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熊教案设计(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20:04
三只熊教案设计(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3 11:20:04     小编:ZS文王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分析优秀教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运用。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一

本活动是在小班《熊的故事》这一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幼儿在前期已经对大小比较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对《三只熊》的故事有极大的兴趣,因此结合音乐活动,将内容延伸到音乐中的低音与高音,通过熊爸爸与熊妈妈的形象,使幼儿在游戏中熟悉、辨别低音与高音。

1、在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情境中,试着根据听辨音的高低表现三只熊的特征。

2、愿意跟唱歌曲,感受家庭的甜蜜。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1、经验准备:能够进行大小比较

2、材料准备:ppt、音带

3、重难点:听辨音的高低

播放第一张ppt

一、小熊出来玩

1、小小熊来了·今天有个好朋友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学本领,看看是谁呀?

(出示小熊,并与幼儿打招呼)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小熊们,让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媒体操作:点击第一张ppt上的喇叭按钮,旋律律动

·小熊玩累了,我们回家休息吧。

2、小熊的家·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熊宝宝家做客,想不想去呀?我们先来看看熊宝宝的家。

媒体操作:在第一张ppt上点击,直到小熊行进到小屋前,点击进入第二张ppt

·小熊的家里可能住着谁?

小结:在这幢美丽的大房子里住着三只小熊,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

二、到小熊家做客

1、熊爸爸来开门·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听听小熊家的谁会来开门呢?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敲门,学说'你好,请问有人在家吗?')(教师在钢琴低音区演奏旋律)

·你觉得可能是谁走出来开门?

小结:声音听上去低低的、重重的,果然熊爸爸走出来开门了。

媒体操作:点击第二张ppt,出现熊爸爸·熊爸爸长得什么样?

·熊爸爸长得那么胖,它会怎么走路?(请个别幼儿学学)

小结:熊爸爸胖胖的,肚子圆滚滚的,走起路来慢悠悠。我们一起来学学熊爸爸走路。(幼儿模仿,教师钢琴低音伴奏)

2、熊妈妈来开门·我们再敲敲门,听听这次谁会来为我们开门。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敲门,学说'你好,请问有人在家吗?')(教师在钢琴高音区演奏旋律)

·这次可能是谁走出来开门?为什么?

小结:声音高高的、很好听,熊妈妈来了。

媒体操作:点击第二张ppt,出现熊妈妈

·熊妈妈长得什么样?

1、三只熊唱起来

·小熊一家请我们到他们的房子里去玩。

·听,熊宝宝一家还为我们唱起了歌呢。

媒体操作:进入第四张ppt,点击ppt中的喇叭(教师先念歌词后范唱)

2、三只熊跳起来

·三只熊相亲相爱在一起,还跳起了舞(教师示范)

·你最喜欢三只熊里的谁?

3、小小熊跳起来。

·想不想和熊宝宝一起来跳跳舞呢。(教师带领幼儿模仿)

·这首好听又有趣的歌的名字就叫做《三只熊》。下次再到小熊家去做客吧!

附歌曲歌词: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中提问准确,能关注幼儿的表现。当个别幼儿出现不合拍时教师能及时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聆听音乐以及用声势动作表现音乐时幼儿情绪好,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在最后的合作中能专注的看指挥,达到三声部合奏的效果。

在活动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对重点目标的达成度关注的不够,如果请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奏中能调换一下角色会更好。另外在乐器的摆放和乐器的选择上在进行细致的斟酌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二

1、能区别物体的大小,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的大小。

2、了解家里主要房间中的物品,并能将物品与房间匹配。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教师在活动室里布置一幢房子,里面有卧室、洗手间、厨房等房间,并贴上相应的物品标记。

2、教师为幼儿画的家具、餐具等。

3、分成三格的长条纸,每一格的左上角分别有大中小三个圆点。

4、记号笔、固体胶。

一、观察讨论

了解家里房间中的物品。

1、房子里有什么房间呢?(卫生间、厨房、卧室)

2、从哪里看出来是卫生间(或厨房、卧室)?

3、卧室(厨房、卫生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4、房子里空荡荡的,少了什么东西?

二、参与尝试

区别物体的大小,将物品与房间匹配。

1、大熊先搬来桌子。

在长条纸的中间内粘贴桌子的图画,表示为大熊的桌子,教师在两边添画大桌子和小桌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2、中熊再来搬椅子。

教师在长条纸的中间内粘贴椅子的图画,表示为中熊的椅子,幼儿分别尝试在两边添画大椅子和小椅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3、小熊搬不动,就来搬杯子。

教师在长条纸的中格内粘贴杯子的图画,表示为小熊的杯子,幼儿分别尝试在两边添画大杯子和小杯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三、操作表现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的大小。

1、幼儿手拿条形卡片,选取与标记相应的纸制物品,粘贴在卡片中央,表示为中熊的物品,并在卡片两边分别与点子对应地画上一大一小同样的物品。

2、将卡片放在三只熊新家中对应的房间里。

3、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检查是否将物品都搬进新家了。

第一个环节中,我问了一个问题:房子里有哪些房间呢?问下去孩子们说不出来,连续问了几遍后,孩子还是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我没有先给孩子观察,所以孩子回答不出来。在孩子操作部分,我并没有把不大不小的物品在中间位置固定好。以至于孩子又要自己黏贴又要化一大一小的物品。老师没有把要求说清楚,所以有的孩子把不大不小的物品贴在了第一个格子里,也有的贴在最后一个格子里。第二部分重点部分阐述时,语言罗嗦,不规范。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三

1、按大小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并进行相应的匹配。

2、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

让幼儿可以清楚的区分三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让幼儿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小熊排队:

出示三只熊,看看三只熊有什么不一样。

给三只熊排排队,说说是怎么个排的。

2、三只小熊买棉衣:

故事导入:熊宝宝拿了一件大棉袄,穿在身上,钻进了黑洞,什么也看不见。熊爸爸拿了一件小棉袄怎么也穿不上。三只熊急坏了。

谁愿意帮三只熊挑合适的衣服呢?出示教具,请幼儿帮三只熊挑选衣服。

引导幼儿说出,最大的给大熊,大的给大熊,最小的给小熊。

3、幼儿操作练习:幼儿使用教学用书,给三只熊选择合适的帽子、衣服、裤子等。

教师观察幼儿作业情况,并给予以个别指导。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四

1、在感受表演游戏《三只熊》的基础上,使幼儿知道表演的名称,表演中的角色及内容。

2、引起幼儿想表演的愿望。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体验同伴间友好的情感。

1、场景布置:熊的家。

2、教师活动前排好表演。

(一)、交代课题名称,引起幼儿看表演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要请小朋友看一个表演,名字叫《三只熊》,看看表演中有谁?"

(二)、幼儿观看表演,知道主要内容,激发幼儿想表演的愿望。

1、表演第一遍。

(1)、刚才表演叫什么名字?

(2)、这个表演中有些谁?

(3)、小姑娘这样好不好?

2、表演率二遍。

(1)、为什么三只熊生气了?

(2)、小姑娘这样做,熊有没有同意?

(3)、请小朋友想办法,小姑娘怎么做熊就不会生气了?(在门口等,敲门……)

3、表演第三遍。

(1)、三只熊为什么会抓小姑娘的?

(2)、这个表演中的三只熊、小姑娘都是谁演的?

(3)、你们想不想也来表演 ?

4、表演第四遍。

教师表演,请四名想表演的幼儿分别扮演大、中、小熊及小姑娘,跟着老师尝试着表演。

(三)、讲评。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五

1、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1、图片“小熊的一家”、三只大小不同的盘子、三只高矮不同的蜂蜜瓶、三根粗细不同的玉米、六个苹果、三个画有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鱼盒子。

2、供15名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张画有小熊一家的底板,人手一个小篮子里面装有六个苹果)。

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

一、出示图片“小熊的一家”观察其特征,引发幼儿兴趣。

师:“喜欢小动物吧。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今天老师这上面也有小动物,看看是谁?(出示小熊的一家)家里都有谁呀?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宝宝?哪个是妈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爸爸长的高,宝宝长的矮,妈妈长的不高也不矮。

二、通过小熊的一家,了解熊爱吃的食物。

师:“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吃早餐了,你们今天吃过早餐了吗?猜猜看,三只熊最喜欢吃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师:“有可能哦”。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只熊今天的早餐都吃了些是什么?出示相应的食物图片。并请小朋友牢牢的记住这些东西。

三、为熊的一家分配食物,感知物品的大小、高矮、粗细与数量的关系。

1、比较相同物体,区分大小。

师:“早餐要开始了,吃早餐前当然要先用到餐具,哪一个给熊爸爸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给熊宝宝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熊妈妈的?什么颜色的?"出示图片,说说你的理由。

“爸爸个子很高,胃口很大,吃的也多,所以爸爸要用最大的盘子,你们同意吗?宝宝很小,胃口很小,吃的也少,所以宝宝用最小的盘子,你们同意吗?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所以用不大不小的盘子,你们同意吗?”

师:“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不小的给妈妈。”

2、比较相同食物,区分高矮。

师:“要吃早餐了,看看是什么?(蜂蜜)三只瓶子一样吗?那儿不一样?你觉得哪个是给爸爸的?为什么?(中间的瓶子最高,里面装的蜂蜜越多,所以应该给爸爸。)哪个给妈妈? 哪个给宝宝?刚才的蜂蜜有高、有矮,可下面这个事物它们都长的一样高哦。

3、比较相同食物,区分粗细。

师:“要吃第二样东西了,玉米(出示图片)(刚才的东西有高有矮,现在他们一样高哦,谁会分一分?)哪个给爸爸?哪个给妈妈?哪个给宝宝?理由。幼儿讲述玉米的粗细,请幼儿做出粗细的动作。

小结:三根一样长的玉米,粗细不一样,粗的那一根多一点,细的那一根少一点。

正确的数数方法,引导幼儿按苹果的数量以及熊一家胃口大小来分食物。萌发幼儿关心父母的情感。

1、出示六个苹果围绕在熊一家的周围。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数清楚?你数的第一个苹果在哪里?”

2、师:“6个苹果三只熊来分,你会怎么分呢?理由是什么?”

3、师:“熊的一家要这样分苹果,熊爸爸要多吃点,熊宝宝要少吃点,熊妈妈呢不多也不少。”幼儿重复一遍。

4、幼儿操作,教师提醒。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熊的一家,还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小篮子里面有6个苹果,请你将篮子里的苹果按要求分给三只熊”。

5、教师评价。

五、活动延伸。

出示三只装有不同大小不同数量鱼的盒子(盒子上写上数字2、4、6)。师:“你觉得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让幼儿猜测。后打开箱子让幼儿自己发现,除了事物数量的多少外还事物大小有关。

《三只熊》是小班下学期《熊的故事》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故事得到大、中、小配对的概念,同时也感受大小不同的三只熊的不同的形象。按照我的预想,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只有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开展数活动时,我尽量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而熊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动物,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熊为主角,并对三只熊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但是在活动中却并非如此。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了三只玩具熊,让孩子们观察一下三只熊的大小,然后引入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课件吸引了,当故事讲完以后,孩子们一下子松懈下来,当我提问时,只有少数孩子的注意力是集中的,而其它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预期的效果并不完美。

在小班阶段,影响孩子思维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作为老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案,特别对设计的提问要仔细琢磨,尽量增加其有效性,活动的'形式也应该多变一点,孩子的思维往往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动画所吸引,而他们在观看时,其实并没有带着一种目的,所以当需要回答问题时,能力差的孩子就不知道回答什么了,他们没有处在思维的积极状态。可能由于是随堂课,所以自己只做了一下大致的准备,对其中的有些细节并没有认真的琢磨,对自己的提问设计也没有想得太多。如果在欣赏故事之前,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个问题,如“小姑娘迷路了,她会到哪里去呢?会碰到什么事呢?”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欣赏故事,可能孩子的有意性就强一点,另外在观看课件时,我应该分段让孩子们欣赏,从开始到“小姑娘在小熊的床上睡着了……。”然后让孩子们讨论一下“三只熊回来会怎么样呢?”,接着在继续欣赏下去,可能比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可能比较喜欢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另外我还应该在区域活动中创设“熊的家”的环境,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大碗、中碗、小碗,大椅子、中椅子、小椅子的配对,我想这作为区域活动的延伸,肯定是孩子比较乐意接受的。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熊特点,激发幼儿对小熊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

3、培养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

活动准备:小熊头饰三个、画纸、彩笔、黑板

活动过程:(一)认识小熊

1、教师戴上头饰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熊姐姐!”

2、教师问:小朋友们喜欢小熊吗?为什么?小朋友们见过小熊吗?小熊长什么样子?

3、教师总结:小熊很可爱,也很强壮,它生活在大森林里面。小熊有圆圆的脑袋、黑溜溜的眼珠,还有强壮的四肢、锋利的爪子。有时候小熊还会很危险,它的爪子还会抓伤小朋友们,所以去动物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不要靠近小熊的笼子。

(二)教师示范小朋友这么喜欢小熊,想不想把小熊画下来?教师示范小熊画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三)作画教师分发画纸,幼儿再纸上作画,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走入幼儿中间进行指导和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作画完毕,教师挑选幼儿作品到前排展示,每组三人。三名幼儿戴上头饰,扮演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

课后反思:

优点:整节课层次分明,结构流畅,教具准备充足,教师语言具有感染力。

不足:1、幼儿作画时间不足,个别幼儿没有时间完成或丰富自己的作品。

2、展示时间不够恰当,幼儿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并且展示时间过短、人数过少,大多数幼儿并不能得到评价。

3、展示阶段幼儿作品选取不具有代表性,较为单一。

4、课堂纪律不够,教师不能有效组织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再课堂中角色应统一,前边是小熊姐姐,后边就不能是老师。

措施:1、课堂结构可进行调整:课堂开始前,教师可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师幼一起随着音乐律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课堂中小熊的危害可展开来说,是幼儿再课堂中得到安全教育;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安静下来,并约定要在音乐结束时放下画笔是幼儿更加遵守规则,这一阶段时间可适当放长;展评阶段,可使幼儿活动起来,欣赏小伙伴的画作,或拿作品到教师面前解说,教师应尽量关注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评价,教师应特别关注和表扬那些有自己思想和创意的幼儿,是幼儿创造性得到发挥。

2、教师再作画时应稍微蹲低一点,以免挡到幼儿视线。

3、教师可在总结小熊特点后就使幼儿作画,以避免教师示范后限制幼儿思维。

4、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和学习其他教师或报刊杂志,多多学习接触幼儿和组织幼儿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更加有效的实施。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七

1.在多次感受表演游戏“三只熊”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知道进入别人家或是用别人的东西时,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2.学习表演中的对话。

3.培养幼儿安静看表演的习惯。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立体教具,故事录音。

(一)、引起回忆、交代要求。

1.上次,我们在礼堂看了老师的表演,谁还记的那个表演叫什么名字?

2.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学说“三只熊”和“小姑娘”说的话。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二)、幼儿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内容,并学讲对话。

1、完整表演。

(1).这是三只怎样的熊?

(2).那个小姑娘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小结:要进入别人家或用别人的东西时,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

(三)、师操作立体教具,分段表演。

1.从“开始”到“谁把我的粥光了”。

(1)大熊拿起它那个碗一看怎么说?

(2)中熊看看它那个碗说什么?它说的话和大熊一样吗?

(3)小熊看看它那个空的小碗怎么说?

(方式:个别、集体练习)。

(4)老师做大熊男孩做中熊,女孩做小熊练习上述的对话。

2.从“谁把我的椅子动过了”到“把它坐坏了”。

(1)大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2)中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3)小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方式同上)。

3.“别哭”到“结束”。

(1)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2)中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3)小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方式同上)。

小结:刚才,有些小朋友学得真好。大、中、小熊的声音都有点不一样的。

(四)、整听故事录音。

你们已经学会了三只熊说的话,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在三只熊说话的时候你们轻轻地跟着一起说。再听听小姑娘说了什么。

(五)、讲评。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八

活动目标:

1、能区别物体的大小,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的大小。

2、了解家里主要房间中的物品,并能将物品与房间匹配。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在活动室里布置一幢房子,里面有卧室、洗手间、厨房等房间,并贴上相应的物品标记。

2、教师为幼儿画的家具、餐具等。

3、分成三格的长条纸,每一格的左上角分别有大中小三个圆点。

4、记号笔、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了解家里房间中的物品。

1、房子里有什么房间呢?(卫生间、厨房、卧室)。

2、从哪里看出来是卫生间(或厨房、卧室)?

3、卧室(厨房、卫生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4、房子里空荡荡的,少了什么东西?

二、参与尝试。

区别物体的大小,将物品与房间匹配。

1、大熊先搬来桌子。

在长条纸的中间内粘贴桌子的图画,表示为大熊的桌子,教师在两边添画大桌子和小桌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2、中熊再来搬椅子。

教师在长条纸的中间内粘贴椅子的图画,表示为中熊的椅子,幼儿分别尝试在两边添画大椅子和小椅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3、小熊搬不动,就来搬杯子。

教师在长条纸的中格内粘贴杯子的图画,表示为小熊的杯子,幼儿分别尝试在两边添画大杯子和小杯子,将物品放到对应的房间里。

三、操作表现。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的大小。

1、幼儿手拿条形卡片,选取与标记相应的纸制物品,粘贴在卡片中央,表示为中熊的物品,并在卡片两边分别与点子对应地画上一大一小同样的物品。

2、将卡片放在三只熊新家中对应的房间里。

3、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检查是否将物品都搬进新家了。

活动反思:

第一个环节中,我问了一个问题:房子里有哪些房间呢?问下去孩子们说不出来,连续问了几遍后,孩子还是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我没有先给孩子观察,所以孩子回答不出来。在孩子操作部分,我并没有把不大不小的物品在中间位置固定好。以至于孩子又要自己黏贴又要化一大一小的物品。老师没有把要求说清楚,所以有的孩子把不大不小的物品贴在了第一个格子里,也有的贴在最后一个格子里。第二部分重点部分阐述时,语言罗嗦,不规范。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九

活动目标、导入:

出示娃娃,引起兴趣。

1、情景表演:大大小小。

提问:两只熊叫什么名字?大大和小小喜欢怎样的东西?

2、请大大、小小坐椅子。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用目测的方式比较同类两件物品的大小。

1、大大小小到我们这里来做客,我们送给他们一些礼物让他们高兴高兴好吗?

2、老师先拿出两条毛巾,提问:这两条毛巾大小一样吗?那我应该送给谁呢?

老师示范说:大大,我把大毛巾送给你,请你洗洗脸。

小小,我把小毛巾送给你,请你擦擦汗。

3、幼儿尝试:比较同类两件物品的大小。

幼儿每人挑选一份礼物,同类物品的幼儿相互比较大小。

4、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有大又有小呢?

小结:如果有两样东西在一起,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看,就能分出它们的大和小。

二、第二次尝试:按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

1、出示中熊,情景表演提问:中熊叫什么名字?喜欢怎么样的礼物?

2、教师出示大、中、小三只皮球提问:应该把哪只皮球送给中中?为什么?

3、幼儿尝试:按物体大小的进行排序。

要求:给大大、中中和小小每人送一张照片,先把三只熊按照从大到小的秩序排列,然后再把这三张不同大小的照片放在他们的下面。

4、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大大、中中和小小的东西,我们再去找一找。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

1、感知比较物体的大小,并按物体的大小顺序给3个物体排序。2、探索学习按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物体,尝试用语言“越来越大,越来越小”进行表达。3、能按要求操作材料,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

三只大小不同的玩具熊学具:幼儿用书

引导幼儿发现熊的大小不同,并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

教师:小熊要做操了,谁来给它们排队呢?

请个别幼儿给小熊排队,请大家说说:他是怎么排的?学习说“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启发幼儿思考:还可以怎样排?并请幼儿试一试相同和不同的排法。边排边说是怎样排的。

幼儿操作活动玩具排队:给三个大小不同的玩具按大小排队。

娃娃排队:给三个大小不同的娃娃按大小排队。

1、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2、请幼儿演示其他不同的排队方法。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一

1、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匹配。

三只熊图片,ppt,三只熊及大中小三只沙发(人手一份),粘贴工具。

1、出示三只熊的图片,介绍熊的一家。

2、出示三只碗的的图片。

提问:你猜猜看这三只碗是谁用的?

3、出示三把椅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三把椅子分别是谁坐。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

2、小姑娘选择了谁的东西?为什么会选择小熊的东西?

1、今天小熊一家要去买沙发,它们应该买什么样的沙发呢?就请小朋友们来给它们的沙发排排队,让三只熊坐到自己的沙发上。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1)沙发的排序是否有不同方法。

(2)能否按大小进行匹配。

3、分享交流。

(1)找出和大家排列不同的方法。

(2)集体讲讲熊爸爸坐在最大的沙发,熊妈妈坐小一点的沙发,熊宝宝坐最小的沙发。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二

1.在多次感受表演游戏“三只熊”的基础上,进一步理 解内容,知道进入别人家或是用别人的东西时,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2.学习表演中的对话。

3.培养幼儿安静看表演的习惯。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立体教具,故事录音。

(一)、引起回忆、交代要求。

1.上次,我们在礼堂看了老师的表演,谁还记的那个表演叫什么名字?

2.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学说“三只熊”和“小姑娘”说的话。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二)、幼儿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内容,并学讲对话。

1、完整表演。

(1).这是三只怎样的熊?

(2).那个小姑娘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小结:要进入别人家或用别人的东西时,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

(三)、师操作立体教具,分段表演。

1.从“开始”到“谁把我的粥光了”。

(1)大熊拿起它那个碗一看怎么说?

(2)中熊看看它那个碗说什么?它说的话和大熊一样吗?

(3)小熊看看它那个空的小碗怎么说?

(方式:个别、集体练习)

(4)老师做大熊男孩做中熊,女孩做小熊练习上述的对话。

2.从“谁把我的椅子动过了”到“把它坐坏了”。

(1)大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2)中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3)小熊看看它那把椅子怎么说的?

(方式同上)

3.“别哭”到“结束”。

(1)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2)中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3)小熊指着床怎么说的?

(方式同上)

小结:刚才,有些小朋友学得真好。大、中、小熊的声音都有点不一样的。

(四)、整听故事录音。

你们已经学会了三只熊说的话,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在三只熊说话的时候你们轻轻地跟着一起说。再听听小姑娘说了什么。

(五)、讲评。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三

孩子在操作摆弄物品时,能逐渐认识一些事物的大小、简单形状等,他们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喜欢观察不同的物品,能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对应等,发现其差异。基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对小熊的兴趣,我结合《三只熊》的主题要求,设计了本次活动。

通过认识熊的大、中、小,在为三只熊送礼物的过程中区分大、中、小,并体验送礼物的快乐。活动中准备的材料,比如:蛋糕、面包、碗等都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并且材料的准备上也考虑到方便幼儿的理解。为什么大熊一定要分大蛋糕,小熊一定能要小蛋糕呢。因为大熊吃小蛋糕会吃不饱,小熊吃大蛋糕会吃不下。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幼儿知道区分小、中、大的重要性从而知道物体的对应与区分。

1、喜欢观察物品,学会区分物体的大中小。

2、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ppt、人手一套大、中、小熊操作板,大、中、小礼物的操作材料一套,三只熊。

1、 今天有动物朋友来到我们小六班做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动物朋友,动物朋友快出来。

2、 看看是什么动物朋友来做客,数一数一共来了几只熊,看看这三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一样大吗?请你把最大的找出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大熊,把最小的找出来,给它取名叫小熊。中间的熊有点大又有点小的叫中熊。

小结:原来三只熊的大小不一样,这只最大熊叫大熊,这只最小的叫小熊,中间这只比大的小一点比小的大一点的熊叫中熊。

1、 小熊们想请我们去做客,看看小熊的家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熊的家?

2、 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吧。

你们看到桌子上有什么?这三只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三张床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四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尝试进行配对。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一只小盒子、6个苹果,课件。

1、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那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1、早餐要开始了,吃东西前要准备什么呀?吃早餐前当然要先用到餐具。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大小不同的餐具

提问;这些碗一样大吗?颜色一样吗?怎么分给小熊一家呢?哪一个给熊爸爸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给熊宝宝的?什么颜色的?哪一个是熊哈哈哈?什么颜色的?"说说你的理由。

3、小结“爸爸个子很高,胃口很大,吃的也多,所以爸爸要用最大的盘;宝宝很小,胃口很小,吃的也少,所以宝宝用最小的盘子;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所以用不大不小的盘子。”“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不小的给妈妈。”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3、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

人是讲胖的,玉米要讲粗(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

师: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3、小结:三根一样长的玉米,粗细不一样,粗的那一根多一点,细的那一根少一点。

1、明确要求: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有什么办法可以数清楚?你数的第一个苹果在哪里?怎么分呢,熊的一家要这样分苹果:熊爸爸吃得最最多,熊宝宝吃得最最少,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

2、讲解操作要求:老师给每个小朋友熊的一家,还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小篮子里面有6个苹果,请你将篮子里的苹果按要求分给三只熊”

3、幼儿操作。

4、活动评价。

出示三只装有不同大小不同数量鱼的盒子(盒子上写上数字2、4、6)。师:“你觉得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让幼儿猜测。后打开箱子让幼儿自己发现,除了事物数量的多少外还事物大小有关。

总结:“有时数量大的可能会多,但有时却不一定会多哦”。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五

1、这是小熊的一家,小朋友看看他们家有谁?

2、还有谁?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宝宝,我们可以说是小熊的一家!

3、看看哪个是熊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爸爸?爸爸长的怎么样?

4、熊妈妈在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衣服的颜色、头上有蝴蝶结)

5、熊宝宝在哪儿呢?(中间)(年龄小,长得矮)

总结:今天小熊一家要去爬山,爬山可是很累的!要有足够的力气,我们一定得吃饱饱的。熊妈妈准备了营养的早餐。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区分大小

出示ppt:

1、吃早餐需要用到什么?

2、我们需要三只碗!这三只碗分别是谁的?哪只碗是熊爸爸的?为什么呢?

3、哪只是熊宝宝的呢?(熊宝宝小,吃的也少,所以用小的碗)

总结:大的红碗给爸爸,小的蓝碗给宝宝,剩下这个不大也不小,中等的碗给熊妈妈。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出示ppt:

1、猜猜看,熊妈妈会准备什么早餐?

2、哪一瓶是熊爸爸的?为什么?

3、那熊宝宝的会是哪一瓶呢?为什么?

分鱼感知数量:

1、小熊小,所以吃一条,请小朋友送一条;爸爸大所以送三条

2、手口一致的点数

四、幼儿操作

ppt:1、吃完早餐,小熊一家要去爬山了!他们会带上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2、幼儿说一说他们带了什么?(帽子、水壶、包、水果)

3、请一两名说说拿到的是什么。说一说大小的不同等,觉得哪个应该送给熊爸爸、

熊爸爸、熊妈妈、小熊,请你们帮忙把帽子、包三个东西分给这个熊一家。哪个给熊爸爸,哪个给熊妈妈,哪个是熊宝宝的,分给谁的就贴在它的下面。

三只熊教案设计篇十六

最近在开展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三只熊》的歌曲特别感兴趣,歌曲表演中三只熊可爱的样子让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了小熊这个形象。《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于是我以小熊的形象为载体,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活动难点: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小盒子、6个苹果;经验准备:幼儿会相关的大小比较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早就准备好了三只碗。

2、哪知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

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宝宝呢?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数字,这个是1号瓶……

3、几号瓶给熊爸爸吃?为什么?几号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几号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2、幼儿复述要求:他们是怎么分的?

3、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

4、幼儿带着自己的操作卡回到座位上

5、评价

(1)把错的拿出来:对不对?

(2)出示对的:对不对?谁跟他一样?问问爸爸妈妈对不对?

六、情境"分鱼"

1、引导语:第四样早餐是鱼。盒子上有什么?什么意思啊?

3、揭开盒子:我们来看看。6条什么样的鱼?

4、现在还是把6条小鱼给爸爸吗?

5、小结:有的时候数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时数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这个问题有点难,等我们长大了就明白了。

本次活动,让孩子在故事情节中认识三只小熊,通过帮三只小熊分早餐的过程中,感知大、中、小;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让幼儿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活动导入部分通过出示三只熊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通过肉眼的观察初步感知大中小的区别,并通过比一比的方法,知道并了解区分大中小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幼儿乐于在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大小的概念和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比大小等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故事将整个活动贯穿起来,发现三只熊的关系和大小。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让幼儿在观察、操作、讲述、游戏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只有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开展数活动时,我尽量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以熊为主角,并对三只熊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活动中通过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但活动中由于环节较多,加上我的语言不够精练,造成课上超时了。在今后的可当中我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让每一句话都达到想要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357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