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那么,怎样写一篇出色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不同的心得体会可能面对不同的领域和读者,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其次,要注重准确、简明的表达,避免过多的废话和自我赞美。同时,可以利用一些例子、案例来具体说明观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此外,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精准,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句。最后,要注意规范书写格式,包括标题、段落结构、语法和标点等。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到,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推荐大家阅读一下这些心得体会的典型例子,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一
段落1:引言(200字)。
“教育者的春天”是指我国每年的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家向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谢,赞扬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同时,这也是一个回馈教育者、表达敬意、加强教育者自我思考的时刻。今年的教师节,我有机会参加了学校的座谈会,并受到了许多教育前辈的知识和经验的启迪,在学习和思考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自豪与责任感。
段落2:回顾过往(300字)。
我成为一名教师已有七年,这段时间里,经历了无数的学生、家长、同事和上级领导的相处和共同努力。回顾这段时间,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些高中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有着无限的潜力和才华。在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中,我逐渐领会到每个孩子的心灵的特点,更加明确了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地感觉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得到了提升,这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任何挑战和考验。
段落3:提升自我(300字)。
这几年,随着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能够和更广阔的社会相匹配,因此加入了几个学术交流平台,参与了一些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定期阅读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杂志以及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技术,让自己处于“持续学习”的状态。现实给我们下了一道命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段落4:关注学生(200字)。
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他们的收获才是教育最大的标准和最高的口碑。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传授,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教育真正地服务于他们的各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情感教育”,给孩子们更多的爱和理解,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受,并从中学到更多的道德感、人格美和真正的教育价值。
段落5:总结(200字)。
“教育者的春天”是每年一次的庆祝教育者的节日,但更是教育者的终身追求。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实践,自我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敢于创新和融入未来,这也是教育者的时代使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教育的大道上不断奋斗,让教育的力量在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教育者,春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之一。这个季节不仅代表着一年中新的开始和希望,也让我有机会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对我的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教育工作中的春天心得和体会,以及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思考。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我发现,当我使用多种教育方式时,我的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内容,更有动力去了解和探索。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例如,我会利用电子化课少量投影仪等工具将内容生动呈现,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和展现知识,如演讲、辩论或者绘画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积极的反馈中成长。
除了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外,我发现在积极的反馈中也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成长。当我给学生肯定和鼓励时,他们通常会更加用心去努力和创造。这一点在春季体育节活动中尤为显著,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和自我挑战,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他们在同学和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下,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去尝试新的事情。
3.课堂中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沟通平台,包括小组讨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课堂上的问答环节。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并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建立这样的沟通平台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表现是非常有帮助的。
4.利用春季户外活动促进学习的体验式教育。
我喜欢利用春季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地理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春季郊游的机会前往自然公园进行野外生态体验,或是参加户外拓展课程。这种体验式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实践性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
5.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学习不仅包括教学知识和技巧,也包括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心理健康,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因此,我经常参加一些教育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我也努力保持学习、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让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念。
总之,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个可贵的学习时机。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积极的反馈、有效的沟通平台、体验式教育和不断学习成长,我们可以更好地影响和激励学生,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都传递正能量和未来的希望。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三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
学习
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
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毛估估”故事充分展示着生本教育理念,诠释着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
生活
。多么简单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学校要从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什么
新鲜事了。可在教育实践中,它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吗?对于我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高年级的英语
课堂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性,学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五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工作者是践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他们的工作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了基石。但是教育事业需要远远多于这些基石的支持。在这个春天季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思考在教育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我们能够学到的经验和体会,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教育者是为学生带来知识和品德的引领者,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敏锐的情感和细致的关怀。他们在课堂、在家访、在辅导中,都会对学生进行着周到的关注和困难的帮助。因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容被忽视。他们是教育事业的一大生力军,他们的贡献使众多学生受益。
教育工作者在职业中拥有许多荣誉。从教育技巧方面,他们应该始终保持热情和专业,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探索新知,提升自身教育技巧的水平。而在人文关怀方面,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体贴他们的情感,帮助学生成长。掌握好这些职业技能和情感关怀,才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口碑和职业的认可。
虽然教育工作者充满荣誉和尊重,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是不少的。教育方式上,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难题,比如如何让学习更趣味化、如何让知识更深入人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同时,教育行业需要进入更具时代感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好的配套器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深感困难的方面。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为教育者这个群体感到自豪。他们是为未来谋划、奋斗的伟大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庇护者。让我们用心去支持这个群体,用爱去呵护这个职业。让我们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实现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教育工作者是我们的灵魂和力量的代表,他们是呼吁人智慧和心灵的人们,他们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无限的贡献。在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为教育者以及教育事业点赞,并共同前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七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八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而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通过参加多次职业教育论坛和实地考察,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了,我深深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的希望与机遇。
第一段:政策引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度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导致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角色长期被忽视。但是随着新时代的政策不断出台,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框架的完善,激发了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活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聚合化和社会化发展。政策引领、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各级教育梯次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为实际工作中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向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质量,也要注重与融合其他教育形式。这一改变的意义是为了更加宏观化地考虑社会人才总量的均衡与优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
第三段: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学科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现在,职业教育正在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注重以实践为主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好地实现紧跟时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急需人才。
第四段:教学内容多元化,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是衔接校企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模式上,都在做出不断的创新与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职业教育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传统领域,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以更适应社会对于未来装备人才的需求。
第五段: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职业教育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发掘和潜力的挖掘。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性化与全面性,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总结: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政策的支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多元化以及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探索,都在向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方向前进。作为应该对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会越来越碧绿。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九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职业教育的春天,我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劳动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教育从最初的简单培训逐步演化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包含了人文、实践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的设施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在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质量和岗位实习机会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更好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培养职业人才的力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由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更有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第五段:我的收获和感悟。
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我的收获和感悟颇多。首先,职业教育给我带来了更加专业化的知识,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职场的需求。其次,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实习让我更加了解并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最后,我也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为自己更好的迎接就业市场和人生的挑战而努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春天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时代的机遇。职业教育的春天注定是我们发展职业生涯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一
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正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我在这段时间里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深深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春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各行各业的需求和优势,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具有更多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现在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技能教学,而是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了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使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内容和形式,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全面化的需求,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志愿并且更加勇敢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仍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不断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职业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职业教育的春天。
第五段:总结。
职业教育的春天,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无限可能和发展潜力。我们应该逐渐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更多的具有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职场和社会中,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期待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期待着职业教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二
冬天总让人有一丝伤感,大地在沉睡,显得了无生机,所以人们总盼望春天,毕竟在春风中欣赏春色美景,那也是极为惬意,让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是冬天无花可赏,从而让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伤感。不过这没有关系,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春天,那么读一读那些古诗词,去感受另一番春色美景,那也能让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唐诗里就有很多描写春色美景的作品,特别是杨巨源的这首《城东早春》,那就是一首难得的经典之作,整首诗意境唯美,并且构思也是极为巧妙,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所以这样的作品,只要在冬天里读,使得是能够提前感受春天;由于诗人写得生动有趣,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作品,那自然是不容错过。
《城东早春》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字景山,后又改名为巨济,今天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并且收录在了《全唐诗》;那这首《城东早春》便是他众多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首,整首诗写得极为唯美,诗人正是把春天里的美景,还有人们欣赏美景的那种尽情,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春天总让人向往,尤其是在冬天,读这样的作品,再从字里行间感受诗作中独特的美,那也是一大乐事,虽然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诗人的名气也并不大,可是写得又是很唯美,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正是由于诗人喜爱春天清新的景色,所以就在这早春之中,只要出门便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处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特别是那柳树的枝头,才刚刚露出了几颗嫩黄的新芽,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诗人在前面的第一二句中则是重点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使得此诗更加的生动有趣,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在冬天里读这样的作品,那也一样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春色美景。
最后的两句写得就更有趣,诗人并没有再刻意描写春色,而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来表达,这也是此诗最高明的一个地方,如果等到长安的大街小巷里都开满了艳丽的花朵,而这个时候就有无数的人出门看门,整个京城显得无比的热闹。这两句很与前面的两句相辅相成,从而突出了春天不一样的美景,以及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三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
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多么简单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学校要从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在教育实践中,它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吗?对于我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性,学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四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五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阐明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毛估估的智慧,讲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通过目测来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长,长大后论斤称重。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事实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然的成长,我们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太多自以为有效果的事,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这样总结:“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不会为了放心而天天称重惊扰它。”同样,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们不必质疑,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发展,到了收获的时节,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缀满枝头,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激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如同农民手下的小猪自然地生活、生长。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现在它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为了学生。它不会为了某种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驱遣学生。比如为了凸显分数而要学生超时运作,以损害学生为代价取得我们认为可以得到的成绩。虽然我们并没有恶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对分数的“善意”。单独的追求分数会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们太注重分数,最后常常连好分数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们要比别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首诗样的文章来结束我的发言。
社会意识当中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在教育者的意识当中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这种社会意识让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气冲天的优越感,让大多数人伤了心。
这种教育者的意识让一小部分学生有了“王候将相有种”的自信,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对人的积极认识与评价可以成就人,对人的消极认识和评价可以毁灭人,自然亿万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观的东西,当主观遇上客观,究竟该向右走,还是向左走?自然对人的孕育还在默默的继续。
她不说一句话,我们能领会吗?师本走了,生本来了,教育自然的春天还远吗?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那是我们平常给教育画蛇添足,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我们不是常说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育出来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简单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进了我的心中。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机智的处理这些惊喜,否则可能会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梦想着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读书学习。
虽然,现在这样的景象存在于我们的一个遐想当中,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虽然,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这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我还没有读完,但对所读的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处在那样的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当中,只要我继续读书,坚持实践,相信会妙不可言。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窦老师告诉我们一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她讲到备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西游记》中的节选,要想讲好、讲透这篇课文,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西游记》原著,还要读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评论。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窦老师也说,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如此准备,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积累。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租到,雅瑶尽力抓好某一个主题展现这个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学时简单的讲课文还是讲语文?思考之后,我们应该找准方向,尽一切地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再次借用窦老师的那句话: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第一次接触祁智主编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就被该书淡雅的封面吸引住了,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剥开教育的责任?引发思考的书名,立刻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本以为,这是一本说教“责任”的书籍,读着读着,我欲罢不能,被书中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插画、深刻的哲思、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阅读后,我把她悉心珍藏起来,有待经常翻阅,反复咀嚼。
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本书的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
她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发言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她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词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让我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过一种更有质量、有责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何在?这是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书中通过教育中种种习以为常的现象,揭示当前教育的真正责任。这本书像一位精神导师,为迷失的人们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违的朋友,真诚地言说教育的感悟。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平日里耕耘在教学一线,忙忙碌碌的,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就少了,但是对书本的渴望却越积越多。在上一学期我有幸参与到特级教师黄咏梅工作室中,工作室开展的“阅读阅快乐”活动点燃了学员们阅读的热情,也激发了我挤出时间来阅读的源动力。在指导老师黄咏梅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有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对我说一定要选它,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呢?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该关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吗?书名引发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鸣,利用假期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部教育名著,可谓“收获满满”。
一、了解了福禄培尔的生平事迹,拓展了眼见。
福禄培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碌无暇管教,继母对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禄培尔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探索、研究及实践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理解了福禄培尔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读《人的教育》全书,可以看出福禄培尔是一位虔诚的徒,他认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基于人性本善的认知,福禄培尔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则,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规则认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强大的影响力。
三、《人的教育》一书对现代德国教育的影响深远。
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欧洲国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发展很高,腐败水平低。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像大众、戴姆勒(daimler)、西门子(siemens)和宝马都位于德国。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群体。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德国的儿童教育能达到今天的高水平绝对有教育先行者福禄培尔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五、我们倡导的“生本教育”可谓对《人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我读到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联系到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倡导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教育适应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观点看,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
更多在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我在阅读中趟过了书籍的长河,在静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阅读是与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书籍去沟通交流;阅读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练,阅读还是对教育先知思想的传承。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与快乐真是多多益善。带着阅读的幸福与快乐,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去,“余愿足矣”。
在没有接触李希贵这个人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比如“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等等。这个暑假里,我从《面向个体的教育》里真真切切地领略了李希贵博大的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启发。
李希贵是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同时也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等等。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但纵使头顶着这么多闪光的头衔,却反而使得他的师生观和教育观更加瞩目。
一、师生观。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而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观。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录取中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位在马术方面已经很有造诣但中考成绩差距很大的学生报考了十一学校。是录取还是放弃?学校校务会经过讨论,打破常规录取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就是宁肯放弃百分之百的重点率,也要为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要为老师们的教学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一所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也应该从关注孩子本身开始。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发现那棵树,那棵树一定与这棵树不太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发现那颗树,需要我们提供适宜的土壤、水份、气候、养料,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的教育情怀。“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切身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为方向而奋斗!
这个假期,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象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就是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时间就这样在指尖流逝,踏上人民教师这条路已有半年,《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其实半年前已读过这本书,今天再看这本书,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作为教师的责任。
当时拿到这本书,给我最震撼的一节是“请喊学生的名字”,当半年前第一次踏进教室,面对一张张稚嫩而陌生的脸,我胆怯了,我不认识他们,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觉得对不住人民教师这个称号,特别是当你走到一个孩子跟前想和他交流,而你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时,更加的无奈。当我询问孩子姓名时,也看到了孩子眼中流出的伤心。“每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遥想他们最初的诞生,无不是充满希望,倾注温馨,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包含着对一个新鲜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并将一生与这份礼物相拥相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我每次发本子喊着学生的名字,走到他的身边,看清他的脸,然后把本子交给他,几次下来,我能记住大部分孩子的姓名,慢慢的我也有了自信的资本,我叫的出你的名字。我看着一个孩子,叫出他的名字,他脸上也洋溢着开心。从一开始觉得叫不出孩子的名字丢脸,到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这就是责任,当你走上这条神圣的道路,责任心油然而生。
有位教育专家说“人生有两个世界,一是成人世界,二是儿童世界。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从教半年来,酸甜苦辣,各种体会。令我最伤心的一次是家长的一通电话。从幼儿园刚上来的小朋友,他们的小手总是“闲不住”,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手总是在玩各种“玩具”,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采用朋友教的一个办法,吓唬他们,没收他们的“玩具”,经此一吓唬,大部分小朋友上课能坐端正了,这让我很欣慰,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不听话的小朋友。小易,平时也算一乖巧的女孩子,那节语文课,她的小手总是不停的玩的铅笔盒,友情提示下还是不听劝。我说“事不过三,再让老师发现有小朋友不好好听课,玩铅笔盒,老师就要没收了”,我继续上我的课。孩子的世界总是纯真的,其他小朋友发现小易还是在玩她的铅笔盒,向我告状,我有点怒了,没收了她的铅笔盒,总算课堂又恢复了安静。就这样等到放学后,我收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开场白就是把我骂了一顿,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手足无措了,难道我努力教育好这个孩子错了吗?后来和朋友倾述这件事,朋友说“又不是你的孩子,你何必呢。”是啊,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呢?我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使然,他们不是我的孩子,可我早就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就算家长不待见我,我也不忍心放弃这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
我想最好笑的事就是期末考试了,期末考试前的那晚,我没有睡好,想来也比较有趣,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自己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也没有那么紧张,这一次我却紧张的睡不好,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参加期末调研,我担心他们会发生各种状况,我自己也笑话自己,后来发现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那一天他们很乖,心里甚是安慰。我想其实这也是责任心使然。
教师的责任何其多,这半年的点点滴滴也只是沧海一粟。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老师从事的就是“花”的事业。我愿用我的关爱和真情去浇灌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付诸强烈的责任心,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今年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在假期里面读,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本书是是作者若干年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国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问题,我们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能让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可能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书中讲到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
人的短视是因为看不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高处,把目光投向远处。教育,至少需要我们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谓“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过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再回头来看当下的教育,心态可能就会中正平和了。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十月的读书计划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我加入叙事者的时间比较短,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十月底了,很快从网上购得,马上开始阅读。
从前言开始,就能感受到一位从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师的赤诚之心,她对孩子的爱是热烈的,是深沉的。始终以学生为本,是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
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大爱与无私。
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面临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温暖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心灯。一棵小树尚且需要修枝剪叶,才能茁壮成长,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七年级上学期时,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丢了20元钱”,“哦,是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记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怀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个学生很文静,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气色的说,“不要乱说,我相信她不是这样的人。你先回去上课,我会给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几个同学了解情况,小美家里比较困难,平时很节俭的,这两天突然大方了,买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已经大题有数了,但是我没有去找她当面交流,而是放出风声说,钱找到了。我观察小美的变化,刚开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她低下头想了好久,像是下决心似的。我知道她会来找我的。果然,一个课间,她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捡到了10元钱”“哦,是吗?在哪里捡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值得大家学习!”我看到小美的脸红红的,她的内心一定是纠结了好久的,不过总算战胜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福这个孩子。虽然我搭上了10元钱,但是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世界不光需要参天大树,同样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六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书里,我认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见。他没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给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他正视它,并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他将人的学习生涯分成两样:一是平时的学习,二是到终端年级备考。所以我们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阶段就必须学习,在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而不是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其实这样做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在学习评价上,郭教授认为不必过细,过细就会使人陷入只重细节不重整体的行为误区。我们要牺牲自己对于知道学生学得如何的冲动,去除过分的清晰和明察秋毫,用来包容他们前进中的不足,和保护及激扬其向上精神。这样的见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正确的引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学习规律和生长法则,就如叶圣陶先生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态事件。我们的职责是培育种子,扶植幼苗,供应养分,让个体面对土壤、水分、阳光、气候等生命资源,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法则,自由生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我们的整个教学思维就是细分再细分,然后对每个细分把关,抓教学就是抓项目细分的落实,以为教师做得越多,课堂上讲得越精彩,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其实这只是在包办代替,包办也就包办啦,代替却是代替不了的,这样做只是让我们的学生“形而上学”,只看到了一个漂亮的空壳。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有悟才能参透精髓与规律,有悟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放下身份,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大家要澄清认识: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学生为本,并把学生当成自主的人来看待和对待,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证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学习。
今后,我将在教学中贯彻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学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通过我的设计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与实践。我将与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使每一个课堂生机盎然,使我们的校园春色满园!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七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虽然对于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心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这确实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我内心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老师要承认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八
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20xx年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兴奋,我越发感觉到了——具体比抽象更加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实践比说教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讲讲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学习自然课,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些果实或者种子,我们在农村,学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学时就从学校后面的地里挖来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萝卜,还有从自家带来的苹果或者大枣等,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多很兴奋,现在那些知识还在头脑中留着,印象深刻,老师叫我们写作文,让我们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观察秋天的景物特点,我们奔跑着到那里,坐着站着跑着跳着,我们听到风中的大树在咣咣地晃动树干,我们看地上的野草颜色慢慢枯黄,那种对于自然的感觉的.确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发感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引用到了刚刚学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的作文写小草好像再给我们说:“永别了!”自以为很有文采,老师给我改成了“再见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见到,我觉得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
于是,当学习了《谛听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兴趣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两年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尽量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记得在初二时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展开了一个话题——你是否欣赏陶渊明?要求有相关资料佐证你的观点。当时0801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现实与理想,清高与世俗,细节之处见精神与不拘小节的矛盾等问题的争论固然有些许偏激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不是兴奋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活动之中的,那节课学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课三分钟才强制下课,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只是总结人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差不太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远不如此,而且对于人物的理解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就是学生参与课堂了,我想学生对于这样更加“生本”的课堂是感兴趣的。
后来,在今年教初三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努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位置,比如写语文测试前的状态,学生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比如让学生分析中考试卷,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又兴奋也有压力,让学生成为主人,他们才会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再继续探讨和努力,力争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收获,快乐充实地学习,有效果的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6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