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案的编写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个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活跃了课堂氛围
大班劝学教案篇一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大班劝学教案篇二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之理。教学重点。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一、检查作业。
提问重难点句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研读课文。
(一)师生共同研读第一段。
1、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学生们齐背第一段。
2、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3、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述的?
明确:比喻。
本段运用了5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4、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5、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6、“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句与本段“学不可以已”相照应。
小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二)师生共同研读第二段。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
2、思考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系,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君子善假于物”其中“物”暗指什么?学习。
3、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明确:比喻。
4、用了哪几个比喻?
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乎、假舆马、假舟楫。
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三)师生共同研读第三段。
1、集体背诵第三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明确: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
4、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明确:对比关系。
5、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拓展练习。
1、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5分钟)明确:学生交流回答。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大班劝学教案篇三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大班劝学教案篇四
一、导入:对于议论文,我们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大家还记得初中曾学过哪些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敬业与乐业》《马说》《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名句?);上学期,我们也进行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议论文有哪几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子(例证论证)、比喻、对比(比较论证)、说理(即理论论证)等等。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些?总分式、对比式、并列式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一篇议论文——《劝学》。荀子的文章有他特有的风格,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作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先哲的谆谆教诲。(板书“劝学”)。
二、学习目标:这节课,主要是带着大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其次,温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三、预习:课前已经安排大家预习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现在老师来检测大家预习的结果。
四、题解:先看题目,如何解释?劝勉人们学习。
与题目相照应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句,大家能不能找出来?一起读出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板书)作者开门见山地亮出中心论点,后面几段围绕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这属于议论文的什么结构?总分。
五、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诵课文。(正音,板书)。
六、讲析课文。
1、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有什么好处?我们先来齐读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心句。中心句是哪句?“君子?行无过矣”。如何解释?说明,人要想能“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说的是学习的——意义(板书)。
2、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来论证学习的意义?比喻论证。从哪些角度设喻的?“青?寒于水”,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什么什么事例?“木直?輮使之然也”(解释)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这些事理,跟劝学有什么关系?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通过学习,也可以像水冻成冰这样,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板书)。最后一句小结,又用了“木受绳”、“金就砺”两个事例引出本段的论点,“君子??知明而行无过”。作者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事例来打比方,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叫比喻论证。运用比喻来说理,使得文章更加的平易近人、形象生动。再来将本段齐读一遍。
3、除了“知明而行无过”之外,作者有没有其它的理由劝勉人们“学不可以已”?请找出第3段的论点句。善假于物(解释本句)。那么作者提到了借助哪些“物”呢?“善假于物”的结果如何?(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思——学、跂望——登高(两者作比较,突出其中一方的重要性,这种手法叫对比论证)、风(为什么特别强调“声非加疾”?音量大小并无变化,为什么“闻者彰”?这更突出了风势这个“物”的重要)、舆马、舟楫。作者不仅沿用了上一段的比喻论证的手法,而且还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见,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借助自然条件,还要借助交通工具,那么我们的成长呢?联系文章中心“劝学”思考,这个“物”暗指什么?学习。人都是有长处和短处的,只要善于借助客观条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你就能成为一位堂堂“君子”。这一段是从学习的哪方面来论述的?作用——弥补不足(板书)。一起来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4、荀子为什么这么强调借助后天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知其文,更要知其人。我们一起来走进荀子。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虽然同是儒家学派,但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特别强调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在另一篇文章中,荀子曾这么说(齐读“非我?吾贼也”),什么意思?能够客观的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够恰当地肯定我正确的方面,是我的朋友;巴结讨好我的,我要像对盗贼一样对待他。强调借助良师益友来帮助提高自己。
5、既然学习这么重要,那怎样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呢?这里,荀子给我们介绍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大家找到在哪了吗?对,就在最后一段。那么,请大家找一找,都有哪些方法(板书)?积——积累、不舍——坚持(对比)、用心一也——专心(对比)。(板书三个)学习,不仅要坚持不懈地积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要专心。有个成语叫心无旁骛。我们反思自己,做到了这三点没有?我们要像蚯蚓一样,心无旁骛地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听了先哲的谆谆教诲,大家学习应该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努力的学习,不要辜负了这跨越两千多年的希望啊。一起来齐读全文。
七、小结: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下来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论述这一观点,主要运用的论证手法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实际,写篇议论文《劝勤》。
大班劝学教案篇五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大班劝学教案篇六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自读课。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大班劝学教案篇七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輮绳砺。
直木————轮木————直金————利。
3、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
(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shapemergeformat。
分析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借鉴学习,课堂练笔。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
大班劝学教案篇八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大班劝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______________。”(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______________。”(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____曰:“卿今____掌事,不可不学!”
蒙_____军中多务。
权曰:“孤______卿治经为____邪!
但当_____,见___耳。
卿言___,___若孤?
孤常___,自以为____。”
蒙乃___。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_____,非复_____!”
蒙曰:“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_____!”
肃遂拜___,____而别。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谈学习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大班劝学教案篇十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大班劝学教案篇十一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大班劝学教案篇十二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1、导入。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用课件进行资料补充。
3、学生朗读。
4、学生自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5、观看课本剧。
6、由赏析课本剧引出朗读赏析,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7、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
8、探究质疑。
9、看图背课文。
10、延伸拓展题。
大班劝学教案篇十三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翻译课文,课件。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2、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4、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当堂检测(5分钟)。
6、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大班劝学教案篇十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型、课时:新课1课时。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95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