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6:12:09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大全(20篇)
时间:2023-11-15 06:12:09     小编:笔砚

题词是一种在书籍、文章或礼品上写下的简短祝福语或感言。总结的语言要准确恰当,注意用词规范和语法正确。下面是一些情感表达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一

一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办20xx年工作重点,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计划。现工作总结如下:

11月26日,李施军副市长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检查龙海一中强震台、海澄镇大埕社区、隆教乡监测台阵、紫崴绿地避难场所及消防大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现场察看了我市地震强震台、监测台阵的监测、管理和维护情况,检查了解示范社区创建、救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情况,观看了凿岩机、蛇眼探测仪、破拆工具组、狭小空间救援担架、起重气垫等地震灾害救援装备的演练使用,听取了相关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并给予了肯定。

11月1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各乡(镇)场分管领导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贯彻落实漳州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我市近期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还邀请了漳州市地震局专家作当前地震形势报告。市政府李施军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扎实开展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三要加强保障,狠抓落实,促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有力开展。

我办十分重视经常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多渠道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我办在“防震减灾宣传月”、“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7.28唐山纪念日”等,继续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积极参加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市政府办文件(龙政办[20xx]56号)规定每年5月为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月。为进一步增强我市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引导干部群众关注和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增强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扎实开展“全市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我办多形式强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科普知识、地震综合应急和自救互救知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知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知识等。

2、参加“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上午,我办在市区街心公园通过设立地震知识咨询台、摆放展板、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期间,共接受咨询200余人次,摆放展板17块,发放《地震灾害及其防御》、《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手册》、地震常识宣传图片等材料1000多份,发放防震减灾dvd宣传片100多片。

大埕社区居委会,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在我办的重视支持下,立足社区、面向群众,于20xx年5月11日—13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掀起了“全市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暨“5.12防灾减灾日”活动的新高潮,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活动内容有:(1)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知识讲座”;(2)进家入户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3)出版2版“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专栏”;(4)组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乘凉歌会”等。

3、参与“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9日上午,我办在市街心公园摆设展板17块、现场解答群众的提问20多人次,发放《地震灾害及其防御》、地震常识宣传图片等材料700多份,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4、开展“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值此纪念唐山地震38周年之际,我办于7月27日在大埕社区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乘凉歌会,以通俗易懂的语句、明快的节奏,演唱防震歌曲,寓教于乐。于7月28日组织科普宣传志愿者上街贴宣传挂图、深入居民群众挨家挨户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科普光盘等1500多份以及向过往行人分发科普宣传单20xx多份,从而提高居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懂得自救互救,减少财产损失和杜绝生命危险。活动期间,专家还现场解答了民众疑问。

5、认真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海澄镇大埕社区居委会在市地震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于20xx年春节期间,举办了一场“新春科普防震减灾宣传歌会”和元宵节期间举办了“元宵防震减灾灯谜竞猜”活动。同时向群众分发了《地震—群灾之首》、《家庭防震减灾常识》等各种宣传画册500多份,达到了过节宣教两不误、防震减灾为人民的宣传教育效果,深受群众的欢迎。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闽政办[20xx]69号)的文件精神。20xx年,我市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国家标准要求,增加建设5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目前根据建设方案,已经完成应急标志牌招标制作工作。

为贯彻落实《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实施工作意见的通知》(漳政办〔20xx〕94号)文件精神,提高我市社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震后自救互救能力,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震防发〔20xx〕33号)要求,我办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xx年在海澄镇大埕社区和榜山镇锦龙小区上报创建漳州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一是加强动物宏观观测。我办坚持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原则,对动物宏观点进行调整充实,其中程溪养鸡场宏观点、港尾海水鱼养殖场宏观点较形成规模,上报时间由原来每旬一次调整为现在的每周一次,并直接上报至漳州市地震局、省地震局,全年始终保持连续无间断观测的良好状态。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三网一员”(科普宣传网、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系,加强培训,切实发挥它在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稳定地震后的社会体系,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和灾情速报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认真做好省台网维护管理。今年以来,我办积极协助省地震局对一中强震台、海澄镇下棣村的烈度速报台、隆教红星村gps基准站、隆教前线水库直径3公里范围内的十六座监测台阵的地震监测、维护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今年11月,根据我市的实际,我办组织专门力量,对20xx年制定的《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审阅、修改,提出了《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政府办送呈各乡(镇)场、市直有关部门审阅,征求意见,送呈单位达50多家。最后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正式制定出我市地震应急预案,提请市政府审批发布。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印发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龙政办〔20xx〕125号)文件要求,龙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乡(镇)场及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制定与本预案相衔接、配套的地震应急预案,截止目前已有30多个单位制定配套的地震应急预案。

我办积极参与龙海市“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为了切实发挥挂钩帮扶作用,了解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我办全体干部经常深入挂钩帮扶村--园仔头村调研,通过与村干部群众座谈、走访,详细了解该村基本情况和困难户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春节前,地震办主任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到挂钩扶贫点(榜山镇园仔头村)慰问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将全体干部职工捐献的慰问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资送到了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手中,并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嘱咐他们要注重学习科技知识,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脱贫致富。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二

xx乡地处xx县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东与xx省辉县接壤,西与xx镇、xx镇相连,南靠古郊乡和潞城镇,北接壶关县。全乡总面积237.9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辖32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境内峰岭重叠,山大沟深,植被良好。

我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乡划为五片(xx片、冶头片、浙水片、小番底片、东双脑片)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宵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宵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乡制定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宵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村级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营造浓最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全乡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农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把宣传资料发放到村居民家中。

三、开展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全乡利用广场,绿地、空地等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灾害避难场所有指示牌,组织机关干部、派出所民警和村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村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各村组织村民,积极应对灾害。

四、注重以活动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居民防震减灾能力。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相关综合活动:

1、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村级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社区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栏;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

以上这些活动,锻炼了村民,使村民得到一定有体验,比如:平时下乡,组织村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引导村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给村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村民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消除村民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和疑惑。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三

洪山社区隶属于淮北市相山区西街道,地处淮北市北端,辖区范围为明星路以北,东从公园三号门以西起,西至北山巷以东,南从洪山路12号22栋起,洪山社区门前的水泥路为界,北至山下。社区办公室设在利民巷40号,共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计生专干2名,社保专管员3名,居委会人员6名。辖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驻区单位2家。辖区楼房85栋,平房10栋,总户数1578户,总人口5568人。洪山社区党总支1个,辖区党员129人。我社区虽然地处淮北市最高点,但居民生活方便,紧临相山公园居民健身方便,真棒超市离我社区很近,存车棚2个。社区主要道路4条,战时社区就近地疏散人员,通往避灾场所的主要道路3条,全长近2公里。社区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吴旋为组长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社区划为六片(洪山社区一片区、二片区、三片区、四片区、五片区、六片区)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6名,应急抢险队员6名,医疗救助人员3名,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注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减灾宣传日”,组织居民募捐,支援汶川地震灾民,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在社区图书室、少儿之家加挂减灾宣传图,把宣传资料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

三、开展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社区利用广场,绿地、空地等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辖区共有3个疏散地,灾害避难场所有应急标志和指示牌,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

四、打造阵地,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平台。

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在西园中学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社区办公用房紧张和办公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经费,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这一平台标志着我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五、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居民有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居民防震减灾能力。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

1、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社区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社区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栏;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以上这些活动,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锻炼了居民,使居民得到一定的体验,比如:双休日,社区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引导居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牌”,给居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居民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消除市民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和疑惑。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四

尊敬的艾县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通报20xx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对20xx年重点工作提出建议。

2月份县政府副县长艾买提江·马木提召集发改、住建、民政、教育、卫生、地震等部门召开会议,就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安排部署。

3月份县人民政府召开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以创建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生命线工程采用减隔震技术为切入点,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按照工作安排,在全县各乡镇场开展与县人民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任务落实工作。从完善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应急演练、抗震设防管理要求、“三网一员”工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解部署。

审批建设工程项目33个,开展抗震设防行政执法3次,并进行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二)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地震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

3月至5月,精河县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进学校、进医院、进乡镇、进村队、进社区、进军营、进党校”活动,以应急避险和疏散为主要任务,做好地震知识培训。精河县境内包括驻精团场、地方幼儿园、小学、初高级中学、中心校、教学点共计49所学校26532名师生参与。县境内包括驻精团场的13所人民医院、乡镇场卫生院538名医护工作者和1000名病患者参与。全县6个乡镇场2个村队、5个社区、1个军营的600名群众、官兵积极参与。在县城友谊北路举行“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50份,悬挂防震减灾日宣传标语1条。在县党校各类培训班讲课及应急演练3场,培训学员200人。同时对学校、医院的建筑结构安全进行调查鉴定,编写建筑抗震性能报告4份。

5月12日,在“防灾减灾日”之际,精河镇、民政、卫生、地震等部门在精河镇滨河社区开展应急综合演练活动。8月14日,在精河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演练。

开展学校地震安全隐患普查工作。9月2日至9月8日,与教育、公安、消防、电力、住建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县城及乡镇场24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地震局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避难场所、物资储备、校舍抗震性能、存在隐患、应急演练等工作逐一检查。

创建自治区级、州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工作。精河镇滨河社区已创建自治区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精河县第三幼儿园、精河县第二幼儿园、精河镇锦福社区、精河镇东郊社区、绿园社区、大河沿子镇中学、八家户幼儿园已创建成为州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

目前,全县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且有明显标志的应急避难场所15处,可容纳近5万人。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库为2个,已登记工程机械、通讯器材、医疗救援、野外生存、现场调查、生活必需品、防汛抢险、防护装备等应急物资658项。

(三)强化监测预报工作,地震监测研判水平有一定提升。

精河县地震地质背景,精河县处于北天山西部区域地震构造,较为发育,县境内有5条活动断裂,分别是博-阿大断裂,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穿过我县至玛纳斯全长1400公里,在此断裂带上发生过1765年2月9日精河6.5级地震,1944年3月10日7.2级地震局,1955年4月24日6.5级地震,1973年6月3日托托6.0级地震。此断裂带为7.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20xx年10月16日在该断裂带发生托里镇5.0级地震,为7.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库松木契克河断裂,发生过1928年12月13日5.2级地震,为7.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四棵树-古尔图南断裂,在此断裂带上发生过1973年6月3日6.0级地震,为6.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亚玛特断裂,在此断裂带发生过1996年1月9日5.2级双震,为8.0级地震潜在震源区。

精河地处北天山地震带西段,是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据有历史记载的1765年以来,精河县及邻近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50次,其中:8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1次,6.0~6.9级地震10次,5.0~5.9级地震38次,最大地震为1812年3月8日尼勒克东8.0级地震,最近一次5级以上地震是20xx年2月11日新源5.0级地震。

精河境内最大地震为1765年2月9日精河县6.5级地震。近期震情如下:20xx年1月3日,精河境内东南25公里处发生3.1级地震,1月4日精河东南112公里处新源县发生4.6级地震,1月14日05时精河东南320公里处轮胎县发生5.3级地震,07时精河县东北23公里处发生3.1级地震,2月12日精河县东南120公里处新源发生5.0级地震,2月22日精河以西102公里处博乐市发生3.2级地震。在不到2个月的短短时间内我县周边及县境内震声不断,发生了6次有感地震,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历年。据统计,二十世纪以来,平均每2年半发生一次5级以上地震,每14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1973年6月3日托托6.0级地震均今已44年,期间没有发生过6.0级以上地震,打破了6级强震发生的时间规律,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地震形式较为严峻。

到“”末,精河县境内初步形成了包括精河地震台、阿拉山口遥测台在内的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手段7套,地震宏观观测点13个,精河区域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县地震局坚持月会商制度,利用博州虚拟台网,实现每天24小时实时获取数字测震台站数据,认真做好普通高考和亚欧博览会期间的地震应急值班工作。修定完善《精河县“三网一员”工作管理办法》,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调整优化2个测报点,新建5个后备点。

(四)抗震设防工作不断强化。

20xx年,博州“安居富民工程”投入资金2.23亿元,建设5800户;同时投入2090.5万元,改造国有农场危旧房727户,牧场危旧房696户,实现贫困家庭危旧房清零。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全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项目共33项。精河-阿拉山口高速公路、下天吉水库二期和沙尔托海水库二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项目相继开展。

(一)充分发挥好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应急准备工作。

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工作情况,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各乡镇每半年向上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当前要切实做好3月21日—25日自治区联合检查组对我县地震应急准备情况实地检查和评估的准备。各乡镇场、住建、国土、交通运输、民政、卫生、教育、水利、电力、通信、消防等部门认真开展基础设施隐患排查,突出实战性、操作性,完善各项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尽快制订出20xx年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方案,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和防范措施。

(二)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意识,认真做好震情监视和跟踪。

加强与自治区、自治州地震局震情监测预报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进行周、月会商,逐步形成3级以上地震响应联动机制。优化管理,注重异常报送、跟踪,确保“三网一员”宏观测报体系能够发挥积极减灾作用。

县国土、住建规划、教育、地震等部门要做好协调与配合,组织实施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博州项目精河选址工作。国家拟在博州境内建11个基准台(架设测震仪)、7个基本站(架设强震仪)、20-30个烈度台。

(三)全面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稳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以科学应对大震巨灾为目标,加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建设,提高地震现场处置能力。从实战出发,完善、细化《地震系统地震应急工作流程》,并开展经常性的实战演练、地震野外应急工作。完成精河县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数据库建设工作,并实际应用,为地震救援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镇场、机关、学校、医院、社区、企业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抢险救灾演练;今年拟开展二次地震综合演练;引导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继续深入推进安居富民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进一步改善城乡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抓住审批制度改革契机,利用好并联审批平台,强化抗震设防管理,用好小区划的工作成果。

大力开展新一代区划图的宣贯实施,我县有6个乡镇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积极与住建部门开展好相关座谈、培训、指导工作。公铁物流园要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积极参与“平安中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购置、制作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发放一批双语科普宣传资料;推进县科普馆防震减灾展厅前期工作;精河县积极创建自治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

(五)抓紧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实施第二期援疆工作。

根据中国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及博州地震局的“十三五”规划,充分吸纳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建议,科学编制精河县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依法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新疆地震局援疆项目计划为指导,抓好未来五年援疆方案的细化和落实,加强与湖北省地震局、荆门、襄阳市地震局沟通,争取实现项目资金、项目实施社会化效益的最大化。

同志们,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精河县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为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五

枝江市西南部正好位于天阳坪断裂的延伸方向。天阳坪断裂向东推测与公安——监利断裂相连。因此,天阳坪断裂的延伸段可能从枝江与宜都、松滋交界的白洋镇、顾家店镇、百里洲镇的南部穿过,不排除断层错断地表导致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安福寺、白洋、顾家店等丘陵地带,还经常发生因暴雨造成的小型滑坡和泥石流。在城区还可能发生道路塌陷、下水道淤塞等地质灾害。因此,我市虽处于丘陵—平原地带,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很重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宜昌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防大震抗大灾的思想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强化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创新务实,努力提升我市的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实现了规划中期目标。

认真落实全国地震应急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培训,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在修订完善《枝江市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编写和印发了《村级地震应急预案》(样本)、《学校地震预案》(样本)、《枝江市中小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样本)等资料,指导乡镇和学校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在发展规划中,我市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保民生的重点之一,制定了具体目标和措施。

灾意识。不断创新宣传方法,充分利用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示范学校、示范村和服务站等扩大宣传范围,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努力提高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结合枝江市科技活动周开展宣传活动。在每年5月份开展的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局都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发放地震知识光盘和农村抗震民居宣传材料、宣传单的形式向群众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现场展示《家庭防震减灾法常识》等科普图片50余幅,发放宣传材料20xx0余份,光盘600多张。通过活动,使广大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提高了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二是联合相关单位进行宣传。每年5月12日,我局联合科技、教育、科协等组织在市政府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纪念日和防震减灾知识现场咨询活动。今年共有1800名师生参加。活动以宣传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为主,切实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法律意识,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三是深入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加大防震减灾宣传范围,扩大示范学校的辐射范围,在青少年中持续、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全市共有枝江一中、枝江二中、团结路小学等40多所学校集中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参加人数达五万人。通过些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普及了地震应急知识,提高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防震减灾意识。今年5月10日,我局在实验中学举办大型防震减灾图片展活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读本3000余份。四是通过广播电台进行宣传。通过“政风行风热线”,局长朱作旺亲自在市广播电台宣传地震知识,通过专家热线与听众直接对话,接受听众的咨询,并当场解答,在社会上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五是利用大型科普下乡活动进行宣传。在市政协每年组织的大型“三送”下乡活动中,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开展校舍校舍地址地震排查,确保学校师生安全。根据市政府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由教育部门牵头,我局会同水利、土地等部门对全市56所学校场址安全情况进行了排查,分别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并督办落实。

四、加强村级三合一网站建设。我局强化对各镇处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4次召开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联络员会议,大力提高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联络员的防震知识业务素质,全力推进村级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即“三合一”建设,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我市组建了一支以消防部队官兵为主体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我局和消防大队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工作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装备保障,加强演练和训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求援能力。

六、建设防震减灾宣传示范村,实现地震应急视频进村入户。我局将安福寺杨家店村、顾家店岩子河村创建成防震减灾宣传示范村。为了方便农民群众从政府网站了解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有关知识,我局投入经费2万元,免费为示范村配置电脑、地震应急视频、书柜、桌椅等设备;同时给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免费提供给农民群众学习,实现更实效的宣传引导。

七、按时按质完成地震应急数据收集报送工作。主动与土地、交通、水利、气象城建等部门沟通协调,每年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准确圆满完成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报送工作。

一是《地震应急预案》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操作性差,应急救援的体制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地震发生后的快速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抢险救助队伍和必要的技术装备目前还不适应应急工作需要。应急通讯、交通工具、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等落实不够到位。

二是行政许可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建设项目抗震设防没有把关;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由于配套政策、资金等困难,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

一、全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1、加大投入,完善网络服务管理。进一步完成枝江地震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更新服务内容,定期聘请专家在网上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拟定在安福寺中学、白洋中学、顾家店中学、百里洲中学和市实验中学设立测报点,24小时不间断测报。

2、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制定出适合枝江实际的群测群防工作措施,落实好群测群防工作经费,定期对群防联络员进行培训,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市、镇(处)、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动植物、气象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并形成宏观观测网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震灾综合防御能力。

1、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试点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深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2、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制度。联合教育、卫生、建设、旅游、文体等部门开展对学校、医院、体育设施、旅游设施、公共场馆、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性能普查鉴定,落实抗震加固措施。

三、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指导各部门抓好做好各类地震预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继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地震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镇(处)政府、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备案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强化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加强演练和训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3、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市各完全中学大操场确立为应急避难场所,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完善各种使用功能。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联合教育、宣传、新闻等有关部门,在每年5月12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同时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建设和科普基地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加大资金投入。为了切实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的基础地位,建议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镇(处)两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将防震减灾事业的资金需求纳入财政预算,按一般预算收入万分之三至五的比例,逐年增加地震经费,用于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加强人员配备。要给地震局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防震减灾工作专业化、规范化。要建立抗震设防专家库、地震监测预报专家库、地震应急专家库,及时有效地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科学咨询。

加速设施配套。建立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使地震前兆监测、分析预报和通信系统,有较大改善,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还要根据需要,储备必要的地震应急、地震现场工作仪器设备和救援物资。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六

5月12日注定是让国人铭记的一天,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了黑暗世界。黎明可以送走黑暗,晨曦可以迎来阳光。但是,当年那一个个触目惊心、血泪交织的悲剧至今让人心有余悸。“5.12”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地震也已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严重祸患,被人们称为群灾之首。同学们,在自然灾害面前,虽然人类抗拒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学习,了解地震的前兆特征,并且熟练掌握地震应急知识,是可以让灾害程度大大降低的,甚至能够让我们绝路逢生。国家先后出台了《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把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各级政府也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在此,我们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

1、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自护能力;

2、积极参加防震疏散演练,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地震科普资源,锻炼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4、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绝不传播虚假地震谣言。老师们,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进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创造美好的、安全的、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七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防震减灾工作,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近期,我校认真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演练方案》,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安全教育

(一)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在校园及周边张贴安全标语。 

(二)5月12日,借“5.12防灾减灾纪念日”之际进行了国旗下讲话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三)在全校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对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和应急疏散演练相关事宜做了详细安排。

(五)召开防震减灾教育主题班会,在5月13日的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以“防震减灾、自护自救”为主题的安全教育。 (六)5月14日,组织了校园防震、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很多意外防不胜防,学校安全工作也不见得做到了天衣无缝,有很多不安全的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对安全教育重点抓,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我们也将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安全第一。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师生的紧密配合中,在安全领导小组的大力工作下,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抗震减灾日”我校的教育主题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围绕主题进行了“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现就活动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安全教育

(一)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在校园及周边张贴安全标语。

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我校举办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下午三点,校园铃声长鸣,防震演习活动开始。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报告现场总指挥关迎东。各班向现场总指挥关迎东对演习活动进行简要总结。要求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参加,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很多意外防不胜防,学校安全工作也不见得做到了天衣无缝,有很多不安全的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安全教育月”内对安全教育重点抓,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我们也将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安全第一。

一个台阶。

东郭村希望小学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八

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希望你会喜欢。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报告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贯穿全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4-6.5级破坏性地震。其中,788年竹山6.5级地震,为全省震级最大的地震;1973年丹江口库区4.7级地震,为全省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竹山、竹溪、房县地震烈度达到vii度,为全省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区。据专家预测,我市具备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面临着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双重威胁,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面对严峻地震形势,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努力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一是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按照《防震减灾法》要求,市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地震部门和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认真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和规划纲要,做到了与整个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市、县两级政府逐年加大了防震减灾经费投入,配套解决了防震减灾项目专项资金,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强化了地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职能,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不断理顺和加强地震机构建设。除两区外,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级别(科级事业单位),统一名称(地震局),统一经费开支渠道(财政全额拨款)。市、县两级政府积极支持地震部门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全市地震队伍人数增加到51人,高级职称2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地震干部队伍。

三是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全市宣传、教育、司法、建设、科技、地震等部门,充分利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机,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下农村等“三进一下”活动。按照“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组织实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前,房县实验小学、房县实验中学、竹溪县实验中学、竹山县一中、丹江口市红旗中学等10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已经或即将挂牌。通过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积极参与、关心防震减灾活动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强化了地震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为了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十堰市防震减灾规划》、《十堰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等10余部规范性文件,积极支持地震等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能,不断规范全市防震减灾活动。近几年来,市政府分别组织开展了在建、已建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和大型水库、学校校舍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专项检查,摸清了底数,掌握了情况,减少了地震安全隐患,提高了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依靠科技创新,强化震情意识,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一是实施项目建设,增强地震监测能力。20xx年以前,我市地震监测手段单一,监测仪器“超期服役,带病运转”,不能适应我市震情需要。为了改变地震监测落后状况,我市在“十·五”期间共投入36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和改造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5个前兆台站、1个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地震监测数字化、网络化,地震速报水平和监测精度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测震、地磁、形变、重力、水化等为观测手段的十堰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具备监控鄂西北及邻区2级以上地震的能力。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监测网络正常运行。为了维护地震监测网络正常运行,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分别下发“关于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严禁干扰、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建设、规划、国土、林业、人防、设计院和城市监察部门也将地震环境保护纳入工作内容。公安部门和地震部门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醒目位置,联合设立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标志。各县市政府先后下发通知,加强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力度,有效防止了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违法行为。

三是开展震情分析,提升震情速报水平。多年来,地震部门坚持地震科学研究,定期开展地震趋势分析季度会商和年度会商,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市主要领导报告震情预测意见,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市地震分析预测工作在鄂豫陕地震联防区和全省名列前茅。地震部门始终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和双岗责任制,实时开展震情监控。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能够在15分钟内报告震情,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信息。

四是建立了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市政府在20xx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三网一员”建设(即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设防震减灾助理员)纳入到了工作日程。各县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在各乡镇建立了地震宏观测报点、地震灾情速报点和地震知识宣传点,设置了防震减灾助理员。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个乡镇明确了防震减灾助理员、测报员,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占全市乡镇总数62.5%。初步建立起了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网络体系。

(三)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防御,努力提高城乡抗震能力。

一是将抗震能力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为了增强我市城区防灾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抗震水平,市政府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将城市防震减灾功能作为城市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将地震灾害预防前置到城市规划编制这一关键环节。20xx-20xx年,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70万元,组织完成了《十堰市城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为十堰城区持续、有序发展,实现我市20xx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了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市政府把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作为项目审批的必备前置要件,纳入基本建设审批流程,确保了建设工程场址安全、目标明确、设计科学,避免了抗震设防投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全市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比例达到80%以上。

三是严格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自1990年我市开展抗震设计专项审查以来,市政府将抗震设计审查和抗震施工质量验收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纳入了质量责任制管理体系,确保了新建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认真执行国家抗震设计新规范,提高了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的抗震类别。十堰城区框架结构、混凝土现浇建筑比例上升至80%以上,砌体结构预制楼板结构的比例逐步缩小至20%以下。竹山县城的建筑楼面结构基本取消了预制板。

四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为了加强农村防震减灾工作,逐步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市政府于20xx年印发了《十堰市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方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搬迁安置中,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地震、建设部门联合编印了《地震安全农村民居设计参考图》,免费提供群众使用,指导村民建设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目前,全市在建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共13个,涉及农户1151户,覆盖人口近5000人。

(四)坚持常备不懈,强化应急准备,增强了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震。

应急预案。

体系。市政府于20xx年制订了《十堰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十堰市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各县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出台了县级地震应急预案。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大企业,基本都按各自职责编制了应急预案,形成了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二是构建了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灾情信息系统。在“十·五”期间,完成了地震应急系统网络建设,建成了十堰区域地震台网中心,加大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灾情速报网,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应急快速反应和指挥处置能力。

三是认真实施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民政部门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卫生部门成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建立了药械、血源等物资的筹集储备;公安部门制定了社会治安应急措施;建设、规划、民政、地震等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出了部署。

四是高效处置了地震突发事件。20xx年,竹山“3·24”地震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相继发生。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余震监测、严密震情跟踪,及时发布震情信息;开展正面舆论引导。迅速组织县乡机关于部深入震区,调查核实灾情,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行动积极,处置高效,确保了社会稳定。同时,全市上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公安、消防、水文、供电、卫生、地震等部门先后派出工作组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全市各界人士纷纷献出爱心,捐款捐物,受到了灾区人民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肯定。

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震危害性及防震减灾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已建、在建水库分布广泛,具有发生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由于大震发生周期较长,加之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深度、力度和广泛性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我市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和模糊认识,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影响了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的整体推进。

(二)防震减灾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文件规定中虽已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不能及时通报,部门之间联动、协作、配合的紧密度不够、力度不强,尚未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

(三)农村民居、医院和学校存在安全隐患,抗震设防管理有待加强。我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不够,农居安全工程示范点数量偏少,农居基本不设防、抗震能力低、隐患大。大多数医院建筑抗震能力达不到新的国家标准,少数未设防不抗震的建筑还在继续使用。20xx年对全市1298所学校、幼儿园的校舍抗震安全排查中,在总面积387.26万平方米学生校舍中,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仅占34.8%。除市直和丹江口市外,其它县市区及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特区的学校校舍设防面积仅占25%左右。少数建设单位和开发商逃避抗震设防监管,存在不设防或盲目设防的现象,水利、电力、交通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许可尚未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东风公司等大型厂房抗震设防未得到有效监管。

(四)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监测手段不足、地震前兆监测网点偏少,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少数地区还存在地震监测盲区等问题。特别是受编制限制,加上地震工作枯燥单调、待遇偏低,地震专业人才引不采、留不住,专业人员匮乏,地震“三网一员”队伍不稳,无法适应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需要。

(五)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应急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十堰城区普遍存在建筑密度大,绿地、空地少,紧急疏散通道不足的问题。十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尚在酝酿和计划建设中,人民广场、文化广场、青年广场、火车站广场、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避难应急设施不全,尚没有一处功能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市已建、在建的避难场所规模较小、应急标志不明显、应急设施尚未完全到位。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应急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并书面反馈了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拟定了《十堰市地震应急。

工作方案。

》,将于近期召开政府专题会议,并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防震减灾部门联动机制。防震减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和王作机制。市政府将根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明确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建立市政府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监管、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行政执法等防震减灾各个环节的部门联动,定期召开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部门联动专题会议,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各职能部门在联动机制下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破解防震减灾工作难题,努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全市防震减灾综合水平。

(二)全面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大力加强城乡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在高度重视震后救援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震前防御。市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将各类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施工等作为责任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突出学校、医院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积极为东风公司等大型企业厂房和其它建设王程抗震设防服好务。进一步完善抗震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区示范点建设。在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采取政府补助和群众自愿的方式,先行试点,逐步铺开,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在城市总体规划、居民小区建设规划中明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内容,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组织建设、规划、园林、文体、财政、地震等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利用现有公园、广场,增添必要的应急设施和应急标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在新建城市公园、广场时,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20xx年,十堰城区建成l一2处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功能。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加大地震应急装备建设,购置必要的卫星通讯设备、照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帐篷,以及搜索侦检设备、营救设备等,提高地震现场的救援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重要应急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快速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下农村活动,发挥乡镇助理员作用,加强边远乡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启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学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1-2次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险演练活动。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组织全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认真开展地震科普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和地震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完善、改造和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事业专项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逐年增加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建立地震“三网一员”、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区等工作,明确地震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补助标准和地震安全农居的扶持标准,将补助和扶持资金纳入预算,直补到观测员、助理员和农户手中。

进一步加强地震机构建设,明确张湾区、茅箭区防震减灾工作归口区政府办公室管理。不断改善地震监测、办公条件,提高地震专业人员福利待遇,引进和培养一批扎根十堰、熟爱防震减灾工作的地震专业拔尖人才,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办20xx年工作重点,全面完成了全年。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如下:

11月26日,李施军副市长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检查龙海一中强震台、海澄镇大埕社区、隆教乡监测台阵、紫崴绿地避难场所及消防大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现场察看了我市地震强震台、监测台阵的监测、管理和维护情况,检查了解示范社区创建、救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情况,观看了凿岩机、蛇眼探测仪、破拆工具组、狭小空间救援担架、起重气垫等地震灾害救援装备的演练使用,听取了相关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并给予了肯定。

11月1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各乡(镇)场分管领导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贯彻落实漳州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我市近期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还邀请了漳州市地震局专家作当前地震形势报告。市政府李施军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扎实开展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三要加强保障,狠抓落实,促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有力开展。

我办十分重视经常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多渠道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我办在“防震减灾宣传月”、“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7.28唐山纪念日”等,继续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积极参加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市政府办文件(龙政办[20xx]56号)规定每年5月为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月。为进一步增强我市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引导干部群众关注和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增强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扎实开展“全市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我办多形式强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科普知识、地震综合应急和自救互救知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知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知识等。

2、参加“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上午,我办在市区街心公园通过设立地震知识咨询台、摆放展板、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期间,共接受咨询200余人次,摆放展板17块,发放《地震灾害及其防御》、《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手册》、地震常识宣传图片等材料1000多份,发放防震减灾dvd宣传片100多片。

大埕社区居委会,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在我办的重视支持下,立足社区、面向群众,于20xx年5月11日—13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掀起了“全市第三个防震减灾宣传月”暨“5.12防灾减灾日”活动的新高潮,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活动内容有:(1)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知识讲座”;(2)进家入户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3)出版2版“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专栏”;(4)组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乘凉歌会”等。

3、参与“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9日上午,我办在市街心公园摆设展板17块、现场解答群众的提问20多人次,发放《地震灾害及其防御》、地震常识宣传图片等材料700多份,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4、开展“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值此纪念唐山地震38周年之际,我办于7月27日在大埕社区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乘凉歌会,以通俗易懂的语句、明快的节奏,演唱防震歌曲,寓教于乐。于7月28日组织科普宣传志愿者上街贴宣传挂图、深入居民群众挨家挨户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科普光盘等1500多份以及向过往行人分发科普宣传单20xx多份,从而提高居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懂得自救互救,减少财产损失和杜绝生命危险。活动期间,专家还现场解答了民众疑问。

5、认真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海澄镇大埕社区居委会在市地震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于20xx年春节期间,举办了一场“新春科普防震减灾宣传歌会”和元宵节期间举办了“元宵防震减灾灯谜竞猜”活动。同时向群众分发了《地震—群灾之首》、《家庭防震减灾常识》等各种宣传画册500多份,达到了过节宣教两不误、防震减灾为人民的宣传教育效果,深受群众的欢迎。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闽政办[20xx]69号)的文件精神。20xx年,我市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国家标准要求,增加建设5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目前根据建设方案,已经完成应急标志牌招标制作工作。

为贯彻落实《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实施工作意见的通知》(漳政办〔20xx〕94号)文件精神,提高我市社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震后自救互救能力,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震防发〔20xx〕33号)要求,我办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xx年在海澄镇大埕社区和榜山镇锦龙小区上报创建漳州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一是加强动物宏观观测。我办坚持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原则,对动物宏观点进行调整充实,其中程溪养鸡场宏观点、港尾海水鱼养殖场宏观点较形成规模,上报时间由原来每旬一次调整为现在的每周一次,并直接上报至漳州市地震局、省地震局,全年始终保持连续无间断观测的良好状态。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三网一员”(科普宣传网、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系,加强培训,切实发挥它在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稳定地震后的社会体系,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和灾情速报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认真做好省台网维护管理。今年以来,我办积极协助省地震局对一中强震台、海澄镇下棣村的烈度速报台、隆教红星村gps基准站、隆教前线水库直径3公里范围内的十六座监测台阵的地震监测、维护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今年11月,根据我市的实际,我办组织专门力量,对20xx年制定的《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审阅、修改,提出了《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政府办送呈各乡(镇)场、市直有关部门审阅,征求意见,送呈单位达50多家。最后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正式制定出我市地震应急预案,提请市政府审批发布。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印发龙海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龙政办〔20xx〕125号)文件要求,龙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乡(镇)场及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制定与本预案相衔接、配套的地震应急预案,截止目前已有30多个单位制定配套的地震应急预案。

我办积极参与龙海市“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为了切实发挥挂钩帮扶作用,了解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我办全体干部经常深入挂钩帮扶村--园仔头村调研,通过与村干部群众座谈、走访,详细了解该村基本情况和困难户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春节前,地震办主任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到挂钩扶贫点(榜山镇园仔头村)慰问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将全体干部职工捐献的慰问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资送到了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手中,并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嘱咐他们要注重学习科技知识,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脱贫致富。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九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报告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贯穿全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4-6.5级破坏性地震。其中,788年竹山6.5级地震,为全省震级最大的地震;1973年丹江口库区4.7级地震,为全省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竹山、竹溪、房县地震烈度达到vii度,为全省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区。据专家预测,我市具备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面临着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双重威胁,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面对严峻地震形势,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努力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一是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按照《防震减灾法》要求,市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地震部门和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认真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和规划纲要,做到了与整个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市、县两级政府逐年加大了防震减灾经费投入,配套解决了防震减灾项目专项资金,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强化了地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职能,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不断理顺和加强地震机构建设。除两区外,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级别(科级事业单位),统一名称(地震局),统一经费开支渠道(财政全额拨款)。市、县两级政府积极支持地震部门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全市地震队伍人数增加到51人,高级职称2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地震干部队伍。

三是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全市宣传、教育、司法、建设、科技、地震等部门,充分利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机,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下农村等“三进一下”活动。按照“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组织实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前,房县实验小学、房县实验中学、竹溪县实验中学、竹山县一中、丹江口市红旗中学等10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已经或即将挂牌。通过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积极参与、关心防震减灾活动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强化了地震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为了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十堰市防震减灾规划》、《十堰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等10余部规范性文件,积极支持地震等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能,不断规范全市防震减灾活动。近几年来,市政府分别组织开展了在建、已建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和大型水库、学校校舍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专项检查,摸清了底数,掌握了情况,减少了地震安全隐患,提高了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依靠科技创新,强化震情意识,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一是实施项目建设,增强地震监测能力。20xx年以前,我市地震监测手段单一,监测仪器“超期服役,带病运转”,不能适应我市震情需要。为了改变地震监测落后状况,我市在“十·五”期间共投入36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和改造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5个前兆台站、1个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地震监测数字化、网络化,地震速报水平和监测精度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测震、地磁、形变、重力、水化等为观测手段的十堰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具备监控鄂西北及邻区2级以上地震的能力。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监测网络正常运行。为了维护地震监测网络正常运行,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分别下发“关于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严禁干扰、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建设、规划、国土、林业、人防、设计院和城市监察部门也将地震环境保护纳入工作内容。公安部门和地震部门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醒目位置,联合设立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标志。各县市政府先后下发通知,加强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力度,有效防止了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违法行为。

三是开展震情分析,提升震情速报水平。多年来,地震部门坚持地震科学研究,定期开展地震趋势分析季度会商和年度会商,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市主要领导报告震情预测意见,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市地震分析预测工作在鄂豫陕地震联防区和全省名列前茅。地震部门始终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和双岗责任制,实时开展震情监控。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能够在15分钟内报告震情,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信息。

四是建立了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市政府在20xx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三网一员”建设(即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设防震减灾助理员)纳入到了工作日程。各县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在各乡镇建立了地震宏观测报点、地震灾情速报点和地震知识宣传点,设置了防震减灾助理员。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个乡镇明确了防震减灾助理员、测报员,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占全市乡镇总数62.5%。初步建立起了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网络体系。

(三)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防御,努力提高城乡抗震能力。

一是将抗震能力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为了增强我市城区防灾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抗震水平,市政府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将城市防震减灾功能作为城市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将地震灾害预防前置到城市规划编制这一关键环节。20xx-20xx年,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70万元,组织完成了《十堰市城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为十堰城区持续、有序发展,实现我市20xx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了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市政府把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作为项目审批的必备前置要件,纳入基本建设审批流程,确保了建设工程场址安全、目标明确、设计科学,避免了抗震设防投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全市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比例达到80%以上。

三是严格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自1990年我市开展抗震设计专项审查以来,市政府将抗震设计审查和抗震施工质量验收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纳入了质量责任制管理体系,确保了新建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认真执行国家抗震设计新规范,提高了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的抗震类别。十堰城区框架结构、混凝土现浇建筑比例上升至80%以上,砌体结构预制楼板结构的比例逐步缩小至20%以下。竹山县城的建筑楼面结构基本取消了预制板。

四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为了加强农村防震减灾工作,逐步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市政府于20xx年印发了《十堰市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方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搬迁安置中,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地震、建设部门联合编印了《地震安全农村民居设计参考图》,免费提供群众使用,指导村民建设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目前,全市在建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共13个,涉及农户1151户,覆盖人口近5000人。

(四)坚持常备不懈,强化应急准备,增强了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市政府于20xx年制订了《十堰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十堰市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各县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出台了县级地震应急预案。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大企业,基本都按各自职责编制了应急预案,形成了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二是构建了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灾情信息系统。在“十·五”期间,完成了地震应急系统网络建设,建成了十堰区域地震台网中心,加大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灾情速报网,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应急快速反应和指挥处置能力。

三是认真实施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民政部门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卫生部门成立了防疫专业队伍,建立了药械、血源等物资的筹集储备;公安部门制定了社会治安应急措施;建设、规划、民政、地震等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出了部署。

四是高效处置了地震突发事件。20xx年,竹山“3·24”地震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相继发生。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余震监测、严密震情跟踪,及时发布震情信息;开展正面舆论引导。迅速组织县乡机关于部深入震区,调查核实灾情,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行动积极,处置高效,确保了社会稳定。同时,全市上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公安、消防、水文、供电、卫生、地震等部门先后派出工作组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全市各界人士纷纷献出爱心,捐款捐物,受到了灾区人民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肯定。

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震危害性及防震减灾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已建、在建水库分布广泛,具有发生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由于大震发生周期较长,加之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深度、力度和广泛性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我市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和模糊认识,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影响了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的整体推进。

(二)防震减灾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文件规定中虽已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不能及时通报,部门之间联动、协作、配合的紧密度不够、力度不强,尚未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

(三)农村民居、医院和学校存在安全隐患,抗震设防管理有待加强。我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不够,农居安全工程示范点数量偏少,农居基本不设防、抗震能力低、隐患大。大多数医院建筑抗震能力达不到新的国家标准,少数未设防不抗震的建筑还在继续使用。20xx年对全市1298所学校、幼儿园的校舍抗震安全排查中,在总面积387.26万平方米学生校舍中,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仅占34.8%。除市直和丹江口市外,其它县市区及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特区的学校校舍设防面积仅占25%左右。少数建设单位和开发商逃避抗震设防监管,存在不设防或盲目设防的现象,水利、电力、交通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许可尚未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东风公司等大型厂房抗震设防未得到有效监管。

(四)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监测手段不足、地震前兆监测网点偏少,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少数地区还存在地震监测盲区等问题。特别是受编制限制,加上地震工作枯燥单调、待遇偏低,地震专业人才引不采、留不住,专业人员匮乏,地震“三网一员”队伍不稳,无法适应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需要。

(五)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应急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十堰城区普遍存在建筑密度大,绿地、空地少,紧急疏散通道不足的问题。十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尚在酝酿和计划建设中,人民广场、文化广场、青年广场、火车站广场、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避难应急设施不全,尚没有一处功能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市已建、在建的避难场所规模较小、应急标志不明显、应急设施尚未完全到位。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应急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并书面反馈了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拟定了《十堰市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将于近期召开政府专题会议,并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防震减灾部门联动机制。防震减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和王作机制。市政府将根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明确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建立市政府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监管、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行政执法等防震减灾各个环节的部门联动,定期召开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部门联动专题会议,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各职能部门在联动机制下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破解防震减灾工作难题,努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全市防震减灾综合水平。

(二)全面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大力加强城乡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在高度重视震后救援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震前防御。市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将各类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施工等作为责任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突出学校、医院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积极为东风公司等大型企业厂房和其它建设王程抗震设防服好务。进一步完善抗震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区示范点建设。在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采取政府补助和群众自愿的方式,先行试点,逐步铺开,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在城市总体规划、居民小区建设规划中明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内容,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组织建设、规划、园林、文体、财政、地震等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利用现有公园、广场,增添必要的应急设施和应急标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在新建城市公园、广场时,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20xx年,十堰城区建成l一2处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功能。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加大地震应急装备建设,购置必要的卫星通讯设备、照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帐篷,以及搜索侦检设备、营救设备等,提高地震现场的救援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重要应急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快速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下农村活动,发挥乡镇助理员作用,加强边远乡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启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学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1-2次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险演练活动。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组织全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认真开展地震科普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和地震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完善、改造和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事业专项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逐年增加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建立地震“三网一员”、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区等工作,明确地震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补助标准和地震安全农居的扶持标准,将补助和扶持资金纳入预算,直补到观测员、助理员和农户手中。

进一步加强地震机构建设,明确张湾区、茅箭区防震减灾工作归口区政府办公室管理。不断改善地震监测、办公条件,提高地震专业人员福利待遇,引进和培养一批扎根十堰、熟爱防震减灾工作的地震专业拔尖人才,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抗震减灾日”我校的教育主题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围绕主题进行了“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现就活动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安全教育。

(一)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在校园及周边张贴安全标语。

(六)在5.12和玉树特大地震中,许多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地震无情的吞噬了,这次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掌握危难时自救的方法是必需的,学校人群相对密集,是事故易发地点,为了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我校在5月9日请校警和消防中队队员共同参与校园防震、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下午三点,校园铃声长鸣,防震、消防逃生演习活动开始。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报告现场总指挥邓代清。各班向现场总指挥邓代清对演习活动进行简要总结。要求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参加,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很多意外防不胜防,学校安全工作也不见得做到了天衣无缝,有很多不安全的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安全教育月”内对安全教育重点抓,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我们也将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安全第一。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师生的紧密配合中,在安全领导小组的大力工作下,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一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后怎样在大灾大难之际提高群众的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灾难中,普通老百姓的自我救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造成的伤亡比较高,所以怎样有效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救护知识,帮助居民克服灾难来临之际的心理恐慌,提高生存率,成为我们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减灾进社区”的指示精神,加快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坚持为民分忧、为民谋利的原则,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了一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曙光防灾减灾中心座落在青洋花苑北侧的曙光综合服务中心内,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建造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宁同志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并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疏散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势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日”,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为增强社区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广泛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进一步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我社区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3月20日下午,潞城小学的200名小学生来到曙光村委防灾减灾中心进行参观。首先讲解员给同学们介绍了曙光村委防灾减灾中心,并对避难场所和避难物资作了详细介绍,通过墙上的展板使同学们对避难措施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如何应对火灾、当地震来临应该怎么办、如何应对雷电的袭击等。随后,给同学们观看了宣传影片,观看的同时大家都很认真地做笔记。最后,同学们玩了消防小游戏。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和安全自救能力。

5月12日上午,曙光社区举办了防灾减灾有奖知识问答活动,有五十多名居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由潞城小学的志愿者向社区居民介绍曙光社区防灾减灾中心的情况,接着观看了一段防灾减灾宣传视频,目的在于强化居民防灾减灾能力,观看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不时有声音传出:“原来安全用电要这样”等等。随后活动进入了高-潮,在知识问答环节,大家都积极参与,经过激烈的抢答,大家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最后,为了了解大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给大家做了问卷调查。此次活动反响热烈,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总之,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灾减灾系万家,和谐社区靠大家”为工作计划,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有效地改进了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并使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维护社区安全稳定,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社区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今年5.12是我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区和街道办事处关于组织开展2015年“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方案,5月10日至16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围绕活动主题“城镇化与减灾”,街道职能科室会同社区单位有关部门并组织居民区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推动防灾减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主要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宣传周内,xx网站开设防灾减灾专栏,通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发送“灾祸的预防与应急知识”,宣传普及火灾逃生办法和减灾知识和技能。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xx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屏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堂显示屏滚动播放防灾减灾宣传公益片和宣传口号。

5月10日,生活服务中心在小游园开展防灾减灾大篷车宣传活动。

在28个居委会、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发放系列防灾减灾手册。居委会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黑板报出专题宣传板报、张贴宣传海报。有液晶显示屏的居委会滚动播放宣传公益片和“防灾减灾”宣传口号,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收看公共安全科普宣传视频,通过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引导居民关注并识别身边的各类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自救基本常识,提高防灾自救能力。

结合创全工作、“美丽楼道”创建工作,居委会在街道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发动社区居民、平安志愿者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居委综治干部、物业经理、社保队员、消防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等一起对社区内、楼道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消防栓在发生意外时能正常使用,水流量达到要求。灭火器在有效期内,能安全使用。按照创建标准,为确保楼道整洁、过道、逃生通道畅通,组织市民巡访团和志愿者开展楼道检查,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地点进行实地排查,动员、组织人员拆除公共通道部位的私装铁门和鞋箱。

街道综治办联合派出所重点对社区的纸盒十七厂和城中村姚家塘进行了防火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予以整治,预防火灾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还与派出所、房地办对居民区群租情况上门进行了集中检查和整治。

为进一步增强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消防安全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街道防火办安排16个居委会分别组织居民区的小区物业、社区民警和居民共同参加社区消防、应急疏散的防灾减灾综合演练。通过现场演示、演练,参加活动的居民学会使用灭火器扑救,掌握防火灭火常识和火场自防自救技能,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如长陇苑居委会先组织居民在活动室由居民区书记为大家讲解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在消防志愿者的组织下,进行火灾发生时,楼道逃生的模拟演习。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降低重心逃生。之后再在小区的开阔地集中,由消防志愿者为大家演示消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让居民自己亲手操作实践一遍。

近年来我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减灾进社区”的指示精神,加强“特色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加快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坚持为民分忧、为民谋利的原则,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了一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新营街社区位于老城区东北角,社区面积0.3公里,常住居民930户,常住人口2930人.

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以平献芳主任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社区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6名,应急抢险队员6名,医疗救助人员3名,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减灾宣传日”,组织居民募捐,支援汶川地震灾民,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在社区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加挂减灾宣传图,把宣传资料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

社区利用花坛,绿地、空地等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辖区共有五个疏散地,灾害避难场所有应急标志和指示牌,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

为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双拥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军民关系,部队和社区共同协商开展军民共建防灾减灾活动。

《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社区和部队的防灾减灾共驻共建活动很有特色,如2015年大雪,部队和社区群众一起,众志成城,破冰铲雪,推动了双拥共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军民关系。

新营街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民解困”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后怎样在大灾大难之际提高群众的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灾难中,普通老百姓的自我救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造成的伤亡比较高,所以怎样有效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救护知识,帮助居民克服灾难来临之际的心理恐慌,提高生存率,成为我们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路子铺位于秦淮区东南部,东依城东干道,南临卡子门广场,西接土城头晨光路,北靠雨花桥外秦淮河畔。占地面积约有6万平方米。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主任葛燕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社区划为六片(路子铺小区、双桥门小区、土城头小区、南城美境小区、居易时代小区、万竹园小区)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疏散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日”,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三、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社区利用辖区内的营养学校操场空地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树立明显的应急标志和指示牌,社区器材室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如今年冬季遭遇的雨雪冰冻的袭击,来势汹猛,持续时间长,20多天的低温冰冻天气,使路面严重结冰,我社区组织减灾志愿者一起,顶风铲除冰雪,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医送粮,保证居民正常生活。

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民解困”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减灾委员会的要求统一制作了“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现场发放了相关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并设现场咨询台解答了市民提出的疑问。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固树立“防优于抗”、“减先于救”的思想,要全面提高减灾防灾知识,切实增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出黑板报1块宣传图板6快,通过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

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今年来,我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本社区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开拓创新,打牢基础,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体系

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建立了完整的防震减灾工作档案。 

二、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完善减灾基础设施

利用社区建立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在社区进口处设置提示牌,设置避险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险场所。在避险场树立标志牌,规划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社区在,装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柜。柜内配有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应急药品等。还为居民家庭发放了防震救灾物品包,包内配有手电、口哨、创可贴、电池、矿泉水、口罩等物品。

在社区宣传栏里设置固定的位置,以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将设置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配备了宣传教育声像光盘、书、挂图等。

三、注重宣传防震知识,适时开展防震演练

在日常社区大型活动中,通过放设展板,发放资料等方式向居民宣传地震应急知识。还发展社区志愿者成为防震减灾助理员,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异常反映,有情况及时上报。上半年组织防震减灾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资料、学习材料600余份;制作各种宣传展板12块;组织社区防震减灾课堂5次;开展应急疏散、消防演习2次;组织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学习培训3次。

社区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社区防灾减灾体系

四、广泛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动员

居委会牵头建立了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训练。在社区物业公司的配合下,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与地震应急演练等活动。同时,对社区内的小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学校开展防震抗震与地震应急措施情况的检查;鼓励督促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社区还组建了由于退休教医和护士组成的医护救援小组志愿者,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震后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回顾前期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4.我们在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由于经费、人力、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学习教室狭小,硬件设施配备不健全等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

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欢迎各位领导莅临社区指导工作,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年以来,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社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基层作用

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本年度社区工作目标考核,并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做到人员落实到位。

二、创新宣传方式,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民众的防灾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社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努力推进防灾应急工作

为全面贯彻上级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二是制定社区《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应急机构。三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筹建起一支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了志愿者队伍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四是制定了防震减灾紧急疏散应急预案并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了预案。

在社区的组织下,进一步加强了相关人员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一是组织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题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指导,搞好震害防御、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促进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二

地震,俗称地动。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及明年。

工作计划。

希望你会喜欢。

20xx年,银海区防震减灾工作在银海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加快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银海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防震减灾环境。现将现将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积极配合市地震局工作,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我区防震减灾宣传服务制度。

广西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银海福成基站位于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委宁海小学院内,20xx年2月底台站工程建设完工。并于3月26日上午,邀请自治区地震局专家领导、各地市代表们到北海参观广西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银海福成基站。自治区地震局专家领导、各地市代表们现场交流,提出想法和疑问,专家们一一作了解答,效果良好。

根据《关于推进“北部湾地震烈度速报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北海观测点建设实施方案》(北震办发〔20xx〕13号)文的要求,7月13日上午,我区教育局领导、地震办主任陪同市地震局有关领导参观了备选学校,依据《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规程》对备选学校进行场地勘察、通信信号测试、供电条件调查及征求学校对建设站台的意见,最终确定在银海区咸田小学建设站台。

为了加强学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震能力,提高在校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发生时的应急、自救互救技能,使师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快速有序的逃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5月8日下午,市地震局联合银海区地震办、教育局在福成镇宁海小学举行了地震应急演练。为加强灾情速报员、防震减灾助理员、宏观观测员队伍建设,我区组织各镇灾情速报员、防震减灾助理员、宏观观测员参加北海市举办的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培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在辖区镇开展防震减灾板报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1、由于我区本级财政困难,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人员有限,我区还未能做到地震工作专人专办;。

3、少部分学校建筑抗震设防能力还比较差。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能力;。

2、切实加强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队伍建设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我区防震减灾基础;。

3、加强对日常防震减灾的预测预报,进一步提高我区防震减灾防范能力;。

4、加强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估工作的管理;。

5、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督促各工作组、各区直单位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

今年以来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地震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较好地完成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xx-20xx年,我区连续四年获市防震减灾综合评比一等奖;在20xx年度省地震局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单位。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防震减灾综合管理职能。

区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充分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生命线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非凡。切实加强领导,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将防震减灾应急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同频推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设岗定人,明确责任。区住建交通委自20xx年5月承担地震工作任务以来,一直把该项工作做为全委的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书记刘韶光主管此项工作,杜升刚和孙秀茹两名同志专职负责。各乡(街)设防震减灾办公室,分管副乡长(副主任)任主任,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为专职地震工作人员。同时,区乡(街)分别成立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分管领导任指挥长。

二是修订。

应急预案。

完善工作机制。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蚌山区预防地震减灾应急物资储备。

工作方案。

》等文件。重新修订印发了《蚌山区地震应急预案》,明确了防震减灾应急工作基本流程,各环节工作内容、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做到突发事件来临时,临危不不乱、组织有序、快速高效地实施救援。

三是定期协调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年初,召开了全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区政府《关于做好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部署认真落实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并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会上区政府与乡、街道签订防震减灾目标。

责任书。

7、9月份两次召开防震减灾工作推进会,要求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突出重点,防患未然,切实抓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深入调研,提高防震减灾科学化水平。区地震局主动联系市人防办(地震局)、区人大、区应急办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调研,对20xx年社区防震减灾演练进行选址,确定我区航华嘉苑小区为演练场所;同时,对嘉年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建议意见;联合区建管中心对燕山乡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进行专项检查,要求危房改造严格按照设防标准落实,新建民居严格按照农村民居抗震要求建设。积极采集撰写各类信息,全年报送信息30余条,省防震减灾信息网采用5条,市级层面采用25条。

(二)群测群防网有效运转。

一是明确工作制度。建立了防震减灾联络员制度,做到对地震的影响和地震前兆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核实和上报。全区每个乡(街道)分管领导作为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居)确定了一名防震减灾信息员。制定“三网一员”工作职责,落实“三网一员”人员名单,切实保障群测群防网有效运转。

二是落实人员经费。经上级部门研究决定,我区陈梁村为地震测报站,群测群防网点人员在岗在位,全年观测信息员补助经费已发放到位。

(三)提升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

一是棚户区老旧民居改造提速,抗震设防得到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减轻震灾损失仅靠震时应急抢险救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源头抓起。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契机,对全区棚户区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进行全面规划和改造,截止目前,已改造423万平方米,使32099户96297人从危房中搬迁进新居,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一轮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在城市规划区内,彻底消灭了危旧房和连片的棚户区。我区连续四年被省、市评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先进单位。加强综合管理,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此,我区特别重视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运用“多规合一”、“建管并重”、“综合验收”等手段,严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具体做法,一是区政府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纳入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并与规划、建设等部门列入前置审批,促进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二是建立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多部门的协调机制。成立了区建筑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区住建委(地震局)。三是通过提高各类建设工程质量,达到减轻震灾损失的目的,重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都要求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四是制定建筑工程综合验收机制,人防办、地震局位列其中。20xx年我区燕山乡孙家圩村申报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示范点。

二是提高队伍专业素质,增强灾害防御能力。为做好新一代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落实新建工程按照新区划图标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培训,增强农村建筑工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农村住房建设行为,提升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区地震局组织全区建筑业企业和农村施工队技术人员参加全市第五代区划图及农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了工匠队伍业务技能。区地震局还组织专人参加,参加安徽省地震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班,组织全区防震减灾助理员参加全市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业务培训。同时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村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村居信息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及时高效、规范运作。为做好地震救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提高地震应急应对能力。

一是编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辖区2个乡4个街道及民政、教育局等重要部门都编制修订了20xx年度地震应急预案,贮备应急救援物资,组建地震专业救援队及志愿者队伍。20xx年区应急办区地震局联合对辖区重要部门进行应急工作检查,并指导其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二是开展防震减灾演练。在“防震减灾”活动日期间,组织社区和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演练。演练重点检验人防系统的平战转化、预警报知、指挥控制、整体防护、应急救援和综合保障能力。共计开展演练6次,其中大规模的演练有:20xx年5月12日,在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初中部举行防震避险疏散和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活动。本次活动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疏散演练,第二部分应急救援,第三部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演练圆满成功。

20xx年9月18日,市政府应急办、市人防办(地震局)、蚌山区政府在区航华嘉苑开展了20xx年社区地震避险与应急救援综合演练,9:18分,随着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通信保障、启动机动指挥系统、群众自救互救与疏散、供水管道抢险、消防灭火、伤员抢救及医疗救护等8个项目开始依次演练。

航华社区400多名居民在区人防办(地震局)、区应急办的带领下进行群众自救互救与疏散演练,仅用1分45秒就撤离到指定的安全地带。此次演练增强了居民防震防灾意识,提升群众的快速反应能力、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战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伤,保障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随后,市人防办(地震局)启动应急通信保障,3分钟搭建好临时应急指挥所;市人防医疗救护专业队进行伤员抢救演练,医务人员则争分夺秒将伤员从防空地下室抬出;市卫计委120紧急救援中心进行医疗救护演练,120救护车快速驶入社区,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市消防支队进行消防灭火演练,消防官兵迅速扑灭火情;市中华水务公司进行供水管道抢险演练,迅速对爆裂的供水水管进行修复。整个活动井然有序,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花鼓灯嘉年华应急避难场所,花鼓灯嘉年华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区利用公共游乐园、绿地、设施等资源命名设置的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位于蚌山区燕山乡陶山脚下,占地8.87万平方米,其中可用作应急避难疏散和临时安置面积约6.56万平方米,可基本满足周边5公里半径约3万人的人口疏散和安置,配套建设了应急指挥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护点、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应急设施。

沿淮景观带应急避难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可能容纳疏散人口3000人;嘉年华广场应急避难场总占地面积42287平方米,有效疏散面积12686平方米,可能容纳疏散人口5843人。

四是组建应急专业队伍。区人防(地震局)、区应急办联合组建应急专业队伍,现有人员20名,同时建立以区消防大队、武装部为主,公安分局、市场局、地震局、卫生计生委、民政局、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组成应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约200人。各乡街、村居相应成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人员共计800余人,应急队伍不断壮大。为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准备工作,为地震应急提供基本装备和物资的保障,已与百大、华运等商场、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储备协议。

五是筹建综合一体应急平台,构建人防(地震)组织指挥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号)、省地震局和省市人防办年度目标任务要求,按照国家、南京战区和省市关于建立军地联合、平战结合、统一高效的人防(地震)组织指挥体系的工作要求,我区率先筹建人防、地震、应急、行政执法等综合一体的人防(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目前设计方案已完成,手续正在报批中。

一是大张旗鼓地开展“六进”活动。利用防震减灾宣传日,在人防宣传一条街(中荣街)发放宣传资料,共计发放宣传资料20xx余份,向全体市民中大力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使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依法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燕山乡利用定庵庙会期间以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科普咨询等方式,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宣传,今年以来共开展地震科普宣传4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100多份。为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科协共同向全区中小学校发放了防震减灾知识读本1800余本。为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区人防办、教育局联合主办了“开展防空应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为主题的讲座和体验活动6次,通过参观市人防办(地震局)科普基地和指挥中心活动,同学们不仅对防空防灾知识、对人防工程有了直观了解,同时,对防空防灾设备器材、防护技能、警报种类、灾害情景等也有了亲身体验,增强了应急避险的能力。区地震局制作防震减灾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并进行定期更换新的宣传内容。在社区播放防震减灾短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发放竞赛奖品,提高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利用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多次进入居民家庭,发放《地震科普手册》《地震基本常识》1200余本,增强居民防震减灾及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安全示范点创建。加大创建省、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规划与宣传,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辐射作用,我区认真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学校创建活动。创建内容包括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宏观观测等内容。20xx年以来创建市级示范社区3个,示范学校个2个,地震安全农居工程1个(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申报省级示范社区一个。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20xx年我办投入资金6万余元,用于开展社区、学校防震减灾演练、制作社区防震减灾宣传展板及印制防震减灾宣传手册,我办今年印制3600本《农村建房抗震知识指南》发放辖区村民手中,为农民建房抗震标准提供参考。

(六)取得的主要成绩。20xx年度全省人防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考评先进单位、全省人民防空先进个人。20xx年棚户区改造完成省政府目标优秀单位、蚌埠市棚户区改造完成综合目标先进单位、蚌埠市大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区地震局获得20xx年度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纬一社区获得蚌埠市第二批安全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正在申报中。燕山乡孙家圩子村命名市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20xx年9.18警报试鸣暨社区地震避险与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中,区地震局获得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表彰。获得安徽省地震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场地保障服务、20xx年蚌埠市社区地震避险与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场地保障服务好评。

过去的一年,虽然在防震减灾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有些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作人员少,而且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岗位,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三是工作经费十分紧张,日常的业务培训、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受到一定的制约。

回顾20xx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0xx年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员,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

岗位职责。

明确目标责任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勤俭节约廉洁办事。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乡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建成地震应急平台系统。加强应急装备储备,搜集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充分整合辖区资源,探索组建防震减灾应急救援队伍的新模式。

(三)加强宣传和演练工作。要充分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使其成为防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广普及防震防灾文化,加大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编制居民应急避难宣传手册,让普通居民清楚所在地区避难场所的位置,以平稳的心态应对突发事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充分利用应急避难场所,适时组织一定区域城镇居民开展应急避难演习,让人民群众熟悉应对灾难的应急避难方法和措施,以保障灾难来临时群众有序避难。

(四)加大宣传“六进”力度,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采取各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六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三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校校舍的抗震性能事关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为提高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工程分为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和适度设防类(丁类)等4个抗震设防类别,其中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同时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

我区张义镇抗震设计烈度为9度,四坝、长城、下双、九墩、双城、吴家井6个乡镇为7度,其余乡镇均为8度。教育项目设计中,我区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甘肃省《建筑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的有关规定,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符合本地区设防要求,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减震隔震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属人员密集公共建筑,新建建筑3层以上,要求必须采用基础隔震设计,以提高抗大震能力,减少人员损失和提高抗震应急水平。抗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底部或上下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达到预防地震效果。常用隔震器多为隔震橡胶支座,由多层橡胶和多层钢板或其他材料交替叠置结合而成。

我区中小学校舍隔震设计上,按照设计规范要求,3层以上建筑全部采取隔震设防措施。

1.在隔震支座设置部位,建筑上留有检查和替换隔震部件的空间。

2.隔震层以上结构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见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措施。

3.穿越隔震层的设备配管与配线采用柔性连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4.隔震制作根据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四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具有发生中强度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防震减灾中存在许多特殊困难。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地震安全性评估条例》,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加强校园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我防护与求生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师生应对震灾的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04年泉州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我校教师代表队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殊荣。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1、职责明确: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副校长为主管,各处室紧密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供稳定的教育活动经费,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责任,确保应急联动,发挥最大的应急合力。

2、师资队伍:聘请泉州市地震局黄金钟副研究员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五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参观一次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为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2008年10月份我校聘请市地震局的黄金钟副研究员对全体教师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应急自救互救要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师资队伍。

3、学科渗透:学校教务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残障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视野,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平常教学常规“六认真”检查中加以考核,对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进行推广。

二、加强基础,丰富资源,突出特色,力求实效。

1、校舍抗震性能好,应急避险场所广阔。

根据闽安监[2008]152号文件精神,经查阅各幢办公楼和教学楼建设时备案资料,我校校舍的抗震性能均达标准。其中主体办公大楼、盲部教学楼、聋部教学楼、盲聋部食堂都按7.5度抗震设计施工,福华楼、基地宿舍和食堂是按8度抗震标准设计施工的,均达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的抗震等级。同时,在学校空旷地都设有专门的抗震避险场所,根据规定师生每人1平方米,全校约需400平方米应急避险场所,而学校的运动场可用面积就有5400平方米,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有1200平方米的草坪、1400平方米的操场及军体区,都作为应急避险的场所,并设置了明显标识,能够满足学校和基地全体师生的应急避险要求。

(1)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内设有多功能展馆约60平方米,馆内有地震知识、自救互救常识宣传画廊约20米,有图书画册专栏、震灾应急知识电子触摸屏和ty—1型地震仪等。该展馆坚持每周一次30分钟以上的多形式(知识授课、讲座、参观展馆、观看vcd知识竞赛等)的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知识面广,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已有12万人次学生接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2)学校网站“泉州特教信息网”开设了地震科普专题栏目,创设了工作档案、地震科普、案例解析、系列活动等分栏目,同时成功地与泉州地震科普之窗进行链接,师生们可以通过此链接阅览到综合知识、法律法规、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地震问答、科普长廊等相关知识,信息丰富,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

(3)在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种防震减灾科普读物。

我校是一所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又是全寄宿的听障或视障儿童,因此,在进行紧急避险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地震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险应急中将损失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1、立足校本,务求实效。

(1)通过晨会、班会、校会、团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你应该了解的地震知识》等防震常识,并组织师生观看地震科普动画片《蟾童》,参观学校地震展览室。通过防震常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生命、尽量减少损失等知识,让学生广泛了解地震知识,增强防震自救意识。(2)开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利用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

(3)以学校为教学阵地,坚持地震知识的宣传,利用墙报、专栏、讲座、兴趣小组活动等,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4)科学制定应急避险模拟演练方案和实践,架构防震减灾专用信息传播和指挥平台。针对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可能出现地震情况,组织学生如何紧急疏散。通过多次演练,使学生知道在各种情况、各种地点,应怎样疏散,应该沿着哪条线路疏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对于全体教职工我们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练兵和各项应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在现有的人员和条件下,一旦震情出现,能够快速正确地完成地震应急工作的各项任务。

(6)各班主任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各科任老师扎实开展学科渗透,分解次生灾害,使地震在盲聋学生心目中并不恐惧,形成一种常态的、有序的、科学的、人文的防震减灾心态反应。(7)深入开展地震后心理预防和恐慌心理的调整技能的培养,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的培训。

2、延伸校外,带动辐射。

(1)学校充分发挥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馆的优势和作用,每年利用夏令营等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演练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学员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动员残障学生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向家人和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共同建设安全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了解掌握地球的地质结构,地震的孕育与发生,防震、抗震、自救、互救的科普知识。同时精心策划科学的防震减灾模拟演练和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等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地震是种偶发性自然灾害,要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校园环境的布局、建筑物的抗震、人员应急反应能力等因素,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我校将继续努力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引向深入。

二00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按照邹城市地震局、教育局要求,结合我单位具体情况,今年以来,认真开展了创建防震科普示范校活动。并向地震局申报了2008年防震科普示范校。现将有关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邹城市兖矿第二小学,于1976年建校,位于邹城市龙山路139号;属于市属全日制小学;目前教职工104人,在校学生1567人。

二、工作目标。

1、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办好邹城市兖矿二小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加强与邹城市地震局、科技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尖子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参加市地震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多向市局反馈我校最新进展和最近工作重点,多向兄弟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习、取经,扬长避短,以观测基地为阵地,形成了本校特色。

4、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站,制作了地震多媒体课件,并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教材,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

5、人人争做防震减灾科普小讲解员,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讲解水平、防震意识和能力。

三、具体计划和措施。

1、本,落实人员,组织教师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校本教材,到年底基本定稿。

2、本,继续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晨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科学课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联系防震示范校教师来我校讲课,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

3、大力完善学校网站,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时公布最新地震消息及学校科普动态,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研究。

4、本,在11月份组织师生观看了地震专题教育录像,12月份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

5、“防震示范校”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扩大辐射面,努力提高全校小学生从小就有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

6、邀请市地震局专家来我校作地震科普知识科普讲座。

7、在全校举行了一次震时紧急撤离演练。

8、要求学生在家组织一次家庭1分钟地震应急演练。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丰富。学校与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主要活动选择在有关重要纪念日进行,如5月科技活动周、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月8日国际减灾日等。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黑板报比赛,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创建防震科普示范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兼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崔连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防震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

马鞍山市第七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鞍山七中建于1964年8月,占地35196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多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在职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学校坐落在城市新区中心,拥有以华东地区首家倾斜式校园天象馆为代表的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合理的布局、绿色的校园,以及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美丽的校园,令人赏心悦目,充满现代气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求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为民、科普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方针,把科普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课堂普及、活动延伸、科研先导、质量为本”的思路,大力开展科普特色教育,不断追求新高度,提高办学水平,学校从一所昔日城郊结合部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先进学校,2005年11月被安徽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安徽省特色初中”。

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人才幼苗培养基地、中国少科院科普基地、安徽省少年科学院二级分院及会员单位、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推广厂(事)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档案管理省一级先进单位、马鞍山市首届文明单位标兵、马鞍山市教学研究基地等荣誉。学校办学水平逐年上升,已连续五次获得两年一度的马鞍山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公办品牌学校。

二、主要做法。

我校对实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高度重视,以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考核标准”为标准,不断努力,使得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去年底,市地震局、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启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后,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形成了校长书记决策,分管校长牵头,各部门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落实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今年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首选的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即:利用校园电视网、广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也进行了不少次数的防震减灾宣传,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两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学校大课间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班级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三是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两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班会课,主题内容由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实施。四是每年安排不少于一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课,由相关专家进行,比如,今年5月12日我校就邀请了市地震局陈研究员给我校学生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四种”课堂,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有较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比如:我校和市地震局开展共建活动,得到了市地震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最近我们还准备带学生到市地震台实际感受。又比如:我校和市气象局是共建单位,每年我们都带学生到气象局科技馆参观学习,其效果是在学校不能做到的,最近几年,我们每年还带学生到江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上海科技馆、安徽科技馆等参观学习,尤其是学生在科技馆内“地震小屋”体验地震,其效果非常的好。另一方面在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校教育用房紧张和教育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教学用房和经费,建设了一个宣传内容比较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室,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这一平台建设标志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在这一平台上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四)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学生有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能力。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1、3月初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防震减灾法》宣传主题班会;班级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校园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校园宣传栏;防震减灾心得评比活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历时九天,有比较好的效果。

3、科普夏令营活动。7月10日---11日,我校200余名师生前往上海科技馆开展科普夏令营活动。在此之前的5月29日、30日,6月6日有700余名师生分三批前往南京科技馆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有不少学生特别找到“地震小屋”进行模拟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地震,对地震有一定的体验。

4、“11.9”消防安全疏散演练。11月9日上午9:10全校师生参加了安全疏散演练,演练后进行了点评,这项活动花山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市地震局有关部门领导莅临现场,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要求,演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科技创新大赛活动。2009年7月~9月进行,收集了学生科幻画52幅,科技论文40篇,科技创新发明制作作品47件,其中也不乏有防震减灾内容,这项活动展示了学生科技才能。

以上这些活动,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锻炼了学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体验,比如:5月10日是一个双休日,部分师生到江东社区进行“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学生配挂绶带,引导居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牌”,给居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学生和居民共同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这个社会大课堂给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双比如: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心得评比、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给我校科普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网网收集整理)。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已接近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整个创建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还未形成。虽然安排了老师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学,但还未形成系统,急待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建设。

2、防震减灾科普室开展活动还不够正常。主要原因是科普室刚建成不久,需要尽快地发挥其作用,利用其功能开展活动。

3、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还不够好。这其中有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最主要原因是学校上课安排的太满,无法抽时间开展正常活动。

4、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动手方面的设施未建设,使得教育缺乏直观性和说服力,影响教育效果。

今后,我们将以《马鞍山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和《马鞍山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评价指标》为依据,规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在宣传、课程、阵地、活动上落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规范化,常规化,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四、几点认识与思考。

根据创建过程的实践和本校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1、“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学校科普特色联系起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对学校科普特色的丰富,是把科普特色引向深入的重要平台,是科普特色的必然要求。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普特色。

2、“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联系起来。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到生命的高度,纳入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地位才会凸显,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才会为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设施要和学校整体建设联系起来。学校应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场所和活动场所纳入学校教育规划,尤其是防震减灾实践活动设施建设要更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面实施,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4、“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学校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社会也需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统一行动,所以,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与社会结合,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物质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学校服务,而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宣传到社会,教育国民,促使防震减灾成为全民行动,这也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应有之意。

马鞍山第七中学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五

xx学校建于1983年3月,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余人,在职教职工2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合理的布局、绿色的校园,以及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美丽的校园,令人赏心悦目,充满现代气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求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为民、科普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方针,把科普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课堂普及、活动延伸、科研先导、质量为本”的思路,大力开展科普特色教育,不断追求新高度,提高办学水平。

主要做法。

决策,分管牵头,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落实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今年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首选的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即:利用校园电视网、广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也进行了不少次数的防震减灾宣传,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学校大课间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班级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三是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两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班会课,主题内容由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实施。四是每年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课,比如,今年5月12日我校就邀请了县地震局陈研究员给我校学生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四种”课堂,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有较好的效果。

(三)打造阵地,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平台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尤其是学生在科技馆内“地震小屋”体验地震,其效果非常的好。另一方面在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校教育用房紧张和教育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教学用房和经费,建设了一个宣传内容比较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室,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这一平台建设标志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在这一平台上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四)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学生有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能力。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1、3月初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防震减灾法》宣传主题班会;班级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校园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校园宣传栏;防震减灾心得评比活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历时九天,有比较好的效果。

3、科普夏令营活动。7月10日---11日,我校260余名师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不少学生特别找到“地震小屋”进行模拟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地震,对地震有一定的体验。

4、“11.9”消防安全疏散演练。11月9日上午9:10全校师生参加了安全疏散演练,演练后进行了点评,这项活动花山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市地震局有关部门领导莅临现场,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要求,演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科技创新大赛活动。2010年7月~9月进行,收集了学生科幻画52幅,科技论文20篇,科技创新发明制作作品35件,其中也不乏有防震减灾内容,这项活动展示了学生科技才能。

以上这些活动,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锻炼了学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体验,比如:5月10日是一个双休日,部分师生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学生配挂绶带,引导居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牌”,给居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学生和居民共同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这个社会大课堂给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双比如: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心得评比、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给我校科普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已接近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整个创建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还未形成。虽然安排了老师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学,但还未形成系统,急待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建设。

2、防震减灾科普室开展活动还不够正常。主要原因是科普室刚建成不久,需要尽快地发挥其作用,利用其功能开展活动。

动。

4、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动手方面的设施未建设,使得教育缺乏直观性和说服力,影响教育效果。

今后,我们将以阳泉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评价指标》为依据,规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在宣传、课程、阵地、活动上落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规范化,常规化,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四、几点认识与思考。

根据创建过程的实践和本校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1、“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学校科普特色联系起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对学校科普特色的丰富,是把科普特色引向深入的重要平台,是科普特色的必然要求。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普特色。

2、“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联系起来。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到生命的高度,纳入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地位才会凸显,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才会为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设施要和学校整体建设联系起来。学校应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场所和活动场所纳入学校教育规划,尤其是防震减灾实践活动设施建设要更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面实施,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源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社会也需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统一行动,所以,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与社会结合,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物质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学校服务,而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宣传到社会,教育国民,促使防震减灾成为全民行动,这也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应有之意。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六

马鞍山市第七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鞍山七中建于1964年8月,占地35196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多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在职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学校坐落在城市新区中心,拥有以华东地区首家倾斜式校园天象馆为代表的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合理的布局、绿色的校园,以及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美丽的校园,令人赏心悦目,充满现代气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求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为民、科普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方针,把科普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课堂普及、活动延伸、科研先导、质量为本”的思路,大力开展科普特色教育,不断追求新高度,提高办学水平,学校从一所昔日城郊结合部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先进学校,2005年11月被安徽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安徽省特色初中”。

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人才幼苗培养基地、中国少科院科普基地、安徽省少年科学院二级分院及会员单位、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推广厂(事)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档案管理省一级先进单位、马鞍山市首届文明单位标兵、马鞍山市教学研究基地等荣誉。学校办学水平逐年上升,已连续五次获得两年一度的马鞍山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公办品牌学校。

二、主要做法。

我校对实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高度重视,以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考核标准”为标准,不断努力,使得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去年底,市地震局、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启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后,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形成了校长书记决策,分管校长牵头,各部门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落实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今年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首选的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即:利用校园电视网、广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也进行了不少次数的防震减灾宣传,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二)课堂普及,让学生人人受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两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学校大课间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班级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三是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两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班会课,主题内容由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实施。四是每年安排不少于一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课,由相关专家进行,比如,今年5月12日我校就邀请了市地震局陈研究员给我校学生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四种”课堂,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有较好的效果。

(三)打造阵地,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平台。

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比如:我校和市地震局开展共建活动,得到了市地震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最近我们还准备带学生到市地震台实际感受。又比如:我校和市气象局是共建单位,每年我们都带学生到气象局科技馆参观学习,其效果是在学校不能做到的,最近几年,我们每年还带学生到江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上海科技馆、安徽科技馆等参观学习,尤其是学生在科技馆内“地震小屋”体验地震,其效果非常的好。另一方面在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校教育用房紧张和教育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教学用房和经费,建设了一个宣传内容比较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室,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这一平台建设标志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在这一平台上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四)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七

今年,我乡一手抓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一手抓防震减灾工作,在市防震减灾局的指导下,我乡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民胜乡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书记为指挥、乡长、联乡工作队长为副指挥、全乡干部职工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下设抢险救灾组、交通治安组、物资保障组、医疗保障组、通信保障组五个组,各村也成立了相关组织,并在全乡9个村组建立了防震减灾抢险队员共500名,确保一有灾情,拉得出、用得上。

通过乡、村、组三级干部开会,利用赶场、板报、标语等形式向全乡广大百姓宣传了防震减灾知识。并在5.12防灾减灾日,在乡政府和中心校开展了防震演练和在20xx年度民兵军事训练时进行了地震应急队伍培训,各村还适时组织防震演练,通过此类活动,大力提高了全乡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有关自救、互救能力。

建立了由乡长、分管领导、防震减灾助理员、各村委会主任为防震主监测人的管理人员,各村还建立了村、组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的信息网,确保一有异常及时上报,平时也在每月月底向市防震减灾局书面汇报情况。

总之,我乡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不足,如我乡是少数民族乡、经济基础差,农民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砖木,砖混结构少,抗震能力弱,除要求农户成员要具有防震、避震的方法及措施外,目前因乡财政紧缺,经费不足,许多问题暂无解决方法。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八

近年来,州经信委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制度,并按市地震部门要求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等文件,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在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建设、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建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下面,将我委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二、注重宣传,强化教育。

我委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创新宣传方法,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橱窗宣传、led屏等扩大宣传范围,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努力提高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地震知识光盘和工业企业抗震宣传材料、宣传单的形式向企业和群众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通过活动,使广大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提高了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二是深入企业开展以“防震减灾,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在委办公大楼电子屏进行了防震减灾标语宣传,增强了广大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防震减灾宣传。加大防震减灾宣传范围,在企业职工中持续、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普及了地震应急知识,提高了企业职工和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三、

地震应急,未雨绸缪。

一直以来,我委都非常重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是修订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夯实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基础。认真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省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和全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培训,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等资料,指导工业企业地震应急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防御系统,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各企业防震减灾工作联络员(宣传员、速报员)队伍的作用,健全各项联络体系,确保地震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无阻。三是积极开展企业厂房地震排查,确保企业职工生活生产安全。对华羚公司、燎原公司等多家企业安全情况进行了排查,分别提出了整改意见,并督办落实。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防震减灾示范企业建设进展缓慢,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地震应急预案》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操作性差,应急救援的体制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地震发生后的快速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抢险救助队伍和必要的技术装备目前还不适应应急工作需要。三是在地震应急方面,普遍存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低,地震应急指挥场所滞后,地震综合演练没有开展等。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重点督促重点企业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推广新型抗震建筑体系,为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以上是我委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汇报。

总结。

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十九

洪山社区隶属于淮北市相山区西街道,地处淮北市北端,辖区范围为明星路以北,东从公园三号门以西起,西至北山巷以东,南从洪山路12号22栋起,洪山社区门前的水泥路为界,北至山下。社区办公室设在利民巷40号,共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计生专干2名,社保专管员3名,居委会人员6名。辖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驻区单位2家。辖区楼房85栋,平房10栋,总户数1578户,总人口5568人。洪山社区党总支1个,辖区党员129人。

我社区虽然地处淮北市最高点,但居民生活方便,紧临相山公园居民健身方便,真棒超市离我社区很近,存车棚2个。社区主要道路4条,战时社区就近地疏散人员,通往避灾场所的主要道路3条,全长近2公里。

社区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吴旋为组长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社区划为六片(洪山社区一片区、二片区、三片区、四片区、五片区、六片区)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6名,应急抢险队员6名,医疗救助人员3名,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减灾宣传日”,组织居民募捐,支援汶川地震灾民,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在社区图书室、少儿之家加挂减灾宣传图,把宣传资料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

三、开展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社区利用广场,绿地、空地等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辖区共有3个疏散地,灾害避难场所有应急标志和指示牌,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

四、打造阵地,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平台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在西园中学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社区办公用房紧张和办公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经费,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这一平台标志着我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

1、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社区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社区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栏;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

以上这些活动,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锻炼了居民,使居民得到一定的体验,比如:双休日,社区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引导居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牌”,给居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居民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消除市民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和疑惑。

洪山社区。

2011.10.18。

县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材料篇二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上级部门领导指示,通过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及示范作用的发挥,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现就本社区的防震减灾创建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建立组织、完善制度。

社区成立了以xx书记为组长,xx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干部为成员的社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制度,明确创建工作程序与职责,并根据本社区特点制定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计划、健全制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室、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

二、营造地震安全目标任务。

(1)有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

针对社区特点,集思广益,把社区人员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成立一支防震减灾宣传队伍,承担起面向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

依托社区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对社区学校的学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宣传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的。随后,社区利用qq、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居民宣传地震知识,并不断组织辖区居民集中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开展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熟悉掌握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震时迅速安全避震。

(3)建立固定活动点。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地震方面志愿者深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防震避震知识培训。建立社区防震减灾宣传站点,专人负责,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区社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险场所、社区、家庭预案、社区居民等内容。

2、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社区构建覆盖了各个不同组织的防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

(1)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制定了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建立健全邻里互助网、应急避险通道网、单元地震应急救护网、居委会联络卡。将草根超市等商户吸收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平时作为经营场所,遇有地震突发事件,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根据九圣祠社区实际,制定了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规划设置应急志愿者专用道、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道、应急医疗专用道,应急避险场地。

(3)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坚持“社区地震安全人人有责、社区地震安全人人受益”理念,以“社区人”的安全需求为出发点,组织近20人的志愿者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拯救生命的科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服务为本”的基本原则,实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方略,运用简便、快捷、灵活、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在志愿者的选配上由社区居民、保安等工作人员、社区基层组织等人员自愿、自发组建群众性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科学制定演练规划,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提高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震灾造成损失的提供保障。积极改进演练方式,提高演练指挥,练队伍,练组织,练技能演,练实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894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