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服务报告(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7:56:29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优质14篇)
时间:2023-11-14 07:56:29     小编:HT书生

报告需要明确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以便读者或听众能够轻松理解。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范文中的内容和思路可以启发我们在报告中的表达方式和论证逻辑。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一

(一)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调研提纲及责任分工》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市城投公司、市电教中心工作组在对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撰写此报告。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村级组织设臵。

十堰市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840个,农民党员80726人,占全市党员的52.44%。其中村村、村企、村居联合的“区域型”党组织493个;依托茶叶、蔬菜、柑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型”党组织226个,村级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情况看,村级党组织健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流动党员组织设臵难。2011年,四个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近2000人,占总人数的42%,外出务工党员86人,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04万人,且分布广、行业跨度大,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和党员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经济正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多产业发展,特别是跨村连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基地,需要党组织提供引导和服务。如洪门铺村和巷子口村,近几年发展蔬菜产业,联系日益紧密,给党组织设臵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乐园村由尖疙瘩村和芦家沟村合并而成,人口多、村域面积大,国土面积2349.84公顷,合并前有村干部6人,现仅有3人,仅仅靠村级党组织人员力量十分有限,党小组和无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

全市现有行政村1845个,村干部5780人。其中35岁以下755人,占13.06%;35—54岁4489人,占77.66%;55岁以上536人,占9.27%。大专以上学历257人,占4.45%;高中、中专学历3200人,占55.36%;初中及以下学历2323人,占40.19%。村党组织书记1843人,其中35岁以下142人;35—55岁1443人;55岁以上204人。大专以上学历109人;高中、中专学历112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605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434人。有大学生村官219人。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突出表现为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无专业特长。洪门铺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50多岁,60岁以上有3人,初中文化程度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人,且都没有专业特长,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观念不新。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三是能力不强。适应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四是动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职责繁重,但村级组织又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权责分离且不对等,有的村干部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动力不足,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影响了村级工作。五是后继乏人。大批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转向城市、城镇务工或居住,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洪门铺村35岁以下在家务农的不足10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村,造成许多地方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存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关于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全市1845个行政村中,有村级活动场所的有1539个,占86.22%,尚无活动场所的2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78%。村级阵地中,有党员活动室的有1539个。从四个村的情况看,都有远程教育站点和农家书屋,有3个村配有电脑和电视,有2个村通因特网。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建设不规范、不统一,质量不高。一些经济薄弱村存在活动场地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条件好的村与条件差的村差距大,影响部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阵地功能发挥充分。绝大部分村阵地主要用来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等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等设备利用率不是很高。有的村虽然配了电脑,但利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做得不够。如工作组帮建的四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书都是新的,几乎没发挥作用。个别村将活动阵地部分出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经费不足,阵地维护不够,设施老化严重。我市绝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438个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活动阵地有钱建、无钱管,更无力添臵活动设施,老化严重,成为空壳和摆设。四是软件建设不够。村干部考勤制度、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够;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设臵不规范;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不健全,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不清,监管、维护、管理不到位。

(四)关于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

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无保障。全市无村办企业、无农业生产基地、无农业资源、无自有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达438个。四个村都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洪门铺村现有集体经济主要靠村集体林退耕还林补贴,一旦政策执行完毕,集体经济就断了来源。二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基本只够日常办公支出,根本无法保障村干部待遇。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困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市资不抵债的村130个,占9%。全市负债过百万元的村有329个,50-100万元的205个,10-50万的497个。四是村干部待遇偏低。全市村主职干部的工资基本上都在每月360元左右,其他“几大员”的工资每月仅200多元,村主职干部工资最低的每月仅300元,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五是村级财务管理有待加强。部分村文书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工作;村级收入部分存在坐收坐支的现象;村级经费支出“白条”多、不合规单据多、不合理的开支多;财务公开不够,监督不到位,执行审计制不严。

(五)关于村集体经济。

2010年底全市有1332个村当年无收益,占总村数74.62%;当年有收益的村453个,占总村数的25.38%。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1284个,占71.93%;5万元以上的村501个,占28.0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愿发展。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宁愿自己干,也不愿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存在怕苦畏难、怕承担风险等现象,还有的认为工作头绪多,没法搞。二是能力不强,不敢发展。部分村干部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本村的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有的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三是投资乏力、后劲不足。村级经费主要用于工作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发展集体经济。四是责权利不清,集体经济“长不了”。部分村争取集体经济项目,花大量资金建成后却没能有效管理,权责利不清,集体收入昙花一现。五是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漏洞。有些村干部对集体机动地的实有数字瞒报,以此来降低村集体收入,获得上级党委和部门在资金上、物质上的更大支持,还有些村干部将集体地“公地私种”,自己从中获利,或者“公地私有合法化”,使村集体地越来越少。六是鼓励和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机制还不健全。

(六)关于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

我市村干部工资报酬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由乡镇统筹发放,按照相对统一的工资标准,各地对村干部工资报酬发放和管理,一般采取结构补贴、定额补贴、基本补贴与实绩考核结合的方式。少数地方实行了业绩考核的办法,完成乡镇确定的考核目标,村干部可拿到标准工资,完不成的相应扣减一定比例的工资。部分村主职干部离职后领取了低额生活补助。丹江口市、竹山等地为部分村主职干部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全市有3277名村主职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24.77%。目前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待遇偏低。洪门铺村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000元,大大低于全市普通干部工资,甚至不及外出打工者收入的一半,经济条件差或债务负担重的村,工资则经常难以兑现,有的村干部开展村务工作还得垫付相关费用;村干部养老、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后顾之忧。二是负担偏重。实行村组合并和交叉任职后,村干部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兼顾。三是热情不高。工资待遇低,经济上没甜头;提拔晋级难,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得罪人,社会上没盼头;社会保障差,离职后没靠头,导致村干部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后继乏人。工资太低,对农村青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从四个村情况看,村干部平均年龄为50多岁,35岁以下的仅1人。五是滋生不正之风。待遇偏低,对部分村干部失去吸引,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的把当村干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七)关于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

目前我市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民主决策中不够民主。虽然都建立了“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但许多地方流于形式、流于制度。有的村以村民会议召开难为由,长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有些村民代表开会前没有同村民沟通和充分听取意见。还有些村在决策重大村务时,没有按照“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程序开展,既没有开党员会,也没有开村民代表会,村民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民主管理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是由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制定,而是由少数村干部制定,约束村民的多,而约束村干部的少。有些村务管理混乱,财务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也不向村民公布情况。三是民主监督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村委会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使得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村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随意性很大,流于形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党责任落实不够,存在抓经济硬抓党建软的倾向,对村级组织建设抓得不力。有的地方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建工作上级虽然有文件、有要求,但到基层却不能落到实处。一些领导干部到村检查指导工作,谈经济工作多,过问党建工作少,一些领导对村级党组织现状,情况不熟,研究不够,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只等上级给政策,拿办法。目前,对基层党的建设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布臵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乡镇党委对村干部缺少必要的管理、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抓,基层组织建设落不到实处。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任务不明、思路不清,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基层组织建设点多面广,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市委提出实施“活力工程”,省委也提出要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具体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但是从四个村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村组干部要抓发展、保稳定、促民生,真正把精力用来抓党建的不多,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存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突击抓几天、领导过问的时候思想紧几天的不良现象。就是抓也仅抓硬件,建建房子、摆摆桌子、搭搭架子,没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

(三)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表现为班子不强,班子成员素质差,能力低,观念陈旧、保守,不思进取,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尤其是缺乏一个踏实肯干、公道正派,具有致富本领的党支部书记。有的班子不团结,搞内耗,“保垒里战斗不止”,无法形成核心,干部之间思想上互不交流,感情上恩恩怨怨,工作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上来的,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致使两委之间关系紧张。有的村党组织不热心党的建设,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无创新、无进步。相当部分党支部平时很少组织党员学习,有了事才临时召开党员会,有的支部虽然组织学习,但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四)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会抓基层组织建设。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另外,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还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较少,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对农村工作“素质高的不愿干,素质低的干不了”,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当干部,“两委”换届时只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部分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私心,缺乏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凭感情办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在工作中背离了党的政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不满。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原则,创新方式,灵活有效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

1、明确基本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必须有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方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具体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准党组织设臵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点。二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现实需求,创造条件,促使他们更加便捷有效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变革要求,根据本地产业特点、经济规模和党员分布等情况,灵活设臵党组织。四是积极稳妥,适时推进。注意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的稳定性,允许多种设臵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

2、创新设臵方式。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一些成功的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方式。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横向联建,纵向整合,动静结合,特色推进”。横向联建就是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镇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纵向整合就是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动静结合就是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体中建立流动党组织(分长期和临时两种),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特色推进就是在农村一些需要改进组织设臵方式但尚不具备改建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或年龄等情况灵活设立特色党小组,促进党支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一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党组织;二是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组建行业协会党组织;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龙头企业党组织;四是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党组织;五是以农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园区党组织;六是以农业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市场党组织;七是以驻外机构为依托,建立驻外党组织;八是以流动党员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党组织;九是以强带弱建立中心村党组织;十是按年龄层次,单独组建老年党支部。

3、处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与“政”的关系。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要力求做到互相衔接。调整党组织设臵方式,特别是跨区域建立联合党组织时,必须同步考虑行政体制的统一问题。二是正确处理“遵守党章”与“主动创新”的关系。既要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推进,又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三是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要从动态上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调整的时机,既不落后于农村形势发展要求,又不超越于形势发展要求;既不能盲目进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四是正确处理“组织引导”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组织引导,又要充分尊重民意,把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实践化为利民办事、助民致富的现实行动。

(二)教育培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二是加强宗旨观念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强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指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完善乡村干部培训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等措施,使乡村干部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和驾驭农村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

2、健全干部选用工作机制,选准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按照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选配好村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坚持凡是提拔和使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晓度,从而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3、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看,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保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的知识型“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预选乡镇后备领导干部;二是从致富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那些农村致富大户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三是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筛选科技型后备干部。

4、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三)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作用和功能。

1、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建阵地。山区农村因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极大,在阵地建设上宜立足各村村情,在面积大小、建设风格、规模标准上,不能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区别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列出建设计划和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经济条件较好但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的,要加大建设力度;对已经有场所的要抓好达标升级;对于建好活动场所的,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各级党委在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帮扶力度上,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考核工作中,要分类确定指标,既要看建设成效,也要看基础条件和建设难度。

2、建用并举,提高综合利用率。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大作用。一是决策议事中心作用。利用办公活动场所组织发动群众、处理村级事务、讨论表决重大事项。二是教育培训中心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讨论、现场咨询、播放远程电教片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村民群众的学习培训活动。三是群众活动中心作用。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健身设施,紧扣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题,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3至5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休闲文化中心。四是信息服务中心作用。设立“说事”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场所,有效利用村务公开栏,公布村务党务、有关涉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业致富信息,为群众生产生活等全方面提供服务,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五是社会维稳中心作用。使阵地成为基层矛盾调解中心、服务群众的窗口。

3、配套设施,着力提升阵地功能。强化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三室一家”,搞好日常修缮维护,配臵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村级办公阵地的综合功能,确保能够建得好、用得上。加强村级阵地的资产管理。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变更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明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村级组织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活动场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坚决防止随意出售、出租、抵押等情况的发生,做到监管、维护、管理“三到位”。加大村级办公阵地的美化、净化、亮化力度,结合实际,重点搞好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环境绿化和院墙、厕所等附属设施建设以及室外场地的硬化,夯实村级办公阵地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不应该由村级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级组织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引导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同时,村级组织可根据实际,加强发展行业、产业协会,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3、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减少村级支出。在财政扶持和村级自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先富起来的个人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以捐款、捐物等捐赠方式兴办村级公益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级(农民)主体、社会辅助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捐款和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冲抵营业税、所得税。

4、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财务管理。一是结合实际,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是减少报刊征订费用,除规定的党报党刊外,不得强行征订其它报刊。三是实行“零招待费”制度,所有为村级组织服务、达标检查活动等,必须安排招待的,建议由政府统筹解决。四是规范农村优抚、特困救助、补助支出,加快五保户集中供养,对五保户中的危房户优先进入乡镇养老院集中供养。

5、建章立制,加强监管。要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重点是在保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收入、支出和债务的管理。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财。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分析,年终有总结,切实提高村级组织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五)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1、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发展办法,制订出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分别进行挂村结对帮扶和挂户结对帮扶,指导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2、拓宽思路,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应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居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项目;地处小集镇附近的村居应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要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强化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加强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如对粮田、鱼塘、房屋承包等合同,要按时足额收缴承包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比例和总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行政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加强现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级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强基固本,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着力选配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较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好带头人。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性农村市场经济以及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的市场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制订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广大群众致富上来。加大在农村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力度,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系统,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六)以提高村干部经济政治待遇为着力点,不断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建立村组干部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高经济待遇。中央、省及地方财政应逐年追加对村级转移支付额度,确保村干部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改变村级转移支付一定数年不动的状况。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干部待遇报酬问题,使村组干部年工资不低于外出务工者平均收入水平。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县、乡、村集体及村干部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保险费,实行统帐结合式管理。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的办法,对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2、为村干部成长进步提供发展平台,提高政治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关心、爱护村干部的成长进步,政治上给他们荣誉,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学习上加大培训,生活上予以关照,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将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的做法常态化,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人员到乡镇任职,或录用为公职人员,以此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村干部职业化进程,实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制定出台有关具体政策,加快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干有所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干有所值。

3、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带头致富,增强村级自我支付能力。鼓励各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臵资产、开发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兴办二三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中介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对村级集体经济增长部分,可以确定15-25%比例,用于发放村干部的误工、交通费用等补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贡献较大的村干部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村干部带头致富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村干部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使他们先行一步富裕起来,逐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安心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保障民主权力,推进村民自治。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村民依法参与、政府依法推进的舆论氛围。支持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确保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充实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指导部门的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民政部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村民委员会及其他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2、落实自治制度。一是民主选举。对选举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人数;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民主决策。大力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使村民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保障村民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得到落实。三是民主管理。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定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等规章来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实行依法治村、依规管村。四是民主监督。推行一户一张明白卡,一组一名监督员,一村一个公开栏,做到“给群众一个说法,还干部一个清白”。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理顺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村民自治指导、管理体制,科学界定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指导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将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综合地抓好落实。

4、加强宣传引导。定期举办各类村干部培训班,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通过各农村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各类教育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报道村民自治的典型实例,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阶段,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并且呈现多样化特点。经济自由化以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在信息开发和信息管理技术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实践不仅仅要适应这些新的市场需求和出口机会,而且要考虑到减轻贫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这项计划强调了人力资源和技术网络的发展,以便为乡村社区提供信息服务。这项计划旨在开发和提供适合农民和农村社区的内容,包括传统传播技术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信息网络内部的横向相连和纵向贯通,满足农村社区对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人工组织网络在帮助农民获得新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重要性,并注意利用培训、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人工组织网络的发展水平。除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外,各级政府也认识到传统的传播媒介和通信技术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电视、收音机、光盘和报纸。

为总结中国农业部在信息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研究人员开展了实地调研(详细的案例研究报告将发布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http://),提出了几种信息和传播网络的模式。这些案例研究报告和信息服务模式能够为中国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很好的参考,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项研究与粮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其他合作项目密切结合,以进一步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发展、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加速技术传播以及加强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项案例研究成果同样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实际上,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它还是粮农组织根据新的战略计划“跨越农村数字鸿沟”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开展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基础。该计划是基于“信息革命忽略了近10亿人,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这样一个事实而制定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来临,只是拉大了这些人与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的人群之间的差距。在比较中国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都市和乡村社区、男人和妇女、一些成功的农户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差距时,“数字鸿沟”是很明显的。粮农组织及其合作者,包括中国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一揽子项目,通过提高人工组织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缩小“农村数字鸿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形势已经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农业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个覆盖中国大陆省、市、县、大多数乡镇,并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建立。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密切关注,并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于2003年开展了农村信息服务专题研究。以中国大陆的六个县(市)为案例,工作人员做了认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提交了这份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的三种模式,比较了它们的特点,指出参照应用各种模式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从宏观政策、微观工作措施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参考价值。

中国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资金、人才缺乏,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内容不足,信息服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信息服务在各地区开展不平衡等等。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我们也希望继续加强和有关国际组织、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信息服务工作经验,共同促进世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满足农民的生产经营和收入增长的需要,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向中国国内其它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成功的信息服务模式,受粮农组织委托,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成立调研小组,于2003年上半年,赴浙江省缙云县、兰溪市,安徽省舒城县、芜湖县,宁夏利通区,吉林省扶余县共四省区的六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有三种信息服务模式。分别是:(1)服务站模式。依托县农业部门、乡镇农技站、农经站、文化站以及农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信息服务组织,形成完整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2)农民之家模式。农民之家开设了敞开式、集农技咨询、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经营功能于一体的独立服务场所,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信息服务相结合,并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3)协会模式。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和需要,分别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专业特色、自主管理的协会团体,通过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品种、生产资料、销售和相关信息服务。三种模式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服务用户:农民之家模式的服务用户最广泛,不仅包括创办地区内的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协会,也包括创办地区之外的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服务站模式的服务用户一般只包括本地区内的农村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上述两种模式服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比较分散、多样化。协会模式的服务用户比较单一且专业性更强,即协会只面向生产同类农产品、并且已加入该协会的农户群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服务站模式和协会模式一般只给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但前者服务的信息内容涉及农村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市场、产品供求、政策信息等;而后者主要集中在会员农户所生产的某类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方面,同时也组织一些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的工作。在农民之家服务场所内,农民不仅可以得到信息咨询服务,也可以购买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

3行为主体:服务站体系、农民之家的组建、运行、发展和各项投入、管理的主体是强有力的政府农业行政部门,而协会则更多地由农民自主管理、运行和发展。前两种模式都成立了来自农业局、林业局等涉农行政部门的专家咨询组,技术力量较强,比协会组织更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而协会则由于集中研究和开拓某一类农产品的市场,对市场的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有开发市场的优势。资金来源:服务站模式、农民之家模式更多地依靠财政支持,更具有资金优势。而协会模式则更多地通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物资取得经济利润来开支。

5地域分布:服务站和协会基本上就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民之家设在市(镇)区。6服务成本:服务站体系、农民之家的组建及运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而协会由于是农民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运作成本相对较低。

在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组织的基础上,信息服务部门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电话、刊物、简报、黑板报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体的优势,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总结上述三种信息服务模式成功的原因,调研组发现,信息服务工作搞得好坏,不完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当地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重视和支持。调查的这六个地区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由于这些地区政府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因此,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用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才使得这些地区的信息服务网络很快建成并投入运行;第二,都十分注重各种已有服务资源的开发、整合及综合利用。如成立由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的信息咨询委员会,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与电视台、报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等现有信息传播媒介合作,提供针对农村、农民的服务内容等。第三,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及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服务工作需要。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实践证明,以中国各级政府为主体积极推进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取得了相当大的实际效果,也得到了农村基层官员、企业、农民的充分肯定。当然,各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难题,其中,资金制约、人才制约、技术制约以及信息内容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服务的物理网络、组织网络在许多地区还需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信息内容的开发、提高信息服务工作质量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从信息需求方面来看,由于目前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农村的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育程度比较低,信息服务还难以产生非常大的规模效益,而面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的现状,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对信息的需求动力不足,导致已有信息服务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在强化信息服务供给的同时,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激发信息需求,引导信息消费也是各地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三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是曾贫穷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区,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十一黄金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固关镇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xx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县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北大山村一年级有10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四

今年,xx镇对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科学制定方案,严格政策标准,合理设置项目,加大经费预算,完善考核办法,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有了良好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目标责任。20xx年,我镇将农村公益性服务纳入全镇重要工作,强化了做好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别与农技、农机、水利、水产、文化、村镇建设等6个服务中心负责人签订了工作目标。

责任书。

(计生办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之签订),将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管理责任完成情况与工资相挂钩。

二、完善。

工作方案。

规范了项目设置。为了使我镇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年初我镇分别制订了农业(种植业)、农业机械、水利、水产公益性事业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服务工作责任、服务项目、岗位设置、管理和考核办法。

三、依法公正操作,规范。

合同。

管理。我镇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由镇政府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服务组织或人员签订了服务合同,有些服务中心(如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还与服务人员签订了劳务合同,约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

四、建立考核体系,规范日常管理。为了提高全镇农村公益性服务的服务质量,我们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公益性事业服务台帐和公益性事业服务情况考核台帐。我镇对每一个项目建立了服务台帐,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由农民在服务台帐上签字,镇政府定期对服务台帐上的各项内容进行抽查,作为服务合同考核的依据,避免了因平时管理失控而造成重大损失。在年终组织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农村公益服务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服务费,真正做到“农民签单、政府买单”。

五、设立财政专账,规范经费管理。20xx年,我镇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农技、农机、水利、水产、文化”等服务中心兑现“以钱养事”资金,结合平时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的结果,按规定将服务合同金额预拔和结算兑付到每一承担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我镇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的单位有5个,合同预算资金xx万元(其中:农技xx万元、农机xx万元、水利xx万元、水产xx万元、文化xx万元),年底实际发放xx万元(其中:省补贴xx万元、镇拨款xx万元。分解到各中心为农技xx万元、农机xx万元、水利xx万元、水产xx万元、文化xx万元)。

六、服务人员观念大转变,工作热情大大增强。20xx年,我镇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教育,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示范等形式,使服务人员在思想上树立以公益服务为职业,增强干好公益服务的信心。大多数服务人员做到以公益服务为已任,以农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一心一意扑在公益服务工作上,如农技服务人员,在稻飞虱防治关键时期,成天顶着烈日,指导农民用药,为达到最隹防治效果,他手把手教农民配药,对没有劳力的农户,他亲自下田打药。在他的努力下,稻飞虱没有给xx镇造成大的危害。

我镇20xx年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加强,为农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服务人员收入得到保障。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五

20xx年xx月xx日,按照大学的安排,我作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跟随服务队在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社会实践期间,我无处不感到乡亲们的热情朴实和村里孩子们的天真好学。而最让我感动和钦佩的还是村领导班子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

首先是了解我们志愿村的大概情况.我们先是与村支书的一次聊天,了解到这满村上下房前屋后,见缝插针栽的可不是一般的树,那可是咱老百姓的一片不大不小的摇钱树埃原来早在前几年村委一班人就商量着要为老百姓栽一些经济效益高的果树,于是他们买来了几千株柿子树苗。现在,村里共有5000多棵现在挂果的柿子树,平均一棵柿子树一年就可创利xx年,村委一班人出马,给村民们联系了为南韩一家公司育种的活计。现在全村的育种田已经达到00多亩,而农民的收入更是因此而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领导管理有方,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其他的方面也是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先说这个村里的治安,村委一班人早就制定了一套村规民约,凡是有违反者,都要照章处罚。村民们都觉得邻里乡亲吵吵闹闹,丢人不说还要受处罚,还得耽误精力,实在不合算。所以,这个村现在可以说是安宁无事,听村里一位老大爷说,村里这几年没有发生过一件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也很少,就连乡亲们之间小吵小闹也很少听说。村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毫不含糊,就说村里这十几条平坦的大街吧,周支书说,以前村里是一片片的坑洼地,一到下雨天啊,这街上就成了大水塘。9年开始,村里决定在全村修十几条主要街道,以方便村民。以后无论多大的雨都能保证排水畅通了。村里还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投资三十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小学校长介绍说,全村学龄期孩子没有一个辍学或退学的。

还记得刚来村里的时候,就跟一个同学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农村要发展,依靠什么?其实说到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首先科学文化不能少。可是要让一个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村发展起来,没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是如何也办不到的,说到底还是得靠村里领导的管理才行。试想一下,没有村委班子的跑前跑后,怎么会有蔬菜育种田的出现,假如没有村委的狠抓治安,村里秩序乱作一团,稳定尚且办不到,经济发展有何从谈起?周家村能有今天这种秩序井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村民安居乐业的喜气景象,与村委的管理是直接相关的。

当然,勤劳能干的农家人,并未因为目前生活好了,就安于现状。他们在积极寻找更好的致富路子。从支书自信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希望,而且我国农村也都会象志愿村一样,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奔向幸福的明天的。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六

经济社会班2013111372齐欣。

一、有感于《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本著作,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江村经济》一书中,费老将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研究问题,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全部折射出来,字里行间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易问题,在费老所研究的开弦弓村,它有着天然的交通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工业,尤其是蚕丝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其实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世界,事实上,很多村庄更多的有着小农经济的影子。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社会学研究者学习。此书是完全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费老以动态的方式对中国农村的状况进行了全程的跟踪与研究,费老也结合了田野作业的方法,自己深入到农村社区,将一个生动详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在众人面前。书中,费老也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字里行间,他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费老用开弦弓村证明了:开弦弓村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水稻自然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作物,同时,因交通便利,蚕丝业成为村里居民第二收入来源,费老的这一观点和佐证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大家所认为的中国仅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另外,费老在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方面也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一般人认为,农村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内外交困及阶级的压迫,费老则认为是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人们的饥饿成为我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此外,对于中国农村如何走出困境这一问题,费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而且这种改革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痛苦。除了在土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可考虑恢复农村企业,并发展中国式工业。可以说,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源,而恢复农村企业则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一种延伸,这两者都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老的另一本著作《乡土中国》一书则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涉及到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男女有别、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等一系列的问题。费老能够站在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他面对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除了站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在此书中,费老也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路径与方向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差序格局可以说是《乡土中国》中最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读完《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部著作,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费老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我,在费老书的序言和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看到这句话,我心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费老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及深入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感动于费老谦虚务实、敢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其次,对于书中费老提出来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重新思考,如洪承畴等接受了十几年忠君爱国教育的人臣们为什么会投降,仅仅是因为没有民族气节吗?一边是全家族的性命,一边是国家,在差序格局中,很明显家族的利益要处于内圈,这时候他们做出投降的决定,从其自身出发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从欲望到需要》当熟悉的社会发生变化,原先代代相传的经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束手无策,还没等找到一个时势权力的时候,社会现实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就促使人们自己去思考表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理想选择,完全不同与乡土社会中的选择。这种从欲望到需要、从感想走向理性的过程,正是一个社会成长的坚实写照。

二、中国乡村经济未来出路之我见。

阅读了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我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广大村民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村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进程,要想提高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我们可重视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开展,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可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努力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使其早日摆脱文肓家庭的影子。对处于半文肓状态的农民,也可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与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拓展其视野,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从而使其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法制宣传及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各村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村民做一个学法懂法的人。当然也可在村内建立文化站,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及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村民文化方面的素养及意识。另一方面,政治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政治观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教育可使村民了解政治体系结构以及运行过程,教会村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提高自我管理及监督的能力。只有农民朋友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有能力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想法及力量。

2、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要想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可重点实施以下三种策略,其一是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与经营的权力,随着现在工业及政府用地的不断增多,进一步规范农村征用土地的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土地被征用后要对补偿办法有明确的规定,提高给予农民的补贴,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收成,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政策以及健全国家收购政策也是必要的,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收益与利益。当然,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也要有一定保障,对农民形成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农民心里上一个安慰,提高其务农的积极性。其二是可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重视其健康发展。可以说,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国家在税收包括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优惠,农村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可利用农村的特色发展一些产业,突出农产品在各方面如保鲜、运输上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地方的龙头企业,政府也要重点扶持,将其带头与表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带动更多乡镇企业的成立与进一步发展。另外,也可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精处理,为产品的流通开阔更广的渠道,保证农产品的畅销,进一步调动农民以及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农民的增收有更广的路子。俗话说的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研显得十分必要,对农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对其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其单产量的提高都是可努力的方向,也是农民创收的重要因素。其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大多被城市吸纳,他们到大城市务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事实上,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考虑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农民群体依靠自身拼搏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自主创业,如可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企业,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企业,如自主创业开展旅游业,就目前及未来的趋势而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及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心理,乡村特有的风景和习俗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形象的最佳方式。同时,当地支柱企业的发展对吸纳外来资金、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

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也就消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农民、非农民制约。这就给农民摘掉了帽子,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准备了体制性的条件嘲。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其为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方式。

4、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即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项社会制度。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而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即便再健全,若不落到实处,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成效。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落地或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国村民自治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程序、按程序办事,建立监管机制,保障各项制度与法规顺利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一些干部及村委会需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狠抓落实,强化工作细节与措施,促使各制度切实落到村民身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民主及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规与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其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各项制度与法规,不走后门,不人为操纵,在制度与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要明确各项职责,使村民自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村内的会议是广大村民行使自身民主权利进行监督及决策的一种组织,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落到实处,尊重村民手中的权利,正确对待与处理村民在整个过程中的意见及建议,逐步使村民自治管理养成信“民”而不轻信“官”的作风。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村务分开工作,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使村务工作透明化与民主化,对广大村民普通关注的问题,如村内收支情况、村内建设所有资金、村干部的薪酬情况要不打折扣地公开,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便于群众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的检查及指导,使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村务工作在一个公开及透明的平台上操作,加强村干部及广大村民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要集思广义,征求民众意见,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科学与民主性,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属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字里行间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读后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让人思索中国乡村经济未来的路走向何方。农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是我国乡村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七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两岸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中国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中国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近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习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1,泸溪踏虎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习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解放。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2,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习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3,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平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平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政府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政府、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八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和保障。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市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08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人;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和“一村一品”,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和农机等领域培育了13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26万户农户,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在财政补贴和奖励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等方面,国家都给予了充分倾斜。在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支持下,我市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建立,并正在为服务“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市加大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联系城乡、沟通市内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售卖难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现有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个(**蔬菜批发市场,新干三湖红桔批发市场),年交易量90余万吨,交易额5亿元。自**年6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2015家,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688个,推动了我市农村市场服务业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等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26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年我市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0.7万亩,占耕地6%。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共建立乡镇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69个,为我市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起到示范作用。

(六)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及企业200余家,1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有45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9家,占20%;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营业总收入达5亿多元,利税贡献近5000万元,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产品销售10亿元以上。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规模偏低、数量少,销售对象单一和基础设施相对简陋导致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市农业服务业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尚未建立健全专门针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融资体系,我市的农业服务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链断裂成为发展的“瓶颈”。

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农村土地流转进展缓慢,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三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市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以示范带动为纽带,坚持“民办、民管理、民受益”、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合作社注册自己的商标,树立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和品牌意识,并通过“农超对接”和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宣传推介产品,做到以品牌促效益。

(三)全力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或改扩建设建设工程,加大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等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家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引导“农超对接”发展,支持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

(四)切实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作用。要按照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要求;要不断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网上展厅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着重建立健全联通市、县、乡三级的畜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安全;要将全市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畜禽生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点,实现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

(五)培养农村服务业人才。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适用人才。以“阳光工程”和“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工程”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信贷投放。按照金融支农方向不偏移、力度不减弱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村服务业工作放在首位,要大力推进农村信贷方式和金融工具创新,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九

我生活在农村,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我身后的几代农村孩子也会如此。现在看着家乡的教育情况,不禁为家乡所有的孩子流汗,所以想努力做好这份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xx-xx年度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振兴的光明之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度也已初步实施。然而,当我看到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基层教育的现状时,我不禁对媒体上关于农村教育的一些新闻产生了怀疑。也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支教”的必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农村学校的变化。

由于各种限制,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仅限于儿童九年义务教育,而大部分高等教育集中在大、小城市。以我居住的邱县为例。全县只有邱县一中有一所高中,作为输送人才到高等教育的窗口。其他是中小学,可以分为“公立”和“私立”。所谓“公立”,是指教育局直属管理的一类学校。“民办”是指经教育局批准,由私人或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一种学校。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九五”以来,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农村学生承担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然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办公学校的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农村儿童的学习要求和部分家长的.意愿,以至于农村学生涌入民办学校。截止xx年,邱县公立中小学207所,私立学校4所。xx年公立学校减少到135所,私立学校增加到18所。

我曾经在我住的秋县石佛寺村拥有秋县六中(公立),我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当时是1997年,全校学生600多人,教职工40多人,占地10多亩。校园里绿草如茵,小径上长满了高大的梧桐,教学楼前盛开的榕树,铁铃铛的声音传遍了全村。现在,八年过去了,到了xx年,当我再次回村的时候,秋县六中被取消了,学校的名字改成了诗佛寺联合小学,依旧是校园和土地,但是学生人数已经降到了50多人,10多亩的土地变得异常空旷和安静。甚至几年前学校里几十棵大梧桐都被村干部卖了出去。现在我们村的孩子要另找地方读书,远到十几十里。与此同时,私立学校在该县悄然兴起。两年前,在石佛寺东侧附近的公立大马宝中学东侧,还是一片空地,但在xx,一所私立大马宝希望学校是个人在那块土地上修建的。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中小学生和20多名教职工的中等规模学校,目前还处于扩招状态。而邻近的公立大马堡中学则处于明显的劣势,有被淘汰的危险。据了解,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唯一的劣势就是收费十倍以上。但尽管如此,农村儿童还是涌入了私立学校。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由于生源严重不足,秋县二至六中、谢里庄镇10所公立中学、几十所村办小学相继被取消。与此同时,傲博、东方、阳光、襄阳、光大、华夏、育才等十几所民办中小学蓬勃发展。

我走访了各种学校,了解了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最后得出结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就公立学校而言,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在公立学校,老师只是拿着自己的铁饭碗,吃着国家的固定财政。教学质量与自身利益并不冲突,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的育人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体现了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想要几千个徐本禹恐怕不容易。此外,农村学校领导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更新,基层教育人才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周期长,都是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第二,县教育局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监督不够,公立学校往往忽视教学质量。县教育局虽然有时会去各个乡镇的学校视察,但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对“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县教育局虽然按照上级指示对各级教师进行了素质培训和再教育,但远远不够把握其效果和质量,甚至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漩涡。第三,就私立学校而言,优越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它们的教学质量。私立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内寄宿,符合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教师工资与课时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民办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促进了民办学校自身的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促使民办学校为了生存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十

近年来,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在省、市检-察-院和区委花都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下,在区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大大力支持帮组下,紧紧围绕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将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大局,认真履行检察职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服务花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检察工作的新跨越。在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上,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开创了新局面。主要措施有如下:

一、注重运用刑事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危害“三农”的刑事犯罪

维护农村稳定,是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2011年,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案件1699件,涉案2520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案件1332件,涉案2019人,其中涉农案件621件,占提起公诉案件总数50%左右。

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注意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哪些犯罪突出就集中打击哪些犯罪”的原则,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重点打击农村杀人、抢劫、强奸、投放危险物质等严重刑事犯罪,保护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突出打击在农村制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假冒伪劣商品侵犯农民切身利益的犯罪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重点惩治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乡匪村霸、街匪路霸等涉黑恶人员,坚决遏制其发展,防止其形成气候。依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非法制造爆炸物品等犯罪,非法使用耕地、林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进行打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破坏农村电力、广播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的犯罪,依法打击,决不手软。

二、充分发挥侦查办案职能,积极查处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而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2011年,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共收到涉嫌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线索35条,后经审查,依法立案14件,涉案19人,其中有10件12人是在征地拆迁过程发生的,这些村干部往往是通过与政府拆迁工作人员合谋,虚构山坟、果树,虚增土地、房屋、鱼塘面积以及在收到征地风声后,赶种果树,骗取国家征地补偿费用,数额巨大,由此造成群众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告状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危及农村和谐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绊脚石”。

花都检院作为反腐败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全力服务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及时清除“路障”。依法查办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农村扶贫救灾救济、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道路建设、水利、饮水工程、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工程等支农惠农资金,以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移民、征占用地补偿、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政策资金的犯罪,保障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资金的安全。

从源头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另外,花都检院还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对重大投资、产业调整、干部任免等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乡镇政府提供决策参谋;对村民普遍关心的财务收支、招待费、土地发包、村办企业租赁承包、土地征用金及青苗补偿款等情况,及时建议村务、财务两公开,切实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从而有效遏制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促进农村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高效廉洁的农村政务环境。

三、不断强化诉讼监督职能,努力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加强对贪污、挪用救灾、扶贫、移民、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等国家拨付款物犯罪行为监督的同时,还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加强对侵吞政府奖补帮扶资金犯罪行为的监督。对认为法院确有错误的涉农民事、经济、行政判决、裁定,依法提起抗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正确的裁判,积极做好服判息诉工作,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正当利益。2011年,花都检院共审查民事行政申诉案件91件,立案89件,提起抗诉30件,其中有29件获市院民行处支持,发出检察建议24份。

加强对农村执法的监督。重视对涉农案件的立案监督,对该立案而未立案查处或不该立案而立案查处的涉农案件,一经发现及时通过立案监督程序进行纠正。

加强对农村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坚决纠正违法保外就医、取保候审、假释等监外执行问题,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加大力度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农民利益犯罪的立案监督,加强与工商、技监等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健全和完善涉农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重点解决打击不力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的立案监督,加大对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环境监管失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等渎职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护农村优良的生态环境。

四、大力拓展法制宣传职能,营造新农村建设和谐平安环境

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活动。惩治与预防相结合,走惩防一体化道路一直是花都检院的工作方向。

2011年,花都检院共开展预防咨询41次,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16项,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讲5场,深入花都基层80个村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受教育人数达10000多人,另外还在乡镇设立法律服务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律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积极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在农村扩大检务公开,大力宣传检察机关的职能、各类涉农犯罪立案标准、举报的手段和途径等,为农民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辟绿色通道。

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对农民的正当诉求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接待工作中要抱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实行首办责任制,耐心接待上访、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在信访工作中始终贯穿“情、理、疏”工作法,做到情暖人心、析理说法、疏导心结,及时化解涉法上访案件的矛盾。

重视涉农来信来访工作,热情为农民解决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农村涉检上访,及时化解矛盾,使其息诉罢访。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系点,结合办案积极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协助当地治安部门,坚持以“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稳妥地处理邻里纠纷,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认真分析不同时期社会治安形势,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党委政府抓好稳定工作建言献策。结合农村劳务输出和进城务工活动,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讨要农民工工资提供法律服务。

五、积极探索为农村服务的新途径

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我院从2015年开始,在办案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仍然抽派专人下乡开展扶贫专项工作,经过这三年的努力,我院所帮扶的几个困难户现已脱贫致富,在当地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和谐平安新农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检察机关还是大有可为的。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一)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243.7万亩,21种食品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面积36余万亩;8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0余万亩,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日、韩、欧洲市场。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708家,年销售收入 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全市现有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86处,年交易量1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农村社区电网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和百姓生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迫切希望用上质高、同价、安全、可靠的电,要求进行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呼声空前高涨。为配合我市全面掌握新型农村社区用电现状,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我镇成立了新型社区用电现状调研小组,对我镇七个新型社区,涉及17个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社区用电基本情况

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电网建设和改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加大投入整治力度。

二、####新型社区用电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持续高位增长,新型农村社区电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村配电网已不能满足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需要。

1、变压器数量严重不足,电压合格率低:严重时电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目前仍需 台 kw变压器才能基本满足新型农村社区所需。####社区有居民说:“自家和亲戚同时买的电视机,就因为自己社区的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电视机寿命远远短于亲戚家,现在都不敢买太贵的新电器,总是担心坏”。

2、资金缺口大:变压器安装费用高,很多社区在财力上根本承担不起。以###社区为例,新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需要80多万元,这对于其他本来就不宽裕的社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有居民反映说:“变压器造价成本本来不高,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也就12万左右,但是因为安装验收都是同一职能部门,造成安装费远远超出变压器本身的成本”。监督制度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电力配套设施的完善。

3、网损较大:供电线路和设备损耗大,造成能源浪费;

供电可靠性低,故障频繁,并且造成停电时间长,停电面积大。###社区在不到1000米的路段,连续安装了三个200千瓦的变压器,村中有懂电力的居民反映:“其实直接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就可以了,这样安装完全是浪费资源,浪费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

4、自动化程度低:供电紧张时负荷控制和电能分配手段落后,由于用电负荷的逐年增加,主杆线线径小,进户线老化,每到夏季高峰用电季节,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不到81%,有时大功率的电器根本无法启动。大任庄社区有居民无奈的说:“现在有钱,能买的起空调了,本该享受享受,不料,最热的时候,还是手摇扇最靠谱”。

(二) 农村公用输电线路抗风险能力差,对雨雪、强风、冰雹等突发风险抵抗能力差。

1、 农村变压器的设施设置不合理:易遭受恶略天气侵袭,比如变压器露天放置,防雨雪雷电能力差等。###社区很多居民反映:“只要一下雨打雷,家里就会跳闸,白天还好,就怕晚上下雨打雷,一停电,啥都做不了”。

2、监管力度不够:电力工作人员对农村线路附近环境监督不严,周围普遍存在树木、房屋、家用电缆等。

(三)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

现过电力设施被盗的情况,###社区有居民说:“自己队里的地头,刚装了一个新变压器,一次都没用过就被盗了,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每次浇灌农田都特别不方便,要从远处的一个厂子里接电,每次都要欠人情”。

2、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社区居民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农村家庭生活用电总功率不断加大,电线、开关、插座等设施难以负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动,很多居民家庭开始有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用电器,但是长期未曾更换的家庭电线、开关和插座等出现难以负荷的现象,###社区居民家庭出现电线烧焦,插座变形问题的达到了100多户,基本占到了五分之一的比例,而农村社区居民多数没有给于充分关注,只有到不得已时才会更换。

三、探索解决途径,提升社区电网现代化程度

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建议:

(一)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象建设通村水泥路那样制定政策予以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充分考虑巩固农村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将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迁移式扶贫、小集镇建设、通达工程等政府扶持的农村发展项目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体系,定期研究农电网改造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的矛盾,构建供、用、管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领导,做好规划。

1、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镇、村二级联动的工作平台。

2、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社区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制订各社区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

(三)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

1、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2、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社区、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四)探索新型能源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推广应用之路

新型农村社区房屋质量比较好,房屋居住面积比较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电量逐年提高。而太阳能技术的不断提升,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为实施农村太阳能工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社区一般为8间,南北朝向,长约20m,宽约13m,因此房顶阳面面积大致估算为260m2左右。以汲城社区705户为例计算,屋顶可利用面积为183300m2。,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辐射量在502~586 kj/。在晴天的阳光下每平方米大约14w,每天可发电256kw,不仅可满足本社区需要,还可以向电网发电。

(五)抓好宣传,确保用电安全。

1、供电部门要不断开展电力安全意识宣传:在各社区张贴宣传海报,以及在电杆、铁塔上喷涂电力安全警视标语等。

安监部门要深入农村基层和企业,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督促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2、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对盗窃电力设施销脏的废品收购站控制,打击不法行为:公安、治安联防队要重点对一些盗窃黑点进行伏击;公安、司法、供电、宣传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提高民众依法用电和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十一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自两年前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xx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读书》二00一年九月。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十二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三大产业之一,再我国国民名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是实现另外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政策及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三农政策,以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但是在三农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三农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村银行、三农、途径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解决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各地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当地的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本身的经济职能,以更好的开展服务三农的工作。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其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下面具体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三农的含义:

(1)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村户口、农村经济和农村土地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人口统计不清楚,户籍制度的实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农民的户口定位不准确。而农村经济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交通的不发达,以及市场的狭窄等原因造成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土地使用权则关系到农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一些偏僻地区缺乏管理分配意识,对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不熟悉,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削弱了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

(2)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负担过重两大个方面。我国多数农民存在着文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问题是农民活动的不科学性,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不能很好的利用农业知识来进行农作物的培养,这就影响了正常的收获产量。其次,文化素质的缺乏使得农民的劳动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近年来农民工热潮不断出现,大多数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向城市打工,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这将会影响到各地区的农业发展。而农民打工所挣到的钱一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繁重的经济负担。

(3)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经济问题,反映农业问题的主要对象是农业设备、农业投资、农业产品等等。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给农业生产过程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很多地区的农民尽管有着较多的土地,但是因为劳动力有限,无法实现具体的播种生产。而政府对地区农业的经济投入较少,使得农民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变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当农民们结束了播种种植后还要面临农产品的处理问题,目前农副产品再市场上的价格处于低价位阶段,很多农产品的实际价值被贬低,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所投入的成本(如:肥料、种子、收割等费用)不能够完全收回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三大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经济情况。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从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给予农民们足够的支持,充分调动农民们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核批准后建立的,它是由部分社员入股组成且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因为经过国家金融部门的审核,因而具有合法性,在经济活动中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其业务包括了存款、取款、贷款和转账等主要业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一些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其经济业务额一般都是零散、小数额、小规模进行。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集资成立,农村合作信用社是由农民和农村的或其他人员共同集资成立的,其主要宗旨是为了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解决农业上的资金需要,这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管理民主,农村合作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多数是由农民们进行民主选举,然后决定管理人员的分配,且以对社员负责为首要原则,这就保证了社内的资金使用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资金流失。

(3)来源广泛,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合作社成员所缴纳的股金、社内积累的'资金以及从外面吸收到的存款等等。广阔的资金来源能够确保这一金融机构顺利运行,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畅而导致机构亏损。

(4)手续便捷,由于使用合作社资金或者办理相关业务的成员都是合作社成员,因此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手续就比较简单快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注册登记就可以进行存款或者取款,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农村合作信用社在近年来再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作用,根据一组农村民意调查显示,农民们对信用社的运营情况、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农民满意程度达到了98.6%,只有极少数的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建议。信用社的成立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了我国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通过合理地调动资金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设备;引进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对于解决国家和地区落后的农村生产力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社的领导人员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开展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实现机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办事效率。

为了促进我国的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实施三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机备提供、稳定农业品价格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措施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相信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产量将会大大地提高。作为国家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需要发挥其经济职能,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

(1)加强金融管理。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合理利用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首要任务,只有储备足够的资金才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在投资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需要注意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信用社领导应该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情况,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农业政策,这样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作用。

(2)吸引商业投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务于三农问题这一方面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充分利用好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农村信用社可以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投入资金在农村开办工厂,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发展。

(3)扩展贷款业务。给予农民相对额定的资金贷款可以推动农村个体户经济的发展,先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再引导另一部分农民致富。对于一些有发展思想的农民,信用合作社应尽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再通过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如:创办鱼塘、大棚蔬菜、水果种植、花卉栽培等等,这些都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对于农民生产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

(4)调整存款利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的利率来调整资金的积累。利率高,存款的人增多,市场消费少;利率低,存款的人减少,市场消费多。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运用这一模式来刺激或者抑制消费,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情况,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农作物,这样就可以确保农产品的顺利销售,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积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才能推动各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十三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公共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中国农村服务报告篇十四

青年就业,一直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迫切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青年的就业形势不断严峻,解决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刻不容缓。因此对农村青年就业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当前农村青年就业状态的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做好农村青年就业工作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截至到目前为止的统计,我镇现有青年劳动力3012人,其中男1751人,女1261人。已就业青年劳动力2925人,占青年劳动力总数的97.1%,富余劳动力87人,占青年劳动力总数的2.9%。当前我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情况主要显现以下几个特点。

2019年,我镇从事一、二、三产业的青年劳动力分别占16.8%、45%和34%,分别比2019年下降8.1百分点和增加4.8和3.3个百分点,即全镇的青年劳动力(包括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505人,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850人,向第三产业转移655人,呈现较好的就业转移态势。

根据调查分析,我镇的青年就业劳动力素质分布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同一产业中文化素质结构基本稳定,二是相对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集中于非农产业。2019年非农产业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所有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为78.8%,比2019年的73.2%上升了5.6%,而从事农业生产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例则由17.9%下降至15%,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基本上就业于非农产业,一产从业人员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产业的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

近几年,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近几年人们收入的连续快速增长,其主要来源是工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三产收入已在收入结构中占据重要比重。

搞好青年就业的调查工作,可以更好的为李遂地区的青年人服务。在这段时间里,我采用向镇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咨询及电话调查的方式对全镇94名待业青年和近百名在岗青年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

相当一部分青年劳动力择业期望值较高,对苦、脏、累的岗位不屑一顾,特别是初高中刚毕业的年青人,就业选择眼高手低,对工种、收入要求苛刻,很难适应企业用人的双向选择。同时,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恋家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敢闯敢试精神。许多劳动力宁愿在家无事可干,也不愿到外出务工就业,存在“小富即安”,甚至“无富也安”思想。

从总的就业劳动力情况看,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12%,高中及同等只占1%,且大多缺乏技能,相应增加了转移就业的难度。

我镇第二产业总量不高,企业规模不大,服装业以吸纳中青年妇女为主。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大量雇用外地廉价农民工,给本地农民失去转移就业增加了压力。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特别是旅游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作用尚未完全显现,就业渠道狭窄,尚难大量吸收青年富余劳动力。因此造成了青年劳动力转移困难。尤其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劳动力全年实际生产、工作时间是不充分的,多到5-6个月,少则2-3个月,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李遂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这些半失业、隐性失业状态会迅速变为失业状态。

通过以上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存在问题的分析后,我又对如何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由“要致富,先修路”这就话,影射到青年就业,那就是:要想找到一条致富路,首先要有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思维。缜密但不保守,全方位思考但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要善于运用各方面的条件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同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拥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直接拉动着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机会。

1、利用地理优势,拉动青年就业。**区位于首都东北部,距市中心约30公里,又有101国道、机场高速路、京承高速公路、京平高速公路、六环路、顺平路、顺通路以及规划中的轻轨通达。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无疑为青年走出去工作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2、利用经济优势,保障青年就业。今天的**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化发展体系,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资本拉动和外资带动的显着特征,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林河工业区和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以空港物流基地为代表的现在服务业产业群落,以燕京、汇源、牵手为代表的都市型食品饮料产业群落;以顺鑫农业、三高农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群落的五大产业群落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拉动力。这么多在家门口的企业,无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

3、利用机遇优势,扩大青年就业。提出“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的目标,无疑将更加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那么也就又增加了青年的就业机会。

4、利用政策优势,鼓励青年就业。**区人民政府对农村青年上岗就业、增收致富工作大力支持,大力推出各种政策、举办各种活动以激励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正确择业、自主创业。比如**区曾出台调整和完善就业扶持的新政策,规定每年由政府再就业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用于鼓励市、区级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区新生劳动力就业。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促进企业招工的力度,从而扩大青年就业的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年都怀有“等靠要”的想法,不敢亦或不愿独立的走向市场。当前,全区都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为这个地区的青年不进则退,如果还安于现状、贪图享乐,那么就会被社会淘汰,就会永远的贫穷下去,成为社会的负担。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农村青年奔向富裕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当前农村青年陈旧的就业观念,我们要宣传教育引导农村青年“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利用市场”,把自己放到二三产业的熔炉里历练。同时利用镇村广播、集市宣传、板报宣传等形势,加强对就业、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村青年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竞争择业,勇于创业的观念。充分发挥青年就业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宣传劳动力转移是青年增收致富、就业发展的途径。

社会上不是没有空缺的岗位,而是我们的农村青年能否胜任这些岗位。据调查显示,目前最紧缺的人才就是技术性人才,最需要工人的岗位就是技术性岗位,而农村青年30%-40%的人没有技能。农村青年首先要学会一技之长。现在各地区都比较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就有几个职业学校,而且李遂也有一个外语培训学校,广大青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不断加强学习,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青年就业,基本的技术是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电气焊工、汽车维修、叉车等。要引导广大青年意识到知识也是一种财富。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是一个投资的过程,运用知识找到工作,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的过程就是收获的成果。

为确保学有所用,真正促进青年劳动力就业,要把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切实做到以需定培,实行“订单式”、“定向型”、“输出型”培训,把就业岗位采集与职业培训所结合起来,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确保培训效果。还应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建立“一助一”工程,企业把他们的人才需求告诉我们,我们帮助他们推荐本镇未就业青年中的优秀青年,从而达到推荐的人是可以干的好、用的住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能提高农村青年就业的办法,使农村青年能够上岗就业、增收致富。同时要引导广大青年应该在客观分析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当然最让人担心还是青年们是否能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自强拼搏,敢闯市场,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创业中奔向富裕,是够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做就业、创业的先行者。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就坚信广大青年一定能够找到一条上岗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517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