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课文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6:29:37
庐山的云雾课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1-14 06:29:37     小编:笔舞

探索是发现未知领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写总结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空泛的陈述。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一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壮观。

斑斓。

(浓雾)。

登山路上多变。

形美。

(雾气)。

山间云牯岭时间长。

九江变化多。

庐山赞。

你,

是壮丽的庐山。

瀑布是你的胸怀;

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

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你用纯洁的溪流,

你,

是令人心醉的云雾,

云雾中荡涤着尘埃,

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

壮观的云海;

好似万朵芙蓉,

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景,庐山之神奇,

使人流连忘返。

这真是,

江山如此多娇!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二

研究要点: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设计特色:

1、在赏读中悟境。课堂上,用课件演示课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对课文的魅力之处反复体味、玩赏,逐步把握形象、理解形象,最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

2、在写境中抒臆。在学生体验、感受云雾的形态美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作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二、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自由说)。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师: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4、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练习:

1、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广场的灯光,天空中的云朵、晚霞,校园的操场上,小河,田野,树林)。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四、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板书言简意赅,突出课文重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三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难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的第一自然段。今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

的怎么样?

(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师:这一段先总写了作者对庐山总的感受。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生: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

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来。

师: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

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生:山头上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

山谷中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

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比作()。

课件出示: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

师:你们再想一想,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姿态?

生:答。

师:你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生齐说)。

师小结:作者为了说明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我们把这种关系称总分关系。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好!自己先试一试。

生:练读。

指名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些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

生:听录音、想象。

师:谁来把看到的云雾画下来。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自己画。展评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们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吗?

生试背。

讨论学法。

学生齐读学法。

三、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云雾瞬息万变的?

生:读句子。

师: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

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云雾变化的快而多。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答。

师:那位同学愿意来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师: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师: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名复述课文。

五、拓宽思路,延伸课堂。

小练笔: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想到黄山也是旅游胜地,黄山的松树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请同学们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黄山松。

黄山松()。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状如(),有的形似()……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板书:庐山的云雾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四

(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师:这一段先总写了作者对庐山总的感受。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

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来。

师: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

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生:山头上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中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

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比作()。

课件出示: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

师:你们再想一想,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姿态?

生:答。

师:你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生齐说)。

师小结:作者为了说明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我们把这种关系称总分关系。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好!自己先试一试。

生:练读。

指名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些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

生:听录音、想象。

师:谁来把看到的云雾画下来。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自己画。展评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们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吗?

生试背。

讨论学法。

学生齐读学法。

三、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云雾瞬息万变的?

生:读句子。

师: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

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云雾变化的快而多。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答。

师:那位同学愿意来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师: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师: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名复述课文。

五、拓宽思路,延伸课堂。

小练笔: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想到黄山也是旅游胜地,黄山的松树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请同学们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黄山松。

黄山松()。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状如(),有的形似()……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板书:庐山的云雾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难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五

《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我是不怎么会上的,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的这节课在我的头脑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听于老师上了这节课,听了以后,我本人就被云雾之美感动了,这种感动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节课,我很难达到给予学生持久的感动。于老师的教学已经在我的头脑中定位了,这种定位是一种非常美的定位。现在的我还没有到过庐山,我觉得我一定会去的,那时我一定能够诵起云雾,感受着苏教版这篇课文给予我的世界。

因此,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着“定位”这个词。我试图寻找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定下一个永恒持久的“位”。

一是这课的几个词,是个“位”。这课有几个词怎么也得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巨大天幕”、“瞬息万变”、“云遮雾罩”等。这些非常有动感。把这种动感交到学生心中,阅读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诵课文是一种定位。背诵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没有积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维来认识,那背诵的另一种功能就自然体现出来。在这一课中,这种功能的表现便是享受庐山之美,这种美要想成为一种永恒,那就是艺术化背诵才能够达到。

三是研究研究让这篇文章变厚成书,这是第三种定位。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学习这课都能够到庐山,但网络信息这么多,让学生利用资源研究研究,在班级成立研究小组,让更多的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组合起来,也许这一课就会更久地保存在人的记忆中。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做的。这几天,我在读着王宏甲写的《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这本书告诫我们新课程老师,探究性学习是一条非常好的路,我们要把这条路铺在课堂中,铺在学生的心中,铺到世界里,不能仅仅地铺在试卷中。我们不可一味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探究,我们不能认为这一课,如果也去探究,会打破文章的美。我们应该改变思维,让学生认识的更多。要想让学生爱上庐山云雾,享受云雾世界,那就应该引导学生读超过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庐山世界,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之举。

另外,这一课用了好多“一”这个字也非常有价值,我们用这些“一”也可为学生定位。比如,“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个“一”连接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云雾光景。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六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一、抓住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词句,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以及练习写作。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其中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山峰秀丽,是我国有名的风景名胜,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二、检查预习。

1、要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首先要到他的家乡江西,只要你通过了这三关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第一关:生字。

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

第二关:词语。

景色、秀丽、尤其、增添、龙爪、弥漫、茫茫、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瞬息万变。

第三关:成语积累。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以生动有趣的设计,对学生的预习作了了解,又给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第一段: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三段:庐山云雾的变化;

第四段:庐山云雾令人流连忘返。

三、学习第一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快跟随作者去一睹为快,瞧,庐山到了!

2、放第一段文章录音。

3、看书中插图,文中都描写了图中的哪些景物?

4、众多景物中,云雾印象最为深刻,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四周都是云雾,我们漫步山间,真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5、感情朗读此段。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庐山的秀丽,下节课让我们充分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八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九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投影、录音。

2课时。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发明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tian)姿态(zitai)遮挡(zhe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助。

弥漫:(雾气)布满、充溢。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效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四、作业:

1、誊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身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象玉带。

奇丽瞬息万变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

盼望已久的国庆长假,我来到了庐山。你去过吗?庐山的美丽风景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吧!你最喜欢的也许是“险峰”,也许是“花径”,也许是“仙人洞”。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别具一格的,引人入胜。

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庐山的脚下,抬头向上望去,啊,好美丽呀!一座座山峰好像一个个巨大的卫士笑着向游客们致意。我们坐着车,在银蛇般的盘山公路上向上奔驰。车才行到半山腰,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如丝的细雨落了下来。这时,山上起了雾,到处变得迷蒙蒙一片,整个庐山好像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真给我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

它的去向,它却钻进了雾里,消失了身影。

啊,真是千变万化,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一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2、课件演示:庐山瀑布美景,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3、师小结:多壮观啊!可是你知道吗?吸引古今中外游客的不仅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更有那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云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庐山欣赏那美丽神奇的《庐山的云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学习软件中课文朗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3、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随文识字。

4、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课文中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庐山众多秀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你还体会到什么?

(4)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漫步山道,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5)课件演示。

(6)感情朗读。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师在黑板上范写。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教后记:本教时我采用四大块进行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回忆吟诵《望庐山瀑布》,引起学生对庐山的向往,再以诗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加以赞美,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紧接着第二部分就转入文本,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使学生逐渐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三块是教学课文的第一段。最后一块是扎扎实实的识字、写字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练习表达。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部分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景色秀丽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请同学们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来表现庐山云雾给人的感觉。

2、学生交流,师生点评。

二、感悟体味,激情诵文。

(一)、整体感知。

1、导入:庐山的云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味第二、第三自然段的语句。

2、请同学们快速朗读第二、第三自然段,找找总写庐山云雾特点的四字词语。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仔细倾听,想想你都看到了哪些姿态的云雾?

遮挡山峰的云雾(是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4、让我们亲眼看看千姿百态的云雾吧!(播放视频)。

(这段是按照先总起再分述的形式来写的。)。

6、尝试背诵。

让我们把这美景、这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不好,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是什么样的?自己轻声试着背一背。

谁愿意试着背给大家听,其它的同学也可以小声的和他一起来背。

7、总结:看来,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已经常驻在你们的心间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瞬息万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云雾的瞬息万变的?请你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呢?读好了词语,你们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先自己试试看!(学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3、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教师指着省略号,问:云雾还在变呢?(学生想象云雾还会怎样变。)。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

2、此时,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流连忘返”

(板书: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用它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扩展练笔。

1、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我们终究要告别庐山,挥挥衣袖作别这变幻无常的。

云雾。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其它地方,山间的云雾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推荐你们两篇文章:一篇是《泰山云雾》,还有一篇是《游庐山记》,同学们可以课后阅读,摘录好词佳句,领略不同地域的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云雾的不同特点。

2、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完成语文练习册的第三课中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把下面一句话写具体。

校园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总——分)。

瞬息万变(总——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以及练习写作。

教学准备:语文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后记:我常常认为上写景的课文对自己来说难度很高,每次上时,都有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因此每在上课前,我都会比平常准备得更充分,考虑得更周到。再说,我是上公开课,所以研读了文本、网络资源,再结合班级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由于课上,学生观看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加之给学生时间背诵,因此有的学生当场就会背了。我还引导学生从读到写。读时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写时大胆模仿,先说后写,完全符合中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的要求。上完课,我也反思,觉得以学生为主题的意识还是太淡薄,没有让学生主动读书,充分读书,积极思考,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不够。自己的教学评价太单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一课时。

多媒体。

讨论法提问法。

一联系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吧!桂林秀丽的山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那你是否听过“匡庐奇秀甲天下”呢?这里的匡庐就是我们的庐山。庐山四季如画,景色奇异。那里的云雾更是无可比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旅程,去欣赏一下庐山云雾的奇吧!

请集体读课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感悟题意,激情诵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怎么样?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指名读课文)。

3读的.非常棒!而且大家意见一致!那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云雾是如何的千姿百态。请大家集体读出写千姿百态的段落。(大屏幕现实第二自然段)。

4那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a这句话写的是哪的云雾?把什么比作什么?

b“白色绒帽”写出了山头云雾的什么?

c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5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继续看:(大屏幕出示)。

“哪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6同学们理解的太好了!可是还有两句老师在备课时给忘。

掉了,谁来帮老师分析分析?(学生自己小组讨论)。

7大家表现太棒了!都能当老师的老师了!那我们了解了。

怎么多,你能将它读好吗?

8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瞬息万变。

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读读(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9老师现在想知道什么是“瞬息”?

10那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瞬息?(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11老师想把这些词语换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你来试着读读,看看怎样?(师生分析差异)。

12那我们不换了!瞬息解释清楚了,还有“万变”呢?哪写出来了?

13咦?只写了四钟就叫做“万变”吗?

14呕!原来还有一个省略号呢,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怪不得他说“万变”!

15那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大屏幕显示)。

16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也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庐山的云雾。那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老师读,你来想。(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板书:变幻无常神秘)。

17也正式因为这样,庐山的云雾常常给人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是啊,庐山的云雾太美了!怪不得来到这里的人都舍不得离去,这里的美景真的令人流连忘返啊!(板书:流连忘返)。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仿照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五板书。

千姿百态。

变幻无常{}流连忘返。

神秘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3《庐山的云雾》。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学习者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山间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课文词语精美,形象、生动、有气势,句子流畅,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品读、感悟的形式,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提建议、说出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受感悟等等。虽然课文要求的是背诵第二、四自然段,但第五自然段的语言也很优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壮观,色彩的斑斓。在教学后,也希望学生能大致的说出庐山云海的景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秀丽”和“流连往返”造句。

过程与方法:

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2、解决措施:采取多种的读书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难点: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解决措施:合作探究,鼓励表达。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2、课件演示:庐山瀑布美景,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3、师小结:多壮观啊!可是你知道吗?吸引古今中外游客的不仅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更有那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云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庐山欣赏那美丽神奇的《庐山的云雾》吧!

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5

让学生回忆吟诵《望庐山瀑布》,引起学生对庐山的向往,再以诗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加以赞美,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这种以旧引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进入新知,顺理成章,贴近自然,非常有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3、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随文识字。

4、练读课文中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

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按要求读文。

10。

通过听课文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练读,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熟悉课文,为精读感悟打下基础,“练读课文”的设计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庐山众多秀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你还体会到什么?

(4)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漫步山道,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5)课件演示。

(6)感情朗读。

12。

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说”“画”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习生字。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师在黑板上范写,生书空。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1、交流。

2、书空。

3、交流后描红。

8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5

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4、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

(4)、“流连忘返” 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学生自由说)。

读文画句子。

交流。

学生自由画。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25。

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拓展练习。

1、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学生练写。

10。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五

第2课时。

执教:城郊中心小学 费燕萍。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的特点。

2、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 理解课文抓住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丽神奇的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去解开这个谜。

二、 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 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 交流: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 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1、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

基本流程:

(1) 说照片(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 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 读照片文字(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 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 交流,学生谈体验(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 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 出示相应画面。

b、 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 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 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 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  ),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 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 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 生欣赏照片。

d、 师出示文字。 “云海……小岛”

e、 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f、 齐读,感悟。

(3)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 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 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 学生初读。

d、 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 生说。

f、 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 齐读。

i、 生发表不同意见。

j、 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 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三)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四)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五)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 速读。

2、 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 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 交流。

5、 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 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 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 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 细读,品词品句。

e、 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 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5分钟)。

1、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我真想……)。

2、 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附1:有关网址:

庐山旅游:/test/。

中国旅游网:http:www,。

校校通:

附2:板书。

(令人心醉)。

大天池:壮观:汪洋大海。

绚丽动人。

牯岭:朝夕相处 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刚刚……转眼间……。

山间路: 瞬息万变 雾来时……雾去时……。

雾浓时……雾稀时……     。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六

溧水蒋岭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我从以下四点做一个说明: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本课时的训练要求有以下几点:

1、学会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的美丽;

3、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具的准备:

教学课件。

二、教法的说明:

为了训练三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握主要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达到理解。

三、学法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试着向学生传授“学法”,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想想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的说明:

根据教学要求,本课时分为五个部分:

1、导入新课:还记得古诗《题西林壁》吗?(指背)写出了哪儿的景色?(板书:庐山)简介庐山以及云雾(板书“云雾”),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特点呢?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2、检查自学情况;

3、讨论交流: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三部:

(1)自学感知;

(2)讨论交流;

(3)发挥想象,评价朗读。

4、合作学习:这个部分分为三部分:

(1)自我阅读;

(2)小组合作;

(3)讨论朗读,直至背诵。

5、总结评价:

主要有两个设计:

(1)播放录像后:看到这么美得的景色,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2)摘抄优美的语句。

转载【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庐山的云雾课文篇十七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

2、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有,那,更给他。(指名回答)。

3、师:作者先总体叙述了对庐山总的感受,那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图。(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

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为了介绍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同学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

生默读,画。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

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生:山头上云雾,像白色的绒帽。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是巨大的天幕。

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

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比作。

课件出示: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把比作。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

师:你们再想一想,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姿态?

生:山头上的云雾像山峰打着一把伞。

师:同学们真回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

生: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说明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总分关系。

生:谁能把这这一节读好!自己先试一试。

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

生:边听录音,边想象。

师:谁来把看到的云雾画下来?

指名上黑板画,其余学生自己画。

展评学生的画。

师:画的真美,你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出来吗?

学生试着背诵。

讨论学法。

学生齐读学法。

三、下面请学生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云雾瞬息万变的呢?

生:读句子。

师:“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

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等。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云雾变化的快而多。

指名读。

师:请小朋友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

学生回答。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指名背。

五、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庐山会令人流连忘返呢?

指名复述课文。

五、拓宽思路,延伸课堂。

小练笔:请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难点: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228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