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一
张五常
7分
开放分类: 商业人物 经济学 经济学术语 自由撰稿人
张五常-简介
张五常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经历
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 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 退休。并开始着手著写>。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 遭美国政府指称逃税而遭通缉,委托律师控告美国政府。
-- 为罗纳德?寇斯(roland. h. coase,1910- ) 著写小书>大获好评。
张五常-其人其事
1959年起,张五常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
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人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这只是张五常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的《卖橘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博士论文,一鸣惊人
1959年起,张五常进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1966年初,张五常以“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写了十一页的提纲,希望能听取老师们的意见。
阿门・阿尔奇安:张五常的导师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后来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例如,由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40篇文章中,张五常教授就有4篇入选,而其中两篇就是本书的主要章节。
与科斯神交,深受赞赏
约翰逊是当时研究佃农理论的权威,张五常对他的分析手起刀落。约翰逊不仅不介意,还再三要赫氏催促张五常申请芝大每年一个的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科斯。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
即使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怪不得科斯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词中,多次提到张五常教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
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
张五常以纯粹的制度分析对中国的农业改革、城市企业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及中国腐败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可以说,20世纪整个80年代张五常完全献身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分析、政策建议,其在香港用中文写的《卖橘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革命”等著作一时洛阳纸贵,风流万千,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张五常-经典之作:《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
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确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这种由案例实证中演绎出的一般理论后来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张五常-个人著作
1967年《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张五常曾五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资助,从事交易费用、合约理论、香港租屋合约及发明专利的研究。1967年起张五常从事顾问工作,曾受聘于美国电话公司、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机构,以及美孚等多家石油公司,从事多年的石油工业的合约研究(其研究成果深为学界赞赏,但由于版权问题,其成果无法让世人分享。)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以下为著作集:
? 《卖桔者言》-为张五常通俗经济学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
《卖桔者言》
? 《佃农理论》-为张五常之毕业论文
? 《经济分析》
? 《中国的前途》
? 《再论中国》
? 《学术上的老人与海》
? 《中国的经济革命》
? 《随意集》
? 《凭栏集》
? 《世界经济学》
? 《经济大观园》
? 《狂生傲语》
? 《离群之马》
? 《经济的看相与把脉》
? 《经济大时代》
? 《中国的前景》
? 《大哉斯道》
? 《经济学的缺环》
? 《五常谈学术》
? 《张五常英语论文选》-为张五常过往所写之英语论文结集
? 《经济解释》 -分四卷卷一科学说需求;卷二供应的行为;卷三制度的选择;卷四五常学经济.
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一):皇帝的新衣还要穿多久?
标签: 张五常 宏观经济学 分类: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08-31 08:22 尽管我不同意,经济学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是指价格理论,别无其他。传统上,价格理论分析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其广阔度通常止于市场。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不是指国家或人口的广阔度,而是着重于传统微观分析少注意的项目,例如国民收入、政府债务、调控政策、失业话题等。有些题材,例如国际贸易,是微、宏二观皆涉及的。
二百多年前起自斯密的传统,资源使用属微观,收入分配属宏观,但他没有用上这些术语。凯恩斯重视失业与经济不景,宏观的范畴改变了。货币问题与商业周期的分析一般落在宏观的范围。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今天搞得不称意的,属微观。如果我们不管不称意的一面,回复到六十年代的看法,这门「新」学问了不起。当时新制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从局限转变的角度看世事――我是这样看――其分析牵涉到的局限变化远超传统的微观与宏观分析,原则上这发展可以圆满地处理这二「观」有所不逮的话题。可惜当年持有这看法的行内朋友不多,而后来还坚持下去的只有几个。博弈理论与无从观察的行为术语引进得太多,坏了大事。
我自己坚持的路向是清楚明确的,可惜不易走:真实世界的局限要调查得深入。范畴也清楚:理论主要是需求定律,把所有的局限转变阐释为价格或代价的转变,把所有约束竞争行为的安排处理为合约安
排。这样,无论宏观、微观、货币观、政治法律观等话题皆可通过这范畴作分析。局限转变是真实世界的事,要有充分的掌握;需求定律要运用得老到。因为局限转变可以翻为价格或代价转变,这范畴属价格理论。不容易,局限转变的掌握往往是艰巨工程。可幸操作熟习了会容易一点。世事重复,经验可教,有解释力的经济学要讲年岁。 历来不用传统的宏观分析,但回顾以往三十年,自己写下的「宏观」推断可真不少;也有好些没有写下来,只是对朋友说了。比他家的推断较为准确吗?读者可自行判断。我不走传统宏观分析的路,因为我认为这分析有严重的失误。
凯恩斯――尤其是凯恩斯学派――对世事的解释力弱不是我首先提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少学者注意到。当时他们要发展「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是大话题。没有大成,可能因为「微观基础」掌握不足。局限的转变坐在办公室内不容易猜中;需求定律不是简单的学问――读者可参阅拙作《科学说需求》的神州增订版。
让我分点说说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不足处吧。是当年的「宏观」,我没有跟进后来的发展。认识几位新宏观的主将,但没有跟进他们的学问。比我知得多的同学要看看本文提出的「宏观」失误是否还存在。
(一)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看作两回事:前者是漏失(leakage),使消费减弱因而导致不景及失业;后者是注入(injection),因而增加经济活力。该理论说,一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在边际上
相等是均衡点。这分析说,虽然可以观察到的储蓄与投资难分,但意图的可不一样,后者只能在均衡点上相等。
跟凯恩斯同期的费雪,在他的经典《利息理论》中,含意着的是储蓄与投资永远是同一回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分什么意图什么不意图。他没有言明,是我反复重读得到的结论。费前辈之见:收入消费后余下来的是储蓄;今天不消费改作明天才消费是投资。换言之,费雪的储蓄是今天看收入不消费余下来的,投资是今天余下来的用作明天的消费。二者是同一回事,只是时间的角度不同。因为投资一定要让时间走一程,利息于是出现。利息一方面是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是提前消费之价。
弗里德曼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少朋友认为深。当时我接受了费雪,加上自己的阐释,认为浅。弗老问:一位仁兄花巨资购买了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是消费呢,是储蓄呢,还是投资?我的答案三者皆是,只是消费那部分通常不大。油画挂在墙上,每次观看或让亲友欣赏是消费。原则上该画作可以租回来,付出的租金是消费。不租,自己买下来,挂在墙上,每天放弃了的租金收入,或放弃了的利息,是消费。余下来的画价所值既是储蓄,也是投资。储蓄与投资皆可赚可蚀,该画价的上升是投资或储蓄的回报。当然有机会亏蚀,但收藏艺术作品的人一律希望其价上升,或希望在通胀下保值,消费只是放弃了的利息。拥有该画作的物权带来的满足感有其所值吗?当然有,但任何储蓄或投资或多或少会带来类同的满足感。我认识一些朋友喜欢天天在家中算身家,或数着自己拥有的钞票为乐。这些行为也算是消
费。
把钱存放在银行是储蓄,但也是投资,有利息的回报。银行一定要转贷出去给其他消费者或投资者才可以不亏蚀。银行不付息或负利率的情况出现过,但那是起于货币政策有所失误。把钱藏在家里,放在床下底,不用,称作贮藏(hoarding)。这是最接近凯恩斯学派的「漏失」概念。同样,我的母亲二战逃难时携带着一些黄金,不到危难之际不用。这样的行为是购买安全或购买保障,像上文的购买油画的仁兄那样,利率的放弃属购买保障的消费,贮而不用的属储蓄,也是投资。 四十多年前弗里德曼告诉我,不少人奇怪地在家中贮藏着很多钞票。这种行为,如果只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出现,我会说贪污是原因。弗老当年说的是美国,那是四十多年前,不知今天这样的行为是否还普及。我不怀疑有些人不相信银行,有些人数钞票为乐,但更可能的解释是四十多年前有钞票在手使用时最方便。
我认为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作为两回事看,主要因为不同的投资对就业与物品产出往往有着很不相同的效果。购买土地是投资(也是储蓄),但如果购入土地的人不动土,只是持着土地等将来,对就业半点贡献也没有。很多投资(储蓄)事项对就业与产出的贡献不大,这些贡献的大、小分歧项项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说之不尽。
引起混淆的关键似乎是:当经济不景,或前景不明朗,或有战乱的恐惧,很多人会避去投资于产出或增加就业的项目。他们会偏于转向不
事产出物品的投资,因而减少工人就业的机会。自卫的行为可能被凯恩斯学派视作储蓄的意图增加,投资的意图减少。这看法不对,因为只是改变了投资(储蓄)的性质。另一方面,说「自卫」的行为会导致消费下降却没有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前景不对头时较多的投资者会采取自卫行为,因而增加失业的看法是不大正确的。正确的看法,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投资于物品产出不容易脱身而拿回自己的投资。转向较为容易脱身回本的项目,对就业与国民收入皆不利。这可不是因为投资的意图下降了或储蓄的意图上升了。
我认为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受到上述的误导而得到储蓄与投资不同的谬误。然而,当我说一个经济的前景大势甚佳时,人民会转向增加就业产出的投资,却不是一个有一般性的规律。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势很不错,收藏品之价急升。是的,十年以来,在北京的拍卖行拍出的古书画之价不少上升了逾百倍!这种收藏行为是物品产出为零的投资,举国的人一律这样做是会一起饿死的。
如果本文解释的是对――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的均衡观点是错――整个宏观分析的理论架构会塌下来。我认为该均衡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不知还要穿多久?
(宏观失误之一,未完待续)
凯恩斯的无妄之灾
标签: 张五常 凯恩斯 分类: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2010-08-24 08:11
英国经济学者凯恩斯(一八八三――一九四六)是个重要的思想家。智力惊人:罗素说凯氏是他平生遇到的智慧最高的人。博学多才:涉及的学问有多方面,著作等身,文笔流畅。兴趣广泛:桌球、桥牌、艺术收藏、芭蕾舞欣赏等皆卓然成家。口才了得:harry johnson年轻时有幸见过他,后来对我说凯氏与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者中辩才最高的。
年多前谢世的alan walters曾经对我说,整个二十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位经济学者是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二者不相伯仲,大可分庭抗礼。我认为纯从影响力的角度衡量,凯氏高于弗老。二者皆智力超凡,我认为弗老的经济天赋比凯氏高,但从多方面的学问与兴趣看,凯氏胜。二者皆二十世纪的经济学的顶级人物,可与他俩平起平坐的我要加进耶鲁大学的费雪。
文笔历来流畅的凯恩斯,写他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一下子文字变得艰深难明。我读不懂。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间,我在洛杉矶加大写《佃农理论》时,一位在该校作助理教授的朋友,是瑞典人,名为axel leijonhufvud,也在写他的博士论文。他的论文题为《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与凯恩斯的经济学》),在该校的经济系内吵得热闹,跟着出版的书举世知名。axel是我知道唯一的博士论文还没写好就获擢升为正教授的人。当时老师阿尔钦说,他原来读不懂《通论》,但读了axel的文稿,再读《通论》就懂了。
axel的论文是说,凯恩斯是个一等的经济学者,但凯恩斯学派则不成。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跟harry johnson等人谈及,他们认为axel的论文是好的,但究竟凯氏的思想应否那样阐释有不少问号。
《通论》是一本我再读也不懂的`书。今天回顾有点尴尬。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拼搏时,我的思维集中在产权及交易费用的局限,而《通论》是不管这些局限的。整本《通论》与交易费用有关连的是「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的处理,但不是从局限的角度入手。
我重视马歇尔。凯恩斯对马氏的思想应该比我熟识得多:他俩是剑桥同期的人。虽然凯氏修数学起家,但一九一一年起他任职多年马氏创办的《经济学报》的编辑,也发表过关于马氏的文章。马歇尔一九二四谢世。今天回顾,凯恩斯可能认为马歇尔的理论对国家大事不管用而另辟蹊径,我是因为不满意马氏的分析而为之大事修改。
我重视马歇尔,因为他的经济分析基于工厂调查,有真实世界的内容,而更重要是他的大作有一个很完整的架构,全面而清楚。有这样的版本放在面前,我把马氏假设不存在的交易费用局限放进去,修改得实在多。我也认为他对成本与租值的概念掌握不足(凯恩斯也不足),
对竞争的理解不够全面(凯氏也不够全面),对市场合约的变化知得不多(凯氏也知得不多)。把这些加进马氏的理论架构,修改得近于面目全非,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分不开,工资管制与物价管制是同一回事。
上述与好些其他我对经济制度及其运作的看法,是自己多年来的逐步思想发展。当年读不懂《通论》可没有那么全面的质疑,只是好些地方我不明白凯氏或明或暗地用上的假设。例如工资无端端地不能下调我读不懂。又例如福利经济与工会的左右对就业有害,凯氏漠视。好些年后,是七十年代初期吧,西雅图华大的两位同事追究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失业率奇高的解释――凯氏重视失业的时代――得到的结论是当时英国的政府福利急升(该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报》之首)。当时我最不懂的,是凯氏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的均衡概念,因为我接受了费雪之见:储蓄与投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母校当年的经济系不大名,但今天回顾是走在时间的前头。这可能解释为什么我读不懂《通论》。清楚记得,一九六二年的秋天,施蒂格勒到母校讲述他后来获诺贝尔奖的「讯息费用」专题,我在座,不仅觉得施氏说的耳熟能详,过了一天跑到赫舒拉发的办公室投诉:「施蒂格勒的讯息费用理论说市场的物价有差异变量(variance),所以市场的顾客要花时间搜查(search),但市场的物价差异变量是顾客搜查后的结果,施蒂格勒的分析是否本末倒置了?」这样的学生是不容易读得懂《通论》的吧。
想当年,阿尔钦正在日夕不倦地研究他后来发表的弗里德曼认为是重要的关于讯息费用与失业的文章,他怎可以读了axel之后就说读得懂《通论》?懂可能是懂,但不会同意吧。
今天行内盛行的宏观经济,无疑起自凯氏的《通论》。很不幸,一般人重视的要点,是政府花钱的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其实那是凯氏从年轻同事richard kahn(1931)的一篇文章借过来,用以决定国民收入。这乘数效应经过萨缪尔森及alvin hansen等人的大事宣扬,读本科初级经济学的没有一个背不出来。世界多么容易改进:如果人均收入上升一元储蓄上升二角,政府花一元国民收入上升五元!当然,那简单的方程式可以变得相当复杂,但那所谓财政政策可以容易地调校经济之说不胫而走。萨缪尔森的课本卖得发了达。另一位大名教授(fritz machlup, 1902-1983)为这乘数写了一本书。那是一本愚蠢的书,整本满是算术习作的数字图表,教政府多花一元,或税收增加一元,或出口、进口增减一元,等等,国民的收入会如何。蠢归蠢,信之者众。
凯恩斯学派的乘数效应分析当年得到广泛的支持,可能因为这分析支持着大政府,也支持某些压力团体的利益。但以乘数效应来衡量凯恩斯的学术贡献,是不公平地贬低了他。凯氏知道他的思想被滥用,说要找机会澄清,但早逝,人算不如天算也。
自一九五七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力开始转弱,而弗老跟着发表的《美国货币史》是巨著,带动了六、
七十年代的货币大辩论。自由经济观变作主流,凯恩斯学派节节败退。没有谁想到二○○八年雷曼兄弟事发,地球震撼,凯恩斯学派起死回生,急速n升。《通论》一时间洛阳纸贵。研究法律经济的richard posner竟然大事宣扬,说他变为凯恩斯信徒了。
两年前金融危机出现后,关于凯氏思想的争议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乘数效应。认为这效应微不足道的芝加哥学派被迫到防守那边去。去年萨缪尔森谢世,传媒的追悼文字比三年多前弗里德曼谢世多出不少,反映着凯恩斯学派抬头。
美国政府要大手花钱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管用吗?众说纷纭,支持的不敢说乘数效应是课本教的那么高。他们说一点五倍。芝加哥学派说多半会低于一,其中一位说可能低于零。我当时怎样看呢?认为该乘数无关宏旨,因为政府花钱只能增加过渡性的收入(transitory income),救不了经济。
与凯恩斯同期的美国费雪,我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者。可惜经济大萧条时他破了产,少人重视他,风头当时是被凯氏占尽的。费雪的天才贡献,关于利息与投资那部分,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赫舒拉发大事推广才受到注意。我认为这注意是不足够的。
回头说两年前金融危机事发带出的政府大手花钱的争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是个重心话题。认为这效应甚微的主要是一个挤出理论:政府花钱会把甲项产出转到乙项去。大家同意,失业率愈高,挤出效应愈小。我认为远为重要但两年前少受重视的是政府花钱只能增加过渡性
的收入,于事无补。后者是费雪与弗里德曼的学问了。
费雪指出,财富是收入除以利率。这收入是年金收入(annuity income),是预期性的,到了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就称作固定收入(permanent income),也是预期性。消费是按财富或预期的固定收入来决定的。因此,不管政府怎样花钱,除非能增加国民的财富或增加国民的收入预期,这种花钱救不了经济。我当时不看好,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国民财富暴跌了。那里的一般市民的财富主要是自己住所的市值,他们看着自己拥有的楼房之价来策划退休之计。上升了很多的楼价一下子暴跌――财富一下子暴跌――政府不容易以花钱的方法把国民的财富提升。别无选择,政府要设法把国民的收入预期提升,但美国的经济结构跟其他先进之邦差不多,墨守成规得太久,不容易有弹性地搞出变化。
很不幸,凯恩斯本人的身后声名是由凯恩斯学派带动的,或可说是跟着该学派的声望走。美国政府推出七千八百七十二亿美元救市,属凯恩斯学派的主流。今天,这近八千亿的钱花了过半,效果微乎其微,近于零。我想,这次凯恩斯学派倒下去不容易再抬头,而这样凯氏的大名给拉下去是一点无妄之灾吧。
凯氏声名遇到的更大的无妄之灾,是他主要的支持者――以言论来说――是克鲁格曼。此君早就大名――他在《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很有名――而机缘巧合,雷曼兄弟事发后不久他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是独赢的。大名当然更为大噪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克氏开罪了
不少行内的朋友,后者一般认为他的专栏是乱写一通。
我没有见过一个比克鲁格曼更为「凯恩斯学派」的人。金融危机事发后他立刻把凯氏捧到天上去,跟着不断地催促政府大手花钱,花怎样多也不够,力陈负债是好事,节俭是坏事。可惜他的推断频频出错,愈错愈推,愈推愈错。指责的回应无数,到今天克大师看来有点进退失据,不知怎样把自己说过的收回来。一位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朋友半年前对我说,美国的经济学者早就不管克氏的言论,认为是胡说八道。克氏仿佛自命是今天凯恩斯学派的代言人,凯恩斯的声名怎会不给他在某程度上害了。
更为尴尬是几天前一位同学传来一份中文网上言论,题为《网友板砖砸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把他骂得也要命。中国的青年是不好惹的。还健在的西方经济学者,今天在神州最大名的看来是克鲁格曼。可惜不是大好名。可能因为他获诺奖后到中国一行,对炎黄子孙口出恶言,跟着的专栏文字对中国粗言粗语。也活该:当时在内地公路上频频见到的克鲁格曼的巨幅人像广告,纷纷被拆掉了。
我希望内地的同学知道,一个学者的思想不一定要对才称得上是伟大。凯氏是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论著启发了一整代的经济大辩论,是贡献。我不同意他采用的某些理念,选费雪的为优,但不等于我不仰慕凯恩斯的成就。
下一篇文章我会陈述我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解释为什么我选走的另一条路远为优胜。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二
新年伊始,话说经济学及经济学家。
如今,人们大凡称经济学为显学。显者,显眼、显赫、显贵、显要、显耀者也。我看,经济学对此大体也领受了。学问、学术乃至科学本无显隐之分、高下之别,世人都这么说,也许众口成俗,也就约定俗成了。
不过,事也有两说。你也可能丢人显眼,也可能显赫于一时,也可能显贵成贱,也可能显要并未重要,也可能如流星显耀而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是独居尊位,甚至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曾几何时,如今中国讲主流经济学竟然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是西方经济学。的那一场所谓“郎顾之争”,也不过是主流经济学之间的争论。是的,后来也有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介入,声援郎君,然而郎本人似乎并不领情,他对此的回应是,“对于左派没有任何兴趣,这整个争论不能以意识形态作为争论的焦点,因为自己也根本不是左派,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熏陶下的经济学者,所以说他是左派是很可笑的,而且他也不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如果有人反对,他也乐于应战。”(引自李健、王小卫编著《出路——郎咸平引爆“国企改革”大辩论》,经济日报出版社20版)看来,经济学之于显学,大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缘,没有份。如果说在这场辩论中,有人显眼了,那也一定有人丢脸了,又恰好只在主流经济学之中相印。
不过,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什么学派派都可以参加探讨,都可以进行研究,都可以发表见解,这是学术自由。当今社会,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以此为平台的网站具有以往任何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跨越时空的无差别性。不仅没有学派歧视,也没有学历、学位与职称歧视,你的文章只要有观点、有见地,都可以有点击量,并广泛被浏览、被传播。虽然强势主流经济学风头正劲,新左派主动出击,大显身手,在“郎顾之争”中有力抨击新自由主义,抒发与重新抒发改革方略,其雄辩之势可歌可泣,其论战业绩可圈可点,也是近年来非主流经济学论道经邦中所少见的。“乌有之乡”麾下集聚了他们的主要力量,正为经济学的显要添光增彩。
年经济生活的风风雨雨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学的显学性质。然而,“显学”之中并非所有学人都那么显赫,那么显摆。遭冷遇者有之,冷静思考者有之,长期坐冷板凳亦有之。有人想显而不能,有人不能而总显,有人想隐而反显,有人想显而总隐,有人却在显隐之间进退自如。
因而又引出一个话题,即经济学家或曰经济学人的划分。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来有关经济学家的分类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人的兴趣,有人说,国内的经济学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型,也就是通常说的撗г号蓴;第二类是商业型,效力于投资银行的;第三类则是为政府和公共利益服务的。一种看上去仿佛很整齐的分类,你稍稍想想立即会发现,这种划分不伦不类,因为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的标准。第一类,理论研究型,是相对于应用、实践而言的,是表达这类经济学的在学术研究中居于的层次。第二类,商业型,效力投资银行,是讲经济学家的服务的对象、范围。一下子从研究层次的划分跳到了服务对象划分上来。不仅如此,是商业(投资银行)还是各种生产业、制造业,是产业中的那一类产业,又有不同层面的划分,显然这种划分在这里只能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部分,它属于是产业服务对象中的.亚类层面的划分。至于而且第三类,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这里仍然是以服务对象为划分标准。且不说政府与公众是不是同一层面的对象,或者说它们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而又在多大程度上不一致,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部门,它可能面对的正是企业,也可能面对的就是社会公众。如此混乱的划分,不是贫乏的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的贫乏!
经济学家或曰经济学人确实可以进行分类认知。如果以研究对象、以经济学本身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次为标准,我想可划分为四大类:
处于基础层次的是理论经济学家。如从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方法论、经济史学、专项机制与范畴、名著名人研究等等的学者,当属此类。
第二层次的是应用经济学家。如从事金融学、保险学、商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投资学、房地产学等等的学者当属此类。
第三层次的是政策(对策)经济学家。如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对策研究、项目研究、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规划研究等等的学者可归此类。
第四层次的是管理专家。他们主要置身于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之中,从事具体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他们是理论与政策的延伸者、执行者、操作才。
1980年我在写作硕士学位论文时曾在毕业论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表达过类似的看法:“理论联系实践和指导实践,是任何科学,自然也是经济科学各门学科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但是,实践本身是一个多层次体系。在实践的系统中,经济学各学科对其联系的层次、方式却不尽相同。我以为,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应当‘本份’地在自己联系实践的层次上提出理论观点,建立体系,而把理论的应用、扩展、具体化,留待应用经济学去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完成也许体现在同一些人的劳作中,也许体现在社会分工下的不同人们的劳作中,也许交错地体现在多代人的劳作中。”一般说来,越是处于基础层次上的学者,他们显少隐多,而是处于应用与操作层次上的学者,则显多隐少。
如果以服务对象为标准,经济学家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服务于政府的经济学家,他们置身于国家全额供养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研究机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以及政府全额供养的其它经济研究机构;第二类是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学家,他们置身于企业的经济研究机构,或者受聘于企业,或者主动服务于企业;第三类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经济学家,他们大多置身于高校,置身于理论经济学研究机构,比较超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与企业的盈利诉求,这类学者也有一部分来源于业余研究。既然有既定的服务对象,就一定会站在既定的立场,所谓吃谁的饭办谁的事。也有吃里扒外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者,应该属于少数,因为这只是例外,而且由于职业道德遭质疑,也不能长此以往。这三类经济学家中,有权力的人话语权也强劲,其影响范围也就大,也就显山显水。权力可能源于政治,也可能源于经济。有权有势,在市场关系中有钱也可以有势,所以,政府经济学家与企业经济学家总有更多的光环,有更多的赞誉,有更多的奖利,也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一句话有更多的权利。
此外,经济学家还可以以学派分类。以此类推,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都有独特的表达意义,不可替代,但也都有分类带来的弊端。
其实,无论从那个角度划分,只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决无褒贬之意。处于管理层面、实际进行操作的经济学人,服务于经济实体的学人,未必不高尚,未必学问少,处于理论层次的学人,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学人也未必全高尚,也未必学问大。这里,还一个道德分野问题。遵德者与败德者,那里都有,它的分布不可能依所处研究层次与服务对象而泾渭分明。道德之上,还有一个理念问题。理想与信念,是一种精神,它是经济学的灵魂。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样的经济学学人,也无论他的学问与地位、名气与声望有千差万别,必定会在理念的领域里得到一个统一的区分,统一的衡量。最终,一定是历史大浪淘沙出金。
新年期待有理念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三
谢谢下面我用20分钟的时间讲一讲,一个是宏观经济的情况,一个是发展模式,中国的一个走势,请大家看屏幕,由于现在是这样的,中国在这次“次贷危机”中,交了一份非常出色的考卷。我们的增长率在20xx年全球经济中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调剂增长率到达的9.01%,总的gdp到达37万亿元,人民币这样非常大的数目,而且在第一季度,大家也知道我们的增长率到达了11.9%的,而其物价仅仅维持在2.02%这样一个增长情况。
大家知道每年我们的经济情势分析会都是在7月份,今年忽然在6月份就召开了,在这个会上,很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比如人民币汇率。你假如说人民币正在升值的话,那会出现甚么题目,假如你不升值又会现甚么题目,零零总总,最后总结的六点,在出席的时候也经常挂在嘴上讲两难的这样一个题目,不但如此,在整个圈里面讨论都故意思。有人讲中国出现了一个“滞胀”前期,甚么意思呢?就是将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却不再增长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人讲的出现“二次探底”的题目,“二次探底的题目,二次探底在很多人眼里,只要增长率低于8%,就进进通货膨胀、危机、探底这样的一个进程。还有的媒体在讲,中国经济后半年将跌到箫条的一年,而且这一次上半年的数据出来,似乎这类说法到了箫条的边沿,越说越利害。
我所在的学校,我所在的学院人民大学的经济系,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个中国宏观经济情势的报导,这一次的报告,提出一个全新的名词,叫做“中国经济现在进进了所谓次箫节阶段”。固然也有人对整个的经济来看,说是叫盘整向上。也有人在讲,中国经济会以较高速度上升,有这么多的说法,那究竟下半年会出现甚么样的情况,我想对这个题目做一个解释,由于时间题目做一个比较概括的说法,我们一块来探讨。
中国经济我想说基本上有两大规律,一个规律叫做每十年一个周期,或说得更客观一点,8到20xx年它会出现一个大的调剂,请大家看ppt。你会发现我们1987年,假如以78年来划线的话,78年之前你会发现中国经济是大起大落。假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告知你,只要你老老实实实行了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这个经济不会大起大落的。但是大家可以看这一个,我们会发现1978年之前,中国经济确切在大起大落,8到20xx年折腾一次,改革开放以后,你会发现,有起有落,但是,整体的起落的这个幅度要比过往小很多,换句话说,1992年之前,中国经济依然以计划为主,你会发现浮动是比较大的。到9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的成份越来越明显,那末他反而这个经济走得相对照较稳。所以在这个地方很故意思,我想第一个规律,请大家记住,中国经济每8到20xx年,有一个周期,这不是人力可以免的,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是这样,由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79年开始落实改革开放,到84年到了一个景观,到89、90年掉进低谷,南巡92年把它拉上往,然后你又会发现到97、98的时候又到了一次低谷,那好,假如说,上一次低谷是97、98的话,那不管如何我告知你,20xx年到20xx,你的经济也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就是为甚么一进了20xx年,我在任何一次会议上都会讲中国经济到了转折点。有人讲我是“乌鸦嘴”,最后终究把中国经济的速度给讲下滑了。那末,这是第一个规律。第二个规律,中国经济大概是只要四到五年,以两位数增长,必定回调。
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假如说有二位数增长,连续四到五年,他必定会挺住了,各种矛盾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必须经过一次调剂。我们讲中国经济很故意思,它不是回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是回到最初的出发点,这是中国经济挺故意思的,所以两个规律请大家留意一下,第一:十年一个周期,8到20xx年一个周期,第二:两位数增长超过4到5年,他必须要进行回调,假如这样的话,我们用这样的两个规律来套目前的中国的经济的话,你会发现,中国经济应当这样讲,刚刚走出“次贷危机”,速度下滑,现在逐渐要进进了两位数增长。我想在这个进程中间不可能再出现一次颠覆性二次探底,所谓次箫条就看你怎样解释了,由底部特点的叫次箫条的话,这类解释我不是十分赞同的,固然这个说法是我们的同事研究出来的,我不太赞同个说法,更不用说甚么重大的危机了。所以,第一点,我想说明我的观点,就是说从中国经济规律的走势看,8到20xx年一个周期,两位数的增长,4到5年进行调剂,现在应当不会出这个题目。那末,从另外一个角度,大家也能够分析,满故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甚么?每次中国经济假如出现一次大的调剂的话,过往以后,迎来的它都是一次相对照较安稳和相对照较好的一次发展。的危机大家可以的揣摩揣摩,97、98期间,我们的朱镕基在中心党校做报告时候,讲了28分钟的台词,当时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用财政政策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果然我们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97、98以后,你会发现两件事情是非常突出的:第一,中国有了遍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第二:中国终究被全球称为世界工厂,那末这一次经济减速以后,我想第一: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现在美国的营运里程高速公路不过是9万千米。我们现在运营是8.72万千米,假如加上发改委批准的和资金到位的中国现在营运的和在建的和批准马上要施工的一共有21万千米,大家都清楚,只要有钱这些事到位不难办。
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高速里程将超过美国位居第一。第二个就是:大家可以看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现在我们已通车了。很简单的说,你比如说,你比如说沪宁、再加京沪这些高速铁路,它的运营里程加起来已超过欧洲、超过日本,已世界第一了。更不用说现在在建的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到香港高速铁路所以这次减速以后你会发现中国的整体的基础设施将跃上一个台阶,列世界第一。现在可能差就差在航空上,航空的硬件机场实在不差,刚才刘光溪副市长已给大家讲了,我们机场时间不长,我们的软件航务是没有办法。由于七成以上的空域回军队来管辖,你只有在三成空间里往做,这样的航务分析的话,你永久很难满足现在这样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条非常故意思,大家可以想想,在97、98年的时候,东南亚世纪,它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的外围,当时世界金融的外围乱套了,而世纪金融的中心还没有乱套,因此,欧美的需求不减,定单从东亚市场出来,因而定单就地转移到中国,你会发现在97、98的危机的时候,中国整体你怎样看,你的外贸始终要好。
在那个时候,固然定单来了,但是我们务工不够,因而个欧盟利用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在全球配制资源这一条,把世界的直接投资全部送到中国,你才真真变成了世界工厂,因此中国变成世界工厂,我简单地讲,有益弊成份,更主要它是国际资本在全球布局的结果。说得简单一点,就和华尔街一挥手,你就变成了世界工厂,但这一次危机大家可以看到,遭到最大冲击的恰正是华尔街跟伦敦城,也就是说这一次遭到冲击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布局的能力,而恰恰给我们留了一个机会。
因而,中国人开始走出往,在非洲、在拉美、在全球各个地方,从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动身,开始大手笔的布局,我相信这类全球资本的布局,全球产业的布局。
所以这次的“次贷危机”影响减少以后,我们应当活了。至于有些人谈到了说会不会由于欧洲危机将中国再次拉进谷底,这类说法属于对中国经济十分不了解。在这个地球上真正能把世界经济从高峰打进低谷的就只有一个国家,欧洲根本你不会想的。
在欧盟,经济至今只占两个百分点,又能起多大作用呢?美国冲击最初就是20万户,就是美国经济崩盘影响世界经济。我想说假如美国不出现大的起伏的话,你放心世界经济不出现大的题目。其他不至于影响中国经济降落。美国现在的情况是甚么呢?美国经济的情况,我在这个世纪初曾说过,第一,房地产泡沫。第二,股市泡沫。大家可以想想,上个世纪末,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这次欧洲危机说是美元的连续波动,也就是它的泡沫,现在我们能正确熟悉美国经济,那下一步是甚么?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稳步、稳健的复苏和增长。
因此,从这点我想说一下,就是不会出很多人讲的世界经济大起大落,中国经济会构成我们这样一次小调,这是我对经济情势的一个判定,我们可以讲一讲中国经济未来模式,在往年共和国建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媒体采访我,问我对30年改革开放你最深的印象是甚么?我说两点,第一、一代人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二,就是我们以每年9.8%的速度在增长,同时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后,全球都讲以中国的增长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人也在讲我的增长也是不可能延续增长的。我现在不太希看听人讲中国的模式不延续。那甚么模式可延续呢?我想这个很重要,这次“次贷危机”有人讲美国受轻伤,欧洲、日本受重伤,中国受内伤。究竟是模式不可延续还是模式的延续不可知道,这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看一看这次改革开放的成果。
假如说建国60年,我们把gdp加在一起那是250万亿,前三十年老一代一共生产了中国经济的两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98%的财富。同时新增长的财富是这60年的三分之二。这类模式将来应当怎样办?有两点,你是要留意的,第一,大家看这张照片中国的最大的特点。第二,我也想说在这样一个发展情况下,下一步是个甚么样子的情况?日本你要全球所有的企业来给百姓一个不确定性的话,他就有一句话,信心比黄金重要。
在这个进程中间我想说的是假如今天全球的人都依照美国的生活方式深进的话,假如说今天全球的60多亿人都依照中国的生存模式,我可以告知大家0.93%地球就可以够支持。第二,假如从增长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有人靠卖东西发展,有人靠卖力气发展。比如说,俄罗斯靠卖力气,那我问你究竟在这个地球上是卖东西可延续、还是卖力气可延续?这是最需要说明的一点,东西都有卖完的一天,请大家揣摩一下,卖力气有卖完的那天吗?力气有一个特点,第一,可以支持;第二,可延续。那就在体力中间占了劳力,终究,你以卖劳力为主的时候,摸索结果谁能赢?所以,重要的前途不在于卖东西。假如你吃软饭,请问怎样办?因此,我还是那句话,你必须得脚踏实地。另外一个角度,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增长。最初,你只能助长金融危机,结果到80年代的时候你开始组装;到95年中国的家电横扫世界,就是整体的产业水准到了这个地步了。
到20xx年中国的汽车可以讲过万了。现在动车组60万的零件,飞机百万的零件,我想再过20xx年我们产业能过关的话,就到达发展国家的水平。再前进一点你的东西不够了,你进口零部件,我加工把它卖了,都是你加工、我要收取福利,再前进一步,我教你投资,你往投资,他来卖,所以,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一步一步的,而最基本的道理是你必须考虑你的人才究竟是甚么?广东曾提出来,而东莞是增进这个事的,我曾跟东莞的领导讨论这个题目,凭甚么弄企业的题目也要让我到这里做?我问你,那究竟你是甚么缘由让你到现在还不退下。
经常我在和一些领导和同道聊天的时候,他可以把本地的一些上风讲得非常清楚,但是我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有时实在是没一点用,简单得讲、一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么?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有时给你的没有难度,你必须要干甚么,脚踏实地干一件事就是必须把它补起来。相比较而言我最需要看的事实,这是劣势。
我想这点假如做到产业结构的话,这个具有相对可靠性。最后还有两分钟我想给大家说比较简单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产业它是怎样走?这样一个图,也就是说美国企业或说每个国家在这图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希看是把产业的链接统统拿到自己的兜里。因而产业结构调剂终了,我的结论是:假如这样的话,全球的磨擦将没法制止。你不可能说天下都是你的。那唯一的做法就是由自己的比较上风、比较劣势动身,深化分工,细化分工,只有这样,在一个国内分公司、企业内,你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固然你需要一个最大的环境,这叫改革开放,这就给了你一个环境,只有这条路才真正能给你指明未来。你会发现在80年代,那个时候从韩国到新加坡,这就是新兴的。90年代中国取代亚洲,开始进进到组成这样一个基本的环节,在这个地球上只有真正具有同时向上、下领域发展,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可以看,经济这个组成,大家可以发现除世界的产业外,就从过往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转移到我们的长江三峡。事实上在这个进程我们完成了一干事情,我真的不是很清楚,下一步的所谓中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假如不消费的话需要多少?但这类转换的基础在于越来越比较公道。我不是说越来越均匀。那末在这个国家中间我想了其中有几件、真的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在这次次贷危机、最危机的时候,我到广东往,我发现一个道理,生产车远控的企业都好不下来了。
依照媒体的说法,你的企业越好,你的日子越好过。道理我个人觉得也很简单:小孩玩具你要还是再生产,那就是找死。你必须先弄清楚,假如你现在的产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你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方竞争,你真的把产业结构调剂了。因此在这个情况下,说实在的,乃至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来讲,还是要教会企业管理。包括中小企业走出往,到一个新的竞争平台上往参与竞争,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四
今天到场的朋友们应该都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受益者,二十年前我们都很难想象今天来到这个地方,自己会有私家车,我们能够在北京买得起别墅,这些事情在这二十年间发生了。
包括我个人都是这轮改革的受益者。但是近这段时间,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有很多朋友都是50后、60后,认识很多年,他们都问我一个问题,吴先生,为什么突然有一种不安全感,有一种陌生感。过去的两三年里面,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业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度的波动。
消费者的陌生以及我们对未来的中国经济预期的担忧,现在看来还是非常厉害的。这种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正在袭击着我们有产阶级。大家都觉得有一点迷茫。现在每个人都问,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的钱能不能保值,能不能增值,这是主办单位今天让我讲的一个话题。
面对这样的话题,如果用非常零散的方式和感性的方式很难回答,我在想,我们在大周期当中的财富中怎么增值,我们需要用一种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简单的回顾一下,我们口袋的钱从哪来的,我们的企业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过去二三十年里面,中国的财富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在波动,我们怎么走到今天,面向未来我们会有哪些可能性。用结构的方式想这个问题,大概能够稍微的想清楚。
钱从哪来的呢,中国78年到今天,36年,我写过一本书激荡3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平均7.4%,在我们这个国家有一个毛泽东时期的计划性经济,全球排在第八位的经济体,到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钱和产业的发展,78年现在中国经历了几个大的产业周期,中国由重工业性的计划性经济,毛泽东时代备荒备战为人民。到了97年,朱镕基当了国务院,20xx年的时间,中国由重工业经济变成轻型经济,97年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
在这二十年里面,中国地区赚到钱的人绝大多数在吃、穿、用这三个方面,食品、保健品,饮料,纺织、家电等行业,我们在这三个行业里面,中国今天成名的企业家品牌,90%以上都是在这二十年里面出现的。 所以这是改革的个阶段,只要你进入到这三个行业里面,只要非常的勤奋和努力,扩大自己的产能,能够作出自己的品牌,可以赚很多的钱。这是中国的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朱镕基当,98年开始,中国为了走出东南亚金融产业,推出了很多的产业政策,今天的房地产政策就是98年开始的,98年开始全部的推行商品房制度,取消了福利分房,98年开始修高速路,98年开放了外贸的进出口自主权,98年报纸上出现了一个名词,中国制造。外贸对中国沿海各城市的经济影响从98年开始。
98年朱镕基开始的重要的产业变革导致了中国出现了这样转变,开始转变为房地产为主的居民消费,中小企业出口为主的转移到政府为主的城市化建设。房地产和城市化建设开始崛起的时候,能源价格大幅度的上涨,煤炭价格、钢铁的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大量的资本进入到产业的上游领域,中国开始了轻型产业结构变成了重性的结果调整。
98年到20xx年,长达20xx年的时间,出现了中国制造袭击了全世界的过程。外贸,大幅度的增加,对于完全的内向经济转向以外相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型,9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就是互联网经济。98年到,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一些非常重要的互联网企业,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这些企业都诞生在年开二季度到四季度。 这三个变化过去20xx年我们非常熟悉的景象,过去20xx年里面,你只要进入到这个行业,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你只要进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只要进入到能源行业,进入到外贸行业,互联网行业,这些行业替代的吃穿用三个行业,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地产的盛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在中国富豪榜里面排名从99年开始,前100个富豪里面60个是房地产开发商,这个速度一直持续到20xx年,20xx年开始变化。所以房地产的黄金周期已经过去了。
你看这些面子,年纪的六几年的,六几年到七几年是中国目前商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到今天为什么我们很多朋友,过去十几二十年里面获得很多的财富,在今天觉得很陌生,觉得有不安全感。 如果我们仅仅从经济层面来看的话,非常简单,答案是长达20xx年的产业周期结束了,钱已经不在消费、出口、投资这三架马车了。我们原来靠成本规模优势,大规模的重工业投资获得的经济增长逻辑结束了,gdp也不在9%高速增长了,回到7%,我们叫做新常态,中国经济由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时期,满街都是商品,老百姓不愿意花钱。
20xx年的今天,在这里做演讲,我们要说所有的陌生都因为周期存在的,大规模的增长周期结束了。未来十年,中国的产业会进入到四个新的动力区,今天大家很恐慌,上个礼拜美联储开会,不加息,大家喘了一口气,中国的资本市场在3000点企稳,但是大家还恐慌说中国经济还有未来吗,我是不是应该移民,我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呢,都在问这个问题。 我是这么看的,未来的钱,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有问题,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生崩溃是极小概率的事件,问题是过去的三架马车模式被改变了,未来的变化全部在于新,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实体经济还会发展,消费产业,服务产业还会发展,金融业都在变革,新的城镇和新的惩治仍然会建设,过去的周期和第二周期中国基本上是野蛮生长的时期,个周期的二十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原来没有实体行业,没有家电行业。第二周期的消费出口投资仍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原来没有出口,后来又了,原来没有城市化建设,没有高速公路,现在有了。过去30年,中国是靠机会主义,经验主义的时期。
未来所谓的新,指的是都有了,中国今天的制造业排在全球位,中国的比重达到了28%,超过了美国。消费,中国非常庞大的几十亿每年的消费,城镇化,中国每年一年的造城相当于俄罗斯的总合,每年建一个俄罗斯,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工厂都可以赚钱,未来三五年,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变化会非常大,在20xx年,中国还没有一家私人银行,现在我们有了四家,中国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公司2800家,三年前一家都没有,整个金融行业都改变了,城镇化也一样。 未来的十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发动机,问题在于整个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带来的情况是财富和投资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来到现场的很多都是轮产业周期和第二轮产业周期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要么在这两个周期里面获得收入,今天站在这里,面向未来的十年,我们打不打这个战争呢,今天所有的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未来的十年,我在上半场获得的财富能不能得到保全,这是我们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所以今天不谈产业的问题,今天主办单位给我的问题是谈财富、谈投资和保值的问题,仅仅谈钱的事情,未来十年,至少保全过去十年、二十年获得的财富,有一个策略,个策略:加大资产的杠杆效应是抵抗人民币泡沫的手段。你们看这个数据,这个表是20xx年到20xx年过去十年,我们m2增长的幅度,所有的宏观经济表格里面像这个表格这样发展,这是抛物线式的增长,说明过去广义货币的发行量增加了四倍,你简单算一下,你家里的钱,个人的资产,你想得起十年前的个人资产吗,现在看增加了几倍,如果没有增加四倍,过去十年里面是没有跑赢cpi的。
在今年以来,我们的m2仍然在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m2的增长是11.2%,gdp是7%,但是11.2%的增速,印出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真实的,说明我们每年政府印的钱将近一倍我们gdp的增长。 简单的算一下,每年的资产增长在10%刚刚对得起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财产品能给到你这个吗,所以一定是复合式的,组合式的资产投资,保持比较激进的杠杆资产,才可以抵抗人民币的泡沫。全世界现在都在大规模的印钱,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日本过去三年里面货币发行量增加了一倍,都在大规模的印钱。现在全球处在通货紧缩的时期,所以现在从财富安全性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办法是把钱都花出去,不管买什么都是对的,你要保持相对激进的理财的态度才可以保证人民币的保值。
投什么呢,从激进的角度,未来十年中国值得投资的东西是两个,一个是股权,现在新三板3200家公司,两年之内我认为会超过6000家到一万家,现在中国每年的基金信托债券业务大规模的发展,中国是有全世界的一个中小企业创业公司,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投什么呢,我们要去投好的企业。所以股权投资是赢得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是投好的企业;第二是投好的人,好的人就是二十年前的我们。二十年前的年轻人,都是今天的80、90后,你要找到那些好的,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下属,也可能是马路上的小伙子,对金钱渴望的人,找到他们,把钱投给他们。
如果今天仅仅是坐着理财的人,或者买一两个理财产品获得大的的人可能是蛮困难的,真正的要在财富的累计和增长,要可以赶得上这轮的经济浪潮,这轮的人民币泡沫,股权投资支持80后创业,这是主要的两个手段。 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座的很多,如果像我这个年纪的,60、70后出来的朋友们,我们未来对于商业世界的的贡献是什么呢,是拿着我们上半场赚的几十、几百万,上千万的钱拿出来,把钱放在中国市场,全球市场,支持年轻的企业和年轻的人。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下半场的建设。这是第二个策略。
第三,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优质的不动产投资,这是规避风险和规避不确定性的一部分。前面的一半资产做一些非常激进的措施,我们其中的资产一部分应该拿出来进行全球化的资产配置。 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很多有产者到美国去买房子,或者去欧洲买一个商铺,真正的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应该是交给专业公司打理的过程。前年这个时候股市是2300点左右,涨到5000点,跌到今天的3000点左右。今年一到六月份大家知道全球增长快的股市是哪吗,是阿根廷,40%。增长第二快的是匈牙利,39%,第三个市场是牙买加,37%,第四个是丹麦,30%,我们不知道。所以你必须找一些专业的人和投资公司帮你打理,当你投资阿根廷股市的时候,去年阿根廷的货币便宜了30多 ,你不知道,所以要安排一些对冲性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买房子,买商铺那么简单,这是全球性的一个资产配置,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再接下来就是优质的不动产投资,过去十几年,你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买的房子都是对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谁也不敢想这句话,一个城市的房子,值得不值得购买,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这个城市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他的人口是流出的还是流入的,第二这个城市过去几年的工业产值增长还是降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是怎么调整的。第三,这个城市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土地的出售是不是理性的,库存量是多少,也要考虑。第四,你要考虑这个城市的政府的施政效率是高还是低的,公共配套到底怎么样,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可以说,未来几年这个城市的房子是涨还是跌,能够买还是不能够买,以及这个房子,这个不动产的企业,在过去的业绩是怎样的,物业的配套服务是怎样的。今天买房子不能闭着眼睛买房子,要睁的非常大才可以买到好房子,好的不动产还是值得珍藏和配置的。
不动产长期来看还是一个抵抗人民币泡沫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后,投资,我们已经赚了很多钱了,我们在有生之年花掉我们所赚的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除了不断的去赚钱之外,第四个投资策略,是我们要投资两个东西,,我们要投资自身的健康,我们要让自己活的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每年要做体检,不要让自己的小肚子大起来,不要让皱纹过早的爬上我们的脸,我们要做健康投资,我们要跑步,让胆固醇远离我们,做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巨大的投资。
然后进行的是精神消费,我们要去看好的电影,去旅行,我们要读书,要看好的歌剧,我们要知道全世界人类文明到今天的很多成果,我们要金钱和时间去交换他们,我们不应该天天忙着赚钱。 只有这两个投资以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或者说资产阶级。
我们这一代人还蛮有幸的,我们是在一个很和平的时代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在少年的时候 ,我读小初中的时候都没有穿过特别高的衣服和裤子,大学的时候每天还要为饭菜票考虑,很多的焦虑。一直到今天,慢慢的成长,未来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仍然在动荡。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两件事情碰到了,件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中国一定能成为全球的大经济体,这件事情是在我们各位的手上亲自做出来的。中国经济即便保持6.5%到7%的成长速度,你简单的算一下,中国经济大概在20xx年到20xx年之内会成为全球大经济体,我们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
第二,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成为历史以来批活过100岁的人,我到硅谷跟他们的科技公司聊天,我到深圳看了几家基因公司,看了之后我对这个事情表达很大的信心,活不到100岁,蛮对不起我们自己的,现在的智能基因的进步,医学的进步,正在把我们生命的长度延长。
财富角度来讲,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财富大爆炸的和平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要我们的政治文明能够获得持续进步的话,我想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可以被期待的,同时随着科学发展,使得我们的物理生命在逐渐的延长,总的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虽然这个世界渐渐的变得陌生,变得不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清醒的理解,以及我们逐渐的提高自己的财富能力,我们一定能够共同的实现这两个,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五
论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论文
宋圭武先生在其《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一文中探讨了“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准,即真正的经济学家应是“道德与知识的有机统一”,他们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不同于传统的观点来看待。
宋圭武先生的观点不外乎中国传统的人才标准:德才兼备。这是一种道德学派的观点,即真正的人才除了有才之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水平,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观念等等。我们且不论这种观念的对错——实施上,观念也无对错之分,只有差异之分——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出发来看待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什么东西呢?中国历史上没有所谓的经济学家,这个词汇是从日本传过来的,英文叫做“economist”,意思是学习、研究、应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的人;用中文可以翻译成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人员等等。中文里面的“家”的称号,则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意思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而所谓“大家”就是“知识渊博者,博学的人”。从这里面看,我国对于某某家的称呼并不含有那么多道德色彩。
既然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活动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学家同样是一种职业,或许也仅仅是一种职业。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家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先看看都有哪些人在从事经济学理论和活动,或者哪些人能够称为经济学家。北京日报有文章将经济学家分为十种:决策圈经济学家、“议会”经济学家、方案经济学家、讲坛经济学家、课题经济学家、绿卡经济学家、公司经济学家、民间经济学家、诸侯经济学家、报章经济学家。尽管这种分类口径并不一致,标准并不统一,但是仍然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群体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其次我们要看看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精神。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需具备职业精神。经济学家既然也是一种职业,那么经济学家就必须具备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喜欢用“职业道德”这个词汇:职业精神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道德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当然可做可不做,而职业是用来谋生的东西,是必须做的事情。
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呢?这个似乎很难明确界定。但是作为职业,从事该项职业的人一定要做到自己所承诺或者合同中约定好的事情。由于现代经济学研究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在实证经济学方面可以进行硬性评定外,不同的经济学家群体在规范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了,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经济学家对同一事件和现象可能有多种解读的原因。这里不可否认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问题。比如拿一个公司经济学家来说,首先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具备经济学家通用的语言和工具;其次他还需要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也是其职业要求所在。而此时,对于可以有不同解读方式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他当然要根据经济合约为公司利益鼓与呼。与此作为对比,政府经济学家的言论当然要从有利于政府的方面进行解读。所谓利益代言人的说法,其含义正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容忍有经济学家为企业代言、为政府代言等行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比如国内外大型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是不能容忍的是,身为政府经济学家,本应该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和观点的,但却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为某个或某些企业团体代言,这就违反了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这是不可容忍的。
经济学本身并非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而是对其大若象的“经济”做出研究和解释的社会科学;而“摸象”的角度不同,结论必然不同。我们没有不能根据经济学家们对于某经济现象的观点差异来评判谁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谁是冒牌的经济学家,判断他们之间区别的标准只在于他们是否足够职业。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六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二百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数据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三十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时都完全忘记外物一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什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越尖越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是自己可以轻易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难以为外人道。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七
我们怎么反思经济学家
想象你是14世纪的英格兰皇家医生。王子感冒了,你被传召去帮忙。你给两位专家打电话咨询建议。第一位说:“用水蛭把有毒体液吸出来。”第二位说:“不行,你必须给他放血,使他体内的毒液流出来。”他们开始吵起来,用脏话相互侮辱对方。“提议用水蛭的那个人秘密地为法国人工作!”,提议放血的人宣称。“提议放血的人仅仅希望王子死去,因为王子打算提高贵族的税收!”,提议用水蛭的人回击道。
什么是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世界里,你会找到999位与王子有着相似病症的病人,给他们不同的家庭物质,例如面包模具。然后你会仔细记录谁病逝,再用这些数据分析找出能够治疗疾病的家庭物质。因此,你会发现青霉素,发明现代机器。
难过的.是,你没有这么做,因为1)如果你提出这么做,你会被关进地牢并且斩首,2)在14世纪你对科学方法没有任何概念,而且3)你没有可以展开实验的工具。取而代之的方法是放血或者水蛭。所以你尽最大努力猜测,也祈祷自己的猜测可以正确。
今天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与以上这个例子有一些相似。每个人都知道,当工厂闲置、工人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我们最优秀的“专家”――学术经济学家的名声普遍来说也很糟糕。研究表明公众对他们的预测信心不足。他们在专栏上的言论晦涩难懂,也不能在基本问题上达成见识。当然,最近知名经济学家carmen reinhart和kenneth rogoff高调揭穿“公共债务与gdp比例超过90%的国家”的话题――它曾被许多共和党紧缩支持者所使用,但他们的义举却也无法挽回经济学家的名声。
所以我们相信经济学这一举动是错误的吗?经济学家是被耻笑为中世纪奇想的江湖骗子吗?又或者看到他们所有的错误,他们真的是我们最优秀的专家吗?我不能下结论,就像皇家医生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回答那样。但是作为经济学博士,我知道公众应该了解关于这个行业的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简要介绍一下经济理论家是做什么的。本质上,他们建模描述经济如何运作。问题是,经济学家还未曾真正建出整体经济运作的模型。很多高智商的人花费大量时间建立名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工具。但是在现在,这些模型不能真正像气象学家预测天气一样预测经济。而且,它们包含着许多明显错误的假设。举个例子,其中许多模型规定,公司仅仅可以随机调整价格!疯狂,不是吗?经济学家把这些道理加入模型中以使其更容易操作,他们希望这些小丑假设与世界真实运作的方式相一致。但是即使没有这些错误的理论,这些模型仍然不能预测经济。
理论并非唯一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也没有足够数据使他们明白经济是怎么运作的。在化学或者生物领域,你可以把东西拿进实验室,通过控制实验来测试他们。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即针对专门市场的研究,你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例如,谷歌销售网上广告的拍卖就是微观经济学家开发的。但是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即研究整体经济,你不能把国家或者整个经济体带入实验室。你能做的仅仅是坐在那里,看历史演变,尝试演绎一些图案。但是通常,当你觉得你已经找到一个规律的时候,那些图案消失了。
就如没法测量数据那样,宏观经济学也缺乏生物和化学所享受的科学文化。在自然科学学科,模型是为解释数据而建立的,这是模型的唯一目的。但是在经济学领域,模型经常仅仅作为讲故事的工具来解释世界可能如何运作的道理。
优秀的经济学家很清楚他们的无知。联邦储备局主席ben bernanke最近在普林斯顿的演说中向听众半开玩笑说:“经济学是思维相当复杂的领域,尤其在向政策决策者准确解释为什么他们过去的选择是错误的情况下更为精准。”世界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家之一(也是我博士导师的导师)greg mankiw在《纽约时报》专栏中这样描述这一情绪:“成为专业经济学家已有25年,我需要在此忏悔:我对经济学还有很多不了解。事实上,我的精力和注意力所关注的经济学领域――商业循环的起伏是我最常发现自己面对重要问题却没有明显答案的领域。”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八
张五常:我学英文的方法
十八年前我写了一篇题为《学英文的方法》的文章,被某英文老师见到,指我所言不依常规,不应捞过界,我不便发表。后来一些学子听到有
该文的存在,多次要求发表,但文稿失去了,没有再写。
今天国内的学子再三要求,我想,不要管英文老师吧。为免被骂,题目
加上一个「我」字。不是说无师自通,而是说我学英文的方法是自己发
明的。说是自己发明,其实因为是中国人而发明。文字上,中文与英文
是完全两回事。欧西的文字起于拉丁,是同宗,不能说是完全两回事。
因此,炎黄子孙学英文的方法应该与欧西老外学英文的方法不同。当年
我想出的学英文的方法,是集中于中文与英文的重要的不同之处入手。
这里提出的是学写英文的方法,不是学讲英文的方法。自己的耳朵有问
题,「讲」不足以教也。这里要谈的也不是考英文的方法。后者同学们
要拜国内的新东方为师。我认识新东方的老板,欣赏他对学子的贡献。
然而,写、讲、考是三回不同的事,各有各的学习佳法。这里要说的是
中国人学写英文的方法,千万不要搞错。
学写,中文与英文有三处重要不同:字汇(vocabulary)、动词(verb
)、造句(sentence structure)。让我在这三项上说说吧。记住,我
的建议是从中、英的不同之处入手。
读书学字汇
英文难学主要是因为字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文的字汇
多。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字而言,英文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
来一个英文字大约译为两个中文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以单字砌
出变化,但很多英文字的单字是以字根砌成的。中文用字根(金字旁、
水字旁之类)不多。字汇多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达意,但学起
来就远为困难了。
一九六七年我认识了夏理?庄逊,那位以文笔流畅而发表文章最多的经
济学者。我问他:「夏理,怎样学好写英文呀?」他想也不想就响应:
「学字汇,学字汇!」其它什么也不说。这是英语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
了。
中国人学英文字汇的第二个困难,是除了名词外,英文字一般没有毫无
差别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
beautiful、pretty、gorgeous、neat等怎样译呢?这些都代表「好看
」,英文的含意差别很大。我们往往要看上文下理才能肯定作者之意是
什么。字汇多,无论形容词还是动词,英文看似是同义的字有微妙的差
别,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英文有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这句格言。是的,翻英、中字典而英译中,译出来的
文章一般不知所谓。除了名词,英文字大都要靠意会的。
试举一个英文字汇的微妙差别的例子吧。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个读生物
的外甥(今天是大名家了),写博士论文,其中两个实验的结果相近,
但不肯定。他试用approximately、roughly等字来形容,都不称意。跑
来问我这个舅父,我细读上文下理,建议用in the neighborhood,恰
当。
第三个学英文字汇的困难,一般来说,是懂得一个字的解法与懂得怎样
用一个字,是两回事。这与中文截然不同。中文字一般是懂得解就懂得
用。英文是除了名词,懂一通常不懂二,而不懂得怎样用不算是懂。是
的,你去考什么toefl、sat、gre等试,英文字汇那部分考一百分,可
能一句象样的英文也写不出来。
我学英文字汇的方法很简单,但要先假设你有香港英文中五毕业的水平
,或toefl试可以考得五百八十分左右。方法如下:
(一)准备一本英文字典,一本英中字典。要平装,小的,轻的,但字
要大,要有清楚的拼音注释。如果是精装的,翻阅太重,要把硬封面剪
掉。这是因为你要翻查很多很多,翻得不够快或不舒畅你就不愿意多翻
。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九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1918~),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托宾19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香槟。他的求学历程异常顺利,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之后,托宾于1935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四年后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又获得哈佛硕士学位。在哈佛的六年时间里,托宾受益良多:一方面他受到了爱德华˙张伯伦、爱德华˙梅森、阿尔文˙汉森、瓦西里˙列昂惕夫、约瑟夫˙熊彼特等着名经济学家的指导和影响;一方面他还交往了一群非凡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包括保罗?萨缪尔森、保罗?斯威齐、j.k.加尔布雷斯、劳埃德?雷诺兹等人。
1941年,托宾加入美国海军后备队,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90天的军训后成为了驱逐舰凯尼尔号上的一名战斗指挥官,后来是炮兵指挥官、领航员、第二指挥,随舰到过大西洋和地中海,参加过攻占北非、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战役。四年后退役获海军预备役上尉军衔。
退役后,于1946年返回哈佛大学经济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47年以一篇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和统计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研究协会副研究员。1949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当访问学者。1950年之后,托宾则一直在耶鲁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耶鲁大学任教期间:1955—1961年和1964—1965年间两度担任柯立芝基金会主席,帮助过很多年轻的经济学家。
他热爱教学并身体力行,而且善于从学生身上学习,善于从一群各个年龄层的朋友身上得到收获。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写了一些关于当代经济问题的文章给普通读者,并汇集成册,名为《国民经济政策》。托宾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再加上他为人宽厚谦和的风度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赢得了经济学界广泛的尊重和称赞。正是由于此,1657—1958被选为美国经济计量学会副会长、会长。1961—1962年任美国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成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三成员之一。1964年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1968-1969年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1970——1971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4—1978再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1977年任美国东部经济学会会长。1979——1982年任经济科学部主任。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真挚美好的评价“……今天,很少有经济学家能够赢得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或者对当代经济研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托宾一生论着颇丰。主要论文有:《资产的持有和支出决定》(1952);《动态总量模型》(1955);《作为对风险行为的流动偏好》(1958);《有限因变数关系的估计》(1958);《货币、资本和其他价值的储备》(1961);《货币与经济增长等》(1965);《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1969)等。着作则主要汇集在他的三本论文集中:《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卷一(1971);《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计量经济学》(卷二1975);《经济学论文集:理论和政策》卷三(1982)。专着有《国民经济政策》(1966)、《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74)。
托宾的贡献涉及广泛的经济研究领域,在诸如经济计量方法,严格数学化的风险理论,家庭和企业行为理论,一般宏观理论,经济政策应用分析,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和物价关系理论,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名词就有“托宾q值”、“托宾税”和“芒德尔—托宾效应”、“托宾分析”等,称得上是经济学界的奇迹。
托宾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应当属创立不确定条件下有价证券选择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该理论考察家庭和企业怎样确定以各种不同的实物和金融资产形式来持有财富。由于各种形式的财富尤其是股票、债券等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资产选择理论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在权衡比较各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与风险程度是怎样选择其资产稽核的投资决策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精髓是分散投资风险:“就像是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托宾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此理论运用到货币需求的决定中,把凯恩斯宏观模型中货币与债券的简单替代,变为多种资产间的替代,从而修补、拓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托宾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把资产选择理论的一些观点发展成一个包括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经济体系中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考察金融市场的变化,将怎样通过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决策来影响生产、就业和物价。他的研究成为核心经济理论中实物和金融状况的结合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正是这些突出贡献为托宾赢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作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一个积极行动主义者,他深信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奏效,政府采取积极行动调节经济运行是必要的、有效的。他主张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管理,并主张辅以工资指导线、收入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来抑制通货膨胀和结构性失业。
张五常经济理论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篇十
郎咸平在台湾东海大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有一次,美国一位非常着名的微观经济学家来学校演讲,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演讲中讲述了许多新的经济观点。
那位美国教授离开以后,郎咸平给那位教授写了一封信,讲了自己对于世界经济的许多稚嫩看法。没有想到,那位美国教授竟然真的给郎咸平回了信,他在信中说:“一个年轻人有如此的激情,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郎咸平却非常受鼓舞,他念完本科以后又念研究生,可尽管如此,他的成绩却依旧很差。研究生勉强毕业后,郎咸平想出国念书。他的老师对他说:“郎成平,你的水平这么差,就找个银行上上班算了,而且还有房子分,薪水和福利也很不错!”
郎咸平听了老师的劝导,于是去一些银行应聘,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面试之后,结果没有一家银行要他。失落之余,郎咸平想起了那位美国教授给他的回信,不禁来了精神:“我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别说是他们没有录取我,即便是来求我,我又哪能就这样委身于他们呢?”
郎咸平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去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是2400分,可是他只考了1640分。结果,只有一家学校要他,那就是美国的沃顿商学院。沃顿商学院之所以会要他,是因为当年学校里新创了一个“商业经济系”,是第一届招生,全世界还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系,因为人数少,所以就把郎成平破格录取了。
开学后,郎咸平的“表现”并不好,他的系主任找他谈话,说他的水平有问题,他的教授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让他考个微积分的资格考试。郎成平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他根本不可能通过资格考试,于是就百般哀求免除考试,可是他的系主任根本不同意。
郎咸平非常沮丧,一次在校园里闲逛的时候,他看见几个金融系的学生垂头丧气地走出来,郎咸平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回答说金融系好难念。郎咸平又问他们要不要考微积分,他们说不要,郎咸平就说:“带我见见你们的系主任。”
郎咸平见到他们的系主任后,就问能不能转进来,他还自称对金融系更有兴趣,系主任一听很开心,就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此后,他就进入了金融系。有意思的是,他在进入金融系的第一天,就问他的老师说:“金融系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自然在他以后的学习中得到了解答,不仅如此,因为郎咸平始终认为自己将来会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慢慢的,他的悟性开启了,加上学习特别用功,对世界经济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念完博士以后,郎咸平留在了美国教书。第二年,他写了一篇《美国的破产制度》的论文,这篇论文从1990年问世到现在,一直是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论文。这几乎使郎咸平在美国一炮而红,随后,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密西西比大学,都纷纷请他授课。
郎咸平终于成为了一名不可小觑的经济学家。后来的一次,他在一所大学授课的时候,碰到了那位当初给他回过信的经济学家,郎成平立刻上前问候并致谢,那位经济学家想了半天后说:“你就是那位曾经给我写信的台湾小伙子?其实,你不用感谢我,信里面的那句话我只是安慰你,随口乱说的。”
无论是不是乱说的,郎咸平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一位经济学家。
前不久,郎咸平在浙江大学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到了自己的这个故事,他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百味杂陈地说:“我能有今天,其实是因为我在收到那位美国教授回信后的好多年里,一直都以为他说的话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