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掌握教学重点。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改进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一
首先,《诗三首》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有延续性的认识以及对各个时代的诗歌特点有大致的了解。《诗三首》选取了汉、魏、晋三朝的著名诗歌,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诗歌特点。《诗三首》所在的单元是高中语文最早的古代诗歌单元,从春秋的《诗经》开始,到战国的《离骚》,再到东汉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脉络。必修三古代诗歌单元则是从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开始,从东汉到唐代,中间缺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发展脉络是断裂的,因此在必修二加入《诗三首》这个课题,无疑使得诗歌的发展脉络成为延续性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诗歌各个时期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其次,进一步认识曹操。我们在初中学过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这表明曹操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个政治家。通过《短歌行》的继续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感受曹操作为诗人、政治家的一面,以及曹操诗歌慷慨激昂、古朴正直的风格。
2、积累语文材料。
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编者选取了不同的诗体和不同的流派。首先是诗经,其次是楚辞体,然后是长篇叙事诗,最后分别是是文人五言诗、汉乐府旧题诗、田园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学生通过接触《短歌积累了有关汉乐府的知识;同时通过对《短歌行》的背诵,积累了曹操的著名诗歌,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对其它诗词的记忆乐趣。
3、培养审美能力。
其一是思想感情,全诗以“忧”为诗眼,表达了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思想感情。
其二是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有人可能说诗篇一开始就表达人生苦短,感情基调显得低沉,其实不然。“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慷慨的情绪是诗人感叹“人生几何”而生的悲凉,又有为了成就天下大业而激起的昂奋情绪,这中间的联系靠的就是“忧”,作者忘不了的就是怎样在去日已多的人生暮年实现国家统一的宏图大愿。这里“忧”的基调属于“慷慨”,而不是忧伤和悲苦。“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并不是说酒能解忧,而是说忧之深重,这里的情感是深沉,低昂的。低昂与慷慨是一种内在的呼应,诗歌由开头的低沉转而现在的慷慨悲壮。诗歌的第二节由低沉到慷慨。第三节分别照应第一节的低沉和第二节的慷慨。第四节和第二节一样也是由低沉到慷慨。虽然诗歌从低沉到慷慨反反复复变化,但总体上是慷慨悲壮的。
其三是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兴、用典的手法,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把贤才比作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把高高的.明月拥入怀中呢,表达诗人求贤不得的思想感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首章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4、理想情操教育。
我们在学习完这首诗歌后,要体会到诗人所说的,人生有限,往往你一眨眼就看不到年华的尾巴了,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价值,树立合适的理想,并为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同时,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5、学习方法指导。
《短歌行》属于自读课题中的一篇课文,所以教师在教这首诗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读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在阅读一首诗歌时要反复诵读,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人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诗歌感情。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二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康桥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固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举世无双。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第二,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该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托着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多少甜蜜的梦想,多少青春的岁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句话,康桥是诗人知识启蒙和精神承认的地方。由此,再别康桥,那种惆怅迷惘之感,那种孤寂凄然之情,油然萌动于其心而难以解脱。所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击过封建军阀统治、吐露过对劳动大众的情感和对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诗人,在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和布尔乔亚的软弱性的暴露,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人们是可以体会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碎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四
11级造纸班现有学生11人,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应向学生说明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课堂上做好笔记,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总共有十章,根据学生来源及去向,主要学习前五章内容,即定量分析部分。
3、具体实施计划。
1、备课方面备课做到备大纲、备教材,熟练把握学生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照学校教科研评估处要求,做到先周备课,并按照规范教案格式按时写好教案,按时填写各项教学材料。
2、上课方面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及批改精心选择作业题,及时全批全改,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4、积极参加学校各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体活动,如说课活动、粉笔字展示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4、其它。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3、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提高其相关的技能水平。
3、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五
《采薇》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下面是采薇教材分析,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了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的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桓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惹起无数唏嘘。
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拓展阅读:采薇分句解析。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拓展阅读:采薇全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七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八
设计思路:
1.《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神奇的电”就体现这一点,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那就是结合了长泰电力事业的发展。
2.我设计的这一活动是想通过家乡的电力事业的发展,简单的让幼儿从中了解有关电的简单原理,让幼儿从中体验了电的乐趣。看到孩子们对“电”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让幼儿主动参与,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结合家乡的电力事业让孩子初步了解电的`主要性能、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幼儿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3、提供实验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能积极的参加探索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爱思考,多动脑。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九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快是以“长城的故事”为主题。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情系长城,用一颗颗赤子之心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出长城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一
我问星星:“什么是新年?”星星细声说:“新年就是灯笼、鞭炮。”我问月亮:“什么是新年?”月亮大声说:“新年就是新衣、新帽。”我问太阳:“什么是新年?”太阳高声说:“新年就是快乐,进步。”噢,我懂了:新年到了,我又长大一岁了,我会更懂事,更能干!
《新年小诗》。
雪花一片一片轻飞,学问一点一点积累,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不再让你们陪我睡。
光阴一天一天不回,小树一棵一棵成倍,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你们最大的安慰。
钟声一遍一遍敲锤,新年一步一步靠内,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把明天变得更美。
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新年。
中班。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送走了快乐的,明天就要迎来崭新的一年。我代表幼儿园和我们中班的全体老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下面我们的庆新年联欢会正式开始。
1、新年贺词。
请欣赏朗诵《欢乐颂》:
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
树上小鸟吱吱在叫,河里小鱼尾巴摇;
花儿开放,草儿弯腰,欢迎大朋友们到;
我们大家多么快乐,一同庆祝新年好。
2、大合唱。
小朋友们也想用优美的歌声来表达过新年的高兴劲儿,请欣赏大合唱《新年好》、《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好朋友》等幼儿学过的歌曲。
3、儿歌朗诵。
我们中班的小朋友虽然到幼儿园的时间还不多,但已学会了不少本领,请欣赏儿歌朗诵《微笑》、《跟我一起做》、《幼儿园是我家》、《我爱上学》,诗词诵读《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山行》、《绝句》、《悯农》、《七步诗》、《出塞》、《江雪》、《望天门山》。
4、亲子游戏(1)。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喜欢穿什么等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下面我们这个游戏《看谁摸得对》,就是想考验一下各位家长,看您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真正的了解。
游戏玩法:同时请出十位家长和孩子,分成两排站好,先把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后,凭感觉去摸自己的孩子。最后请家长一起摘掉蒙眼的毛巾,看自己摸到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摸对的奖励奖品,摸不对的以后还有机会。
亲子游戏(2)。
小朋友们还想玩吗?那好,现在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击鼓传花”,好不好?
游戏规则:幼儿和家长做成圈,随着鼓声传一样东西,鼓声停,那样东西在谁手中,谁就站起来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不限。
5、制作。
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完成贺年卡,并请家长帮忙写上祝福语。
6、温馨赠送。
下面就是我们联欢会的最后一环:温馨赠送。请小朋友把制作的贺年卡或者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老师或自己喜欢的人,说上一句祝福话,并祝他们新年快乐!
今天我们的联欢会就到此结束,再次预祝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天天笑口常开,新年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二
本单元这组教材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整合内容,主要由“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组成,是一组很好的实施美育的优秀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大自然的美,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尊重劳动人们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图画》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黄山奇石》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十分有趣,一张张奇石图,都是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对古诗也不陌生,因此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在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在二三课的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我让孩子说说猴子观海奇在哪儿,仙女弹琴你该如何描绘,哪些植物的妈妈更有办法,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子,分析交流,再整体回顾,总之,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两首古诗的教学通过范读,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在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的实施中,还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感受,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尤其在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上还要下功夫,如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到底该如何描写,想象奇石的传神还说写不到位。如何把想、说、写相结合,达到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让孩子学会语言,还要会运用语言,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有待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2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