很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评读,同桌读,齐读,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艰难和“我”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的勇气。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以期达到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1、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指名分角色朗读)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2、学生质疑:
(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汇报交流:
生:因为她看到老爷爷也来爬山了。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当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我”当时的心里活动,教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那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指导朗读,强调突出“也”字。
朗读点评:是啊,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他们是在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这一老一少真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啊!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当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对,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板书: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分角色读对话)。
看这一老一少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板书: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学生谈感受)。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有季节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和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而其中课本中出现的四幅插画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天”“四”“是”字。读准多音字“地”。认识言字旁,虫字旁。折文三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一些特征。3.模仿课文句式,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过程与方法:
经历拼读与识记、看图与想像、交流与游戏、朗读与表演等学习过程,初步体验识字和阅读的基本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汉字的一些特点,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并享受成功的喜悦。3.读书姿势正确,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师:你们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才会有的吗?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贴出并指导读音: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师:是啊,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儿歌。
板书课题:
2、四季(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课文以及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9个生字。
(2)、齐读(顺序读、不按顺序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3)、识字方法交流,学习三个偏旁(说,蛙,冬),(4)、去拼音读——男女生比赛。(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5)、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这么棒的表现,果园里的农民伯伯也想请你们帮忙摘苹果,你们愿意吗?谁的苹果摘得好,农民伯伯还有礼物送呢!)。
(6)、读词语。(齐读、指名读)——词语娃娃也来了,我们一起读读。
过渡:小朋友们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现在他们回到课文里,我们来看看课文。请看大屏幕。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第一句。
1、哪些小朋友喜欢春天的?把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春天的小草长得嫩嫩的,绿绿的,我们要读得轻细些。)。
3、图上画了什么?(草芽小鸟)。
4、师:春天到了,小草绿了,小鸟飞来了,谁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草芽)——他就是指草芽。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除了能看见嫩嫩的草芽、可爱的小鸟,想想,还能看到什么呢?(说话训练)。
过渡:春天过去,夏天来了。
(二)学习第二句。
1、看看图上画了什么?(荷叶青蛙)。
过渡:瞧,小青蛙跳出来了,猜一猜荷叶姐姐会对他说什么呢?(说话训练)。
2、指名读,指导读。
(夏天到了,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多高兴呀!)。
(三)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春天、夏天这么美,下面请小朋友自己走进秋天、冬天去看看。读读课文,还可以配上自己喜爱的动作读。
1、出示秋天图,哪个小朋友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秋天到了,谷穗成熟了。)。
2、指名读。
相机指导:“谷穗”(谷类植物的果实。)。
“鞠着躬”(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3、配上动作读。
过渡:冬天到了,瞧,一群小孩子堆了一个大雪人,可爱吗?(可爱)。
4、那我们读读吧。(齐读)。
5、配上动作读。相机指导:“一挺”(谁能做?)。
“顽皮”(“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四)齐读全文。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四季,感受了四季的美丽,我们要保护自然,爱护花草树木,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再读一遍,把四季留在身边吧!
(五)课堂拓展。
师:课文写得太美了!我也想学学诗人,像课文那样说一句话。我想说:“苹果红红,她笑着说:————”说什么呢?(谁来帮我说说呀?)“桔子圆圆,他对大树说:——”(课后,还可以说给小伙伴听。)。
四、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季,知道了四季的特点。放学后,小朋友们可以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板书设计: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界闻名”、“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一课时。
幻灯片。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四、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知识探索。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六、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二
20xx—10—14班级:三年级教师:陆雪飞。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三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小编准备了部编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部编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表演。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5、感受老乡的热情好客。
6、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交际目标:利用对话和人热情相处。
3、能力目标:自己动手感悟颜色的差异性,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教具:音响设备、纸做的葡萄、水彩笔、搭满葡萄架的挂图、各种颜色的真葡萄、新疆产的葡萄干、课件等。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游戏式、自学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先听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你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刚才同学的回答真是雅克西。谁来说说这雅克西是什么意思?(好)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自己做动作)。
3、师:让我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雅不雅克西?(雅克西)。
4、出示课题:《葡萄沟》。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次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想起那又大又园的葡萄。(出示葡萄)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做个夸张“吃”的动作)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写得和葡萄一样美,是不是?(是)那我们就开始写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师巡视)。
师:写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边听录音边用“——”把它找出来。(播放录音)。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师板书)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二、新课。
(一)、教学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小朋友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
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生自由地说,师相机板书)。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
——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抽小组共同来回答。)。
如:生说: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允许同桌互相补充)师:说得可真好,能不能把这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一个个”表示葡萄怎么样?(多),那好大家就把“葡萄”多的意思读出来好吗?(生读)。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
(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加油。)。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
大家一起来读,好不好?
6、师: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想时播放轻音乐)。
生回答,师给予鼓励。
7、师: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
(三)、教学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
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的味道?(甜)我们把它说完整,好吗?(葡萄干的味道可真甜呀!)。
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
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我们再齐读本段好吗?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五、小结: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水果多,葡萄美,人热情,葡萄干是那么有名,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葡萄沟吧!最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全文,相信你们的感受又不相同!(生齐读)。
六、抄写:
师:读得真好,葡萄沟美不美?好不好?想不想去?那好,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今后去开发建设新疆,建设我们西部。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想不想记住它们?(想)那好,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抄在本子上。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
(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和()争论()。
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
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
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
(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读好“一百多里”。
(四)研读第二次对。
话,争论的要点。
1、理解小鸟的观点。
(1)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它都没有看到天的尽头,这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无边无际)。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无边无际?
(2)天如此无边无际,怪不得……、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集体读,再次回顾。
教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想想小鸟会()地说。
评价读中感受小鸟的自信、诚恳……。
2、理解青蛙的观点。
(1)理解“大话”:“大话”是什么话?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2)青蛙问小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它其实想说的的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感受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感受“!”和“?”的变化。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听了青蛙的话,你心里一定有了问题了。(预设:青蛙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5)探究青蛙的观点的形成原因。
a、抬头看看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片,但是再把纸卷成筒状看看天花板?你又看到了什么?)。
b、再观察一下课本插图中青蛙所处的位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青蛙的话,读好“!”和“?”
3、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次对话。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四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8—10自然段。
(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a.分角色读。
b.讨论:“我”谢“老爷爷”什么?“老爷爷”又谢“我”什么?
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d.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2)出示“爸爸”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五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一样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这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资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6、再读课文。此刻你们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能够站起来读,也能够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主角,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一样人物的语气和情绪。
3、指名两组分主角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一样?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我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这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样样?
第二课时。
一、初读感知。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我喜欢的资料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我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主角,开始进行分主角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情绪。
3、两组分主角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貌,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部编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八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黄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黄山天都峰的录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的,请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有些学生之间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4)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些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教师敏捷地对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抓住关键问题再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读、思、悟,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二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发颤”等词体现天都峰的高和陡,感受爬天都峰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指导朗读。天都峰高而陡。这样的山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一、二自然段。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天都峰的高而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登天都峰的艰险,为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吸取力量,好不容易登上天都峰作铺垫。)。
(三)读悟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围绕“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这个问题读这几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小朋友,你俩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然后分小组讨论,想想“当时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这一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他们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因此不再犹豫。
(通过多方式,多角度的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为什么不再犹豫。
这一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读悟六、七自然段。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对难点部分做主要指导。
(1)“奋力”表明攀登陡峭的石级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终于”能准确地表现“我、老爷爷、爸爸”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大家登上峰顶的喜悦之情,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说明登上峰顶的艰难。
2、教师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3、指导朗读。注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像小猴子一样”“终于”等词的语气。
(五)读悟八、九自然段。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的句子。
(1)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赏识“居然”这个词,居然就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课文中老爷爷在登上天都峰顶以后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还下了不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意思就是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的岁数这么大,还能爬上来——真没想到哇!)。
(2)“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让学生多读,联系上文思考:他们为什么互相致谢呢?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激动)。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激动的心情。可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突出话语中的“勇气”“居然”等重点词来朗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三、整体回归,认知升华。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的。
(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2、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从文中得到启示:要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不强求一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30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