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4:18:44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热门14篇)
时间:2023-11-14 04:18:44     小编:碧墨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总结,不妨先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找到启发。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一

20xx年5月3日,带着期盼,带着国家税务总局和云南省地方税务局领导的关心和希望,我们一行50人来到了湖南省税务干部专科学校开始了为期20天的“智力援西”项目纳税服务骨干培训班的学习。这次次培训,既是提升业务素质,丰富税收知识,也是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看重,也是对我们基层一线纳税服务的殷切期盼。

湖南省税务干部专科学校是我国税务工作者向往的知识殿堂,是税收学术研究前沿阵地,也是我心中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当端坐于安静的课堂,与来自全省地税系统纳税服务一线的50名业务骨干相识,聆听师尊的教诲时,我感动于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关怀,又感悟于圆梦的快乐和人生的收获。

精彩的授课让我顿悟。本次培训包括了《税收博弈与纳税遵从》、《纳税服务理论》、《纳税服务视角下的税收执法》、《12366热线的基本知识》、《国外纳税服务知识介绍》等二十多门课程,几乎涉猎了国内外纳税服务方方面面的内容。老师们生动有趣的讲解,案例分析与答疑解惑充分结合,讲台与课堂积极互动,脑海里深深烙印下鲜活的知识。在学习期间,我们每堂课都是满勤,认真听课、做笔记。下课以后,又到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税务书店阅读和购买了课外书籍及相关理论报刊,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为让人感动的是,学校在安排好我们食宿学行的同时,在每个宿舍配备了电脑,便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大家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带进课堂,经过老师的讲解,课堂互动,豁然开朗。通过培训,大家感觉自己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理论知识,拓宽了思维方式,对以后的税收业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美丽的校园让我沉醉。虽已过烟花三月,盛夏初秋的校园却风情无限。风景如画的长沙构成税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漫步其间,花香四溢,绿树成荫,诗情画意,倍感宁静。校园的美是如此独特,如此绚丽。而“求实、精业、勤廉、笃行”的校训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感到责任和使命不再空泛,有许多理由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地税纳税服务一线的干部,得到组织的信任和培养,一定要把“本事”用在服务经济建设上,用在税收工作创新实践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税收工作中,努力开创基层税收业务工作新篇章。

衷心感谢领导和组织给予的宝贵机会,感谢学校的辛勤付出,感谢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关怀,让我重温了做学生的幸福。本次学习,不仅是一次美好的圆梦之旅,一段足以让人铭记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次人生境界升华的起点。本次培训的所得、所感、所思,无疑将会影响我的工作、我的学习甚至我的人生。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二

政治新课程改革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知识融入生活。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政治课能够同语文课一样,让学生置身于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情感的升华。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来谈谈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

《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的最后一框题,是对整个单元的情感的深化,在整个单元中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框题中,要让学生把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及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是本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社会公民纳税意识淡薄,违反税法的现象还存在,而学生又是将来的建设者,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这也是本课我要实现的情感目标。难点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学生对纳税人和负税人正面接触很少,不了解,因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这两个又是很基本的概念,必须突破。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来实现这两者的突破。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我所面对的学生十七八岁,活泼好动,精力旺盛,表现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接受力薄弱。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特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教学法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重难点的突破。

“税收与我无关?”

在进入“纳税人和负税人”的教学之前,我先让两位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税收与我无关?”,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引发思考,“税收真的与我们无关吗?”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辅助一些图片,展示现实生活情境“超市购物”、“银行取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理解,意识到税收就在我们身边。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讲了“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之后,我通过两则生活材料,创设生活情境,进行了这个难点的突破。

通过实物“工资条”的展示和现实生活中“消费税提高,商品价格上扬”的例子,给学生营造生活气息,进而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到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

要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也是我确定的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我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层层深入,逐步实现。

(一)引入动画,创设生动情境,形成认知

在讲授依法纳税的重要性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假如国家没有税收》,在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的动画中,令学生对这个重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税收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认知。

(二)开展活动,创设角色情境,深化意识

在谈到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还很淡薄,社会还存在违反税法的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当一回税务官”的活动,让学生以税务官的角色去发现、分析和评价身边违反税法的行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在进行概括总结。通过这种角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自身与角色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达到融情于境,再经过我的诱导、点拨,很自然地把握了四种违反税法行为的表现、危害、判断方法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深化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

(三)结合生活,创设爱国情境,升华情感

在强调公民在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时,我运用了互联网中广泛流传的关于肯德基、麦当劳因中国人不习惯索要发票而逃税20多亿的生活材料,将依法纳税提升到爱国的层次,强调这也是爱国的表现。通过这种爱国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爱国情结,更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通过这多种情境的创设,学生一直处于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一直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好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也顺利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依法纳税的意识,我设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征集税收宣传口号”。通过这个活动,使得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真正达到“参与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

介绍完本课知识点之后,利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我列出了本课的知识图表,构建学生对本框的整体认知。

两者关系(难点)

1、纳税人

2、赋税人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3、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积极行使对税收的监督权

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更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在《依法纳税》这一框题中,我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把握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与理解,欢迎批评指教,谢谢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三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教学我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典型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指出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使学生懂得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欠税等行为是可耻的违法的;同时使学生懂得既要有自觉纳税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因其内容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税收”;并且它的内容较之“分配方式”“财政”等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参与当代经济生活”理念的要求。

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1)编排特点:《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的最后一框题,是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2)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以及税收及其种类等相关内容,并且南庄本地有大量的企业,学生对纳税人纳税特别是本地企业的纳税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高一学生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实际有限,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本课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辅助材料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讲练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安排了一个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本课知识设计税收宣传口号,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服务生活”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四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abcdefg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大家好!

政治新课程改革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知识融入生活。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政治课能够同语文课一样,让学生置身于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情感的升华。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来谈谈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

教材分析。

《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的最后一框题,是对整个单元的情感的深化,在整个单元中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框题中,要让学生把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及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是本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社会公民纳税意识淡薄,违反税法的现象还存在,而学生又是将来的建设者,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这也是本课我要实现的情感目标。难点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学生对纳税人和负税人正面接触很少,不了解,因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这两个又是很基本的概念,必须突破。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来实现这两者的突破。

学生分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我所面对的学生十七八岁,活泼好动,精力旺盛,表现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接受力薄弱。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特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析。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教学法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生动表演,创设疑问情境,导入教学。

“税收与我无关?”

在进入“纳税人和负税人”的教学之前,我先让两位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税收与我无关?”,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引发思考,“税收真的与我们无关吗?”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辅助一些图片,展示现实生活情境“超市购物”、“银行取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理解,意识到税收就在我们身边。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突破难点。

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讲了“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之后,我通过两则生活材料,创设生活情境,进行了这个难点的突破。

通过实物“工资条”的展示和现实生活中“消费税提高,商品价格上扬”的例子,给学生营造生活气息,进而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到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

三、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突出重点。

要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也是我确定的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我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层层深入,逐步实现。

(一)引入动画,创设生动情境,形成认知。

在讲授依法纳税的重要性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假如国家没有税收》,在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的动画中,令学生对这个重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税收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认知。

(二)开展活动,创设角色情境,深化意识。

在谈到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还很淡薄,社会还存在违反税法的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当一回税务官”的活动,让学生以税务官的角色去发现、分析和评价身边违反税法的行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在进行概括总结。通过这种角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自身与角色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达到融情于境,再经过我的诱导、点拨,很自然地把握了四种违反税法行为的表现、危害、判断方法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深化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

(三)结合生活,创设爱国情境,升华情感。

在强调公民在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时,我运用了互联网中广泛流传的关于肯德基、麦当劳因中国人不习惯索要发票而逃税20多亿的生活材料,将依法纳税提升到爱国的层次,强调这也是爱国的表现。通过这种爱国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爱国情结,更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通过这多种情境的创设,学生一直处于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一直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好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也顺利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活动,创设实践情境,参与生活。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依法纳税的意识,我设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征集税收宣传口号”。通过这个活动,使得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真正达到“参与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

课堂小结。

介绍完本课知识点之后,利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我列出了本课的知识图表,构建学生对本框的整体认知。

两者关系(难点)。

2、赋税人。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重点)。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3、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积极行使对税收的监督权。

教学反思。

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更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在《依法纳税》这一框题中,我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把握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与理解,欢迎批评指教,谢谢。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七

上午好!很荣幸拥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我的课题是《税收与纳税人》。

本课题的思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1、首先把握学情。我采用两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一是在课前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二是利用我区的学习论坛,组织网络交流。这两种方法都给学生创造了充分参与、真实表达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将其中闪现出的思想亮点引入课堂,从而形成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在教学活动中会使师生互动更为深入。

从问卷调查和网络讨论的反馈中,我归纳出学生在认知、情感、实践方面的四个问题,即(1)对自身与税收、与纳税人的关系有一定认识,但不够准确和深入;(2)对税收“用之于民”缺少一定认同;(3)比较关注纳税人权利的现实状况;(4)一部分学生在实际问题上,知行脱节。

2、确定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1)了解关于税收的国情国策;明确纳税人的权利(2)能辩证地理解生活;能协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意识。

问题一是作为导入,将课堂带入生活世界中——比如,同学们瞧这一家子,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税种;眼见着一张增值税发票,更证明了只要你消费,就可能和税打交道;老师出具了自己的完税证明,让同学们看到了身边的纳税人。

问题二以20xx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结果不充分为背景,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我国纳税人的义务观念比较淡薄”。呈现这个背景的图片是篮球明星王治郅与队友们正填写申报表,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集中到了一处,即纳税人对义务的回避原因之一在于权利的架空,由此过渡到中心问题的讨论即问题三(纳税人应享有哪些权利?)和问题四(如何维护纳税人的权利?)

问题3和问题4是本课的重难点。之所以突出权利,是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尝试着开发教材。因为教材对纳税人的义务有详尽说明,但在纳税人的权利方面并未做系统阐述。要知道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而权利的充分享有更推动了义务的积极履行。因此,本课希望通过明确权利意识,来强化义务观念。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课堂讨论完成的。课堂讨论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积极思维、充分表达的平台,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讨论成果,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讨论过程,教师的引导需要用事实来支撑,从而增强认同感。比如通过对比10年间税收宣传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纳税人权利的回归;北京税务的便民服务体现出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更通过20xx年北京税收支出所作的十件实事,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享受着税收的成果,感受纳税人权利的逐步落实。至此,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上是本课题《税收与纳税人》的简介,感谢您的聆听,请予以批评指正。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八

20xx年10月22日,我在97中高一6班听取了刘博宇老师的公开课《征税与纳税》。刘老师整堂课环节紧凑,逻辑清晰,教学方法平实,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符合高一学生特点,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刘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课堂上,刘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比如找出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税收的种类等,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其次,注意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比如在学生回答完税收的特征后,刘老师让学生板演各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教材思考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刘老师还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得到当堂巩固。比如讲完税收的`种类后,刘老师出示黄某偷税受罚、列宁名言等让学生对税收特征进一步认识。学习完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予以巩固,组织学生讨论依法纳税的必要性等。这样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值得借鉴。

刘老师的个人基本扎实,教学准备充分,媒体课件制作精美不一一赘述。瑕不掩瑜,作为政治课,选取的材料可以更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通过自我表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思维更为活跃。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弄清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

2、引导学生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迁移到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部题中来。

3、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知识。

1、出示例2:

(1)读一读题目,读完后想一想,题目中有哪些句或字或词语你不懂?

(2)集体讨论:什么是营业税?怎样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3)缴纳的营业税是60万元的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

法计算。你会算吗?

(4)学生尝试练习。

(5)集体交流算法。可以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来进行计算。

2、阅读第7页你知道吗,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纳税的意义。

二、练习。

试一试:(1)读题。

(2)买车的钱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

(3)学生练习,后交对订正。

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对订正。

三、完成练习二1-4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第3题:(1)什么是个人所得税?

(2)联系第4题说明:奖金所得和工资所得征收的税率是不一样的。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4、第4题:(1)妈妈的收入应该属于哪一种收税范围?

(2)爸爸呢?

四、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获?

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同步练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

1、税收主要分为()、()、()和()等几类。

2、缴纳的税款叫做()。

3、()与()的比率叫做税率。

4、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就是把()看作单位1,()占()的3%。

5、盼盼饭店5月份营业额为2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5月份应缴纳营业税()万元。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税率与应纳税额有关,与总收入无关。()。

2、李阿姨认为自己付出劳动,得到工资,不需要纳税。()。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对号入座。

1、某工厂上月纳税6万元,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60万元,由此可知税率为()。

a、3%。

b、5%。

c、10%。

2、李爷爷买福彩中了20万元,按规定应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李大爷实得奖金()万元。

a、4。

b、16。

c、20。

3、张叔叔每月工资元,按规定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为超出1600元部分的5%。张叔叔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元。

a、16005%。

b、20005%。

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6%。

24020%。

1/5+30%。

1/2-25%。

1+60%。

47%1/2。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六、智力大比拼!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十

要求尽可能全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学校生活的一些具体细节,体验学校集体生活的快乐。

过渡性活动。

校园生活点点滴滴。

1.校园生活给我带来的.变化。

2.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

3.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使学生认识到校园生活对自己知识能力的提高,性格、品行的完善,兴趣特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拓展总结。

校园是_______,因为______。

校园是_______,因为______。

校园是_______,因为______。

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新名词:

新观点:

新体验:

新感受:

我将改变我的:

学生自己记录填写相应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签名: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十一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学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对浓缩液和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十二

20**年*月**日,我在97中高一6班听取了刘博宇老师的公开课《征税与纳税》。刘老师整堂课环节紧凑,逻辑清晰,教学方法平实,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符合高一学生特点,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刘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课堂上,刘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比如找出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税收的'种类等,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其次,注意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比如在学生回答完税收的特征后,刘老师让学生板演各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教材思考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刘老师还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得到当堂巩固。比如讲完税收的种类后,刘老师出示黄某偷税受罚、列宁名言等让学生对税收特征进一步认识。学习完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予以巩固,组织学生讨论依法纳税的必要性等。这样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值得借鉴。

刘老师的个人基本扎实,教学准备充分,媒体课件制作精美不一一赘述。瑕不掩瑜,作为政治课,选取的材料可以更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通过自我表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思维更为活跃。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

(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教学方法、手段。

五维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新课教学。

导入。

师: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主学习。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特点?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4、爱国主义的地位及其作用;爱国主义的特点;。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初步完成知识目标)。

生: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三精神”“一魂”“一火炬”)。

(1)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是中华民族之魂。

(3)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5、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合作探究:】(1)看了中国选手获胜的镜头,你被感动了吗?

(3)你认为你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被中华民族精神、奥运精神所感动。

【合作探究:】。

生: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激励了奥运健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小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内化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表达与阐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特点)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古代的辉煌近代的图强现代的复兴。

【重点理解:】(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团结统一。

历史事实、现实案例。

同舟共济吴万众一心协力同心一心一力。

土尔扈特东归;文成公主入藏、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等。

意义: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为难关头,都迸发强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企图都不能得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好和平。

征税和纳税说课稿篇十四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意义。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税收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会算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掌握,能辨别具体济济活动中需纳哪些税,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作用的理解,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通过对具体税种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了解认识到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78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