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情况调研报告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7:16:06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大全(13篇)
时间:2023-11-13 17:16:06     小编:飞雪

报告是一种用于向他人传达信息或表达观点的书面或口头形式。写完报告后,要进行仔细的审校和修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下是一些经典报告范文,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写报告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一

苏州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全面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特色、培育致富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于7月全面部署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当前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稳步、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推进有序。

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点面兼顾,层次清楚。主要分为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星级康居乡村提升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层面。20,以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全市选择了71个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三年内力争创建100个有产业特色的美丽村庄示范点(含年开展试点的71个),提升1000个基础设施配套的星级康居乡村。20,为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不高的问题,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每年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规划科学,分类指导。

苏州市在村庄布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方面从尊重村庄既有现状,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出发,将上一轮1268个保留村目标扩展为5000个左右。一方面坚持按不同村庄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指导。划定的“一般村”,必须按“三整治、一保障”(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疏浚村庄河道,保障农民群众基础生活需求)标准搞好村庄整治,不搞重复建设;划定的“重点村”,必须按“六整治、六提升”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康居乡村”;划定的“特色村”,探索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尤其是重点村和特色村,必须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规划和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治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公厕、绿化、停车场、小游园、社区服务分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苏州市积极探索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财政分级负担机制,根据不同项目性质明确不同投入主体。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2013年开展试点的71个示范村庄,市级财政根据打造标准,分档次奖补5240万元,加上其它项目支持,市级扶持资金共计近7000万元。20试点的市级重点村庄,市级财政每村奖补200万,每年10个,三年30个;1000多个规划保留村庄“康居乡村”建设,市级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和服务,达到创建标准的,市委市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年开始每年1000个规划保留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全市三年计划投入60亿元,市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对各区的补助和各市的奖励。吴中区区镇两级财政计划投资40多亿元,完成全区109个特色村、408个重点村、421个无撤并计划一般村和54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的建设任务,2015年当年计划投资8亿元,其中区财政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该区还对区内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采取由区统一扎口、统一与相关部门洽谈等办法,使各项建设费用下降约20%。

4、产业融合,致富农民。

针对农村休闲游普遍存在体验项目单一、难以持续吸引游客、农民无法享受更多增值收益等问题,苏州市在镇村布局规划中明确了产业主导,倡导发展六次产业,以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就业为目标,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和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综合性农业园区,以企业化理念推动家庭农场集团式发展,以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形态,形成可复制的“六次产业”新模式。农民全程参与生产、加工以及营销、旅游三大环节,农民增收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园区因地制宜规划设立由家庭农场经营的种养区域,并推行项目、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整合资源,统一开展亲子游、采摘游、婚纱摄影等营销服务,为农场持续吸引游客,解决单个农场休闲游粘合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在居民区设专卖店,进餐饮店、企业批量营销等途径,为家庭农场打通销售渠道,农民在全产业链中获得增值收益空间。

5、机制健全,推进有力。

市美丽村庄建设办公室组织市住建、市容市政、水务、农委等成员单位建立联合督查和验收制度,加强工作力量,加大工作协调和指导。各地、各部门围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建设目标,加强配合,细化任务,周密布置工作计划,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政府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水务)局,凡推进过程中出现困难矛盾,立即召开联席会议,梳理问题原因,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当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按照既定目标,江宁、高淳两区必须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任务,市级示范村累计须达100个。学习借鉴苏州经验,建议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近几年,南京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建设标准还较低,覆盖面还不高,污水仍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中之中。建议学习苏州经验,结合“十三五”规划安排,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体方案,用几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二是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区为单位,对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并与相关建设单位打包协商,以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标准、降低建设成本。三是加快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同时,着手研究面上农村环境整治的提档升级,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二

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自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村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9个村的调研情况看,各村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除**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其他8个村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从对全乡9个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村和交通干道沿线村立足于农业,以大棚草莓和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特色,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示范带动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村东岗蔬菜基地和东下郢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成立了**村联合湖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经营高效农业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1500米长防渗渠;投入资金4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3.5米宽的村内通道路;投入资金8.8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118.8万元对198户农房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40万元修建了2座集镇公厕;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投入资金1.1万元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投入资金2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投入资金20万元对农户进行了四旁绿化1万棵;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3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投入资金4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2015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了下水道800米;投入资金60万元对2015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了立面整治;投入资金8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入资金124.6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276平方米。其他8个村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并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工作,预计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美好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二是土地调整问题。中心村庄规划用地,特别是偏远村民组异地搬迁建房用地,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行调整,无法解决。

三是资金投入问题。资金问题是我乡9个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各村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同,在资金整合力度上各村也有所不同。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乡、村两级及农民自身筹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群众投不起,有些群众投得起但不愿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问题。在村庄布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村庄、田地等,部分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美好农村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影响了美好农村建设进程。

五是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美好乡村建设这项新兴工作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显得很拘束,不知该如何着手,从何做起没有方向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方面也略显欠缺,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六是群众文明习惯的问题。看风水建房的`习俗造成民宅参差不齐的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放养造成动物垃圾污染;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生活垃圾污染,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四、几点建议。

1、多方整合,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

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白墙灰瓦;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水秀;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拓宽中新村庄主干道,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农家乐或休闲度假村项目,增添美好乡村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资金投放一处、建设成功一处、示范带动一片。

2、大力宣传,解决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支持难。

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宣传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给农民带来的益处,并率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到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转变群众观念,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美好乡村建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三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xx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四

xx乡、xx乡、xx乡都是xx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精品文章。

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540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xx乡方向明、xx乡郑华丽、xx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2100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450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xx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xx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500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0.5亩,全区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100户,20亩-100亩的不足200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22.8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5.27万人,而且50%以上是6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

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xx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xx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

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五

为贯彻落实党_,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于2018年5月21日-24日,赴__镇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3个村90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乡镇干部占6%,村干部占13%,村民占63%,其他人员占_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26人,生态宜居21人,乡风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81人次,医疗方便了66人次,上学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19人,请客送礼的25人,教育费用的13,生活费用的16人,农业生产投入的12人,选择其他的5人。

15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人选择增加就业,21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选择资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术53人次,市场35人次,其他3人次。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39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20人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13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国家有关政策的17人,销售、营销技术的11人,借贷知识的2人,环保知识的12人,其他1人。

二、经验与启示。

__、__、__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__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__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__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资金350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_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14年、2015年__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__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14年__村出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_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掀起我要去农村的新热潮。

(二)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县级或者乡镇统筹制定乡村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新情况的出现,说到底都是农业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集聚。加强农产品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合作经济,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以“节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壮大集体经济。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六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的2元、8282元提高到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七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定。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县粮食产量连续x年保持在x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x年蔬菜种植面积x公顷,总产x万吨;水产品产量x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x年全年生猪存栏x万头,同比上升x%;家禽存栏x万羽,出栏x万羽,同比分别上升x%、x%;肉蛋总产x万吨,与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我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x年食用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x个“一县一业(特)”创建示范县之一。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天鹅茶叶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x家,涉及粮食、油脂、茶叶、中药材、竹木等,门类较为齐全。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现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申报并全面创建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流镇、洋湖镇入围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涌现一批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

(四)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一是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依托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二是组织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推荐安徽巨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参加了安徽省创业创新大赛,伴亩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慧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分获池州市优秀创业青年和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五)规划体系逐步构建。相继出台《东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东至县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今年初经批准实施的《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新阶段东至“一极三地一门户”的发展定位,其中“三地”为我县乡村产业振兴确定了方向。

(一)主导产业不优不强。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x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约x万亩,产量x万吨,而综合效益更高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为x万亩左右,优质稻虾米产量仅x万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企业x家,农产品数量x个,企业数量占全县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x%,数量偏少。品牌繁多混杂,效应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二)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足,“接二连三”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多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产业融合主体和平台创建有待增强。我县虽在大力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但目前,仍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三是产业业态发展不成熟。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尚未做大做强,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二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三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四)发展要素严重制约。科技方面,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较小,科技培训覆盖面不宽,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金方面,“劝耕贷”、红色信e贷虽然为村集体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据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反映,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人才方面,虽然县里每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培训,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仍然偏少,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电子商务、品牌策划宣传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缺乏,也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制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在《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框架下,科学制定我县乡村产业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领。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内容建议为:一是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二是特色农业。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x应为茶叶、皖南土鸡、鳜鱼和中药材。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五是与产业相配套的共享设施,如烘干、仓储、冷链、物流、信息与展示展销平台等。六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应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一产(种植业)应尊重县内种养传统和文化,但不拘泥于此,保持必要的弹性,留有空白;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应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按县、乡(镇)、村三个层级安排,形成梯度。

(二)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x年创建x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农业农村部从今年起,首批安排x个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于国家政策的鲜明导向,我县应立足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市在省级园区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园区),或对标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对标,找准差距,明确目标。通过争创,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推动我县大宗农产品产业全面升级,迈向现代化。

(三)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我县跨长江平原区与皖南山区两个一级地貌区,南北相距近x个纬度,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县域农业产业多样性和规模参差不齐的特点。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方法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是振兴我县乡村产业的必然选择。

1.突出重点、分级打造。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综合分析产业规模、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选择x至x个产业由县级重点打造,其余的分别由乡(镇)、村打造。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创业氛围,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多形式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共同驱动。近年来,国内比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是区域公用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旅游+,通过旅游、休闲、民宿、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消费。目前,第一、第四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在我县运行较多,其他形式运行较少。

3.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既是特色产业的载体,也是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应以乡(镇)、村为主体,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园。因园施策,融入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文化等二、三产业(或业态),使特色产业园成为区域资源要素聚集区、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发展引领区、农民收入增长源。目前我县有一批特色产业具备建设产业园的初步基础,应按市场规则加强引导与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鳜鱼、小龙虾,东流的小龙虾、茶油,香隅的莲藕,尧渡三条岭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蒌、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鸡,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药材,茶区的茶产业等。

4.全产业链检视,补链、强链、延链。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内在要求,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予以全面检视,找准缺、弱链条,逐步进行补链、强链、延链。调研发现,我县特色产业需要补链、强链的地方不少。补链:如食用菌产业,企业品牌极少,没有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精深加工缺乏。鳜鱼产业,产前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缺乏,产后冷链、加工缺乏。土禽产业,专业化屠宰、冷链缺乏。强链:如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化、集中度不够。茶产业,x年我县茶园面积x万亩,干毛茶产量x吨,单产x公斤/亩,同期安徽省茶叶单产x公斤/亩,浙江省x公斤/亩。我县茶叶单产底于全省x%、浙江省x%。茶叶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园老化、管理粗放、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低(我县x%、浙江省x%)。调研中,源口村茶农普遍反映茶园老化且零星分散,产量低,开辟新茶园的需求迫切。因生态红线及公益林保护限制,愿望不能实现。延链:目前国内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过延链,打破农产品的传统消费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茶产业,生产商研发茶系列饮料,主攻年青消费群体;研发茶系列化妆品、护肤品,主打女性消费群体。为此,我县应予以重视,未雨绸缪,支持企业延链创新。

5.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区域公用品牌又分为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单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和单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类。从我县目前的现状看,农产品品牌主要是企业商标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据我县实际,可先行选择食用菌和茶叶两个单项产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东至食用菌为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示范县,“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基础较好,区域特色明显。二是东至茶叶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茶产业有企业商标品牌x余个,小而杂,影响力不够、品牌效应不足。三是需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带动食用菌和茶产业做精做强。

(四)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继续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率圩区普遍高于丘陵及山区,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零星、碎片,规模化不够。应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置换等措施,推动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乡村存量国有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农开辟茶园用地需求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公益林保护之间的矛盾。四是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中央和省级支农项目。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八

丁圩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59000公斤,油料生产3000公斤,禽蛋产量28000公斤,蔬菜产量50000公斤,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xx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xx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的延伸阅读——调研报告的写作内容

1.题页题页点明报告的主题。包括委托客户的单位名称、市场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报告日期。调查报告的题目应尽可能贴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调查项目的性质。

2.目录表

3.调查结果和有关建议的概要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匝简短,切中要害。使阅读者既可以从中大致了解调查的结果,又可从后面的本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关建议的概要部分则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发现和结论,有时根据阅读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4.本文主体部分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九

xx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295个村,总人口81万,农业人口61万。全县耕地面积380万亩,其中玉米面积360万亩,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于此,梨树镇霍家店村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魅力乡村”荣誉称号。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xx县党委、政府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抓规划、排项目、筹资金、定措施,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xx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战略定位,提出了以沿线村为主,内陆村整体推进,重点打造乡镇所在地省级示范村、沿线村,明确了相应整治模式和初步目标,以及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特色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实施内容。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打造亮点”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整治规划方案,切实增强整治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和帮扶对象的支持,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原则、模式和标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二是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三)注重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统筹推进。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采取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扎实推进整治项目建设。截止五月末,全县累计出动人力2800人次、清柴草垛1030余个、清粪堆760个、清路边沟6万延长米,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近280万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6月中旬蔡家镇敬友村广场完成铺设彩砖平方米、马家村围墙建设完成2300延长米、白山大泉眼村2000平米文化广场已打好基础、郭家店化石山村村口的白钢大门已经安装、靠山屯村、上三台等村粉刷围墙1.2万平方米、修建通往农户过水桥3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92盏。初步统计,建设资金累计投入840余万元。在今年乡镇绿化方面,我县整体投入500余万元,其中栽种垂柳18295棵、银中杨3000棵、绿篱5000棵、金叶瑜1075棵、灌木花和杨大苗等2.1万株。三是加快产业升级。结合棚膜园区建设,加快梨树镇高家村、喇嘛甸镇梨树贝村、小城子镇亲仁村等村的特色产业培育,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四是注重宣传造势。为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组织有关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多批次外出参观学习,通过整治实例提高村民的切身感受,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从而让村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四)建立机制,强化工作合力。一是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全面落实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各乡镇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二是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动态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开、进度公开、标准和要求公开的“三公开”,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协调财政、城建、农业、文化、国土等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建设环境整治的综合考评、项目推进的全面监管、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等。

二、存在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后续长效管理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增加了许多景观和设施,村级相应增加了大量养护开支。这样如果管理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各村将由此造成新的负债,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为此,后续长效管理不及时跟进的话,将带来很多问题和负面效应,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将前功尽弃,还招来群众的一片骂声,没有群众支持配合,后期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将增大。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文化、水利、建筑、园林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工程进展困难。另外,村庄环境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村容整洁环境美”的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计划项目资金安排与基层和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多,个别村反映因为整治多、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基层和群众要求加快建设的愿望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建议意见。

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战略目标任务,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建议省里统筹安排、科学考虑建设项目、内容和时序,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并从省农委层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集成优势,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村社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单位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充分调动镇、村社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

(三)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一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拓展,推进农村地区路网、管网、河道的建设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结合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的出台实施,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五化”。二要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依靠项目带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文教卫体等设施的功能,确保服务布局科学化、服务投入多元化、服务保障人性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对第一批省级示范村、第二批省级示范村继续进行扶持,避免几年之后这些村因为没有后续资金扶持而使以前的建设项目老化。尤其要对秸秆气化站的运营费用进行适当的补助。

(四)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村社。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推动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十

基本概况:

地处xx县南大门的韦庄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画坛名宿韦江凡生养之地,孙文骁将耿直落幕于斯;这是一片升腾着希望的土地,西韩铁路、京昆高速、108国道交汇镇、秦202线穿境而过,属全省107个重点镇之一,陕西农业产业化园区建立于此。为推进本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调研。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村干部存在着为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村庄规划有待完善。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镇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

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

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宣传形式,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关注和焦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美丽的韦庄,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越走越好。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一

这是一篇关于。

调研报告。

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丁圩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丁圩村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59000公斤,油料生产3000公斤,禽蛋产量28000公斤,蔬菜产量50000公斤,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xx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二、存在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三、目标规划。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2019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19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四、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建议: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2.目录表。

4.本文主体部分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二

20__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__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__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__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__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录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__镇是我县典型的山区边远小镇,离县城52公里,道路弯曲狭窄,交通十分不便利,信息不灵通。而且是县城食水源,省级高坪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不能发展养殖业和工业,耕地也不多,除了茶叶产业、竹木产业外,没有什么成规模的产业项目。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屏颈。

下面我就__镇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__这条路要搞通,要加快106国道马岭至高坪村改道工程,拓宽改直通往__的主干道。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老板想到__发展种植产业,进去一趟后都打退樘鼓,没有了下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曾经我带了一个老板去考察青迳反季节萝卜种植项目,后面他说:照__现在这个交通状况,连辆大货车都难进,就算你不用成本,送几十吨萝卜给我,我拉到珠三角去卖都会亏本,何况我还要投入一笔资金。这个生意做不了。

还有就是__至乐昌、至城口的主要道路如果能够改造成为7米宽道路,对__的发展来说,都是很大帮助的,也是群众盼望实现的目标。

其次,__不能搞养殖业和工业,那我们就要发展特色种植业。__目前主要种植产业是茶叶,但茶叶主要分布在鱼皇、烟竹、小楣水村等几个村,并不是每个村都适合种植茶叶。有几个海拨较高的如青迳、中山、前洞、新白等村种植茶叶产量不高,也有人偿试过,鱼皇这边已经摘了一趟茶叶了,上面才开始摘,海拨高,天气冷,发芽慢。

为了寻找适合这几个村的产业,我们也不断寻求更多产业项目,如目前在中山试种了40亩弥猴桃,在前洞种植了77亩何首乌,在青迳试种了60亩山楂,在新白试种了50亩蕃薯等,这些都是为了寻找更适合__气候的种植产业项目。

目前,我们也正在与佛山商会旗下的一个农业公司合作,准备创建一个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计划在__建设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厂,把生态环保的农产品通过商会直接销往香港、珠三角等地。带动当地种植产业发展。

第三是可以结合城口红色小镇,打造__红色旅游项目。当年红军经过__三天三夜,还在新白村一个村小组住了一晚,目前拥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墓、红军桥等红色文物。我们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打造更多旅游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到__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总之,我觉得产业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现在正进行新农村建设才有意义,否则,只见新村新面貌,不见实惠好生活也是达不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统筹兼顾,科学推进。

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嬗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开展土地整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通过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促进规模化生产效率。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还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群雁要靠头雁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乡村党组织就是主心骨。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__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政府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政府,与政府人员进行交流对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政府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度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近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近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对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通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近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近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过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文贵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政府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文贵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对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__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__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__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乡村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平桥区、xx县、潢川县、息县、新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潢川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潢川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新县千斤乡、xx县金刚台镇、潢川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xx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xx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潢川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xx年1月4日,潢川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平桥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潢川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xx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

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

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xx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

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xx]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

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

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

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xx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xx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

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615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