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运用。在编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请大家充分发挥教案的指导作用,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二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三
读了卢沟桥烽火之后,我的感受特别的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依然对日本人有着鄙视的心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日本关冰箱侵占我们的全中国,可是不得不经过卢沟桥一代,他们在一个星光黯淡的夜晚,偷偷的向卢沟桥摸来,守桥的官兵发现了敌情,大声喝道:“谁!口令!”日本官兵气势汹汹的说:“我们的士兵失踪了,要来搜查!”中国官兵严词拒绝,日本官兵向卢沟桥开启火来,中国的官兵立即防守,但由于众寡悬殊,战士推到了宛平县城内,第二天晚上,中国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配手榴弹,冲了进去,把他们啥的片甲不留,最后,日本官兵全被灭。可是,日本官兵又想别的地方发起了进攻。中国的官兵多么英勇啊!为了把日本官兵赶出自己的祖国,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实施其却如此,日本为什么这么容易的就寝站了我们的东北三省?那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落后了,日本官兵打哪里,那里就要沦陷,到了最后,红军不得不长征了。中国官兵手里的抢几乎是从日本人手里抢来的。这些为题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差了。但不过,中国官兵的英勇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上一次我和朋友们上房顶,我眼巴巴的看着朋友们一个一个的都上去了,在上面大喊:“你们快看啊!这都能看见我们的学校!”“是呀,看,还有几个人在那里打篮球。”“是呀”!我也学朋友的们,可是都失败了,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的渐渐的,我是去了耐心,自信,可是想到在卢沟桥烽火的中国官兵都不怕死,而我只是把首层破,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再试了一次,终于上去了。
到了现在日本人还想侵占我们的钓鱼岛,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也一定要坚决反对,绝不能让日本人侵占我们的钓鱼岛!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四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五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六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有关“。
7、7”事变的资料。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艺术班由老师查找)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其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重点是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
(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重点段)第三段:
(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别人补充后一部分。)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4、通过看图和学习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4)通过看图和学习我们明白卢沟桥的修建是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所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通俗点说就是没事找事。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七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九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
(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是“不绝转入此中来”。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相信同学们心中那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在激荡。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的直观显示“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录象。(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多媒体的'运用开放了信息资源,形象的视频展示重演了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愤慨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同时被激起的,还有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的心理。可以说视频展示为学习新课扬帆导航。)。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5、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蓄意挑衅恼羞成怒喝问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哭爹喊娘同仇敌忾举冒。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手握腰佩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大举进攻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主动出击。
6、展示读。(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情。)。
(二)、学习第三段。
2、交流。
(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增强语气;“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范读第9小节。
2、最后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齐读最后一小节。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感情便在激荡与碰撞中得到了深化与升华,于是,异彩纷呈的感想让人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确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学生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读书的情怀。中华儿女曾经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凌辱,但是炎黄子孙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听出带着童稚的话语中是掷地铿锵的坚定决心。说者动情,听者耸容。语文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了。)。
2、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3、同学们,在结束本课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多媒体展示补充日军头目的最后下场的信息)。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上。“善恶到头自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卢沟桥事变的挑衅者头目到头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补充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在愤慨之余大快人心之外,也激发了学生向善除恶的自觉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的。)。
4、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了。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多媒体放飞和平鸽,播放蒋雨莲的《和平友爱永在我们心中》)。
(曲终谙情情未了。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一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二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生字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三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四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五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六
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先学后教。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七
3、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语言引入: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卢沟桥烽火。
1、词语: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呐喊歼灭震耳欲聋哭爹喊娘。
2、理清课文脉络:出示预习导航2按时间加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出示第一节。
蚕食。
(1)什么意思?(就是说日本要把我们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吃光。)(这是个比喻的说法。)。
(2)出示图片,日本侵略军就是这样蚕食着我国的领土,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从东北三省到华北地区,遭受着日军铁蹄的践踏。
咽喉要道。
(1)什么意思?(本来是人体的器官,关系到人的性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沟桥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里,你能看出卢沟桥的重要?
(出示句子:至1937年上半年,……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3)(图)是的,卢沟桥沦陷,北平就是当时的北京、天津都会失守,战争的烽火将燃遍神州,生灵涂炭!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的是民族存亡的忧思,请同学们读好这句话。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1、交流:请同学们看看故事开头2-3自然段,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日军:
(1)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这代指什么?
(2)从哪些细节你看出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敌人蓄谋已久的阴谋?交流【预习导航】题3。
a.“星光暗淡”、“万籁俱寂”、“深夜”、“偷偷地摸来”引:真要寻找失踪的士兵,也该在白天,这样寻找也方便,而日军偏偏选择在——“星光黯淡、万籁俱寂”的“深夜”。由此可见,日军的举动十分——可疑,更让我们感受到日军——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这是明显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指名朗读,读出日军的奸诈狡猾。
b.“全副武装”(引:找人需要带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来吗?全副武装只能让我们觉得日军这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气势汹汹”(引:从中看出了日本侵略者蛮横霸道。)。
“恼羞成怒”(引:为什么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没有得逞,日军是——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守军开起火来。)。
总结:
敌人: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守军:不畏强敌,开枪还击。
让我们再一次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的侵略本质,齐读2、3自然段。
a.“早有防备……,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仿佛看到了我国守军奋勇抗击侵略者的情景。
指导朗读,突出“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时守军的英勇无畏。
b.“英勇的中国守……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四个动作,感受到大刀队员们英勇无畏,与敌人殊死搏斗。
引:大刀队员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怎样的?用炮火疯狂地进攻宛平城,敌人的武器十分先进,而我军只有大刀,武器很落后,但是这更显出了我军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指导朗读。
c.“悄悄地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守军将士足智多谋,充满智慧,成功收复了卢沟桥。指导朗读。
d.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这些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我们将他们的这种英雄气概,深深记在心中,一起怀着对他们的无比敬意,再读一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大声喝问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吼叫疯狂扑来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举起冒着冲出砍去……。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手握腰佩。
抱头鼠窜……悄悄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
4、总结场面描写。
像这样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
a.我们抓住哪些词语就能理清“卢沟桥事变”的发展脉络?
要交代场面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
d.场面描述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场面:劳动、比赛、课件活动、辩论等。
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篇十八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两面夹击。
2、分两组学生各读一列,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4、课文中详细描写“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是(2-5自然段)。
5、“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讲好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指导学习课文2—5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看看故事开头,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划出有关词句,作好批注。
2、交流: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恶)。
(2)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无理)。
(3)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奸诈)。
(4)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英勇)。
(5)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蛮横)。
(6)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狠心)。
3、师评:同学们讲得非常到位,故事就因日军“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读出日军的蛮横无理,奸诈狡猾。(生齐读2-3自然段)。
4、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感觉看到了这帮可恶的日本鬼子!
记住这个事件的开始了吗?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将它牢牢记在心中的。谁来试试讲故事的开头吧!老师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也许对你有用。(师出示)。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
师评:(1)你能够将这个故事的开头讲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
(2)哎,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在讲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忧愤。肯定是个爱憎分明的好少年!
5、指导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开头我们在关键词的帮助下,讲得很不错,大家可以按照刚才的方式,学习下面一个自然段。
(2)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能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关键词句,可适当作些批注。
(3)交流:
第一处: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第二处: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第三处: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第四处: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学生交流的时候,可问:你为什么找这些词呢?让学生说说理由。(师评)。
6、日寇狼狈而逃的当天晚上,我们的大刀队员们乘胜追击,他们(引读):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对于这一部分,你又会抓住哪些词语来讲?为什么?
(2)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同样的,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奋起还击。
狼狈而逃 ……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手握 腰佩。
抱头鼠窜 …… 悄悄进发齐声呐喊……。
(3)给学生2-3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指名交流。
师评:听了你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日军狼狈不堪的样子,讲得不错!
我们大刀队员的英勇顽强在你的语言描述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用掌声送给这些奋战沙场的英雄男儿,更送给你,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6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